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十篇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篇1

一、課題的提出、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十篇

1、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應當完成400萬字的閲讀任務,其中國小階段應當完成145萬字。根據課程標準的精神,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課外閲讀本事,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養。

2、經過課內拓展閲讀,擴大課外閲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聽説讀寫的本事,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積澱民族文化。

二、課題提出的依據。

1、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侷限於教材的繁瑣分析,有些家長更願意讓孩子做各種各樣的試卷,不願讓他們讀課外書。

2、課程標準規定國小階段完成145萬字的閲讀任務。實驗的基本目標是經過教材建設,制定課外閲讀規劃,加強課外閲讀指導,使課標中關於課外閲讀的要求落到實處。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1、進一步研究並掌握當前國小語文課外閲讀的體系,擬訂各年級各年級課外閲讀的培養目標。

2、探索課外閲讀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徑和基本經驗。

3、探索課外閲讀與語文教學活動的關係,研究課外閲讀的模式。

4、研究課外閲讀對學生成長,認知的作用,培養學生課外閲讀的本事。

5、經過本課題的實驗,推進我校國小語文教育素質化,促進兒童全面素質的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資料

1、課外閲讀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徑。

2、課外閲讀的基本特徵以及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3、課內外閲讀的相輔相承。

4、課外閲讀的方法探索。

5、創造性課外閲讀教學。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法。

2、調查法。

3、問卷法。

4、檢測法。

5、比較法。

6、綜合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1、加強學習培訓,提高理論認識。

課題研究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關鍵靠教師,所以,加強語文教師的培訓與學習是重點。從課題申報立項開始,我們就組織教師認真學習開題報告,查閲相關資料,根據課題整體情景,進取撰寫學習筆記,經過不斷的學習培訓,使實驗教師的現代化教育理論知識,逐漸豐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組織教師進行一些知識和科研閲讀知識競賽。以便讓教師的課外閲讀儲量不斷注入活水源頭。

2、重視課題管理,規範課題行為。

根據揚州市課題組管理的規定,我們十分重視課題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開提論證——中期評估——結題鑑定”來實施。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做了如下要求:

(1)課題組例會制度

我們課題組定期召開課題會議,進行有關課題實驗的學習,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我的收穫。

(2)堅持課題月報制度

在每個月底,課題主持人將對本月所所做的額工作以及收穫體會,填寫月報表。

(3)填寫《課題實驗手冊》

根據學校教科研管理的額規定,課題組要求每一位實驗教師認真填寫《課題實驗手冊》,一般在學期初填好計劃(本學期個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專題研討課例或活動方案,學期末做好小結,撰寫實驗論文。

七、課題研究的大體框架。

1、制定課外閲讀規劃。

根據本校的具體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外閲讀規劃,從課外閲讀的目標、閲讀資料、閲讀總量、閲讀活動、閲讀文體等幾方面拿出明確而具體的計劃和措施。

2、創造條件促進“讀”。

(1)課內閲讀延伸。

(2)允許在“早讀”或“自習”時翻課外書報,每週抽出一小時,集中進行課外閲讀的指導。

(3)佈置作業以啟發學生理解書報中的有關資料情節,學習其中的方法為主,從而增加課外閲讀的興趣。

(4)推薦讀物與傳觀讀書筆記並重。教師必須要做好書刊導讀工作,利用圖書資源,廣泛開展閲讀。

3、介紹方法,引導“讀”。

結合閲讀教學,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如:選讀法、瀏覽法、精讀法、摘讀法。

4、開展活動強化“讀”。

(1)談天説地三分鐘,每節語文課開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為資料進行口語交際。

(2)開展課外閲讀競賽。展評優秀讀書筆記,讀書與徵文有機結合。

(3)舉辦各種語文活動,如“成語擂台賽”,“古詩文朗誦會”等。

八、課題研究的實驗步驟及日程安排。

(一)實驗步驟

1、成立課題研究組,議定課題,制訂方案,明確分工。

2、完成課題前期的調查、論證工作,向市教委立項申報。

3、課題組成員集中討論教學方案,開展一人一課活動,落實方案。

4、開展階段性的測試工作,撰寫實驗報告和論文。

5、彙總材料,完成實驗總結,迎接結題驗收。

(二)日程安排

1、——成立課題組。

2、——開題、評審、修改。

3、——·實驗、明確要求。

4、——·初步總結。

5、——歸納模式。

6、——·彙編成冊,成果展示。

九、課題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歸類:

課題研究三年來,我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現歸類如下:

1、超額完成了國小階段的課外閲讀任務。

課程標準提出了國小階段應當完成課外閲讀145萬字,實施這一課題以來,我校學生超額完成了課外閲讀量。

2、基本確定了各年級的課外閲讀資料。

經過課題組成員的反覆研究和從實踐中的反饋調整,我們按年級規定了課外閲讀的資料,有步驟,有計劃,有系列地指導學生的課外閲讀,豐富學生的積累。

3、教會學生課外閲讀的方法。

經過課題實驗,我們教會學生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選讀法、瀏覽法、精讀法、摘讀法,並教會學生摘錄、剪貼、查找等許多種積累的方法。

4、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

我們在實驗中,開展了許多閲讀活動,如“談天説地5分鐘”,“徵文競賽”,“成語擂台賽”等,寓教學於活動之中。

5、構成了一套課外閲讀教學模式。

對於課外閲讀,我們保證課時,要求教師認真備課上課,並研究教學模式。很多教師不斷探索,從而不斷更新教學模式,提高課外閲讀實效。

6、提升了語文教師的理論素養。

課題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許多教師勤於總結,勤於反思,勤於探索,提高了自身素養,撰寫了許多優秀論文。

7、注重學生的心理意志品質的薰陶。

我們經過多種活動,主要是演講比賽等形式,加強學生對所讀文章中重點人物的印象,從而以之精神導行,經過閲讀提高學生自身修養。

(二)學生閲讀量分析:

年級

閲讀量

古詩20首,文章10篇,成語40個

古詩15首,成語4類,50個左右,文章20篇

古詩34首,文章35篇,成語9類,名言警句30句

古詩10首,文章10篇,成語3類,歇後語10個

古詩20首,文章20篇,成語6類,名言30句,歇後語20句

古文30篇,古詩33首,文章30篇,對聯(學習類)16副,歇後語成語如干

(三)閲讀面分析

經過查閲“讀書摘錄卡”,“教師備課筆記”等,目前我校學生參與課外閲讀面達1000%,各年級既定的課外閲讀資料的額閲讀面達100%。

十、課題研究的反思提議

1、課題的研究最終要構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閘國小課外閲讀材料》。

2、要進一步改革現有的課時數量,保證學生課外閲讀的時間和效果。

3、在課內外閲讀的結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課外閲讀促進學生語文本事提高的目的。

4、要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異常是語文課內外教材資料和資源,提高學生的興趣。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篇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中學英語教學的任務是通過對學生聽、説、讀、寫的訓練,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初步具有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其中,英語詞彙是我們進行基本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隨着二期課改的不斷深入,牛津教材的普遍使用,詞彙教學更是困難重重。牛津國中英語詞彙量大,其中七年級上冊有詞彙700個左右,下冊約450個,八年級上冊約450個,下冊約400個,九年級全冊約500個,合計2500個。牛津教材的生詞量大,呈現則不拘一格,大多都隱藏在課文中,學生不易察覺。因此對於剛進入中學的學生,特別是國小英語學習沒過關的學生來説,詞彙學習成了英語學習的最大障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信心,自然這些也就增加了教學的難度。預備年級時,區抽測結果有一半多的學生不及格,有些甚至只有十幾分,兩極分化嚴重,學生覺得難學,老師也覺得難教。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重視英語詞彙學習,從而獲得較強的英語交際能力,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一)檢查學生學習英語的情況,以及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加深對學生的瞭解,從中發現問題,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二)以培養能力提高全面素質為目標,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和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增強學生的互相瞭解,互相幫助,具有良好的羣體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質。(三)通過讓學生參與英語學習,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並激發他們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和課外活動,樹立起能學好英語的自信心。

三、課題研究的依據:

英語作為一門外語,跨文化交際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強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是當前中學英語課改的要求之一。國家教育部於20xx年頒佈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言技能是構成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技能包括聽、説、讀、寫四個方面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著名語言學家威爾金斯説:“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Wilkins,1976)。”有研究表明:詞彙水平對英語寫作有直接影響,高水平的英語寫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語詞彙;學生掌握詞彙量的多少與閲讀速度成正比,詞彙量越大,閲讀中遇到的生詞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楊梅珍,1997)。

詞彙的習得(無論是母語還是第二語言)是一個終身的認知過程,沒有人能掌握英語或漢語的全部詞彙(戴曼純,20xx);但習得足夠多的詞彙是語言問題的核心。因此,對於一個英語學習者來説,擴大語言詞彙量是永無止境的。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及預期目標:

1、研究的內容

①平時加強閲讀,尤其是要保證一定量的英語閲讀,在吸收各方面知識的同時,加強對英語詞彙的感性認識;

