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學生心理調查報告(精選5篇)

2023年大學生心理調查報告 篇1

即將踏入大四,面臨即將實習找工作問題的我們,對大學生就業知之甚少。

2023年大學生心理調查報告(精選5篇)

而專家認為“將有六成應屆畢業生面臨崗位缺口。”那麼我們就業究竟面臨哪些問題呢?利用寒假時間就大學生就業問題,做了個小調查。

從此次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略微瞭解大學生的就業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對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類、經濟類、理工類和醫學類的大學生對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間,管理類的學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間,同時也是藝術類的學生對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對較大、經濟類、管理類次之。

對於產生這個方面的原因。我們可以綜合比較其他相關問題及因素得出,產生這方面的原因是由於專業本身的原因,藝術生的精神取向相對自由,他們更是側重於自身的自由,藝術工作相對比較特殊。對於理工類,文法類和醫學類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這個是當代大學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價位。低於則不符合其多年學習的知識積累。高於此價位又又不符合當今就業壓力越來越緊張的社會現實。

二、大學生區域就業心理分析(農村、城市)

來自農村和城市的大學生在就業看法、就業態度、就業單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對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於來自農村的學生。但是兩地學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與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2500-3499,城市學生高於農村學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遠高於農村學生。具體數據如下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對於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樣。正是因為他們的背景不一樣。農村的學生就業心理較為嚴重,他們渴望儘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緩解父母的壓力,為自己的家庭解決負擔。而城市學生則不一樣,他們相對與農村學生而言,比較輕鬆,但是由於在城市長大的背景,使得他們的就業的初次薪水價位相對與農村更為高些。

(2)城市學生選擇工作注重行業前景和個人喜好,農村學生最注重行業前景

從數據統計來看,城市大學生在選擇工作首先考慮的因素是行業前景和個人喜好,農村大學生最注重的是行業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個人喜好方面,城市高與農村;在行業前景、辦公環境和其他方面,農村高於城市。

產生這個方面的原因,我們依然可以理解為兩個不同生源地的就業生的就業背景不一樣而導致的。城市的學生因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對比較自由,以後跳槽或者的短期內選擇新的工作的機會比較大。而來自農村的學生則以行業的前景為主,願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較穩定的工作。

(3)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願意在就業區域的選擇上注重發達的大城市

從數據統計上來看,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願意選擇在發達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體工作,中小城市和國外,沒有人願意選擇在縣城工作;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更看重具體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發達的大城市,中小城市,縣城和國外。這個是在我們的意料之中,事實上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僅是城市,包括農村的學生的就業取向也比較側重大中城市。

(4)來自兩地的大學生都教青睞國營企業

從數據統計來看,在最期望選擇的就業公司上,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比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樂意選擇民營企業、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而在私營企業、合資企業和自主創業上,來自的城市的大學生的期望值高與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但是,兩地大學生都較青睞國營企業。

(5)信息產業仍是大學生最青睞的職業部門

從數據統計來看,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最青睞與信息產業,依次是金融保險業、教育業、製造業、政府部門、科研部、房地產和服務行業;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最青睞信息產業,依次是教育業、科研部、政府部門、房地產、製造業、服務行業和金融保險業。

三、缺乏實際技能與經驗是當前大學生認為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調查顯示,缺乏實際經驗是當前大學生認為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業人數過高。因為大學畢業將面臨一個從學生到社會職業人的角色轉變,而這一過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投資。大多數企業側重傾向於那些有實際技能,以及工作經驗相對比較豐富的學生。而我們的調查記過顯示,當今的大學生在這個方面更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業率不高

從數據統計來看,在已畢業和即將畢業的人來看,平均就業率為49%以下的佔29%,50%-69%的佔28%。產生這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就業人數過多,就業生自身的條件相對不能滿足就業單位的要求。另外還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學生選餓出國或者讀研究生。

五、在求職途徑的選擇上,現場招聘會、上網和親友介紹成為最主要的途徑。也有少數人選擇報刊和上門推薦。

由此可見。大多數的學生在就業途徑還是比較側重於現場招聘,不過網絡招聘也已經成為近來部分學生求職的途徑之一。

六、現在大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具備了道德品質修養、與人合作的能力、團隊精神相對與前三種能力,競爭能力、社會活動能力、應變能力大家認為較弱。

從這個調查的結果我們也不難聯繫現實情況分析出由於缺乏實際的實踐技能是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2023年大學生心理調查報告 篇2

