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樊何駱村的生態農業建設考察報告

湖北襄樊何駱村的生態農業建設考察報告

湖北襄樊何駱村的生態農業建設考察報告

文/南開大學環境科學系2001級黃雁雲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在中國南部的荒涼之地劃出一塊實施他的偉大理論的舞台——經濟特區。隨後沿海地區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然而,其他地區因為條件較差或者還沒開發,大部分地方仍然是落後的農村,亟待發展。中國要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理想,農村發展是其中一項首要的任務。中國農村要發展,當中存在很多困難,例如:龐大的人口、教育水平低、土地短缺、環境退化、水資源短缺、能源短缺、污染和疲弱的經濟等問題,這些困難在生態脆弱的地區猶為突出。有學者認為解決的方法是有系統地發展具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建設。所謂生態農業建設,就是將農村看成一個"社會-經濟-環境"的複合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是利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及系統工程學方法進行農業規劃、設計和管理。在一個總體規劃協調的原則下,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和社會資源,因地制宜的規劃和組織實施,以發展農業為出發點,實行農林牧副漁統籌規劃,協調發展,並使各業互相支持,相得益彰,建立物質、能量高效利用,經濟發展,技術發達,體制合理,管理先進,社會文明,自然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農村。通過生態農業建設,在解決温飽和脱貧致富的同時,避免經濟與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不必要的波折,使自然資源得到合理開發與利用,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尋求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以取得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

生態農業建設較一般的農業系統有以下的優勢:①通過建立合乎生態原則的生產系統,對能源、資源和勞動力作出優化、有效和有力的運用,從而發展農業。一方面解決糧食供應的問題;另一方面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②通過建立更全面的土地利用和規劃系統,使發展的程度和速度不至超越環境的承載能力,保護環境不致退化、自然資源也不會消耗過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③當農村發展起來,人民收入增加,生活自然得到改善,達到扶貧滅貧的目的。

因此我國政府十分重視生態農業建設,先後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八十年代初,針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自然條件出現惡化趨勢,農業部提出了建設生態農業的發展思路,並組織和開展了一系列的試點示範。1993年,在總結全國生態農業建設經驗的基礎上,農業部、國家計委、國家科技部(原國家科委)、財政部、林業局(原林業部)、水利部和國家環保總局等七個部委,訂立了"立足示範、着眼推廣,注重基礎、講求效益"為農村發展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自1993至1997年的4年間,國務院共組織協調有關省、市和自治區進行了51個生態農業試點的建設工作,試點面積達120000km2,佔中國國土面積約1.25%.針對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加劇問題,力爭通過改造坡耕地,推廣壠溝栽培等技術,把坡耕地逐步建成高產穩產農田。同時,大力推廣"糧農-林果-草牧"型生態農業模式,發展了一大批農牧型、農果型生態户;推廣農膜回收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農藥化肥等技術。通過實施"沃土計劃",推廣秸稈綜合利用,實現秸稈直接還田和過腹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對於25度以上的陡坡地實行有計劃的退耕還林還草,推廣草灌喬結合,提高植被覆蓋率。1997年,江澤民總書記、李鵬委員長、朱鎔基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作出"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重要批示以後,國家計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並實施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農業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之一。1998年,農業部在三峽庫區啟動了"三峽庫區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項目",把生態農業建設與三峽移民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使生態農業成為三峽庫區移民搬得出、穩得住和能致富的有效途徑。據對35個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縣的不完全統計,通過近五年建設,糧食總產年均增長8.42%,總產值年均增長7.9%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8.4%。同時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普遍提高,草坡得到保護,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與1990年相比,示範縣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49%,土壤沙化面積減少了21%,提高了農業抗災能力和持續發展的後勁,環境效益十分顯著。在生態農業示範縣建設中,湧現出一批成功的典型。

生態農業建設在我國推行得紅紅火火的,作為環境專業的學生,我們有必要親身到農村去實地考察一下生態農業建設在農村的實施的實際情況和實際困難,於是在2004年的春節,我們到湖北省襄樊市宜城鄭集鎮何駱村作了為期兩個星期的考察,主要觀察了何駱村的生態農業建設。

但現時對鄉鎮級生態農業建設還沒有統一的評價方法,而生態農業系統是一個人工複合生態系統,是由自然-經濟-社會3個性質完全不同的系統共同構造而成的。我們不能武斷地就説農村裏的生態農業做得很好,或者很差。根據生態農業系統的特徵和屬性,我將影響生態農業建設和發展的因子歸結為三個子系統,即社會系統、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並將生態系統劃分為資源保護利用、廢物綜合利用、生態保育和污染防治四個亞子系統,選定了一些容易得到、易操作的、能兼顧生態、經濟、社會3大效益,反映實際生態環境的方面來總結何駱村的生態農業建設。雖然有些方面沒有宏觀的數據,但是通過實地考察,與農民和當地政府官員的訪談,可以瞭解到當地經濟,社會,和自然的情況。