②勤于思考,學會構思,心中有譜;經常做“腦部體操”,即我們平時常説的“頭腦風暴”。

③做日常生活的有心人,勤于思考。

2、研究預期目標:

詞彙是基礎中的基礎,不論是傳統的還是顯示流行的詞彙教學手段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擴大詞彙量。詞彙學習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了有效的詞彙學習,語言知識的掌握便無從談起,實際能力的培養也必將成為無源之水,英語教學也就無效益可言。因此,詞彙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它們,並教學生如何將詞彙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五、研究措施及方法:

1.形音結合

教師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語音規則及運用讀音規則記憶單詞的拼法。“多數單詞的拼寫都是符合讀音規則的……只要把單詞讀準了,根據讀音規則就可以把單詞拼正確”(程世祿等,1996:93)。因此,能準確拼讀單詞,往往就可以記住單詞的拼寫形式,即做到發言正確,以形發音,以音記形。這樣就能比較牢固地記住單詞的拼寫形式。

2.運用記憶規則減少遺忘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則:遺忘進程並不是均衡的,在識記的最初時間遺忘很快,後來逐漸緩慢,到一定的時間,幾乎不再遺忘”(朱純,1994:210)。因此,對剛學過的詞彙應及時不斷重現,不斷加深學生對詞彙的進一步理解,並在運用中強化記憶,而不應等到已經遺忘後再來追憶或重新學習。

3.列表記憶

列表這個形式可用來對單詞進行分類記憶,不一定畫表格。分類可按主題內容把單詞分成若干類,如:卧室用具、起居室、親戚名稱、人體部位名稱、文具名稱、交通工具名稱、動物名稱等等。這些詞有些有某種聯繫,由一個會聯想到另一個。

4.加大閲讀量,提高單詞重現率

單詞必須經過多次重現,才能記住。閲讀是最有效的語言輸入途徑之一。學生通過閲讀能在具體的語篇環境中接觸更多的詞彙,增大輸入量,重新與學過的詞彙見面,再一次加深記憶,同時,這也是對詞彙的一種運用過程。新課程倡導培養學生用語言做事的能力,因此,在閲讀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藉助語境推測掌握詞的真正含義。

5.以舊帶新

這是一種廣泛的聯想,在已有知識上建立新的知識。隨着學生詞彙量的增多,有可能利用構詞法分析講解新詞的意義。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自然地理解詞義,藉助構詞法知識記憶單詞,同時還可培養學生分析語言的能力。例如,由已認識的單詞組成的複合詞,利用詞根、詞綴組成的新詞等。在記單詞過程中,“以舊帶新”起很大作用,它可以擴大學生的詞彙量,舊的越多,新的越容易建立起來。

六、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的綜述:

《全日制義務教育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對國中英語詞彙教學的要求是,“學會使用1500~16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因此可見,詞彙教學是國中英語教學的重點。可見,要學好英語,就應熟練掌握和正確使用相當數量的詞彙。教師在教學中經常聽到學生説,學習英語最大的困難就是記單詞,單詞容易忘記。顯然,詞彙量的限制已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因此,如何突破英語詞彙學習的難關便成為國中英語教學的關鍵。尋求一個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英語單詞以擴大詞彙量的方法,一直是英語教師研究的課題。

七、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

1、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

完成課題研究設計方案,確定實驗班級,做好實驗前期的學生在“詞彙學習”方面現狀的調查工作,制定具體可行的實施措施,界定研究範圍。

(1)運用實地觀察法、學生座談法、家訪調查法、測試問卷法等,瞭解學生在“詞彙學習”方面的`現狀,並做好實驗前的調查小結。

(2)確定實驗班級:八年級

(3)確定研究從學生的“詞彙學習”方面的現狀入手,由校內研究逐步過渡到校外,從相同的年齡段過渡到不同的年齡段學生的變化,逐步形成結論,完成研究工作。

2、實施階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①實施研究方案,根據活動課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實施,並及時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與總結。

②20xx年9月對實施結果進行階段性總結,寫出經驗與不足,為下一階段活動的順利實施做好準備。

3、調整階段(20xx年10月)

在完成第一輪實驗的基礎上調整方案,修改方案,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實施第二輪研究方案。完成一篇讀書筆記、一篇案例(或教育故事,或隨筆等),並上傳。

4、總結階段(20xx年11月-12月)

分析、處理各種實驗數據,結題報告或論文。完成一篇讀書筆記、一篇案例(或教育故事,或隨筆等),並上傳。同時,提交結題申請。

八、課題研究的注意事項

1、要經常走進學生實際,關注研究中學生的反應,及時做好實施方案的調整,寫好階段性報告或論文或教學案例或隨筆或教育故事等。

2、要認真、按時精讀理論著作,吃透理論精神,來指導自己的小課題研究工作,及時寫出高質量的讀書筆記,並上傳。

4、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實際,選擇教學內容,可適當自編教材進行實踐操作。發掘利用好校外教育資源,要爭取家長、社會有關方面的理解、參與和支持,為課題研究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九、成果形式

研究報告、經驗總結、課題論文、讀書筆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

十、課題研究的收穫

1、開展了課題研究,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課堂上,學生會有不同的掌握詞彙的方法,他們的思維活躍了,發言積極了,表演、辯論、演講等能力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2、課題研究的開展極大地促進了本人自身的專業成長。通過開展個人課題研究,促進了我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學、科研能力的發展,使我迅速成長,能夠確立科學的育人觀、教育觀、質量觀,從思想上重視學生的身心活動,使英語學科的實際應用性得以實現,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又學會了課題研究的方法,揭開了課題研究的神祕面紗,對課題研究不再畏縮,提高了本人的科研水平。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篇3

美溪中心國小嚴格按照黃山市“國小數學新課程教學案例研究”課題實驗方案,在縣教研室和學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全體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課題按照預定的研究方向順利推進,達到預定目標,現申請結題。

一、課題的意義

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有效研究方法。教學案例研究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僅是案例撰寫者自己改革的記錄、總結和反思,而且為同行間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載體,還可為教材的推廣和初次使用教材的教師提供指導和參考。通過案例的撰寫和研究教師將由單純教書型的教師向研究型、創新型的教師轉變。

案例研究與開發,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開展國小數學案例研究,能促使教師從自身教學工作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探索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策略的途徑和方法,改變陳舊的課堂教學方式,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這對於提高課改的實效性、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以及教師專業化成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案例研究是非常適合中國小教師的一種研究方法。教師撰寫自己的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也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領悟相互轉化的過程。因此,我們將以創新教育和課程標準為理論指導,以新課改為依託,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媒介,以人教版教材為載體,立足課堂教學的案例研究,多角度透視、觀察教學行為,改善師生交往的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二、研究的目標

1.倡導“以行為反思行為”的教學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領會、理解、實踐、充實、昇華新的教育理念,開創新課程理念下國小數學教學的新途徑,改進教師的教學和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收集並整理課堂教學實例,剖析影響國小數學有效教學的因素,探索和總結出適應新課改的國小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經驗和做法,以指導學校的數學教學工作。

3.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以專業教研人員和教研骨幹為主幹的新型教研組織結構形式。

4.促使廣大數學教師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養成反思習慣,在科研和教改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素養。通過廣泛參與的案例研究方式推動新課程理念進一步貫徹落實,促進廣大國小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培養一批數學教學、教研骨幹。

5.形成有關國小數學教學案例研究與思考的案例專集。

三、研究的內容

結合我校實際,本課題採用“説、講、評、思、寫”的五步式研究模式。在研究中通過“説設計、講課、評議、反思、寫案例”等環節的研討,達到既可以培訓師資又提高了研究效果的目的。每位實驗教師每學期都至少上一堂足以反映自身水平的教學展示課,並認真撰寫出一篇成功的教學論文和教學案例。相關內容包括:

①如何撰寫有價值的國小數學教學案例

②國小數學情境圖應用與情境創設的案例

③國小數學教材新增內容的教學案例研究

④傳統應用題與解決問題對比的案例研究

⑤國小數學思想與方法的應用案例研究

⑥國小數學文化的案例研究

⑦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案例研究

⑧國小數學課堂案例的個性化分析等。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課題以個案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為主。

個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從本學科出發,針對某一課例或某一教學片斷的教學進行個案研究,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行動研究法: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形成有鮮明個性的教學案例。

2、本課題以文獻分析法為輔。

文獻分析法:作為學習理論、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資料主要來源於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誌以及網絡下載的相關資料等。

五、研究的過程

1、建立健全研究工作的領導機構,成立課題實驗小組;篩選出5名骨幹教師組成的實驗研究隊伍。並以點帶面,輻射全校的數學教學。

2、制定課題實驗方案。申報制定課題實驗計劃,確定實驗目標。

3、以各種形式開展了課題理論學習。

1.20xx年上半年,我校開展了《新課程理念下的國小數學教學案例研究》課題講座。面對現實,學校課題組認為案例研究必須經歷模式化過程。一是案例撰寫模式化。案例的撰寫必須包括主題、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與啟示、案例問題這樣幾個基本要素,以保證反思的深度和廣度及案例研究的實效。二是案例研究系列化。為了便於把教學案例研究與教材縱向梳理相結合,按教學領域把教學案例研究劃分成若干系列,從每個系列中選擇若干典型課例。參與案例研究的教師至少參與其中一個系列的系統研究。三是案例研究專題化。

