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通用21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

海勝歸來,雄鷹返鄉,英姿颯爽處,爭睹爭睹,滿城盡説聶英雄。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通用21篇)

當選湖北日報形象人物的我省棗陽籍航天英雄聶海勝迴歸故里,出席頒證典禮。兩天來,英傑所到之處,萬眾矚目,成了街巷嘖嘖誇讚的焦點人物,又掀起一陣“聶旋風”!

有一種追逐總是讓人翹首,有一種標杆總是讓人仰望,有一種楷模總是讓人致敬,有一種精神總是讓人激昂。

這是因為,以聶海勝為代表的優秀荊楚兒女身上的責任、理性、堅毅的光芒,指引着普通人前行的方向,榜樣讓人找到向上的勵志力量,因而顯得備加親切可感。

京劇宗師譚鑫培出自江夏,武音大三學子兩度用音符打動央視,武鋼撐起北京鳥巢,“武漢艦”護航索馬里……

為什麼這些“傳奇”總是讓我們津津樂道?並不是名人效應讓我們有攀附的世俗,也不是要拿他人的成就為自己臉上貼金。

是因為這類“湖北造”的人傑,根植於荊楚的地靈。歷歷在目的,是他們曾跟我們一起奔跑在田野上的身影;歷歷可數的,是他們從我們這一方水土一方人物中脱穎而延伸出去的攀爬足印。

他們的偉大,他們的神奇,都所來有本。父老兄弟看在眼裏,喜在心裏,沒有絲毫“如隔雲端”的縹緲。因為“水有源,木有根”,他們成長的經歷,是荊楚人民握在手中的育才母本,順着他們走過的路,可以孵出新的希望、複製新的成功。

他們在璀燦之前,也是平凡的,從小草長成大樹,從小鴨變成天鵝,是因為付出更多。

聶海勝也好,其他荊楚驕傲也好,總是讓我們不知疲倦,常見常新,就是因為身邊熟悉的風景有着借鑑的便利,激勵着荊楚子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們曾跟大家一樣生在這塊土地長在這塊土地,他們能之,後生亦能之!

這就是聶海勝讓人歡呼的意義吧。惟楚有才,英傑輩出,願我楚天,星光更多。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2

三度飛天,榮譽等身。景海鵬收穫了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他仍然十分清醒:“我是一個從農村長大的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名航天員,實現人生一個又一個夢想,登上一個又一個台階,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黨和國家教育培養的結果,我沒有別的方式來回報,只想盡我最大的可能多幹幾年、多飛幾次。”

如今,航天員中有7人已是年過半百的將軍,每次訓練他們仍然帶頭參加,高難科目搶着上,航天生理功能、航天環境耐力與適應性始終保持在優良等級。備戰“神九”任務的那年春節,劉洋在模擬器訓練館遇到了正練得熱火朝天的聶海勝,他笑着説:“年紀大了,只有多花點時間才能不落後你們年輕人啊!”

面對黨和人民給予的崇高榮譽,他們説得最多的是“榮譽屬於祖國,屬於全國人民,屬於每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他們做得最多的是回報國家、回報社會。20年來,航天員們走進校園、走進軍營、走進社會,用上千場報告、數百次公益活動,宣傳航天精神,播撒科學種子,詮釋了肩負的社會責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完美的太空一課讓“教師”成了航天員王亞平的第二職業;這些年,她到過全國近百所學校,與青少年學生面對面交流。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課,點燃了無數中國小生心中的航天夢想。一個孩子在給她的來信中這樣寫道:“我的夢想也是當一名航天員,請放心把接力棒交給我吧!”王亞平覺得,這是除了作為航天員飛上太空以外最美好的記憶。

計利只計國家利,留名只留集體名。“歸零,歸零,還是歸零……”發射前的讀秒倒計時沒有“零”,但每次任務結束後,航天員們的心裏都會補上這個“零”。“歸零”讓他們一次次放下個人的成績、經歷、得失,輕裝上陣,始終以從零開始的心態去迎接新的挑戰。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3

彷彿是為飛翔而生的。41年前,聶海勝誕生於湖北棗陽陽壋鎮一個小村莊。兒時的一天,他在山坡上放羊,躺在草叢上睡覺,突然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忽閃忽閃飛上了藍天。那時,他是一個貧困的山裏娃,從來沒有見過飛機。

41年後的今天,當在八兄妹中排行老六的他年逾不惑時,那個無緣無故長翅膀的夢終於圓了,圓在“太空一往返,中華五千年”的九天,圓在13億中國人民的心田!

