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調研報告

為學習借鑑其它省市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成功經驗,為我市建設城鄉協調、生態文明的科學發展試點市出謀獻策,4月16日至23日,市委辦公室與市委政研室組成調研組,前往安徽省xx市,浙江省xx市,江蘇省xx市,山東省xx市、xx市、xx市等六市進行調研。調研組認真聽取六市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經驗介紹,收集相關資料,實地考察示範典型。在調研過程中,調研組深刻感受到六市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目標明確,措施有力,成效顯著。現將六市的經驗做法以及調研組的體會報告如下:

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調研報告

一、六市統籌城鄉發展的主要做法

六市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走工農互促、城鄉互動、城鄉共榮的新路子,努力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六市十分注重統籌城鄉發展規劃,主要是立足實際,突出特色,堅持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通盤考慮,統籌規劃,以城鄉一體化規劃、一體化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xx市以科學規劃、集約建設、精細管理為抓手,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城市規劃強化科學性、先導性和權威性,市區控制性規劃覆蓋率達到100%。xx市以推進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實施中心鎮培育工程為重點,着力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計劃到 XX年建設20箇中心鎮和一批中心村,城市化率達到70%。xx市實施“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城市空間戰略和“新區開發、老城提升、兩翼展開、整體推進”發展思路,城市發展框架基本拉開。完成新一輪城市規劃修編,編制完成南部山區分區規劃和重點區域控制性規劃、北跨地區發展戰略規劃,中心城區實現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新農村建設規劃全面展開,城鄉規劃體系基本形成。xx市圍繞建設國際旅遊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實施“中心極化、組羣互動、梯度推進、城鄉協調”的城鎮化戰略,構築“一羣(南部城鎮羣)、兩軸(皖贛鐵路城鎮發展軸、合銅黃高速公路城鎮發展軸)、三級中心(中心城區、區縣城、中心鎮)”市域城鎮空間結構,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區縣城為骨幹,中心鎮為紐帶的城鎮體系。xx市爭取在XX年底,實現全市區域性城鎮體系規劃和相應專項規劃全覆蓋,城鎮總體規劃和重要專業規劃全覆蓋,城鎮規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縣(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和村莊集鎮建設規劃全覆蓋;實現城鄉規劃集中統一管理,建立覆蓋全市城鄉的規劃監管體系。

(二)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六市通過統籌工業與農業、城市工業與農村工業以及城鄉服務業的發展,實現城鄉產業的相互促進、良性循環,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一是以產業化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完善產業化組織模式,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xx市以建設高效、生態、品牌農業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突出抓好“四百工程”(建設100萬畝高產優質高效糧食示範區、100萬畝以設施蔬菜為主的現代農業示範區、100萬畝優質出口花生基地和100萬畝優質果茶花卉基地)建設。目前,xx市已經逐步培育形成了以生態農業、體驗農業、節會農業、都市農業等為特點的特色產業。xx市的畜牧、水產業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已達到了66%,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5家。xx市整合都市農業示範園區和專業村,連點成線,擴線成帶,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特色農業產業帶。從XX年開始,計劃用5年時間,圍繞茶葉、花卉、水產、畜牧、休閒觀光等12類產業,重點建設50條左右的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xx市通過狠抓基地、企業、品牌、文化旅遊、市場建設,培育黃山茶葉品牌,將茶業打造成為了全市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xx市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力度,郊縣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郊縣工業集羣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工業增加值佔郊縣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7.3%。積極培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高效農業面積逐步擴大,休閒農業和旅遊觀光農業等品牌效應不斷增強。二是以城鎮化促進城鄉產業發展。通過發展中小城市,加快培育中心鎮,推動城鄉良性互動發展。xx市加快五區融合,提高對郊區和周邊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中心城市對廣大農村的吸納能力。以14個省級中心鎮、20個市級重點鎮為重點,以北部沿海和藍煙鐵路為發展軸線,通過項目帶動、配套服務設施和住宅小區建設,切實增強小城鎮的集聚與帶動功能。實施“農民向城鎮集中”工程。在城郊、園區和重點城鎮,集中規劃建設一批面向未來、面向周邊農民的中低價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小區。通過宅基地置換等方式,吸引零散的村落向中心村集聚。制定優惠政策,支持“半工半農”農民進城定居。以產業為先導,整合城鄉資源,加快農村工業化步伐,為農民向城鎮集中提供產業和經濟支撐。xx市實施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中心鎮為重點的城鎮化戰略,加快人口和產業向中心城鎮的合理集聚,逐步形成分工明確、功能突出、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空間格局。

