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社會實踐報告範文4篇

本文目錄抗戰勝利社會實踐報告範文抗戰勝利70週年暑期社會實踐報告紀念抗戰勝利湖南紅色景點社會實踐報告抗戰勝利70週年尋訪抗戰老兵社會實踐報告

為了解紅色教育基地的革命歷史,加強與過去紅色記憶的聯繫,本團隊於8月30日前往湖南省寧鄉縣劉少奇同志故居,追尋革命偉人的歷史足跡。

抗戰勝利社會實踐報告範文4篇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黨政軍民共同創造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藴含着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實踐中,紅色文化也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理想和信仰拼搏奮鬥的重要精神力量。

就高校而言,應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用紅色文化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因為紅色文化自身具有的真實性、鮮活性、激勵性、歷史性等特點,註定了要比傳統意義上的理論教材更加生動,更能夠讓大學生廣泛接受和認可,尤其是將紅色文化與地域文化有機融合,更能發揮教育作用。比如,臨沂大學實施了“紅色育人工程”,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沂蒙精神”這一“紅魂”,進一步拉近了大學生與紅色文化的距離,起到了“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實踐內容:

為對本次實踐活動有充分準備,我們事先查找了有關劉少奇同志的生平信息,以及故居所在家鄉。

1、劉少奇生平介紹:

(1)劉少奇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1898年11月24日生於湖南省寧鄉縣

1921年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少奇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他受到錯誤的批判,並遭到林彪、江青xx集團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殘,於1969年11月12日病逝。

1980年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為恢復他的名譽作了專門的決定。他的主要著作收入了《劉少奇選集》。[1]

(2)主要成就:他在制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針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50年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作了《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並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報告,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規定了方向。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4月,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六十年代初期,中國的經濟發生了嚴重的困難,劉少奇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參與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使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從1963年到1966年,他先後到印度尼西亞、緬甸、柬埔塞、越南、朝鮮、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進行了友好訪問。

2、劉少奇故居

劉少齊故居位於中國湖南寧鄉縣花明樓鄉炭子衝,始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1898年11月24日,劉少奇誕生於此。距長沙50公里,距寧鄉縣城玉潭鎮30公里。

故居為典型的傳統湖南民居,坐東朝西,整棟建築中間有3個天井,佔地面積近800平方米,有茅瓦房30多間,共有房屋21間半,是一座磚木結構,稻草與小青瓦覆頂的的四合院式的農舍,始建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建築面積約380平方米。而屬於劉少奇家的房子有21間半,餘為劉少奇伯父家的房子。

瞭解了這些信息後,我們先規劃了去花明樓的時間和基本路線。

8月30日早晨,從長沙芙蓉區出發,向東南方向經過嶽麓區大約1個多小時的路途到達花明樓劉少奇同志紀念館。一路上,綠樹掩映,青色的柏油馬路隱去在一座又一座的山後面,時不時看到人家坐落在那一片綠色中央,周圍是農田水塘,一派煙火氣息。我們懷着期待的心情,劉少奇同志的故居是否也是這樣一處佳處,也不僅遐想,劉少奇同志是否也曾在返鄉的途中,做着車,看着這同樣的風景雲煙。

到了之後,一個高大的“劉少奇故里”的門樓老遠就能看到。走進大門就是一條寬闊的台階,中間一條翠柏生氣勃勃,兩邊高大的松樹象列隊士兵莊嚴肅穆。順着台階向上,一尊高高的劉少奇全身銅像立在高處,既非常偉大,又顯得和藹可親。銅像廣場上剛好有高一的新生,身穿迷彩制服,在劉少奇同志的雕塑前宣誓。綠色的迷彩服,炎熱的夏天,身旁還有無數同樣瞻仰雕塑的遊人,這一切莊嚴的凜然肅穆。

向前走過一個山坡,轉過一個彎,前面是一幢高大的建築,掛的匾額是“劉少奇同志紀念館”。走進紀念館裏面佈置着劉少奇從少年成長到從事革命工作數十年的歷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劉少奇在文革中被打成叛徒、工賊、內奸,修正主義分子。一個共和國的主席要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出來維護自己的權利,而毫無作用時的無奈。在全國山河一片紅的形勢下,1968年10月,中央八屆十二中全會表決通過“對叛徒、工賊、內奸劉少奇進行審查的決定”時,時任全國總工會副主席,中央委員的陳少敏沒有舉手同意。還有長春市幹部史雲峯在街貼出為劉少奇平反的傳單。還有被關在獄中的遼寧女幹部張志新寫出要糾正強加給《論共產黨員修養》的錯誤的罪名。還有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劉少奇冤案進行平反,為劉少奇召開追悼會時,鄧小平拉着王光美的手説:“是好事,是勝利。”

