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對大學生服裝消費的影響

該課題運用社會心理學和服飾美學的相關理論,選擇上海、杭州的8所大學的本科在校生,就時尚文化對他們的服飾及行為影響的相關問題進行問卷調查;選擇上海幾所大學各專業的部分大學生進行觀察與訪談,以瞭解大學生對時尚文化的認識理解及實踐狀況;選擇一定數量的國內知名服裝設計師和營銷專家,圍繞流行時尚文化對校園服飾的影響進行深度訪談。以此,探討時尚文化對大學生服飾和行為影響相關問題。

韓流對大學生服裝消費的影響

1.有關的概念界定

(1)關於“大學生”。該課題將研究的對象限定在18-25歲之間的大學在校生,以適合所研究的青年大學生的時尚文化問題。

(2)關於“服裝”、“服飾品”、“粧容”和“服飾文化”。①服裝,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衣服”,即上衣下裳。②服飾品,指除服裝以外的所有在服裝或身體上加置一些附屬美化物,如領帶、耳環、胸針、手鐲、人造花飾、皮帶、手套、提袋、圍巾和鞋帽等。③粧容,泛指化粧美容,是利用化粧品,通過修飾,使面部各個部位得到改善,增強美感,並對皮膚起保護作用。④服飾文化,是與服裝及其飾品穿戴有關的文化,是服飾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外延。

2.問卷調查的發現與分析

時尚,可分為校外時尚和校內時尚。由於各大學校園所處的地理位置、周圍環境的不同,且每個學校專業氛圍的不同,時尚對其的影響和學生對時尚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異。

(1)工科與理科高校學生間的差異。東華大學是以工科為主的綜合工、理、管、文的多科性大學,在校生總體比例上女生偏多;交通大學則是一所偏理科的綜合性大學,在校生中男生比例偏大。對所提取的這兩所學校的樣本做相關消費習慣和服飾消費行為方面的比較研究發現:首先,兩個學校學生在每月的消費用途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尤其在服飾化粧品一項的支出上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其次,每月在服飾、美容美髮上的消費金額比重也存在區別,支出200-800元之間的東華學生明顯比交大的學生多。再次,在購買服飾的標準上也稍有差異,交大學生認為購買服裝主要是經濟實惠,而東華學生則認為購買服裝會兼顧實惠和時髦。最後,交大學生認為穿名牌服裝主要是生活質量提高了,會使心情愉快;而東華學生則認為名牌服裝不僅質量好,穿上也很有面子。

(2)杭州與上海高校學生間的差異。杭州離上海不過200公里,但由於人文、地理、經濟呈現出不同的地方特色。杭州的校園文化同樣也受到流行時尚的強烈衝擊,但同時又具有小城市的特點。對杭州師範學院和上海東華大學問卷的數據做比較後可發現:首先,在每月服飾、美容美髮上的消費金額比重上存在區別,東華學生支出在200-800元之間的稍比杭州師大的學生多。其次,在購買服飾的標準上差異不大,但東華學生較杭州師大的學生更注重追求時髦和個性。再次,在日常購買服裝的主要場所上存在較明顯差異,杭州師大學生主要在服裝小店和品牌專賣店購買服裝,而東華學生則更多地選擇在大型百貨商場購買。

