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調研報告範文4篇

本文目錄農業調研報告範文完善農業項目投入機制加強項目資金管理調研報告區政協關於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農業信息化建設調研報告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當前,×××縣(區)正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期,也正處在加快發展的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xx”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我們必須以黨的十

農業調研報告範文4篇

八大精神為引領,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穩步推進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轉型跨越,推動×××縣(區)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一、×××縣(區)農業農村工作發展現狀

×××縣(區)現有涉農辦事處×個,共×個村委×個村民小組,農户數×户,農業人口×人,耕地面積××畝,林地面積××畝,佔土地總面積××%,活立木總蓄積××立方米。轄區內有××座水庫,蔬菜基地××個,超級稻高產示範基地××個,間套種示範基地××個,香蕉防風栽培技術示範基地××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近年來,×××縣(區)上下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農業農村工作始終堅持上級黨委、政府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以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積極推廣特色產業種植,努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深入實施移民扶貧開發,健全完善民生保障機制,促進農民創業增收,農業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較好增長勢頭,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

1、特色產業穩步發展。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題,引導羣眾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效益農業、節水設施農業,形成了以×××、×××、×××為主的三大特色產業。如×年糧食產量×××噸,種植業總產值××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元。以×××、×××、×××等為主的的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畝。其中×××村委現有常年蔬菜基地×個,主要種植葉菜類蔬菜,面積××多畝,年產量××多噸,年產值約××萬元。××蔬菜種植以×××、×××、×××等瓜類為主,面積××畝,年產量××噸,年產值××萬元;現有大棚×××畝,年產量××萬斤,年產值××萬元。××村轄區有獨立成園的果園,園內種植××畝、××畝,計劃種植××畝,果園特色明顯。××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之一,羣眾廣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菜種植,種植面積××畝,年總產達××噸,年產值××多萬元。

2、農業產業標準化體系日漸完善。以基地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着力培育和發展大場大户,推動區域內主導產業的優化升級,以××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户的產業經營模式生產,帶動了周邊××多農户發展現代農業,直接解決了××多人的就業問題。××年引進水稻新品種“超級稻××、××”等優良品種在××村建立高產示範基地,目前基地面積××畝。

3、城鄉一體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堅持高起點定位,以建設佈局合理、設施配套、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新農村為目標,以項目為抓手,農户參與為主體,社會幫扶為補充,以整組推進為主要形式,以××試點鄉村為突破,全面創新農業和農村經濟體制機制,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推進農村道路鋪築,農村危舊房改造,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發展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4、生態環境治理持續推進。緊緊圍繞實施“生態立縣(區)”發展戰略,紮實安排部署,精心組織實施,狠抓措施落實,組織實施了林業特色產業、重點生態公益林、新農村綠化美化等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全縣(區)林業生態建設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近年來,我縣(區)重點抓××示範基地建設與特色花卉培育,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產業成為全縣(區)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目前,全縣(區)名貴××種植面積已達××多畝,其中××近××畝,連片種植的××畝。

5、扶貧開發工作成效凸顯。搶抓省、市全力支持移民扶貧開發項目實施的機遇,動員組織廣大移民羣眾全力開展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呈現出統籌協調推進的良好局面。上年上級下達給我縣(區)第×批基礎設施財政扶貧資金××萬元,新建××村路硬化屯路×條××公里;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機動資金) ××萬元,維修××村××路項目××公里,今年,申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萬元,用於新建××村硬化屯路××公里。

6、農民科技培訓紮實有效。結合特色產業發展,按照“引進一批優良品種,示範一批先進實用技術,創建一批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培訓一批科技示範户,總結一批先進典型”的總體思路,抽調技術部門專業人員進村入户,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生產。一是狠抓農業技術培訓。圍繞三大特色產業,細化完善培訓內容,廣泛開展科技宣講,全面普及立體種植、節水灌溉、土壤改良及測土配方施肥、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病蟲害防治、品種改良、設施精養等實用技術。二是突出移民管理教育。在提高移民素質、轉變思想觀念、促進農業生產、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狠下功夫,廣泛開展政策法律宣傳和農業技術培訓,引導移民認識自身差距和不足,在抓好常規性耕作制度、種植方式培訓指導的基礎上,引導移民採取種植綠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措施

