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選聘調研實踐報告

1、選聘“大學生村官”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動機不純、素質不高、作風不實、形象不佳等一系列問題;具體表現在:

“大學生村官”選聘調研實踐報告

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畢業即失業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對於大學生考任村官,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紛紛出台了優惠政策,為大學生解決就業難題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大學生報考村官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甚至出現了大學生退學爭選村官,博士後爭聘村官的現象。但跟一些報考村官的大學畢業生談心,他們最直接的動機就是考任村官有相對誘人的工資待遇,相對安穩的工作崗位。有的大學生剛被考錄為村官,就急着託關係,找門子,要求直接進入條件較好的鄉鎮機關工作,根本不想去農村施展才華,發揮作用。接受艱苦條件的磨練,經受農村工作得歷練,顯然心裏準備不足。考任村官無非就是先找一份相對安穩的工作,獲取一個考任公務員加分的難得機會,將其作為將來跳出農村的有效踏板,合同期滿後,再通過考取公務員,重新回到城裏工作。大學生剛剛走出校門,即使是從小生活在農村的大學生,由於一直忙於學業,對農村的事情也知之不多,瞭解甚少。光有書本理論,沒有實踐經驗,心高能低,眼高手低,用理論指導實踐不會用,不管用,又不願付苦、不肯屈身向廣大羣眾學習,向老同志學習,向基層實踐學習,致使工作無起色,與大學生能力素質不相符。大學生剛剛走出校門,需要老同志領着適應一下農村工作環境,調整一下角色定位也在情理之中。有的甚至入村一年多,沒有撰寫過一篇有價值、有見地的調研報告,大學生村官的應有價值沒有在實踐中充分體現出來。有的大學生村官工作能力不高,卻擺譜派頭十足,沒做什麼實質性的工作,就把尾巴翹到天上,不知天高地厚;有的大學生村官對村情不十分了解,就亂髮議論,品頭論足,甚至拉幫結派,人為製造矛盾,影響班子團結;有的不去在提高“知民度”上下真功夫、苦功夫、實功夫,而是挖空心思攀龍附鳳、攀權結勢提高“知名度”,千方百計為自己登高升遷搭梯子、找路子。羣眾戲説,現在大學生村官不是來“鍊金”,而是來“鍍金”的,與咱羣眾心離得遠,指望不上,高攀不起。

2、“大學生村官”崗位作用發揮難;具體體現在:

(1)大學生村官自身的因素。感到專業不對口、所學東西用不上、村裏矛盾很複雜、人際關係難處理、村裏人缺乏認同感、生活不習慣、水土不服、工作無從下手的分別佔3.73%、6%、5.22%、3.73%、3.73%、1.5%、0.7%、2.23%,合計佔26.84%,超過了關注收入的2 1.6%。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農村人際關係、利益糾葛紛繁複雜,農村工作瑣碎、敏感、環環相扣,作為新來者,大學生“村官”很難在短期內被農村社會一下子接納。二是大學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侷限*:如大多數“村官”經歷單純,有的甚至根本沒有農村生活的經歷。剛上崗時理想化、貪大,就想上來就做件大事,而且一定要做好,這種個性和大學生的理想化和年輕人容易衝動等因素是分不開的。開始一來真是想做出一番大事業,但是剛來情況還不熟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後應該更務實了,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一步步夯實。(2)人為的因素。部分村幹部心胸狹隘,自己的擔心,大學生村官有學識、有見解,他們的到來,為農村帶來了新氣象、新觀念,農業技術和發展思路是大學生“村官”的優勢領域,大學生“村官”的務實高效、求新求變給農村工作注入了活力,這些也使村幹部感到工作能力等各方面的差距很大,所謂的優勢就是農村工作經驗和人脈關係或者説是那份霸氣,自己會被淘汰,因此壓制大學生村官的發展,不支持、不給他們機會。(3)現有體制的因素。目前中央、市、區縣、鄉鎮各級領導都很重視此項工作,大多數區縣此項工作雖有章可循,但管理僵化。一是不能把拔尖大學生選***。二是配備的管理幹部沒有盡到應盡的職責。三是大學生“村官”待遇大鍋飯。四要還沒有大學生“村官”任期屆滿後的分流導向機制,不能給在崗的大學生“村官”定心丸,使他們在猶豫徘徊中,不能集中精力開展工作。

成因

大學生村官呈現“三冷”、“三熱”現象,上級熱、下級冷;媒體熱;家長冷;村民熱,村幹部冷。不少大學生村官成了“困置設備”。

農村經過這麼多年人力資源的單向輸出而不輸入,農村人力貧困已是事實,但這並不説明派下去的大學生村官就一定能真正派上用場,叫大學生村官,但實際上又不是官,處於一種十分尷尬位置。目前的大學生村官呈現“三冷”“三熱”現象:上級熱、下級冷;媒體熱;家長冷;村民熱,幹部冷的局面。