2.大力學習了課程標準。我校對數學課程標準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學習討論。每個學期我們都要組織學習數學課程標準。

3.開展校本培訓提高教師素質。我們就數學本體知識開展校本培訓。以數學課本新增部分、思考題、“你知道嗎”等內容為專題進行研討與學習,就數學文化、數學思想與方法等專題進行講座。對教材新增內容(如雞兔同籠問題、找次品、合理搭配、數字編碼等)進行了專題研究活動。

六、研究的成效

1.收集整理和撰寫了一批優秀的教學案例。

課題組注意做好科研檔案的整理與管理工作,要求課題實驗老師學期初做好課題研究計劃、實驗中做好實驗過程記錄、每學期圍繞自己的研究上好一節研究課,實驗每個階段完成實驗小結;還鼓勵實驗教師撰寫優質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論文等,並將各種實驗資料分類裝訂、入檔。

自課題實驗以來,我校數學教師撰寫的教學論文在市教學論文評比中獲獎1篇,縣教學論文評比中獲獎7篇。

2.建立和完善了各項教學科研管理常規。

我校進行了系列學科常規管理制度建設:

①校本教研製度。每雙週星期四是數學學科校本教研活動時間。校本教研活動注重“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相結合,注重教師專業發展,以專題講座、“百家講壇”、課堂賞析、評議反思等為活動形式。在這樣的研究過程中,教師並不是孤獨的實踐者和探究者,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引領”中,尋找到了專業發展的幫助和支持,彼此分享了理論和經驗。

②集體備課制度。每單週星期四是數學教研組集體備課活動時間。集體備課制定了規範和實施程序。以教研組為單位,課例研究為載體,集體探討單元關鍵目標能力,設計能力訓練與測評模塊,把能力評價的思想貫穿於教學、觀察、反思的過程中。集體備課重視評估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備課時考慮“教學評估”和“教學反思” 。

③以點帶面,共同提高。讓學科專家上引路課、骨幹教師上示範課、青年教師上研討課,通過“同課異構”,在同一個課題下,各顯才能,並在備課研究中縱覽名家案例,博採眾長,並與課堂教學實踐對比反思,通過反思提升教學能力,打造“高效”課堂。

新課程實施策略的研究,把新的課程理念變成可操作的教學行為,加強了新課程理念下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及其實施的研究,以促進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④教師學習制度。a.自我研讀,做好筆記,每位教師每學期中均要求自學至少1本課改理論書籍,並需做筆記。b.經常開展學術沙龍研討,利用教科研組或每週固定學習時間圍繞專題進行交流與研討。c帶着問題廣泛收集相關資料,不斷解決新問題。交流中許多問題得以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們繼續深入研究,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解決。d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倡教師網上學習和積極交流。e認真做好“師徒結對”工作,明確師徒職責,通過師傅的導育人、導教學、導科研,促使徒弟教學水平不斷提高。f開展了“學名師”活動。通過對名師的成長曆程、教學風格、教學案例、發表文章等進行研究,寫出學習體會。通過觀看名師教學視頻,開展教學反思,進行全校性的研討活動。

3.案例研究訓練了教師科研的思維習慣與方法。

①案例研究讓我們學會發現。案例就在我們的身邊,並不神祕,也不深奧。但沒有發現的眼睛,一切也就像並不存在似的。在教學和思考中,總會有一些美麗和難忘的瞬間在你眼前閃過。如果我們只是沉醉,這些難忘的瞬間就會像流星一樣從眼前飛逝;如果我們及時記錄教學中的點滴感悟,那麼這些教學中的精彩與遺憾、困惑與頓悟就能化成文字,凝固在記憶中,成為我們永恆的財富。案例研究讓我們學會了表達的方法,增添了表現的慾望,擦亮了發現的眼睛。

②案例研究促使我們思考。有了寫案例的習慣,會促使我們時刻關注身邊的每一個教育細節,無論是預設中的還是經驗外的,我們都能敏鋭地發現問題,積極地用心思考,細緻地加以提煉和昇華。這時,問題意識、思考習慣已不自覺地成為我們的精神之花。

當寫成為習慣,我們對問題的理解會更加深刻與獨到,分析會更加深入與理性,闡述會更加自信與自如,視野會更加開闊與廣博。當寫成為習慣,我們會自覺地把讀書作為一種需求,為我們的思考積澱深厚的養分,使我們對教材更有思考,對學生的回答更能應變,使我們的教學更加從容。

5.案例研究培養數學教學科研骨幹。

七、問題與反思

1、課題研究與教師繁重的教學任務之間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2.案例的寫作還要注重理論積澱。部分教師在案例寫作時,可能會覺得有話説不出、寫不好,沒有深度,好像人云亦云,這是因為缺乏理論積累,還不能從理論高度對手中的素材進行加工、整合,形成並表達出自己獨特的視角。

3、案例研究如何創新也是目前比較突出問題。教學案例要從別人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挖掘出新意來,要跳出僵化、死板的格局看教育,要避免平庸無奇、拾人牙慧。所以案例研究的成果與教師個人的素質密切相關,不同的教師在案例研究和寫作時會有不同的收穫,但怎樣快速有效提高教師個體的專業素養,還存在實踐操作的難度。

有了困惑就有了前進的方向。我們覺得,即使在課題結題後,也還要繼續深入開展國小數學案例研究。記得葉瀾教授曾説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所以我們若能經常性整理我們的課堂,書寫一些教學案例,那麼我們即使不能成為名師,也一定能成為一個有思想的老師。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篇4

內容摘要

近年來,職業院校學生的數量逐年持續增加,就業競爭日趨激烈,而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不容樂觀,社會對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要求也越來越高,職業院校學生要想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需要迅速適應學校環境向社會領域的轉變,需要在學校期間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因此,研究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現狀與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研究概況

(一)問題的提出

有關職業院校學生“就業難”這個問題的探討數不勝數,古人曾以“立業成家”作為人一生當中的兩件大事,可以看到,職業的成敗直接決定着人生的成敗。在現代社會,職業的成功與否與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有着密切的關係。然而隨着近年來職業院校學生的數量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日趨激烈,職業院校學生要想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需要迅速適應學校環境向職業領域的轉變。這種轉變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他們是否具備社會所認可的職業素養。同時需要認識到,這種素養的具備絕不是朝夕可獲的,因此,職校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些素養從意識層面包括秩序意識、合作意識和尊重意識,從能力方面包括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通過系統的研究,促進大家從“校園人”向“職業人”的轉變。

(二)研究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以現代職業教育理論和國家職業教育政策為指導,以現代社會對勞動者職業素養的要求為依據,以培養德技兼備的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為目標,根據中職教育的實際和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整合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拓展教育形式,優化教育實踐,完善教育評價等活動,探索提升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多種途徑和方法,構建一套切實可行,又高效能的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課程體系與管理模式。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1.課題研究思路

通過開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特點、企業對人才素養的要求等的調查研究,充分認識提升勞動者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以培養德技兼備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結合本校實際和中職學生的發展需要,通過六項子課題分類研究,探索提升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教育途徑和方法,以形成科學性與可操作性都較強的基於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中職育人模式。

2.課題研究原則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客觀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創新性原則。

3.課題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通過多種形式的調查,瞭解企業中人才素養的現狀和對人才素養的期待,瞭解當前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現狀和培養方式,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行動研究法。通過開展具體的活動,做到在行動中研究。

(3)個案研究法。以學校各專業為例,把研究點分解到相關班級、學生和相關企業。

(4)經驗總結法。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實例進行系統分析,使研究成果上升為系統、科學的經驗和理論。

二、研究內容

(一)學生管理與德育工作模式研究

該模式側重於通過德育活動來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寓德育於各學科課堂教學之中,寓德育於規範的常規訓練之中,寓德育於各項實踐活動之中。通過課堂教學(職業指導、職業道德教育等)、常規訓練(3Q7S管理活動、道德實踐周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志願者活動等),培養學生的職業思想意識、職業道德素質和職業行為習慣。

(二)學生職業素養課程體系的構建,及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根據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落實必須開設的系列課程,如《人文素質系列模塊》《職業生涯規劃》《溝通與表達》《中職生應知應會知識》《禮儀與人生》《藝術欣賞與美育》《健康與養生》《軍旅、草原、校園歌曲演唱》等,並能在教學內容(有用、樂學)、教學方式(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模擬教學)、教學環境(創設功能複合齊全、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緊密結合的教學環境)、課時比例(調整文化課和專業課、專業理論課與專業實訓課的比例)、教材應用(開發補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輔資料,研發適應新興產業、新職業和新崗位的校本教材)、教學手段(構建網絡學習平台,創設生產服務模擬場景)等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三)校園文化訓導模式研究

