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扶貧調研報告2篇

本文目錄鄉鎮扶貧調研報告鄉鎮扶貧工作調研報告

黨的xx屆三中全會對搞好新階段扶貧開發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了新的發展機遇。最近,我們組織部分政協委員赴祁連山沿山區就貧困鄉鎮扶貧開發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扶貧工作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不斷加大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移民安置、科技推廣和整村推進為重點的扶貧開發力度,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農村貧困面貌得到很大改觀,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由於受氣候、地理、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條件的制約,整體欠發達貧困地區落後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變,尤其是甘肅河西地區祁連山沿山一帶與川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沿山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相對貧困程度不斷加劇,農民羣眾貧困和民生的問題依然嚴重。

鄉鎮扶貧調研報告2篇

一、祁連山沿山區貧困現狀

以地處河西地區中部的張掖市為例,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貧困人口仍然較多。張掖市沿山地區民樂縣的南豐鄉、山丹縣的陳户鄉、高台縣的新壩鄉、臨澤縣的倪家營鄉等16個鄉鎮共有農户7.6萬户,人口30.4萬人,按照新的扶貧標準人均純收入1196元以下為貧困人口的標準測算,這些鄉鎮的貧困人口達到4.2萬户、16.64萬人,佔總户數的55.3%、總人口的54.7%,佔全市貧困人口總數的68.4%。

2、生存環境十分嚴酷。這16個鄉鎮均都地處海拔米以上的祁連山淺山區,氣候寒冷,霜期過長,地勢傾斜、海拔梯度大,年降水量不到150毫米,蒸發量高達2400毫米以上,水資源極度匱乏,土地貧瘠,人均水澆地僅0.5畝左右。

3、自然災害危害嚴重。由於沿山地區屬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乾旱、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糧食作物受災嚴重,農民羣眾出現糧荒,政府不得不開倉借糧2125萬公斤;民樂縣發生6.1級強烈地震,受災羣眾達到5.6萬户20.8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到7.64億元。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因災返貧人口達到10.73萬人。

4、區域經濟結構單一。由於受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制約,沿山區只能種植青稞、豆類、油菜等傳統作物,但品質差、產量低,畝均收入僅200元左右,特別是國家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等政策實施後,可利用的耕地、草場分別減少了29萬畝和30萬畝,傳統的種養業規模大幅度萎縮,新的產業尚未形成,農民增收陷入困境。

5、基礎設施極為薄弱。這16個鄉鎮地處祁連山區,遠離國道、省道和縣城,交通不便,目前,仍有22個村不能正常通車;有76個村74218人、22.6萬頭(只)牲畜經常發生飲水困難;有16個村沒有通程控電話;醫療、教育、衞生等基礎設施落後,農民生活條件極差。

6、農民素質整體較低。沿山的16個鄉鎮由於受歷史條件制約,教育教學條件差,農民羣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農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佔當地總人口的42%以上。同時,由於地處偏遠山區,信息閉塞,農村勞動力普遍觀念陳舊,綜合素質不高,就業致富能力差。在這些鄉鎮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不足30%,較全市平均水平低20多個百分點。

二、祁連山沿山區扶貧工作中 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甘肅省河西地區普遍被認為是全省相對東部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和基礎設施較好的地區,農民的生產生活相對比較穩定,祁連山沿山鄉村的貧困問題未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主要表現在:一是該區域扶貧開發工作長期以來沒有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在扶貧開發中,沒有被作為全省重點扶貧對象予以考慮扶持。二是沿山區扶貧開發缺乏長遠規劃指導。近年來,各級政府把沿山區部分特困村作為部門幫扶的聯繫點納入議事日程,採取幫扶方式進行扶貧,幫扶工作相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幫扶任務艱鉅,整村推進難度較大,且幫扶部門條件有限,沒有制定長遠扶貧規劃,扶貧只限於“輸血”辦實事,沒有建立起扶貧開發的長效機制,貧困鄉村“造血”功能十分薄弱。三是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沿山鄉村自我發展能力普遍較弱,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困境,產業開發、科技推廣、基礎設施等相對滯後,因災因病返貧問題比較突出,鞏固扶貧成果的難度大。

三、對祁連山沿山區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經過調研,我們建議各級部門要按照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大祁連山沿山區扶貧開發工作的力度。

1、將祁連山沿山鄉鎮列入全省扶貧開發重點鄉鎮。為全面加快祁連山沿山區鄉鎮脱貧步伐,解決沿山區農民羣眾的民生問題,建議省市有關部門將祁連山沿山鄉鎮扶貧開發納入議事日程,制定扶貧開發規劃,加大對該區域扶貧開發工作的指導,並作為全省扶貧開發重點鄉鎮,積極爭取國家資金給予扶持。

2、加大沿山區特色產業培育力度。沿山區氣候資源獨特,藴藏着巨大的發展潛力,建議省市儘快制定出台扶持發展祁連山沿山區特色產業的優惠政策,做強做大沿山區馬鈴薯、設施葡萄、草食畜牧業等特色產業,確保該區域農民實現增收脱貧目標。

3、重視解決沿山區羣眾的民生保障問題。針對祁連山

沿山區羣眾的教育、文化、衞生、醫療、交通、通訊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建議省市進一步加大對該地區基礎設施項目扶持力度。同時,由於貧困鄉村農民收入較低,無力承擔過重的自籌資金,建議多安排國家全額投資項目,鼓勵羣眾積極投工投勞襯砌渠道、修建暖棚畜舍等,確保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4、加快培養提高沿山區勞動力素質。提高勞動力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是加快貧困地區羣眾脱貧的有效途徑。建議省市有關部門把沿山區勞動力培訓特別是兩後生培訓列入全省“扶貧開發水平提高行動”計劃,加強培訓重點扶持,切實提高農民羣眾依靠農業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依靠勞務輸轉增收致富的能力。

