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業調查報告3篇

本文目錄小企業調查報告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調查報告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解析與對策調查報告

當前,隨着普陀區“建設上海西部新興商貿科技區”發展定位及“一河五區”發展空間佈局的確立,非公中小企業經濟作為社會就業的重要承載者、發展經濟的重要活力來源、統籌協調發展的重要聯結者,在實現“創新求突破、提升促發展”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重要。普陀區總工會結合XX年上海市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通過資料分析、問卷調查、實地走訪企業(園區)、與相關職能部門加強信息溝通等方式,就新形勢下普陀區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面臨的困難及職工權益維護情況等進行了調查研究,並就推進中小企業發展和職工隊伍建設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小企業調查報告3篇

一、普陀區非公中小企業的基本概況

1、總量大、分佈廣。從數量上看,普陀區呈現中小企業多、非公經濟佔比大的特點。根據工商登記資料顯示,截至XX年底,全區各類企業共26991户,私營企業21364户,其中註冊資本小於500萬元的中小企業17894户,佔全區法人企業總數的86%。中小企業覆蓋的行業範圍廣泛,涉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商務服務、信息傳輸、科研和技術服務、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以及傳統的製造業、建築業等各行各業。

2、科技含量不斷增加。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發展戰略引導下,普陀區大力引進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市級科技孵化園談家28園區形成“創業苗圃、科技孵化、科技加速器”的完整服務鏈。中小企業進一步加大技術改造與科研開發投入,積極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科技型中小企業得到快速發展。XX年底,普陀區在冊民營科技企業1433户,比XX年增加了11.7%。

3、社會貢獻逐步加大。隨着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非公經濟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繳納的税收佔財政收入的比重顯着提高。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XX年,普陀區中小企業繳納税收75.53億餘元,佔全區税收總額的39.15%,新增就業崗位22440個。中小企業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要載體,在緩解就業壓力、促進民生改善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普陀區非公中小企業及其工會組織的發展現狀

(一)政府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扶持服務政策

近年來,普陀區在對中小企業實施產業引導、財政扶持、科技扶持、金融扶持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規劃和政策。首次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納入區“xx”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並制定了《普陀區產業發展重點支持目錄》、《關於進一步推進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明確主要任務和主攻方向,大力促進中小企業集羣發展和轉型提升。建立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區領導與成長性企業定點聯繫制度、區政府職能部門跟蹤服務企業聯動制度的“三聯”機制,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制定和實施了《普陀區中小企業貸款信用擔保實施辦法》、《關於開展本區小微企業專項信用貸款工作的實施方案》等金融扶持政策,推出貸款貼息、保費補貼、風險代償等優惠政策。同時,積極構建中小企業服務載體和體系,初步形成了包括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行業協會、商會等在內的中小企業服務機構,進一步加大服務支持力度,有效推進了中小企業長足發展。

(二)工會組織建設和維權機制建設逐步完善

近年來,隨着“兩個普遍”工作的深入推進,全區各級工會積極拓展工作領域,創新工作模式,在工業園區、勞務派遣企業、服務行業、建築行業等非公中小企業集中的區域和行業,加大工會組建工作力度,不斷提高工會組織覆蓋面和職工入會率。積極推進“雙措並舉、二次覆蓋”,通過建立區域性行業性基層工會聯合會和聘用社會化職業化工會工作者,實現對小型非公企業建會與維權工作的再覆蓋。積極推進集體協商和職代會等機制建設,為非公企業工會組織發揮作用搭建平台、充實載體,並通過職工之家、勞動關係和諧企業等創建活動,推動非公企業職工羣眾的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充分尊重職工的首創精神,激發了非公企業工會的活力,增強了職工對企業的歸屬感。

全區各級工會還充分整合政府與工會各項資源,廣泛開展了“我與企業共命運、同舟共濟謀發展”等服務中小企業發展的主題活動。依託職工優秀人才發展促進會和職工技協,舉辦“企業有困難、職工怎麼辦”新高地論壇,引導職工與企業同舟共濟;積極開展“節能降耗創新增效”、“爭創工人先鋒號”勞動競賽等包括非公企業職工在內的區域性、行業性技術技能大練兵。依託“青工e坊”網絡平台,開展“我為企業發展獻一計”等合理化建議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非公企業職工推動企業發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依託職工技能培訓中心,廣泛開展職工技能培訓,提高職工技能和素質;搭建企業與職工信息互通平台,舉辦非公企業專場招聘會,為企業招工與職工就業搭建平台。依託“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服務職工在基層”主題活動,開展了“走訪百 家中小企業、服務百佳基層工會”活動,瞭解企業和職工實際訴求,切實幫助非公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三、當前非公中小企業發展和職工權益維護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受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影響,企業生存壓力大

