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業發展工作報告範例

一、發展環境、戰略重點和戰略主題

教育事業發展工作報告範例

(一) 發展環境。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新世紀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佈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明瞭教育科學發展的方向,描繪了教育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各級黨委、政府更加重視教育,各條戰線更加支持教育,教育系統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教育事業,教育改革發展開啟了全新的歷史篇章,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為“xx”時期教育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來,我市教育改革發展成績顯著,全面實現了規劃目標。全市各級黨委、政府落實全面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教育經費投入持續增長,城鄉教育統籌發展。義務教育提升工程順利實施,“雙高普九”和“教育強縣”創建走在全省前列。高中階段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教育質量穩步提升。職業教育多元化發展,創建學習型社會取得初步成效。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入推進。高學歷教師比例明顯提升,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率先在全省實施了義務教育寄宿學生“蛋奶工程”,率先建立全覆蓋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教育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跨入了教育大市向教育強市邁進的歷史征程。

(二)戰略重點。“xx”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關鍵五年。堅定不移地實施教育興市、教育立市戰略,在關天經濟區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市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教育優先發展、率先發展,實現科學發展,更好的為在關天經濟區率先崛起服務,是“xx”時期我市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重點。

教育要發展,關鍵靠改革。推進教育科學發展迫切要求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創新作為重要着力點,全面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大膽衝破一切不利於教育科學發展的觀念和體制,積極引領教育的變革和轉型。

教育要發展,人才是根本。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迫切要求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擺在教育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切實加強教師專業化建設。到年,初步形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

教育要發展,條件是基礎。增強教育的發展實力,迫切需要按照辦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的要求,加大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投入,加快實施教育重大工程項目,推進學校標準化、信息化、現代化建設,加快實現人民羣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

(三)戰略主題。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能力為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堅持全面發展,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思路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全面落實黨的xx屆五中全會、全國、全省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切實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和人才強市戰略,加快建設人力資源強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全面實現全市“xx”規劃目標服務。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把育人為本作為根本要求,把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任務,把優先發展和改革創新作為根本保障,堅持尊重規律、科學發展的原則,正確把握和處理好優先發展和服務全局、促進公平與注重效率、擴大規模與提高質量、整體推進與分類指導、改革發展與維護穩定等重要關係,完善標準體系,推動改革試點,實施重大工程,不斷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

(二)主要目標

總體目標。全面提高教育服務和支撐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的能力,着力增強教育發展實力,為到年前率先在關天經濟區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基本建成教育強市。

教育事業發展目標。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城鎮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全市學前三年幼兒毛入園率達到70%;縣(區)域內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義務教育完成率力爭達到97%以上,適齡兒童接受優質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8%,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高中教育協調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以上。

教育服務社會目標。初步建成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城鄉教育發展一體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教育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中國小入網率達到100%;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不斷完善,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面得到進一步擴大;年前,新建5所特殊教育學校,全面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

教育支撐經濟發展目標。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並舉,職前教育和職後教育銜接;繼續教育參與率大幅提升,基本形成遠程開放教育體系和公共教育服務平台;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3年,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2%,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5年。

教育制度建設目標。基本建立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建立保障教育優先發展制度,完善教育公平促進機制,健全統籌有力、權責明確的教育管理體制。

(三)基本思路。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題,以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為主線,以服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發展方式,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優質發展基礎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支持發展高等教育,加快發展繼續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堅持均衡化、優質化、科學化、法制化戰略,積極推進辦學體制改革、管理體制改革、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招生考試製度改革,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以“雙高普九”和創建“教育強縣”為總抓手,積極推進縣域教育現代化建設。

抓住人才這個關鍵要素,加強辦學條件這個基本保障,大力實施教育振興八大工程,發揮教育信息化的先導作用,着力增強教育發展實力。

三、完善現代教育體系

(一)加快學前教育普及發展。落實政府發展學前教育責任,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城市以普惠性幼兒園為主體,農村以公辦幼兒園為主體,加大對民辦園的扶持力度。縣級政府制訂學前教育機構佈局規劃,將學前教育切實納入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規劃並實施。市財政設立幼兒園建設專項資金,實行以獎代補,支持城鎮小區幼兒園和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縣財政要設立相應的專項建設資金。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設立專門機構,對學前教育實行統一歸口管理。嚴格執行幼兒教師資格標準,落實幼兒教師地位和待遇。

