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學規劃“個人課題”申報大綱

課題名稱:

教育科學規劃“個人課題”申報大綱

以 “話題”為核心,整合單元教材

課題界定及理論依據(相關核心概念的界定:

【核心概念的界定】

“整合單元教材”就是指在國小語文教學活動中,實施的一種以單元為整體進行的備課、教學活動。以單元話題為依託,整合單元教材中的選文,從整體到部分最後在迴歸整體的綜合性教學活動。

【理論依據】

教育提倡“以人為本”,這個“人”則指的是學生。整合單元的教材,就是為了突出學生為“主體”,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語文課始終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教育的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教材要避免繁瑣,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間的聯繫,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我們這套《語文》教科書,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將“整體構建,注重體驗,強化探究,主動發展”作為總的編寫思想。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研究的背景】

在語文教學中,嘗試以“話題”為核心,以單元為整體進行教學活動,打破以往的一課一課零散的孤立的割據式的教學模式,讓語文教學用整體的模式顯現在孩子們的視野中。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教師的語文教學模式就是傳統的以“篇”為單位,一篇一篇的學習,各自為陣。特別是對於語文知識的學習是比較零亂的,教學活動缺乏了整體性與系統性。學生也不知道為什麼學習了這一課又要學習下一課,課與課之間到底有沒有聯繫呢?學生們也是懵懂不知道。只是知道跟着老師一課一課的學習。

一篇課文往往需要兩節課去完成,第一課時安排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很是不在意的去學習也能夠接受,但是第二課時卻又因為內容很是飽滿,根據國小生的接受能力的差異,絕大多數的同學其實是無法接受課堂上老師安排的內容的,這樣的情形,無意當中就讓老師們成了講課的機器,不停地説,不停地講,滿堂灌就這樣形成了,而最終的結果就是——花費的時間很多,但是效果不一定很好。因為沒有學生自己主動的參與,他們接受的就比較慢。

以單元為整體的整合教材,還可以節省時間,課餘時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話題開展課外閲讀,或者自定主題進行閲讀延伸。站在宏觀的角度預設一個單元或者一課的教學,將“篇”和“單元”結合起來進行系統和整體性的教學。

【研究的意義】

教師把研究的重點由原來的“篇”轉移到“單元”,以“單元話題教師核心,移到學生課前圍繞話題找資料,課中,引導學生圍繞單元的話題,在字裏行間感受“單元話題”所要表現的文字內涵,課後,還可以引導學生拓展延伸與單元話題相關的文章,獲取語文教學的整體綜合效應。

對於教師而言:整體教學的過程,讓教師在課前更清晰地瞭解本單元的教學知識結構,促使教師在課前必須要提前準備與本單元的話題相關的文字資料以及圖片資料,特別是經常反思自己整體教學的效果,在不斷地整理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對於學生而言:長期堅持如此循環地堅持着,學生也就慢慢地習慣、接受,並也學會了在課前準備並瞭解一點與話題相關的資料,對於在“部分”認識的過程中,慢慢地也學會了去抓文章中的重點知識內容,更可喜的是,因為整體教學的模式,也節省了一些時間給學生閲讀課外的書籍。讀《三國》,讀《湯姆叔叔的小屋》,讀《愛的教育》,讀《名人傳記》……剛剛開始,是老師引導他們,扶着他們品讀課外讀本,隨着能力與習慣的形成,他們已經能夠養成每一天有計劃的看課外書籍,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課題研究的相關文獻簡述(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研究現狀】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和最新教育教學研究的成果,整體規劃九年一貫制語文教科書。

教科書的編寫思想之一——整體構建,其核心是:準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目標,語文學習方式及其相互關係,把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語文學習與學生髮展的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融為一體,貫徹在閲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之中,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認識、理解、體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係。

追求語文課程人文價值和科學價值的統一,改變以往教材編寫逐年或分段推出的做法,縮短語文課程內容更新的週期,加大語文教科書編寫和實驗的改革力度,改變語文課程中存在的內容重複、觀念陳舊以及“繁、難、窄、偏”等問題。

今天,教師們手中的鄂教版的語文教材也是圍繞單元話題編寫的,基本上每一個單元的三篇文章都是圍繞一個話題組編教材。新《課標》也要求“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國外研究現狀】

