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調研報告範文4篇

本文目錄鄉村調研報告範文鄉村三嚴三實活動調研報告鄉村旅遊發展模式調研報告鄉村醫療服務與藥品價格管理調研報告

本次調研主要圍繞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職業發展”問題展開,除了對《鄉村教師支持計劃(XX—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涉及到的“城鄉師資水平差異”、“職稱評聘”、“城鎮教師向鄉村流動”、“鄉村教師培訓”等話題進行了訪談,還對計劃中未明確提出的“工資結構”、“職稱弊端”、“教師代表大會”等問題進行了採訪和分析。

鄉村調研報告範文4篇

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鄉村教師工資待遇低成為突出問題

XX年以來,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廣東等地頻發教師抗議“工資過低”、要求“漲工資”的羣體性事件。教師工資待遇低已成為制約鄉村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

XX年時任國家總理xx在北京市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發出擲地有聲的承諾:“保證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成為各地教師要求漲工資的“尚方寶劍”。事實上,這一規定要追溯到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其中明確寫到“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於或者高於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並逐步提高。”XX年至XX年,國家出台《關於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等均強調“漲工資”。然而我們調研中發現,教師的工資水平依然較低,並且存在工資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第一,“教師工資不低於公務員”得不到落實

四川某縣教師,算上學期末、年終獎,月收入比同級別的公務員少XX多元。XX年,河南省某縣以收入較高的中學高級教師為例,月工資為3700元(此為税前、未扣除公積金和醫保的應發工資,實發工資約3000元)左右,低於該市平均工資4100元。

河南調研點的鄉村教師反映,十年前,他們比本地的建築工人工資高,現在比建築工人還低1000元(建築工人平均月收入3000元,而鄉村教師月入XX出頭)。當地房價平均為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老師如果想買個60平米的房子,要花近XX年時間。

廣西調研點的老師們普遍反映,工資增長趕不上物價長得快。有老師説,原來年底會多發一個月工資,但這幾年“13薪”發放的頻率明顯減少了,月工資雖然提升了,總量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變化。

那麼,老師工資多少算合理?老師們的期待是:工資和福利應該和當地的公務員看齊,這也是總理承諾、教師法規定的;月工資應該能夠和當地單位平方米的平均房價不相上下,這樣這輩子才有指望買個房子。簡言之,教師的工資應該“養得起家”。

第二,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大

且不論不同的省份,即便是同一個市(地級市)的下屬各縣之間教師收入差距極大,江蘇某市區教師工資與下屬較為貧困的縣差多出約1500元/月,廣西某市同樣的情況多出約1000元/月。河南某縣國小校長(小教高級)反映,他的工資比該市城區同等級別的老師低約500元/月。在老師工資不高的普遍狀況下,這並不是一個小數。

同時,城鄉之間教師收入差距大,主要表現在補課費這種隱形收入上。在縣城,主要科目教師的有償補課成為彌補教師收入的主要手段,而鄉村教師顯然缺乏這種機會。四川調研點的鄉村老師反映,同樣在城市和農村工作三年,城市學校的老師可能會比農村學校老師多收入至少20萬。

此外農村教師的評職稱、評優等機會,相對城市教師的機會少,這也導致城鄉教師的實際收入差距大。江蘇某縣鄉村中學教師還反映,縣城的教師每年公費體檢一次,但農村教師每兩年公費體檢一次。

由於地區、城鄉教師收入差距大,鄉村教師總是想方設法託關係進入城鎮,而城鎮教師則希望進入市區,對於老師來説,爭取的更高的工資無可厚非;但對於農村兒童來説,則無疑加劇了教育資源的流失,帶來進一步的教育不公。

第三,工資構成不合理

教師的工資主要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構成,另外還有一部分的可以忽略不計的教齡津貼(3-10元不等)。

老師們反映職稱工資權重太大、績效工資計算方法不合理,教齡津貼佔比太低。

薪級工資的標準是職稱,教師們反映職稱工資差距大,從小教初級到小教高級,廣西調研點的工資薪級工資差別在300元左右。從附件二四川某農村國小教師工資表中可以看出薪級工資最高差別超過500元。

每個教師都要被扣除績效工資的30%,在學期末或年底以“績效獎勵金”的形式發給大家。這一制度引起諸多老師不滿,一位工作了20多年的國中老師憤憤不平地説,“要給大家獎勵,就在工資上另外再加,把我的工資扣出去,這怎麼可以?!”另外,實際考核標準明顯傾向於學校領導,因此學校領導的績效所得(超過被扣除的30%)遠遠超過普通老師(低於被扣的30%),重慶某區的教師憤怒地説道:“都是滿工作量,憑啥領導要拿普通教師的1.3—2倍不等的獎勵性工資!何況有些中幹還只上幾節非統考學科的耍耍課。”甚至有教師反映這是“扣老百姓的錢給領導發獎金”,因此這一全國性的績效工資制度無法實現其勞者多得、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的初衷。

而教齡津貼在教師工資中佔比太低,教齡滿5年不滿XX年的,每月3元;滿XX年不滿XX年的,每月5元;滿XX年不滿20年的,每月7元;滿20年以上的,每月10元。30年教齡的老師,相當於每年才3毛3分!這對老教師很不利。

第四,工資調整後,增幅不大

全國事業單位於XX年開始調整崗位工資、薪級工資,漲幅約500-1000元上下,但漲工資之日也是啟動養老保險改革之時,由於自交保險,許多老師實質上拿到的工資只漲了200-400元。李老師調薪之前的崗位工資是590元,調薪以後崗位工資是1220元,薪級工資從181漲到355元,基礎績效由1538元降到1402元,最終,李老師的工資一共漲了749元,但是需要交380左右的保險等,拿到手的工資也就比上個月多了360元左右。調整之前工資只有不到2800,調整後3160。甚至有四川某鄉村青年老師反映,工資原來2486,現在漲到2760,扣除各項費用,到手工資不增反降,只剩2260左右。他説,去年當地學校有老師罷課,可是“老師是最底層的,抗議了半天還是沒用。”

二、職業晉升“難於上青天”

教師職稱制度於1986年建立,職稱與工資待遇掛鈎,也是對教師工作價值的肯定。對教師來説,職稱評審具有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雙重意義。