參觀過劉少奇紀念後,就是參觀劉少奇故居。一幢黃土牆青瓦頂的普通農房,門前一個清澈的池塘。門上橫掛着1980年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劉少奇同志故居"匾額,故居內的牀是傳統雕花木牀,房間眾多。隨着人流穿過一道又一道的門,就這樣把劉少奇少年時期的時光一一緬懷。

總的來説,最令人影響深刻的是故居里其中一間屋子陳列的劉少奇同志穿過的雨衣雨鞋,還有紀念館裏擺放着的他生前穿過的棉褲,破的讓人心酸。

實踐結果:

大家在參觀的同時向講解員虛心請教相關革命歷史,瞻仰各種革命文物,仔細觀看承載紅色記憶的珍貴歷史照片,為接下來的講解志願服務做充足的準備。之後,實踐隊員充分利用館內大量圖片及其文標識,發揮自己對歷史的瞭解為參觀遊客展示了一幕幕鮮活的歷史場景,使大家重温了紅色革命經典。在我院實踐隊員的解説下,大家駐足瞻仰,流露出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參觀後,很多人對中國傳統南方故居有了大概瞭解,對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定認知。

本次參觀革命遺蹟的活動有利於在大學生心中樹立和發揚革命的寶貴精神,有利於紅色文化的傳承。

最主要的是瞭解到劉少奇同志堅忍不拔的品格,為了新中國的建設所付出的的艱辛努力,領略他的個人風采與魅力。

實踐總結和體會:

劉少奇故里景區經過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功能日趨完善,把劉少奇故里景區打造成享譽中外的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和修身養性的精神家園。但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1、 外部交通環境不優

作為全國十大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日均接待觀眾6000人次以上,年均接待海內外觀眾超過200萬人次,便捷的交通成了少奇故里景區對外開放的首要條件,目前有三大問題值得引起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高度重視。

一是現行線路路況差。橋宗線(x081)是長沙市通往花明樓-韶山-烏石(我省旅遊紅三角)的必經之路和便捷通道。該線從12公里處至望城縣與寧鄉縣交界點17公里處約5公里路段長年無人管理和養護,五年前修的水泥路面全線爛板翻漿,全天候泥漿四濺,多處路面成了深潭。加之建設中的長—花—灰—韶高等級公路已停工半年之久,導致大批去花明樓、韶山參觀的旅遊車輛和社會客貨運輸車輛經常堵車翻車,已接近交通中斷的地步,嚴重影響了湖南和長沙的文明形象,給省內外遊客和當地農民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路上行人和路邊住户怨聲載道,少奇館經常接到遊客投訴。

二是公交線路是空白。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目前尚無市縣公交車輛運行,迅速開通省會長沙城區至花明樓景區的公交線路迫在眉睫。

三是急待修建景區汽車站。從花明樓鎮往返寧鄉和長沙的社會客運車輛在景區和集鎮亂挺亂靠,嚴重影響了景區和集鎮的交通秩序。零散遊客和農民兄弟往返花明樓無處候車,雨雪天氣更是苦不堪言,請求市政府和相關部門按照有關政策儘快在花明樓鎮選址興建汽車客運站,使人民羣眾出行便捷。

2、事業發展資金不足

按照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出《關於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精神,少奇館主動提前在3月18日正式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免費開放後,按政策規定由中央財政全額補償的門票收入至今尚未到位。

3、教育功能設施有待完善

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雖然宣傳教育設施初具規模,但有待進一步完善。一是網站建設落後,數虛擬博物館建設勢在必行。二是宣傳教育仍然停留在開門迎賓的傳統模式,流動展覽館的建設大勢所趨。要通過流動展覽的形式走出館門,走向社會,把少奇光輝思想和不朽精神送到社區、工廠、部隊、學校、工地、鄉村。三是面對成倍增長的客流和錯宗複雜的安防形勢,安檢設施必須增設。