該模式側重於通過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來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需要營造一種特質校園文化,一個深厚的學校文化符號,有着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包含着積極向上、陽光健康、熱愛生活、敬重生命的生活理念,不計回報、生機勃勃、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工作態度,不畏艱苦、勇於探索、奮鬥搏擊、果決剛毅的思想精神。通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和行為文化等的建設,營造職業教育和創業創新的文化氛圍,培養學生開闊的心胸,吃苦耐勞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崇敬生命和敢學、敢做的健康情懷。

(四)心理健康教育推廣模式研究

該模式側重於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來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它兼有矯治、預防和發展的功能,但預防和發展重於矯治。通過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種途徑與方法,培養學生健康陽光、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

(五)以綜合考評為導向的學分評價模式研究

該模式側重於通過評價考核的導向作用來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對學生的綜合考評包括學業學分和德育學分的考評,這是融教育內容、教育途徑、教育載體於一體,以學分的形式對學生的品德和行為、知識和技能進行考核的綜合評價體系,考評內容體現了學生要努力的方向,考評結果反映了學生的達成狀況。通過考評,全面瞭解和衡量學生的思想表現及其發展水平,職業素養和行為規範達標程度,知識水平和技能狀況,促進學生職業思想品質和職業知識技能全面提升。

三、研究的主要結論

(一)職業素養和能力提升是職業教育的最高命題

1.職業素養教育是職業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應用型專門人才。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越來越被用人單位注重。以前那種一輩子就指望某個專業或一種職業吃飯的觀念已經不合時宜了。中職院校必須將職業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訓練一樣重視,全面提高中職生的職業素養,為學生參與社會競爭奠定良好的基礎。就目前的現狀而言,不少中職生存在着集體主義思恕淡薄,責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學習懶惰,紀律鬆弛,揮霍浪費等不良品質。這些學生的職業素養肯定也會受到影響,最終會被社會所淘汰。目前對中職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還是一個薄弱環節,一些中職生對加強職業素質教育不以為然,不能夠認真對待職業技能訓練時嚴格要求,職業素養表現令人堪憂。大眾對中職教育的熱情,主要是對學生就業期望比較高。如果學生畢業時很難就業,家長的教育投資得不到回報,人們對中職教育的不滿勢必會增加,這必然不利於中職教育的發展。

2.職業素養教育是職校生就業和創業的深層次需要

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鉅的任務。家長和學生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賦予了很高的期望。通過學習來改變自身命運和家庭的經濟狀況是中職生最重要的人生訴求之一。中職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他們面臨着由學生向職業人的轉變,校園往往是他們走向社會的最後訓練基地。雖然各行業都有各自的行為準則,但各個行業對求職者基本職業素養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要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優秀的職業道德品質和高尚的職業理想結合起來。通過教育,培養中職生樹立敬業精神並且養成奉獻意識,使中職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感和伎命感。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看,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職業素養,才能較快地適應各個職業的要求,進而成長為符合要求的專業人才,為自己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一個穩固的平台。

(二)現狀和問題分析和解決思路

1、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現狀與問題

(1)職業意識淡薄,職業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職業意識是作為職業人所具有的意識,如工作積極認真,有責任感,具有基本的職業道德。

職業意識既影響個人的就業和擇業方向,又影響整個社會的就業狀況,它包括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協作意識和奉獻意識等方面。職業意識是職業道德、職業操守、職業行為等職業要素的總和。有調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學生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行業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標公司的選才要求和用人標準,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從未考慮過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些學生入職之後不能很快適應公司環境,組織忠誠度較差,頻繁出現跳槽現象。職業院校學生求職過程還存在缺乏誠信的問題,如:誇學校習成績、偽造各類證書、編造工作經驗等。這些問題反映出職業院校學生職業意識比較淡薄、職業價值觀模糊、與社會需求脱節的現狀,職業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2)職業觀念不強

從《職業》雜誌等相關的調查來看,有52%的職校生從沒有考慮過要找的行業是什麼樣子;對目標單位的選才要求和用人標準回答“不清楚”的人佔23.9%,回答“還行吧,大概能想象”的人佔33.9%;同時,有51.4%的人對“你清楚考慮過自己以後的職業發展嗎?”感到茫然。這些問題反映出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觀念不強,大部分學生在學校還是為順利畢業拿到文憑而努力,與社會需求脱節。

(3)職業心理素質較差

很多職業院校學生對自己瞭解不夠,不能夠很好地給自己定位。有時自視過高,當不能達到既定目標時,就認為自己沒用,產生自卑心理。有時又定位太低,目標很輕鬆就達到了,這使他們又產生了自負心理。工作中遇到問題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職業院校學生不能很好地正視和處理這些問題,抗挫折能力較差,無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學生甚至會因此走向極端。種種現象,折射出職業院校學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質,它與用人單位所需求的員工心理素質相去甚遠,已經成為職業院校學生就業方面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2、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現狀與問題原因分析

學生自我效能感低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如今,在學校裏面,大多數同學失敗時會認為是自己不具備取得好成績的能力,這就會降低自我效能感。由於一次的失敗可能導致同學失去繼續做某件事情的信心,長期下去大家產生很強的挫敗感,以至於有的人在一新事情的之前就會打起退堂鼓。正是這種自我效能感的低下,不少同學產生了對學習的厭惡感,也對自己的未來感到了迷茫。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到社會上必然會影響就業。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篇5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心國小,是一所先進學校,1996年3月,我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的《國小生生活作文研究方案》被列為蘇州市教育科研“九五”立項課題,經過幾年的實踐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總結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如下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生活教育理論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鑑和廣闊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內容。作文活動本身是生活內容的一部分,在將來知識經濟時代,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內容即生活之內容,作文教學可以成為生活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間有多大,作文的領域有多廣,生活作文研究是我們在作文教學領域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寫作理論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佐證。寫作理論告訴我們,作文是生活的再現、反映、創造,學生的生活內容是學生作文的基礎,沒有豐富的生活,就沒有內容豐富的作文。教師只有研究、瞭解、豐富、引導學生的生活,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學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領、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繽紛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發學生寫作動機的良好途徑。根據活動心理學原理,兒童的寫作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寫作的內部動力。寫作必須激發學生的動機。而語言的本質特徵在於它是社會的交際工具,生活教育理論指出,學生這個名詞,就是學習生活,學習人生之道。學會生活,學會交際,是人發展的必須與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學生的寫作動機,使他們樂寫、想寫,從動機走向目的。

二、研究的理論假設。

生活作文的概念假設。所謂“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師通過研究和實踐,創設條件豐富學生生活,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習寫作,提高學生認識生活、表達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

生活作文研究的重點,是尋找溝通生活與寫作的良好途徑,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導,也不是泛泛而談寫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學寫作文,指導學生寫出反映生活的作文,並在作文中學會做人。

三、研究的目標。

生活作文研究的雙向協調目標假設。生活作文研究樹立了做人與作文的協調統一的目標,所謂“雙向”,即指向於做人的目標與指向於作文的目標,做人目標與寫作目標統一,對各年級段的學生提出了生活目標和寫作目標,以期達到生活與寫作的同步前進,協調發展,最終為達到生活教育理論求真人的目標服務。

要在研究中,總結出生活作文教學的基本規律,提高教師作文教學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認識生活的能力,使學校成為作文教學特色學校。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與原則。

1、致力於生活教育理論的運用與發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博大精深,我們的首選策略是通過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來提高教育教學的自覺性,真學陶,得真經,開展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的生活作文研究實踐,通過生活作文的研究實踐豐富生活教育理論的內容。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實踐才是深入的實踐,沒有生活教育理論來指導的生活作文實踐是難以得真效的,膚淺的。

2、着眼於人的整體和諧發展。教育的終極目標應當是人的發展,我們要從人的發展的高度來開展生活作文研究。作文能力本身是生活教育內容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生命形態的內容之一。我們着眼於人的整體發展,處好育德與育文的關係,特別加強了學校的德育工作,以德育促智育,以育人來育文,以作文來育人,來促進人的整體和諧發展。

3、追求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從教師與學生兩個層面達到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全體教師協同研究,為完成生活作文研究工作而努力,又要根據自身條件,保持研究個性,尋找能發揮自己所長的又能體現學校作文教學共性的模式。課題組教師開展了《國小生課外閲讀生活的研究》、《加強作前指導“點”“面”結合之研究》、《融情感教育於作文批改之中的研究與實踐》、《鼓勵性、針對性、主體性原則在作文批改中的運用》、《運用綜合講評方式,提高寫作修改水平》、《運用遷移原理,提高修改能力》、《自評自改欣賞性作文講評方法的研究》、《國小生生活作文的個性化指導》、《班隊活動與生活作文結合的研究》、《生活作文情境的創設研究》等子課題研究。從學生的層面上説,既要加強學生的作文基礎,又要實現在寫作中的個性發展,做到“保底不封頂”。

4、語文素養的整體和諧發展。作文教學改革不能離開了語文教學整體改革來進行,作文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表現,我們在進行生活作文研究中,與語文教學整體改革相結合,特別是與閲讀教學相結合。

