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調查報告4篇範例

本文目錄2019年農民調查報告永川市農民自身素質情況的調查報告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論大學生與農民工調查報告

據農民工年度監測調查資料顯示,20**年我市700個農村居民調查户中,全部家庭人口2313人,其中農民工 [1]920人,佔家庭人口的比重為39.8%,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平均每户擁有農民工1.31人。我市農民工呈現出男性多於女性、已婚多於未婚、31-50歲年齡者多、國中文化程度者多、未參加過技能培訓者多等基本羣體特徵;本地就業者多、製造業從業者多、生產或運輸設備操作者多等分佈特徵;從業時間增加、收入顯著提高、男女收入差距縮小等就業特徵。

農民調查報告4篇範例

一、我市農民工基本情況

1、男多女少

從性別看,男性佔 68.3%,女性佔31.7%。男女比例為 2.15:1,比XX年的2.23:1有所降低,男多女少的趨勢沒有改變,但近年來呈現出男性務工比重逐年上升趨勢。

表1:農民工性別分組情況表

2、八成以上已婚

從婚姻狀況看,已婚人員佔85.7%,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已婚率分別為85.0%和87.0%;未婚人員佔12.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分別為13.1%和12.7%;離異或喪偶的人員佔1.4%,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3、近六成農民工年齡在31-50歲

調查結果顯示,XX年我市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41.3歲,其中男性為42.3歲,女性為39.0歲。

從年齡構成看,30週歲及以下的佔20.6%,比上年降低1.8個百分點;31-40週歲的佔23.7%,比上年降低1.4個百分點;41-50週歲的佔 34.2%,比上年增加2.3個百分點;50週歲以上的佔21.5%,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31-50週歲的接近六成,是農村居民家庭中非農就業的主體。

表2:農民工年齡情況表

4、文化程度以國中為主

從文化程度看,國小及以下佔13.8%、國中佔67.6%、高中及以上佔18.6%。我市農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國中為主。

從年齡看,年輕人羣文化程度相對更高,30週歲及以下年齡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31.8%,比30週歲以上年齡組高16.6個百分點。

表3: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情況表

從性別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佔21.5%,男性佔17.2%,女性比男性高4.3個百分點。農村女性勞動力要付出更多努力,擁有更高學歷才能勝過男性,在競爭中獲得從業機會。

表4: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情況表

5、參加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不足兩成

調查結果顯示,XX年我市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佔17.9%。其中只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的佔24.2%;只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佔62.4%;同時接受過農業技術和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佔13.4%。

從性別看,男性接受過培訓的比例為19.4%,明顯高於女性的14.7%。

從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過培訓的比重越高。國小及以下、國中、高中及以上接受過培訓的農民工分別佔14.2%、17.5%和22.2%。尤其是參加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國小及以下、國中、高中及以上接受過的比重分別佔9.4%、13.0%和18.7%,顯著高於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的比重 5.5%、7.7%和4.1%。

二、我市農民工就業分佈狀況

1、近九成以本地就業為主

由於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程度高,為勞動力就業提供了大量崗位,一直以來都是外地農民工務工的流入地。對我市農村勞動力來説,基本上無需外出就可實現充分就業。調查顯示,在鄉內從業的佔88.9%,是我市農民工最主要的從業地區;在鄉外縣內、縣外市內及國內其他省市從業的農民工分別佔5.8%、3.8%和 1.5%。

從年齡和婚姻狀況看,30歲以上農民工更傾向於在鄉內從業,比重比30歲及以下的農民工高19.4個百分點;已婚人員選擇在鄉內從業的比例比未婚人員高23.0個百分點。

2、五成農民工從事製造業

1、

2、

3、4、5、6、7、8、9、

10、

永川市農民自身素質情況的調查報告2019年農民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永川市農民自身素質情況的調查報告

重慶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永川分校 劉靖

永川是一個農業市,農民佔全市人口的80%左右,農民自身的素質較低,嚴重影響和制約着我市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已是當前擺在我市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極為關鍵和十分重要的課題。近年來,在市委、市府的正確領導和重視下,我市的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農村基層幹部和部分農民的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我市農民自身素質普遍較低的現狀仍未得到根本改變,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狠抓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現將我市農民自身素質的調查情況和如何提高農民自身素質的幾點建議彙報如下:

一、 農民自身素質情況

1、農民的文化程度狀況

永川市15歲以上農民文化程度狀況統計表

總人口 文盲 國小 國中 高中 中專以上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總人口 785926 65231 8.3% 358382 45.6% 284505 36.2% 55801 7.1% 2 2.8%