根據國內外專家觀點,一般認為我國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是:(1)智力正常(2)情緒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評價正確(6)人際關係和諧(7)適應能力強(8)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從調查情況看,多數大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們已有了很強的獨立性和自我經營、學習、發展的能力,但也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據這次調查計,7﹪學生曾經有輕生的念頭,38﹪學生自認為心理有問題,45﹪學生需要心理輔導和幫助。

一、基本情況

1、調查背景和目的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斷言:“文明程度越高,人類的心理壓力越大。”在當代社會,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羣體,他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年,無數這樣或那樣的光環籠罩在他們的頭頂,似乎光環下的青春和生活就沒有一點遺憾和陰影。然而,在這些天之驕子中難道就沒有如“馬加爵“一般內心自卑和孤僻的人嗎?難道就沒有心理扭曲的“馬加爵”還在歧路口徘徊?“馬加爵事件”的發生並不是偶然的,它重重的再次敲響心理教育的警鐘。近年來校園裏因心理問題引發的一系列惡性事件也不只一遍的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心理問題是年輕人成長過程中無法迴避的煩惱,也是大學生成才的一大障礙。請看下列資料:

自殺事件:

1.20xx年3月,身為教授兒子的黃毅留下遺書之後,在自家的樓上墜身而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又一個年輕的生命在校園裏消失。有關人員向記者證實,黃毅留有一份100字左右的遺書,大致內容是:學習負擔太重,實在承受不了壓力,不想活了。

2.20xx年9月17日凌晨,廣州市海珠區某學院一名剛入校兩天的新生無法適應新環境,連續失眠兩天後從宿舍樓跳樓身亡。

3.20xx年10月9日約凌晨1時,廣州某高校99級化學系學生石某不顧同學和女友的勸阻,從海印橋上縱身投江結束了年輕的生命,遇難的還有另外一位救他的大學朋友。經調查,石某先後談了3個女朋友都不順利,加上父親又下崗,覺得自己學習成績又不好,對不起家裏人。

4.20xx年11月,廣州某名牌大學新聞系20xx屆畢業生樑某,參加工作不到半年在家採用電擊方式自殺身亡。畢業後,樑某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覺得壓力很大,身邊又沒有特別談得來的同事。面對種種不順心,性格內向的她很少和家人溝通,越來越封閉,對生活、事業感到絕望。

5.20xx年12月31日上午,廣州市五山某高校20xx級研究生墜樓身亡。據瞭解,他們研究生的每門課要根據成績排名,排在最後5%~10%的學生,給予黃牌,累計三個黃牌就換一個紅牌,得紅牌的學生畢業難度較大。該學生可能是成績太差,受不了刺激。

犯罪事件:

6.20xx年2月23日,雲南大學廣西籍學生馬加爵因平日性格孤僻多疑,與同學打牌產生誤會後殘忍用鈍器連續傷害四位同學,近日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馬加爵死刑。

20xx年《中國青年報》報道:20xx即將畢業的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學生週一超參加公務員應聘,因體檢不合格被取消錄取資格後,竟用尖刀行刺嘉興市勞動人事部門的工作人員,造成1死1傷。

7.20xx年3月上午,北京市人民檢察院一分院批准逮逋了涉嫌故意殺人的大學生馬曉明。只因功課不好被學校“勸其退學”,上個月,自感沒法向家裏交待的馬曉明把自己的爸爸和奶奶殺死了。

8.20xx年3月,在長沙市某高校發生了一起殺人碎屍案,犯罪嫌疑人因為感情的糾葛,殘忍地將同班女友殺害並肢解。

9.22歲的劉海洋,原清華大學機電系學生。20xx年一二月間,他先後兩次在北京動物園熊山黑熊、棕熊展區,分別將事先準備的氫氧化鈉(俗稱“火鹼”)溶液、硫酸溶液,向展區內的黑熊和棕熊傾倒,致使3只黑熊、2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傷熊”案一時間成為人們口耳相傳的熱點。

我們不願想起這些血淋淋的事實,但不得不面對用生命化成的一個個問號:我們這些大學生怎麼了?我們接受的不是這個時代最多元的教育文化,享受的不是這個社會最先進的物質產品嗎?只是為什麼在耀眼的光環下,我們的心靈卻如此脆弱?國內關於大學生心理素質狀況的研究起步很晚,直到八十年代後期才出現,這種狀況又常常被人們模糊地認識着,若走近真實和清晰,我們的思考也許將更有價值,這份調查報告正是由於這樣的目的產生的。

