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社會實踐報告3篇

本文目錄歷史社會實踐報告有關抗戰的社會實踐報告:—覽抗戰歷史風采 思民族精神傳承社會實踐報告抗戰歷史

【第一篇】

歷史社會實踐報告3篇

XX年7月18日清晨8點半,緣夢之家志願者服務社的隊員們已經在黃浦區老西門街道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整裝待發了。今天,為了紀念抗戰中的老西門,我們與其他9支隊伍在老西門辦事處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共同完成一次定向越野活動,我們的目的地設置在了諸多具有深厚抗戰歷史的地點,在奔跑與任務中逐漸重温當年的抗戰歷史,體驗老西門深厚的文化底藴。

比賽由抽籤開始,我們隊伍的第一站抽到了梅溪國小,作為大學生團隊,我們對這一帶並不太熟悉,為了找到梅溪國小也是費了不小的氣力。梅溪國小的文化氣息確實比較突出,在學校的圍牆上展示了很多古訓,據我們瞭解,這所國小早在1878年就已成立,原名正蒙書院,輾轉至今易名為梅溪國小。時值暑假,我們並沒有領略到這所歷史悠久的國小的日常。離國小不遠便是蓬萊菜場,“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之時,蓬萊菜場被燒燬,匡仲謀老先生在抗戰勝利後重新開設蓬萊菜場。如今的蓬萊菜場,我們也希望更多居民在買菜之餘,還能對這段歷史有所印象。

歷經兩個站點後,我們頓感小有成就,隨着緊湊的步伐,我們走過敬業中學,走過市十中學,走過黃埔學校。短短15分鐘的路程,我們經過了這麼多學堂,也是頗為驚動,老西門,它悠久的文化底藴鑄就了這裏一所又一所知識之源,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不忘老西門,不忘我們的革命歷程。我們完成任務的地點大多在校史館,雖在比賽的環境中,卻並沒有着急趕路,而是靜下心來去瞻仰每一所學校的坎坷發展歷程,每所學校有着不同的教學風格,然而他們卻有着共同的歷史背景:抗戰。這些中學在當年抗戰期間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即便是處於危險之中,這些學校仍不忘教書育人的職責,輾轉反側,尋找安全的地方繼續授課。我時常覺得,一所學校從戰火中走來,總能更好地珍惜資源,珍惜學生。

我們的行程也快接近最後一站了,任務很是順利,在活動之初,我們本來互不相識,然而此時我們已經彼此瞭解,分工明確,我很喜歡這樣的經歷,在追尋歷史的腳步中邂逅同道的朋友,交流彼此的生活和見解。我們又走過了少年路、普育裏,來到老西門,自然要逛一下老上海的弄堂,,我們的地點包含了兩個弄堂地址,做完了任務,我們照常在弄堂小道間走了幾圈。説起老上海的生活,一條條弄堂訴説着往昔的歲月,那時街坊鄰里住的緊密,人與人間多了些噓寒問暖,雖然生活條件艱苦樸素,然而人心卻是温暖的,我們尋找任務問題的答案時,依舊能夠感受到弄堂里居民們的熱情,他們耐心地指引着我們方向,基於了我們很多關懷和幫助。

最後一站是文廟,我們的定向越野活動也接近尾聲,一聲銅鑼敲響,我們的歷史之旅由此圓滿結束。我們這一行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球,隊伍之間爭相追趕着,去探尋下一個“革命根據地”,我們的歷史之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今日,不虛此行。

活動結束後,我站在外灘黃浦江畔,回憶着自己踏過的每一個街角,回憶着今天遇到的每一個歷史追尋者,回憶着老人們所講述的革命歷程。外灘的鐘聲響起,彷彿又是曾經那個租借地,又是曾經那個半殖民地的老上海,看着這些建築,叫人不忘曾經的崢嶸歲月,也倍感欣喜如今的欣欣向榮。我感激這次旅程,這一天的追尋,伴隨着汗水與智慧,我結識了新的朋友,看到了不一樣的上海,時至下午,江風吹過甚是舒爽,我望着外灘熙熙攘攘地行人們,希望你們走過外灘,亦能帶走一片老西門的歷史片段,分享給你們周圍的人。

【第二篇】

黎城縣東駱駝村是抗戰時期中共領導下的晉東南太行區根據地的一個小村莊,地處晉冀二省交界。這個村子山連山,溝連溝,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溝。當時是隻有幾十户人家、一百多口人的貧瘠小山村。