隨着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日趨嚴峻,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壓力明顯增大。調查顯示,普陀區的中小企業總體保持平穩運行態勢,未大量出現資金鍊斷裂和經營難以為繼的“倒閉潮”現象。但由於全球經濟發展趨緩、通貨膨脹風險不減、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影響出口等因素,使企業在成本壓力增大的同時,產品出口市場和利潤空間受到很大擠壓,部分中小企業經營者對企業未來發展信心不足。當前普陀區正處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勞動密集型、低端企業面臨着關停並轉,對中小企業發展也構成了一定的壓力。

此外,雖然政府為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優惠和扶持政策,但政策落地情況與預設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在對“沒有享受到政策扶持的原因”調查中,56.5%的企業主表示根本不知道相關政策,43.5%的企業主認為政策的吸引力不足、辦理手續繁瑣、享受政策准入門檻和成本太高等。由於政策發佈的渠道、政府部門與企業溝通不夠通暢等原因,企業對政策的知曉和對政策的理解不全面、不平衡。並且很多政策都是針對科技型或具有成長潛力的中小企業,處於產業價值鏈低端、技術創新能力弱、生產經營粗放、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低利潤”參與競爭的中小企業則很難享受到政策帶來的福祉。

(二)企業運營成本上升,廉價勞動力優勢逐漸消失

調查中,企業主普遍反映,税費偏高、土地供應緊張、用工成本增加、通脹預期強化等因素,使廉價的資源和勞動力、寬鬆的環境約束等低成本優勢正逐漸消失。在問及企業用工成本時,60%的企業認為用工成本較去年有所上漲。除企業正常繳納的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項目外,各類雜費負擔也有逐漸加重的趨勢。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在規範企業用工、維護勞動者權益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企業的招聘管理成本、薪酬福利成本等用工成本。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和社會保障基數上調是目前用工成本上升的主因。外來務工人員綜保轉城保制度的實施,使企業和個人的實際費用繳納負擔都有較大幅度增加,逐年提高的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也使企業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

(三)職工非理性維權和跳槽現象突出,隊伍流動性較大

企業用工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企業工作環境、福利待遇的高低與員工隊伍的穩定性往往呈正比關係,低端崗位吸引力有限,非公企業一線員工大多為外來農民工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本地人員,這些員工在企業中的發展空間有限,對未來的發展規劃不清晰,更加關注企業的物質環境,對企業的忠誠度較低,容易因情緒波動而隨意解除勞動合同,或者動輒進行非理性勞動議價等維權行為。調查顯示,46.6%、45.6%、32.7%的職工跳槽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不滿意原單位的報酬”和“不滿意原單位的工作環境”。此外,繼金融危機引發農民工返鄉潮之後,在當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縣域經濟發展較好的中部地區表現出較強的吸納返鄉者就業能力,部分民工選擇逃離北上廣,也使得“用工荒”再次成為非公企業經營的難題。

(四)職工技能培訓力度不足,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緊缺

職工隊伍的穩定性差與技能型人才的匱乏形成了惡性循環,非公企業留住人才的能力有限,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相對稀缺。調查中,企業主認為提高職工素質方面的困難主要在於職工流動太快(53.2%)、職工培訓參與熱情不高(46.7%)、缺乏專門培訓機構(36.7%)等原因。由於企業和勞動者尤其是農民工之間缺乏長期穩定的勞動關係,因此企業組織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不願意加大投入,大多寄希望於政府開展公益性培訓或協助企業開展培訓。而現有的企業培訓主要採取“大鍋飯”式的課堂培訓、“免費午餐式”的企業內訓、“自助餐”式的在線學習,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培訓效果與實際需求差距很大,導致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卻供給不足的局面。

