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修志工作存在問題調研報告

一、二輪修志工作回顧

第二輪修志工作存在問題調研報告

XX年以來,應該是《**縣誌》(—1990)出版以後**縣地方誌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期,全縣先後編纂出版了《**一中五十年》、《**縣外事志》、《**縣國土資源志》、《**縣交通志》、《**縣扶貧志》、《**縣林業志》和《**縣政協志》,整理出版發行了《富州縣誌點注及資料輯錄》,完成了《邊防一團團史》、《**縣軍事志》的初審。可以説**縣地方誌事業由此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XX年11月,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印發《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關於第二輪地方誌書編纂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標誌着全國第二輪修志工作正在全面展開。為全面推進全縣第二輪修志工作步伐,縣委、縣人民政府相繼出台了《**縣誌 (199l—XX)編纂工作實施方案》、《關於進一步加強地方誌編纂工作的通知》、《**縣第二輪地方誌書編纂行文規範》和《**縣部門志和鄉鎮志編纂實施方案》等文件,正式啟動全縣第二輪修志工作。XX年6月舉辦了全縣第二輪縣誌續修業務培訓,組織志辦人員參加了省、州地方誌工作會議和修志業務培訓會,明確了地方誌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思路、目標任務、工作步驟和工作職責。為整體推進修志進度,促進各方的聯動,縣委、縣人民政府於今年3月11日召開了有各鄉鎮、各部門主要領導和撰稿人員參加的全縣第二輪修志工作推進會議。在原來的基礎上對縣誌續修又作了安排和部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針對業務方面也作了培訓。還彙編印發編寫了《**縣第二輪志書編纂工作指導手冊》和《**縣地方誌通訊》等指導性資料。

從XX年6月全縣第二輪縣誌續修業務培訓以來,安排有撰稿任務的各部門(含省州駐富單位)、各鄉鎮共103個。截止XX年5月22日,按要求上報領導小組、修志機構的撰稿單位96個,落實撰稿員單位96個。民政、經濟商務、氣象、檔案、食藥品管理、森林公安、總工會、海關、團委等9個單位報送了初稿,分別佔應上報數的93%、93%和7.7%。國税、地税、工商、司法、法院、經濟商務等單位還專門就修志問題,到縣誌辦溝通、諮詢和了解相關的情況和信息,十分關心和重視縣委、政府對此次修志工作的安排。但仍有少部分單位是什麼情況都沒變,什麼信息都沒報,什麼反應都沒有。可謂“一片寂靜,鴉雀無聲”。直到現在連最基本的領導機構、撰稿員都沒有落實。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現階段修志工作面臨的問題比較多,概括起來主要是:

(一)各承編單位對縣誌續修認識不一。從參加會議情況看,有的是主要領導參加,有的是副職參加,有的是沒有領導參加,有的是具體撰稿的修志人員參加,有的是湊合着人數頂替參加,有的甚至無人蔘加會議;從上報的修志登記表看,有的是主要領導分管,有的是副職分管,有的到目前為止登記表未上報,分管領導和撰稿員遲遲未落實;從業務方面的聯繫看,有的認為修志是志辦的事,與本單位(本部門)沒多大關係,採取應付式的態度。對縣誌續修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不統一、不到位,沒有真正領會縣委、政府的修志會議精神。會不開,事也不落實。這裏面有領導的因素也有撰稿員的問題。最關鍵的還是領導的認識問題。

(二)各承編單位工作啟動遲早不一。行動早的現在完成了初稿;滯後一點的,在撰寫稿件;落後一點的,還在擬定方案、設計篇目;更落後一點的,還在落實機構和人員;最落後的是 “按兵不動”,目前毫無結果。這同樣和領導與撰稿員有關。領導重視、安排得早、行動快的單位(部門),工作啟動就快,各項事宜安排妥當,人員就位早,效果也出得快。反之則不然。

(三)各承編單位撰稿員“功底不深不一”。由於過去參與編修縣誌的老同志調的調、退的退,幾乎沒有在位的。要找一個能“帶班”的都非常困難。從專業的角度上講,包括縣誌辦在內的撰稿員及其編輯,都沒有修志的經歷,也沒有參加過3個月以上的專業培訓,都屬於“自學成才”系列。從專業性、行業性、學術性來講打的都只是“擦邊球”。因此,“功底不深不一”顯而易見。

(四)極個別承編單位撰稿員“人”“業”不一。大多數單位(部門)對此次修志非常重視,對具體的撰稿員是優中選精,都儘量挑思想素質高、文字功底好、有一定實踐經驗、有較為豐富社會閲歷的人員承擔撰稿任務。但卻有少數承編單位是搞應付性的,湊個數了事,濫竽充數。不把修志當回事,其結果是“專業不對口”讓木工去充當醫生,人和事不對口,“專業不對專人” 造成“人”“業”不一。其結果是“有效無效,已經責任盡到”,只有過程而無結果。

(五)稿件質量不高,其完整性有待完善。從目前已經交稿的民政、經濟商務、氣象、檔案、食藥品管理、森林公安、總工會、海關等幾個單位的稿件情況看,除民政、經濟商務、氣象、檔案、團委5個部門的稿子脈絡和框架較為完整外,其餘的都只是以偏蓋全,局部的反映了一下,口號式的東西多而實質性的內容少,涵蓋不了本單位(本部門)的全貌,反應不了真相。既不全面也不翔實,不可入志。