總的來説,對於紅色教育,光是參觀紅色故居是不夠的,要將紅色精神一代代傳遞和發揚。

抗戰勝利70週年暑期社會實踐報告抗戰勝利社會實踐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今年正值抗戰勝利70週年,為響應團中央的全國大學生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尋訪活動和“三下鄉”的光榮傳統,弘揚光榮革命精神,努力為當地發展貢獻力量,在紮實的實踐服務中經受鍛鍊,增長才干與社會閲歷。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學生會組成了以XX級輔導員王璐芸老師帶隊,大一大二學生會骨幹為主的“赴湖南韶山暑期實踐隊伍”。整個實踐分為三個部分:憶崢嶸歲月,訪偉人故里,仰老兵雄風,將分別前往韶山、衡陽、芷江、長沙進行為期5天的暑期實踐。

韶山市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是全國著名革命紀念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踐第一天即7月11日,幾經輾轉,我們實踐隊來到了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故鄉。整頓休息過後,便出發前往第一站——毛澤東銅像廣場。整個銅像廣場佔地極廣,銅像佇立在廣場中央,毛澤東同志身穿中山裝,手執文稿,目光炯炯,面帶微笑,正視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再現了領袖毛主席開國大典時的風采,在蒼柏鮮花的映襯下更顯得高大偉岸。在銅像前,導員帶領大家唱起了團歌,歌聲響亮,久久迴盪在銅像廣場上,帶着我們對紅軍的敬意飄向遠方。接着來到了毛澤東同志故居,其故居建於民國初年,採用南方農宅形式,坐南偏東。整個故居的佈局整齊規劃,風格樸素,真實還原了毛主席生活、學習的場景。看着毛主席的書桌,我們彷彿看到當年毛主席伴着昏黃的燈光,在油燈下刻苦學習,立志報國的模樣。毛主席這種勤奮的品質也激勵着我們,作為新一代青年,在學習自身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加強其他方面的知識吸收,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最後一站則是來到了毛澤東紀念堂,其位於韶山沖引鳳山下,紀念堂內建築多為江南園林風格,雅緻清新,建築錯落有致,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紀念堂內的陳列,吸收了近幾年黨史最新的研究成果,運用獨特的館藏文物資料、先進的科技展示手段,將毛主席的生平和光輝生動呈現在了我們面前。正是毛主席,在混亂中站出來,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勝利。現在,紀念堂已成為全國優秀愛國教育基地之一,我們在這裏緬懷毛澤東同志的偉大功績,領略東方巨人的崇高精神風範。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7月12日,實踐隊離開韶山,向南行進,來到了抗戰名城衡陽。戰火硝煙已去,但痕跡深深,作為全國唯一的“抗戰紀念城”衡陽,城內處處都保留着抗戰時期的紀念場所和歷史文獻資料。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衞戰”的衡陽保衞戰,是中國整個抗戰史中作戰時間最長、雙方傷亡士兵最多、最為慘烈的城市爭奪戰之一,也是日本戰史中記載的唯一一個日軍傷亡超過我軍的戰例。而紀念這場戰爭的“衡陽抗戰紀念城”紀念碑,座落於衡陽市嶽屏公園。12日上午,實踐隊來到嶽屏公園,瞻仰了紀念碑,並參觀了紀念碑附近的衡陽抗戰紀念館與抗戰雕塑,從紀念館的沙盤、陳列進一步瞭解了衡陽這座城市的抗戰歷史。在參觀過程中,實踐隊偶遇衡陽當地高校衡陽師範學院人文社科系的同學,雙方就衡陽抗戰歷史,衡陽文化進行了深刻交流。 下午則參觀了另一處抗戰紀念景點衡陽高新區陸家新屋。陸家新屋,距今已有125年曆史,在1945年抗日衡陽保衞戰期間,曾被日軍黑瀨連隊當做指揮部。至今,該建築南向牆面尚保留數10處當年留下的彈痕,右側廂房封火牆山屏上的一個彈洞,直徑達1米左右,是衡陽保衞戰難得的歷史見證,是珍貴的抗戰遺址。屋內陳列着54塊展板,展示陳列櫃6個,收集有抗戰時期的手榴彈、日式頭盔、望遠鏡、馬鞍等物品。國防教育廣場則位於景區南側,於XX年興建,有殲-6戰鬥機、坦克等展品4件。