(五)職工權益維護工作遭遇瓶頸,實效性有待增強

在企業運營遭遇發展困境的同時,職工權益維護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由於非公中小企業職工數少、組織架構簡單,因此往往以聯合工會或工會小組的形式建立工會組織,所簽訂的集體合同多為區域性集體合同,往往照搬“樣板文本”,只能保障最低要求和標準。調查發現,扣除加班工資、崗位津貼,不少非公企業一線員工的基本工資僅略高於最低工資標準線,不少非公企業的集體合同簽訂程序不規範,不向職工公開,有54%的職工不知道企業簽訂了集體合同,影響了集體合同制度推行的實效。

此外,企業經營者與求職者對工資漲幅預期差異較大,在企業主苦於用工成本太高的同時,職工對工資收入與福利並不滿意。在一些中小企業中,由於工資收入分配製度不規範、不健全,或因企業經濟效益下滑,使職工在工資收入方面水平較低,且不夠穩定。還有個別企業不能按時發放工資,或有故意剋扣、拖欠職工工資現象。XX年,普陀區勞動仲裁案件共受理2783件,比XX年增加了11.6%,其中涉及勞動報酬991件,保險福利674件,變更、解除、終止勞動合同920件。調查中,職工普遍反映收入分配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普通職工工資太低、增長太慢、與經營者差距太大、由經營者説了算、職工沒有發言權等方面。

四、關於推進中小企業發展和職工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發揮政府職能,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要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培育力度,建立有效工作機制,切實落實扶持政策措施,努力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認真研究國家和上海市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措施,把握區情,把現有政策與區域實際進行有效對接,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就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融資困難、財政支持力度不夠、技術進步與轉型升級缺乏支撐、社會服務不到位等問題,研究出台有力度、有突破性的扶持政策。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並向規模經濟發展。根據全區產業發展方向,引導中小企業與產業配套,做大優勢行業,促進產業升級。多引進一些高產出、低能耗、無污染、高效益的高新技術企業,促進產業加快優化提升。推動非公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實施名牌發展戰略,擴大企業產品的市場份額。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管理上實現質的飛躍。鼓勵中小企業改進落後的技術、裝備,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為中小企業搭建全方位溝通交流的平台,積極幫助中小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引導中小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充分發揮中小企業機制靈活的優勢,以出口創匯、招商引資為突破口,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二)深化工會組建,夯實非公企業工會工作的組織基礎

繼續堅持“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作方針,以非公中小企業的工會組建為重點,以黨建帶工建,以工建服務黨建為原則,全面提高工會工作的覆蓋面,努力做到“哪裏有黨組織,哪裏就有工會;哪裏有職工,哪裏就有工會”;努力實現工會組建與不斷髮展變化的非公企業狀況相適應,會員發展與不斷壯大的職工隊伍相統一,工會組織體制延伸與不斷加快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相協調。加強企業工會的達標管理和運作指導,使企業工會真正“建起來、轉起來、活起來”。積極推進“雙措並舉、二次覆蓋”模式,探索加強行業聯合工會、區域性工會聯合會建設,實現對企業工會工作的雙重覆蓋。加強企業工會幹部隊伍建設,探索企業工會主席職業化、社會化招聘的模式,嘗試企業工會主席的工資從企業工會經費中列支,由區總工會統籌發放,從根本上解決非公企業工會主席“端人飯碗、受人管理、為職工維權難”的問題。切實加強工會工作的宣傳力度,擴大工會組織的社會影響力,增強工會對廣大職工的凝聚力、號召力。

(三)優化收入分配環境,用合理薪酬留人

在沒有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企業,工資分配的環境呈現出由企業單方主導並單獨決定的資強勞弱格局,主要特徵是隻承認資方產權不承認勞方產權,忽視了勞方正當的物質利益訴求,企業收入分配環境存在不公平、不合理、勞動與所得不匹配等諸多弊端,挫傷了職工積極性,誘發了用工荒和跳槽事件。這樣的分配環境只有通過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後才能得到改善。要建立並推行以共決製為標誌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以民主、法治、科學的精神和和諧理念優化收入分配環境,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工資分配環境,以實現職工工資收入的合理增長,用職工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利益吸引職工、留住職工,也用潛移默化的企業文化感染職工。