,改造耕地土壤屬性,提高土地生產質量和產出效益。三是強化勞務技能培訓。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增強廣大農民的務工創收能力。堅持就近就地與向外輸轉相結合的方式,積極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

二、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我縣(區)農村人口約佔常住人口的×分之×,農業資源特別

是耕地資源十分匱乏,儘管近幾年全區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但與周邊縣區相比,還有差距,農業本身還存在一些障礙性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1、結構因素。農業內部,種植業比重相對偏大;蔬菜、畜牧產業鏈條仍不夠完善,加工龍頭企業數量偏少、規模較小、輻射帶動能力較弱,而有的加工企業與基地聯繫不夠緊密,尤其是畜牧業生產還缺乏能夠帶動產業發展的骨幹龍頭企業。

2、市場因素。現有的縣(區)內農產品銷售渠道還不暢,農產品在市場開發上還沒有完全走出去,農業標準化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仍然滯後,優質不優價的問題較為明顯。

3、機制因素。在當前的雙層經營體制上,土地過於分散,土地集約規模經營短期內還難以破題;農村合作組織與農户之間的關係較為鬆散,與農户、與基地銜接不夠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仍不夠完善,難以滿足農民對資金、技術、信息、銷售等服務的需求。

4、資金因素。信貸政策不寬鬆,擔保條件比較苛刻,貸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額還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的資金需要。同時,能夠爭取上級扶持的農業項目較少,進入農業領域的社會資金和工商資本也比較少。

5、客觀因素。近兩年中央新政策的相繼出台,在給農業和農村經濟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一些現實的問題也隨之凸現出來。表現在部分幹部的方法和思維方式還不能完全適應這種新的變化,沿襲着傳統的抓法,缺乏研究產品流通、研究市場、研究技術服務的本領;鄉村組織原有職能在逐漸弱化,對農民的約束力較差,組織難度較大。

三、建議和對策

1、突出產業規模效益,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按照集中連片、節水示範、特色高效的要求,圍繞×××、×××、×××等×大特色產業,在充分尊重羣眾意願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引領、利益驅動、政府扶持、項目支撐、部門服務、龍頭帶動等措施,大力扶持推廣以×××、×××、×××等為主的,因地制宜引導農民優化種植結構,積極擴種高效經濟作物和開發綠色農產品,持續帶動農民增收。

2、強化科技示範引領,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從人、財、物方面逐步加大對西甜瓜、花卉、設施蔬菜基地的支持力度,重點推廣農業高效新品種、新技術,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充分發揮高效農業的示範帶動作用。拓寬信息流通渠道,逐步開展專家諮詢、技術指導、技術培訓、質量監控、資源共享、產品交易等工作,推動農業萌生新的亮點、新的發展空間,逐步形成以×××、×××、×××為主的強勢品牌。

3、抓好節水示範工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堅持以水定產業、量水促發展的原則,在抓好田間工程配套建設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的基礎上,以高效設施農業為支撐,大力推廣以膜下滴灌、壟膜溝灌、全膜覆蓋為主的農田節水技術,將工程節水、農藝節水、管理節水有機結合,發展高效經濟作物、特色優勢作物、優質林果等節水設施農業,不斷提升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農業節水工作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4、持續推進扶貧開發,着力改善發展環境。按照項目做支撐、政策做保障、產業做龍頭、基礎做鋪墊的要求,採取適當集中、連片開發、整村推進的模式,集中財力物力扶貧攻堅,把覆蓋移民鄉村、增加移民收入的產業開發和區域性特色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通過項目帶動,推進移民鄉村土地改良、基礎設施建設、移民科技文化素質提升等重點工作,着力提高扶貧開發效益。

5、優化農村資源配置,全速推進新農村建設。結合資源稟賦和區域比較優勢,創新建立以政府為引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統籌投入、集中建設的新農村模式,加大農業和農村資源整合配置力度,集中力量打造連線成片的居民點改造精品亮點。實現農村人口向集鎮、城鎮的逐步轉移。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擴大“訂單農業”面積,提高農民應對市場風險能力。

