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四羣"教育調研報告

根據縣委的安排部署,縣直機關工委掛鈎聯繫xx鄉xx村,按照副科以上領導幹部每人掛鈎聯繫5户、一般幹部職工每人掛鈎聯繫3户的要求,縣直機關工委3名幹部職工共掛鈎聯繫貧困羣眾13户。縣直機關工委圍繞“幹部受教育、作風有改進、發展上水平、羣眾得實惠、社會更和諧”的“四羣”教育工作目標,認真落實“訪民情、抓落實、辦實事、強組織、謀發展、促和諧”六大任務,紮實開展“四羣”教育活動。6月19日,縣直機關工委幹部職工一行3人再次進駐掛鈎聯繫村開展“四羣”教育幹部聯繫羣眾活動,通過召開村民會議、入户懇談、查閲資料等形式,對村情民意進行深入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農村"四羣"教育調研報告

一、基本村情

(一)自然

轄區面積19.8平方公里,全村15個村民小組23個自然村,有農户583户2381人,勞動力1280人,外出務工1400餘人,XX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31萬元,糧食總產59.53萬公斤,人均有糧250公斤,人均純收入1483元。

(二)地理

位於鄉政府所在地,最低海拔1600米,最高海拔2480米,4條鄉村公路穿越全區。。

(三)資源

轄區屬立體氣候,適合種植玉米.馬鈴薯等多種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846畝,人均耕地1.2畝,80%為林地,林地2276畝,人均0.96畝。耕地以山地為主,平地較少,土壤多為紅土,土層深厚,肥力中等。主要種植農作物有玉米、馬鈴薯等,適宜核桃、板栗、花椒、梨、桃等多種經濟作物生長。

二、發展形勢分析

(一)立體氣候明顯。轄區海拔高低懸殊大,立體氣候突出,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具有發展綠色農產品的良好氣候條件。

(二)自然環境潔淨。轄區內無工業排放廢氣、廢水等,空氣、土壤沒有受到任何污染,是發展綠色無公害農作物的理想之地。

(三)交通條件便利。地處鄉政府駐地,大部分村組已修通沙石路,交通便捷,產業運輸條件具備。

三、存在問題

xx村旱地多、水田少、缺乏水資源,全村經濟發展滯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基礎設施落後。道路硬化率低,部分偏遠村組晴通雨阻;農田水利設施老化,部分農作物遇乾旱季節無法進行灌溉;全村10個村民小組人蓄飲水極為困難。

(二)災害多發。部分村組為山坡地,多為砂石土壤,地質疏鬆,雨水稍多就會造成身體滑坡,給人民羣眾生產生活造成較大損失。

(三)村民文化素質偏低。大多數農民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

(四)增收渠道不多。玉米、馬鈴薯種植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養豬為過年、飼牛為耕田、盤雞為油鹽、種田為肚圓”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多數農民家庭固守着傳統的小農經濟和耕作方式,沒有形成上規模的特色產業,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

四、下步工作打算

新迎村基礎設施較差,羣眾增收困難,下步工作中,機關工委將以深入開展“四羣”教育為契機,切實在“四個一”上加強幫扶,推動新迎村農業農村工作穩步發展。

(一)修通一條村組道路。解決農村發展問題,首先應在改善基礎設施上下功夫。針對部分自然村村組道路不通實際,採取分段實施辦法,爭取在掛鈎聯繫期間,引導羣眾主動籌資籌勞,積極爭取各方支持,幫助完成段家對面3.5公里村組公路建設,

(二)解決一批民生問題。按照“四問”、“三深入”要求,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羣眾,與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重點開展好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四問”工作,與羣眾結“親戚”、交朋友,做到串百家門、聽百家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針對農民生產生活困難訴求,制定幫扶措施,為基層組織和羣眾出主意、想辦法、解難題,力所能及的幫助聯繫户解決一批關乎民生的實際困難。

(三)培植一個支柱產業。依託xx村立體氣候和生態環境優勢,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引導農户通過轉包、轉讓、租賃、入股、聯營等形式流轉土地,以“反包倒租”的形式連片發展連片種植蔬菜,帶動周邊農户發展反季節蔬菜、無公害蔬菜。鼓勵羣眾積極發展豬、牛、羊等傳統養殖業;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拓寬農村富裕勞動力進城就業渠道。

(四)培養一批致富帶頭人。積極協調縣鄉農業科技部門,加大對農民羣眾的農業科技培訓力度,針對當地農業生產實際,組織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特別對核桃、養殖技術培訓和指導,向青壯年農民提供致富信息及技術,為農户提出合理的作物抗旱技術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