先對這個村的所在地宜城市(縣級市)和鄭集鎮作一個簡介:宜城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地處東經111°57′-112°45′,北緯31°26′-31°54′。整個地勢自西北微向東南傾斜。屬鄂中丘陵區,其地形分為三種類型:東部和西南部為低山丘陵,海拔在150米以上,面積為431.1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0.4%;中部和西北部為崗地,。海拔在50至150米之間,面積為1622.9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76.8%;漢水兩岸為沖積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面積為59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8%.地貌組成大致為四山一水五分田。氣候温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無霜期240天左右,年降水量在850至1000毫米之間,年日照1800至2100小時,年平均氣温15至16°C,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6%.境內資源豐富。土地總面積307.5萬畝,其中水域42.53萬畝,山林(草)地112.31萬畝,耕地及其它152.66萬畝,分別佔土地總面積的13.83%、36.52%、49.64%.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53億立方米,過境客水年平均徑流量為400至450億立方米;水能儲藏量達12540千瓦;地下水儲藏面積達1003平方公里,總儲水量約21.81億立方米。生物種類1190種,其中植物類910種,動物類280種。1995年森林覆蓋率為42%.而楚國故都-鄭集,東臨漢江,南倚蠻河,總面積211平方公里,總人口10萬人。鄭集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水利發達,適宜種植各類作物。全鎮13萬畝良田和5萬畝優質灘塗,現已建成15000畝優質油桃基地、70萬隻養鴨基地、15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10000畝以麥冬為主的藥材基地。何駱村有5500人左右,9個小組。處於漢江西邊,地形以平原為主,以種植棉花、小麥、白菜、襄陽白蘿蔔、冬瓜為主,同時發展養殖業、林業等。

下面是何駱村的具體情況:經濟情況:主要從農民的收入,主要農產品,林業、養殖業的發展這幾方面調查。

一、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從訪問鄭集鎮的人大主席餘老師得到的資料知:鄭集鎮裏的人均GDP為2000元人民幣,而我們的考察目標何駱村在這個鎮上屬於中上水平。為了得到更切身的數據,我們具體調查了一典型農户的收入。

李雲波家裏有六口人,家庭結構為他和妻子,還有兩個老人和兩個女兒,二個女兒在上學。一個在讀國小,一個在讀國中。家裏共有十三畝地,以種植冬瓜、白菜、棉花、蘿蔔、油菜、小麥為主,另外還種一些雜糧。農村的老人一般都由自己兒女贍養,而孩子年幼,教育費是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所以這家農户的兩個勞動力都會盡力勞動以獲得最大的收入,而不會因為懶惰造成貧困。他家是純農業農户,沒有養殖業或其他非農業的收入,所以這家農户的收入對於本地的種植業發展水平很有代表性。

李雲波家2003年主要收入一覽表

銷售經濟作物的現金收穫:

三畝地的冬瓜:產量為三萬九千斤,售後獲得¥2800

三畝地的白菜:產量為三萬六千斤,售後獲得¥3600

一畝多地的襄陽白蘿蔔:售後獲得¥400

七畝棉花(其中三畝被淹):售後獲得¥2500

政府對被淹農田的補貼:¥38×3=¥114

現金一共:¥9414

實物收穫:

種小麥2畝,每畝的收成是500斤(因為要與棉花套種,所以要留出空白的,一畝地只能種一半,其餘五畝地空着,種小麥所獲還比不上種子和化肥的錢,所以種的夠吃即可),沒有售賣折現金¥500

種黃豆和玉米等雜糧3畝地所收穫的根據市場價格,折現金¥300

養了兩頭豬:養了一年每頭約200斤,售出一頭¥650.假設都售出,則收入為¥1300

實物收入一共:¥2100

總收入為:¥11514

農業的支出:

土地税:97*13=1261

種子:棉花+白菜+冬瓜+蘿蔔+黃豆+玉米+小麥=¥500

農藥:¥200

化肥:¥1000

豬苗:一頭¥170,一頭¥180,合計¥350

買糠餵豬:¥700

總支出為¥4011

純收入:¥7503

所以李雲波家的人均純收入為¥1250.50,人均毛收入為:¥1923.50

如果按照李家的毛收入來説,它跟鄭集人大主席餘老師給我們的數據還是比較吻合的,但如果是從農民的純收入來説,則還有一段距離了,且我們把他們家的實物收入都算進去了,這應該是他們家的可以算的最大收入,前年還蓋了新房子,所以在何駱村不算是貧困户,應當屬於中等水平,從這家人的收入可以反映出該村的2003年的人均純收入在¥1250左右。

而2003年國家調查的全國農民的人均收入為2622元,城鎮居民為8500元。如果只把李雲波家的人均收入和全國農民的人均收入這兩個數相比,何駱村的農業收入還沒有達到國家人均收入水平的一半,更不用説與城鎮居民相比了。