2、調查方法和樣本構成

本次調查選擇了本市南通大學、南通職大兩所高校,共發放45份調查問卷,收回42份有效問卷,無效問卷3份。本次調查採取匿名方式,共調查人數42人,其中南通大學8人,南通職大35人,男生12人,佔28.5﹪,女生30人,佔71.5﹪,年級分佈:大一年級18人,佔43﹪,大二年級13人,佔31﹪,大三年級11人,佔26﹪。調查問卷樣本構成有三個部分,分別是“瞭解自己”“瞭解別人”以及“大學生人格健康測試”(UPI)。

3、調查結果和初步分析

對大學生活滿意度與人格健康測試結果

表一: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和人格健康自我評價情況

調查範圍 滿意 基本滿意 不滿意 不滿意,但無法改變 有明顯心理問題 需要關注羣體心理健康

大一年級 11% 44﹪ 44﹪ 1﹪ 44﹪ 12﹪44﹪

大二年級 16% 38﹪ 46﹪ 0﹪ 54﹪ 7.6﹪ 38.4﹪

大三年級 9% 55﹪ 36﹪ 0﹪ 36﹪ 36﹪28﹪

通大整體 0% 62.5﹪ 37.5﹪ 0﹪ 37.5﹪ 37.5﹪ 25﹪

職大整體 11% 40﹪ 46﹪ 3﹪ 46﹪ 14﹪40﹪

(1)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從各年級學生情況看,一、二年級學生生活滿意程度差異較小,感覺滿意、基本滿意的人數比例與不滿意的人數比例基本持平,但感覺不滿意人數比例過大,應引起重視。三年級學生生活滿意程度差異較大,感覺滿意、基本滿意的人數比例為64﹪,感覺不滿意的人數比例為36﹪。從整體上看,通大學生生活滿意程度差異較大,職大生活滿意程度差異較小。(詳見表一)

(2)大學生人格健康測試(UPI)。

從各年級學生情況看,二年級學生有明顯心理問題人數比例均為各年級最高,三年級學生可能有心理問題的人數比例(包括需要關注羣體)高達72﹪,一年級學生有明顯心理問題和心理健康人數比例相同。從具體數據統計,7﹪學生曾經有輕生的念頭,38﹪學生自認為心理有問題,大三年級學生心理狀況不如低年級學生,女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如男生,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略差於通大。(詳見表一)

(3)大學生生活困擾狀況

從選擇人數上看,大學生感到最困擾的事項是:“人生髮展與職業選擇上有困難”(69﹪),其次是“思想上有困惑”(52﹪),選擇人數比例排序為3—6位的分別是:“課程學習有困難”(45﹪),“自我管理能力不強”(40﹪),“經濟困難”(35﹪),“人際關係與溝通上有困難”(30﹪)。(詳見表二)

表二:大學生生活困擾狀況

題號 事 項 大一 大二 大三 整 體 排序

1 不適應大學生活 11﹪ 30﹪ 0﹪ 15﹪9

2 課程學習有困難 55﹪ 38﹪ 36﹪ 45﹪3

3 經濟困難38﹪ 38﹪ 27﹪ 35﹪5

4 思想上有困惑 38﹪ 61﹪ 63﹪ 52﹪2

5 自我管理能力不強33﹪ 30﹪ 63﹪ 40﹪4

6 人際關係與溝通上有困難 38﹪ 30﹪ 27﹪ 33﹪6

7 與異性交往方面有困難 11﹪ 15﹪ 18﹪ 14﹪10

8 家庭變故或困擾 11﹪ 38﹪ 27﹪ 23﹪7

9 人生髮展與職業選擇上有困難 50﹪ 84﹪ 81﹪ 69﹪1

10 其他 16﹪ 9﹪ 36﹪ 19﹪8

(3)大學生對心理輔導的需求情況

根據調查數據統計,有38﹪的一年級學生需要心理輔導,有53﹪的二年級學生需要心理輔導,有的45﹪三年級學生需要心理輔導,顯示還表明,一年級學生不需要心理輔導的人數比例是各年級最高的,可見低年級對心理輔導方面的信心不足。

(4)大學生對生活輔導的需要情況

從選擇人數上看,大學生最需要輔導項目為:“在我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提供參考意見”和“解答一些思想問題”(62﹪),2—4位為“介紹為人處事的經驗”(53﹪)“介紹和開放校內外資源”(52﹪)“在我難以自我控制時給予警醒(45﹪)。除了經濟援助這樣非輔導性的項目外,大學生對輔導的需求狀況與他們的生活困擾狀況是基本一致的。(詳見表三) 表三:大學生對生活輔導的需求情況