6、強化務工技能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大力推進人才強農、科技興農戰略,多渠道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經營主體,依託“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和“陽光工程”,強化農民農業科技培訓,全面開展綠色證書、專業技術和鄉土人才等培訓和開發,着力培育科技種養業能手、產業帶頭人和大場大户。一是整合縣(區)內技術力量和培訓場所,系統開展村組幹部、專業合作社、大場大户及種養能手培訓,真正把村組幹部培訓成科技能人和“土專家”。二是狠抓移民管理、教育和培訓,充分利用各類會議、培訓等多種形式,促使移民牢固樹立加快生產發展的思想認識,不斷提高移民羣眾的科技文化素質。三是樹立勞務品牌意識,按照“短期務工促增收,常年務工促就業”的思路,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培訓,。

7、加快農村體制改革,推動農業經濟轉型。深刻認識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改革作為掃除障礙、激發活力、推動發展的有效手段,不斷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步伐,努力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轉型跨越。一是進一步完善配套田間工程,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全面提升農業節水水平。二是依託土地流轉政策,健全土地流轉程序,規範合同文本,完善土地流轉作價評估、流轉補償、合同簽證等管理制度,積極動員農民採取轉讓、轉包、租賃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引進經營能力強、資金實力厚的種養大户根據當地發展要求進行產業開發,實行規模化、標準化、工廠化經營,通過土地流轉,由大場大户、龍頭企業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速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三是鼓勵和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投資建設生產基地,就近吸納部分富餘勞動力,變農民為工人,實現農民的就地轉移。

完善農業項目投入機制加強項目資金管理調研報告農業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大力扶持農業項目已成為我區政府支持和保護農業發展的有效手段,農業項目的落實在我區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調整農業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但隨着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現行的農業項目資金投入機制和資金管理制度已逐步滯後於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影響着農業資源開發工作的有序進行和資金的良性循環。因此,完善農業項目資金投入機制,加強項目資金管理勢在必行。

一、現就我區新階段農業項目資金投入機制和項目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農業項目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從我區新階段農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我們深刻認識到:農業項目管理還有許多地方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農業項目資金的投入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項目資金管理制度尚需進一步健全。突出表現為:

(1)農户與集體對農業綜合開發、世行貸款項目的投入不斷減少。農業綜合開發、世行貸款項目“民辦公助”的投入原則和“自力更生為主,國家扶持為輔”的投入方針,意味着農業綜合開發、世行貸款項目的主體是廣大農民羣眾。羣眾自籌在農業綜合開發、世行貸款項目中的確也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從實際調查的情況和有關資料顯示,農民與集體參與農業綜合開發、世行貸款項目的情況還是不容樂觀。主要原因是農產品價格低迷造成農民收入減緩,同時,農村集體經濟實力不斷下降,要增加對農業綜合開發、世行貸款項目的投入也越來越困難。

(2)農業項目資金量大且項目多,特別是實行財政報賬制的項目較多,項目驗收起來工作量非常大。由於科室同志知識結構的侷限性,特別是對工程類項目的檢查驗收不深不透,深感責任重大,工作壓力大。

(3)農業項目績效評價制度不健全。

二、完善農業項目資金投入機制和項目管理制度的對策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在結合我區實際的基礎上,對如何創新農業項目投入機制、加強項目資金管理談幾點膚淺的看法。

(1)繼續發揮農民羣眾投入的主體作用

農民羣眾是農業綜合開發、世行貸款項目的受益主體,農業綜合開發、世行貸款項目是農民自己的事業。民辦公助,農民掏錢辦自己的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但是,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繼續發揮農民羣眾投入的主體作用,發動農民籌資搞開發,是我們面臨的又一個問題。因此必須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一是採取民主議事的方式籌集資金。根據項目申報程序,在立項之前,事先徵求農民羣眾的意願,採取一事一議的方式,自覺籌集資金和投工投勞參加農業綜合開發、世行貸款項目,在項目申報時附上村民大會對自籌資金的承諾,保證農民羣眾自籌資金的合法性;二是引入競爭機制。對羣眾積極性高,自籌資金落實比較好的項目優先選擇,從而有效地調動幹部羣眾的開發熱情,把更多的人、財、物吸引到農業綜合開發、世行貸款項目建設上來,從而保證農業綜合開發、世行貸款項目資金的落實。

