我市農產品加工行業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為了全面掌握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探索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的主要措施,為實現“保增長”夯實基礎。近期,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我帶領市委農辦、經濟商務局等相關部門的同志深入到部分鎮(辦事處)和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現場察看,聽取部分鎮(辦事處)負責人、企業老闆、市直相關部門領導的意見,引發了一些思考。

我市農產品加工行業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當陽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我市堅持“優先發展工業”的理念,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挑戰,圍繞農產品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利用各項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使農產品加工業呈現出穩步發展的勢頭。截止XX年底,全市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521家,從業人員7192人,資產總額24.7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4家,從業人員6413人。XX年實現加工產值35億元,上交税金5515.9萬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加工產值23.4億元,上交税金3574.6萬元。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形成了一批優勢主導產業。經過近年來的調整和發展,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已基本形成了糧食、油料、蔬菜、食品、水果、木材、飲品、飼料、紡織、白酒等十大類農產品加工行業,其中糧食、油料、紡織、白酒、飲料5個行業發展速度較快。XX年,全市糧食加工企業和個體工商户達263家,創產值7.49億元,佔加工總產值的21.4%。

(二)培育了一批骨幹龍頭企業。堅持引進與培育、改造與創新相結合,引進新上或改制發展了“蒙牛乳業”、“亞源乳業”、“新世紀食品”等一批產業關聯度高、競爭能力強、能帶動農民增收的龍頭企業,部分企業在省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全市共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個,宜昌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個。

(三)農產品品牌創建初見成效。全市擁有“蒙牛”牛奶和冰淇淋、“鳳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長阪坡”大蒜、“慈化菜”、“仙草”大米、“楚田”大米、“關公坊”系列白酒、“六糧國宴”、“三峽人家”苕酥、“仙人掌”茶等10多個國家、省級名牌產品,品牌所佔份額達30%以上。清平豬被納入省級地方標準管理;鳳凰山現代生態農業園區被評為國家級“金水柑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兩河鎮“長阪坡”大蒜種植基地和王店鎮柑桔種植基地被評為省級“標準化生產示範區”。

(四)民間資本投資農產品加工業日趨活躍。隨着市委、市政府出台關於全民創業的意見,各地各有關部門積極搭建創業平台,激發了部分有意投資者的熱情,民間資本投資農產品加工業日趨活躍。

(五)農業產業化合作機制不斷完善。產業化的組織方式不斷創新,形成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户”、“產業協會+龍頭企業+農户”、“龍頭企業+基地+農户”等多種發展模式。龍頭企業強化了與基地、農户的利益聯結,帶動發展了一大批與龍頭企業關聯的板塊基地,使基地真正成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原料車間。仙草米業採用“訂單農業”方式,在全市建起28萬畝優質稻基地;天陽食品在王店村建立了5000畝的紅薯基地;新世紀食品公司繼續採取“包種子、包技術、包收購”的方式,通過提高朝蘚薊收購價格來提高農户的種植積極性,進一步擴大基地面積。

(六)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前景看好。去年下半年以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攀大附強、借船出海”,轉變經營策略,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改變傳統的加工方式,採用先進設備和工藝,提升產品加工檔次,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前景看好。新世紀食品投資1000萬元新上一條生產線,可新增產能3000—5000噸,使公司生產規模達到3萬噸以上,計劃銷售收入達到1.2億以上。翔鶴食品計劃分割肉豬18萬頭,比上年增加4萬頭,2萬頭生豬繁育基地即將投產,計劃在宜昌、當陽建5家專賣店,開發終端市場。金橋油脂投資1.2億元,興建佔地200畝、倉儲位達8萬平方米的物流倉儲。關公酒業萬噸原酒生產項目預計8月底建成投產,並開發了“關公典藏”、“關公家宴”、“中國紅”等系列瓶裝酒,計劃實現銷售收入1400萬元。澳利龍飲料和亞源乳業公司與太子奶集團合作,投資1100萬元新上太子奶生產線,年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亞源乳業在中部六省訂貨會上簽訂了6000萬元的銷售訂單,是去年的20倍。