(三)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打破城鄉在規劃、建設和投入方面的分割局面,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構建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體系。xx市按照“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科學規劃、強化統籌,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原則,着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XX年,投入 15688萬元,將村村通公路和通客車向邊遠村莊和村內街道延伸,硬化道路1032公里,硬化街道508個村。xx市新完成1181個村的編制規劃,有 1343個村莊開展了村級活動場所建設,有52個鎮、300個村開展了沼氣綜合開發利用建設,有1192個村開展了“四改”(改水、改廁、改灶、改圈)工作,農村文化大院由原來的1602個增加到2746個,新硬化農村公路77公里,全市通自來水村莊普及率達到87.7%。建立城鄉一體的交通體系,繼續推進“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車”及“島島通航”工程,優化五區公交線網布局。建立城鄉一體的供水體系。推行“一縣一網”、“多鄉一網”或“一鄉一網”等規模化供水模式,推進聯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設。xx市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鄉鎮通油路率達100%,行政村通公路率、通水泥(油)路率分別達97.5%和 83%。xx市建設市域“一小時半”交通圈,開通市區到各縣城的高速公路,加快省道幹線和鄉村道路建設,形成干支相連、區域成網、城鄉通達的公路交通網絡,基本解決農民出行難問題。加強農村電網改造,實現城鄉居民統一電價;按照“村村通、長期通、數字通”的要求,積極實施有線電視鄉村通達工程,通過一系列舉措,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四)統籌城鄉資源配置。統籌城鄉資源配置,就是統籌城鄉之間的各種生產要素,引導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營造城鄉各類經濟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xx市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積極促進統籌城鄉就業,初步搭建起城鄉一體的信息網絡平台、就業服務平台、職業培訓平台和社會保障平台。XX年,在總結xx區統籌城鄉就業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將xx區、xx區、xx市納入區域化試點範圍,並將其他四市的失地農民全部納入試點範圍,積極推進統籌城鄉就業試點工作,促進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組織開展了“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等專項就業活動,將大學畢業生、農民工等各類羣體全部納入就業服務範圍。xx市鼓勵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和非營利性職業介紹機構提供免費的職業介紹服務,把職業介紹補貼與服務成效掛鈎起來。並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被徵地人員及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提供職業培訓和技能鑑定補貼。xx市突出自己的特色,發揮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藴深厚、生態環境優美的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世界遺產地西遞、宏村,就是xx市發展以文化和生態為特徵的鄉村旅遊的典型代表。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不僅使農民得到了實惠,而且提升了他們的素質。據統計,XX年,全市鄉村旅遊總接待量達841.56萬人次左右,旅遊總收入約32億元,全市有近20萬農民從事以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人均年收入超7000元。xx市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完成集體土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工作。引導農户通過轉包、轉讓、互換、租賃、入股等方式,探索建立“農民土地股份合作公司”。自XX 年開始,對從事種養業規模經營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納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優先支持;舉辦的經濟實體,享受與民營企業同等的優惠政策。鼓勵工商企業資本參與傳統農業改造,在其獲得使用權的土地上投資興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修建直接用於種養業生產、管理和服務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築,其佔地不視為建設用地,免相關手續和收費。健全城鄉統一的就業管理制度和就業失業登記制度,破除地域、身份、行業等限制性政策,制訂落實農民工進城落户、進城就業、子女進城就讀“三無障礙”的具體措施。

(五)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六市紮實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農村社會建設,加快農村教育、文化、衞生、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xx市不斷加大扶持力度,提升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免除了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建立了家庭困難學生資助機制。XX年,全市58.9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已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 6019.9萬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53.6萬人,參合率達到87.03%;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去年的900元提高到1025元,五保集中供養率達80%;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45.1萬人;開展各類農民教育培訓1000多場次,受訓農民10萬多人。xx市大力推進社會保險制度改革,不僅建立完善了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還構建完善了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規範完善了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目前,全市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超過160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職工已達199萬人,覆蓋到城鎮各類用人單位以及包括個體自由職業者、進城務工人員在內的各類從業人員;參加生育保險的職工超過100萬人;xx市是全國首批發放失業保險金的城市,截至XX年10月底,全市參加失業保險的企業共有42111户,參保職工達到116萬人。xx市實施醫療惠民行動,投入8119萬元,發展“新農合”306.9萬人,完成鄉鎮衞生院提升擴建30個;實施弱勢保障行動,投入1832萬元,落實了 1.9萬户農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投入25074萬元,完成“村村通”自來水466個村,解決了9.1萬農户安全飲水。xx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投保續保農民達到55萬人以上,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在80%以上。xx市紮實開展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XX年全市有 6.47萬人和97個村實現脱貧。實施一批為民辦實事工程和民生工程,解決城鄉居民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羣眾。

二、六市建設生態文明的主要做法

六市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初步形成了經濟、社會、環境“共贏”的局面。他們在生態建設過程中有特色、有新意,創造了許多可學習借鑑的好經驗。