(2)強化協調服務意識。

為我區農業經濟發展服務,提高服務水平。做到農業資金根據項目進度及時撥付。針對財政資金緊張的現實,應及時做好對相關單位的解釋協調工作,讓大家瞭解財政,理解財政。

(3)健全權責明確的項目責任制度。

完善財政部門與項目實施部門相互職責的制度,分清各自的責任。明確規定項目實施部門是第一責任人。做到財政工作不錯位、不越位,避免因職責不清,應由項目實施部門承擔的責任,卻加給財政部門的不公正現象,以保護財政部門、財政人員的合法權益。

(4)繼續推行項目標準文本管理制度。

科學合理地選擇確定項目後,按照標準文本進行申報管理,對發放的專項資金進行歸口管理,做到公正透明,發揮資金的最大使用效能。

(5)嚴把農業項目運作實施過程。

對已確定的項目,嚴格按照上級批覆實施,杜絕隨意變更項目計劃的現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與項目管理部門積極配合,主動參與、及時下到項目實施現場。發現問題,提出意見,對糾正不及時的項目單位延期撥付農業資金。建立農業項目的“五有制度”,即開工有報告,施工有監督,階段有檢查,完工有驗收,竣工有管護,確保項目效益的及時正常發揮。

(6)進一步提高農業項目資金報賬管理水平。

在對農業項目資金的管理和使用過程中,為降低資金風險,應執行“三嚴一堅持”的原則,即“嚴格按項目批覆計劃撥付資金,嚴格按工程進度撥付資金,嚴格按工程質量情況撥付資金”;一堅持即“堅持先用自籌資金,後用國補資金的原則”。這些措施可以保證農業項目及時啟動,及按期保質完成,同時也可以促進農民自籌資金的及時足額到位。在堅持以上原則的基礎上,還應制定嚴格的資金支出審核手續,即增加填制項目完工結算單和支取單的制度,加大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做到從源頭上防範套取農業資金事件的發生,提高農業項目資金使用的安全性、規範性和有效性。

(7)建立健全農業項目績效評價制度。

通過績效評價,實現項目實際情況與預期目標的對照,考察項目投資決策的正確性和預期目標的實現程度;通過對項目各階段工作的回顧,查明項目成敗的原因,總結投資項目管理的經驗教訓,提出補救和改進措施;把績效評價信息反饋到未來項目管理全過程中去,以改進和提高農業項目的決策水平、管理水平和投資效益。

(8)加強業務學習,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改進工作作風,講求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全面提高工作質量。

能否管好、用好農業資金,將不僅關係到能否按期完成農業項目開發任務,更關係到農業發展前景及黨和政府在農民羣眾中的形象。因此,要把完善農業項目資金投入機制和項目管理制度,作為農業財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鞏固現有成績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多措並舉、開拓創新,不斷提升農業項目的管理水平,才能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加速實現我區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區政協關於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農業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按照區政協度常委會工作計劃安排,區政協專門成立了由一名政協副主席任組長,區政協相關委室和區農業局的有關人員組成的調研組,就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張店區現有農業人口14.04萬人,耕地面積8.1萬畝,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286萬元。,為加快提升全區農業發展整體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區委區政府立足區情,確定了“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農村環境,富裕農民生活,服務城市需要”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着力推進都市農業發展。成立了由政府牽頭、部門組成的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工作領導小組,先後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全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導意見》,對加快發展中心城區都市農業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我區都市農業發展初具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顯現。

1、科學規劃,合理定位

全區都市農業發展遵循“點線面相銜接,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則,因地制宜,着重建設“四個片區”:一是建設優質糧食生產片區。主要是依託馬尚鎮、房鎮鎮、中埠鎮等區域內的農田,發展精準農業生產,建設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二是建設生態涵養髮展區。以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區域為主,深入挖掘山區特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三是建設生態經濟林果帶。在傅家鎮、馬尚鎮、房鎮鎮重點實施濱博高速公路沿線經濟林產業。四是進一步打造城市綠地生態體系。主要沿主幹公路、主河道建設綠色通道、防護林帶以及環村、環鎮生態林,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備的經濟林果帶。