除了從收入看,我們還可以參考他們的日常支出和結餘,看出他們的實際生活水平。

他們的日常支出為:

服裝費:每人¥100,共¥600元

柴米油鹽等生活費:¥500

婚禮等送禮:¥300-400元(這個費用其實地按照每年親戚所辦的喜筵而變化)

電費:0.508/度電,農田一般不用灌溉,灌溉用電沒有交錢。而且沒有空調等電器,晚上睡覺也早,所以用電不多。¥300

教育:¥1400-1500

醫療:¥200-300

水費:¥50

拖拉機的折舊費和維修費:¥200+¥200=¥400

柴油費:¥250

生活支出為:¥4150

所以結餘為:¥3353

所以這家的農民一年不停地辛勤勞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過,最後這塊土地給他們的只是不到四千塊錢的結餘。而且這些不全是現金收入,但種子、化肥、農藥和日常生活的支出則全都是現金。如果除去實物收入,剩下來的現金就只有¥1253.雖然農民現在不用擔心温飽問題,但是手裏還是沒有多少餘錢。如果家裏的女兒成績好,堅持讀書一直讀到大學,那即使有能力考上收費較低的重點大學,每年都必須交納至少5000塊錢的學費和住宿費,還裏面還沒有算上越來越高的生活費和書費。四年的結餘才能交上一年的學費和住宿費。另一方面,若全家都健健康康沒有大的病痛還好,如果某個成員得了稍微嚴重一點的病,例如急性闌尾炎,做一個小手術加上住院就是3000塊多。

治病是頭等大事,不能省,不能拖。若真是上面的兩種情況的話還真要砸鍋賣鐵才能上學看病?上學是改變作為農民的命運的一條最直接的道路,醫療是人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但是現在這兩項的收費都越來越高,還成為了我國的十大暴利行業之二。試問這樣下去收入如此微薄的農民,還有上學和治病的能力嗎?這不是在變相剝奪他們的權利嗎?怪不得村裏的年輕人寧願出去到擁擠的城市裏過着受老闆氣、朝不保夕的勞工生活,也不願意留在農村裏,一句話"種地賺不了錢"。

二、主要農產品何駱村的農田主要是旱田,以前曾經種過水稻,但收成不怎麼好。前幾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就不再種水稻了,現在它的主要農產品有棉花、油菜、冬瓜、白菜、白蘿蔔、冬小麥。另外還種植少量黃豆、玉米、黃瓜、西紅柿等自己吃用的蔬菜和糧食。由於冬小麥價格過於便宜,種植後售賣入不敷出,所以冬小麥主要用於自己換麪粉做主食而不作為經濟作物。黃豆用於做豆腐、玉米用於為家禽和牲畜。黃瓜、芹菜、西紅柿等做菜,農民一般自給自足,很少到市場買菜。農田除了用於種植這些農產品外,還有用於育樹苗。

湖北是全國的產棉基地之一,約佔全國總產棉量8%.在何駱村中產的棉花被稱為"無三絲棉花",也就是説"沒有塑料絲,沒有頭髮絲,沒有鐵絲".這是政府根據國家農業部門的規定而設立的,據它的宣傳資料——也就是進村公路旁的一塊廣告牌子,這種棉花無論是在摘收的過程還是在入包的過程,都有一套標準方法來預防三絲,例如,摘棉花的後要戴上髮套,防止頭髮絲掉到棉花裏,只能用棉布包來打包新棉等,因此棉花的異質纖維少,質量高。但是從我們對農民作的訪問得知,所謂的"無三絲棉花"只是虛有其名,沒有農民按照它寫的標準去做,收棉花時也沒有人注意棉花的打包是否是用棉布袋。來收棉花的人很多,根本不分等級,一概統一價錢,論重量來給錢,小販收了就賣給大販子。

油菜、冬瓜、白菜、白蘿蔔都有來自大城市,例如廣東的深圳、廣州、北京等,的商人來收購,基本不用擔心銷路。何駱村的無霜期長,可達240天,所以如果農民以種蔬菜為主,由於蘿蔔,白菜和冬瓜的生長期都不太長,只需100天左右,蘿蔔和白菜可以在春天、冬天或秋天種植,而冬瓜就是以在夏天種植,所以採用這三種蔬菜輪種,土地就可以一年三百六十天都在利用,且不會因為只種一種蔬菜而導致土壤某種元素嚴重缺乏而影響產量。如果種棉花的話,由於棉花的生長期長,接近200天,就只能在冬季的時候種植冬小麥或油菜,實行這種套種,產量也不錯。在何駱村種蔬菜是近五六年興起的,所以主要還是以冬小麥和棉花套種或油菜和棉花套種為主。