(四)源頭維護職工切身利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結合中小企業實際,建立健全職工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積極參與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相關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充分表達職工意願和工會主張,拓展和暢通職工訴求表達渠道,從源頭上協調勞動關係和利益關係。建立工會幹部聯繫班組制度,完善勞動合同監督保障機制,指導幫助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強化工資集體協商的程序,督促企業履行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保障職代會中職工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權利的落實,暢通維權信息渠道,最大限度地調動職工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積極性。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特別是經濟利益放在首位,從職工最關注、最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着手,通過平等協商和職代會制度對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進行談判和共決,充分運用工會資源,整合社會力量,督促企業履行勞動法律法規,促進職工與企業共決事項的落實。將職代會代表吸納到執法檢查的隊伍中,使他們成為執法檢查的主體之一,共同監督企業的勞動用工行為。將平等協商的結果、集體合同條款和職代會審議共決的事項納入執法檢查的重要內容,會同相關部門,聯合督促企業規範用工。

(五)提升職工隊伍綜合素質,促進企業和職工雙贏

通過加強宣傳教育和職工技能培訓工作,提高職工隊伍整體素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領職工,引導職工正確處理企業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係。積極搭建平台、創造條件組織中小企業職工學習法律知識和政策,瞭解企業發展形勢,自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崗位技能水平。開展職工技術創新活動,為企業的經營發展和轉型升級獻計獻策。圍繞學習型社會建設目標,從制度上保證職工參加學習培訓權利的落實,確保教育培訓經費足額提取並按規定使用。貼近職工實際需求開展培訓,通過“賽訓結合、以賽促訓”,“建立培訓基地”、“崗位練兵比武”、“名師帶高徒”和“送培訓到基層”等方式,切實提升職工從業能力和技能水平。

(六)建立企情信息通報制度,加強勞動爭議預警預防

暢通工會收集職工輿情的信息渠道,將產業集中度高、職工集聚性強的工業園區,系統、街鎮等工會作為直接觀測點,對影響職工生產生活的問題做到及早發現、及早介入、及早報告,使工會成為黨和政府把握企情和職工隊伍情況的重要渠道;積極配合黨政做好勞動爭議的調處工作,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與聯動,對有可能引發重大勞動爭議的問題,做好預警工作,研究應對措施。一旦發現企業倒閉、搬遷、欠薪等情況,工會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瞭解情況,聽取職工意見,安撫職工情緒,並與上級工會一起幫助和引導職工依法、理性維權。要積極應對當前經濟形勢,針對企業家信心指數下降的實際,向廣大企業經營者大力宣傳黨和政府應對挑戰的決策部署,增強企業家克服困難的信心,及時總結、宣傳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利用工會的宣傳陣地,發揮工會組織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作用。

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調查報告小企業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為了獲得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的真實、準確、及時、完整的數據,支持科學制定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決定開展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抽樣調查工作。

一、調查的目的、方法、樣本及實施

(一)調查目的。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抽樣調查工作的成果要有助於對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基本情況做出準確判斷,併為政府制定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和基礎數據。

(二)調查組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小企業司、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推廣應用組作為調查的指導單位,於XX年8月聯合下發《關於開展中小企業信息化調查和典型案例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企業主管部門、信息產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支持中小企業信息化調查工作。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信息化測評中心作為調查工作的承擔單位,負責調查設計、組織實施和管理、數據分析和撰寫調查報告等工作。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作為調查的支持機構,負責抽樣調查樣本的選定和調查結果的測算工作。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網通集團公司作為調查的協助單位,分別向下屬機構發文,召開了全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並協助開展調查工作。

(三)問卷設計。經過反覆論證研究,調查問卷的設計首先保證能夠形成對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情況的總體判斷,同時兼顧具有長效作用,爭取形成基礎性指標以及相對穩定的工作機制。

(四)調查對象。調查對象主要為企業總經理/總裁、分管業務或者信息化的副總、信息化主管或者企業綜合管理人員。

(五)調查內容。調查內容包括:影響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問題;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基本情況,特別針對尚未開展信息化的企業做了專門調查;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的計劃;企業信息化對政府和發展環境的要求;企業對第三方社會服務平台的評價;企業對信息化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與質量的意見。

(六)樣本選取。根據《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抽樣調查抽樣方案》的要求,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完成了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抽樣調查樣本的抽取工作。抽樣庫採用了XX年最新維護的國家統計數據庫。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在全國層面上選定了26022家樣本企業。