衡陽行程的第二日,我們帶着慰問品,拜訪了老兵丁耀輝老人。丁耀輝老人是衡陽市人,今年已91歲高齡,身子骨卻依舊硬朗,目光中閃爍着戰士堅毅的光芒。丁爺爺是當年參加入緬作戰的遠征軍之一,回憶起抗日那段艱苦歲月,他感慨萬千。丁爺爺向我們講述了戰爭的殘酷和現在生活的美好,“我們在緬甸的時候,沒得吃,沒得藥,非戰損遠遠高於戰鬥死傷。原150人次的連隊,打到最後,就只有十幾個人活下來了,你不知道我們在緬甸受了多少苦。”説到此處,老英雄已淚眼模糊,似在回憶當年的殘酷,戰友離去的悲痛。整個採訪過程中,老先生反覆強調落後就要捱打,作為新一代大學生,我們更應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採訪結束後,丁爺爺給我們題道:“應始終牢記:貧窮就會捱打,落後就會被人欺負!為了不讓這段屈辱歷史重演,同學們應該努力學習,發憤圖強,學好各項本領,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話雖樸實,卻道出了一代老兵對於祖國強大的渴望,對於新一代青年的殷切期望。而我們也向丁老贈送了我們工大獨有的戰鬥機仿真模型,寓意工大航空報國之志。此行只採訪了丁耀輝爺爺一人,但老兵心目中永遠燃燒着的熊熊革命激情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心靈烙印。這些老戰士將他們的青春和熱血全部獻給了國家,獻給了人民,留下的是累累的傷痕和病痛的身軀,以及內心對祖國永遠的忠誠和熱愛,怎能不叫人敬佩?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13日下午,我們拜訪了衡陽市大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該公司是根植于衡陽本土,專注於品牌文化包裝及活動策劃的文化創意企業。在公司書畫院,管理層領導就同學們感興趣的衡陽保衞戰歷史故事作了深入的講述和交流。董事長許豐華先生曾是當地新聞聯播的編輯,他從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為我們剖析了衡陽保衞戰極具紀念意義卻不被廣泛宣傳的原因,同時啟示我們:只有真正的思考才能鑄就人格。不能被事物表象所迷惑,真正思考看透它才能獲得最本質的內容。接下來總經理馬康偉與我們交流了文化產業和大學生創業兩個方面。馬先生提出,未來是屬於高感性族羣的,社會更多的需要創新性思維、設計思維,不論是就業還是創業,在思維上佔據制高點方能搶得先機。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結束了衡陽的行程,實踐隊搭上西行的列車,前往芷江進行下一階段的實踐。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顛簸,實踐隊於14日下午到達了芷江受降遺址紀念館。紀念館建於1995年,佔地1500平方米,入口處是一座“血”形的牌坊,象徵着抗戰勝利是由戰士們的鮮血換來的,但在我們看來那更是一座中國的“凱旋門”,那是日本受降的地方,更是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地方,是中國飽經風霜後的偉大復興的第一步。隨後,我們到達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內陳列着諸多有關抗戰歷史的物品、展板等,還有抗戰時我軍發送電報時的仿真場景,電報聲連綿不斷,彷彿帶我們走進了當時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而放映廳播放的抗戰影像資料,讓我們更加體會到抗戰的艱辛,欽佩戰士們的英勇無畏的同時,也憤慨於日軍的種種惡行。在參觀之餘,我們也對遊客進行了調查和採訪。

紀念抗戰勝利湖南紅色景點社會實踐報告抗戰勝利社會實踐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為響應團中央的全國大學生抗戰紀念勝利70週年尋訪活動並結合團中央每年推行的大學生“青春三下鄉”活動。7月15日,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赴湖南韶山實踐隊來到了著名的山水洲城——長沙。在長沙進行社會實踐的一天內,我們攀登了嶽麓山,遊覽了湖南大學和橘子洲。