2、突出特色,全面推進

我區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特色鮮明,農業結構調整進展順利,生態綠化修復初見成效,都市型現代農業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灃水鎮、中埠鎮、傅家鎮、杏園街道累計種植核桃8000餘畝;初步完成大規模沿路、沿河綠化,種植園林綠化苗木9000餘畝;黑鐵山區域生態修復規劃面積2230畝,已完成苗木種植1200畝;實現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96萬畝,發展種植專業合作社8家。以建設各具特色的都市農業園區15個,總規劃面積8000餘畝,計劃投資近9億元,已完成投資2.8億元,同時,注重引導園區積極與科研院所聯繫,引入先進的科技項目,種植適合本地的特色農產品,帶動都市農業向名、特、優方向發展。

3、政策引導,全力扶持

區政府從財政上不斷增加對都市農業發展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農業補助、獎勵政策。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規劃建設的單位,區財政按照當年實際投資額的5-10%予以補助;對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要求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按照其調整面積,區財政按每年300元/畝的標準連續補助三年,當年提供300-500元/畝的苗木補助;對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鎮,區財政按照每調整1000畝獎勵2萬元標準予以獎勵。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配套設施所需的用地指標,優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區已兑現各類苗木補助款490.31萬元;對5個都市農業示範園區發放獎勵資金45萬元。同時,積極協助解決都市農業園區用地問題,已落實新增指標和掛鈎指標1654.2畝。

4、發展良好,成效初顯

目前,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正逐步實現由過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單一的農作物種植,向集體種植、優質種植、休閒觀光、增收增效於一體的多功能方向發展。華煜玫瑰生態莊園、吉田園、玉黛湖農業高科技示範園、淄博名典彩葉觀光園、淄博十三皇莊農業生態觀光園被命名為市級都市農業示範園區。按照“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宜苗則苗”的原則,對孝婦河、濱博高速公路、張周路等重點地段,沿河、沿路種植了經濟林,對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點區域,實施大面積生態修復工程。土地流轉逐步規範有序,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得到了增強,在流轉的近2萬畝土地中,有98%以上的項目達到了50畝以上的規模化經營標準,促進了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存在問題

當前,全區都市農業整體發展勢頭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都市農業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目前,社會上對都市農業的認知度不夠高,對發展都市農業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效益認識不夠深,因此,對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尚未形成發展都市農業的良好氛圍。部分財政補助資金不能及時兑現,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發展都市農業的積極性,不利於我區都市農業今後的健康發展。

2、發展都市農業與城市發展尚未實現有機統一。政府宏觀上對都市農業發展做出了部署,但難以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社會投資都市農業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於提高。有的園區和部門難以突破固有思維模式,對於國家有關土地政策未能吃透精神,靈活運用,限制了都市農業發展。

4、都市農業園區發展有待於規範。政府宏觀的規劃需要進一步細化,使園區發展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導。目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沒有制定相配套的發展標準,多數園區存在發展自由現象,發展方向、目標不夠清晰,園區建設檔次低,發展層次不高,同時,容易造成個別園區變相圈地。

三、建議和對策

都市農業是隨着城市化水平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把城區與郊區、農業和旅遊,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在一起的新型產業,是依託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滿足城市人們各種需要的現代農業。我區都市農業發展應立足區位特點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確定都市農業發展方向、形式、規模和佈局。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形成都市農業發展合力。一是進一步加大發展都市農業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對發展都市農業的認知度,形成良好的發展氛圍。二是不斷強化基層政府對都市農業發展的宏觀指導,同時,農業部門要結合各鎮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指導各鎮編制都市農業發展規劃,促進我區都市農業健康有序發展。三是及時兑現有關都市農業發展的財政補助資金,充分調動和激發發展都市農業的積極性。

2、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夯實都市農業發展基礎。農業、規劃、土地等有關部門要充分結合中心城區“十二五”發展規劃,針對不同時期的發展目標,根據地理特點,進一步細化我區都市農業發展佈局,使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更加貼近實際,更加科學合理,鑑於中心城區的發展規劃要求,建議我區都市農業今後可重點圍繞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等東部地區進行發展。