男 402882 18068 4.5% 187875 46.6% 153819 38.2% 31377 7.8% 11743 2.9%

女 383044 47163 12.3% 170507 44.5% 130686 34.1% 24424 6.4% 10264 2.7%

以上數據是從市統計局人口普查數據中摘錄整理所得,雖然不十分精確,但很能説明問題。由上表可以看出,在15歲以上的農民中,文化程度在國中及國中以下的人數佔90.1%,國小文化以下的佔53.9%,其中文盲就達8.3%,而婦女的文化程度還要低得多。這是一串令人吃驚的數,這充分説明我市農民的素質是多麼的低下,問題是多麼嚴重,要發展永川經濟,要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儘快着力解決和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加強對農民的科技教育培訓。

2、農民的受教育情況

(1)農民接受系統教育培訓的情況。調查發現,我市農民接受系統教育培訓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種:一是農村基層幹部在市農廣校參加的村社幹部中專學歷教育,也稱“村社工程”,其學習方式是在農廣校函授學習兩年,通過考試畢業可獲得國家承認的成人中專學歷證書。永川農廣校從1981年建以來,已經為永川培養了1491名中專畢業生,1996年實施“村社工程”以來,共有450名村社幹部參加了培訓,並獲得中專畢業證書。此種培訓形式培訓的學員在我市農村發揮着重要作用,培訓效果很好,但由於各級政府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每年培訓的人數不多,每年培訓人數不足100人,應進一步加大力度。二是“綠色證書”培訓。該項工作在市“綠色證書”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由市“綠色證書”辦公室負責組織實施,從1993年開展培訓以來現已開辦“綠色證書”培訓班8個專業共54個教學班,有3965人蔘加培訓,2578人獲得“綠色證書”。但因各種因素影響,“綠色證書”培訓工作曾經中斷過幾年。今年,在永川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掛牌後才又開始在萬壽鎮開辦“綠色證書”培訓班,首期培訓人員達到90人,效果非常好,預計今年在萬壽鎮可培訓300人次。三是由市黨校舉辦的農村基層黨員幹部培訓班,每年培訓200人左右。目前,這三種形式的系統培訓由於經費太少,經調查每年培訓人數約為600人,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民對培訓的需求。

(2)科技技能培訓和科技三下鄉情況:科技技能培訓工作市委、市府非常重視,市農業局也抓得非常紮實,每年在大春、小春播種前都要召開培訓會,並選派科技人員到鄉鎮開展培訓工作,各鄉鎮又組織人員到村社培訓。同時,市科委、科協、農業局還組織科技人員、涉農部門、農業企業一起開展科技三下鄉活動。經統計,全市組織科技趕場100次,參加科技趕場的農民達到11.4萬人,發送資料20多萬份,科技培訓人數16760人次,涉及農業新技術60餘項。在調查中發現,農民科技培訓和三下鄉工作大多數地方做得較紮實,但在一部分鎮村卻流於形式,效果不是很好,特別是農民的科技培訓。他們把農業技術培訓與鄉鎮的各種工作會議結合在一起,以會代訓,領導講話時間佔了一大半,留給科技人員培訓講課的時間少,各種農業技術綜合在一起1-2個小時就講完了,效果差不説,培訓會開到村社幹部後就沒了下文,農民根本就得不到培訓。

二、提高農民自身素質的幾點建議

1、提高認識。大家知道,生產力發展有賴於高素質的勞動者,發展農村經濟也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先進的科技成果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推廣和應用,只有高素質的勞動者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農民家庭收入的高低與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成正比。因此,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充分認識到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對發展我市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性,同時還必須認識到提高農民素質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作,必須克服傳統上認為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投資高、回報低、週期長、見效慢等錯誤思想。還要加強宣傳,讓農民自己也必須認識到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性。

2、增加投入。各級政府必須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要在財政計劃內預算安排培訓經費,要把各種項目中的培訓經費全部用於農民科技教育培訓,要通過各種渠道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增加對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的投入,徹底解決農民科技教育中存在的經費問題,使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有經費作保證,以確保我市農民自身素質儘快得到全面提高。

3、制定計劃,明確任務,採取措施,保證農民科技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市委、市府要制定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長期、中期和當年目標,然後下達到鄉鎮政府和有關部門嚴格執行,讓鄉鎮政府和有部門明確各自的職責和任務。同時制定相應的保障措施,加強考核和監督,確保目標的實現。