(二)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把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探索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實施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際交流制度,探索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內國中學校的辦法,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和寄宿制學校管理的體制機制。實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考核和評估制度,繼續推進“雙高普九”工作,到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實現全市縣域“雙高普九”全覆蓋。

(三)突出高中教育優質發展

優化佈局。按照每20萬人口設置一所、主要設置在縣城或重點鎮的原則,優化普通高中佈局。到年,全市所有“XX年一貫制”學校和完全中學實行國中、高中分離。

改善條件。積極加強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加大農村薄弱高中改造,縮小城鄉之間普通高中辦學水平的差異。年前,全市70%普通高中創建成省級標準化普通高中。鼓勵有條件的縣區率先實行免費高中教育。

提高質量。以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為載體,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全面落實課程方案,深化普通高中課堂教學改革。創造條件積極開設選修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指導。促進全市普通高中注重內涵、提高質量、打造特色。

(四)強化職業教育創新發展

強化統籌管理。強化政府管理職能,將基礎職業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作為充分就業、改善民生、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健全“政府統籌,分級管理,地方為主,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加大統籌力度,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規劃,打破縣域、行業、部門、學校類型界限,通過“合併、共建、劃轉”等方式,優化整合教育資源。協調發展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兩類教育招生規模大體相當。

增強基礎能力。繼續實施縣級職教中心建設工程、省級實訓基地建設工程,開展省級示範院校建設工程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程,全面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提高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水平。組織實施“精品(示範)專業建設計劃”,引導學校根據區域產業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和佈局。推進“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行動計劃”,努力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到年,高等職業教育招生總數達到7000人,在校生達到2萬人以上;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規模穩定到6萬人以上,規模在3000人以上的縣級職業教育中心達到6所。

擴大培訓規模。深入實施“人人技能工程”、“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以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等,大力開展新型農民、農村實用人才和進城務工人員培訓,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xx”期間,新建1-2個國家級社區教育示範區和20所省級示範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年均為社會培養5萬名技能緊缺人才,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30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0萬人。

(五)支持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支持文理學院建成綜合性大學。加強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吸引省內著名高校來辦學或與我市合作辦學。支持文理學院新增碩士學位點,發展研究生教育,辦成省內和西部地區同類院校一流水平的綜合性大學。根據市域經濟發展需要,開設支柱產業和重點領域急需的專業,重點發展機械製造、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採礦、建築、旅遊等專業羣,探索與高新區、開發區、工業區聯動發展的機制,促進人才培養鏈、科技創新鏈和產業鏈緊密結合。

推動職業技術學院特色發展。按照“突出重點,形成特色,創新模式,提升服務”的發展思路,重點建設好5個省級重點高職專業及相關專業羣,搭建省級綜合實驗實訓基地、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加快向高職本科教育發展步伐,建成省級示範性高職院校。

發揮資源優勢,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依託廣播電視大學辦學系統,構建市、縣、鄉(社區)、村一體化終身教育組織體系。適應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建設需求,發揮高等教育學校網絡教育、繼續教育資源優勢,構建現代開放大學。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平台,實行優質課程資源共享,搭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大平台,滿足學習型社會建設需要。

(六)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認真貫徹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和《省民辦教育管理條例》,不斷深化民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依法管理各級各類民辦學校。規範發展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穩步發展民辦基礎教育,積極發展民辦學前教育。進一步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學校民主化、科學化管理水平。將民辦學校招生、考試、學籍管理、教研活動、教學評估、師資培訓、表彰獎勵和教師編制等納入統一管理。進一步規範民辦學校教師人事代理制度,保障民辦學校教師待遇,在資格認定、職稱晉級、業務培訓、社會保險等方面享有公辦教師的同等待遇。嚴格准入制度,建立風險防範和信息公開制度,健全變更、退出機制。建立民辦學校督導員制度。加強對民辦教育的督導評估,規範辦學行為。不斷加大規範辦學力度,依法對民辦學校違法、違規辦學行為進行查處,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改善民辦教育發展政策環境,保持民辦教育在全省的優勢地位。

