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原因是教育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

“政策原因是教育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轉型期中國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課題組在日前結題時得出這樣的結論。

政策原因是教育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教育總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是課題組負責人、華東師範大學袁振國教授説,教育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有些方面超過經濟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有很多的事情我百思不得其解”,原國家教委副主任參加課題結題鑑定會的專家柳斌指出,某發達城市一年所收的教育附加費就多達10億多到20億元,可是一些領導寧願拿這些錢去辦“窗口學校”,卻不願推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造成校與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課題組認為,很多教育差距的縮小需要在社會文明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逐步解決。但必須清醒地看到,很多教育差距是由政策本身造成的。這些政策有些制定的時候就存在偏差,有些制定這些政策時的社會條件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仍然使用這些政策已經不能反映社會進步的要求,有些政策經過努力創造條件可以得到明顯的改進。這些,理應成為政府工作的重點。在這些政策中影響最廣泛、最深刻的是在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形成的城鄉區別對待的教育政策,或者可以稱為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教育的現代化。從根本上改變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逐步消解城鄉二元結構,是我國教育政策的長期目標。再比如教育財政政策、重點學校政策、學校評估政策等等,都有調整的必要。又如,民辦教育政策的不健全、不到位,顯然是民辦教育未能得到充分發展的突出原因。

造成教育差距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對於怎樣看待教育差距也有不同的看法。簡單地消除差距,既不現實,也不盡合理;用簡單拉平的方法或降低領先地區、領先人羣、領先領域教育發展的速度更是不可取的。在任何時期、任何情況下,均衡總是相對的,不均衡是絕對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不僅提供瞭解決這個問題的目標,也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方法論。

首先,和諧發展的教育既是一種狀態,一個目標;也是一種努力,一個過程。從狀態、從目標的角度説,它既是保證所有人受教育的權利,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又能夠滿足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保持教育相互促進的動力;在教育系統內既能保持不同層次、不同教育之間的銜接和分工,又保持不同教育發揮各自優勢和特色的空間。從努力、從過程的角度説,它既能立足現實、兼顧公平與效益,保證教育有重點、有針對性地發展;又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所有人的利益,體現教育發展的未來走向。

第二,承認差距,但要將差距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目前縮小差距之所以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成為政府着力工作的重點,就是因為目前社會差距包括經濟差距、教育差距以及其他領域的差距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情況,嚴重地影響到社會的公平和穩定,影響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説,我國目前表現在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的差距已經臨近甚至超過了差距的臨界線。繼續發展下去,既不公平,也沒有效益。所以縮小差距成了當前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確教育差距的合理範圍,將教育的城鄉、地區、階層和類別差距控制在一個適當範圍內,成為當前工作的重點之一。

其中,要把消除教育貧困作為公共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標。

課題組指出,1986年我國頒佈了《義務教育法》,明確了使每個適齡兒童接受9年義務教育是政府的責任;XX年我國實現了基本(85%)普及義務教育的目標;XX年xx宣佈要在5年內完成西部“普九”任務。基於此,我們可以把不能接受9年義務教育作為教育的絕對貧困。按照國家“普九”的有關規定,對經費、師資、完成率、合格率、畢業率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並且採取了督導檢查的措施。我們就把這些要求作為教育的貧困線。在消除教育貧困的過程中,我們還要特別防止“普九”反彈、有名無實、虛假數字和師資缺位的情況。

不能“普九”可以看作是教育的絕對貧困,但消除教育貧困光有教育絕對貧困的概念是不夠的,還需要建立教育相對貧困的概念。因為地區間存在嚴重的教育差距,地區內同樣存在嚴重的差距,有時這種差距甚至大於地區間的差距。至於教育類別的差距更不是用百分比或倍數所能概括得了。不同發展地區、不同教育類別都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建立起“教育貧困基本標準”。而且教育貧困線還必須隨着形勢的變化、跟着社會的發展不斷調整、修訂,並且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這實際上也就是把《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的法律規定具體化。這樣,縮小教育差距才有據可依,有據可查,有責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