3.觀察和訪談的發現與分析

經過對大同專業背景的23名大學生的觀察和訪談,及對相關資料和問題的討論發現,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和非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對於流行服飾在判斷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對於“長款直筒短袖t恤,兩側抽褶,緊身褲,搭配長項鍊”的服裝款式搭配是否流行,有69.5%的藝術設計類學生認為流行和比較流行;而非藝術類學生只有33.3%的人認為比較流行,另有45.4%的人認為不太流行。對於“兩層吊帶背心疊穿,外層長款黑白橫條背心,腰上系一條白色腰帶,玫瑰紅色短褲,同色大號心型項鍊,加玫瑰紅細白點的手袋和大沿帽”的服裝款式搭配是否流行,有60.7%的藝術類學生認為比較流行和流行,57.3%的非藝術類學生認為不太流行。對於XX年剛剛流行起來的bob髮型,有66.6%的藝術類學生認為流行,非藝術類學生中則有76.3%的人認為不太流行和不流行。觀察和訪談表明,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能站在時尚的角度去解讀服裝,對時尚有比較全面深入的認識,表現了明顯高於其他類別學生的專業水準;而非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則流露出對服裝服飾、化粧髮型等時尚方面的不自信。此外,兩性在確定自己外觀時使用的符號是不同的,社會為女性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符號,如多樣的服裝款式、化粧、佩戴首飾等。因此,男女大學生之間對服裝、服飾流行的認識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通過觀察、訪談,該課題研究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大學生對服裝、飾品、粧容髮式流行的把握上存在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由其所屬的羣體、家庭經濟條件、個性因素等方面決定的。第二,影響個體對服裝流行的敏感和把握程度,還跟大學生所學的專業有密切的關係。第三,大學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之間的差異,表現為前者相對比較重視服裝、飾品、粧容髮式在交往情境中的功能,從而更關注與大學生相關的流行時尚。第四,大學生對流行時尚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比男生更注重外觀,這與男女性別角色的社會文化內涵對服飾的要求與影響有關。第五,大學生從滿足個人興趣、增加自身價值、給社會交往帶來便利、象徵某種特殊意義等方面,認同服飾的表達功能,但同時還受到家庭經濟條件的影響。

4.與大學生服飾相關的時尚文化

大學生的時尚文化主要表現在娛樂、消費、傳媒這幾個方面。大學生作為青年的重要羣體,娛樂始終是大學生生活狀態的重要內容,但又有着區別於成年人娛樂活動的要求:他們普遍注重參與羣體性的娛樂活動,包括體育、文藝、網絡等諸多方面。這種娛樂活動多方面的參與,必然會對大學生提出這樣或那樣的消費要求。為了尋求在交際圈內的自我定位,穿個性服裝、換新款手機、做頭髮、出入健身房等消費,對於大學生來説已經變得越來越尋常。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校大學生每月的消費除了三餐、零食飲料外,其他消費主要在網絡通信、服飾化粧品和社會交往上。當代大學生已經對於品牌具有明顯的偏好,而且不少高端消費品已經進入大學生的消費圖譜,比如在某些經濟發達地區的高等院校內,學生的汽車消費已屢見不鮮。總體來説,追逐時尚文化的思潮在大學校園逐步呈現上升趨勢。具體來説,與大學生服飾相關的時尚文化,主要有流行服裝、飾品與粧容髮式、影視和動漫、理想形象、奢侈品消費、邊緣或分支文化等六個方面。該課題研究主要選取時尚文化中的流行服裝、飾品與粧容髮式兩個方面,來討論其對當代大學生服飾的影響。

5.時尚文化對大學生服飾的影響

流行時尚信息鋪天蓋地,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大學生可以從網絡、報紙雜誌、電視電影中,輕易瞭解到各種各樣的時尚信息。從該課題研究的時尚文化的流行服裝、飾品與粧容髮式兩個方面來看,電視模仿秀、明星訪談、美國大片以及“韓劇”等都對大學生的穿着打扮及行為舉止構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大學生所崇拜的偶像對他們的時尚文化態度有很大影響。問卷調查顯示,有64.9%的大學生有自己所崇拜的偶像,所崇拜的偶像是影視歌、體育界明星的佔53.4%,崇拜著名人士的佔28.6%,而崇拜老師、父母、同學的一共僅佔8%。對偶像的崇拜對於大學生來説,帶有較多的浪漫性和感性色彩。而此類偶像比起其他偶像類型從年齡來説,更能貼近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滿足其社會認知和情感依託的需要。他們會從各個角度全方位去模仿自己心中的偶像。調查數據顯示,表示會模仿偶像精神品質的大學生佔38.1%,表示會模仿偶像穿着打扮的大學生佔23.3%,餘下的則是表示會模仿偶像的語言和行為習慣。