(七)推進特殊教育快速發展。把特殊教育納入全市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接收殘疾人入學,不斷提高殘疾人受教育程度。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建立特殊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專項補助費,制定並提高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和特殊教育教師津貼。年前,建成市特殊教育學校和扶風縣、眉縣、岐山縣、鳳翔縣特殊教育學校,改擴建陳倉區特殊教育學校。創造條件在市特殊教育學校設立殘疾兒童學前班。適齡的視障、聽障、智障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70%。

(八)引導終身教育協調發展。政府成立跨部門的繼續教育協調機構,將終身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創新跨部門協調工作機制,整合全市教育資源,促進形成全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終身教育體系。加快各級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建立終身學習制度,滿足羣眾個性化學習和發展需要。

四、深化教育制度改革

(一) 建立教育“三個優先”制度

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夯實政府發展和管理教育的責任,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充分發揮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完善教育優先規劃制度。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確立人力資本投資優先於物力資本投資,教育發展適度超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規劃教育發展,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城鄉統籌規劃,社會資源分配要優先安排教育。認真落實關於推動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政策,組織實施好教育發展的重大項目。

完善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制度。統籌、優化財政收支結構,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

建立教育優先發展激勵機制。完善縣區黨政領導幹部履行教育優先發展職責督導評估與考核制度;開展教育優先發展縣區評選,建立教育優先發展的表彰獎勵制度。

(二)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健全完善教育經費管理體制。建立責權一致,事權、財權相統一的教育經費管理體制,由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經費安排提出計劃,會同同級財政部門下達執行。

健全統籌有力、權責明確的教育管理體制。建立“省市統籌、以縣為主、縣鄉共管”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注重發揮鄉鎮政府在發展農村學前教育中的作用;依法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落實各級政府責任;完善“市縣兩級辦學、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管理體制;健全“政府統籌、以市為主、行業參與、社會支持”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完善“省、市兩級辦學,以省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

切實轉變政府教育管理職能。履行統籌規劃、政策引導、行業准入、資金撥付、信息服務等方面的職責,改變直接管理學校的單一方式,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依法保障學校行使辦學自主權。建立教育決策公示、聽證制度,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

(三)完善教育公平促進機制

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國小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完善資助管理體系。建立覆蓋全學段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加大資助力度,做到“應助盡助”。強化各級學生資助機構行政職能,加強管理隊伍建設,提升監管效能。

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根據生源分佈,合理規劃、調整中國小布局,住宅區開發同步建設配套義務教育學校。規劃教育佈局時,要考慮周邊環境,切實維護學生身心健康和保證正常教學活動開展。繼續實施蛋奶工程,逐步擴大覆蓋面。建立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加快薄弱學校改造,着力提高師資水平,切實縮小城鄉和校際差距,着力解決擇校問題。

(四)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改革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持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的原則,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重點,積極實施“優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教改項目,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實踐、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加大教育科研力度。以課改環境下課堂教學、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教育教學評價研究為重點,引導學校和教師積極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教育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興趣特長,推進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工作向縱深發展。組建教育研究院。支持縣區標準化教研室建設,構建市、縣(區)、學校三級教研工作網絡,充分發揮教育科學研究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先導性作用。

強化教育質量評價。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教育教學評價標準,政府、學校、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參與教育質量評價活動。改進人才評價及選用制度,強化人才選拔使用中對實踐能力的考查,建立以崗位職責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科學化、社會化人才評價發現機制。

(五)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係。明確政府管理權限和職責,明確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權利和責任,完善學校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機制。以公辦學校財政撥款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為重點,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落實學校法人財產權,保障教師和學生的民主管理權。加強中國小校管理能力建設,推動中國小全面設立家長委員會,並使家長委員會有重大事項知情權、參與決策權、評價權、質詢權、監督權。以服務為導向,完善各類學校的教學、管理制度,把育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到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加強學校常規管理、教學管理、預算管理和安全管理,切實提高學校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水平。