需要內容 大一 大二 大三 整 體 排序

1.介紹適應大學生活的方法 16﹪ 8﹪ 18﹪ 12﹪7

2.介紹和開放校內外資源50﹪ 61﹪ 45﹪ 52﹪3

3.解答一些思想問題 55﹪ 53﹪ 81﹪ 62﹪1

4.介紹為人處事的經驗50﹪ 69﹪ 36﹪ 53﹪2

5.協助解決學習問題 55﹪ 8﹪ 36﹪ 42﹪6

6.協助解決心理問題 38﹪ 53﹪ 36﹪ 43﹪5

7.在我難以自我控制時給予警醒 44﹪ 46﹪ 45﹪ 45﹪4

8.在我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

提供參考意見 88﹪ 84﹪ 63﹪ 62﹪1

9.其他 0﹪ 15﹪ 18﹪ 9﹪8

二、分析原因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年齡大多在18—23歲之間,他們的心理髮展水平處於迅速走向成熟但真正完全成熟的階段,有着不同於中學生和一般社會青年心理髮展基本特點:

(1)自我意識增強但發展不成熟。

(2)抽象思維迅速發展但思維易帶主觀片面性。

(3)情感豐富但情緒波動較大。

(4)意志水平明顯提高但不平衡、不穩定。這些特點是瞭解和分析大學生心理狀況的客觀基礎。

大學校園是個多種文化磨礪碰接的地帶,多樣性的價值觀、世界觀在這裏得到延伸或是方向性的改變,,再加上大學生長期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裏,缺乏生活閲歷、生活經驗,其心理適應能力、承受能力、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大學生心理疾患正是在這一特有環境中多種誘因共同作用下發生的。

那麼這些心理疾病和障礙又是從哪裏的呢?

(1)大學階段的特殊性。大學裏的學習生活與中學已大大不同,可以説是一個新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的轉型期。中學的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已經轉變為自學為主、老師指導為輔的學習方法,自覺、自立、自主、創造是大學學習的特點。一些同學在進入大學後未能掌握大學學習的方法,導致考試失利。從而帶來厭學、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問題。有些同學甚至會患上考試焦慮症,從而引發一系列生理上的問題。相對中學單純的人際關係,大學的交往是廣泛的,有同學、同鄉、師生、異性、社會活動團體等。同居一室的有來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鄉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他們之間的磨合是個新問題。一些學生個性強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設身處地為別人着想,而性格內向的學生不合羣,孤獨寂寞,經常埋怨自己沒有,甚至想逃避。轉型期是一個動態期,一系列的轉變都可能讓人茫然、憂鬱、甚至恐懼,必然對心理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

(2)家庭教育方式不適當

許多家長寄望於的不僅是自己孩子上大學,出國讀書,更多的是今後的出人頭地、為家 爭光。然而,家長期望值過高會給學生造成現實和理想的不統一的落差,使他們揹着重重的心理包袱,遇到問容易產生自卑、暴躁的情緒。從讀書開始,學校和家長只注重智力教育,往往忽略子女的健康心理和人格的教育,同時,在教養方式上,相當一部分家長多采用簡單、粗暴的傳統的家長制手段,這種消極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鬱焦慮、偏執敵對等不健康的品質。而上大學後,相當多的家長在子女考入大學後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提供經濟支持上,而對子女的心理成長問題則關注不夠,家庭教育是一個連續和不斷更新的過程,這就要求家長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觀念,瞭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好其心理壓力的調節和疏導工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學校、父母的教育觀念、家庭教養方式之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比關係。

(3)社會現實的影響

從個體發展心理來看,大學生正處於自我確認期,在他們腦海裏設計出美好的未來和前程。然而,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客觀障礙常阻礙“理想自我”的實現。近年來高校擴找範圍越來越大,時常使之畢業就業出現巨大競爭壓力,大學生變得到處都是,而自己卻什麼都不是?什麼也都做不成?考研、就業、還是出國……眾多學子在這樣的十字路口徘徊。如何面對早晚都要涉入社會的現實,給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定位,是他們心理的一個結。快速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學習壓力使人感到精神壓抑、身心疲憊,部分學生逃避現實,消極頹廢,沉溺於玩樂放縱,甚至滋生自殺傾向等嚴重的心理問題。

(4)人際交往關係困難

當校外網吧成為了學生打發時間的去處,當日記本成為自己唯一的朋友,當宿舍只剩下各自的呼吸,才發現原來自己根本沒有可以傾訴的朋友。馬加爵就是這樣一個真實的例子。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造成人際交往困難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對其教育不當造成了一些負面效果,如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由於從小缺乏集體環境而導致缺乏集體感與合作精神;家長的