3、科學實施土地流轉,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動爭取國土資源等部門的支持與配合,以鎮、街道為單位,建立規範的土地流轉平台,將土地流轉納入基層政府管理,以鎮、街道為主導,統一調配使用,在嘗試聯租、聯包方式的同時,促進土地流轉有序進行。二是要結合城市規劃、土地規劃,預防因短期性用地給園區建設帶來的投資浪費。三是在實施土地流轉中,要堅持羣眾自願原則,切實保護好羣眾利益。

4、進一步細化產業規劃,規範都市農業園區健康有序發展。逐步完善園區建設機制,制定出台都市農業園區發展標準,明確用地使用性質,實行園區准入制度,從建設面積、資金投入、種植標準、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規範,嚴把審批關口,建立農業、規劃、土地、財政等部門聯合審批制度,防止一窩蜂式發展,預防因盲目發展造成的投資浪費,杜絕變相圈地行為。同時,對園區發展情況定期進行檢查、驗收、考核,達到規範化發展。

5、強化服務意識,加強政策引導。一是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財政補助資金使用效率,重點對有發展潛力,並能實現長期發展的都市農業項目加大扶持力度。二是落實都市型農業領導小組聯繫會議制度,充分發揮好領導小組的協調作用,及時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三是積極借鑑外地發展都市農業的成熟經驗,引導和鼓勵採用新技術生產手段和精細化管理方式。通過股份制等形式,建立健全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元化投資機制,提升都市農業發展後勁。四是加快西五路南延工程等一系列都市農業園區周邊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優化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環境。

附:1、本文有關名詞解釋;

2、都市農業15個重點建設園區。

農業信息化建設調研報告農業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本調研組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研和訪談調研等調研方法,對xx農業信息化的開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並對該區農業信息資源建設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概括總結,以期為該地區農業信息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對策的同時,促進xx農業信息化建設。

一、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解決“三農” 問題尤為重要。黨在xx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在xx屆三中全會對此進行全面闡述: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優化和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要走機械化、產業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的時代,世界在信息化,農業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黨的xx大明確指出“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並把大力推進信息化作為本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農業信息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對於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學術界關於農業信息化雖然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農業信息化的量化指標尚未確定,對於農業信息化的涵義的認識還處在一個不斷髮展的時期。但普遍認為,農業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學在農業上得到廣泛應用,通過信息網絡把農業生產、管理、農資及農產品市場等領域、環節緊密地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XX)將農業信息化定義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為農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並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相關產業的總稱。

雖然目前還不能就農業信息化的概念達成共識,但是筆者通過閲讀大量的文獻發現,農業信息化的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幾點:(1)信息和知識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源和發展動力,信息和技術諮詢服務業成為整個農業結構的基礎產業;(2)農業信息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信息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3)農業信息化的內涵至少應包括以下五個領域:農民生活消費信息化,農業基礎設施信息化,農業科學技術信息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化,農業資源環境信息化。”

近年來,隨着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有關農業信息化的新術語相繼出現,為農業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內容。主要包括:數農業、信息農業、精準農業、電腦農業、數鴻溝等概念。

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農業信息化建設必須堅持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必須緊貼“三農”實際,加強信息體系建設,強化信息為農服務,必須堅持邊建設、邊應用、邊服務,紮實有序地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

xx市xx鎮是歷史悠久、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經濟繁榮的千年古鎮,具有1520年的縣級建制史。該鎮農業、工業發展並駕齊驅,農業以水稻、蠶桑、甘蔗、蔬菜、水果為主,工業以水電、製衣、甘蔗化工、秸項目、等為主。xx已初步形成了蠶桑、豐產林、筍竹、甘蔗等農業產業基地。自古至今都是xx市西、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地,歷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xx,先有xx”之説。

對於這樣一個千年古鎮,我們此次調研就是要對xx市xx鎮的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展開調研,具體調研當地網絡鋪設情況,電腦普及情況,“信息大篷車”、“信息直通車”開展情況,村民信息化意識,村民利用網絡信息等情況,並做出我們的反饋和建議,以我們的實際行動服務農業信息化。