4、採用多種媒介、多種方式、多條途徑開展農民科技教育,逐步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一是選擇現有農民技術員、專業户、村社幹部、初高中畢業生等素質較高的農民作為科技骨幹,分期分批送到農廣校參加中專學歷教育培訓學習,充分利用農廣校廣播電視教育容量大、輻射強、效果好的現代遠程教育優勢,通過集中輔導上課、廣播電視媒體教學、操作訓練、參觀學習等方式為農村培養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紮根農村的科技實用人才。同時還可選派高中以上文化的人員參加中央農廣校開設的大專層次的函授學習,也可參加西南農大等農業院校大專、本科班的學習,培養農村高級農業科技人才。

二是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綠色證書”是農民的資格證書,要充分發揮永川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的職能作用,有計劃、有步驟、分期分批地開展“綠色證書”的培訓工作,要根據各鄉鎮經濟發展特點開辦好各種專業的“綠色證書”培訓班,為當地經濟發展快速培養實用人才。同時,要在我市農村國中開設“綠色證書”課程,讓國中畢業生都能掌握2-3門農業實用技術,國中畢業時獲得“綠色證書”,使不能升學的國中畢業生回到農村後能運用在學校所學的實用技術知識發家致富。

三是充分發揮市黨校、鄉鎮農技中心、鄉鎮成人學校、鄉鎮黨校、村黨員電教室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多渠道培養農村技術人才,提高我市農民自身素質。

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2019年農民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xx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是“xx”規劃的開局之年,是中原經濟區升為國家戰略之年,也是我校60年華誕。為響應xx向青年學生髮出的“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羣眾學習”的號召,全面領悟xx給北京大學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回信精神,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提高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充分發揮我們的開拓創新精神,鍛鍊自己的意志品質,歷練自己的青春歷程。根據校團委的要求我們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法學院的大一學生組建了一支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走訪調查鄭東新區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以期為鄭州的和諧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實踐,就是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實踐可為以後打基礎。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在學校裏學不到的東西。

對於一個大學生而言,敢於接受挑戰是一種基本的素質。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能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社會,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我們希望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通過社會實踐,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經過十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收穫了很多,今天將我們的社會調查報告公佈於眾,希望我們的建議能夠被採納,衷心的祝願失地農民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祝願鄭州的明天更加和諧美好。

論大學生與農民工調查報告2019年農民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大學生與農民工是當代中國兩個十分龐大,又十分特殊的羣體,他們是中國兩個最基本文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乃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都起着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然而農民工的社會地位和權益保障卻是社會各個羣體中最低、最容易被忽視的。大學生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卻是令人吃驚、憂慮的。

農民工現狀

農民工是中國歷史上的“新生人羣”,是當代中國城鎮化、工業化的直接產物。他們一方面是農民一方面是工人,“出則為工,入則為農,生活於城市之中、落户於鄉村之內,爾來三十有一年已”。

大部分農民一旦成為“職業農民工”,就相當於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離鄉之前他們變賣了農具、車馬、外包了土地。如果在城市中沒有安身立命之所即使回到農村也很難再找到致富生財之路。即便在城市中有穩定工作的人也很難被他們貢獻了一生的城市所接納,一座座在他們手中拔地而起的高樓從來不是他們的榮身之地,一所所寬敞舒適的學校永遠容不下打工子弟的身影。轟轟烈烈的城鎮化卻只是徒增了一座座空洞洞的摩天怪物,和令人望而卻步的高額房價,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農民工們卻只能成為祖國大地上永久的“暫住居民”。

與世界各國城市化過程相比,中國每年百分之一的城鎮化進程可圈可點,而從各國城市化質量來看,中國的城鎮化則是個畸形兒,雖然造就了一個又一個龐大的城市,卻沒有完備的功能來發揮其社會作用,容納更多務工人員,滿足他們的生存需求。

“新生代農民工”問題

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城鎮化率為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即使按每年百分之一的速度增長至少還要持續進行四十年才能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標準,那麼這四十年的城市建設靠誰呢?毫無疑問還是那些在農村失去土地或自願放棄土地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新生代農民工”,這些農民工已不再像他們的父輩——第一代農民工,那麼廉價那麼軟弱,也不再具有父輩們吃苦耐勞的美好的品質,取而代之的是對尊嚴與權益的強烈要求,他們渴望融入城市渴望過上城市人的生活,而不是再受到異樣的目光和不公的待遇。或許簡單的“提高最低工資待遇”已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最低需求。