以上種種,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和對策加以解決,難以確保修志工作的順利進行,健康發展。

三、對策措施

(一)解決思想認識,營造修志氛圍。xx同志指出:編纂新方誌,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工作,而是一項認識過去,服務現在,開創未來,不僅有近期社會效益,而且可以產生久遠社會效益的意義重大的事業。國家副主席xx在寧德考察時説過一段話:要馬上了解一個地方的重要情況,就要了解它的歷史。瞭解歷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這是我的一個習慣。過去,我無論走到哪裏,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誌,這樣做,可以較快地瞭解到一個地方的山川地貌、鄉情民俗、名流商賈、桑麻農事,可以從中把握很多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可謂“開卷有益”。

修志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其意義,説通俗一點,就是使我們做一個明白人,“以古為鑑,可知興替”,對於我們,只有加深對歷史的掌握和理解,才能“以古為鑑,鑑古知今”,不重複歷史上的錯誤,才能使人們從一種混沌狀態,轉為一種清楚明白的狀態,才能知道過去人類社會種種事件的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

從兩位領導的談話中不難看出,修志是存史資政的根本目的和歸宿。各承編單位特別是主要領導應該站在“又好又快”為全縣著書立志的高度加以重視,負起責任,把思想統一到縣委、政府的要求上來。必須明確修志是各單位(部門)共同的責任;是對本單位、本部門、本專業的歷史記載和記述;是對對本單位、本部門、本專業的所作所為及其成果進行真實寫照。本次修志展示的將是全縣改革開放以來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各個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修好本輪縣誌,將具有劃時代標誌的這段歷史留給後人,意義十分深遠而重大。

(二)領導重視,撰稿員負責。首先領導重視,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平常所説的組織保障。由於受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和現行制度的制約,人們對許多事情的重要與否的理解,常規性的往往是通過主要領導對該事的重視程度來判斷的。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一個鄉鎮,只要是局長、主任、書記、鄉鎮長親自主持的會議或者事務活動,收效一般都好,反之就一般。所謂的“身先士卒”道理就在於此。對修志來説也一樣,作為主要領導,只要主持並安排,效果肯定會出來。具體如何做,視本身的事務情況,可親自抓也可交由副職安排具體的工作人員來完成。只要主要領導重視了,組織也就有了保障,機制就可以順利運行。反過來,如果主要領導不關心,不參加會議,不安排任務,對其他同志的彙報不加以重視,那麼事情擱淺也就是必然的事了。其次撰稿員負責,就是要求撰稿員按照要求認真負責地對志稿進行資料蒐集、篇目(條目)設計、稿件草擬、資料審查、稿件完善等等。遇到困難和問題主動向領導彙報和請示,也可將自己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提出來討論和參考,爭取領導的支持,促進工作的開展,達到共商“志事”的目的。

(三)合理配備人員,保證“來之能戰”。編修地方誌要求撰稿員不僅要有很高的文字綜合能力、表達能力、組稿能力,還要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有不恥下問的求是態度。當然,天文地理樣樣通,經濟政治一一懂的最好,但這是上天一樣的難求,也不實事求是。然而,一些部門(鄉鎮)隨意將此項任務安排給工作時間不長、對本部門(鄉鎮)的歷史和工作不熟悉、對地方誌的要求不瞭解的同志,這也是一種“湊合”的行為,當然不行。搞出來的稿子,不是缺要素,就是缺數據,達不到入志的要求。事情是做了,但效果沒有,事半功倍,得不償失。因此,合理配備人員,保證“來之能戰”是具體撰稿中非常關鍵的一環,應引起高度重視,確保具備條件人員的就位。

(四)注重學習,加強指導。一是除了各承編單位撰稿員要下苦功夫潛心學習外,縣誌辦人員無一例外,按照每週集中一學的慣例和自學結合的辦法,認真學習方誌方面的書籍、材料、報刊、雜誌,也可以從網上查閲相關的理論性文章。從中汲取有指導性的營養成分,做到“內強素質”。二是加強與周邊同行的對話。要象招商引資發展經濟一樣既“走出去”又“引進來”。就是要通過“走、訪、詢、探、看”的方式,與周邊同行溝通,交流思想、瞭解“行情”、借鑑經驗,取人所長補我之短。三是加強縣誌辦與各單位(部門)、各單位(部門)與單位(部門)、鄉鎮與單位(部門)、鄉鎮與鄉鎮的聯繫和溝通,推廣先進的經驗和做法,通報工作的進展情況,共同研究、探討和解決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縣誌辦要站在全縣的高度抓好指導。

(五)強化督查,確保工作的落實。對本次修志,雖然縣委、政府發了文開了會,作了安排部署。但部分部門(鄉鎮)為何遲遲不動,或者動作之慢。除了承編單位的因素外,與我們的督查落實,跟蹤問效不到位也不無關係。“重要的事一定督辦,督辦的事一定重要 ”的行政執行理念在部分部門(鄉鎮)的領導層和幹部職工中或多或少存在。這猶如以上所説的領導重視問題一樣,什麼事列入了督查的內容,就辦的順利。否則反之。因此,一定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修志督查制度。根據進度情況和任務期限,按月、按季度、按年度或適時通報情況,檢查督促工作的落實結果,並將此列入領導幹部的年度考核和行政執行能力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