教育家魯道夫.斯坦納早在20世紀80年代創建的沃爾多夫學校就以“整體教育思想”聞名於世界。他的教育目的是——培養能夠賦予自己生活以意義的個體。斯坦納創建的華德福教育發展至今,其課程已形成突出的整體觀,斯坦納完備的"人智學"理論,提出"身"、"心"、"靈"整體發展,將人看為一個整體;整體教育的理論也將華德福教育納入其中,並提出整體課程傳遞、交換和轉化的特點。

課題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研究的目標】

以 “話題”為核心,整合單元教材,嘗試開展單元教學體系的模式研究,力爭使這樣的一個教學體系有創新性,可持續性和推廣性。

【研究的內容】

1、藉助導讀,確定單元的話題。

在鄂教版的語文教材中,每一個單元的開篇都會有一個專欄,雖然沒有署名,但在很多次的教學交流中,老師們都習慣稱為“導讀”,這個導讀部分,一般分為兩個自然段。我引導學生朗讀這個兩個自然的時候,引導他們發現這兩個自然段的特點,或許剛剛開始,孩子們用概括的詞語高屋建瓴的來説本單元的話題還是有一點的難度,但是,慢慢時間久了,我讓他們自己去發現本單元的話題是什麼,基本上孩子們都能夠敍述出來。

這一個話題的把握,在孩子們預習本單元的課文的時候,對他們課前查找相關的資料,還是有很大的幫助的。至少他們不會如同原來那樣,學習一課查找一課。如今,他們會抓住一個話題,站在話題的角度,對整個單元的相關話題查找相關的話題。

同樣的,導讀部分的第二自然段,其實就是本單元要着重解決的重難點問題,也是需要學生們慢慢掌握的一種語文學習的能力。起初,我只是引導學生圈畫本單元我們要學會的本事是什麼?

後來在“部分”教學的活動中,我有有意的將教學的內容牽引到“導讀”部分的第二自然段,慢慢地學生們也就知道,這個第二自然段是每一個單元中重要的內容,我們要關注。

2、整體入手,預習本單元的課文。

確定了本單元的話題,老師要引導學生們從整體上預習本單元的課文,要求:讀課文,盡力做到音準,句子通順;圈畫自然段;標註生字詞;對難懂的句子做記號;查找相關的資料。

隨着時間的推移,在這個環節,我真正體會到“單元整體教學”對孩子們是有意的。以前學習一課預習一課,前後之間缺乏聯繫,學習這一課,可能會對以前學習的知識出現很大的遺忘,但是,在整體教學的過程中,孩子們預習課文,一次將本單元的內容全部預習完,他們不僅能夠知道三篇課文之間是有聯繫的,甚至有時候安排的古詩以及樂園中的小故事也是與話題相關的。這樣更容易讓學生自主地從整體上把握整個單元的內容。

3、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與話題之間的聯繫

在第一課時確定了話題,同樣是在第一課時,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因為有課前預習,學生朗讀的檢測找重點放在能力比較弱和不太自覺預習的學生身上,如果全班基本上能夠做到對本單元的課文比較熟悉了。我就依據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每一篇課文的內容,如:這一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這是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把握,還有,你認為這一篇課文主要講了幾件事情?這是從文章的結構上整體把握課文……

4、教學課文,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之間的內在聯繫。

整個單元的話題是一樣,安排的課文之間必然會有內在的聯繫。起初,學生只是知道話題是一樣,文章的思想很是接近,不是歌頌大自然的美好,就是讚揚英雄們,或者是文學的魅力……

但是,在慢慢地引導中,學生就會感覺到就是連寫作的方法,幾篇文章中也會出現聯繫,例如,寫景的文章,往往就會在三篇文章中都會出現寫景抒情的寫作方法,寫英雄人物的文章,就會出現夾敍夾議的寫作方法,在“走進魯迅”這個單元,甚至還在不同的篇目中都出現了“對比”的寫作方法……

或許是孩子們長大了,但是,我還是認為“單元的整體教學”的活動展開,對學生是有意的,至少不會出現以前學習一課丟一課的現象,他們現在懂得了每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之間是有聯繫的,有時候思考問題的時候,還會將前後的內容聯繫起來思考。