可是在調研中我們發現,職稱制度的負面性越來越突出。

當前,教師職稱是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統一劃撥職稱指標,不同層級的學校能夠得到的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比例不同。農村學校因為辦學水平較低,能獲得的高級職稱的比例也比較少,僧多粥少,競爭非常激烈。職稱越高,評審越難。評職稱耗時很長,十幾年甚至二十年評不上職稱的現象很普遍。河南一位鄉村教師稱,“評職稱之難,難於上青天。”有位老師評上小教一級已經有20年,始終沒評上高級。對學校意見非常大,教學也不再積極。很多老師認為,評職稱一方面是錢的問題,評上職稱,每個月的工資一般會增加300-400元。生活補貼也和職稱掛鈎;另一方面是對工作和肯定和麪子問題。

老師們主要有如下四點不滿:

第一,職稱評定中存在暗箱操作,走關係等問題,不公平、公正、公開和透明,沒有權勢沒有關係的老師,教學成績再好,也始終評不上。這是評職稱難的重要原因。教學成績不好作假,而評各種獎項則有時會摻進去水分,有許多人為操作。有些老師為了評上職稱絞盡腦汁,也嚴重影響了教學工作,部分教師之間產生很多矛盾,甚至有正面衝突。

第二,“評聘分開”與崗位限額帶來的上升渠道的擁堵。老師職稱的評定方式是“評聘分開”,例如a老師通過自己考試拿到了高級職稱,但學校高級職稱名額已滿,則可能以中級或初級職稱聘用該老師。換言之,即使老師考到了職稱在某些沒有名額的學校也沒法拿到這個職稱應有的工資待遇,只能等待年老的教師退休讓出名額。四川某縣鄭老師的妻子,在一個鄉鎮中學教書,已經41歲,雖然評了中級多年,但一直沒有與工資掛鈎,而她的前面,至少還有20個老師在排隊,她可能十年都沒有機會評上職稱。

第三,上級教育部門在分配職稱名額時應總體統籌、多做調研、因時因地制宜、考慮多重因素,如教學質量、城鄉地區差異、教師年齡比例等。調研中發現,每個學校年輕老師和年老老師的比例是不一樣的,在一些整體年紀偏大的學校,就會出現大量達到相應資質卻無法以拿到相應待遇的情況。而在年輕人比較多的學校,老師級別升級就相對比較快,這讓老師們感到不公平。

第四,職稱標準制定不夠合理。廣西一位老師説他們學校“教齡增加一年增加0.2分,當一個校領導就可以加5分,我要增加多少教齡才抵得了一官半職呀!我們學校老師年齡又偏大,做我旁邊的黃老師,居然和自己的小孩一起評上了8級,他小孩就在另一個學校當教務主任,而且那個學校年輕老師多。老子和兒子一起評上8級,哪有這樣的道理!”江蘇一位老師反映評上高級職稱的大多是學校的中層以上領導,他們從不在一線頂班上課,相反老老實實上課,一心撲在學生上的人晉升職稱是很難的。

三、工作時間長壓力大

無論國小老師還是中學老師,通常沒有“加班”的概念,覺得安頓好學生再離開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們“加班”的緣由也有所不同。

國小老師“加班”通常是因為給學生進行單獨的補課以及解決一些學生中的矛盾。一位老師説,她通常早上7點30來到學校,等到下午放學之後還要繼續處理一些學生的問題,大約下午六點半到七點才能回家。中午通常到學校食堂隨便打一點飯,簡單休息一小時。但把學生的作業帶回家裏修改是經常有的事情,有時甚至要改到晚上11點。即使老師有寒暑假,一部分時間也通常用來準備下一個學期的課程。平均下來,一天的工作時間肯定是超過8小時的。

縣一級的國中老師工作時間就更加長。因為縣級國中有許多各個鄉鎮村裏過來讀書的孩子,都是在學校住宿的,老師們都要管宿寢,這就大大增加老師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一位老師告訴我們,他每天早上7點30到學校,陪學生晨練或晨讀,晚上學生全部睡下之後才能離開,通常都要等到10:30左右了,“加班”的時間之長,是許多工作不能想象的。

由於缺少父母監管,農村兒童的教育管理需要付出雙倍的勞動,鄉村教師承擔着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更大的社會壓力。然而,對老師們相應的補償是遠遠不夠的。工作辛苦收入低,造成了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比較低。

四、性別嚴重失衡

當今鄉村教師羣體中,女性人數超過男性,如河南某鄉村國小一共17位老師,有6位男教師,11位女教師。四川某縣XX的教師招聘,一共要招聘20個人,按照1:3的比例進入面試的只有2個是男性。可儘管女教師人數多,領導層大部分卻是男教師。

由於刻板印象與傳統觀念,一方面,村民認為對於國小生來説,女老師比男老師還有優勢,有耐心,更容易和孩子溝通;另一方面他們又認為男人交際能力比女人強,男人更適合做行政,當領導。而女教師不需要在工作中做得多出色,只需要有一份穩定的收入,照顧好家裏就行。女教師有知識文化,且教師身份更便於照顧孩子,因此她們比其他女性更容易嫁到“好”人家。一位校長就坦然説,“教書的工資低,但是,女的有優勢,在婚姻市場中,當老闆的,做生意的,都願意娶個當老師的做媳婦,都認為她們比較會相夫教子,比較搶手。”女教師是通過婚姻來應對收入低下的困境,但同時也造成在經濟上對丈夫的依賴,使得女教師在家庭中沒有獨立性。

對於普通男教師來説則社會地位更為尷尬。由於工資低,很多人對國小男教師有一定成見,覺得一個“大男人”去教國小,很掉價,掙不了多少錢,還沒有打工掙得多。帶來的結果是,一方面男性知識分子不願意當國小老師;同時,國小青年男教師(已經上崗的)社會地位較低、成家難。

五、鄉村教師羣體呈老齡化趨勢

四川某縣的行知中學,老師的平均年齡是50歲。人社部門在核編時只看師生比,而不看教師的年齡結構,《計劃》中提出“鄉村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按照城市標準統一核定,其中村國小、教學點編制按照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也沒有考慮到老齡化問題。目前,教師的年齡已經出現斷層,過幾年,如果大批教師退休,而年輕教師又未來得及培養、或不願意到鄉村教學,這對鄉村基礎教育的影響無疑是很大的。

六、培訓形式化素質難提升

全面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計劃》中提到,要把鄉村教師培訓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到2020年前,對全體鄉村教師校長進行360學時的培訓。