(1)調研對象:廣東省信息產業廳、xx市科技局、xx鎮政府農藥店,

菜市場,電腦城,xx一中周邊農村的養殖户、種植户(蠶桑基地,沙糖桔園等)以及散户。

(2)調研方法:本次調研主要採用無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研和訪談調研這兩種調研方法。本次問卷回收100份,有效問卷96份,有效率為96%,問卷編制了13道題,其中單選8道,多選5道。數據採用電腦軟件excel處理。訪談人數 7人 ,採用筆記及錄音的方式記錄訪談的內容。

(3)調研內容:本次調研根據農業信息化開展的步驟,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調研:

a.硬件設施:調查當地網絡鋪設情況,電腦普及情況,有線電視普及情況;b.服務平台:瞭解“信息大篷車”、“信息直通車”、手機短信服務開展情況;c.村民信息化意識:調研村民信息化意識,村民利用網絡信息的情況。

圖1 村莊網絡鋪設情況

在訪談中筆者得知,xx市對xx鎮有硬件設施的資金投入,但鑑於當地地區實際情況,出現兩種局面:鎮區硬件設施建設較為完善,農村則將資金應用到解決村民的生活問題上,無法投入資金進行良好的硬件基礎設施建設。

圖1的數據是從被調查者中得出的數據,從中可以看出xx鎮大部分的村莊是沒有鋪設網絡的。而從某村的支書口中得知,他們村的網絡也是剛剛建好的。

圖2 村民電腦配置情況

從圖2可以看出,目前該鎮只有27%的村民家配置了電腦,而大部分的村民家目前還沒有電腦,由此看出,該鎮的電腦普及率不高。

圖3 村民使用電腦的情況

從圖3得出,在擁有電腦的村民家庭中,電腦的主要使用者是他們的子女,村民本身使用電腦的頻率比較低,其原因是農民不懂相關的電腦操作技術。而雖然有部分農民懂得使用電腦,但是主要用來娛樂或是看新聞,只有10%的農户會用於獲取農業信息,由此可知,農民的農業信息化意識還比較低。筆者從訪談中得知,有些村民家有電視也很少關注農業信息,更何況是沒有電腦呢。

圖4 村民有無聽過“信息大篷車”服務平台

從圖4得出,絕大部分的農民從來沒有了解過信息大篷車,由此説明雖然信息大篷車深入農村開展活動,但是宣傳力度還不夠。也可能是,村民忙於自身的農活,並沒有這種意識去了解這方面的信息,也不知道了解多一點信息對他們的農業生產會有好處。雖然有部分的村民聽過“信息大篷車”,但是也只是聽過而已,在後面問到“信息大篷車”來過幾次時,沒有人答得上來。而對於“信息大篷車”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務,在所被調查者中,甚少人知道。

圖5 村民有無聽過“信息直通車”服務平台

圖5顯示,85.40%的農民並沒有聽過“信息直通車”服務平台,由此可見,“信息直通車”服務平台的宣傳力度不夠,並沒有在農民羣體中形成效應。

圖6 “信息直通車”提供的服務

圖6顯示,信息直通車在提供服務的內容方面主要是有關的農業科技信息,在提供產品銷售途徑等方面略顯不夠。採訪中,筆者瞭解到,xx鎮有相當一部分農民不瞭解電腦最基本的操作,例如:開關電腦。這方面也是與xx鎮村民電腦的擁有量有關。

圖7 村民獲取農業信息的渠道

從圖7可以看出,村民獲取農業信息的渠道很多。其中有線電視所佔比例最高,有21.70%,鄉親們互相傳達這種途徑佔15%,圖書報刊雜誌佔11.7%,別人示範佔13.3%。村政府宣傳佔8.3%,而選項其他佔了15%,從問卷中瞭解到主要是農科站、技術站。以上這些是比較傳統取得農業信息的渠道,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手機通信用到了農業信息方面,從圖中得知,這種途徑也佔到了14.7%,從中反映出了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此外,圖中顯示沒有獲取信息途徑的村民還有存在,佔0.3%。從採訪中,筆者得知的確有些村民是信息封鎖型的,對外界不聞不問,只管自己的農活,問及他原因,他則説外面的世界太亂了。