5、建立扶貧開發和社會保障結合機制。建議省市進一步健全完善面向農村特別是貧困鄉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將現有貧困人口全部納入社會保障範圍,不斷提高保障力度,推進社會保障和扶貧開發有機結合,防止農户因病返貧和因貧失醫,促進貧困人口穩定脱貧。同時,儘快研究開發一套貧困人口動態管理系統軟件,實現對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的科學化、動態化管理,增強扶貧工作的針對性,逐步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長效機制。

鄉鎮扶貧工作調研報告鄉鎮扶貧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經濟薄弱村和貧困農户的幫扶工作,找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困難和問題,並積極採取新的應對舉措,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根據石柱縣委、縣府、縣扶貧辦的要求,我鎮派出專人3名,前往沙子鎮魚泉村進行了調研。

一、基本情況

魚泉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480户,1540人,其中建卡貧困户153户,建卡貧困人口405人,農民人均純收入3104元,較全鎮人均純收入3498元少394元。全村平均受教育年限3年,貧困户中的計劃生育户153户,未解決人飲安全衞生的750人,未通廣播的組7個,未通電話的組3個,電話普及率60%,電視入户率50%,全村支柱收入以農業和外出務工收入為主。村內現有五保户11户(19人),鎮通往村內公路全部未硬化,未通人行便道的組7個,涉及里程40餘公里。農村住房磚混結構比例為4.37%,村內現有危房户420户,急需新、改建房270間10800平方米。在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人飲、基本農田、農田水利、貧困户住房、生態移民、村級組織建設、醫療衞生、文化陣地、農村通訊通電、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農技推廣)和發展產業(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等)上急需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改善。

二、原因分析

魚泉村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長期不能擺脱貧困或脱貧後又返貧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基本還處於靠天吃飯階段,一遇災害,常常絕產絕收。

二是農業生產長期處於傳統保守的粗放經營狀態,耕作粗放,廣種薄收,農民科技意識不強,對科技吸納能力差,生產力水平低下。

三是結構單一,該村經濟以打工和種植業,特別是以種植玉米和洋芋等為主,尚未形成骨幹支柱產業,傳統的農牧業和非農產業弱小,其產品產量低,質量差,增產不增收。

四是地處偏遠,交通不暢,科技、教育、文化、衞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

五是信息閉塞,與市場對接能力弱,農業生產隨大流,盲目性大,農產品銷路不暢,產品難以轉化為商品。

六是致貧因素多,返貧比例高。因多種自然災害、子女上學、因病就醫、市場風險、工程建設、工傷事故等因素影響,常年返貧人口與脱貧人口基本相當,減貧速度緩慢。

因此,加大扶貧投入,特別是貧困村整村脱貧力度已刻不容緩。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

1、農產品銷售難。由於交通不便,市場信息不靈,運輸成本高等多種原因,造成農產品銷售難,如果大規模發展某種優質、高效產品,勢必會影響農產品的價格,進而損傷農民的直接利益,挫傷農民的積極性。

2、農業技術推廣難。由於農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農業新技術難度大,並且基層現有的極少的農技人員主要精力放在種子、農藥、化肥的銷售上等多種原因,致使農業技術推廣難。

3、農業項目選擇難。地方政府在調整產業結構的時候,一心想的是如何發展地方經濟,如何為民增收,如何讓農民致富,但農民認為調整產業結構除非包賺,否則很難調整,然而市場經濟條件下包賺不賠的項目的確很難把握。

 4、規模經營運作難。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後,農户對土地都有自己的經營權,地方政府只能進行指導和建議,很難進行規模生產和規模經營。

四、建議

1、消除“等靠要”思想,激發貧困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精神扶貧,激活農民的潛在發展動力,幫助農民轉變落後觀念,轉換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樹立自強自立觀念、自力更生觀念、市場經濟觀念、勤勞致富觀念、積累觀念、科技觀念等,儘早甩掉貧困落後的帽子。

2、實施勞動力轉移,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充分挖掘勞動力潛力,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發展。

3、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打造地方特色產業。結合當地實際,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選擇適合本地條件,有優勢、有特色的產業和產品作為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引導農民規模生產,形成有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產業,使潛在的優勢儘快轉化為現實經濟優勢,創造最佳經濟效益。根據魚泉村的實際情況,應該在白果樹栽培、核桃樹培育、菜牛發展、中蜂養育四個方面有所突破,力爭在3年內達到白果樹1000畝、核桃樹1000畝、菜牛年出欄XX頭、中蜂3000羣的規模,讓農民真正有致富項目。

4、加強基礎設施建沒。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擺脱貧困的根本途徑,是貧困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證。消除坑窪土路,修築一些水泥路,解決農民出行難;加大水利設施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衞生服務網絡,基本解決羣眾看病難問題;鼓勵引導農民積極進行醫療投保,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病致貧、返貧。

5、加強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貧困地區往往陷入“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中。因此,要將計劃生育與扶貧開發密切聯繫起來,控制貧困地區人口的過快增長。同時,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對實行計劃生育户給予資金、物資、技術和教育等方面的優先扶持和適當的獎勵。

6、大力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對農民羣眾的科技培訓,切實為農民羣眾搞好服務。一方面,採取各種形式對農民進行種、養等實用技術培訓,同時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升學率,減少失學率,加強基礎教育。

7、把握好小額貸款和扶貧資金的使用。中央、市、縣為幫助農村貧困羣眾改變生產生活條件,落實了一部分幫扶資金,發放一定數額的小額貸款。我們要堅持以項目扶貧為載體,提供信息資源,充分尊重經濟薄弱村幹部羣眾的意見,使扶貧資金和小額貸款用在刀刃上,做到好事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