一線教師,除了摸教科書,幾乎不再摸任何書,知識面窄、更新不夠是現實問題。然而目前學校組織教師參加網上培訓或實地培訓,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網上培訓,河南、江蘇等地所有老師都被要求參加,一年數次,內容包括教學教法、計算機技能、法律常識、專業技術人員的道德建設等。但很多老師認為,網上的學習大多流於形式:一是因為形式單一,説教比較多,內容不切合當地教育實際,老師們覺得收穫不大;二是因為佔用教學之外的休息時間,河南省某市教育局長曾説:節假日,老師教育要成為新常態。網絡上的培訓過多,老師被折騰得太多,耗時耗力,卻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實地培訓,則由於經費問題,出去培訓的教師比例太小。如果一個學科每年都能有人出去培訓,並且能夠起到帶動作用,才能對整個學校的教育起到很大的改變。另外,現在很多學校,不是通過民主公開的選拔,而是行政命令安排,一般都是選領導層的人,普通老師很難有機會。

政策建議

1、切實增加教師收入

《計劃》中提到“全面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依法依規落實鄉村教師工資待遇政策”,關鍵還是要增加教師工資。但如何增加?本報告建議如下:

第一,優化教師工資結構。建議將70%的績效工資與職稱脱鈎,與崗位工資合併,作為基礎性工資;取消扣除30%的績效工資的做法,將這部分金額獨立,設為“績效獎勵金”,在有條件的地方增加“績效獎勵金”預算,公開、民主、透明地管理該獎勵金,獎勵奮戰在一線講壇上的教師,勞者多得。

第二,建議增加教齡補貼,3-10元的教齡補貼將使老教師寒心。切實落實《計劃》中“對在鄉村學校長期從教的教師予以表彰”和“鼓勵”。

第三,“國標”工資(包括崗位工資、10%工資和薪級工資),繼續由中央統籌,我們建議各項補貼、績效獎勵金由市(地級市)一級或更高級的教育主管部門來統籌,確保同一地區(地級市)之內統一等量,有利於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教育公平。

最後,建議增加評獎的機會,並常態化,以物質和精神雙重獎勵的方式鼓勵踏踏實實奮鬥在農村一線講台上教師。

2、降低職稱在工資中的權重

切實落實《計劃》中“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如“總體比例向鄉村教師傾斜”;鄉村教師職稱考核中取消外語成績、論文等要求,注重師德、教學實踐;“城市中國小教師晉升高級教師職稱(職務),應有在鄉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經歷”等。

在此基礎上,建議降低職稱在工資中的權重。因為在實際工作中,工作量最大、投入最多的往往是職稱相對較低的年輕教師,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以及對鄉村教育的熱情,是鄉村教育事業可持續性發展和解決教師老齡化的關鍵。而職稱工資所佔權重過大,難以調動廣大青年教師的積極性,影響工作效率。事實上,XX年調整工資,仍舊偏向於領導與高級教師,基層青年教師工資並未有實質性增長。或可考慮職稱更多作為“榮譽”,加大“績效獎勵金”的權重(在確保科學化、人性化管理的前提下),激勵教學課時長、質量高、師德好,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3、真正實現教師的雙向流動

一方面,建立鄉村教師向城鎮流動的常態化機制。作為鄉村教師個人發展的激勵機制,通過個人考核,或建立選拔機制,使教學優秀的鄉村教師有可能進入城市中心學校,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農村教師主動提高教學水平。同時,鼓勵農村教師進城交流,提高農村教師的知識水平與教學能力。

另一方面,建立城鎮教師向鄉村流動的常態化機制。本報告從《計劃》中歸納出三條流動機制。第一,落實“縣管校聘”制度,並作為組織城市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的制度保障,採取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學區一體化管理、學校聯盟、對口支援、鄉鎮中心學校教師走教等多種途徑和方式,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保持鄉村優秀教師相對穩定。第二,鼓勵有志青年投身鄉村教育事業,暢通高校畢業生、城鎮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的通道,逐步形成“越往基層、越是艱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勵機制,以及充滿活力的鄉村教師使用機制。第三,採取有效措施鼓勵城鎮退休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講學。

本報告在贊同“計劃”三點的基礎上,另外提出兩點建議,第一,切實落實免費教育師範生“安排到農村學校任教服務二年”的協議,加大對協議違約者的處罰力度;第二,動員社會資源,設立專項的鄉村教育支持資金,以合理的待遇吸引社會各界人才。

4、發揮“教代會”民主管理和監督作用

在上述教師們意見比較大的問題中,績效和職稱工資的評定標準、培訓內容、管理等問題,產生的根源還在於缺乏民主參與監督機制,各種政策規章的出台沒有充分尊重老師的意見,而是自上而下拍腦袋,官僚化、一刀切、形式主義;另一方面,一些已經出台的好政策實際上卻落實不了,或者執行過程中缺乏有效監督,導致政策變味或形同虛設,部分教師只能通過上訪的形式反映問題,激化了社會矛盾。

怎麼解決這個矛盾?我們認為應該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的作用,切實落實教育部XX年第32號令《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規定》。根據調查,現在基層學校“教代會”名存實亡,甚至很多教師都不知道有這樣一個組織機構存在。因此建議切實發揮“教代會”的作用,對涉及教師利益的政策措施進行民主表決和監督,讓矛盾化解在基層。

鄉村三嚴三實活動調研報告鄉村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在全縣“三嚴三實”活動中,我積極按照縣委調研方案的要求,開展了“三嚴三實”深入基層調研活動,這一活動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踐行黨的宗旨、堅持羣眾路線的具體體現。我通過在xx鄉xx村的走訪調研,瞭解到了羣眾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羣眾的訴求,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對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採取有效方式幫助羣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經濟,提升法律意識方面,現將我在調研中瞭解到的情況彙報如下:

一、自然經濟狀況

xx鄉xx村共有村民560人,黨員24人,20xx年底“兩委”換屆後,現有“兩委”幹部x人。全村以種植玉米、西瓜為主導產業,20xx年全村人均純收入4100元,但今年因市場原因,外出務工人員人數較往年有所下降,預計村民收入有所減少。

二、當前存在問題及解決的措施

我們在調研走訪中瞭解到該村存在一些問題,1、村裏的機井老化、出水量低,原有的主管和支管不斷破裂,全村有近40%的農户吃水困難。2、村民缺少健身娛樂活動場所。村委會針對存在的問題決定採取以下措施:1、決定新打一眼機井,建水塔一座,更新主管3000米,支管XX米,架設變台一座,計劃投資90餘萬元,這樣可以徹底解決人畜吃水的問題,向省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申請項目資金解決,預計年內批覆實施。2、在村委會南新建廣場3300平米,安裝廣場燈10個,廣場6月份建成後,這樣可極大地方便村民秋收作物的晾曬、回收、村民休閒健身。