5、開展作文教學規律的探索。重視規律的探索,從實踐中得到經驗,從經驗中研究規律,規律即科學,尋找大面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規律與方法。在開展作文教學規律探索中,注意繼承傳統、借鑑他人與創新,吸取傳統作文教學的精髓,認真總結生活作文教學經驗,在探索中學會反思,學會從生活教育理論高度反思教學現象,創造出符合本校實際的教學經驗。特別加強了對生活作文基本規律的研究,對作文教學相關問題和基本問題的探討,對作文教學基本過程的研究。

五、主要措施和體會。

我們進行生活作文研究,首先理清的一個思路就是生活與作文的關係,即: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與作文是統一的,生活作文是富於生活教育之中的。

生活作文的基本做法是:讓學生在認識生活中提高寫作能力,通過提高寫作能力提高對生活的認識能力。

生活作文主張:生活有情文有情——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從文中品生活——指導學生認識生活;能以妙筆繪春秋——指導學生表達感受。

把生活作文置於整個教育觀念的改造的系統中來觀照。

教育觀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撐,我們在生活作文研究中加強教育觀念的更新,在更新整個教育觀念基礎上進行生活作文研究。

在觀念改造工作中,我們開展了分層的逐步深入的工作,課題立項後,我們即成立了課題組,並不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組成成員。我們又成立了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每月進行一次學習,編印一期《師陶活頁文選》,每學期編印一期會刊《求真》,參加第二、三屆全國中青年學陶骨幹培訓。每學期有計劃地對全體語文教師、全體教師進行教育理論的學習、講座。編印摘編因特網網絡教育信息的《他山石》週報,成立教科中心組,定期學習,拓展教師的眼界,用科研的力量團結教師,領導觀念。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篇6

課題:化學虛擬實驗指導老師:汪明微組長:範家輝組員:餘皓明

一、我們如何看待這次課題的開展:

其實最開始,對於這個課題,可以説我們是很陌生,因為以前一直都沒有接觸過,而參加這個課題的研究,當初也只是出於好奇,但是後來真正學下去了,覺得這門課題也挺有趣並且很有用處,可以另我們更好地知道一些化學實驗的操作過程,更清晰的弄清楚實驗的反應原理,對於平時的化學學習,很有幫助,所以我們決定選擇了它作為研究性的課題。

當中的學習過程確實另人難忘,從完全不瞭解,到最後的實踐製作,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記得最開始,我們什麼都不會,經過老師的一番指導,我們初步學會如何進行這次的化學課題研究,然後就慢慢的嘗試着弄各種不同的實驗,從簡單,到複雜,過程中我們遇到過很多困難,也出現過錯誤,不過最後通過大家的努力和老師的耐心輔導,最終所有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我們在這個課題的收穫很多,我們通過模擬的實驗,糾正了以前一些錯誤的實驗操作步驟,把以前一些不太清楚的化學原理,也弄清楚了,這對於學習化學的學習很有好處。

由於,我們研究的課題是通過一個名叫《仿真化學實驗室》的軟件製作的,所以次課題就命名為化學虛擬實驗。

二、課題的研究的目標:

1.瞭解反應的原理

2.理清楚實驗的操作步驟

3.糾正以前對實驗原理的錯誤印象。

三、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研究物質的反應原理2.上網或查書收集資料3.學會如何用實驗軟件4.設計實驗5.製作實驗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以收集相關資料和實驗製作為主,通過實驗得出結論。目的:製作更好的化學實驗。蒐集範圍:中學的化學實驗。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1.組建研究隊伍

2.確定研究對象《化學虛擬實驗》3.查閲相關資料

第二階段:構建目標體系,設計內容選擇研究方向和途徑1構件目標:製作出有價值的實驗2研究設計內容:以實驗為主進行研究3研究方法和途徑:圍繞中學的化學實驗

第三階段:研究方按實施階段:主要以製作和設計實驗為主

第四階段:總結提高階段:

1.針對實施階段的情況,整調,完善目標體系,內容途徑和方法2.將前三階段中的研究成果進行驗證和修改3.寫研究報告。填寫手冊。

六、可以研究人員分工:

指導老師兼負責人:汪明微組長:範家輝

蒐集資料人員:範家輝餘皓明整理人員:範家輝餘皓明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篇7

本課題於20xx年三月立項,經過兩年的實施,取得了必須的效果。學生改正作業的進取性提高了,學生作業質量明顯提高了,各年級的數學教學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現就課題做出總結。

一、如何培養學生訂正作業的習慣

(一)研究現狀

此刻很多教師都比較注重研究教材、教法和學法,學生及學生家長都重視聽課和完成作業,往往都容易忽視訂正作業這一環節。訂正作業其實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能夠查漏補缺,對於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國小數學組以培養學生及時訂正作業的習慣為研究課題,開展小課題研究。經過前階段的研究,我校教師觀念上有了很大的轉變:1、更改了現有的作業評價體系:2、更改了作業佈置模式;3、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加強課後反思。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經過教學,教會學生知識,大多數教師把着眼點放在研究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方法上。我們認為,如果能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上下功夫,讓學生對自我的學習結果負職責,養成對作業中所產生的錯誤及時訂正的好習慣,會到達對當前教學效果增值的目的。從長遠來説,好習慣養成了,會讓他們的後續發展更為順利。新一輪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教師已逐漸由只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的思維本事和創新本事等課題上,我認為我們忽略了對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的研究:訂正作業。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説過:“什麼是教育?往簡單方面講,只需一句話,教育就是培養各種良好習慣”。習慣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覺當中養成的,學生學習成績的好與壞,不僅僅與學生的智力有關,更重要的還是與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有關。所以俗話説:“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給孩子好習慣。”因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決定一個學生未來成功的基礎和保障。

在學校實施“先學後教,當堂達標”自主互助新教學模式下,我們國小數學組結合實際情景進行“如何培養學生及時訂正作業的習慣”的研究。及時訂正作業是學習效果反饋的重要途徑,也是預防和矯治學生“學習誤差”積累的必要手段。及時訂正作業是課外作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完成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景,並且對強化教學效果,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培養學生良好的訂正作業的習慣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過程,教師應根據學生髮展的情景,採取相應的措施,及時培養這些習慣,從而為提高學生作業質量和發展學生心理供給良好的條件。

學生在校內所學的數學知識掌握了多少,能應用多少,往往是經過作業來反饋、衡量。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對教學結果的檢驗、鞏固,也是數學知識轉化為技能,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當前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從學生的數學作業情景來看,一方面作業的資料更加靈活、形式更加多樣,練習的綜合性、開放性更強。另一方面學生作業中錯誤的現象也增多了,隨之而來的是學生每一天訂正的作業也多了。仔細審視當前學生數學作業的訂正情景,及時訂正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指當天訂正當天清。第二層指及時有效地訂正,區別於那種“為了訂正而訂正”、“不及時訂正”、“反覆訂正”的現象。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道練習題,學生在平時練習做過了,批改後教師也講評過了,做錯的同學也訂正過了,但當類似的練習再次出現時,許多學生仍會出現與第一次練習時一模一樣的錯誤。分析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與學生作業訂正效果不佳相關。

二、概念的界定

作業訂正是學生在教師作業批改後,對自我所做作業中的錯題進行改正,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影響學生課餘生活的時空,對學生髮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對學生所學知識查漏補缺的一個重要組成環節,是學生成績提高的關鍵。效率是指對時間的利用率,學習效率高的'人不會讓每一分鐘閒過,不會總猶猶豫豫,這道題該不該做?這個難點該不該問?這個知識講過沒有?僅有效率高,才能在有限的的時間裏學到更多的知識。要想效率高必須做到:

1、要精神高度集中,這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條件,學習的時候就應當全神貫注,心無雜念,把精力集中在本子上、筆上,全身心投入進去。

2、就是有良好的習慣,好習慣才能利用時間,提高效率。

作業訂正: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是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減少錯誤累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及時訂正:一是從時間上來説,得到批改後的作業,在他的第一時間改錯,就叫及時訂正。第二從學生本事來説,只要他把經過努力能訂正的訂正了,就叫及時訂正。第三從學習態度的角度來説,如果他發現自我不懂的知識,能想各種辦法主動去解決的,那更是叫及時訂正作業。

習慣:人的行為傾向,一種穩定的、固定化的行為方式。心理學上説,習慣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鏈接。

三、研究的依據

1、《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訂正,在關注知識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學生在作業訂正中所折射出來的思維過程與方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不是消極的容器,要使學生把人類知識轉化為自我的財富和技能,必須自我學會學習,學會評價,學會反思。作業訂正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把培養學生本事及作業訂正的有效性放在重要地位。

1、有效性理論

有效性是一種價值屬性,不論“效”的大小如何,“效”之代價多少,均須以該活動結果,作為客體是否貼合活動主題需要的依據。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性必須研究的三個要素,速度可看作學習時間;收益可看做學習的結果,安全可看做學習體驗,能夠説,時間,結果和體驗是衡量學生有效性學習的三個重要指標。