至於所育的樹苗,品種主要是從加拿大引進的速生白楊,其銷售面向本地和附近的城市。樹苗生長速度快,易存活,樹枝插到土地上,一年便可以成苗,而且打理簡單,只需要定期打藥和除草就行。跟種蔬菜和棉花比起來,農活真的較少很多。根據樹苗的大小,每棵樹苗的價錢在0.5-1.3元之間,平均每棵一塊錢。

一畝地可以培育一萬多棵左右,所以出去少量的農藥費和土地税費,每年每畝可剩餘幾千塊錢。因為加拿大緊緊的速生白楊生長速度快,一年可以有6公分的生長量,這時現知道的樹種中絕不僅有的。一棵數十幾年就可以成材,每棵的價值為2000元左右,也就是説平均每年可增值130元。農民所要投資只是一點樹苗錢和挖樹洞栽上所付出的勞動的以及土地。如果種上一百棵樹,那每年就有一萬多的收入,所以農民現在都樂意種這種樹,屋前屋後的空地都不放過,一些水杉等當地的鄉土樹種由於不值錢,就被砍伐改種上這種白楊樹,估計隨着越來越多的農民看清這種可獲得豐厚利潤的長期投資,何駱村的加拿大白楊樹會越來越多。但是樹種的單一化,也決定了生態系統的不穩定,一旦發生大規模的蟲害,農民就會遭受重大損失,現時他們的抗蟲方法只是在樹幹上塗上白灰水。農民和當地的幹部似乎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政府還十分鼓勵農民種這種樹。

除了種植業和林業,還有養殖業,主要是養鴨子。由於這裏地處漢江平原,地下水位高,池塘多,所以適宜養殖鴨子,一直以來這裏都盛產松花蛋和鹹鴨蛋還有鹽水鴨。2002年前都是各自銷售,鴨蛋一般在每隻¥0.10-¥0.20.自從2002年6月鄭集鎮上建立了楚都鴨業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皮蛋和鹹鴨蛋、板鴨的加工,據稱該公司年產皮蛋、鹹蛋可達一億枚、板鴨50萬隻)後,大大增加了對鴨蛋和鴨子的需求,2003年的鴨蛋漲到每隻¥0.38.養鴨大户一般會與公司簽訂收購合同,這樣既可以保障養鴨户的銷路及價格,也保證了鴨業公司對鴨蛋和鹽水鴨的需求。

養鴨子主要採用水庫圈養和鴨棚飼養,白天在漢江邊放養或在比較大的池塘邊放養,晚上鴨子回到鴨棚休息產蛋。在養鴨的同時,也可以在漢江或池塘裏養魚,主要是紅魚和黑魚。而養魚和養鴨產生的糞便一般會沉澱在池塘裏的底泥裏,底泥變得肥沃。池塘的水也因此變得富營養,可以利用它灌溉農田。是一種不錯的三維立體養殖。但是池塘的水只能供應周邊少量農田,所以這種養殖沒有得到大範圍的推廣。

生態方面資源保護與利用

三、基本農田鄭集鎮的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5616.5公頃。而鄭集鎮有10萬人。那就是説每人的基本農田是0.84畝地。而如果以每個農民分得的農田作為基本農田的話,在何駱村裏每人的基本農田就是一畝3分。

四、農田灌溉由於何駱村地處漢江平原,水資源豐富。漢江在枯水期何駱村的水位有51米,一般常年水位為52.66米,汛期高峯水位達59.31米(1960年9月8日,宜城水文資源記載),平原海拔高51-59.1米之間。雖然水位有時高於洲灘平原海拔高程,但漢江大地和各種院壩圍堤之內土地不受淹,且屬於活水,被淹農田半個月左右就退水。退水後,與你還抬高地勢,增加肥力,洲灘地下水位大都在1-1.5米左右。少數灘地,地下水位略高。水位隨着季節變化,一般冬春地下水位1.5米左右,夏季在1米左右。所以農田水分充足,且種的都是棉花、小麥、油菜等耐旱作物,即使種的是蘿蔔、白菜、冬瓜不灌溉也能生長,當然灌溉了長勢會好一點,但部分農民負擔不起買抽水機和灌溉的電費,所以在何駱村,稍微富一點的農民會在農田裏打一個井用地下水灌溉,比較困難一點的就讓作物自由生長。地勢較高的旱地主要依靠附近的三道口水庫,三道河水庫存水量達2億多立方米,可以滿足長期灌溉且水位較高,除了一些地勢較高的農田需要抽水機外,其它的依靠重力就可以,所以在本村的農業灌溉中不存在水資源短缺和浪費的問題。 