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企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不強。雖然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數量大,規模以上企業逐年有所增加,但總的來看,企業個體規模小,龍頭企業少。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64家,佔加工企業總數的12.3%;共培育省級和宜昌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9家,分別佔加工企業總數和規模以上企業的5.6%、45.3%,作為龍頭企業所應具備的引導生產的導向功能、加工增值的開發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務功能、聯結農户的帶動功能均不強。同時,因缺乏先進的發展理念,造成低水平重複建設,產品類同,削弱了全市的整體競爭力,一出現市場不穩定,產品銷路不暢,企業就面臨着停產的危險。XX年,油菜籽收購價格從最初的2.8元/斤下降到1.6元/斤,因市場價格波動較大,造成油料加工企業嚴重虧損,大部分企業停產。

(二)從事農產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雖然我市部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改步伐,生產設備和技術水平有所改進,但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生產設備和技術水平偏低,生產工藝比較落後,生產加工能力與水平整體上還不能得到較快的提高,深層次加工的數量比重小,多層次開發的產品少,產品檔次低,進入中低端市場的較多,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消費市場的需求。有的甚至還停步於傳統的手工作坊和簡單的機械生產,勞動生產率低下。

(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我市雖然培育了“鳳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等幾個國家、省級農產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業經營者缺乏商標品牌意識,創牌積極性不高,沒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產品定位不突出,傳統產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檔產品多,名優產品少。

(四)企業與基地的聯繫不夠緊密,缺乏穩定性和規範性。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就是要讓農民合理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潤,幫助和帶動農民增收。我市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雖然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如新世紀食品採取“三包”方式發展朝鮮薊基地、仙草米業和龍之泉採取“訂單農業”方式分別發展優質稻和紅薯基地等,湧現出了許多好的典型,但多數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户利益聯結不夠緊密,缺乏穩定合理的有效機制,基地與企業沒有形成穩定的農產品供求關係,多數是農產品合同契約型,服務型、保護型不多,加上雙方義務和權利不明確或無規範措施,單方面違約或毀約現象十分普遍。同時,我市推動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才剛剛起步,龍頭企業建立的基地比較分散,並且缺乏有效的中介組織連接,導致企業在短時間內收購足量的原料十分困難。

(五)融資渠道較窄,限制了企業規模的擴大。近幾年,我市雖然不斷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通過建立鑫源投資公司、國信投資擔保公司幫助中小企業融資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總的來看,財政對龍頭企業投入和銀信部門對龍頭企業支持非常有限,企業依靠民間融資和自身積累擴大生產較難。中小型企業申請固定資產貸款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基本不具備貸款條件,加上貸款手續繁瑣,需要的時間較長,增加了企業的隱形負擔。由於農產品加工企業信貸緊、融資難,缺乏對科技創新、擴大市場和基地建設的投入,企業生產規模難以擴大,企業檔次難以提升,不少企業仍停留在小打小鬧的基礎上。由於資金的缺乏,農產品加工企業季節性大量收購農產品壓力大,大多數企業的實際生產能力遠小於設計生產能力,有的企業甚至處於停產和半停產狀態。

(六)缺乏發展的優秀人才,制約了企業的創新。企業的管理、科研、營銷等各個環節和領域,都需要優秀的人才作保障,而我市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是家族式企業,實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投資者就是管理者、技術工和銷售員,甚至有的企業就是“一個門市部(一間房),一枚公章,一張營業執照,兩個職員(夫妻)”,管理水平、技術水平、市場營運水平都非常低,大都是營銷策劃靠老方法、尋找市場靠拉關係,制約了企業管理創新、工藝創新、科技創新和營銷手段的創新。普遍存在企業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問題。

(七)缺乏良好的發展環境,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近年來,我市通過抓效能建設,規範行政審批,建立市直單位聯繫重點企業制度,企業發展的軟環境有所改進。但少數部門仍存在重收費、輕服務的現象,不能擺正整體與局部、條條與塊塊的關係,大局意識淡薄;個別執法部門在執法過程中,不主動站在企業的角度考慮問題,拿着條條框框死搬硬套,執行政策不能變通、靈活處理,致使企業蒙受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同時,管理體制亟待理順,農產品加工企業門類很多,涉及多個部門,由於管理體制不順,在農產品加工業標準化體系、檢測體系、食品安全體系、技術推廣體系、質量保證體系以及信息網絡體系的建立有待加強。