三、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途徑

經過走訪調研瞭解情況,換屆後的“兩委”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帶動農民增加收入:1、發展休閒旅遊工程,在村北桑乾河畔開挖佔地約60000餘平米的魚塘,投放魚苗,新建農家樂房屋等吸引廣大遊客觀光,帶動農民增加收入;2、調整單一玉米種植結構,號召西瓜種植大户集中連片種植西瓜300畝,形成規模經營,有效提高市場競爭力;3、招商引資,籌備新建一座佔地100畝,年吞吐量18000噸的環保清潔型玉米秸稈生物飼料加工廠,該廠建成投產後,可實現年利潤360萬,吸納剩餘勞動力200人,實現全村的可持續發展。

四、如何更好地服務羣眾

1、牢固樹立“服務羣眾”的思想觀念。牢記黨的宗旨,始終關注羣眾最直接、最根本、最關心的利益,把加強羣眾工作擺在最為重要的位置上,切實增強羣眾觀念,堅持羣眾路線,維護羣眾利益,自覺從思想上尊重羣眾、感情上貼近羣眾、工作上依靠羣眾、生活上關心羣眾,不斷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意識,樹立黨員幹部一心為民、公正公信的良好形象。

2、必須自覺踐行“依靠羣眾”的工作方法。明確把全面履行工作職能作為做好羣眾工作的根本途徑,對各項工作舉措進行細化、實化和具體化。圍繞服務大局,以社會管理創新為抓手,立足本機關,充分發揮檢察作用,為認真執行好涉及羣眾利益的政策,真正起到保駕護航作用,積極營造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和羣眾生活水平提高的法制環境。

3、努力提高“聯繫羣眾”的工作能力。做好羣眾工作任重道遠,既要學習如何不斷增強羣眾感情,也要學習如何提高羣眾工作能力,保障工作效果。通過組織培訓,提高黨員幹部的思維能力、協調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掌握新時期新形勢下做好羣眾工作的本領和方法。 及時歸納總結羣眾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通過提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羣眾工作方法。同時大力弘揚服務羣眾的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激勵作用。

總之,通過“三嚴三實”深入基層調研活動,我瞭解到了羣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經過努力,一些問題得到了解決,但xx村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貧困現象,今後我們一定要努力工作,盡職盡責扶持、幫助,起到應有的作用。

範文二

照區委“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安排,x月下旬,我先後三次深入專題教育聯繫點——xx鎮xx、xx、xx、長城社區開展調研,在調研期間,認真聽取社區居幹關於社區基本情況的介紹,詳細瞭解社區在服務民生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徵求基層黨員幹部、羣眾對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意見建議,幫助解決制約難題,努力推動重點工作,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xx鎮轄四個社區中的xx、xx社區位於xx鎮政府所在地,xx、長城社區位於xx工業園區。四個社區基本情況如下:

(一)xx社區:xx五星級社區,辦公場所位於xx家園小區內,與下營子村在一個辦公樓內辦公,社區居幹5名,網格管理員5名,公益性崗位2名,社區黨員62人,預備黨員2人,生活困難黨員1 人。社區主任:常xx。

轄區4.5平方公里,轄6個網格8個居民小組,居民3241户9x23人。各類商業網點 xx5個。服務人員多為失地農民、勞務移民。

(二)xx社區:辦公場所位於原xx居委會,原辦公場所開辦“紅色驛站”,社區居幹5名,網格管理員2名,公益性崗位2名,社區黨員45人,其中流動黨員x人,離退休黨員15人,生活困難黨員2人。社區主任:馬小琴。

轄區2.5平方公里,轄5個居民小組,居民 1123户3358人,行政、企事業單位62 家,各類商業網點268個。服務人員多為本地居民。

(三)長城社區:辦公場所位於xx工業園區(110國道與紅禮路口處),社區居幹5名,網格管理員4名,公益性崗位3名,社區黨員36人,其中流動黨員 1 人,離退休黨員12人,生活困難黨員6 人。社區主任:胡玉霞。

轄區x.5平方公里, 轄x個居民小區,居民1652户居住人口5562人,其中流動人口占常住人口68%享受低保45户126人,殘疾孤寡人員116人,轄區企事業單位65家,商業網點256家。服務人員多為企業職工、勞務移民。

(四)xx社區:辦公場所位於xx工業園區內,社區居幹5名,網格管理員2名,公益性崗位2名,社區黨員43人,其中流動黨員19人,生活困難黨員13人。社區主任:張淑芬。

xx社區是一個城鄉結合、人口流動頻繁的社區,現有11棟樓房和x4棟平房,居民1125户3265人,離退休職工185人。轄8個居民小組,行政、企事業單位65家,商業網點121個,服務人員多為企業職工、勞務移民。

二、困難和問題

(一)共性問題:

1、隨着經濟的發展,居民在居住環境、基礎設施、生活服務、文化生活、治安秩序等方面對社區都提出了越來越多的需求,希望得到多方面的服務。目前社區在這些管理和服務方面還不能滿足羣眾多方面、多層次的要求。

2、居委會自治功能弱,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面對房屋拆遷、流動人口、下崗職工、老齡問題、社會治安、計劃生育以及對屬地單位的社會化服務等各種問題,此外,由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大量富餘勞動力湧進城市,增加了社區的管理壓力,社區居幹無法包攬解決全部困難,居委會人員不足,有些力不從心。

3、社區居民教育管理難度大。由於市場經濟形勢下行、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下崗人員、失業人員、閒散人員日漸增多,個體户和私營業主增多,對這些人員的行為控制、教育和管理是社區面對的較大社會問題。

4、居委會為居民出具證明難。隨着醫療衞生條件的改善,醫保報銷範圍擴大,居民普遍反映在報銷中需要在社區開具情況證明才能報銷醫保。但社區對居民如何受傷、為何就醫情況不能詳細掌握,不能瞭解事實發生過程,不具證明資格,無法出具證明,沒有社區出具的證明,居民無法報銷醫保,使社區在此事中陷入兩難境地。

5、社區居民的養老保障問題。人口老齡化日益突出,如何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是社區面對的又一新的社會問題。

(二)個性問題:

1、辦公用房問題。xx社區現有辦公用房x0平方米,目前活動場所較少、缺乏娛樂設施,社區辦公用房暨陣地建設遠遠跟不上城市的發展和居民的需要,無法開展相應活動。

2、移民就業安置問題。長城、xx、xx社區安置的勞務移民中有部分人員尚未就業,xx鎮政府與區勞動就業服務局積極合作解決就業問題,但移民考慮到企業經營、工資待遇、勞動強度、工作環境等因素,尚有百餘人未就業。由於移民户籍沒有遷移到本轄區,對符合享受低保的移民無法辦理享受低保,存在管理安全隱患及返鄉風險。