“樣本企業”既包括已經開展信息化的企業,也包括還沒有開展信息化的企業。其中,21067家為支持分行業分析的樣本,另外4955家為支持部分重點城市分析而補充的樣本。支持部分重點城市分析的樣本共6924家,其中1969家既可支持部分重點城市分析,又可支持分行業分析。

1、樣本的規模屬性。樣本企業規模的標準,上限依據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國家統計局共同簽發的“國經貿中小企[XX]143號”文件中有關中小企業的劃分標準。下限是年銷售收入在50萬元(含)以上,或者職工人員在10人(含)以上的企業。滿足以上兩個條件中任何一個即可。

2、樣本的行業分類。以XX年國家統計局等三部委對中小企業的分類為基礎,增加了“農業”、“信息與服務業”(包括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教育) 和“其他”。

七)問卷回收。數據彙總採取遠程電子化彙總的方式,共回收有效問卷9200多份,回收率達35.35%。由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負責對調查結果進行測算。從對樣本回收情況和問卷質量的分析表明,回收的有效問卷能夠滿足調查工作的要求。

二、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基本情況

(一)中小企業經營狀況持續好轉,信息化投資能力不斷增強。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中小企業法人單位營業狀況良好。全國中小企業法人單位中,正常營業的法人單位為205.68萬户,佔企業法人的88.6%。非正常營業的法人單位佔11.4%。調查顯示,由於中小企業經營情況持續好轉,對信息化的投資能力不斷增強。

(二)中小企業最優先的需求是市場與營銷。調查中瞭解到,52.7%的企業首先關注市場與營銷(銷售)方面的問題。説明中小企業對於信息化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解決眼前急迫的生存問題,明顯有別於更多關注長期效益和無形效益,更加關注戰略、管理控制問題的大企業。此外,17%的企業強調管理方面的需求,13.3%的企業關注客户管理方面的需求,11.2%的企業強調生產與研發方面的需求。

將上述四方面的需求進一步分析,中小企業需求特點表現為:

第一,中小企業迫切需要通過信息化了解市場信息和擴大銷售能力。59.6%的企業把了解市場信息作為市場與營銷方面最主要的具體需求;46.5%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擴大銷售區域;36.8%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加強產品的推廣;28.5%的企業強調控制銷售成本。其它需求還包括管好銷售渠道(21.9%),改善售後服務等(16.9%)。

第二,在客户管理方面,與大企業普遍把如何保留優質客户看得更重要相比,中小企業最關心的是如何發現更多的客户。48.1%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發現更多客户;42.4%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客户滿意度;39.8%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管好現有客户資料;34%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客户的購買行為;30.7%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客户對產品改進的需求;18.4%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客户信用信息。

第三,在生產和研發方面,與大企業更多關心創新等長期發展要素相比,中小企業把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作為信息化最需要解決的問題。50.8%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49.6%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控制、降低生產成本;41.5%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新產品、新材料、新技術的信息;40.6%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加強生產管理,提升生產效率;15.5%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提高生產過程自動化水平。

第四,在企業管理方面,與大企業重視加強集團管控能力和提高決策水平相比,中小企業列在首位的是及時掌握企業經營情況,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51%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及時掌握企業經營狀況;48.3%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29.8%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改善財務管理;26.6%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改善進銷存管理;22.7%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了解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22.4%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加強人力資源管理;12%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支持領導決策。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解析與對策調查報告小企業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在今年的兩會上,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引起了政協委員們的高度重視。目前,中國非公企業和中小企業已經從"草根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gdp佔全國的50%,承擔了全社會就業的60%至70%。國內66%的中小企業面臨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而歐盟國家只有13%的企業認為中小企業融資是首要問題。全球經濟危機還在繼續蔓延,中小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充分發揮他們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解決其融資難的問題成為關鍵。

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分析

據央行的一份調查顯示,截至XX年10月末,全國金融機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11.5萬億元,同比增長12.9%,佔各項貸款餘額的38.4%,佔企業貸款餘額52.8%。而據XX年8月末的調查數據,中小企業貸款餘額為11.4萬億元,同比增長12.5%,佔各項貸款餘額的38.9%,佔企業貸款餘額的53.4%。