時隔七十幾年,透過一段段掩埋在歷史塵煙中的往事,重新追尋抗戰時期的村莊故事,依然可以清晰而又強烈地感受到血雨腥風下,村莊曾經的紅色軼事。

楊秀峯夜宿西場院

1942年春的一天傍晚,一位八路軍首長和三個士兵路過東駱駝村,後經村幹部指引,借住在西場院王憲家裏。

村中老人回憶,此人高個子,騎着馬,耳朵有點聾,與房東談話聲音很高,三個士兵忙裏忙外,有掃院子的,有去挑水的,半夜裏聽見北屋有達達聲,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第二天上午,他們起身再三答謝老鄉,並遞上二塊銀元給房東,房東不要,戴眼鏡的首長説“這是八路軍的紀律呀,不能破壞。”並誇老鄉招待的好。

其實就在這位首長入住的當天夜裏,大約二更到三更時分,有兩個八路軍戰士來到劉福成家裏,説他們要借用前院西廂房南兩間的房子,晚上駐哨用,於是劉福成給兩個戰士拿來一條毯子和一件棉衣禦寒。第二天早上,估計就是5點鐘左右,劉福成起牀喂完牲口,看見兩個人出門要走,就想送別,兩個八路軍示意留步,並且叮囑千萬要保密。

後來才知道西場院住的是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峯,這兩個八路軍戰士是保衞楊秀峯的暗哨。

十口大院祕密印報紙

1941年冬,日軍井關36師團和第4、第9混成旅團一部共5000兵力,陸空配合向八路軍在華北敵後規模最大的兵工基地黃崖洞發起進攻,《新華日報》報社奉命埋藏機器,堅壁資財,背起“報館”打游擊。在總部的周密安排下,分成小組,事先做好了小型輕便的活動鉛架和小型腳踏機,用牲口馱着,工人和編輯人員荷槍實彈,一面和鬼子轉山頭,一面設法印報。儘管環境惡劣,炮火連天,但《新華日報》華北版的工作人員一直堅持出報。

新華日報社的工作人員轉戰到東駱駝村的時候,就住在十口這個大院裏,房東姓王。院裏還有許多保衞報社的士兵,另外兩部分士兵分別住村西(包括村南口)、村東兩個出口。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一共住了有六七天時間,直到他們撤走以後村民才知道是報社在這裏。印報在正房、東房,機器都是用腳蹬和手搖的,鉛印刷。送報紙的時候用扁擔擔着、驢馱着,上面還蒙着麻布,送往敵後根據地。報社要走的那天有個村民還幫着疊報紙。幾十年後專管接待的村幹部證實就是新華日報社在印報紙。

十口的王家院落還在,曾經的故事卻漸漸模糊,將近消失!

1941年11月底,《勝利報》停刊,大部分人員合併到《新華日報·華北版》。《新華日報·華北版》因戰爭環境的殘酷而暫時收縮發行範圍,1943年10月1日改為《新華日報·太行版》成為中共太行區委機關報,直到1949年8月10日停刊。《新華日報·華北版》從創刊到1943年9月30日終刊,在太行山中堅持戰鬥了4年零9個月,出刊846期。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在艱苦歲月,鉛和子彈共鳴,筆桿和槍桿齊飛。朱總司令稱讚説,“一份新華日報,等於10萬軍隊!”。

注:曾任《勝利報》,後來在《新華日報》華北版、《新華日報》太行版從事記者工作的劉江、魯兮也到過東駱駝村。(見劉江回憶錄)

陳賡關帝廟歇息講革命

1938年響堂鋪伏擊戰前夕,陳賡旅團於3月28日由襄垣下良東移至黎城縣南委泉。772團於29日對南委泉至東陽關沿線村莊進行消息封鎖,其一部駐紮於東駱駝村。30日(農曆二月二十九)晨7時,各兵團均由現駐地出發,天黑前於龍王廟村與馬家峪村之間隱蔽集結。

30日的上午東駱駝村關帝廟旁的榔樹上喜鵲在不停地叫着,似乎在迎接匆匆而過的八路軍戰士。剛下過小雨,路上泥濘難行,春寒咋暖,灰濛濛的山樑上,透出一種祥和,沒有一絲打仗的氣氛。大概十時左右,一個首長騎着馬進了村,來到足夠兩人合抱的榔樹下,下馬歇息,只見此人戴着眼鏡,走路有點瘸,走到樹根的石頭下,坐下來拿出公文包,在本上寫寫畫畫。這時站在村口看大過兵的村民中,有人給這位首長端來熱水。首長放下手中的公文包,接過水碗放到另一塊石頭上先涼着,開始詢問村民生活的怎麼樣,春耕都備好了嗎等等,然後就講現在的革命形勢,説日本鬼子很快就會被趕出中國,老百姓會過上好日子的。

首長端過水碗一飲而盡,順手將碗遞給村民説:這水甜啊!説着站起身,有點蹣跚的走到馬跟前,和村民道別後上馬朝後賈嶺方向去了,彎曲的路上,只聽見士兵欻欻的腳步聲。這時有人感歎:八路軍大過兵,只能聽見腳步聲!

