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社會實踐報告4篇

本文目錄2019歷史社會實踐報告社會實踐報告抗戰歷史有關抗戰的社會實踐報告:—覽抗戰歷史風采 思民族精神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報告:銘記歷史,珍視和平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四進四信”活動,由五十名金融系師生組成的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利用假期“追憶紅色歷史 弘揚革命精神”——尋訪北京紅色聖地,先後來到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魯迅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進行學習實踐,使得革命精神的旗幟隨着實踐團的行進迎風飛揚。

歷史社會實踐報告4篇

重走青年路的第一站: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在這裏,北大紅樓的濃濃書香氣息沁人心脾,學生大教室、第十四書庫、第二閲覽室等無不讓人感受到蔡元培先生的學識淵博和北大學生的求思好學。革命青年們在這裏傳播馬克思主義,在這裏尋求着救中國之路。展映廳裏“紅樓往事”的放映使同學們不禁感概道:“革命青年們的愛國之情和對真理的執着追求讓人佩服,紅樓正以全新的面貌,見證歷史的奇蹟!”

魯迅博物館是重走青年路活動的第二站,“在杭州、在紹興、在南京、在日本、在廈門、在上海”每個板塊文物的展示因陳舊而愈顯珍貴,這些板塊無不向人們訴説魯迅先生的濃濃愛國情。胡鑫雨同學説:“上學時學魯迅的文章感覺十分晦澀難懂,通過這次參觀瞭解到魯迅的生平和所處的歷史年代,更能理解他那種發自內心的吶喊,衝破黑暗的決心。”

最後,實踐團隊來到中國人民抗戰紀念館。今年是反法西斯勝利70週年,中國人民的抗戰路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傷痕。主題展覽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主題,共分為8個部分,用珍貴翔實的歷史照片、文物、歷史記錄片,來客觀真實的反映這段歷史,用這些感人的抗戰故事去詮釋偉大的抗戰精神。

金融系學生趙偉不禁感慨道:“中華民族就是要勿忘國恥,這個勝利的成果來之不易,我們只有珍惜它、愛護它,反對戰爭,我們只有堅持和平,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這一路上,同學們對那一段紅色的歷史有着更深的認識,金融系師生情、友情不斷加深,重走青年路還在繼續,金融好青年的腳步隨着紅色精神的傳揚不斷向前!

社會實踐報告抗戰歷史2019歷史社會實踐報告(2) | 返回目錄

XX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舉國上下各種紀念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XX年7月13日至7月15日,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擊水》報社“足跡”小分隊從蘇州前往南京進行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收穫良多。

7月13日上午八點半,小分隊成員於蘇州大學北校區工科樓前進行了簡單的出征儀式。下午兩點到達六朝古都也是抗日名城——南京。休整過後,隊員立即開展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小隊10人被分為三組,分別由三位大三隊員領隊。第一天,小隊一組成員到南京悦來巷參觀了抗戰遺址,斑駁的巷道無聲地訴説着那一段遠去的歷史;而另一組成員則採訪到了南京1213志願者同盟祕書長王超,王超和隊員們講述了1213志願者同盟成立的初衷、團隊運作情況、團隊定位、援助老兵的大體情況、今年的抗戰活動和他本人蔘與扶助困難抗戰老兵的感想,隊員們油生敬佩之情。

7月14日,小隊依舊分為三組行動。一組由王瀚城帶隊前往南京大學採訪南大歷史老師,瞭解南京在抗戰時的歷史,並前往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採訪這個民間組織的抗戰情結;一組由陳思思帶隊前往參觀南京大屠殺博物館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一組由李鵬麗帶隊到位於五塘廣場的向陽養老院看望抗戰老兵。王瀚城小組到達南大後,幸運地採訪到南大民國曆史研究所姜老師,姜老師回答了隊員們提出的關於南京大屠殺和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的相關問題。姜老師表示,在12月13日成為國家公祭日後,國家各個層面對待南京大屠殺的態度越發重視,為了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各大高校也開展了很多活動,比如南大就出了一套《日軍侵華圖集》。而各界人士對於抗戰遺址和抗戰老兵的關注程度也越發重視,南京1213志願者團隊、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先生等能勇於承擔起歷史責任值得我們學習。對於年輕一代特別是學生,姜老師強調更要勿忘國恥,珍惜和平,反對戰爭!南大采訪結束後,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的參觀也讓隊員們印象深刻,特別是對老兵的關注極盡細心與温暖。

陳思思小組在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和大二歷史檔案館時,從圖片和視頻、場景還原中目睹抗戰期間的慘烈,深深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八年抗戰的不易。雖然沒有采訪到館長,但是在和參觀的小朋友聊天的過程中,她們認識到“少年強則國強”。李鵬麗小組在幾經周折後找到位於五塘廣場的向陽養老院,經得工作人員許可後隊員們採訪到了95歲的石永固和91歲的鄔漢忠老兵。兩位老兵對往事仍記憶清晰,向隊員們講述了他們黃埔軍校受訓和抗戰時的故事。石老説:“當時日本人入侵,很自然的就當兵抗戰了,保家衞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而鄔老言:“戰場是無情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面對敵人你不能有絲毫的退縮!”抗戰老兵,民族英雄,老兵精神,歷久彌新!

