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經濟調查報告:最大的挑戰是需求不足

要真正瞭解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掌握及時、可靠的數據。我們相信,這樣的數據只有通過大規模的、微觀層面的企業調查才能夠獲取。

中國產業經濟調查報告:最大的挑戰是需求不足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進行了三個季度針對XX多家工業企業的大規模調查,期間包含XX年二季度到四季度。

調查覆蓋了不同行業、地區(省份)和規模的企業。我們基於調查數據構建的產業經濟景氣指數是目前為止最全面、可靠地反映產業經濟整體狀況的指數。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問卷設計力圖揭示經濟表現好壞的內在機制。

四季度的調查包含了關於企業未來前景、科技創新以及制度環境的年度問題。本報告的目的在於回顧XX年中國產業經濟的狀況,並對XX年及以後作出展望。

四季度調查回收的企業樣本為XX家,其中1571家來自三季度調查過的企業。調查的起始樣本為通過對國家統計局規模以上(即銷售額大於5百萬人民幣)的48.8萬家企業進行以行業、地區及規模分層的隨機抽樣產生。我們的樣本在行業、地區、規模及企業財務指標各方面均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以下是調研報告的核心內容:

XX:產業經濟小幅收縮

XX年對於中國的產業經濟來説是困難的一年。在過去的兩個季度,產業景氣指數(businesssentimentindex,bsi)分別為46和48,顯示經濟趨向小幅收縮。

我們構造的產業景氣指數是經營狀況、預期經營狀況以及投資時機這三個擴散指數的平均。該指數的構造方法與美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 (consumersentimentindex)類似。它不僅反映企業較上季度相對的運營狀況,還包含了前瞻性的、反映經濟絕對景氣程度的投資指標。

我們的調查顯示,企業的整體經營狀況在XX年穩步提升,相應的擴散指數在過去的三個季度分別為55,58和60。

然而,企業對於投資的熱情很低。

固定資產投資是反映經濟狀況好壞的一個較好的絕對指標。當經濟向好時,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更樂觀,從而更傾向於進行固定資產投資以擴大產能。

在四季度調查中,當被問到當前是否是固定資產投資的好時機時,只有8%的企業認為"是",40%的企業回答"不是",對應的擴散指數僅有34,遠低於榮枯點50。而上季度的情況更糟,有55%的企業回答"不是",擴散指數僅27。

與此相應,有固定資產投資的企業比例在XX年持續降低,在過去的三個季度該比例分別只有16%,12%和6%。

而這些企業投資的規模也較小:只有不到一半的企業投資規模高於其總資產的3%(這個投資水平大致可以抵消折舊),結果是XX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實際上只有大約7%和2%的企業真正在進行擴張。

與疲軟的投資相對應,企業的庫存水平穩中有降,其擴散指數在過去的三個季度穩定在47和48之間。企業生產量和用工情況在XX年一直相對穩定,擴散指數保持在49到54之間。

XX年整體來看,不同產權企業間的經營狀況差異最大: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明顯好於集體和民營企業。

我們進一步分行業對企業經營狀況進行分析。行業分類採用國家統計局的35個兩位數行業。調研發現,企業經營狀況存在很大的行業差異:產業景氣指數最高為68,最低為21。

前五名的行業分別為醫藥製造業(產業景氣指數為68),文教用品製造業(64),供水(64),電熱力(64)和印刷業(60)。經營狀況最令人擔憂的行業是煤炭(21),石油加工(35),木材加工(35),黑色金屬冶煉(35)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38)。除了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外,其他都是上游產業。

在最令人擔憂的行業中,煤炭從XX年二季度開始就一直榜上有名;而黑色金屬也曾在三季度上榜。表現良好的企業集中在非耐用消費品生產上,而表現糟糕的企業集中在中間品的生產上。

需求不足是最大挑戰

我們請企業列出制約下一季度及XX年生產的重要因素,結果顯示:

產業經濟XX年面臨的最大挑戰仍然是需求不足。58%的企業認為訂單不足是制約生產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成本,16%的企業回答"勞動力成本",13%的企業回答"原材料成本"。而融資不是瓶頸,僅有2%的企業將之列為制約生產的因素。對於制約下季度生產的因素,企業給出了相似的答案。

----供大於求仍是最大挑戰

在XX年,供大於求的問題普遍存在,是產業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過去三個季度分別有45%、49%和36%的企業認為其產品在國內或海外市場供大於求。國內市場的情況比國際市場更糟糕。

由於投資持續收縮,產能過剩嚴重的情況逐漸緩解。在四季度,產能過剩企業的數目下降了9個百分點。而且,產能過剩超過10%的企業在逐漸減少,其比例從二季度的15%、10%下降到四季度的8%;產能過剩超過20%的企業也從8%、5%下降到3%。

如果一個行業(地區)裏有10%的企業認為其產能過剩超過20%,我們就將這個行業(地區)歸類為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地區)。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和地區也在逐漸減少,過去三個季度分別有11、6和4個產能過剩嚴重行業(行業總數:35);以及10、4和1個產能過剩嚴重地區(地區總數:31)。