第二天早上,震驚中外的響堂鋪伏擊戰勝利了,村民之後才知道這位首長就是陳賡旅長,還聽説後賈嶺王家樓底做過386旅臨時旅部。後賈嶺這件事情,後來在陳賡日記中終於覓到真跡。

在東駱駝村關帝廟旁的榔樹下,陳賡的老師長劉伯承於1942年6月中旬(端午節前)路過本村,前往南委泉,劉師長也是在這塊石頭上歇息的。當時他看着山上的石寨説了一句話:一村兩寨(應該是説東駱駝村山上有兩個石頭山寨,後賈嶺是386旅旅部)!遺憾的是,榔樹早已在1947年的土改運動中被賣掉了;所幸的是,兩位首長的故事卻流傳下來了。

注:摘錄陳賡日記 1938年4月1日。

四月一日

昨晚及今日四時前,各部(本旅)均回到三街、西莊、廟上村及馬家峪一帶集結,七六九團回到福堂溝集結。各團均以少數部隊在公路及東陽關一帶遊擊,並擾亂敵人,主力休息一日。

據報,敵增千餘人至東陽關與涉縣,將響堂鋪一帶民房全部焚燬。終日炮聲、機槍聲不息,但對我毫無損失,僅證明其殘暴、愚蠢與對我恐慌而已。

師又決定主力轉移到西井、南北委泉、源泉、三十畝一帶集結。留七七二團一個連歸亮平親率,在蘇家蛟一帶遊擊偵察,並準備敵人深入山地時,由七七二團殺一回馬槍。後賈嶺架設電話,以便隨時得到前面情況。

游擊隊組織送差忙支前

抗日戰爭時期,東駱駝村黨支部積極響應共產黨八路軍號召,組織民眾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中,曾在王老屯、王合上組織下成立抗日遊擊隊,為後方抗日做了大量工作。他們組織送軍糧、做軍鞋為八路軍戰士送飯、接濟困難時期的人民子弟兵,祕密保衞八路軍首長等。

全村男勞力大概四十人左右,響當鋪戰役時幫助八路軍運送戰利品物資。八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幾乎每家每户都有人支前。每户出一個人一頭牲口,曾前往長治市南石槽、潞城、襄垣、武鄉、榆社、太谷、遼縣、黃崖洞、索堡等地送差,如果遇到打仗就臨時組成擔架隊上前線。民兵王老悶在抗戰轉移中被鬼子殺害於後賈嶺。有不少村民草房被燒,三十多頭牲畜被搶,人民與八路軍同生死,共患難,奮力抗戰。

抗日戰爭過去幾十年了,為抗戰做出過積極貢獻的小山村—東駱駝村,現在村裏人已稀少,村莊面臨消失,當年的烽火日子已經被人們遺忘,蒐集整理這些陳舊軼事,也算對先輩流血犧牲的一點緬懷吧!

有關抗戰的社會實踐報告:—覽抗戰歷史風采 思民族精神傳承歷史社會實踐報告(2) | 返回目錄

今年適逢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是多國回首歷史,緬懷先烈,共同追求和平的良好契機。我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戰勝國,以及二戰亞洲戰場的主要反法西斯陣地,更應當弘揚反法西斯精神與和平主義精神。作為學生,我們也應當承擔起銘記與傳承歷史的責任,重視歷史,學習歷史,在追憶中紀念革命先烈,認識到戰爭的殘酷,培養追求和平的情懷。

為此,中財紅星小隊開展了以“青年親歷歷史”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行走6地,歷時8天,成果飽滿,以下是中財紅星小隊社會實踐的相關內容。

第一步:“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國小宣講之行

6月10日,小隊一行七人走進昌平城北中心六街國小五年三班,開展以回顧抗戰為主題的宣講活動。活動中小隊為小同學們宣講抗戰歷史,提問抗戰問題,發放活動禮品。同時小隊成員就國小生抗戰教育問題對學校唐主任進行採訪。此次活動讓小隊成員彷彿也回到了童真時代,與孩子們一起學習的經歷鍛鍊着我們,提升着我們,同時也傳遞着滿滿的愛!希望孩子們能夠茁壯成長,共創美好未來!