三、我市進一步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思路和措施

我市進一步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思路是:繼續圍繞“建設百億元農產品加工縣市”的目標,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機遇,依託優勢特色產業和勞動力資源,充分發揮現有加工業優勢,加大扶持力度,實施技術改造,促進企業升級,培育加工龍頭,開展技術創新,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做大、做強、做優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力爭農產品加工產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為實現“保增長,促發展”奠定基礎。主要措施是:

(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單是工業問題,也不僅僅是農業問題,而是涉及農業、工業、流通等領域的大產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僅能帶動和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能顯著提高人民羣眾的生活質量,對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農業來説,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相對過剩、需求不足這一難題,促進農業結構由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轉變;有利於提高農產品檔次和質量,增強競爭力;有利於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推動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有利於提高農業技術裝備能力和水平,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因此,全市上下必須牢固樹立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就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就是扶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觀念,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產業興市、工業強市”的重要內容,加大扶持力度,確保抓出成效。要切實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的宏觀指導,明確領導和組織機構,明確部門職責分工,形成共同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合力。

(二)要高起點謀劃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堅持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強”為原則,按產業分類明確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短期、中期發展目標和任務,科學制定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規劃。準確定位產業導向,整合資源,避免重複建設和惡性競爭。一是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要立足於利用好資源優勢。我市糧油、畜牧、林果、蔬菜和水產品等資源豐富,只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條件,將農產品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二是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要適應市場需求。隨着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膳食結構也在不斷髮生變化,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因此,必須立足我市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提高食品工業整體質量和發展水平,為城鄉居民提供數量充足、品種齊全、質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要結合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要將農產品加工業作為我市實施“優先發展工業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進行合理佈局,興建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功能配套,完善設施,既要防止新的雷同,又要避免分散、低效的發展格局。

(三)要進一步培育壯大“領軍型”龍頭企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是關鍵。一是大力招商引進龍頭。充分利用我市農產品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等綜合優勢,把農產品加工項目作為招商引資的主攻方向之一,着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經營能力強、發展後勁足、税收貢獻大的強勢企業,實現優勢資源與強勢企業的有效對接。要重點選擇糧油、水果、蔬菜、生豬、家禽、水產品和食用菌等7個方面的產業優勢,逐步完善市、鎮農產品加工項目庫,完備項目前期工作,增強招商項目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招商引資的成效。力爭在引進培育投資過5億元、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項目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扶優壯強培育龍頭。按照“扶大、扶強、扶優”的要求,對骨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從政策、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實行重點扶持,使之上規模、上水平。對龍頭企業新上項目在財政、納税獎勵、提供用地等方面給予配套支持,精心篩選有優勢、有特色的龍頭企業,爭取進入國家、省專項扶持籠子。大力扶持外向型龍頭企業的發展,鼓勵企業申報自營出口權,努力改善出口企業的通關環境,幫助其解決報關、商檢、退税、貨運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三是努力激活民資興辦龍頭。瞄準全市35.64億元的居民儲蓄存款餘額,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大力發展全民創業的意見》,進一步鼓勵民間投資、鼓勵全民創業,儘快建設全民創業園,打造全民創業平台。

(四)要切實加強農產品加工企業自身建設。一是要培育和壯大品牌。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培育品牌、宣傳品牌、提升品牌、經營品牌、延伸品牌。幫助企業積極主動地與重點院校、科研機構掛鈎,在提高產品品質的同時,進一步加快農產品品牌註冊和名優品牌創建工作。要重視宣傳,捨得投入,積極鼓勵企業藉助農博會、展銷會等宣傳平台,擴大產品宣傳面,提高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積極開展品牌整合,在全市培育發展幾個生產規模較大、市場佔有率較高的產品品牌,鼓勵龍頭企業對這些品牌進行保護和開發,實現品牌開發和產品開發互利雙贏。二是要明確發展方向。要根據國內外食品工業發展和農產品消費結構變化的趨勢,堅持市場導向,把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同調整區域生產佈局、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擴大內需緊密結合起來,統籌規劃,合理佈局,整體推進,重點突破。三是要加強科技攻關。注重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在企業建立強有力的科技研發體系,把高科技與農產品加工工藝、農產品加工裝備緊密結合,致力於多層次、深層次開發生產。同時,加強技術引進、科技攻關、科技創新,提高加工產品的科技含量,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從而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整體素質。四是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加工業的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尤其要推行標準化生產,注意從源頭抓起,生產綠色、環保、無污染、安全的農產品。五是要善於搞好企業內部管理。要抓好內部責任制,加強目標管理、質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經濟核算。企業要發展深加工,生產終端產品,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