5、迴歸整體,提升單元內容的內涵。

第一課時整體把握了單元的三篇課文,接下來是“部分”教學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發現在“部分”這個環節中,如果關注了每一篇課文中重難點的教學內容,就沒有時間很好的從整體上把握這一篇課文與單元的話題之間存在的聯繫。

於是,在一段時間以前,才將整體教學的環節確定為第三個是“整體迴歸”。上完三篇課文後,再一次站在單元整體的角度來思考每一篇課文與話題之間的聯繫。

有時候是引導他們抓住文中的句子來理解體會與本單元相關的話題,有時候是引導他們抓住文章的內容來體會與單元的話題想的知識……

這樣再一次的“整體迴歸”,學生們的思路更加的清晰,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的出現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為他們課後延伸去閲讀相關的課外讀物奠定了基礎,他們知道該去讀什麼,該怎樣去讀。

課題研究的過程及方法:

【研究過程】:

以每一個單元的話題為核心,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一個單元的主要學習內容。首先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單元內容,因為是初次接受整個單元的內容,教學知識結構安排相對來説比較簡單,學生容易接受,也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接着,在引導學生一課一課地進行“部分”體驗,相對來説,內容集中在重點與難點的把握上,最後,再一次迴歸“整體”,既是對前面所學習內容的補充,同時也是一個延伸與拓展的機會。

長期堅持如此循環,學生也就慢慢有了整體的意識,如果初期是老師的引導,慢慢地,學生們自己也就會歸納單元的主題,哪怕是在平時的課外閲讀中,他們也能夠感知自己閲讀的文章屬於那一個話題的內容。如果既定一個話題,讓他們自己在課外查找相關的文章,他們也有很好語言感覺。

【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對傳統的教學活動進行質疑的時候,一時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如何去做的時候,我就開始了收集與整體的工作

有國外的整體教學的思想,也有國內的整體教學的實際教學案例與論文,於是,我就運用、借鑑別人的整體教學的理論以及別人的經驗進行提煉,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嘗試。

經驗篩選法:

在課題實施過程中,我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以及學習有整體教學體驗教師的案例以及他們自己的體會,進行實踐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在開始出期,我幾乎是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之後,我都會對自己的教學環節,教學內容進行反思,進行篩選,對其中的精華內容進行整理,在下一次課,在下一次的教學活動,在下一個單元的備課活動中進行改進,進行延續。

特別是整體教學的第三個環節,就是在一次一次的反思過後,確定的一個新的環節,開始出只有兩個環節.在教學活動,反思、體驗篩選,我自己感覺“單元整體教學”活動,已經慢慢有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個案研究方法:

初次嘗試單元整體教學活動是在四年級上學期第一篇課文《詩人》,備課的時候,我設計先是從單元的角度整體把握真個單元的課文,讀課文,讀生字……,再接着整體每一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每一篇課文中不太重要的一些知識點,最後還查找了每一篇課文的相關的資料,準備在課堂上補充延伸,拓展學生的視野。

想象是很美好的,但是現實是骨幹的。當我將這個設想在課堂上實現的時候,學生都感到茫然,不知道老師的下一步該如何去做。因為是開學第一節課,校領導也很是詫異。下課後,領導們和我商議:一節課的內容安排如此飽滿,老師很是辛苦,學生無所適從,教學的有效性不太明顯。

有了這一個“個案”的呈現,我開始反思我自己的教學設計。如此這般,我的“單元整體教學”的活動慢慢地找到一點點感覺,亦步亦趨地不斷進行嘗試,在嘗試過後,教師還要不斷地反思與提煉,為後面的單元積累經驗,開拓並更新更好的教學環節。

課題研究的條件及預期成果:

【研究條件】:

本人一直工作在教學一線,學生是一直從一年級帶上來的,對他們的學習能力知根知底,已經在“單元話題”閲讀方面有過多次嘗試,在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習效率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預期成果】:

1、完成課題申報表一份、課題結題報告一份。

2、擬定學生“單元話題閲讀”、“單元話題寫作”能力的發展目標。

3、形成“單元話題” 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

4、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和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