同時,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操作正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支持。XX年9月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連續下調基準利率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特別是對中小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力度更大,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支持。截至XX年10月末,中小企業貸款增長速度為12.9%,比兩個月前回升了0.4個百分點,比同期全部貸款增速的回升幅度高了0.1個百分點。中小企業貸款月均新增額由XX年前8月同比少增110億元,轉為XX年9月、10月月均同比多增224億元。隨着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逐步實施,未來中小企業貸款增長速度有望繼續上升。

另外,大中型銀行仍然佔據中小企業貸款市場的主導地位。XX年10月末,國有、股份制和政策性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佔全部中小企業貸款餘額的72.6%,主要金融機構佔據中小企業貸款市場的主要份額。世界銀行XX年的一份報告表明,國際大銀行在中小企業貸款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美國,大、中、小型銀行對中小企業提供的貸款分佈較為均衡。美國國家小企業協會在XX年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108家資產規模在100億美元以上的大銀行提供了44.7%的中小企業貸款,55.3%的中小企業貸款由其他7455家中小銀行提供。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

1、中小型企業規模小、信息透明度低、經營風險大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很多。比如規模上,中小企業以"小企業"為主,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生命週期短,破產率高;大多匯聚在大中型企業的產業鏈條之上;中小企業的現金流長期處於較低水平,貨款回收、資金週轉週期較長;大量中小企業的經營有待進一步規範;在中小企業融資結構中,銀行貸款依舊是主渠道等。

2、金融機構創新不足,融資體系不完善

從間接融資的方面看,現階段,中國僅有20%的國內金融資源,投向經濟貢獻率達50%以上的中小企業。儘管目前銀行放鬆信貸的步伐在加快,但當前有關服務於中小企業的間接融資組織體系仍不完善,機制和信貸產品缺乏針對性的問題仍十分突出。目前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適宜於中小企業發展的社區銀行、合作銀行。銀行對授信客户的准入門檻較高,多數中小企業達不到銀行規定的貸款基本條件。

從直接融資的方面看,由於中小企業板市場規模較小,加之目前a股市場走勢不景氣,資本市場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仍相對偏弱。

3、第三方信用擔保實力普遍較弱

從促進中小企業信貸的信用擔保方面看,在當前嚴峻的金融、經濟形勢下,信用擔保機構作為銀、企的橋樑和紐帶,在增強企業信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方面,作用越來越顯着。有數據顯示,截至XX年底,全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有3700多家,籌集擔保資金總額逾1770億元,累計為70萬户中小企業提供擔保總額1.35萬億元。

但是,由於現行信用擔保體系仍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擔保公司普遍實力弱、成本高、風險大,因而其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仍然有限。

4、政府政策法律法規相對滯後

到目前為止,我國關於中小企業發展推動的立法還處於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主要的法律支持為《中小企業促進法》,該法明確規定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精神,具有里程碑意義。中小企業立法的不足造成的一個不良後果就是中小企業融資運作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資本供給機構選擇較少參與或迴避的做法,使得融資因法制因素而萎縮。

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措施

針對中小企業在融資中遇到的難題,中小企業自身應該加強企業以及企業控制人的信用建立;銀行需進行金融創新,建立良好的中小企業信貸平台;擔保機構要完善擔保體系;國家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體系,讓中小企業、金融機構、擔保機構的行為能夠有法可依。

1、加強企業管理,提高企業信譽

建立完善的企業財務制度、內控制度和監督機制,通過制度建設規範企業經營行為。重視與銀行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加強與擔保機構、政府的關係;樹立良好的信用意識,企業實際控制人還要加強個人的信用建立,以提高信用等級,使得企業融資更容易。

2、為中小企業定做融資產品,推動金融創新

一是積極開發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貸款品種。二是引入自然人擔保、大股東擔保等擔保方式,解決中小企業不動產抵押不充分的難題。三是針對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提供不同的個性化融資產品,適當降低融資門檻。

3、完善擔保運行機制,促進中小企業擔保信用體系的完善

一是政府建立風險補償基金。二是完善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制度。幫助其分散經營風險。三是制定政策,鼓勵各種經濟成份的資本參與擔保公司投資,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信用擔保體系。

4、完善中小企業政策體系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關鍵還是需要政策的支持,進一步完善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政策,以法律形式確立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在金融支持和税收政策上給予更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