曾幾何時,韓國的影視、歌曲開始流行我國內地,大家習慣於稱其為“韓流”。“韓流”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這種現象近年來有愈演愈烈之勢。韓國的流行音樂與電視劇都比較注重對青春偶像的包裝。大量的“韓流”信息湧入國門,甚至更有韓國影視名人來我國內地開拓發展事業。而韓國的服裝服飾品牌也乘機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目前國內市場已有四十多個韓國服裝品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on & on、w. double、olive des olive、si、sieg、koolhaas 。由影視歌星的時尚文化浸入,到後繼的諸如服裝、服飾、化粧品的大量湧入,韓國流行文化在大學生中佔有了穩定的認同羣體。調查顯示,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將近半數的人認為,“韓流”對他們的影響首先是韓國的電視電影,其次是韓國的髮型服飾,再次是韓國的飲食和音樂。觀察顯示,流行髮型對大學生影響較大,包括厚重的劉海和自然的燙捲髮;流行服飾對大學生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流行飾品,比如大鎖釦的寬腰帶和大型圓耳環等,對大學生的影響相對較小。

產生上述現象不是偶然的,是特定時代、特定年齡層、特定文化環境所決定的。我國經濟高速平穩增長,開放而具有活力的社會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和交流平台。對於青年大學生來説,不斷表達並調整其在交際圈內的地位,傳遞個人信息並取得相互認同的良好結果,是當代學子除了學習之外最重要的生活內容和訴求。不論是“哈韓”、“哈日”,也不論是“崇英”、“崇美”,新的信息、新的文化概念所帶來的有關服裝、服飾、粧容等新的觀念,都可能得到大學生隨時隨地地模仿和表達。這種再模仿、再表達的狀態也為其帶來雙重結果,即對於大學生來説,他們既是時尚文化的受眾,同時又對時尚文化起到推動作用。

6.大學生對時尚文化的態度

作為時尚文化的受眾,大學生對時尚文化的態度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盲目熱情型。大學生是一個思想活躍、個性張揚、非常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社會羣體。從“歐美風”、“港台風”到“日韓流”,新潮前衞的外來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5.8%的人經常會模仿明星,29%的人偶爾會模仿,12.3%的人是沒有模仿過但想模仿,也就意味有將近半數的學生有過模仿的經歷和想法。大學生,正處在結束中學生活到進入社會工作前的過渡階段。他們擺脱了父母的庇護,面對當下的自由與未來的社會壓力會產生很多迷茫。一些人沉迷時尚文化,模仿追逐偶像明星,給自己尋找一份精神寄託,其結果往往是具有既熱情又盲目的特點。

第二,消極抵制型。與第一種態度對應的是很多大學生完全將自己投入到學習學業之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或許也不具備參與社會羣體生活活動的意識,所以對待時尚文化的態度就變得消極,甚至抵制。

第三,不置可否型。即介於前兩者之間的中間派。這類學生態度並不明確,有時跟風一二,有時靜而觀之。這種情況的產生,有家庭教育有別於前兩者的不同,有自身經濟狀況允許與否的不同,也有不時受到學業時間制約的不同等等。

對於時尚文化的態度,我們認為應作如下把握:首先,時尚文化或曰流行文化具有自身的特點,與高雅文化和民間文化有所差別、有所不同。我們需要按它自身的規律去加以研究;那種以高雅文化或其他不同文化的標準,強加在時尚文化上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其次,時尚文化是非常複雜的事物,關係到社會、人文、美學、商品、市場等諸多錯綜交織的因素,其積極與消極的兩面都需要我們辯證理性地進行辨析。再次,時尚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主流文化、高雅文化有着這樣或那樣千絲萬縷的聯繫。時尚文化有時可能是曇花一現的,但因為千絲萬縷的聯繫,使得它對社會的影響和反饋有時來得更加富有衝擊力。辯證、理性地理解和對待時尚文化的走向及其影響,應是當代大學生所具有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