過分包辦使獨生子女上大學之後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由於交際困難,一方面導致大學生產生自閉偏執等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因無傾述對象,有問題的學生更會加重心理壓力,還易導致心理疾病。此外,網絡作為新興的一種通訊方式,已成為年輕一代的越來越推崇的一種溝通和排譴方式。但我們必須看到,網絡作為心理排泄的一種方式,具有其兩面性,是一把雙刃劍,,在虛擬的世界中一切都沒問題,回到現實中各種問題卻越來越不能解開。如果過於依賴網絡,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會影響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還可能導致人格分裂。

(5)情感困惑和危機

當前,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正處於青年期,伴隨性發育的成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不成熟之間發生激烈的碰撞,渴望愛情,憧憬婚姻,卻缺乏成熟的愛情觀念,和正確的性觀念和性道德,當遇到這類問題或相關問題時往往會不知所措。其次是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這是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戀愛失敗往往導致大學生心理變異,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

(6)高校心理諮詢工作欠缺

本次調查中發現,64%的學生不滿意所在學校心理教育工作,而同樣也有42%的學生需要心理輔導和幫助。學校教育在一個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學生身心發展趨於成熟,但尚沒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據報道,北京52.2%的高校至今還未設立心理諮詢機構,亦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諮詢教師,學生的許多心理問題仍被混同於一般的思想問題施以不科學的教導。另外,心理諮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後、陳舊,適應不了學生的要求,以致學生一旦有了心理問題,也不太願意去心理諮詢中心解決。此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時代步伐,要善於針對大學生的不同個性心理因勢利導。

(7)對貧困學生關懷不夠

貧富差距問題作為一個社會問題同樣也出現在大學校園裏。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同是一個班的同學,一些花錢大方,追求“卓越”的生活,而另一些同學卻省吃儉用,到處尋找勤工儉學的機會,這種落差給貧困生帶來了比較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雖然貧窮並不是馬加爵殺人的主要理由,但確實是他產生自卑內向的性格的根源。貧困生出現“心理危機”應該是社會的責任。這些年,城鄉的教育差距也在加大,為了跳農門,部分農家子弟和農村學校的眼睛只盯着學習成績,而且受制於經濟條件,一些鄉村中國小根本談不上培養學生特長,導致學生綜合素質較差,個性缺乏充分發展,除了學習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都較弱。可在大學裏,評判學生的標準是多元的,這樣一來,很多貧困生進入大學後就感覺自己各方面都很差,變得自卑、敏感、脆弱、封閉。

三、提出建議

(1)全社會應該轉變觀念,更新認識。今後需要加強宣傳力度,使大家知道,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是一個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體不適一樣,應該及時去就醫以求得諮詢、疏導,對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會要給予更多的尊重、理解、關愛,不可歧視他們、嘲弄他們。

(2)樹立一個良好成長的家庭環境。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和睦,互愛互助可以為孩子樹立榜樣的力量;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能再像傳統的“棍棒”教育,也不因是獨生子女而過分溺愛,父母與兒女的溝通方式應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對於涉世未深的子女,要多告訴他們社會的複雜性和多面性,使他們對社會能有更深刻的看法和認識,比較及時的洞察自己孩子的各種心理動向。

(3)高校應加強心理學知識、常識的教育和普及。高等院校應加強對心理學、生理學知識

2023年大學生心理調查報告 篇3

進行調查和測試,發現存在明顯心理障礙者達20.23%,每年全國高校學生因失戀、考試失敗、人際衝突、生活受挫等自殺者達數十人之多。據上海高校的調查,在200 多種令大學生煩惱的原因中,人際關係、學生、異性、對未來的擔憂各佔20% 。

隨着大學生獨生子女及貧困生的大量增加,這些心理問題將更加突出,如果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加以認真研究解決,不僅將嚴重影響未來高級人才的質量,還將誘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心理問題已對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成才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威脅,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已成為當今社會和各高校關注的重點,為此我對同學之間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通過問題的發現了來解決這一問題,為廣大緩解心理壓力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大學生心理問題調查問卷

一、 調研基本情況介紹

本次調查方式是在我的同學之間採取隨機抽樣調查,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本次調查藉助騰訊QQ進行問卷發放,也得到了大部分同學的支持。這次調查一共發放了120份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為本科及大專的在校大學生,男70名女50名,一共收回108份具有分析價值的問卷。這次調查得到了同學的大力配合具有一定的分析價值和較高的可信度。