2、元認知理論

元認知是一個人所具有的關於自我思維活動和學習活動的認知和監控。其核心是對人知的認知。元認知實質上是描述了人類自我意識在認識調解上的一種功能,活動對象是認知過程。所以説他核心意義是人知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有三點十分關鍵:第一,元認知是一種認知活動或者心理活動,這種活動包括兩個成分,1、認識、瞭解、理解、分析等,2、這是一種監控活動,管理性活動。第二、這種活動的對象是思維活動和學習活動,而不是知識本身,第三、認識的對象不是別人的學習活動,而是自我的。不是一般的學習活動,而是特殊的具體的學習活動。我們能夠通俗認為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結果的再認識,是對原先構成的認知結構的認知體驗,進行元認知調控、建立新的認知結構,並不斷重複這種認知活動的一種認知活動。

3、最近發展區理論

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二胎髮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到達的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能獨一的完成任務,但在人的幫忙下,在團體活動中,經過模仿卻能完成這些任務。能加速學生的發展。最近發展區主要是智力而言,其實在學生心理髮展各個方面都存在最近發展區。教師應圍繞“最近發展區”大做文章,經過聯繫薄、週記、作業本、期末鑑定等。讓學生看到成功的期望,明確努力目標,獲得動力。不斷完善自我。加速自我的發展。

四、研究的目標,資料,方法,對象

研究的目標:

1.經過本項目的實施,探索行之有效、便於操作的、促使學生及時訂正作業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反思學習本事,增強學生的自覺糾錯本事,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辨析本事,讓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顯著的變化,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變得更加聰明,到達“不犯同樣的錯誤”的目的,促進數學成績的提高。

2、經過本項目的實施,減少或避免重複機械的練習,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並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並解決問題的本事。

研究的資料:

1、分析學生的訂正作業現狀與不及時訂正作業的各種原因。

2、討論並制定出及時訂正作業的要求。

3、尋找各種提高學生數學作業訂正有效性的措施,培養過程中分層進行,持續觀察各類型學生的行為,並做好記錄。

研究方法:

1、運用代幣制原理,進行正面強化。

2、分年級段研究,1-2年級為低段年級,三四年級為中段年級,五六年級為高段年級。

3、自然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行為研究法、個案分析法、經驗總結法。

研究對象:國小1-6年級學生、

五、實施研究措施

(1)進行課題申請、論證,

(2)設計調查表,分析調查研究學生訂正作業的習慣,做好前測工作。

(3)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4)實驗尾聲,進行實驗後測,檢驗實驗成果。

六、研究結果

在實施培養學生訂正作業習慣的小課題中,給教師的執教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帶來了一些可喜的變化。

先説教師行為的一些變化。原先教師批改完學生的作業後及時返還給學生,學生能否改錯全憑學生自願。學生能主動改錯,教師心裏當然很高興。不能改錯或不去改錯也不會去深究。此刻教師會給孩子提出明確的改錯要求,會檢查學生的改錯結果。對於沒有能按時完成改錯的學生,會找尋原因,然後針對性地供給幫忙。在每次批改作業時,會有意識地查看前次作業的完成情景。這樣在教師的堅持下,學生訂正作業錯題的行為也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

再説學生行為的一些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絕大部分的學生有了自覺改錯的習慣。他們養成了得到作業本後,先看教師的批改意見,發現有錯及時改正。學習成績本身比較差得學生改錯困難極大,偶爾不能完成改錯是自然的事。適當降低對他們的改錯要求,只要能把力所能及的那部分題完成了就算過關,不要給這部分學生太大的心裏壓力。

最終説説教學效果的變化。因為教師和學生每一天都注重檢查自我的教和學的效果,發現問題,及時改正。不要小看這樣每一天改正一兩道錯題,久而久之,每一天都儘量地沒有存留問題,所以帶來了教學效果的可喜變化。上期我校數學組的期末考試成績,在我們片區的五校聯考中,各個年級基本是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績。這不能不説是課題研究取得的一點小小的成績。

值得説明的一點是,不要以為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訂正錯題的習慣,就能夠一勞永逸。事實證明,如果過一段時間,教師不在這方面提要求,學生的這個習慣會慢慢弱化的。所以小課題實驗雖然告一段落,但對學生訂正錯題習慣的培養還不能結束,必須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

七、研究結論

如何培養學生及時訂正的習慣呢?

首先,要分析學生不及時訂正的原因:

1、不會訂正,知識點不懂;

2、忘記訂正,或沒時間;

3、不想訂正,反正教師未作要求,不檢查。

然後,要耐心細緻抓實學生的訂正,促使其養成習慣。我談幾點自我的做法:

其次,強調及時訂正的重要性,講清訂正的意義和具體要求,每次學生作業前,提醒他們先訂正再做。必要時,能夠採取強制手段,或者小懲罰一下,讓孩子們明白,作業錯了必須要訂正,否則就無法過關。

最終,在作業或試卷講評過程中,一般要求學生用醒目的顏色筆如紅筆進行訂正,色彩比較鮮明,便於查對,也便於日後的複習。

重視訂正作業的批改,批改作業時先檢查前一次的作業,如有未訂正的,暫時不改,叫來學生當面補完訂正再批改。我常問:“你是願意認真訂正呢,還是要教師罰你重新做一遍?”百分百,他們會選擇前者。

定期自查互查作業訂正情景,一般我每隔兩三週佈置一次,能夠讓優秀生與學困生結對互查,或組成四人小組合作互查,避免不訂正作業越積越多的現象。

這樣做,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比較麻煩,需要投入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久而久之,學生就漸漸養成了及時訂正的習慣。

八、問題與反思

1、存在的問題,以後注意訂正作業要因人而異,分層要求,個別輔導要尊重個別差異。

2、研究工作應進一步深入,應落實到提高教學成績上來。

九、參考資料

姚玲芳新課程下學生數學作業訂正的研究《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xx年03期

李志自動作業“當堂訂正法”《雲南教育(基礎教育版)》1984年12期

劉兼孫曉天、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王先姣提高國小數學作業訂正質量的有效途徑《國小教學參考》20xx年26期

胡揚紅小班化教育中學生訂正作業習慣的養成之我見《江蘇省教育學會20xx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20xx年

鄭福芬論如何批改與訂正國小數學作業《新課程(國小版)》20xx年7期。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篇8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課題是在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教育帶來巨大沖擊和素質教育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形勢下產生的一個教育前沿課題,開展這一課題研究活動是為了探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豐富的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並將這些工具全面地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相互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從而促進傳統教育方式的根本變革,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

根據瑤海區教育局有關文件精神,我校於20xx年9月申報了瑤海區教育局與東北師範大學理想信息學院合作研究的課題“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應用方法的研究” 的子課題,經過瑤海區教育局與東北師範大學理想信息學院的審批,成為瑤海區首批18所“東北師範大學信息化教育實驗校”之一。在瑤海區教育體育局和東北師範大學專家組的領導和指導下,學校領導和老師經過近五年來的摸索和實踐,結合各學科教學內容和特點,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之路,收穫了成功的喜悦,也醖釀了有益的反思。現向各位領導和專家作課題結題工作報告。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

本課題從課題申請批覆後,學校課題組立即組織制定具體實驗方案,本着嚴肅認真積極主動的精神開展課題研究,按照研究計劃,分步實施,研究人員各司其職,力求做到研究工作有條不紊。為此我們開展了以下工作

1、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領導課題研究工作。

主要參與人員中有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及一批專業紮實的中青年學科教師與教育技術、信息技術水平精湛的教師,他們大部分在本學科教學領域多次參加各級教學業務大賽並獲獎,同時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都已熟練掌握網絡教學技能和多媒體軟件製作技巧,有理論和技術能力參加本課題實驗研究。

2、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確定研究內容。

(1)整合模式的研究:具體研究如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教學過程,改革學習方式,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術支持。研究各學科各種課程類型可能的教與學模式。發掘、總結並評價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優秀教學案例和經驗,幫助教師在理解、遷移的基礎上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教學設計水平,積累相關教學經驗。總結並評價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優秀教學案例和經驗,探索常規教學手段存在的困難,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困難的模式,研究各學科教學軟件資源的應用方法。

(2)學習資源及案例的研究:具體研究基於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庫的教學應用,加強學習資源網站的建設,突出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及形成整合課的教與學模式分析研究。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有效性評價方法研究:研究學科教學效果定位、評價基本方法、具體項目;研究評價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力有效方法。

(4)信息技術應用於新課程教學的教師培訓研究:根據我校的校情和具體教學需求,開展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教師培訓,研究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教師培訓方法。

二、課題研究的管理

1.組織管理

設立課題領導小組,負責課題的整體設計和對各類專題、子課題進行指導和管理。

2.課題活動管理

(1)課題核心組每月一次例會制度,交流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總結前期研究的經驗,並對下一階段的研究作出決策。

(2)課題組全體成員每季集中活動一次,彙報、交流課題研究及實驗情況,解決研究中碰到的各種困難,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課題組每學年組織2--3次大型探討課活動,推廣階段性研究成果。