一旦這些基本訴求得不到滿足,生存權利的不到保障,社會治安就會面臨極大的挑戰,新生代農民工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騰飛時期孕育出的“新新人類”,傳統思想影響力的減弱,以及以快速發展的it產業為温牀帶有特殊目的言論的影響,都將會使他們成為隨時可能被引爆的“火藥桶”,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影響,“官逼民反”這一封建王朝的歷史特色也許就會在人類最美好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再次上演。處理好關係農民工的各項問題已如箭在弦上,由不得半點疏忽遺漏。

據專家介紹:每個國家城市化的推進或多或少都會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然而像中國這樣的情形卻並不多見,向來以“中國特色”自詡的中國人也許這一次又會冠之“中國特色城鎮化”以愚黔首。然而歷史上“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教訓還不夠沉痛嗎?

關於“中國模式”的解讀筆者見過很多,捧殺中國的大有人在卻也不乏唱衰中國的調子,我沒有那個水平來評判那個更準確、更符合實際,我只知道:只有始終把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民模式”,才會大行其道,才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才是人類歷史進程中最好的模式。

“大學生,想説愛你不容易”是現在很多人的共同感受。高等教育的擴大化一方面讓很多社會底層人民翻了身,過上了理想中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也讓很多家庭因為“高風險低迴報”的“教育投資”而變的一貧如洗,度日艱難。

一、制度問題

説到大學生就不得不提及“大學聯考”這個三十年前曾經改變無數人命運,併為新中國現代化進程提供巨大智力支持的選拔性考試製度。不可否認,大學聯考作為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為億萬學子敲開了高等教育之門。然而它畢竟是改革之初的產物,雖然諸多的正面作用,但也應看到:連同大學聯考在內的各種考試製度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對人才評價標準過分單一現象已成為制約國家未來發展的瓶頸,很難想象一個遍地都是工程師,都是博士後的國家會是什麼樣子。曾有人説:如果教育把我們都培養成工程師,那就是教育的失敗。其實那更是教育的犯罪。

在以分數論英雄的社會氛圍下培養出的一批有一批大學生,如今卻已經成了社會沉重的包袱,不可否認在這個羣體中部分是不合格的半成品,然而這樣結果出現的原因也許並不都出在材料上,更多的是製作產品的工藝,製作流程以及樣品模板的問題,也就是説生活在這種教育制度下的學生只能是“被學習”,並不能對自己喜歡或擅長的科目進行選擇,他們只能做隨波逐流的失敗者卻不能做獨樹一幟的成功者。在這種高度的“計劃教育”體制下怎麼能培養出大師?

置身大學校園,無聊成了主旋律,學習變為冷幽默,新一代讀書無用論充斥其中,與高朋滿座的網吧遙相呼應的是空空的自習室,和門庭若市的餐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門可羅雀的圖書館,教師的官本位思想。學生的讀書無用論夠成了當代中國大學的主流文化,在這樣污濁、功利的環境中學生們怎麼能專心讀書,現身科研呢?我想這也許是對“錢學森之問”的一種回答吧。

二、自身問題

現代大學生自身也存在着致命的軟肋:重理論輕實踐,眼高手低。也許這是歷代中國知識分子都具有的書生本色,可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不能主動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不能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對書生的特殊要求,那麼“畢業既失業“也就不足為奇了。西漢時期的董仲舒,可為中國封建史上一代大儒,他初出書齋就向漢武帝提出了鼎鼎大名的”天人三策“,然而這位胸懷宏偉藍圖的白面書生卻沒能參與實施這個後來使漢王朝強盛一時的通天大計。

漢武帝知道:他們身上更多的是“書生意氣,激揚文”,缺乏將這美好的願景實現的操作能力,他們十幾年只讀聖賢書,不聞窗外事,怎能明瞭世事的艱難和爾虞我詐呢?學歷與能力的關係現在的大學生們已漸漸的懂了,可是還沒有真正的從思想上加以重視,還沒有把這種意識積極的轉化為行動,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實踐待明日。工作成蹉跎。

過去的三十年中國人創造了令世界驚歎的經濟奇蹟,下一個三十年中國的發展又會怎樣呢?也許從大學生與農民工的未來命運中就能找到些許端倪。

大學生,國之根本;農民工,社稷之基礎。藏富於民,藏智於生,國之大計也。

關注農民工,關注大學生。關注下一個三十年的中華民族崛起的建設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