廢物綜合利用

五、畜禽糞便處理剛才已經提過,這裏的鴨糞沉澱到池塘裏形成肥沃的底泥,有的農民用這些底泥來鋪在塑料膜上培育水稻秧苗。而牛糞和豬糞就與稻草混在一起腐熟做農家肥。由於農田長年累月用於耕作,肥力下降,土地板結是個不可抗拒的事實。如果不是農家肥,棉花長到半米高就不長了,白菜也結不了包,所以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農家肥。至於家裏的人糞,農民也直接澆在自家食用的菜地裏作有機農肥。所以這些在城市裏讓環保人士費盡腦筋去解決的難題,在這裏很自然的就解決了,而且得到了很好的利用。當然這裏沒有説,城市要照搬這種解決方法,但可以作為參考。

六、秸稈綜合利用在這裏七八月摘完棉花後,就會把所有剩下的棉花杆全部拔出來,曬乾,搭成一個個柴垛放在自家房子附近的空地上,當柴火燒。而稻草就會用來喂牛,並和油菜野、牛糞、豬糞等腐熟作為農作物健康生長不可缺少農家肥。賣白菜時被扒下來的外層的老菜葉,農民會收集起來拿回家餵豬或餵雞、鴨。在這裏一切從農田裏出來的都是資源,農民都把它們好好利用上了。

七、林草覆蓋何駱村的樹木讓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剛進何駱村是那條村村通柏油路兩旁整整齊齊的筆直的直指藍天的楊樹。楊樹鬱鬱葱葱的,走在路上,眼前只剩一線天。由於何駱村沒有這方面的數據統計,我也不能胡編一個概率來矇騙大家。這裏就提供上宜城的森林資源分佈情況吧!宜城市森林資源分佈不均,主要在河東、河西的丘陵地區,以板橋、劉水、劉猴鎮為最多,中部港的只有少量的經濟林分佈,漢江平原主要是以意楊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和護岸林。所以何駱村主要樹木是速生豐產的意楊也就是從加拿大引進的大葉楊,從我們直接觀察中還發現有楓楊、旱柳、榆樹、泡桐類、水杉、池杉、法桐、楸樹、臭椿、白玉蘭、桂花等,主要經濟書中有油桐、油桃、杏等。但除了速生的加拿大白楊外,其他的樹種已經不多見,零零散散的。鄉土樹種不能像加拿大白楊那樣為農民帶來如此豐厚的收入,在現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唯GDP論的社會中,無論是農民還是當地政府都會鼓勵農民改種速生樹種。他們也無可避免地被人們淘汰,而不是被大自然淘汰。或許下次再來的時候,除了白楊就再也找不到別的樹種了。這裏草地不多,農田上都種着作物,但在村裏的小路和家庭院子,就沒有草覆蓋,只是光禿禿的黃土,大風一吹,塵土飛揚。為什麼不在院子裏種草呢?那樣既可以減少沙土來源,又可以讓空氣更清新。一問之下,原來是因為草地惹蚊子和小昆蟲,夏天的時候蚊子會到處叮人,擾人清夢,而且會傳染疾病。這樣一來,環境就變得不適宜人生活了。看問題還真的不能只從一個角度去看。除了考慮覆蓋率,還得考慮環境是否適合人居住,畢竟這是人的居住區,是人的活動中心。而且對於農民來説,樹木已經給他們帶來了城裏享受不了的新鮮空氣。

生態保育

八、病蟲害的綜合治理湖北向來是中國重點產棉省之一,棉田面積約佔中國10%,產量佔全國11~15%,其總產與單產均居中國前列。棉田85%以上集中於江漢平原、鄂東和鄂北3棉區,以江漢棉區最重要,產量最多,商品率最高。何駱村屬於江漢棉區的一部分,當然也離不開蟲害啦。該地區的主要蟲害為紅鈴蟲、棉蚜、玉米螟和棉花葉蟎,近幾年棉鈴蟲嚴重發生。一般的治理措施是採用種植抗蟲棉籽和噴灑農藥。但是否採用抗蟲棉籽和使用何種農藥是由農民自己決定的,何駱村沒有當家主導品種,湖北通過審定的棉籽有20多種,還有未經審定的劣質棉籽在一些小的種子站裏售賣,對於棉籽和農藥的信息一般來自當地的種子站,有些種子站為了多盈利,濫推亂引未經審定的棉籽,都會影響農民的棉花質量。棉蚜、棉鈴蟲等棉花害蟲對殺蟲劑的抗性近年來上升較快,許多以往防效較高的農藥如菊酯類溴氰菊酯和殺滅菊酯等對棉蚜、棉鈴蟲的防治效果明顯降低,對大齡幼蟲基本無效,嚴重防礙了棉花害蟲的防治工作。比較貧困的農民即使知道使用抗蟲棉可以增加產量,但由於在作物收穫前沒有富餘的錢,只好繼續使用普通棉籽,這樣也加重了當地的蟲害。

九、無公害農產品據鄭集鎮的宣傳資料該鎮有15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但詢問農户,他們説當地沒有專門的無公害蔬菜基地,在村裏產的基本上都對外稱為無公害蔬菜,蔬菜在農藥使用方面的監督主要靠來收購的商人監督,如果商人在地上或者其他途徑知道他們使用了高度性的農藥,一般就不會收購他們的蔬菜。

