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敬親楷模事蹟材料

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因此被世人譽為“誠信禮儀之邦”。古人説“孝為德之本,百行孝為先”。“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孝老敬親楷模事蹟材料

北鎮街道大佛寺社區居民楊鳳英,今年64歲,是北鎮市百貨大樓的一名退休職工,幾十年來,她以孝立家,與人為善,悉心照顧105歲婆婆張李氏,她用執著與堅韌、勤勞與善良,詮釋了中華兒女孝敬父母的美德,她的可敬可愛和高尚情操在社區廣為傳頌,成為了子女們的榜樣,是羣眾眼中尊老愛幼的楷模。

都説婆媳關係最難處,兩個生活習慣不同沒有血緣關係的女人同在一個屋檐下,怎能不產生矛盾?怎會不起摩擦?但是楊鳳英堅信只要把心態放平,既然能有緣與婆婆養育了20多年的兒子一生相伴,怎麼能説兩個女人就沒關係呢。楊鳳英深知孝敬老人是晚輩應盡的義務,善待老人有利於夫妻感情,更能增加家庭幸福和睦氛圍。幾十年來,楊鳳英一直視公婆為親生父母,視婆婆因看不慣的嘮叨為母愛。婆婆年齡大身體不太好,每次卧病在牀,她都無微不致的照顧,從未有過任何怨言,婆婆總愛發一些無名火,雖然不知道什麼原因,也會反思是不是自己什麼地方做的不好惹她生氣了,體諒她是因為身體不舒服而心裏煩燥才會發火的,婆婆説年齡大了沒有人願意陪她説知心話,她就每天抽出一段時間陪婆婆散步、嘮嗑,排解老人的寂寞,她用行動和感恩的心證明兒媳也能做婆婆貼心的小棉襖。

提起楊鳳英,鄰里無人不曉。大家都知道,她對公公婆婆細心呵護,百般照顧。婆婆愛乾淨,自尊心特別強,弄髒的衣服不肯讓楊鳳英清洗,而是悄悄藏在電視機後面。時間長了,老人忘記了,弄得屋子裏氣味十分刺鼻。楊鳳英打掃衞生時發現了,並沒有責怪她,而是耐心地對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媽,咱孃兒倆相處這麼多年了,你就把我當成自己的親閨女,該我乾的活千萬別見外。再説,我也會有那麼一天,我哪能嫌棄你呢。”從此,婆婆再也沒有把髒衣服藏起來,楊鳳英也總是樂呵呵地幫助婆婆洗衣服。一次,婆婆不小心摔倒,卧牀多天,行走不便,楊鳳英對婆婆更加關心照料,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婆婆的身體慢慢恢復了,在家人的攙扶下可以下地活動了,這其中,兒媳付出的努力,婆婆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每逢吃飯時,婆婆總是等鳳英忙完了再一起吃,逢人就誇兒媳婦好。

前年秋天,天氣突然轉涼,婆婆發高燒住進了醫院,全家人不知所措,自己作為兒媳,要更多地承擔起孝敬公婆、照顧家庭的重任。她每天從醫院到家裏,從家裏到醫院不停地奔波。她端屎端尿,洗衣做飯,忙裏忙外,婆婆看着兒媳累得實在夠嗆,便要兒媳多休息,多注意身體,而楊鳳英只是微笑着説:“我沒事。”出院回家後,全家人更是細心照顧,精心護理,為了讓婆婆多吃點飯,保證充足的營養,楊鳳英變着花樣為婆婆準備各種吃的,還一小勺、一小勺地喂到婆婆嘴裏。在陽光充足的時候,她總是把婆婆帶到屋外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