(4)各學科課題組負責人根據研究需要,進行正常的課題研究活動,可不定期交流研究情況,總結研究成果。重點、難點問題可集中力量攻關,課題領導小組做好協調工作。

3.課題資料管理

(1)資料管理採取集中與分散結合的方式,課題組定期進行收集、整理。

(2)各學科課題組應做好課題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並及時將研究資料和成果提供給課題組。

(3)實行資料信息網上共享,使參與課題研究的全體人員都能夠使用對方的資料。

4.課題經費的管理

本課題作為學校的中心課題,從學校科研經費中支付課題研究的正常開支。 課題研究過程中必然對校園網的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學校將根據需要確保校園網硬件和軟件建設的到位,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對教師的培訓費用應作為教師的繼續教育經費由學校財務部門按規定報銷。 對課題研究經費的使用,應本着厲行節約、嚴格管理的原則使用,執行財務規定,接受審計監督。

三、課題研究主要流程及相關活動的開展

(一)研究準備階段

1、組織教育理論培訓,加強教師理論儲備,提高課題研究能力。

建立領導小組,深入學習討論,更新觀念,全面發動,造成輿論。設計論證實驗方案,落實到各教研組,培養骨幹教師,壯大科研積極分子隊伍,年度第一學期,課題組組織了四次教研活動,先後下發了20多篇理論文章和《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從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到皮亞傑和維果斯基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從國內課程整合的最新信息到國外的發展情況,大量教育科研的前沿理論材料都由課

題組下發到課題組成員手中。校長還集中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三次理論培訓,從研究性學習到課程整合,從新課程理論到“3+x”改革。再到校本課程的開發。

定期組織課題組成員統一學習課程整合的教學理論和教學設計,觀摩優秀教學案例。進行實驗小結,交流實驗心得體會,撰寫實驗論文和實驗總結及經驗。其中重點學習了《信息素養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與案例》、《多媒體設計與製作》、《信息技術與教學創新》、《課程整合培訓教程》、《校校通工程---應用篇》等著作和相關教學理論。使實驗教師在信息素養和課程整合理論與教學設計等方面有了明確的思維方向和教學實驗目標。為推進實驗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另外派出信息技術教師和學科教師參加區教育局、東北師大聯合組織的課題開題會議、在長春組織召開的課題輔導培訓會議、在北京舉辦的全國課程整合學術研討會,同時積極與兄弟學校合肥38中、合肥55中、行知學校、東北師大附中等探討、交流、研究課程整合的實驗工作,同時還邀請東北師大專家解月光教授、東北師大理想信息技術研究院劉曉中教授、劉茂森教授進行理論輔導和具體指導課題工作的開展。

2、以課題研究為中心,大力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提升教師學生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首先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和技術水平,以適應課程整合教學的開展: 提出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具體目標:教師要掌握常用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如文字處理、數據統計、課件製作、網絡應用,在培訓的同時要求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強化現代教育技術意識轉變觀念。

優化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整合理論學習、教育教學資源獲取、教學軟件應用、教學素材的處理和開發、網絡應用。

活化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方式:針對教師的培養目標要求的不同和技術素質的不同,教師的培訓劃分四個層面,制定四項制度、堅持六個結合。四個層面:專業層、提高層、普及層、管理層;四項制度:課題組長負責制、學科課題組研究制度、結對研究制度、獎勵制度等;六個結合:專家講學與外出學習相結合、重點培訓與全體培訓相結合、集體培訓與個人自學相結合、學校培訓與學科組培訓相結合、典型引入與榜樣示範相結合、培訓、考核、評比、獎勵相結合。

通過培訓,使教師加深了對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提高了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課程整合的水平;促進了學校管理觀念的轉變,逐步進行網絡化管理,並努力向數字化校園邁進。通過培訓,培養鍛鍊了一批骨幹教師隊伍,為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創造了條件。

其次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合理設置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注重學生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基礎,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堅持開足、開好信息技術教育必修課,為開展課程整合,實現信息化教育打下技術基礎。

3、開展信息技術環境建設,為課程整合實驗搭建研究平台。

學校領導高瞻遠矚,提出積極搶佔現代教育技術制高點,強化網絡環境建設,探索網絡環境下新型教學模式,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素質,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爭創全國百強示範校的學校信息化建設規劃。

為適應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研究和信息化教學的發展,學校積極開展信息化建設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步伐,組建了校園網絡,加強了硬件環境建設,為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學校跨越式發展,搭建了高水平的硬件平台。

(首先建設千兆校園網;通過光纖連接教學樓、綜合樓、藝體館、實驗樓,共計900餘個節點,全校每個教師配備1台聯想P4電腦,形成了覆蓋整個學校的校園網拓撲結構,保證了教學信息100M高速傳輸到桌面的需求;網絡出口通過10兆寬帶連接因特網,通過2兆數字電路連接教育科研網,保證教師高速、準確、快捷獲取教學信息。

其次組建四個學生微機室和一個電子資料室,全部配備聯想P4電腦,可容納240名學生同時上課;其中包括專門學習微機技術、網絡技術的個體學習式機房;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為主要功能的機房;開展研究型課程學習的機房等三種形式。

再次為適應網絡教學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學校50個教室全部進行多媒體化改造,安裝電腦、視頻展台、液晶投影儀、電視機、電動屏幕和音響設備等,全部實現網絡化多媒體教學。使信息技術真正走進了每一個教室,使之成為開放的課堂、廣闊的教育空間。先進的信息技術硬件環境的建設為學校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搭建了堅實的基礎平台。)

以上僅供參考,請根據學校實際情況補充。

4、多種渠道建設教育教學資源平台,為課題研究提供豐富的.網絡資源儲備。 資源庫建設原則:採購+網絡下載+教師自建三結合的原則。

為確保有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開展網絡教學,我們首先採購了成套教學資源安裝在服務器上供全校老師使用;同時各組教師通過網絡下載大量多媒體教學資源,並且進行分類保存,形成大量教研組教學資源;另外,最主要的是學校教師通過培訓,利用掌握的信息技術根據教研組需要,分工合作,分單元劃類型,自制教學課件和教學網站,組內教師共享使用,共同完善提高。通過以上三中途徑組建了教學資源平台系統,保證校園網為教師學生開展課程整合研究提供海量教學資源。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篇9

自從我校學習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區下發了《關於全面啟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之後,開展了“陽光體育運動”活動,保證了我校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使學生從繁忙而又緊張的室內課堂中解脱出來,參加體育活動,達到真正的育人育體的宗旨。可是,對於一所西陲邊緣經濟條件比較落後的團場學校來説,我校的體育設施資源非常有限,根本滿足不了現有學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課程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有很大的開發和利用的空間。可見,合理開發體育活動資源尤為重要。為此,我校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具體要求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各種課程資源。我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和課外體育活動正是利用了校內課程資源(包括老師羣體、師生關係、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體育場地等),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加強了對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以下是我對大課間體育活動資源開發與課外體育活動拓展的一些見解:

一、合理開發教師資源,實現學科資源整合。

老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鑑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老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大課間體育活動除了開發與利用《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外,更重要的是實現各學科教育資源的整合。例如,活動期間,學生對於音樂節奏的把握,離不開音樂教師的教導;在編排民族舞蹈的時候,學生對於舞蹈動作的掌握,也離不開舞蹈教師排練;大課間期間,對於班級秩序的管理,離不開班主任老師。可見,開展這些活動光靠體育學科是不夠的。此外,還要積極開發校內場所和設施,如圖書室、實驗室、老師羣體、師生關係、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社團活動等,校內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要着眼於校內課程資源。沒有校內課程資源的充分開發與利用,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成為奢談。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熱情參加體育活動。

新課程強調,學校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等,並按自己的需要設計教育活動。讓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利於學生動手,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很好地利用了學生這一重要資源。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對於培養學生熱愛集體,熱愛學校的團隊精神,增強學校凝聚力,增進師生情感,團結奮進,豐富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風,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同時對發展學生體能,增進身體健康,培養學生自我鍛鍊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及心理素質、養成終身體育意識,陶冶學生的情操,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養成學生積極向上和豁達樂觀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腦力疲勞,減輕緊張的課堂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開拓課外體育活動,創造活動的多樣性。

培養學生的興趣,注意發展學生的能力,養成鍛鍊的習慣,我們安排了長短跑,籃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體育遊戲等。通過參加活動學生得到了鍛鍊。小型競賽是非常適合少年特色的體育活動形式,深受學生歡迎,不僅推動羣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而且活躍學生生活,培養學生榮譽感及集體主義精神,我們根據季節變化開展比賽,以單項分散為主,有班級隊列比賽,小足球比賽,跳繩,長跑比賽,廣播操比賽等。

四、合理安排校園場地,嚴格監督學生安全。

每班班主任必須到本班活動場地,選擇、設計分散活動內容,組織安排本班學生站隊和活動。分散活動時以推薦內容為主,各班可根據實際情況操作,儘量做到顧全點面,讓每個學生活動起來,並注意安全。體育老師負責本年級班級的場地安排,並對學生的站隊、廣播操、分散活動進行指導與監督。活動必須由班主任到場負責管理,做必要的技術指導。加強安全防範管理。班主任必須加強教育,引導學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參加活動。如果遇到小型體育競賽,體育老師必須提前到達比賽場地。各班快速、有序地進入比賽場地進行比賽。遇到陰雨天不能進行正常室外活動時,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進行室內遊戲(器材自備)。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見解。總之,開發校內課程資源,要遵循實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則,儘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資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開發與利用一切有利於有效達到教育教學目標和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課程資源。只有那些進入課程,與教學活動聯繫起來的資源,才是現實的課程資源。學生通過“大課間體育活動”增強體能,促進身體健康;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養創新精神;學會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終身鍛鍊的意識和習慣;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篇10