3、待業人員增多與拖欠工資問題。受經濟下行、產能過剩和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xx、長城社區居民就業形勢嚴峻。有的家庭一人就業,其他家庭成員閒散待業,就業職工普遍反映企業拖欠工資,一般拖欠2-3個月工資,生活困難居民越來越多,直接影響家庭生活和社區安全。

4、房屋拆遷問題。xx、長城社區內舊房較多,基礎設施較差,尤其是xx社區居民居住房屋,80%以上的房屋為建造使用30年以上的危房,部分房屋為建造使用40年以上的危房,大部分房屋沒有下水管道,或下水管道已不能正常使用,直接影響居民的正常居住和生活。20xx年啟動的棚户區改造項目,已對部分房屋進行了測量登記工作,居民普遍反映項目已擱置,意見較大,企盼能夠儘快進行棚户區改造工作,改善居住條件。

5、居民就業不穩定。受經濟下行、生活習俗、觀念等因素影響,居民就業不穩定,尤其是入住移民,技術含量高的工作無法勝任,不願從事髒活、累活,安排居民就業成為社區居乾的主要工作內容,在長城社區尤為突出。

6、交通不便。xx鎮大部分社區居民在工業園區就業,xx社區居民孩子在xx鎮上學,xx鎮與xx工業園區區間開通中巴通行車,沒有開通公共交通通行車,中巴車運行不能正點發車,尤其是遇到雨天、雪天,通行車次少,嚴重影響工人上班和學生上學出行,另外,中巴車票價高。

三、建議

(一)逐步加強基層社區建設投入。區人民政府每年在財力允許的條件下,建立社區建設基金,專門用於社區設施投入,着力解決部分條件較差社區的辦公用房和設備問題,尤其是文化體育設施投入,增加社區必要的活動場地和娛樂場所,改善社區辦公條件,保證社區居委會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加大棚户區改造規劃建設。加快xx工業園區居住居民的棚户區改造工作進度,優先改造連片規模較小、住房條件困難、安全隱患嚴重、羣眾要求迫切的棚户區。同時,對羣眾做好棚户區改造的相關政策宣傳和解答工作,向居民告知棚户區改造時間表,做好安撫工作。

(三)加強對社區居民的教育培訓。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以職業技能、文化素養、休閒娛樂等為主要內容的社區教育活動,為居民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培訓服務,通過教育,提高居民文明素養、就業觀念、就業技能,培養他們遵紀守法、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和工作境界,提高他們的技術技能。

(四)關心支持社區工作。社區工作內容多,涉及千家萬户,與每個家庭的生活息息相關,注重提高社區居乾的敬業、奉獻精神尤為重要,多為他們搭建工作平台,不斷創新社區工作的理念。同時,要更多關心、支持社區工作。

四、幾點思考

(一)從嚴從實抓黨建。以專題教育為契機,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重點在縣處級以上幹部開展,但也是對各級黨員幹部的普遍要求,特別是作為基層羣眾的主心骨,基層“兩委”幹部在人民羣眾中的口碑,是檢驗落實“三嚴三實”的重要標誌。社區幹部必須自覺踐行“三嚴三實”要求,推行黨務公開,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三會一課”制度,開展創先爭優工作,創新完善黨組織建設,強化基層黨支部建設,打造堅強的“戰鬥堡壘”,切實做好推進發展、改善民生、夯實基礎等各項工作。嚴格貫徹執行好各政策法規,進一步提升基層組織建設和運行的規範化水平;更加註重年輕黨員的培養和使用,為基層組織注入新的活力;切實發揮好老黨員經驗豐富、影響力大的優勢,搞好傳幫帶,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二)從嚴從實推進法治宣傳。以“xx”普法驗收為契機,總結、宣傳普法、依法治區的經驗和做法,打造好法治xx建設品牌,社區居乾的工作直接關係社會和諧穩定,人民法院要緊貼人民羣眾的需求,充分發揮其職能特點,多下基層瞭解民情、民意,主動幫助解決羣眾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法律問題。加大法治宣傳,藉助“法律便民服務直通中心”、“企業法律服務站”、“新市民法律宣傳點”、“便民服務流動法庭”車等平台,延伸人民法院參與社會管理的職能,逐步普及羣眾的基本法律知識,讓更多的老百姓明理是非,引導老百姓有糾紛用法律手段維護權益。

(三)從嚴從實推進人民調解工作發展。全面提升人民調解工作質量,最大限度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積極指導人民調解組織和社區居幹調解糾紛、化解矛盾的能力,讓更多的糾紛在社區就能息訴化解,促進社區鄰里和諧。加強人民調解隊伍建設,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目前,全區人民調解作用充分發揮,大量糾紛通過訴前就地化解,xx區法院XX年上半年民商事新收案件較上年同期下降15%。同時,從嚴從實推進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工作,延伸審判服務職能,紮實推進社區矯正工作深入開展,積極開展回訪幫教活動。

(四)從嚴從實踐行羣眾路線。深入基層瞭解民情、民意,只有到基層面對廣大的老百姓,才能真正聽到羣眾的意見,掌握羣眾的真正心願。同時,也才能體會到老百姓辦事的苦與難,也才能知道老百姓在想什麼、期望什麼,只有下得去,瞭解掌握了羣眾的期盼,工作才能有針對性,問題也才能找到準,才能有的放矢做好工作,工作也才能讓老百姓滿意。

通過下基層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瞭解了社區工作的對象、內容和任務,看到了社區居幹工作的認真、敬業和奉獻,社區居乾雷厲風行,有極強的工作責任心和愛心,為服務羣眾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很多方面值得機關工作人員學習。我將始終牢記嚴以修身、嚴以用權是核心,嚴以律己是規範,謀事要實是前提、創業要實是標尺、做人要實是關鍵,切實把“三嚴三實”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經常用“三嚴三實”對照檢查自己,加強黨性修養,錘鍊道德品行,提升理想境界,盯住作風問題不放,從工作中的一滴一滴做起,從本職工作做起,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羣眾路線。

鄉村旅遊發展模式調研報告鄉村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鄉村旅遊成為了一種大規模的旅遊形式。鄉村旅遊是現代旅遊業的一項新亮點,它以非常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國發展起來。我國鄉村旅遊業起步比較晚,大約是在20世紀50年代,是適應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東省石家莊村率先開展了鄉村旅遊活動。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勢頭十分強烈,現代的鄉村旅遊首先在經濟發達的省份和大城市展開。