7月15日上午,活動的最後一天,小隊來到南京市玄武湖進行宣傳活動。近期南京市規劃建設展覽館在進行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的圖片展,很多中國小生到館中參觀。小隊到場後,許多家長聽聞蘇大學子前來南京做抗戰活動,主動要求合影留念,隊員們也和小朋友及家長們交流與抗戰有關的話題。之後,小隊在玄武湖廣場分發傳單,向市民們宣傳抗戰精神,得到了很多市民的支持,兩個小時的宣傳活動很快圓滿結束。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足跡”小分隊隊員們依據歷史足跡,從歷史、老兵、社會各界人士層層追尋探索,無論是實踐能力還是知識都得以很大地提升。戰爭的硝煙早已彌散,但歷史的血淚不能遺忘,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是每位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義務。“足跡”小分隊,願以己之力,將“愛國自強”的正能量傳遞,為抗戰70週年獻禮!

有關抗戰的社會實踐報告:—覽抗戰歷史風采 思民族精神傳承2019歷史社會實踐報告(3) | 返回目錄

今年適逢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是多國回首歷史,緬懷先烈,共同追求和平的良好契機。我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戰勝國,以及二戰亞洲戰場的主要反法西斯陣地,更應當弘揚反法西斯精神與和平主義精神。作為學生,我們也應當承擔起銘記與傳承歷史的責任,重視歷史,學習歷史,在追憶中紀念革命先烈,認識到戰爭的殘酷,培養追求和平的情懷。

為此,中財紅星小隊開展了以“青年親歷歷史”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行走6地,歷時8天,成果飽滿,以下是中財紅星小隊社會實踐的相關內容。

第一步:“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國小宣講之行

6月10日,小隊一行七人走進昌平城北中心六街國小五年三班,開展以回顧抗戰為主題的宣講活動。活動中小隊為小同學們宣講抗戰歷史,提問抗戰問題,發放活動禮品。同時小隊成員就國小生抗戰教育問題對學校唐主任進行採訪。此次活動讓小隊成員彷彿也回到了童真時代,與孩子們一起學習的經歷鍛鍊着我們,提升着我們,同時也傳遞着滿滿的愛!希望孩子們能夠茁壯成長,共創美好未來!

第二步:“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戰馬嘶鳴之地

7月11日-7月14日,小隊拜訪了京西門頭溝區馬欄村,這裏也是本次小隊實踐的重點對象。馬蘭村——七十多年前,這裏血雨腥風,刀光劍影,英雄無懼,將星璀璨。實現了“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的不世功勛,堪稱當時抗戰先進。在今日,這裏抗戰精神薪火相傳,形成了一條紅線穿記憶的紅色旅遊文化,建設了第一家由農民集資建立的村級陳列館,這裏古色古香,紅色盪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堪稱今日紅色教育的典範。

小隊在這裏進行了將近4天的實踐活動,他們翻山越嶺,尋挺進軍紅色足跡;聆聽歷史,瞭解英雄動人往事;遊陳列館,銘記儒將蕭克將軍;探訪老兵,追憶沙場崢嶸歲月;採訪村民,小村今日生活點滴;採訪村長,紅色遺蹟緣何完整。他們在這裏也受到了充滿村長時代情懷的青年抗戰教育,觀看了聲情並茂的抗戰話劇。

真心希望馬欄村這塊紅色淨土能夠永世長存。

第三步:戲裏戲外七十載—八一外景拍攝基地

7月15日,小隊一起遊歷了八一電影製片廠外景拍攝基地,歲月無情七十年的風風雨雨早已讓一切滄海桑田,當時的一切難以再尋,但是電影拍攝基地的真實佈景給了我們一個特殊的體會歷史的機會,於是我們選擇了這裏,作為我們實踐的一個重要環節。

斷壁殘垣,戰壕碉堡,落寞黃沙。這裏是那麼荒涼,讓人難以想象地處繁華的京都,想想也是蠻有意思的,你説那些露出泡沫茬口的斷壁殘垣,怎麼到了屏幕上,倒有了讓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呢,電影能還原歷史,似乎也真的有點石成金的能力。我們登上了一座城牆,在城頭向遠處看,然而遠處又是更多的殘破的看不出年代的建築,似乎拍攝基地本身,就是一段逝去時光的見證。

