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調查報告:金融風暴對企業招聘的影響

全球範圍的企業裁員倒閉

金融危機調查報告:金融風暴對企業招聘的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20%的華爾街員工失去了工作。那些投行精英們有的當起了理髮師,有的開飯館,或是投身教育業、農業。隨着一批企業的破產、裁員、減薪,將有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困境,為這場危機埋單。

10月20日,國際勞工組織預測,這場全球性的金融海嘯在XX年底之前或將導致XX萬人失業。“生活費不足每人每天1美元的貧困勞工數量將增加4000萬,生活費不足每人每天2美元的勞工數量將增加1億以上。”

“金融危機將導致機構重組和裁員,而且這場危機不僅限於華爾街和銀行業,它還將給實體經濟帶來衝擊,從而導致房地產、建築業、汽車製造、服務業以及旅遊業等行業的從業人員失業。”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胡安·索馬維亞在日內瓦表示:“如果目前世界各國推出的救市措施不能迅速奏效的話,失業人口數量還可能會進一步上升。”

金融危機對中國就業的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已經波及全球,在很多國家的外企依靠關閉工廠、裁員,減少開支,節約成本。在中國的外企也正面臨着“寒冬”的到來。

在目前經濟衰退的情況下,除了國內外企受到直接影響,國內其他實體行業同樣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金融海嘯的衝擊開始由最初打擊金融和房地產業,波及製造業,不少公司近期都宣佈大幅裁員。

以前一直對人才需求量較大的房產、外貿和機械製造三大行業的招聘數大幅縮水。據統計,房地產企業去年同期驟減約2/3。

外貿類企業所招人才佔其中不足1%,尤其是面向歐美地區的外貿企業,幾乎沒有招聘需求。而消費市場在海外的機械製造類企業也受到衝擊,訂單減少使得一線技術需求量較去年同期減少約五成。

國內金融業首當其衝

和去年前年相比,金融證券行業的招聘情況簡直是360度的大轉彎。記者瞭解到,某證券公司,在去年和前年股市牛市的時候,一個營業廳有400多個經紀人,但是現在已經幾乎全部清走。

低端人才處境艱難,高端人才也不見得好過。國內某著名投資集團就收回了原來的“4個副總裁、一個分公司總經理”的招聘計劃。

廣州受金融危機影響招聘企業驟減一半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逐漸開始讓廣州職場的白領、藍領們感到了切身的“寒意”。在廣州的兩大人才市場,進場招聘的企業同比縮減近半,其中,房地產、外貿、加工製造等行業的多數職位已被凍結。而受全球經濟增長趨勢放緩的影響,天河區多個寫字樓內的“減薪裁員”也已悄然展開。

在大小企業或深或淺遭遇金融危機衝擊的同時,就業形勢已經越來越不容樂觀。

金融危機影響上海就業市場

金融危機的影響,正漸漸蔓延至上海的就業市場。上海職場已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目前,企業方對獵頭的需求意願比平日鋭減8成,房地產業甚至出現了所有的職位幾乎不再招聘的情況。受此影響,上海的白領們開始因擔憂自己的“飯碗”而焦慮度日。石永明透露:金融業、汽車業、製造業等受影響較嚴重的行業,招聘需求都大幅度減少。

金融危機致名企減少校園招聘計劃

每年的10月份開始又到畢業生找工作的時候,今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寒流明顯吹入了大學校園。按照慣例,這個月是各大企業網上招聘和校園宣講的密集期,隨後在下個月展開招聘會的“高峯期”。但是從各大高校瞭解到,目前進校的大型企業明顯減少,用人崗位縮減,甚至一些知名企業明確通知取消今年的校園招聘。受經濟低迷的影響,今年一批企業縮減規模甚至關閉,由此帶來用人需求萎縮,而全國XX年應屆畢業生將達到592萬,又創新高,就業壓力必將增大,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準備應對舉措。

巨大的就業壓力使得學生們更加看重公務員和考研等稍顯“穩定”的選擇。今年的全國公務員報考人數突破百萬人大關,成為報名人數最多的一屆。失業的危機感還延伸到明年的畢業生中,不少求職者在接受聚賢華爾街網的調查時坦言:“今年的畢業生如果消化不了就會積攢到明年。全球經濟未必在明年就能全面復甦,這樣一來我們這些明年的畢業生將更慘。”

金融危機衝擊國內it企業

金融危機已經實實在在的衝擊到了it實體經濟,在過去的一兩個月裏,已經有惠普、摩托羅拉、雅虎、amd等國際it巨頭紛紛裁員。

金融危機在影響國際巨頭的同時,也開始影響到國內it企業,根據公開報道統計,在過去的兩個月中,國內已經有多家互聯網、it公司裁員,其中寧波慧聰、九九中國兩家網站倒閉。

XX年企業招聘趨勢分析

從全國範圍來看,9月全國總職位需求數為與8月相比,已經鋭減14000個左右,約佔目前在線招聘職位數量的1.3%。在主要招聘市場中,只有不到50%的公司計劃在未來3個月招聘高級職員。11月9日,國務院出台了十項措施,着重提升內需,以減少國際經濟下滑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國家整體的宏觀調控必然會對就業產生積極影響。可以預測,在XX年的企業招聘趨勢將是減少招聘計劃,降低人員開支,以應對全球化的金融危機。對此,聚賢華爾街網ceo石永明建議求職者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的最好辦法,一方面,參加相關培訓課程、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另一方面,密切關注行業發展,善於在危機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職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