五、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狠抓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倡導教師為人師表,關愛學生,嚴謹篤學,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研究制定師德師風考核評價辦法,規範教師職業行為。樹立師德典型,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健全教師管理制度。認真執行國家制定的教師資格標準,建立中國小教師隊伍編制動態化管理機制和中國小教師隊伍常態化補充機制。中國小教師採取“以縣為主、縣管校用”的管理體制,由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實行統一管理、聘用、調配和職稱(務)評聘。探索校長職級制改革,制訂校長任職資格標準,促進校長專業化發展。編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在教師編制和人事政策上給予保障;各級政府教育督導機構要將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納入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容,定期進行專項督導檢查。

完善教師激勵機制。制定、推行中國小校長和教師跨區域定期校際交流政策、農村骨幹優秀教師最低服務年限政策,建立到艱苦貧困地區從教的利益導向機制,對在農村和邊遠地區從教人員上浮基本工資的10%,鼓勵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嚴格執行幼兒教師資格標準,落實幼兒教師地位和待遇。加強幼兒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將幼兒教師納入中國小教師培養培訓體系。

一、加強教育督導問責

二、

發揮教育督導作用。堅持督政與督學、評估與監測、監督與指導並重,加強對縣級政府和市級相關部門教育工作督導。開展對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的督導檢查。加強對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雙高普九”的督導檢查,繼續實施學校發展水平督導評估“316工程”。建立督導檢查結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

健全教育督導機構。成立市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設置相對獨立的教育督導機構,加強專職督學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加快縣級政府教育督導機構標準化建設,到年全面完成建設任務。

嚴格實行問責制。主動接受和積極配合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教育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以及司法機關的司法監督。加強對教育經費使用、教育重大建設項目的監察和審計。市委組織部、市政府教育督導室要完善縣區黨政領導幹部履行教育優先發展職責督導考核機制,督導考核結果作為提拔任用、年度工作考核和問責的重要依據。

七、加大教育經費投入

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各級政府統籌各項收入,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依法確保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年初預算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體現教育支出法定增長的要求。提高預算內計劃投資用於教育支出的比例,從年起,市級預算內基本建設項目投資安排教育的比例不低於20%。確保市、縣財政教育撥款佔財政一般性預算支出的比例高於省政府核定比例。完善財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辦學。完善捐贈教育激勵機制,落實個人教育公益性捐贈支出在所得税前扣除規定。制定並切實落實教育建設項目減免收費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企業資金投入教育,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資機制。

提高教育經費保障水平。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範圍,縣級政府按規定足額預算撥付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管理和使用好中省生均公用經費補助。非義務教育實行以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其他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將學前一年教育納入各級財政保障範圍,提高普通高中財政投入水平,大力推行免費中等職業教育。

依法管好用好教育經費。建立責權一致,事權、財權相統一的教育經費管理體制,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經費安排提出計劃,會同同級財政部門下達執行。加大對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經費統籌支持力度。發揮財政資金導向調控作用,通過實施重大工程項目和改革試點,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加強教育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和提高效益。建立科學化、精細化預算管理機制,加強學校國有資產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加強對教育經費分配和使用全過程的監督與審計,提高經費使用的規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規範辦學行為,加強收費管理,嚴禁亂收費。堅持勤儉辦學,反對鋪張浪費,建設節約型學校。

三、加強組織領導

四、

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推動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作為重要職責,及時解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羣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逐級落實領導幹部履行教育優先發展責任。建立各級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定點聯繫學校制度。

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充分發揮各級各類學校黨組織的作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牢牢把握黨對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加強民辦學校黨的建設,成立市屬民辦學校黨的委員會,在市教育局黨組領導下開展工作。在規模較大的民辦學校建立黨代表制度。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和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辦學治校能力。注重黨員培養和發展工作,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完善體現教育系統特點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突出抓好教育行業的糾風工作,嚴肅查處以權謀私等腐敗行為。重視學校工會、共青團、少先隊及學生會工作。

維護教育系統和諧穩定。建立穩定安全工作長效機制,完善各種規章制度,落實目標責任。推進“平安校園”創建活動,改善學校穩定安全設施,積極開展安全教育,增強師生安全防範意識。推進“警務進校園”工作,保障校園安全與穩定。建立矛盾糾紛和安全隱患定期排查整改機制、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提高學校應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