第四步:“楊柳岸,曉風殘月“---盧溝橋文化區與宛平城

7月16日上午,中財紅星小隊來到盧溝橋文化區,並遊歷宛平城,我們很小的時候,便學了《盧溝橋的獅子》,就想一睹盧溝橋的風采了;後來,又在課文裏學到了《盧溝橋的烽火》,對它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然而,盧溝橋依然超乎我們的意料之外。

78年前的7月,宛平城的寧靜,盧溝橋的月影,都被日軍的槍聲驚碎了,子彈、槍聲、炮火和鮮血使這裏變成了人間地獄。而此時此刻漫步在當年彈火紛飛的橋上,坑窪的橋面分明在告訴我一種屬於中國的哲學:我們也許會有落後的一天,也許會有弱小的一天,但屬於中國人的東西,我們一定會自己親手把它拿回來,無論對手多麼可怕,我們都不會膽怯,也不會放棄。

第五步:“前事不忘,八載蝦夷幾變夏;匹夫有責,千秋龜鑑在興華”——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

同日7月16日下午 我們來到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這個中國最權威最全面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為配合今年的閲兵,紀念館今年一直閉關整修,而在前幾日才重新開館。在參觀中,隊員們認真聆聽講解,感受學習歷史,同時仔細記錄觀察紀念館的呈現方式。館內那雕塑上不屈的面容讓我們內心更加剛毅,一幕幕日寇作惡的畫面讓我們充滿憤怒,陣亡名路上一個個樸實的名讓我們心生崇敬,更有歷代主席的講話讓我們振奮鼓舞!

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讓我們最全面系統的瞭解了抗戰的歷史風雲,最直觀的展示了戰士的血與義,敵人的醜與惡。教育了我們青年人,勿忘歷史,振興華夏。

第六步:“這是隻有人民才能創造的經典戰役” ----焦莊户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7月17日中財紅星小隊來到順義區的焦莊户地道戰遺址紀念館,這裏是享有盛名的電影地道戰拍攝地之一,有着較為系統的地道戰歷史陳列,和真實的地道供遊人參觀。

都説中國人民機制英勇,今天當我們自己身臨其境時,才真正感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在那樣一個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形勢之下,中國人民運用聰明才智與日本侵略者周旋,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

回顧這段歷史,就是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把握現在,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通過這次活動,我們整個團隊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增強了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樣的活動也能激發人的熱情和青春活力,給隊員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

8天的活動,6地的探尋,數日的奔波,讓我們收穫良多,受益匪淺,我們在重温歷史,也是在記住歷史。

我們在追尋着那永遠不被磨滅的歷史,

也是讓後人沿着先輩的足跡永遠走下去。

暑期社會實踐報告:銘記歷史,珍視和平2019歷史社會實踐報告(4) | 返回目錄

七十年前的今天,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的面向未來。 值此七十週年紀念日,讓我們共同去追尋那些在崢嶸歲月中浴血奮鬥的老兵。

經過兩天的準備,7月16日早上,揹着早已備好的裝備,懷着忐忑的心情,我坐上前往興文縣的班車,開始抗戰老兵尋訪之路。原本以為只要1個小時到的車程最後花了2個多小時,臨近中午才到達興文縣車站。在同學家落下腳。

由於初到興文,手頭上關於抗戰老兵的資料又少得可憐,只有一位知道大致位置,心裏開始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打算走一步看一步,早已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幸好同學出手幫忙,在公交車上打聽到要找的老人具體地址,於是,兩人興致勃勃地出發了。

頂着下午2點鐘的太陽,我們來到老人家中,老人名叫劉明輝,今年92歲,現住在興文縣古宋鎮建設村,據瞭解,老人是當年參加中國遠征軍的老兵,17歲參軍,隸屬於中國遠征軍第8軍榮譽1師2團,親自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等重大戰爭。老人的家在山腳下,和之前想象的不同,是一幢裝修不錯的二層平房,家居很簡單,一張桌子,一個沙發,幾條凳子,客廳的正面掛着一面錦旗和一張證書,都是對這位抗日英雄的褒獎和肯定。我們到時,老人正在午休,聽説有人來,很快便從屋子裏出來,很熱情地接受我們的採訪。