二、 調研分析

(一)、人際關係問題

根據調查可發現,有的大學生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往往表現出自負的心態,待人處事以自我為中心,總想表現自己,經常抱怨別人不理解、不體貼、不關心。有的大學生性格比較內向,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思想,例如調查中發現有4%的同學當自己不受到別人理解時會和別人衝突,缺乏理性,15%的同學會有不同程度的怨憤和心情壓抑!不願和同學交流、合作,一心只讀聖賢書,導致大學生產生自閉偏執等心理問題。此外,大學生之間由於個性、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也容易產生衝突,導致有些大學生相互冷漠,甚至仇視打擊對方,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在內心積聚心理問題,極易產生心理疾病。

(二)、學業問題

調查發現14%的同學認為大學生活就是三點一線之間教室、寢室、食堂缺乏激情與熱情枯燥乏味。據瞭解學業上的主要問題是:(1)學習壓力大;(2)學習動力不足;(3)學習目的不明確及學習成績不理想;(4)學習注意力不集中。

(三)、戀愛與性的問題

大學生大都處18 ~ 25 歲的年齡階段,生理和心理髮展過程已進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趨向成熟的階段,不少大學生開始談戀愛,但在如何處理戀愛與性問題上常常感到困惑。

(四)、情緒問題

在情緒方面調查發現,12%同學不敢在同學面前大聲説話 ,這反映了一些情緒問。進入大學後, 社會角色的換位引起了大學生許多的心理衝突,從而產生內心的痛苦和不安。大學生易出現的情緒困擾主要有:(1)抑鬱。抑鬱是大學生最為常見的情緒困擾。如得不到及時的心理諮詢及治療,就會形成嚴重的心理疾病,造成嚴重後果。(2)焦慮。通常包括自信心、自尊心的喪失、失敗感、罪惡感的增加等,是由幾種情緒混合而成的情緒體驗,影響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學習。(3)自卑。自卑的人大多性格內向, 常常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總感到別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不敢與人交往,不敢實踐,因而抑制了自己的才華和進取的時機。(4)冷漠。一般表現為對外界的任何刺激都無動於衷,漠不關心,既不與人交流思想感情,也不多管閒事,一副冷若冰霜的樣子。從表面上看,冷漠的學生是無動於衷,實際上一些學生內心十分痛苦,有很重的壓抑感,如果長期得不到緩解將產生嚴重不良後果!

(五)、做法分析 經驗與啟示 存在問題及原因

據瞭解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家庭環境、教育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也有發展過程中自身主觀的因素。社會因素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物質文明在不斷的發展但是大學生心理教育的缺失使得他們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期,生理和心理處於不穩定階段,心理素質還十分脆弱,容易造成價值觀的混亂和情緒的起伏不定,致使他們心理複雜而動盪不安。家庭因素現在的還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生下來嘴裏就含着金鑰匙是家裏的寶,從小的嬌生慣養導致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身因素,大學生個體因素是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心理個體的人格缺陷大學生的人格結構較複雜,影響因素也很多,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良因素不同程度地影響着其人格的健康發展,導致其人格發展有缺陷。研究表明,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發展缺陷,表現為孤僻、冷漠、多疑、悲傷、急躁、衝動、固執、好鑽牛角尖、易偏激、驕傲、虛榮、以自我為中心等。自我意識缺乏客觀性和正確性,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是大學生心理髮展中具有突出特色的方面,是個性發展的最集中的表現之一。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等。大學生對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有濃厚的興趣,但卻常常缺乏客觀性、正確性。有時自我感覺太好而自負驕傲,自我期望值過高,偏離實際水平,而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時,又因偏離而出現逆轉,走向對立面,產生自卑情緒,自我評價過低,不能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缺乏正確的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問題是大學生最為關注也最感困惑的問題之一。人際關係的好壞往往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也影響到大學生對自我的正確認知,進而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説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大學生產生心理困惑最多、最直接的原因。生活環境變遷,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所處環境的巨大變遷會使個體產生心理應激。生活環境的變遷對新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結論與建議

對於以上調研結果發現的問題我向大家提出我個人的看法以及意見希望能對大家未來就業有所幫助。

1、在處理與他人的關係中,我們應該應當更加積極主動,而不應該等

待他人的主動。而師生關係中學生的積極主動顯得更加重要。大學中老師不再是中學時代與學生朝夕相處的,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而結合的老師了,大學中的老師自身也有繁忙的工作和學習,任課老師也一般在課堂上才能見到。因此,在師生交往中的主動權就掌握在學生的手中。當遇到心理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問題的時候,主動找老師尋求解決的方法,有可能的話儘量與老師保持密切的聯繫,這也是對學生非常有利的。