(一)發展生態經濟。六市把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和高度統一。青島借舉辦奧運會的契機,將綠色滲入到產業最深層,建設經濟新生態,推進風能、太陽能、廢水回用、海水淡化、清潔能源開發等項目,計劃到XX年,新能源佔全部能源的替代率達 5%,到2020年達到20%。xx市積極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創新性機制,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xx市創造性地對蓮花峯、天都峯等景區實行輪換“休假”,讓這些景區景點休養生息、自然繁衍,確保黃山生態的可持續發展。xx市充分發揮杭州產業特色和優勢,走新型產業化道路,推進“兩港五區”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和生態工業發展,積極發展以綠色食品為主的生態農業,發展知識型服務業為依託、綠色消費為特徵的現代服務業,建立起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低耗高效的生態產業體系。xx市近年來建立起以循環高效為特徵的生態產業體系。構建園區載體、產業本體、企業主體的工業循環經濟體系。以電子、汽車、化工、鋼鐵等優勢產業為龍頭,發展一批生態型企業,構建產業生態鏈。優化工業佈局,推動企業向園區集中,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發展綠色農業,通過生態種植和生態養殖基地建設,發展以產業化、集約化、生態化為特色的都市型農業,形成特色、優質、高效、安全的農產品結構。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推動“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傳統增長模式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轉變,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xx市以再利用、再循環、減量化為原則,全面實施《煙台生態市建設規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改善全市環境質量。同時開展環境友好企業創建活動,健全完善企業的信用等級制度。以資源依賴型企業和現代製造業企業為重點,大力推行和實施清潔生產,實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和環境標誌產品認證,對污染物超標排放的企業實行定期公佈制度,依法強制實施清潔生產審核。

(二)保護生態人居。六市致力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積極創造更加優美、舒適、健康、方便的生活居住環境。xx市充分弘揚徽派古建築文化,利用各種生態資源建設生態人居。比如在宏村,水賦予村落、宅院以生氣和靈性,對於村落的生態、景觀和環境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為村落居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和生態環境,使村落更秀麗、嫵媚、晶瑩和親切,體現了生態價值、實用價值和景觀價值。xx市着力打造“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人居環境特色。栽綠種綠,給大自然以綠色,是xx市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做法,為在裸巖山體和一些遠山、高山上植樹造林,在荒山上實施了大面積飛機播種造林,讓生態的綠色不留任何的死角。xx市在“xx”規劃中,寫進一個指標,到“xx”結束的時候,人均期望壽命要達到80歲。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杭州從改善周邊生態環境做起,尤其是今年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努力做到“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同時進一步加大建築物、屋頂、牆面、立交橋等立體綠化力度,見縫插綠。還將在沿高速公路、骨幹河流、道路、鐵路等種植綠化,形成一張生態網絡。杭州還提出一個重要理念,今後種樹將被作為一xx市基礎設施來配置,與自來水管、污水網、電網、煤氣管一樣同等重要。xx市近年來積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宜居城市,實施綠色南京戰略,充分發揮山水城林優勢,城鄉建設與自然生態有機結合,逐漸形成城在江邊、山在城中、湖在城內、林在四周、綠在家園的人居環境,建成生態健康、環境優美、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的適宜居住的城市。xx市按照“一城、一湖、一環”(明府城、大明湖、環城河通航)為重點的老城改造規劃,加快泉城特色標誌區建設。同時整理恢復芙蓉泉等泉脈水系,挖掘開發百花洲等古城特色文化旅遊資源,努力恢復“家家泉水,户户垂楊”的老城韻味。

(三)改善生態環境。六市大力加強生態建設,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協調的生態體系,不斷改善生態環境。xx市為了保護綠色,加大環境綜合整治,着重在源頭上治理污染,制止了向大自然“排毒”,在空氣治理上,加快重點企業脱硫進程,淘汰燃煤鍋爐,為減少機動車排氣污染,購置國際環保標準的公交車。XX年以來,青島藉助奧運“快車”連續四年掀起了羣眾廣泛參與“我為奧運種棵樹”等系列活動。xx市實施“碧水”、“藍天” 、“生態保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行動,建立城鄉一體的生態體系,重點開展“大綠化”工程、“十鎮百村”文明生態創建工程、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工程、農村河溪、池塘清潔整治工程和以沼氣綜合開發利用為重點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促進該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xx市深入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積極開展生態村、鎮建設,重點實施環境污染整治,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近幾年,杭州先後被命名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和全國綠化模範城市。xx市堅持和完善環境的“剛性投入機制”已達20多年,生態建設和環保投入始終隨着經濟總量的擴張而快速增長。近年來,xx市實施退耕還林54萬畝,建設公益林 200多萬畝,治理小流域50多條,治理面積達250平方公里,並在水源涵養地建成面積近10萬公頃的各類自然保護區。XX年,xx市森林覆蓋率達 77.4%,有林地面積、林木綠化率、活立木總蓄積量三項數據在安徽省位居第一。xx市近年來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環境質量得到較大改善。南京相繼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衞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等稱號。xx市圍繞活力之都、魅力之城、宜居家園,集中打造奧體文博等片區,突出泉水特色品牌,着力做足泉水文章,使之真正成為城市之魂、靈氣所在、韻味之源。大幅度提升片區的整體形象和景觀效果,達到點上景物宜人、片上氣勢恢弘、沿線觀感優美,讓泉城更美更靚。