15日上午,我們來到了南嶽72峯之一的嶽麓山。抗戰時期,嶽麓山“與長沙城隔江相望,對長沙有瞰制之利”,使其成為長沙戰場極其重要的一個軍事制高點。一山、一城,在那段異常慘烈的戰史中,曾如此脣亡齒寒、存亡相依。剛踏入山腳,便感受到暑氣削減,滿目翠綠,清風蟬鳴,神奇地將我們帶人了一個平和寧靜的世界。我們沿着蜿蜒的山道一路向上,又走過了一級一級的青石板台階,來到了陸軍73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抗日戰爭期間的三次長沙會戰,由三湘子弟組成的陸軍73軍於長沙圍抗日軍,該軍在激烈的戰鬥中,傷亡重大,其第5師師長及將士,還有其他幾個師及軍司令部直屬部隊眾多官兵壯烈殉國。1946年春,最後一任軍長韓俊指令專人督修公墓於此。站在這些墓碑前,儘管隔斷着幾十年的時空,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他們保家衞國的一腔熱血以及勇往直前、不懼犧牲的精神。

從嶽麓山下來便進入了湖南大學的校園內。湖南大學是歷史悠久、聲譽斐然的著名高校。被譽為“千年學府,百年名校”。湖大校園風景秀麗,大量近代的紅磚黑瓦述説着她的古樸歷史。我們着重參觀了湖大的新老圖書館,老圖書館現在作為一個景點來開放,館中收藏了大量的各界人士捐贈的文藝作品,使得這座紅樓更具文藝氣息,新圖書館頗具現代化,方正的大樓直指青天。

路過嶽麓書畫院,幾根斷裂佈滿青苔的花崗巖大門柱靜默的立在草坪上,這些都是日軍轟炸留下的傷痕,告誡世人戰爭的殘酷,在湖大風光綺麗下也掩蓋着飽受戰火侵襲的滄桑,她幾度遷址,幾經受創,損失了大量珍貴的儀器和文物。同時校園內的建築設施也被摧毀,使得正常的教學工作無法開展。即便如此,當時的湖大並沒有被嚇倒,而是以英、德、法、日四種文向中外文化界發表宣言,表示抗戰到底的決心,極大地鼓舞和激勵學生們的抗日熱情和士氣。回想我們西工大的先輩們,同樣是在日軍轟炸的威脅下,“七星燈火、壩上長夜”的故事是他們航空報國的最美詮釋。

來到橘子洲,遠眺湘江北去,仰望嶽麓青翠,大家都情不自禁朗誦起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一問,流露出他的風華正茂。千萬重,其中的豪氣與壯志彷彿在宣告世人,他毛澤東來了!憶往昔思今日,如果沒有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這一代人的努力,中國的今天我們無法預料。他們在面對日寇鋼鐵洪流下,帶動着身邊一批又一批的愛國者為民族存亡而戰。恰同學少年,此時的我們心潮澎湃,恨不得回到那個時代“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白天的行程結束的很快,但大家都充滿了對這座城市的不捨,雖然有很多未能做的,留下了許多的遺憾,但是大家感觸頗多。這一天裏,我們在嶽麓山上緬懷英魂,駐足於那些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犧牲的前輩先烈的墓前;走在湖南大學的校園內,感悟那個年代留下來的那種大學生的豪情;在橘子洲頭,我們意氣風發,憶往昔崢嶸歲月。夜色下的星城愈發的美麗,我們漫步在湘江江畔,享受着這夜間難得的靜謐和清風帶來的涼爽,大家不免沉醉於此。

歷史並未離我們遠去,歷史也並沒有被我們的國人遺忘,曾經我們民族所遭受的不幸一切一直在被緬懷、一直在被反思。我們走過了多個抗戰遺址和紀念館,每一個地方都是人來人往,每一個地方都可以看到駐足認真聆聽的遊客,這都足以説明,我們國民的愛國熱情是高漲的。而且,不論是在網絡還是報紙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湖南人民是多麼在意和看重這段抗戰歷史,不斷地尋訪、不斷地紀念,把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融入到這片土地上人民的骨血中去了。

短短的七天,我們一羣來自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了一起,大家共同經歷着一切,大家互幫互助,這種感情是無法被別的東西超越的。我們這次的主題是紀念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尋訪活動,我們在各地的尋訪、參觀,就是像重走當年的抗戰路線,去體會感悟他們經歷的一切,去體會感悟他們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認清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我們的人生價值在於何處。我們只有不斷壯大自己,才能讓我們的國家壯大,不讓歷史重演。一個國家、民族要富強、復興,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我們就是國家的儲備力量。