在XX年四季度,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包括:煤炭、供水、有色金屬和橡膠製品。供水和橡膠製品從二季度開始一直榜上有名。有色金屬、化纖、飲料和皮革製品在XX年曾上榜2次。以同樣的劃分標準,甘肅省在四季度產能過剩嚴重。陝西,內蒙古,河南和雲南在XX年曾上榜2次。

由於企業減少投資和"以銷定產"的經營模式,需求不足沒有帶來庫存問題。數據顯示成品庫存穩中有降。42%的企業以銷定產,所以無庫存。對於有庫存的企業,74%認為其庫存可以在3個月內消化,17%會在3-6個月內消化。這意味着總體中僅有4%的企業需要6個月以上消化庫存。

----成本及利潤空間逐漸穩定

成本上升,尤其是勞動力成本上升,是二季度和三季度產業經濟面臨的第二大挑戰。幸運的是,成本在四季度無顯著上升。

半數企業在二季度回答單位成本上升,在四季度,這個百分比下降到12%。四季度反映單位成本上升的擴散指數是53,接近50的榮枯點,比二季度的75顯著下降。對於勞動力成本,11%的企業回答四季度成本上升,比起二季度的71%大幅下降。

XX年的價格水平總體平穩,擴散指數處於48到51之間。這表明利潤空間在二、三季度有下行壓力,但在年末逐漸穩定。

----融資不是瓶頸

企業利潤留存是最重要的融資渠道,94%的企業回答這是他們最主要的融資方式。其次是銀行貸款和企業創始人資金,分別有3%的企業使用這兩種融資方式。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渠道非常集中,以利潤留存來説,84%的企業回答這種最主要的資金來源佔其融資總額的50%以上。

與疲軟的投資相應,XX年每季度只有一小部分企業發生新貸款,而這些企業的數量在持續下降。二季度到四季度分別有24%、10%和4%的企業發生新貸款。新增貸款不成比例地向國有企業傾斜。在沒有新貸款的企業中,當問及原因時絕大多數企業(92%-98%)的回答是沒有資金需求。

在XX年,企業認為銀行的借貸態度總體寬鬆。在四季度,44%的企業回答貸款容易,53%回答"一般",3%回答借貸困難。反映借貸態度寬鬆的擴散指數為70。

企業的多數貸款(四季度為70%)都有抵押,典型的抵押品有土地廠房(79%的企業用其作抵押)、機器設備(22%)。企業貸款成本穩中有降,反映利率上升的擴散指數為47。

企業從銀行之外的借貸並不普遍,低利潤空間使企業無法從非正式、高利率的借貸機構貸款。在四季度,僅有1家企業從其它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低於10%。

總體而言,融資不是現階段瓶頸,源於產業經濟在低水位運行這個大背景,投資需求疲軟,企業只要還盈利,靠積累的利潤留存就可運轉,因此並不需要融資。即使需要貸款,也還有固定資產作為抵押。

還需要強調的是,因為需求嚴重不足,放鬆貨幣政策增加流動性救不了產業。除非我們再來一個4萬億,但那不只是增加流動性,而是擴大了需求。最後,融資不是現階段的瓶頸不代表金融改革不重要。

產業健康成長有賴體制創新

雖然目前經濟較為困難,但是絕大多數企業對其未來三到五年的前景都保持樂觀(18%)或謹慎樂觀(64%)。感到悲觀的企業主要擔心宏觀經濟(48%)、競爭(42%)和政治環境(9%)。僅有1%的企業認為主要困難是融資。

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是應對供大於求和成本上升的重要途徑。我的調研顯示,超過半數(55%)企業在研發方面沒有任何投入,39%的企業在研發方面的開支佔其銷售額的0-5%,僅有6%的企業研發投入超過銷售額的5%。似乎從研發投入上工業企業尚不足以應對產業升級的挑戰。

在我們的樣本中,有252家、佔總體樣本13%的企業從地方政府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證,以取得税收優惠。

企業要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必須(1)產品屬於中央政府規定的高新技術領域;(2)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高新技術"企業和對研發投入超過其銷售額5%的企業經營狀況明顯較好。

在四季度,這些企業中經營狀況改善的企業比例更高(36%和43%,總體樣本為27%)。而且,它們更傾向於進行固定投資(10%和14%,總體樣本為6%),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也相對較少(27%和24%,總體樣本為34%)。

結果是這些企業的產業景氣指數分別為55和58(總體樣本為48),處於温和擴張狀態。高新技術企業對其未來三到五年的經濟前景感到更為樂觀,其中30%的企業表示樂觀,65%表示審慎樂觀。

中國政府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8%的企業回答得到過政府的幫助和支持。最常見的支持方式是減税,22%的企業曾獲得減税。其次是資助創新(5%)和幫助建立業務關係(3%)。毫無意外,高新技術企業獲得政府更多支持(55%)。

產業經濟面臨的問題是結構性的,因此短期沒有靈丹妙藥。政府應該從兩方面着手研究長遠政策。一是堅持並強化擴大內需的政策,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和通過提供更多公共服務減少家庭儲蓄;另一個解決需求不足和升本上升的方法是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

在我們看來,放寬貨幣政策並不能真正促進產業發展,只會維持過剩產能,因此不利於產業經濟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