第一個熱冷現象是:中央政府很熱,要選派十萬大學生村官下基層,各級縣以上政府也層層加碼,好不熱鬧,但你去問一問鄉鎮領導,不少人會大倒苦水,説你編制要五年只減不增,目前還要把已有大批的鄉鎮幹部大大縮減,讓他們如何開展工作?他們心裏對大學生村官計劃其實是冷冷的,挺為難的。

第二個熱冷現象是村民熱,村幹部冷。村民熱,是村民認為比起原有的村幹部,大學生可能更有熱情,也更願意為村民做實事,村民與村幹部本來就是一對怨家,不少村民對大學生村官抱有新鮮的感覺,但村幹部的壓力就大了,可能會覺得這些大學生村官遲早會搶了他們的位置,所以不少當地村幹部表面也可能贊成,但內部卻很是懼怕。

第三個冷熱現象是媒體熱,家長冷。媒體對大學生村官一般都是重墨濃抹,因為大學生村官是新生事物,所以要多多宣傳。不少媒介也大炒熱炒明星村官,卻對這個羣體的大部分無所作為不願或者不敢披露。而與此對照的是,家長冷得出奇,許多家長,尤其是農村的家長,是特別不願意孩子當村官的,好不容易魚躍龍門,通過考大學跳出了農村這個“窮炕”,現在學了幾年又跑回農村來了,搞得許多家長在眾鄉友面前抬不起頭,有無法交待的味道。而城裏的家長更不願讓孩子到農村當村官了,因為農村那麼窮,那麼苦,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苗苗,從小到大都沒有吃過苦,現在大學畢業了,卻要到農村吃苦去,城裏的家長們那能放心?

大學生村官崗位職責模糊與大學生知識結構欠缺是兩大成因。

大學生村官的崗位設置不清楚,非官非民,角度很模糊。“大學生村官”既不是村民,又不是村官,對村級管理沒有監督權,也沒有組織管理權。工作崗位不明確,基層沒有指派具體任務。大學生村官一般選聘結束後也沒有多少實際的培訓與指導,不少大學生村官被扔進“茫茫人海”,讓他們自己去“玩”。面對農村複雜的工作,不少初入社會的大學生感到一片茫然,不知如何應對。

不少大學生知識結構欠缺,也不知道如何做農村工作,大學生在校學到的各種知識與農村實際相脱節,也是造成他們無用武之地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大學生畢業後當“村官”的越來越多,但是,對大學生“村官”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卻沒有進入高校對大學生的培養過程。

解決對策

1.思想上的“紮根”問題

大學生選擇到農村擔任“村官”的原因比較複雜。一方面,近年來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數據顯示,XX年畢業的495萬大學生中,有144萬當年沒有找到工作。另一方面,為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工作,各地相繼出台了一些優惠政策,如解決户口、考公務員優先錄取、考研加分等等。XX年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份調查顯示,超過57%的畢業生認為,擔任“村官”是自己在就業壓力下的選擇;對農村懷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佔到24%。最近的一份全國調查結果顯示,對於3年屆滿後的工作趨向,39%的大學生“村官”想考公務員,5%想考研。可以看出,到農村擔任“村官”,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就業壓力和優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選擇。針對這種情況,如何教育引導大家在思想上紮下根來,集中精力、發揮聰明才智,在新農村建設中真正有所作為,是今後工作中需要着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2.工作上的“深入”問題

大學生“村官”進入農村社會,與村民密切聯繫,是他們發揮優勢、有效開展工作的基本前提。調查發現,進村第一年的大學生多數面臨工作難以“深入”問題:感到專業不對口、所學東西用不上、村裏矛盾很複雜、人際關係難處理、村裏人缺乏認同感、生活不習慣、水土不服、工作無從下手的分別佔3.73%、6%、5.22%、3.73%、3.73、1.5%、0.7%、2.23%,合計佔26.84%,超過了關注收入的21.6%。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農村人際關係、利益糾葛紛繁複雜,農村工作瑣碎、敏感、環環相扣,作為新來者,大學生“村官”很難在短期內被農村社會一下子接納。 二是大學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侷限*:如大多數“村官”經歷單純,有的甚至根本沒有農村生活的經歷。因此,如何讓大學生“村官”儘快瞭解農村,融入農村,與羣眾打成一片,是需要認真解決的重要問題。

3.能力上的“提高”問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人才是關鍵。但大學生“村官”知識的結構性欠缺阻礙着他們優勢的發揮。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缺乏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人際溝通能力較弱,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和業績。三是組織管理經驗缺乏,從目前大學生“村官”構成來看,大部分剛剛離開學校,沒有或極少擁有相關社會工作經驗。四是自我激勵能力有待提高,農村環境複雜,工作繁瑣,面對困難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如何彌補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識結構,將其儘快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都需要通過培訓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決。

總之,要解決所出現的各種問題,需要政府、社會、農村、各高校以及“大學生村官”個人的一道努力,從而真正發揮出“大學生村官”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