近年來,職業院校學生的數量逐年持續增加,就業競爭日趨激烈,而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不容樂觀,社會對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要求也越來越高,職業院校學生要想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需要迅速適應學校環境向社會領域的轉變,需要在學校期間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因此,研究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現狀與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研究概況

(一)問題的提出

有關職業院校學生“就業難”這個問題的探討數不勝數,古人曾以“立業成家”作為人一生當中的兩件大事,可以看到,職業的成敗直接決定着人生的成敗。在現代社會,職業的成功與否與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有着密切的關係。然而隨着近年來職業院校學生的數量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日趨激烈,職業院校學生要想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需要迅速適應學校環境向職業領域的轉變。這種轉變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他們是否具備社會所認可的職業素養。同時需要認識到,這種素養的具備絕不是朝夕可獲的,因此,職校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些素養從意識層面包括秩序意識、合作意識和尊重意識,從能力方面包括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通過系統的研究,促進大家從“校園人”向“職業人”的轉變。

(二)研究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以現代職業教育理論和國家職業教育政策為指導,以現代社會對勞動者職業素養的要求為依據,以培養德技兼備的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為目標,根據中職教育的實際和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整合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拓展教育形式,優化教育實踐,完善教育評價等活動,探索提升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多種途徑和方法,構建一套切實可行,又高效能的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課程體系與管理模式。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1.課題研究思路

通過開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特點、企業對人才素養的要求等的調查研究,充分認識提升勞動者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以培養德技兼備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結合本校實際和中職學生的發展需要,通過六項子課題分類研究,探索提升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教育途徑和方法,以形成科學性與可操作性都較強的基於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中職育人模式。

2.課題研究原則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客觀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創新性原則。

3.課題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通過多種形式的調查,瞭解企業中人才素養的現狀和對人才素養的期待,瞭解當前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現狀和培養方式,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行動研究法。通過開展具體的活動,做到在行動中研究。

(3)個案研究法。以學校各專業為例,把研究點分解到相關班級、學生和相關企業。

(4)經驗總結法。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實例進行系統分析,使研究成果上升為系統、科學的經驗和理論。

二、研究內容

(一)學生管理與德育工作模式研究

該模式側重於通過德育活動來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寓德育於各學科課堂教學之中,寓德育於規範的常規訓練之中,寓德育於各項實踐活動之中。通過課堂教學(職業指導、職業道德教育等)、常規訓練(3Q7S管理活動、道德實踐周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志願者活動等),培養學生的職業思想意識、職業道德素質和職業行為習慣。

(二)學生職業素養課程體系的構建,及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根據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落實必須開設的系列課程,如《人文素質系列模塊》《職業生涯規劃》《溝通與表達》《中職生應知應會知識》《禮儀與人生》《藝術欣賞與美育》《健康與養生》《軍旅、草原、校園歌曲演唱》等,並能在教學內容(有用、樂學)、教學方式(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模擬教學)、教學環境(創設功能複合齊全、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緊密結合的教學環境)、課時比例(調整文化課和專業課、專業理論課與專業實訓課的比例)、教材應用(開發補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輔資料,研發適應新興產業、新職業和新崗位的校本教材)、教學手段(構建網絡學習平台,創設生產服務模擬場景)等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三)校園文化訓導模式研究

該模式側重於通過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來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需要營造一種特質校園文化,一個深厚的學校文化符號,有着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包含着積極向上、陽光健康、熱愛生活、敬重生命的生活理念,不計回報、生機勃勃、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工作態度,不畏艱苦、勇於探索、奮鬥搏擊、果決剛毅的思想精神。通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和行為文化等的建設,營造職業教育和創業創新的文化氛圍,培養學生開闊的心胸,吃苦耐勞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崇敬生命和敢學、敢做的健康情懷。

(四)心理健康教育推廣模式研究

該模式側重於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來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它兼有矯治、預防和發展的功能,但預防和發展重於矯治。通過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種途徑與方法,培養學生健康陽光、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

(五)以綜合考評為導向的學分評價模式研究

該模式側重於通過評價考核的導向作用來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對學生的綜合考評包括學業學分和德育學分的考評,這是融教育內容、教育途徑、教育載體於一體,以學分的形式對學生的品德和行為、知識和技能進行考核的綜合評價體系,考評內容體現了學生要努力的方向,考評結果反映了學生的達成狀況。通過考評,全面瞭解和衡量學生的思想表現及其發展水平,職業素養和行為規範達標程度,知識水平和技能狀況,促進學生職業思想品質和職業知識技能全面提升。

三、研究的主要結論

(一)職業素養和能力提升是職業教育的最高命題

1.職業素養教育是職業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應用型專門人才。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越來越被用人單位注重。以前那種一輩子就指望某個專業或一種職業吃飯的觀念已經不合時宜了。中職院校必須將職業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訓練一樣重視,全面提高中職生的職業素養,為學生參與社會競爭奠定良好的基礎。就目前的現狀而言,不少中職生存在着集體主義思恕淡薄,責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學習懶惰,紀律鬆弛,揮霍浪費等不良品質。這些學生的職業素養肯定也會受到影響,最終會被社會所淘汰。目前對中職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還是一個薄弱環節,一些中職生對加強職業素質教育不以為然,不能夠認真對待職業技能訓練時嚴格要求,職業素養表現令人堪憂。大眾對中職教育的熱情,主要是對學生就業期望比較高。如果學生畢業時很難就業,家長的教育投資得不到回報,人們對中職教育的不滿勢必會增加,這必然不利於中職教育的發展。

2.職業素養教育是職校生就業和創業的深層次需要

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鉅的任務。家長和學生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賦予了很高的期望。通過學習來改變自身命運和家庭的經濟狀況是中職生最重要的人生訴求之一。中職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他們面臨着由學生向職業人的轉變,校園往往是他們走向社會的最後訓練基地。雖然各行業都有各自的行為準則,但各個行業對求職者基本職業素養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要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優秀的職業道德品質和高尚的職業理想結合起來。通過教育,培養中職生樹立敬業精神並且養成奉獻意識,使中職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感和伎命感。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看,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職業素養,才能較快地適應各個職業的要求,進而成長為符合要求的專業人才,為自己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一個穩固的平台。

(二)現狀和問題分析和解決思路

1、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現狀與問題

(1)職業意識淡薄,職業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職業意識是作為職業人所具有的意識,如工作積極認真,有責任感,具有基本的職業道德。

職業意識既影響個人的就業和擇業方向,又影響整個社會的就業狀況,它包括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協作意識和奉獻意識等方面。職業意識是職業道德、職業操守、職業行為等職業要素的總和。有調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學生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行業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標公司的選才要求和用人標準,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從未考慮過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些學生入職之後不能很快適應公司環境,組織忠誠度較差,頻繁出現跳槽現象。職業院校學生求職過程還存在缺乏誠信的問題,如:誇學校習成績、偽造各類證書、編造工作經驗等。這些問題反映出職業院校學生職業意識比較淡薄、職業價值觀模糊、與社會需求脱節的現狀,職業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2)職業觀念不強

從《職業》雜誌等相關的調查來看,有52%的職校生從沒有考慮過要找的行業是什麼樣子;對目標單位的選才要求和用人標準回答“不清楚”的人佔23.9%,回答“還行吧,大概能想象”的人佔33.9%;同時,有51.4%的人對“你清楚考慮過自己以後的職業發展嗎?”感到茫然。這些問題反映出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觀念不強,大部分學生在學校還是為順利畢業拿到文憑而努力,與社會需求脱節。

(3)職業心理素質較差

很多職業院校學生對自己瞭解不夠,不能夠很好地給自己定位。有時自視過高,當不能達到既定目標時,就認為自己沒用,產生自卑心理。有時又定位太低,目標很輕鬆就達到了,這使他們又產生了自負心理。工作中遇到問題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職業院校學生不能很好地正視和處理這些問題,抗挫折能力較差,無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學生甚至會因此走向極端。種種現象,折射出職業院校學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質,它與用人單位所需求的員工心理素質相去甚遠,已經成為職業院校學生就業方面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2、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現狀與問題原因分析

學生自我效能感低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如今,在學校裏面,大多數同學失敗時會認為是自己不具備取得好成績的能力,這就會降低自我效能感。由於一次的失敗可能導致同學失去繼續做某件事情的信心,長期下去大家產生很強的挫敗感,以至於有的人在一新事情的之前就會打起退堂鼓。正是這種自我效能感的低下,不少同學產生了對學習的厭惡感,也對自己的未來感到了迷茫。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到社會上必然會影響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