2、同學之間的長時間相處,尤其是舍友長期生活學習都在一起。長時

間的相處難免會出現大大小小的矛盾。當這些矛盾出現的時候,應該積極地尋求解決,而不應該激化擴大矛盾,儘可能地心平氣和地協商解決問題。同時,在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時,應該保持一種寬容的心理,設身處地地為他人想想,不能自我中心只顧自己的感受,置他人的感受不顧。

3、在處理異性關係,男生和女生都應該主動,不必感到羞澀靦腆。在

人際交往中,異性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與異性的交往中應該表現得落落大方。在與異性的交往中,不僅能夠給人情感的滿足感,而且可以讓不同性格類型的異 性互相補充,更加嫩完善自我的性格,培養健全的人格。

2023年大學生心理調查報告 篇4

一項針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顯示,17%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交際困難、學習就業壓力大、戀愛情感波動、人格缺陷成為困擾大學生的四大心理問題。

這項調查結果是6月25日發佈的,調查由福州博智市場研究有限公司完成,共訪問了福建師範大學、福州大學、福建金融職業技術學院、福建醫科大學、福建工程學院、福建農林大學等6所大中專院校的1200名大學生。

調查顯示,約有23%的大學生在人際關係上存在一定問題。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願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隨波逐流。

除交際困難外,學習就業壓力大、戀愛情感波動、人格缺陷等也是困擾大學生的重要問題。

約有30%的大學生感覺壓力很大。他們的壓力部分來自於所學專業並非所愛,這使得他們長期處於內在衝突與痛苦之中。另外,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各種大小不斷的考試、嚴峻的就業形勢等,都會給他們帶來壓力。

即將畢業的小張,已經參加了4場招聘會,都沒有找到合適的職位,心情極度沮喪。“我今年要從醫大畢業,卻沒有辦法進入好醫院工作,我甚至不敢想明天會是什麼樣子。我不是瞎子,但卻是擇業時的盲人。”

還有近35%的大學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戀愛失敗導致的大學生心理變異是最為突出的現象,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在大二時,我的前女友突然提出要和我分手。”一名姓黃的學生説,“我始終無法忘記那名女生,至今覺得無法解脱。”

調查發現,14%的大學生出現抑鬱症狀,17%的人出現焦慮症狀,12%的人存在敵對情緒。而且,學生心理問題分階段各不相同,一年級大學生集中表現為新生活適應問題,兼有學習問題、專業問題、人際交往問題;二年級出現的問題依次為人際交往、學習與事業、情感與戀愛;三年級集中在自我表現發展與能力培養、人際交往、戀愛與情感問題;四年級則以擇業問題為多數,兼有戀愛問題、未來發展和能力培養問題等。而和城鎮大學生相比,農村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要更多一些。

過度的壓力使大學生們在情緒上容易失落苦悶。一名接受調查的大二學生説:“我總是有一種難以言狀的苦悶和抑鬱,感到前途渺茫,對一切都覺得索然無味,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來,即使遇到喜事,也毫無喜悦的心情。現在我睡不好,經常做噩夢。”

針對本次調查中顯示出來的問題,心理測評師、哲學碩士張小平分析説,從個體身心發展的角度看,大學生處於青少年向成年的轉變時期,這一階段中,會出現自豪感與自卑感的矛盾衝突,強烈交往的需要與孤獨感的矛盾衝突,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衝突等一系列問題。這些矛盾衝突如果存在過於強烈和持久,在遭遇某種刺激時,就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影響個體的健康發展。

從現實生活來看,大學生們在中學時形成的優勢消失,“中心”地位受到威脅,也會使之產生失落感和恐懼感。此外,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佔了很大的比重。獨生子女常常帶有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社會鍛鍊,心理較為脆弱,也容易引發上述問題。

2023年大學生心理調查報告 篇5

20xx年11月30日至20xx年2月28日,大學生雜誌社、中國大學生網圍繞涉及大學生心理困擾產生原因、現狀及對策等10個方面的問題,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網絡調查,近萬名大學生進行網上投票。

隨着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面臨的學習、就業等壓力日益增大,從而引發了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瞭解大學生心理狀況,如何以積極、健康、正確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引導教育已經成為了擺在學校和家長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調查結果

