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切入點 建設##邊界中部經濟強縣

##地處##兩省邊界中部區域,是##對內經濟開放和輻射的前沿。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要發揮好連接##與##地區的樞紐和橋樑作用,加快建設##邊界中部經濟強縣。 一、明確##邊界中部經濟強縣的發展目標和思路。着眼於增強縣域生產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和輻射力,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城區規模、基礎設施、社會事業,使##由##兩省邊界中部的地域中心成為具有較強影響力和吸納功能的區域經濟中心、商貿物流中心、文化旅遊中心、醫療等綜合服務中心。圍繞這一目標,一是突出工業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大力發展以資源型加工製造業為主體的工業經濟,提高二產比重,以工業的突破性發展帶動農業產業化,推進城鄉一體化;以二產的快速突進拉動三產、一產同步協調發展。二是突出項目帶動,堅持“經濟工作項目化、項目工作責任化”,以一批關聯全局的大項目、好項目建設,推動二產發展,拓寬三產空間,擴張城區規模。三是突出人才建設,加強與高校、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的聯合與協作,借外腦攀高親、引項目帶人才、激民間樹能人,廣開門路尋求加快發展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二、以“兩區一鎮”建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堅持實施“基礎先行、做優環境、整合資源、擴張總量”的經濟發展戰略,從海峽西岸經濟區大範圍內尋求資源配置,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大產業鏈中謀求發展,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資源整合,圍繞建設特色產業集聚區、新興文化旅遊區、##中部邊貿重鎮目標,做大做強資源開發、文化旅遊、##邊貿三大產業,形成規模效應。至2010年,實現生產總值35億元,規模工業產值15億元,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1.2億元,總體經濟實力和競爭力躍居##邊界中部縣市前列;再經過5-10年的努力,把##建設成為##邊界中部各類生產要素比較活躍、對外開放程度相對較高的區域經濟中心。一是建設特色產業集聚區。立足於打造市場競爭優勢,培育發展糧食、煙葉、林竹、肉牛、食用菌、礦產六大特色產業,形成以資源為基礎、科技為支撐、市場為導向、企業為龍頭的產業良性發展格局。至2010年,糧食產業,無公害生產基地達40%以上,年加工糧食10萬噸,實現產業總產值5.5個億;煙葉產業,廠辦基地達80%,實現產值1.5個億;林竹產業,建設工業原料林基地13萬畝,豐產竹林基地12萬畝,培育人造板、休閒木製品、松脂加工、竹炭、竹涼蓆、筍製品系列等六類主導產品,做大做強出口創匯竹木製品企業,實現產業總產值8個億;肉牛產業,年出欄育肥肉牛5萬頭,建成年加工能力達10萬頭的肉牛屠宰加工生產線,肉牛產業總產值達12個億;食用菌產業,草腐生型菌類達300萬平方米,鮮品總產量達4.5萬噸,年加工3萬噸,產業總產值達3個億;礦產業,形成鎢、稀土、鋅鈹、石灰石加工等四大主導產品,產業總產值達5個億以上。二是建設新興文化旅遊區。打造地質文化、客家文化兩大旅遊產品。發揮地質遺蹟豐富的獨特優勢,建設地質博物館和化石廣場,申報國家aaaa旅遊區,使天鵝洞成為地質高校科研實習基地和海內外旅遊觀光勝地。突出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特色,把客家祖地建設成為海內外客屬朝拜的聖地。依託兩大品牌產品,開發以牙梳山自然保護區為主的生態旅遊和以翠竹山莊、黃泥橋温泉為主的休閒旅遊產品,構築以城區為中心、天鵝洞羣和客家祖地為龍頭的“三點兩線”旅遊帶。2010年,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達10%左右。三是建設##中部邊貿重鎮。構築兩個層面、三種類型、四個市場發展格局。兩個層面:即城區物流層面和石壁、安遠物流層面。三種類型:即以有形市場為載體的傳統流通形式,以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為主渠道的現代流通形式,以醫療、文化、體育產業發展為方向的新型邊貿形式。四個市場:即客家邊貿城、萬福隆超市等生活日用品批發零售市場,榮華等建材批發市場,糧食、肉牛、仔豬等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縣醫院、文化中心、體育中心等醫療、文化消費市場。 三、推進##邊界中部中心城市建設。按中等城市目標和##中部邊貿重鎮定位規劃建設城區,擴張城區規模。至2020年建成區面積超1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超過12萬人,城鎮化水平由目前不足30%提高到50%以上。一是大力實施城區建設“東擴南伸”發展戰略,構築城內、城外、工業園區三大組團發展格局。每年投入城市建設資金1.5個億以上,2005年前完成園區首期開發和東方花園居住小區建設,加快中環路兩翼和龍門路兩側開發。以新區開發帶動舊城改造,加快建設文化中心、體育中心、商業步行街。二是加強城市經營管理。堅持走以地生財、活地興城路子,加大土地收儲讓力度,創造土地級差效應,以盤活存量換增量。引入競爭機制,對城市可盈利項目和無形資產,採取有償轉讓、租賃、拍賣等方式,實行市場化經營。圍繞文明縣城創建,突出抓好市容、交通、集貿市場、社區衞生管理,加快城市景觀設計和綠化配套建設,創造優美、和諧、舒怡的人居環境。三是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按照優化空間佈局、增強吸納功能的原則,實行近郊城市化,適時調整城區行政區劃。進一步完善户籍管理各項制度,穩定商住房價位,促進住房消費,擴張城區人口規模,進而促進各類生產要素集聚,把##城區建設成為##邊界中部人流、資金流、物資流活躍的中心城市。 四、着力改善縣域基礎設施體系。一是加快道路交通建設。改建省道東石線境內路段;推進縣道4條通鄉公路硬化及城區至天鵝洞旅遊公路改建;加大農村路網改造力度,2010年前農村公路硬化率達80%以上。推進永寧高速和長永鐵路##段前期工作。二是加快電力建設。2006年前完成石板橋水庫樞紐工程建設,新增裝機容量6000千瓦。整合縣域水電資源,最大限度開發小水電。三是加快通信信息工程建設。重點抓好城鄉通信網、高速寬帶網、政務信息網和公眾信息服務平台工程建設。四是加快城市公共設施建設。適度超前做好城區水、電、路及綠化帶等配套設施規劃,2005年前完成城區電網改造,抓好城區“兩縱一橫”路網建設,加快城南工業園等新開發區供水系統建設。五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水利、防災設施建設,構築