抗戰老兵:劉明輝

交談中我們發現老人記憶已經不是特別完整,但依舊能夠向我們講述當年入伍的經過和一些印象尤其深刻的戰役。在談到入伍從軍時,老人斬釘截鐵地説:“抗戰是國家大事,不打贏日本就要亡國,都該去。”讓我們深深感受到老人為國家甘願犧牲的精神。直到今天,老人生活依然十分拮据,但他感到滿足,他説:“吃穿都不愁,生活就過得去,如果每個人都伸手向國家要錢,國家哪來這麼多錢?”也許對於早已經歷過生死的老兵來説,物質生活的充裕與否並不重要,他們希望的只是得到國家和人民的認同,並時刻為國家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7月17日,宜賓站的第二天,我依然將地點定在興文縣,通過前一天的尋訪,在劉明輝老人家我們又瞭解到另外兩位老人的詳細地址,於是早晨9點,我和當地另外一名同學一起乘車前往其中一位老兵,馬建軍老人住處——興文縣六百嶺。

抗戰老兵:馬建軍

由於位置較偏遠,我們乘坐摩托車到達時已是10點半,剛進門就發現老人正站在卧室門口。和大多數農村房屋一樣,老人的家是一幢二層平房,裝飾也算精緻。家裏只有他的孫媳和曾孫,一家人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們。談話中我們瞭解到,馬建軍老人在印度參軍入伍,部隊編號為中國陸軍遠征駐印軍新編第1軍30師88團2營6連,親自參加過南坎戰役,密支那戰役等著名戰役,幸運的是,無數場槍林彈雨卻沒有在老人身上留下一處傷疤。老人至今對當年很多往事仍記憶猶新,採訪中侃侃而談,還能大致地哼出當年的戰歌。有趣的是,當年由於沒有什麼文化,老人和戰友們和英美士兵交談時通常把中國人稱為:千里士(根據口述音譯),把日本人稱為:賈巴里士。老人説:“戰場上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怕死必死,信生必生,信死必死。”

吃過午飯,我們馬不停蹄趕赴位於興文縣麒麟鄉的羅啟忠老兵家。

抗戰老兵:羅啟忠

我們徒步趕到時已是下午2點半,老人獨自一人坐在家裏,詳問之下,原來老人兒子兒媳出門赴宴,老人行動不便,只能一人在家。

老人依舊很熱情主動地和我們交談,老人在1942年參軍入伍,部隊編號為國民革命軍新一軍化學兵重迫擊炮團,後來又先後被編入步2團和炮1團。老人親歷翻越野人山的歷程,至今仍覺得心有餘悸,甚至在山上親手埋葬過曾經“同生死”的戰友。老人在參戰期間大多數時間作為運輸兵負責運輸部隊急需的裝備和糧食。和馬建軍老人一樣,老人也沒有在戰鬥中受過傷。

在看到相機時,老人總會不經意地敬起軍禮,可以看出軍旅生涯給他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象。

採訪接近尾聲時,老人兒子兒媳剛好到家,聽説我們徒步趕來,老人兒子主動取車將我們送到公路邊,我們在下午5點左右乘車回到起點。結束了一天的尋訪。

7月19日,休整一天後,我前往宜賓抗戰老兵尋訪第二站——翠屏山。

經過前兩天的尋訪,我們找到了興文縣的3位遠征軍老兵,這一次,我們的目的地是翠屏山千佛寺。尋找在寺中的另一位遠征軍老兵——黃乃文。一開始,我們並不知道黃老的詳細住址,在登山途中邊走邊問在中午11點半才找到黃老的住所——千佛寺中的一處安靜偏小的屋子。我們到時,黃老正和兒子兒媳準備午飯。

抗戰老兵:黃乃文

在稍後的採訪中我們瞭解到,黃老原屬於中國遠征軍黃埔18期2總隊教導2團。據黃老回憶,當年自己在三台縣蠶師技術專科學校上學時,受徐思平祕書長的一次激動人心的講演影響而志願參軍,於是在縣長吳力祥的帶領下從三台徒步走到成都。黃老説:“小時候親歷重慶大轟炸,看到到處掛着的斷手斷腳,從此立志要打日本。”

老人年輕時喜歡音樂,曾經加入郭沫若在宜賓創辦的抗日劇團。直到現在,老人依然可以隨口哼唱當年的抗戰歌曲,唱起時總會滿臉笑意,據悉,那時老人心裏曾有退縮的想法,而正是這些歌曲給了老人堅持下去的決心。

親歷孟拱、密支那等戰役的黃老最大的感受就是:“戰爭是殘酷的,希望永遠不要有戰爭!”我想,這也是如今,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願。

每一位老兵的心裏都渴望和平,因為他們曾都經歷過煉獄般的戰爭,透過他們的講述,我們能夠深入感知當年的歷史,也期望戰爭永遠不會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