鄉村旅遊的發展初期是屬於自發型,主要是城市居民在雙休日到附近的農村旅行,以一日遊為主,旅遊方式簡單,主要為全家或者和好友一起出遊,自主性強。鄉村旅遊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到現在進入了自覺階段。

國內外鄉村旅遊發展模式研究

(一)國際鄉村旅遊發展形式

1.休閒、觀光、度假旅遊。歐美髮達國家的旅遊者喜歡到鄉村度假,尤其是那些風景優美、遠離喧囂城市的農村甚至是比較偏僻的地方,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修養身心,體驗另外一種生活方式。許多旅遊者住在當地農民的家裏,和他們一起生活,吃着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一起在農場裏勞動。例如在美國西部的許多農場,都有為那些來自大城市的旅遊者提供住宿休息的設施,這些旅遊者還可以和農場主一起放牧、割草或者採集水果、農產品。在勞動中,他們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增加感性認識。

2.鄉村民俗文化旅遊。這種模式下的鄉村旅遊主要是將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緊密結合起來,使遊人在欣賞美麗的田園風光的同時還體味着幾千年歷史積累下來的民族文化。參與這種旅遊的消費者羣體的文化水平比較高,他們來到鄉村主要是體驗和欣賞傳統的文化,而這些文化在工業文明的浪潮中早就被湮沒。來到鄉村的旅遊者是要以發現的眼光去尋覓傳統的文化和古老的習俗。比如鄉村的民居、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流傳着的鄉村戲曲、武術、雜耍等。對於這些旅遊者來講,到鄉村去旅遊主要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是獲取高層次生活的需要。鄉村旅遊成為一種更高檔次的旅遊方式。國際上開展鄉村民俗文化旅遊最好的是匈牙利。匈牙利的鄉村旅遊模式,即鄉村民俗文化旅遊——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發展鄉村旅遊的範式。

3.農業旅遊。“農業+旅遊”式的鄉村旅遊現在正成為許多地方和國家發展鄉村旅遊的又一個模式。以旅遊帶動農業,以旅遊促進農業的發展,把農業生產和旅遊活動結合起來,使農業和旅遊業的相互促進,既能夠增加旅遊業收入又帶動農業的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據預測,歐洲每年旅遊總收入中農業旅遊收入佔5%~10%。僅法國鄉村旅遊每年可給農民帶來700億法郎的收益,相當於法國全國旅遊業收入的1/4。

4.生態鄉村旅遊。把生態旅遊和農業旅遊相結合,建立生態農業園,用高科技手段來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的種植與管理。旅遊活動在生態農業園內進行,旅遊者通過在農業園內生活,參與農業園的勞動。並且可以通過購買或者租賃的形式在農業園內選擇一塊土地,自己種植一些農作物。有的國家的生態農業園非常大,形成一個聯合體,鄉村旅遊活動都在生態農業園內進行。進行生態農業旅遊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是波蘭。波蘭的生態農業旅遊區的面積超過了4000公頃。

(二)國內鄉村旅遊發展模式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最初是一種自發型的,沒有具體的模式和組織運做,是在探索中不斷髮展。最初的鄉村旅遊者主要是國際遊客,這些旅遊者不再到那些傳統的旅遊熱點,而是到一些比較偏僻落後甚至是尚未開發的地方去旅遊而且樂此不疲。他們喜歡到中國的內陸和邊遠地區,尤其是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都市裏無法體會到那些原汁原味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鄉土習俗,而在上述地方卻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隨着到鄉村旅遊的人數越來越多,“鄉村旅遊”這個新的旅遊形式在中國得到迅速發展。並且逐漸形成了幾個大的鄉村旅遊熱點地區。例如江蘇的周莊、同裏、烏鎮等以江南的小鎮古色古香的建築和水鄉生活方式吸引着眾多的旅遊者。皖南黟縣的南屏、歙縣的鄭村(棠樾牌坊羣)、徽州的湯口等村落生產紙、筆、墨等工藝品,以傳統的製作手藝和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築為吸引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幾個地方的鄉村旅遊搞得紅紅火火以外,還有許多頗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地尚未開發,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這些尚未開發的鄉村旅遊地大多數都位於偏僻的地方,尤其是在中國的西部以及那些老少邊窮的地方,那些地方農業經濟不發達、工業落後、交通不便,因而不為外界所知。但是當地的風景卻十分優美,並且得以保存了眾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觀和古樸濃郁的民族文化,成為發展旅遊業的後發優勢。因此,發展鄉村旅遊帶動經濟發展,以鄉村旅遊帶動扶貧工作,是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模式。以貴州省為例,貴州省大約有85%的人口居住在農村,經濟水平比較低。貴州省少數民族眾多,大多村寨是珍稀民族文化的保留地。貴州省提出“以旅遊促進對外開放和脱貧致富”的指導思想,創造出四個主要旅遊扶貧模式:一是景區帶動,如黃果樹景區就帶動四周村寨的農民脱貧致富。二是發展村寨旅遊。如郎德苗寨、石板寨、鎮山村等,旅遊成了這些村寨經濟發展的支柱。三是企業加農户生產旅遊產品。如台江民族刺繡廠,帶動千家萬户在搞民族刺繡蠟染。四是把旅遊當作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如荔波、施秉,縣域經濟的發展靠旅遊。據不完全統計,到底,貴州農村有53.2萬人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擺

脱了貧困。

鄉村旅遊從發展層次上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一)基礎層次

以觀光度假休閒為主,吸引物主要是鄉村幽靜的環境、秀麗的景色、淳樸的民風和較為緩慢的生活節奏。鄉村旅遊是使城市居民體驗鄉村勞作、瞭解風土民俗、領略田園風光和迴歸自然的最佳方式。這種以觀光度假為目的的國外遊客大多數是來自經濟發達的都市,收入水平比較高。因此基礎層次的鄉村旅遊的客源十分穩定,遊客的重遊率比較高。根據法國的統計數據表明,有70%遊客採取鄉村旅遊度假的方式,更有超過15%的旅遊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目前我國的鄉村旅遊地大多數是以觀光為主。參加鄉村旅遊的國內遊客,絕大多數是為換個環境來度過假期生活。因此主要是去那些接近城市的附近農村旅遊,出遊的時間也都比較短,一般是利用雙休日或者其他假期一至兩天的時間。