(五)要加大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一是給予財税政策扶持。對全市重點龍頭企業,可在財力和政策允許的權限內給予一定的税費減免。二是在信貸政策上給予扶持。要認真落實《市政府關於當前金融支持市域經濟發展的意見》,加強銀企合作,適當安排專項資金用於扶持龍頭企業。要建立和使用好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多爭取國家政策性投入和金融機構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特別是在技術更新改造、扶持基地建設等方面加大力度,重點解決好優勢農產品加工企業收購原料所需的流動資金。各商業銀行要向農產品加工企業傾斜優惠貸款,積極推廣林權抵押、經紀人聯保、與國信擔保公司合作等多種貸款方式,簡化抵押、擔保手續、降低評估費用、積極擴大授信額度。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充分利用民間融資渠道,利用增資擴股、借款等形式籌集發展資金。三是在投資政策上支持龍頭企業。國土、農業、林業、水利、科技開發資金,農業綜合開發等專項資金都要重點向龍頭企業或與龍頭企業相關的支柱產業、農產品基地投放。要通過政府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來降低農業生產者的成本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從而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競爭力。

(六)要進一步加快農產品配套基地建設步伐。穩定的農產品配套基地是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須充分發揮好龍頭企業與農民兩方面的積極性,大力加強配套基地建設,為龍頭企業提供穩定的加工原料。一是大力發展優勢產業板塊。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的要求,把優勢產業與基地建設結合起來,繼續推進林果、畜牧、蔬菜和水產板塊建設,以滿足龍頭企業的加工需求。二是切實抓好協調和服務。要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鼓勵企業、農户、中介組織等各類市場主體投資基地建設。要加強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扶持,抓好產前、產中、產後的系統服務,高標準建設原料生產基地。三是推動土地流轉提高基地集約化程度。當前,分散的土地經營模式不利於基地形成規模,導致原料供應分散,基地化程度低,農產品分散生產與集中加工的矛盾比較突出。因此,在穩定農户土地承包經營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提高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的程度,為龍頭企業的發展建立穩固可靠的配套基地。

(七)要努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一是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户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鼓勵龍頭企業在與農户簽定合同訂單中實行最低保護價,在種子、資金、技術等方面向農户提供無償或低償等系列化服務,結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同時,按照“自願互利、扶持基地、服務農户”的原則,龍頭企業可以通過幫助改善生產基地的生產條件、發放預付定金、貼息貸款、生產扶持金,內銷種苗、飼料,提供生產資料、技術服務,包銷產品,部分利潤返還等多種途徑,扶持原料基地和農户的生產,這樣既可避免農户生產的劇烈波動,又可有效地防止龍頭企業生產經營的大起大落。二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户聯合興辦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將分散的農户聯合起來,成立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推行“公司+專業合作組織+農户”經營模式,加強監督管理,使各類中介組織真正成為連接農户與龍頭企業、農户與市場的橋樑與紐帶,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使龍頭企業由面對千家萬户,變為面對一個或幾個合作經濟組織,降低企業與農户之間的交易成本。三要探索建立行業協會。積極引導同類加工企業在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商會、協會等組織建立各種行業協會,實行行業自律,充分發揮其在技術開發、教育培訓、價格協調、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功能,切實保障行業內農户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八)要營造寬鬆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環境。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農產品加工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要經常深入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調查研究,協調有關職能部門盡力為企業的發展壯大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及時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出謀劃策。以效能建設為抓手,逐步完善“一站式”服務,規範政務服務行為,以優良環境來降低企業的外部隱性運營成本。各有關部門要強化服務職能,齊心協力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優質服務。農業、科技部門要加強與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協作,承擔起培訓農民、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等職能,確保農產品綠色、無公害,以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質檢、商檢等職能部門要配備先進的農產品質量、衞生標準檢測設備,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檢測服務,以減輕農產品加工企業不必要的重負,使之輕裝上陣,充分發揮競爭優勢。工商、國土、税務、交通等部門,要樹立重農、扶農的“農本”思想,幫助解決加工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税收、土地、用電、用水、交通等方面的困難,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保證農產品加工工業健康、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