孔子曰:孝敬父母在於“色難”。就是説供養老人吃穿並不難,難在對老人的精神撫養。只有真正學會感恩,才能領悟孝敬的深刻涵義。楊鳳英總是深有感觸地説:“婆家人對我的好,我記在心上,使我學會了感恩。婆婆年紀大了,什麼事都順着她,讓她有一個開心快樂的晚年就是我這個做兒媳的心願。”由於婆婆年紀大,牙口不好,胃口也變得“矯情”起來,她就像對待孩子一樣,用紅頭繩給老人紮起小辮子,手和腳上塗上好看的指甲油,穿上印着吉祥卡通的新衣服,打扮成一個“老頑童”哄她開心;一日三餐餵飯喂水,大便不能自理時她就抱上抱下,毫無怨言,有時便祕,她就用手摳;天天為老人洗腳、擦洗身子,定期拆洗牀單和被褥。婆婆覺得全身發癢的時候,她從不嫌棄,用手直接給婆婆撓癢癢,婆婆有時會跟她講講過去的事情,或發點牢騷什麼的,楊鳳英從不嫌煩。

今年xx月份中旬,婆婆患腸胃感冒上吐下瀉,楊鳳英則因操勞過度腿疼得特別厲害,每天上午,她都先請大夫到家給婆婆打點滴。老人歲數大了,血管脆性大容易鼓針,她就寸步不離地守在牀前。婆婆心疼不忍“鳳英啊,你在牀上躺一會兒吧。”她咬牙堅持着,一邊和婆婆開玩笑:“我沒事,得仔細看着,鼓了針容易回血,那得吃多少好東西才能補回來呀。”上午婆婆打完點滴,她又騎上電動三輪車到診所去給自己看腿病。一週下來,婆婆感冒好了,楊鳳英卻瘦了。

每逢婆婆生日、過年、過節細心的她不但要買好吃的、做豐盛的佳餚,還會買衣服或日用品等送禮物給公婆。幾十年來,楊鳳英從最細微處入手盡心盡責的侍奉婆婆,照顧老人的日常起居是楊鳳英每天必做的工作,早晨起牀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婆婆梳洗,尤其是近年來,隨着老人年齡的增大,行動也愈加不便,楊鳳英每天早晨都要為婆婆洗臉、梳頭,然後為婆婆和家人做可口的飯菜,儘量合理安排對老年人健康有利的飲食,做到水果蔬菜多樣化。由於老人飲食的差異,根據身體狀況,需要每天少食多餐,為了讓老人能吃上可口的飯菜,她一年四季每天堅持按照老人的飲食規律多做幾餐,經常性的變化口味,保障了婆婆吃的舒心,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雖年過百歲,但身體還算硬朗,精神狀態很好。楊鳳英常説“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健康就是我最大的福氣”。十年前,楊鳳英患了腦血栓,半邊身體不能活動,説話困難。經過幾個月的住院治療病情得到了控制,現在已基本恢復正常,丈夫開玩笑地對她説:這是你多年照顧母親上天對你的回報。病癒後楊鳳英依然堅持照顧婆婆,每天飯後她會削好蘋果,然後切成小塊,一塊一塊餵給老人吃。每天晚上,楊鳳英都會端來温水為婆婆洗腳,幫老人做腳部按摩。都説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楊鳳英的兒子、兒媳都是醫院的醫生,平時對自己的祖母也非常孝順,下班回來都會先到奶奶的屋裏看看奶奶,陪奶奶説會兒話,給奶奶做按摩······看到孩子們和婆婆相處的這麼融洽,她內心總有一種滿足感和幸福感。

在照料好婆婆日常生活的同時,楊鳳英還負責全家6口人的一日三餐和家務瑣事,兒子、兒媳工作很忙,接送孫子上下學也成了她和老伴的一項工作。作為兒媳、婆婆和奶奶楊鳳英多年來為了這個家庭辛勤付出,不但使家庭和睦、幸福,也得到了社區居民的認可。當公婆在親戚鄰居面前誇獎她孝順時,總能看出公婆的滿意和幸福甜在心裏,寫在臉上,幾十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使婆媳關係有着深深的母女親情。她對老人的孝敬,對孩子的培養,贏得親戚、鄰居的廣泛讚譽。她總是謙虛地説:“我只是做了每個兒女都應該做的事,沒有什麼好誇的,我相信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會這樣做的”。她説:“在家裏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幫助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好本職工作,為社會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中尊老愛幼、和睦互助是建設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因素。楊鳳英用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女性崇高道德和博大的情懷,為老人營造了一個安享晚年的生活環境,為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默默奉獻,是當之無愧的“好兒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