■83%的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徵是處事樂觀、熱情誠懇。

當問及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徵是什麼時,處事樂觀、熱情誠懇排第一位(83%),其他依次是:是有良好的人際關係(56%),心平氣和、與世無爭(51%),吃的下、睡的香(38%)。

■九成多的大學生有過心理方面的困擾。

調查結果顯示:2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經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擾,6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偶爾有心理方面的困擾,僅有2%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沒有心理困擾,另有3%的大學生選擇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由調查結果可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九成以上的大學生有過心理方面的困擾,應引起教育部門、學校、社會、家長和學生們的足夠重視。

■人際交往壓力、就業壓力、處理情感問題能力不強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困擾和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引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依次是人際交往帶來的壓力問題(67%)、就業壓力(55%)、自我管理能力不強(51%)、情感問題(48%)、人生髮展與職業選擇上有困難(48%)、對周圍環境的不適應(45%)、學習壓力(44%)、經濟困難(26%)、不適應大學生活(16%)。

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際交往壓力、就業壓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強是在本次調查中反應最為突出的問題,這反應了當代大學生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對未來就業的擔心與自身素質的嚴厲要求。

人際交往:人際問題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學生自卑、孤僻、害羞等無法和別人較好的溝通或者不同性格氣質的同學處理問題的方式的差異也會引起人際交往的不融洽。有的大學生卻常常忽視平等、互助這樣的基本交往原則,常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從不考慮對方的感受,這樣的交往必定以失敗而告終。

就業壓力:隨着大學的擴招和教育產業化政策的推行,大學生人數大幅增長,高校教育與企業的需要脱節,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難問題。

情感問題:大學生情感問題主要是友情、愛情方面的問題。大學生情感困擾主要集中在戀愛睏擾。愛情是校園裏一個敏感的話題,部分同學通過愛情排解心理壓力,有的女同學或者男同學過於靦腆,和異性在一起會覺得不自在,甚至是害怕。正確處理愛情與學業的關係是學生的一門必修課。

■38%的大學生遇到煩心事或感到壓抑時不向任何人訴説。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選擇傾訴的對象依次是知心朋友(65%)、家人(26%)、男/女朋友(14%)、老師(9%)、學長、學姐(6%)、心理諮詢員(5%),而有38%的大學生選擇不找任何人。

調查結果從積極的方面可知,大部分同學遇到心理困擾會他人傾訴,從反面可以看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淡漠。受傳統心理觀念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諱疾忌醫,極力掩飾和不願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理煩惱,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排解,久而久之,負面情緒的淤積將可能導致危機心理的出現,嚴重的還會影響到學生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出現極端事件。

為什麼選擇向朋友傾訴而向父母傾訴的人少呢?大學生認為,朋友和自己的共同語言較多,父母和自己有些代溝,自己的一些事他們根本不瞭解,也不認同。而且大學生已經成年了,能夠獨立生活、獨立解決一些困難與問題。如果碰到一點點問題就向父母傾訴,父母不瞭解情況,往往乾着急,也難以解決問題。

■87%的大學生會開導身邊存在心理問題的朋友。調查結果顯示:當週圍朋友存在心理問題時,87%的大學生會開導他、8%的大學生認為事不關己,無所謂、對外宣傳他有問題的佔2%、僅有1%的大學生認為為了自身安全,能躲多遠躲多遠。表現了大學生熱心、樂於助人的一面。

■85%大學生表示自己從來沒去過心理諮詢室。

在問及多長時間去一次心理諮詢室時,12%的大學生表示自己一個學期或更久才去一次,而選擇自己從來沒去過心理諮詢室的大學生達85%。3、高校心理諮詢機構發揮作用不大,前來諮詢的學生人數不多。

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高校設置了心理諮詢機構。

但是,由於學生對心理諮詢人員信任度低、諮詢人員專業水平不高、學校經費不足等原因,前來高校心理諮詢室諮詢的學生並不多。

■95%的大學生表示會認真對待心理問題。

在問及你認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應引起重視時,95%的大學生表示要認真對待,根本不用在意的佔2%,僅有1%的大學生認為無所謂。調查表明:大學生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

■68%的大學生認為最需要輔導的項目是在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提供參考意見。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認為最需要輔導的項目依次是在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提供參考意見(68%)、解答一些思想問題(56%)、介紹一些為人處事的經驗(50%)、介紹和開放校內外資源(30%)、在我難以自我控制時給予警醒(39%)。

大學生處在人生的特殊時期,在不同的年級、性別需要輔導的內容不同,當遇到自身無法解決的心理問題時,渴求專業心理輔導員能對自己提供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