(二)提高層次

注重鄉村旅遊的內容和文化內涵。鄉村旅遊內容要廣泛而富有特色。在國內客源市場上,許多遊客對於農業生產活動很有興趣。“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幹農家活、享農家樂”和採摘各種農產品的旅遊很受歡迎。

除了以在農田裏耕種、採集等方式讓遊客來體驗農村生活的樂趣之外,傳統的製作工藝完全可以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吸引物加以發揚。天津楊柳青年畫、貴州蠟染、南通扎染、濰坊的風箏、手工造紙以及各種刺繡、泥人、甚至是食品的加工,都可以成為鄉村旅遊的文化依託。例如澳大利亞葡萄酒業生產製作就成為澳大利亞文化的重要組成,澳大利亞葡萄酒業已成為重要的鄉村產業。並且由此產生了澳大利亞葡萄酒業旅遊。

在提高鄉村旅遊層次的另外一個吸引物就是鄉村所保留下來的珍貴的傳統文化、風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築。巍峨氣派的鄉村宗祠祠堂,高大挺拔的鎮村古塔,村邊的土地廟等等,是鄉村在歷史發展中的一面鏡子,折射出鄉村居民生活。還有一些民俗活動也有很高的旅遊開發價值。一些鄉村風俗習慣像我國各地的鑼鼓戲、舞獅子、扭秧歌、祭祀穀神等,都可以成為鄉村旅遊開發的引力點。

(三)可持續發展層次

鄉村旅遊發展必須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可持續發展世界保護聯盟(iucn)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在不損耗或破壞資源的情況下所允許的開發過程。這些資源不僅包括自然資源還包括社會資源和人文資源。鄉村旅遊的發展有的是依託美麗的自然風景,有的是獨特的民族風俗習慣和珍貴的傳統文化,有的是以生態農業園區來開展旅遊活動。農村和城市相比是“保守地帶”,因此才能夠保持一些原生態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但是這些也相對脆弱,而開發旅遊,會不會給相對落後的農村帶來衝擊,從而導致農村生活模式發生巨大變化,農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導致一些傳統文化的解體?在貴州省早期開發的一些鄉村旅遊地就曾經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為了方便遊客住宿,在青石寨外圍建立起洋樓,往日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耳邊到處可以聽見山歌對唱。如今卻是卡拉ok在播放流行歌曲。那些淳樸的少數民族不在安於現狀,外出打工,剩下老弱婦孺……。長此下去,發展鄉村旅遊的基礎就喪失了,鄉村旅遊必定會走向衰退。因此,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鄉村旅遊的同時,不破壞資源,尤其是社會文化資源。不破壞少數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如何在開發旅遊的同時,又能夠有效的保護珍貴的文化?這就要求鄉村旅遊的發展必須走新的路子,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必須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要求,追求旅遊的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提高鄉村旅遊質量,即追求旅遊精品,不能亂開發,亂建設。要有統一的規劃,在政府和旅遊管理部門的引導和指揮下,鄉村旅遊地的羣眾積極參與旅遊中來,並且要引進市場機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運作,實現利益共享。既有效的調動農民開發旅遊的積極性,又加強管理,避免出現一窩蜂亂開發搞亂市場最後嚇跑遊客的現象。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各地農村風俗各異,鄉村旅遊在我國發展有着良好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因此,當前在鄉村旅遊熱潮中,應該緊緊抓住有利時機,進行精心準備,及時推出精品鄉村旅遊線路,打造鄉村精品旅遊地,重點是神奇的自然景觀、燦爛的多民族文化、古老而美麗的地方。在市場上尤其是國際旅遊市場打造“中國—鄉村旅遊勝地”的形象,使我國的旅遊業發展更上一個新的台階。

鄉村醫療服務與藥品價格管理調研報告鄉村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根據安徽省物價局《關於開展鄉村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調查的通知》(皖價醫函(XX)21號)要求,結合當前深入開展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教育活動,緊密結合本職工作,關注民生,我們於3月12日至13日會同市衞生局重點對太湖縣衞生局及部分鄉村衞生院的經營狀況和價格政策執行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並綜合市轄其他縣(市)的調查情況一併報告如下:

一、太湖縣衞生醫療機構的總體情況

太湖縣屬山區縣、庫區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2300平方公里,人口56萬人。全縣鄉鎮衞生院機構數37個,在職職工739人(其中合同制242人,衞生技術人員505人,管理人員44人),離退休人員287人,牀位414張,病牀使用率為53.8%,全年門急診53.4萬人次,每門急診人均平均收費水平61.81元,其中藥品費40.6元,財政補助收入佔總支出19.8%,XX年度業務收入4324萬元,其中藥品收入2558萬元,佔業務收入的59.16%,藥品費1669萬元,藥品加價率為28.7%。農村衞生院醫療服務收費都是嚴格依據XX年3月市物價局、市衞生局印發的《xx市醫療服務價格》(試行)(縣級以下醫療機構價格)的標準,有些一般衞生院由於醫療市場的競爭還略低於此價格標準,鄉鎮衞生院一般都沒有收取掛號費。

太湖縣農村衞生院都是政府辦的公益性、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由於該縣屬大別山區貧困縣,老百姓的經濟還十分拮据,一年的收入用於基本生活外所剩無幾,用於看病就醫的錢就更少了,所以大部分農村衞生院還是以中醫或者是以中西醫結合為主的,“以藥養醫”的情況長期困擾着鄉鎮衞生院,制約着農村衞生院的發展,農村有些一般衞生院和分院甚至只能是醫生開處方賣藥,一年中藥品收入佔醫療收入的80%左右。

二、調查點的基本情況

為了更準確掌握鄉村衞生醫療機構的經營狀況,根據工作安排,我們按好、中、差三個等次分別選擇了江塘衞生院、李杜衞生院、晉熙衞生院和新倉鎮香茗山村衞生室進行了實地調查,基本情況如下:

(一)太湖縣江塘鄉衞生院現有專業技術人員26人。其中在編人員21人,聘用人員5人;執業助理醫師以上13人,護理4人,其他衞技人員9人;退休人員12人。編制牀位20張,實際牀位20張。主要醫療設備有200ma

x光機一台,黑白b超一台,心電監護儀一台,麻醉呼吸機一台,三導聯心電圖機一台,除顫監護儀一台。XX年總收入152萬元,其中藥品收入65萬元,醫療收入85萬元,其他收入2萬元,政府投入95萬元;XX年總支出267萬元,其中設施建設87萬元,設備購置10萬元,人員工資91萬元,其他公用支出79萬元(其中藥品材料50萬元)。