第二步:“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戰馬嘶鳴之地

7月11日-7月14日,小隊拜訪了京西門頭溝區馬欄村,這裏也是本次小隊實踐的重點對象。馬蘭村——七十多年前,這裏血雨腥風,刀光劍影,英雄無懼,將星璀璨。實現了“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的不世功勛,堪稱當時抗戰先進。在今日,這裏抗戰精神薪火相傳,形成了一條紅線穿記憶的紅色旅遊文化,建設了第一家由農民集資建立的村級陳列館,這裏古色古香,紅色盪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堪稱今日紅色教育的典範。

小隊在這裏進行了將近4天的實踐活動,他們翻山越嶺,尋挺進軍紅色足跡;聆聽歷史,瞭解英雄動人往事;遊陳列館,銘記儒將蕭克將軍;探訪老兵,追憶沙場崢嶸歲月;採訪村民,小村今日生活點滴;採訪村長,紅色遺蹟緣何完整。他們在這裏也受到了充滿村長時代情懷的青年抗戰教育,觀看了聲情並茂的抗戰話劇。

真心希望馬欄村這塊紅色淨土能夠永世長存。

第三步:戲裏戲外七十載—八一外景拍攝基地

7月15日,小隊一起遊歷了八一電影製片廠外景拍攝基地,歲月無情七十年的風風雨雨早已讓一切滄海桑田,當時的一切難以再尋,但是電影拍攝基地的真實佈景給了我們一個特殊的體會歷史的機會,於是我們選擇了這裏,作為我們實踐的一個重要環節。

斷壁殘垣,戰壕碉堡,落寞黃沙。這裏是那麼荒涼,讓人難以想象地處繁華的京都,想想也是蠻有意思的,你説那些露出泡沫茬口的斷壁殘垣,怎麼到了屏幕上,倒有了讓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呢,電影能還原歷史,似乎也真的有點石成金的能力。我們登上了一座城牆,在城頭向遠處看,然而遠處又是更多的殘破的看不出年代的建築,似乎拍攝基地本身,就是一段逝去時光的見證。

第四步:“楊柳岸,曉風殘月“---盧溝橋文化區與宛平城

7月16日上午,中財紅星小隊來到盧溝橋文化區,並遊歷宛平城,我們很小的時候,便學了《盧溝橋的獅子》,就想一睹盧溝橋的風采了;後來,又在課文裏學到了《盧溝橋的烽火》,對它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然而,盧溝橋依然超乎我們的意料之外。

78年前的7月,宛平城的寧靜,盧溝橋的月影,都被日軍的槍聲驚碎了,子彈、槍聲、炮火和鮮血使這裏變成了人間地獄。而此時此刻漫步在當年彈火紛飛的橋上,坑窪的橋面分明在告訴我一種屬於中國的哲學:我們也許會有落後的一天,也許會有弱小的一天,但屬於中國人的東西,我們一定會自己親手把它拿回來,無論對手多麼可怕,我們都不會膽怯,也不會放棄。

第五步:“前事不忘,八載蝦夷幾變夏;匹夫有責,千秋龜鑑在興華”——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

同日7月16日下午 我們來到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這個中國最權威最全面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為配合今年的閲兵,紀念館今年一直閉關整修,而在前幾日才重新開館。在參觀中,隊員們認真聆聽講解,感受學習歷史,同時仔細記錄觀察紀念館的呈現方式。館內那雕塑上不屈的面容讓我們內心更加剛毅,一幕幕日寇作惡的畫面讓我們充滿憤怒,陣亡名路上一個個樸實的名讓我們心生崇敬,更有歷代主席的講話讓我們振奮鼓舞!