所以在當地還沒有很嚴格的無公害農產品的標準和認證。無公害農產品也就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品牌。

污染防治

十、飲用水衞生何駱村處於漢江中游地區,水質達到二類水,沿江沒有大型污染源,本地飲用水主要是地下水,農民在自家庭院打井汲水使用,所以飲用水都達到衞生要求,而且水甘甜。回到天津後就喝不慣這裏鹹鹹的一股氯水味的自來水。等到2010年南水北調工程完成之後,天津也可以喝上這樣的上等水了。

十一、生活垃圾的處理雖然農村不像城市那樣每天製造的難降解白色垃圾那麼多,但是它也存在垃圾的處理問題。垃圾一般會堆積在池塘邊或垃圾堆裏,主要是塑料袋。在垃圾的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焚燒掉。剩餘的食物用於餵豬和家禽。在這裏焚燒垃圾對當地環境影響不大。但是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在當地的池塘邊發現有一堆過期的農藥被人一起在那裏,沒人管理。雖然農藥已經過期,對害蟲失效,但是這麼大量的農藥堆積在一起,對人的健康還是有害的。

在目前,農村還沒有人或部門去管理這方面的事情,也沒有引起當地農民的注意。

社會

十二、人口自然增長率何駱村2003年年初的總人數是5536人,年末是5348人,出生:31人,死亡34人,遷出36人,遷入2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是-0.5‰,家裏孩子一般是一個,即使生的是女孩,也沒有什麼不高興的,就算還有指標也會自願放棄,他們覺得現在養一個孩子不容易,要供書教學,還要蓋房結婚等,每一件都是花大錢的事情,加上很多年輕夫婦都到外地打工,觀念越來越開放,由此可見何駱村的計劃生育做得很好,重男輕女的觀念比較淡薄。這與政府的宣傳是離不開的。在路上的牆壁上就有不少"女兒也是傳後人"等宣傳語

十三、義務教育保證率由於現在農民收入不高,手上餘錢不多,教育費用是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隨着孩子年齡的增大,學費也在不停的漲,家庭負擔越來越重。成績較好的,還不必因為分數不足而交建校費或其他資助費用以換取入學機會,只需交一些雜費;讀書不好的,要想繼續讀書,這些費用就不能省啦,成績好的學生畢竟是少數,而且農村的國小教學質量由於經費問題本來就比不上城裏,要考上好的高中競爭很激烈,所以很多孩子很早就放棄了讀書。輟學的孩子當中很多父母早就外出打工,沒有時間關心他們,所以成績都不怎麼好。那些留在農村的家長見到孩子成績不好,無心學習,也無可奈何,覺得反正靠讀書找出路的機會不大,即使繼續強迫讀下去也是一種虧本的投資,在農村賺點錢不容易,以後還要考慮孩子的房子和婚姻問題,所以也不怎麼反對。未成年的小孩,在等待身份證出去打工的期間,無所事事,於是就學會了大人們平時主要的娛樂活動——賭博和吸煙。十一、二歲的孩子就像個老賭徒似的三五成羣聚在一起搓麻將,口裏還叼着一根煙。看了真讓人心寒!所以何駱村的義務教育保證率不高,大概只有85%.人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那裏最高的發展水平。義務教育是最基本的。

從上面13方面來看,何駱村的農民在生存方面壓力不大,但是農村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在農田灌溉、禽畜糞便處理、秸稈的綜合利用、飲用水衞生、人口壓力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而在農藥、種子、化肥的使用、義務教育、垃圾的處理、林草的覆蓋上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

改革後,國家漸漸放寬對農民生產的束縛,已經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好處是能讓農民自由地生產具有市場價值的產物,從而有效地增加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然而,產品能否在市場上立足,取決於生產者對市場的瞭解和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只靠農民自己的中國生態農業建設要在市場經濟中茁壯成長,存在很多困難。首先,中國農民對市場經濟缺乏認識。他們決定生產哪種作物,往往是根據去年產物價值的情況,選擇其中價格好的來生產。經過幾年的損失經驗,農民也增加了一點市場的觀念,大體瞭解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所決定的。去年價值好的,今年卻有可能因為供和求的變化而產生價格的波動。但大多數時候,他們依然選擇去生產去年價格好的,一窩蜂去生產單一作物。這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單一作物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所以生產單一作物遠較生產多種作物的風險為高。其次,即使豐收,作物的價格也可能會因為供應量大增而下降。前年就因為太多人一擁而上種冬瓜,冬瓜即使拉到城裏都沒有人要。即使不一窩蜂去種東西,農民自己也沒法確定該種什麼,在這個選擇上,同樣是盲目的。因此,農業發展應根據地域分工的原則,讓產品多樣化,分散市場風險,為農產品尋找好的出路。這就需要政府作出宏觀的規劃。其次,何駱村的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因為生產技術落後,難以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品質檢定又沒有保證,沒法建立自己的品牌;自然很難為農民賺取可觀的利益。其實,產物的質和量可藉着科研和品種改良等方法而提升,但在這方面國家的投入不足,以致產物的質和量均難以突破。每年中國投入農業的科研少於國民總產值的0.5%,而其他先進國家可達5%或以上。對種子的銷售監督不足,導致農民經常買到偽劣產品。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和建立品牌可以説是高產值農業的兩大支柱,國家應該在這兩方面多做努力。