而有些村民選擇跟公司合作的,其主要信息來源是公司,他們只負責養,價格技術方面的信息主要靠公司傳達。

圖8 鎮上有無農業信息培訓中心

圖8顯示村民對鎮上的農業信息培訓中心不瞭解,73%的被調查者中不知道有農業信息培訓中心這回事,由此可知,村民對這方面的意識比較淡薄。筆者從訪談某村的一位村支書中得知,政府每年都有技術培訓的,村委或居委向農民宣傳什麼時候有培訓活動,一年都有十次八次。但是參加的人比較少,村民沒什麼興趣去聽,即使是給他們發補助,他們也不願意去聽。支書還説,村民不想參加的原因是村民沒什麼文化,學不進去,現場指導會比較好點。村民對農業信息方面的意識還是很不足的,而這種不足的原因又是根本性的,看來,普及義務教育對未來農村的發展是很至關重要的。

圖9 村民參加農業信息方面培訓的情況

從圖9可以得知,被調查者中只有14%的村民接受農業信息方面的培訓。上面已經提到,參加農業信息培訓的村民所佔比例少的原因,一方面是農民的意識不夠,另一方面則是村民本身的文化水平不夠,在被調查的村民中,有60%以上的村民的文化水平在國小水平下,甚至是文盲的。

圖10 村民對農業信息的需求

從圖10可以看出xx鎮村民對農業信息的各方面都有需求。其中對於天氣預報方面的信息居高,佔了24.19%,説明村民比較關注天氣方面的信息。而農產品價格方面的信息位居其二,佔了20.97%,看來價格還是很受村民關注的。從圖中,還可以看到被調查者當中有9.68%的村民希望獲得外出務工的信息,可知這些村民有放棄務農的打算,主要原因可能是莊稼收成不好或者是市場不樂觀。筆者在訪談中獲知,部分村民不懂得如何種植,只是盲目地去種植,這樣收成自然不好,再加上天災,有時一年下來成本回收不了。

農業信息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工程,對農村的經濟發展乃至整個農村發展有重要意義。鑑於目前xx市xx鎮農業信息化各方面較為落後的情況,為幫助xx鎮加強當地人的農業信息化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農業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們儘自己有限的能力給予以下幾點建議:

1、完善硬件設施

硬件環境是農業信息化的基礎。有了最基本的設施,其他一切工作才能開展。針對電腦擁有量低的特點,建議各村委免費為村民鋪設網絡,免費開放公用電腦,並讓專業技術人員教予村民最基本的電腦操作。

2、加強農業信息化服務平台的宣傳力度

鑑於村民對於農業信息化的一些服務平台不是很瞭解,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我們給予的建議是村委幹部要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力度,可以通過廣播、走訪村民、派發宣傳單等方式,讓村民瞭解相關的信息,同時也可在村務公告欄裏粘貼最新的農業資訊。

3、開展農業信息培訓,提高農民信息化意識

村民信息化意識不高,是阻礙xx農業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村委、相關的農業、種養業諮詢公司應多給農民組織一些專業培訓、發放農業種植小冊子等等。最主要的是要爭取逐步轉變農民那種“靠天種養,靠自己摸索”的傳統觀念。

4、提高村民的基礎文化水平

據筆者瞭解,xx的大部分種養業專業户是文盲。識率低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資訊的溝通。所以,政府應該進一步地提高整個鎮的教育教學水平,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來完善我們的教育事業,以教育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

5、鼓勵青年一代加入農業生產中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目前的農民大部分都是五十左右的中年人,他們在幾十年的種植活動中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種植方式,很難接受新鮮的資訊,而青年一代基本上都放棄農業生產,選擇外出務工。其實,青年一代的知識水平高,掌握了相關的技能,應該鼓勵其投入農業信息化建設中,讓本地的農業走向科技化、信息化、規模化。

以上只是我們對於此次調研所反應的一些情況的建議,望能給予xx農業信息化發展有所幫助。

農業信息化的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它不是僅僅靠硬件的建設,服務平台的建設就能發展起來的,更重要的還是人們對農業信息化的意識。如果人們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即使硬件服務平台建設得再好,還是利用不起來。農業信息化的完善和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