而飛翔的天路坎坎坷坷。小時候,聶海勝家裏窮啊,他經常穿姐姐的舊衣服,打赤腳。每天最多能搜撿到的就是雜麪餅和紅薯面做的黑窩子,蘿蔔乾、鹹菜、大醬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父母常常為幾元錢的學費東挪西借。兔子,有時成了交到老師手中的“學費”。有一次,他把一條摸來的二三十斤重的大魚賣給老師,拿兩元錢交了學費。他學習很刻苦,寢室裏一般都準時關燈,有時背誦內容沒記住,他就在校園的路燈下讀書。他數學成績特別好,考試經常第一個交卷,而且經常是滿分。

16歲上國中時,父親病逝,貧困的農家更是雪上加霜。但聶海勝彷彿知道要為飛翔做準備。他刻苦學習,國中畢業考上了縣重點高中,成為全鎮兩個考上的學生之一。學校給了他助學金,每次放假,他還去打工、做農活,掙上十幾塊錢,攢夠了上高中的學費。

海勝自小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質就好。高中時,學校旁有一條排水管道,離地有一層多樓高,同學們都不敢在上面走,惟獨海勝能輕鬆走下來。而且,他從小就喜歡飛機,家裏雖然窮,但經常從同學那裏借來一些關於飛機的書。有一次上美術課,老師佈置搞一些小創作,他的作品是用泥巴做的3個飛機模型,當時就獲得了老師的表揚。

聶海勝説:“吃苦多的人,遇到什麼都想得開。”高中畢業時遇上了航校招飛行員,他被錄取了。臨行前,海勝像往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更多的行李。他不讓母親送行,是怕母親難過。當年,他成了同行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教官讓他給其他學員講講飛行體會,不善言辭的他只説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

12日,聶海勝改任空軍某殲擊機飛行員。第二天,他在飛行中就遇到了事故。他正駕着殲擊機在4000多米的高空執行任務,突然砰地一聲爆響,發動機停車了。殲擊機一下子轉速下降、機體下墜,艙內温度劇升。聶海勝一邊鎮定地向地面報告,一邊試圖排除故障。所有的辦法都嘗試過了,飛機還在下墜。地面指揮讓聶海勝棄機跳傘,但他沒有放棄,做了最後的努力,試着讓殲擊機滑行。當殲擊機距地面只有400多米時,他不得不按下了彈射開關,然後覺得眼前一黑,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當聶海勝睜開眼睛,才發現自己落在了稻田裏,殲擊機摔在100多米遠的山溝裏,扎進土裏十幾米,着火爆炸了。而他本人除了掉了一隻鞋以外,完好無恙。後查明,此次事故是由發動機壓縮器上的葉片出了機械故障造成的。鑑於聶海勝在危急時刻沉着冷靜地處置險情,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飛機的勇敢精神,當年部隊為他記了三等功。

1996年初夏,聶海勝放棄了提拔的機會,參選航天員。愛人聶捷琳開始不同意,主要是安全問題。平時話不多的聶海勝一靠“磨”,二靠多幹活,最後體檢的時候贏得了妻子的支持。

在參選的1500多名優秀戰鬥機飛行員中,他過五關斬六將,憑着良好的體質和優秀的飛行能力,最終走進了航天員的隊列。

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準備階段,海勝被選入3人首飛梯隊。“神五”發射前一天宣佈由楊利偉上天后,海勝對他説,沒問題,你去吧,你的東西我們都給你帶回北京。當楊利偉巡天歸來返回航天員大隊時,聶海勝和翟志剛擠到楊利偉身邊,剛説了一句“你真棒……”,三人就緊緊抱在一起,眼淚刷刷地流。

20__年春節剛過,聶海勝及其所在的航天員大隊就開始投入“神六”載人飛天的緊急訓練之中。“神六”飛行不是“神五”的簡單重複,兩名航天員將在軌道艙裏開展空間技術試驗,多天後才返回,面臨的風險更大,對航天員的訓練要求也更高。聶海勝在飛船標準調整後,體重有點超標。他堅持5000米長跑和大運動量訓練。最終成功將體重保持在67公斤的標準之內,並具備了飛天的所有條件,成了首次多人多天飛行的航天員。

隨“神六”飛天的兩名航天員在飛行過程中要配合得天衣無縫。這就意味着作為神舟五號首飛梯隊成員,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練起。

“神五”、“神六”大部分訓練是相同的。“神六”飛行時間長,針對這個增加了卧牀訓練,躺了五天五夜。第一天感覺腰疼,後來感覺越來越輕,時間長了就習慣了。聶海勝説:“我就是很平淡地這樣走過來的,情緒起伏不是很明顯,航天員不會有大喜大悲的情緒。”

這次飛行是真正意義上的在太空生活和工作,聶海勝説,楊利偉已經實現了飛天夢想,我們需要進一步去了解太空,瞭解外層空間,瞭解外星球,為以後更深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礎。我們還處在一個起步的階段,應該説這個事業,我不來也會有人來,但是我能來的話為什麼不來呢?當然,這個事是有風險的,但什麼事情都有風險。既然選擇了,我願為之奮鬥。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4

20__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着陸在內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當航天員楊利偉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跨出返回艙時,説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此後,聶海勝兩度飛天、景海鵬三上太空,每次凱旋後的第一句話,還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八個字,字字懇切,重逾千鈞,折射出航天員對祖國和人民的摯愛。這份摯愛源於深知:為託舉他們一飛沖天,在祖國航天的各條戰線上,多少人把鋪蓋搬到車間,多少人伏在桌案上入眠,多少老專家透支了健康,多少年輕人霜染兩鬢……