抗戰勝利70週年尋訪抗戰老兵社會實踐報告抗戰勝利社會實踐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年輕的時候,他們奔赴抗戰前線浴血殺敵,九死一生迎來勝利之日。如今,他們華髮蒼顏,苦難與犧牲的記憶從未忘記。他們感懷抗戰的艱辛、勝利的不易,更珍視和平的寶貴。在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由我校學生會、《渭華青年》編輯部、國旗儀仗隊成員組成的“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赴武鄉史實地尋訪實踐團”,來到山西省武鄉縣開展了弘揚太行精神,尋訪抗戰老兵系列活動。在武鄉縣民政局協助下,《渭華青年》編輯部學生記者專訪了已經94歲高齡的抗戰老兵魏志唐家中,重温那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

01、回憶往昔,崢嶸歲月數風流

初見魏大爺,是XX年7月27日的中午,在魏大爺樸素而又整齊的家中。魏志唐和所有中國的老人一樣,慈祥、敦厚;不同的是,現年已94歲的魏大爺,經歷戰火磨礪,依舊精神矍鑠。談起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他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在他對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回憶中,更多包含的是感歎與提煉。訪問魏志唐老人,你定是寫不出一篇多麼輕鬆的文章,但你可以感受到老去的僅僅是歲月,而不老的是抗戰精神與老一輩共產黨人的精神。

94歲的魏大爺小時候生活艱苦,沒讀過書。參軍是殘酷生活的出路,更是保衞家鄉的壯舉。15歲開始當民兵,白天站崗放哨,為八路軍尋找軍糧、埋地雷。當時沒有口袋,就用褲子裝糧食送到山上。1945年入伍,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八路軍129師參加抗戰,是太行三縱隊司令部警衞連戰士。1947年隨軍南下去淮海,保衞八路幹部。受過三次槍傷,分別是眼睛、手和腿。魏大爺説起這些事,我們依稀看到了他當年的鬥志昂揚;同時,我們也感歎魏大爺的記憶力。

後來從警衞連調到729團一營一連,開始打鬼子,參加了安陽、新鄉、山東等戰鬥,每天揹着60多公斤的包,裝着鍋碗、米麪、子彈100發、三個手榴彈、一個步槍等。魏大爺説,有一次他們各班包餃子吃飯,剛把餃子下到鍋裏,命令要走,只能邊走邊吃,渴的不行在河邊喝洗衣服水。隨着老人的講解,我們的思緒彷彿又回到了往日的崢嶸歲月,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02、投軍報國,抗戰場上拼全力

説起戰況的慘烈,魏大爺幾度哽咽。回憶犧牲的戰友,魏大爺説道:“你真不敢相信,昨天還一個炕上睡覺的戰友,第二天就沒了……”他説,想起有些戰友只能倉促掩埋,甚至屍體壘着屍體,他就更加憤恨日本侵略者,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決心也更加堅定。

“在羊山時,劉伯承親自查看戰場,指揮作戰。但是在羊山集戰鬥中,我被炸彈把腿炸傷,被擔架抬到後方。”説着,魏大爺向我們示意他的腿部。之後去了山東養傷,在抗日軍校大學識學習。如今魏大爺每天都會去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轉一轉,回顧當年的情景。

新中國成立後,魏大爺擔任石家莊高級步校新生連連長,1955年轉業到長治市人民銀行工作,1984年離休。魏大爺説,自己有6個子女,長期居住在外地,經常回來看他,子女孝順,家庭和諧。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他將於9月受邀赴北京天安門廣場參加大閲兵活動。他説,非常感謝國家對老兵的照顧、關心和幫助。

03、豐碑不朽,抗戰精神代代傳

雨果曾言,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抗戰的勝利,不僅是人民的勝利、正義的勝利,更是抗戰中迸發出的偉大精神的勝利。魏大爺以一個抗戰老兵的擔當,詮釋着“拼搏、奉獻、團結、自強”的偉大抗戰精神。魏大爺告訴我們,現在社會不一樣了。但今天和平年代仍舊需要傳承與弘揚抗戰精神。“紅旗下生,紅旗下長,你們都是大學生,要好好學習、孝敬父母、知行合一。”臨行前,他寄語我們每一位渭華學子。

雄關漫道,而今邁步。時光荏苒,七十年彈指一揮已是盛世;沉烽靜柝,民族危亡關頭的吶喊在歷史中迴響。新一代青年人正從無數像魏大爺一樣的抗戰老兵中接過火炬,傳承抗戰精神,以抗戰精神投身於新時期的學習與工作,凝聚實現中國夢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