江塘衞生院嚴格執行省市醫療服務價格。主要收費項目有:診費2元/次,牀位費20元/雙人間,肌肉注射3元/次,靜脈注射4元/次,靜脈輸液6元/次(含輸液器),中清創縫合60元/次,小清創縫合30元/次,中換藥15元/次,小換藥8元/次,洗胃25元/次,b超常規檢查40元/次,肝功能全套26元/次,腎功能全套16元/次,生化全套(含電解質)84元/次,血常規16元/次,尿常規8元/次,x光攝片12x15胸片26元/次,產前檢查6元/次,婦科檢查6元/次,心電圖檢查20元/次,心電監護16元,椎管內麻醉250元,胸腔穿刺術40元,闌尾切除術250元,剖宮產術550元,全子宮切除術550元(均含材料費)。

XX年度藥品銷售65萬元,藥品購進未公開招標採購,採取在市縣藥品批發企業進行價格面議,加價率根據物價公報限定零售價,結合當地藥品市場價格確定,藥品、器械均按15%加成率進行銷售。

(二)天華鎮李杜衞生院是一所非營利性鄉村衞生服務機構,現有正式職工10人,非在編職工6人,退休職工5人。編制牀位10張,主要醫療設備有放射機、b超機、心電圖、生化分析儀等。

XX年度該院年收入88.4萬元,其中醫療收入12萬元,藥品收入54.8萬元,財政補助15.9萬元,其他收入5.8萬元,醫療收入佔業務收入的比例為18%,藥品收入佔72%。年總支出88.4萬元,其中人員工資35.7萬元,設備購置維修、房屋維修、辦公開支等支出6.7萬元。

該院主要醫療收費項目均嚴格執行《安徽省醫療服務價格》和《xx市醫療服務價格》,並報物價部門備案。開展的醫療服務項目有綜合醫療服務類、醫技診療類、臨牀診療類、中醫診療類四大類。

XX年全年藥品收入54.8萬元,藥品進貨均在有經營資質的醫藥公司購進,藥品支出46萬元,實際藥品綜合加價率為19.1%。各類藥品價格均未超過最高限價。

(三)晉熙鎮衞生院是太湖縣老城區唯一的一所非營利性公立醫療機構,服務人口3萬多人。主要醫療設備有:x光機、b超機、胃鏡機、心電圖機、激光機、萬能手術牀、綜合治療台、自動尿液分析儀、半自動化分析儀、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和血凝細胞分析儀等主要設備。編制人數63人,就業及合同工11人,在職職工合計74人,退休17人。編制牀位60張,實際30張。

XX年總收入394萬元(其中財政補助98萬元),醫療收入103萬元,藥品收入179萬元,其他收入11萬元;藥品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為45%,檢查檢驗收入佔收入的比重為5.3%;年總支出393萬元,其中設備購置17萬元,在職職工工資支出136萬元,退休工資43萬元,其他支出10萬元。醫療服務價格方面,該院主要依照XX年頒發的《xx市醫療服務價格(試行)》中的各種醫療服務規定的價格收費,其主要收費標準:診費2元/人次、靜脈注射6元/次、肌肉注射2元/次、靜脈採血4元/次、大換藥20元/次、中換藥10元/次、小換藥6元/次、電子胃鏡160元/次、b超40元/次、x攝片(12×25)25元/次、生化全套100元/次、肝功能35元/次、腎功能20元/次、尿常規8元/次、血沉8元/次、心電圖15元/次、腹股溝疝修補術400元/次。XX年藥品銷售額為179萬元。進貨渠道是以xx醫藥站、縣醫藥公司等二、三級批發站購入。未從非正規渠道和私人藥販購入。藥品銷售價格基本上是按照安徽省物價局《價格公報》上發佈的政府定價,以不超出最高零售價格為標準,新特藥價格是按照進價順加15%執行。

(四)新倉鎮香茗山村衞生室:香茗山村衞生室是該縣首批建設的鄉村衞生服務一體化衞生室,衞生室由8名村醫組合而成,成立於XX年元月1日,衞生室固定資產投入13萬元,其中:上級補助5萬元,村醫集資8萬元。從經營近3個月的情況看,村衞生室收入95%來源為藥品收入,診療服務收費僅有注射收費,約佔總收入的5%,少數藥品實際加價率在60%以上,衞生室工作人員人均工資在600元/月左右。

三、全市鄉村衞生醫療服務機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鄉村衞生醫療機構大多存在醫療設備陳舊、牀位數少且利用率不高,醫技人才缺乏,診療水平有限,急救設備設施簡陋、管理不嚴操作不規範等因素,使廣大醫護人員如履薄冰,工作起來謹小慎微,稍有難度即轉院治療,與上級醫院人滿為患形成鮮明對比,在某些程度上嚴重製約了鄉鎮衞生院的發展。

(二)、財政投入不足。由於我市所轄的貧困縣較多,農村人口比重較大,鄉村衞生醫療機構相對較多,儘管各級政府非常重視鄉村醫療衞生工作,但財力有限,政府投入的經費最多隻能解決人員工資的30%,職工工資缺口很大,只能自己創收解決,造成收費混亂,該收的收,不該收的也收,更談不上添置先進設備和培養人才。故財政撥款數額與醫院綜合發展相比,仍然明顯不足。

(三)、以藥養醫的狀況較為嚴重。衞生院在公益性和市場性之間徘徊不定,過半衞生院由於沒有特色科室支撐,業務收入上不去,為解決生存問題,只能靠開大處方和提高藥品銷售收入來解決當務之急,特別是村衞生室大部分還靠聽診器、體温計、血壓計這“三大件”開展醫療服務,業務收入的90%以上都是藥品銷售收入。鄉村衞生醫療機構大都沒按規定的加價率銷售藥品,藥品加價率最高達60%,有少數衞生院按最高零售價執行。

四、完善價格管理的意見和建議

(一)、適當提高現行部分醫療服務價格。對於鄉村衞生醫療機構能夠開展的醫療服務項目本身相對較少且都是最基本的醫療服務,應與縣及縣以上醫療機構保持同等價格。如一些清創縫合、換藥、洗胃、下腹部手術及婦產科常見手術不能相差太多,因為適用的技術和手段也差不多。

(二)、加大政府投入,逐步解決鄉村衞生人員的工資和公共衞生支出。

(三)、進一步完善現行的醫保政策,通過醫保政策的調控,扶持鄉村衞生院的發展,對鄉村衞生院能夠開展的醫療服務項目可以適當提高支付比例。

(四)、進一步完善鄉村衞生醫療機構藥品價格政策,減少藥品流通環節,讓病患者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