(四)培育生態文化。六市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價值觀、政績觀、消費觀,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圍。xx市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創新的“景點輪休制”、景區規劃的“加減法”、景區垃圾“日產日清”、工業發展“准入制”、鄉村旅遊推動生態保護等經驗做法,已經被皖浙贛毗鄰地區乃至全國眾多旅遊城市廣為借鑑。xx市舉辦奧帆賽,讓生態環保理念深入民心,讓這座城市因“白帆”更“綠色”。青島奧帆基地不僅建築本身採用了不少“綠色”環保科技,其建設的過程中也始終堅持“綠色”施工。青島的市民則以實際行動踐行着生態文明,尤其是廣泛開展“環保購物袋進超市”活動,使環保理念逐漸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從而變成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xx市在全市樹立起超前的城市經營理念和深入人心的環境保護意識,以環境立市為核心的城市經營理念在政府和社會各階層的各項工作中得到體現。綠色企業、學校、社區和綠色飯店、綠色房產等不斷湧現,提高了市民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使生態市建設具有了堅實的社會基礎。xx市在全社會樹立起環境是資源,環境是資產的觀念,確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價值觀。

三、六市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啟示

在對六市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調研中,我們得到如下啟示:

(一)統籌城鄉協調方面的啟示。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城鄉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抓工業的思路抓農業,用抓城市的力度抓農村,給市民的待遇予農民。各級各部門要率先帶頭轉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和政績觀,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第一要義,把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態環境作為最重要的政績,使城鄉在互動、互融、互補、互促中實現統籌發展。二要以思想解放為動力,闖出城鄉發展新路子。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工作的力度。統籌城鄉發展是前無古人、造福人民的偉大事業,沒有現成的成熟先例可借鑑,必須解放思想,敢為人先,敢闖敢試,敢破敢立,大膽探索。只要是有利於解放生產力、有利於促進發展、有利於造福人民羣眾的改革,就要敢於突破傳統思維的禁區,大膽設想,小心求證,穩步推進。只有這樣,才能創出新路,走出自己的路。三要突出經濟良性發展,強化社會事業同步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全面推進互為共存、互為前提,在統籌發展中必須在經濟發展上實現跨越,同時又要注重各項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與效益的統一,既着眼於經濟增長速度,又着眼於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四要突出政府主導作用,強化農民主體地位。統籌是政府行為,統籌的主體是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資源的配置者,在城鄉統籌中政府要加大力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用於農業和農村的比例。政府在制定統籌政策時,要體現農民的意願,基本滿足農民的需求,能夠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讓農民唱主角,通過政府推動力和農民自身努力解決農民的切身利益問題。五要突出協調發展,強化區域帶動效應。從全市的高度、全局的利益出發,正確認識市、縣、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遵循比較優勢發展戰略原則,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通過調整財政分配結構,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彌合城鄉區域之間的差異,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六要突出試點示範作用,強化整體推進格局。各地由於自然資源稟賦的不同,更由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差異,不能把城鄉統籌當作城鄉統一。進行全面推進,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先選擇經濟社會發展條件較好,城鄉統籌有一定基礎的縣區作為試點,積累經驗在全市推廣,以點及面,整體推進。

(二)建設生態文明方面的啟示。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生態文明,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障。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思想意識上實現三大轉變:必須從傳統的 “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必須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必須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於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二要牢固樹立生態發展觀。必須樹立正確生態自然觀,培育生態消費文化。開展各階層生態文化建設活動和宣傳教育活動,培育城鄉生態文化,樹立正確的生態自然觀和生態發展觀。轉變消費觀念,引導綠色、適度消費,培育簡樸和諧的生態消費文化。三要樹立循環經濟理念。要以綠色農業為重點,發展特色生態農業。依靠科技進步,大力推進節水農業、無公害農業。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發展生態工業。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核心,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生態旅遊業,促進以綠色消費為特徵的現代生態服務業。將生態觀念和生態文化融入旅遊資源的保護與建設,發展生態旅遊。四要統籌城鄉生態環境。開發和保護好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開發利用資源必須在資源統籌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開發有限資源,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保護好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通過開發與保護的相互協調,引導和帶動全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