找準切入點 建設##邊界中部經濟強縣

全縣比較完善、安全的防洪保障體系;抓好石淮片節水灌溉工程,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用水條件;加快西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 五、統籌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協調健康發展。一是推進科技興縣進程。深入開展產學研活動,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突出抓好基礎產業、重點產業的技術創新工程。至2010年,幾大產業均實現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技術對接,提升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二是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進一步調整學校佈局,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加快##一中改建獨立高中,新興民辦學校,鞏固提高“兩基”成果,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至2010年,全縣80%以上青少年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2年。三是建設文化先進縣。挖掘客家文化、地質文化、蘇區文化和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健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體制,以大型文化中心、體育中心為載體,打造##邊界中部一流文化、體育休閒活動場所。推進有線電視播出數字化平台建設,至2010年全縣農村有線電視入户率達95%以上。四是推進衞生事業發展。加快疾病預防和衞生監督體系改革,建設縣級疾控中心和衞生監督所,提高對公共衞生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以高新技術、優質服務為依託,建設##邊界中部醫療服務大平台。五是創建一類計生先進縣。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至201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六是建設“平安##”。至2007年,達到“平安縣(市、區)標準,努力營造團結和諧的政治環境、安定穩定的治安環境、公平競爭的經濟環境、規範有序的法治環境、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 (作者為中共##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