生態農業是一個宏觀的農業,不是單個農户就可以辦好的事情,關鍵在於政府的政策。特別是縣級政府的決策。"縣"是中國行政系統的最基層單位,它具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和經濟的自主權。從行政的角度,它有權運用政策等措施,藉着調動自己擁有的財力和資源,發揮對生態經濟系統的調控能力,達到經濟規模和危機分擔等功能。從規劃的角度,縣是具有一定規模和特點的自然羣體,是宏觀與微觀的結合,能就農民的需要,因地制宜,設計優化的土地利用形式,也能定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積,有效統籌農村的勞動人口。從生態的觀點出發,只有在一定大的區域範圍內,其生態系統才能發揮出穩定的功能和效益。所以,以縣為單位加速生態農業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生態農業建設能否成功,除了取決於本身設計的優劣外,農民和縣級決策者的接受程度亦是關鍵所在。長久以來,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內解決温飽和改善生活。縣裏政府官員是最關心的是那個能讓他們在短暫的任期能飛黃騰達的一時高漲的GDP,因此,農民和決策者是否願意接受生態農業建設,往往是從短期的經濟效益出發,看看能否即時為他們增加收入,建立升遷必須的驕人政績。無可否認,沒有經濟效益的生態農業建設肯定是失敗的,因為經濟效益是一切社會建設的原動力。然而,經濟效益應建立於一定的環境和生態條件的基礎上。單一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忽略環境,雖然在短期內收入可能會增長,但當環境和生態條件惡化後,經濟效益亦不可避免地大倒退。例如,因為短期的回報率高,農民大多願意種植經濟作物;但種植單一經濟作物,土壤(特別是表土)的養分會快速消失,容易導致肥力退化、土質變壞等問題,現在何駱村的農田就只能靠農家肥來增加土地肥力。當這些問題出現時,最終損失的還是農民自己,這種經濟發展是沒有持續性的。廣東的一些農村現在正蓬勃發展工業,農民的收入確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過上了跟小城鎮一般的生活,但是曾經清澈的小河,曾經鬱鬱葱葱的山丘,曾經孕育了許多青蛙、養育了村裏的人們的農田都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黑乎乎的再也沒法游泳的臭水溝,被挖泥機挖得遍體鱗傷的黃泥山,和不斷的製造廢水、廢氣、廢物的工廠。相反來説,若經營者能多注重環境和生態的效益,雖然在短期內經濟效益較低,但隨着環境和生態條件得到改善,環境的效益便能轉化成經濟效益,不但總體經濟效益會大大提高,經濟的動力亦得以維持並持續發展下去。例如,種植樹木(當然樹種的結構應當本土樹種為主較好),雖然短期內直接經濟價值低,但卻能夠有效改善土質,增加肥力,減少水土流失,保證農產品能維持穩定的產量。在具體規劃上,作物的結構和佈局必須合理,要兼顧到長期效益項目和短期效益項目的配合問題,做到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為解決温飽問題當然要優先考慮發展一些有即時效果的項目,但在實施這些項目的同時,應以不損害現有環境為底線原則,並積極安排具有中、長期效益的項目,實行優化的土地利用,為農村持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然而,中國農民的教育水平低,縣級決策者的環境意識也不強,並不容易改變他們既有的觀念和生產方式。技術水平低,生產方式落後,也容易造成資源浪費、環境退化等問題。因此,義務教育和環境教育工作便顯得格外重要。藉着教育,令農民和決策者放棄短視的眼光,讓他們懂得運用一些合乎生態環境的耕作方式,以使長期效益得以確保。

建立示範區是一有效的方法。通過示範區可以使農民和決策者直接看到新系統對提高生產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潛力。此外,政府增加投入的資源或補貼,也有助農民支持一些具長期效益的項目。當這些項目成熟的時候,長期效益出來了,農民定會大力支持這些項目並貫徹下去。但是令人擔憂的是,税費改革後,政府與農民的關係比以前要疏遠了很多,農民對於政府已經失去信心,只願意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而政府呢?眼睛也只盯着那個GDP,每天想的就是怎樣招商引資,只要有大商人投資大資金進來就提供大量的優惠政策,而這些優惠政策往往受損的就是自然環境。為了能吸引商人,不惜放寬對水的處理、廢氣的處理等的標準。