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讓我們最全面系統的瞭解了抗戰的歷史風雲,最直觀的展示了戰士的血與義,敵人的醜與惡。教育了我們青年人,勿忘歷史,振興華夏。

第六步:“這是隻有人民才能創造的經典戰役” ----焦莊户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7月17日中財紅星小隊來到順義區的焦莊户地道戰遺址紀念館,這裏是享有盛名的電影地道戰拍攝地之一,有着較為系統的地道戰歷史陳列,和真實的地道供遊人參觀。

都説中國人民機制英勇,今天當我們自己身臨其境時,才真正感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在那樣一個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形勢之下,中國人民運用聰明才智與日本侵略者周旋,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

回顧這段歷史,就是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把握現在,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通過這次活動,我們整個團隊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增強了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樣的活動也能激發人的熱情和青春活力,給隊員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

8天的活動,6地的探尋,數日的奔波,讓我們收穫良多,受益匪淺,我們在重温歷史,也是在記住歷史。

我們在追尋着那永遠不被磨滅的歷史,

也是讓後人沿着先輩的足跡永遠走下去。

社會實踐報告抗戰歷史歷史社會實踐報告(3) | 返回目錄

XX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舉國上下各種紀念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XX年7月13日至7月15日,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擊水》報社“足跡”小分隊從蘇州前往南京進行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收穫良多。

7月13日上午八點半,小分隊成員於蘇州大學北校區工科樓前進行了簡單的出征儀式。下午兩點到達六朝古都也是抗日名城——南京。休整過後,隊員立即開展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小隊10人被分為三組,分別由三位大三隊員領隊。第一天,小隊一組成員到南京悦來巷參觀了抗戰遺址,斑駁的巷道無聲地訴説着那一段遠去的歷史;而另一組成員則採訪到了南京1213志願者同盟祕書長王超,王超和隊員們講述了1213志願者同盟成立的初衷、團隊運作情況、團隊定位、援助老兵的大體情況、今年的抗戰活動和他本人蔘與扶助困難抗戰老兵的感想,隊員們油生敬佩之情。

7月14日,小隊依舊分為三組行動。一組由王瀚城帶隊前往南京大學採訪南大歷史老師,瞭解南京在抗戰時的歷史,並前往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採訪這個民間組織的抗戰情結;一組由陳思思帶隊前往參觀南京大屠殺博物館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一組由李鵬麗帶隊到位於五塘廣場的向陽養老院看望抗戰老兵。王瀚城小組到達南大後,幸運地採訪到南大民國曆史研究所姜老師,姜老師回答了隊員們提出的關於南京大屠殺和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的相關問題。姜老師表示,在12月13日成為國家公祭日後,國家各個層面對待南京大屠殺的態度越發重視,為了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各大高校也開展了很多活動,比如南大就出了一套《日軍侵華圖集》。而各界人士對於抗戰遺址和抗戰老兵的關注程度也越發重視,南京1213志願者團隊、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先生等能勇於承擔起歷史責任值得我們學習。對於年輕一代特別是學生,姜老師強調更要勿忘國恥,珍惜和平,反對戰爭!南大采訪結束後,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的參觀也讓隊員們印象深刻,特別是對老兵的關注極盡細心與温暖。

陳思思小組在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和大二歷史檔案館時,從圖片和視頻、場景還原中目睹抗戰期間的慘烈,深深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八年抗戰的不易。雖然沒有采訪到館長,但是在和參觀的小朋友聊天的過程中,她們認識到“少年強則國強”。李鵬麗小組在幾經周折後找到位於五塘廣場的向陽養老院,經得工作人員許可後隊員們採訪到了95歲的石永固和91歲的鄔漢忠老兵。兩位老兵對往事仍記憶清晰,向隊員們講述了他們黃埔軍校受訓和抗戰時的故事。石老説:“當時日本人入侵,很自然的就當兵抗戰了,保家衞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而鄔老言:“戰場是無情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面對敵人你不能有絲毫的退縮!”抗戰老兵,民族英雄,老兵精神,歷久彌新!

7月15日上午,活動的最後一天,小隊來到南京市玄武湖進行宣傳活動。近期南京市規劃建設展覽館在進行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的圖片展,很多中國小生到館中參觀。小隊到場後,許多家長聽聞蘇大學子前來南京做抗戰活動,主動要求合影留念,隊員們也和小朋友及家長們交流與抗戰有關的話題。之後,小隊在玄武湖廣場分發傳單,向市民們宣傳抗戰精神,得到了很多市民的支持,兩個小時的宣傳活動很快圓滿結束。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足跡”小分隊隊員們依據歷史足跡,從歷史、老兵、社會各界人士層層追尋探索,無論是實踐能力還是知識都得以很大地提升。戰爭的硝煙早已彌散,但歷史的血淚不能遺忘,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是每位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義務。“足跡”小分隊,願以己之力,將“愛國自強”的正能量傳遞,為抗戰70週年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