我覺得在建立示範區的時候可以找比較貧困的農民合作,這樣既可以扶貧,也可以讓其他農民看到效果,從而增加政府在農民心中的信任度。

資金短缺是生態農業建設的另一大困難。現今,很多生態農業建設仍然處於建設的初期,或者還沒有起步,財政未能獨立,且現在實行税費改革後,縣級政府手上可以用的資金就更少了,只有依賴國家補貼來支持。可是,國家現時的整體經濟實力仍弱,補貼有限,以致很多生態農業建設未能全面地展開,部分項目遲遲未能付於實行。這樣便形成惡性循環,生態農業建設一天未能獨立運作,國家便要不斷給予補貼。無可否認,單靠國家補貼來完成生態農業建設似乎是不可能,而長期的補貼為國家構成負累,也不是件好事。解決的方法不外有二:節流和開源。

節流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假、大、空"的項目,防止資源的浪費,例如:為塑造"高產衞星"而不顧現實環境制約的個案,如鄭集鎮裏出現的"巨森蘋果"政績工程,生態農業建設應以此為戒。其次,是要設計出資源的優化分配方案,把該用到農業的資金確保及時到位,選準投向,讓資源能發揮它最大的效用。

至於開源方面,有幾個可行的方法。其一是藉着發展鄉鎮企業,擴大收入渠道,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實力,使農村集體經濟將一定比例的積累資金回饋用於農業,鄭集鴨業有限公司就是一個較好的例子;其二是引進其他產業與生態農業互相結合,例如:發展鹹菜加工業,讓部分農產品有更廣闊的市場出口,賺取資金;又例如:發展生態旅遊,藉着當地楚皇城遺址旅遊的收益保護生態環境,讓生態農業能在一定的生態基礎和水平上發展;其三,是建立較完善的融資系統,讓農業建設項目能透過銀行發行股票、債券或以發展基金的形式籌集資金,通過制定條例和規定,激活資金流動,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因為生態農業建設最主要的目的是達到中國農村可持續發展,所以生態農業建設的發展方向也必需共同考慮經濟、環境和社會3個方面。從經濟上來説,生態農業建設作為一種社會投資,它的長期總回報必須大於總成本。沒有足夠的長期回報,便是虧本的生意,是沒有持續性的。投資的成功與否取決於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和賺取回報,其竅門是要精確計算和預計建設的成本與回報。然而,中國現今卻缺乏一個健全的會計系統,將有形與無形、財政性與非財政性的成本與回報計算出來。現在中國的會計系統只能計算一些有形、財政性的項目,無形的環境成本並沒有計算在內,以致真正的成本與回報的比例未能如實反映。不健全的會計系統不但不能幫助有關部門瞭解問題核心的所在,更容易被利用為文過飾非的工具,令問題持續、甚至惡化下去。

從生態角度來説,生態農業建設必須令生態環境更適於人民居住。狹義的生態環境,指自然的生態環境;廣義的生態環境,亦包括人文的生態環境。人在生態環境中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滿足不同人、在不同時間的需要實不是件容易的事。例如:何駱村已經基本解決了温飽問題,隨着人民生活改善,當他們衣食無憂的時候,人民所要求便是一個優質的生活環境,這時候,環境的質量便是最重要的了。所以,生態農業建設必須具有彈性,即能滿足不同人、在不同時間的需要。

從社會方面來説,生態農業建設必須推動社會發展。現在何駱村仍然落後,存在着許多社會問題,例如:就業、教育、生產力低等等。建設生態農業可以説是一個契機,在引入新的生產系統的同時,締造出一個新的社會環境。以就業為例,因為農村人口多,但生產條件未改善前,勞動力不能充分利用,大量剩餘的勞動力只得湧向城市。這不但是一種浪費,也給城市造成很大的壓力。解決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最好的方法是就地安排,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生態農業建設是其中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此外,現在一般的農業勞動大多是強體力勞動,勞動環境比較惡劣,老人和婦女等不能發揮作用。生態農業建設如能提供一個較好的勞動環境,讓老人和婦女也可以投入生產,農村的勞動力便能進一步發揮作用。

沿海的農村因為其地理位置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這種快速發展是以環境作為代價的,例如珠江地區,20年前它還是個以農業為主的落後農村,現在當地的人都因為工業的發展而過上了小城鎮一般的生活,生活便利,但是以前清澈的河水,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浙江地區的魚米之鄉也日漸消失,我不希望何駱村也重複他們的老路。由於生態農業建設比傳統農業有很多優勝的地方,所以在中國的二十一世紀議程中,生態農業建設已被列為優先項目。在最近10年間,生態農業在不同的水平和層次上迅速發展,現已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生態農業建設仍有很多問題尚未解決,但希望何駱村能參照現有的成果,發展成為一個既具有農村的優美景色,又具有城鎮的方便生活的人類生活的理想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