“祖國託舉我飛天!”景海鵬記得,為了研製我國自己的艙外航天服,女設計師張萬欣先後7次赴俄羅斯參加學習培訓,不僅刻苦鑽研技術原理,還主動參加操作訓練。由於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氣加壓後的艙外服,關節活動非常吃力,每次訓練結束後都渾身濕透,累得癱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來……俄羅斯專家十分驚訝地問:“她不會就是你們中國選出來的女航天員吧?”科研人員把一天當作兩天用,硬是靠着這種堅韌執着的拼勁,只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8年才能幹成的事。翟志剛完成出艙活動後自豪地説:穿着自主研製的艙外航天服漫步太空,感覺真棒!

説起國家,航天員們似乎總有説不完的話,但提到個人,他們卻常常輕描淡寫:

20年來,在很多人看來,鄧清明是個“消失”的人,甚至不少老家的親戚都會這樣問起:“只聽説是航天員,咋不見他上天哩?”作為目前航天員大隊唯一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的首批現役航天員,鄧清明二十年如一日訓練備戰,3次入選任務梯隊,卻始終沒能圓自己的飛天夢——“把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都獻給了漫長的等待,你後悔嗎?”鄧清明這樣回答:“不管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戰友飛就是我在飛!”

“神九”出征前,北京航天城裏迴盪着《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航天員們至今都感動不已……劉洋説:“如今當大家對我説‘你沒有變’的時候,我知道我不曾忘記初心,不曾迷失自己。因為我清醒地知道託舉我們飛天的雙手,一隻叫‘科技’,一隻叫‘國力’。”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5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今天,素有“中國桃之鄉”美譽的“神舟”六號航天員聶海勝的家鄉湖北省棗陽市一片歡騰,鄉親們無不為家鄉驕子聶海勝駕馭“神舟”六號邀遊天空而備感驕傲與自豪。

在聶海勝的家——湖北省棗陽市楊當鎮街北頭一幢由當地政府興建的二層小樓門前,剛剛貼上“飛船騰空壯中華國威,海勝飛天為楊當增彩”的大紅對聯格外引人注目。聶家房前屋後彩燈高懸,彩旗飄飄,鮮花簇擁。

的聶海勝的母親張金秀老人身邊,一邊和老人敍着家常,一邊收看電視。現年74歲高齡的張金秀老人,去年10月因腦溢血突發,生病住院。得知聶海勝的母親生病住院的消息,襄樊市、棗陽市各級領導都非常關心,經常前去探望慰問,併成立醫療救助小組,精心護理治療。前天,是傳統的九九重陽節,襄樊市市委書記田承忠還為聶海勝的家人送去了一萬元的慰問金。棗陽市也為他家購置了傢俱,送去了電視等物品。

張金秀老人今天穿着聶海勝和妻子寄回的紅色棉夾衫,面色紅潤,眼睛爍爍有神,雖然不能説話,但老人卻不時地抬起手臂,指着牆上掛着的“全家福”照片,開心地笑着。聶海勝的弟弟聶新勝説:“母親今天心情特別好,早上還多吃了半碗麪糊。”

8時30分,聶海勝的親朋、鄉鄰、同學和襄樊市、棗陽市的領導來到聶海勝的家中,在不同觀看地點,與3000多名羣眾一起收聽收看現場直播。

8時58分,聶海勝的弟弟聶新勝伏在老人的耳邊,興奮地説:“哥哥馬上就要遨遊太空了。”老人高興地點了點頭。

上午9時,“神舟”六號準時發射。看到“神舟”六號飛入太空,張金秀老人不時用手擦着眼角的淚水。9時39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陳炳德宣佈:“‘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語音落地,頓時,這個鄂西北小鎮,掌聲雷動,鑼鼓喧天,鞭炮聲響徹雲霄。人們

揮舞着手中的五星紅旗,盡情地跳着笑着……

襄樊市市委副書記靳永龍、襄樊市市委常委、軍分區政委李長義宣讀了襄樊市市委、市政府、襄樊軍分區發來的賀電。當聶海勝的弟弟聶新勝代表全家從襄樊市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馬黎手中接過“航天英雄之家”的牌匾時,激動地説:“真想告訴哥哥,家裏一切都好,請他安心工作,我們等着他凱旋歸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6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名單出爐,“人民楷模”、“時代楷模”朱彥夫當選。朱彥夫由於身體原因未能到場,朱彥夫四女兒朱向欣代父親到頒獎典禮現場領獎。

“能登上領獎台,我十分榮光,但也覺得非常有壓力,我們作為晚輩,向父親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接過父親的獎盃之後,朱向欣既倍感榮耀,又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

作為朱彥夫的四女兒,朱向欣説自己繼承了父親教書育人的優良傳統。

在朱向欣很小的時候,她記得父親主動騰出自家的一間屋子,買了200多本書,成立了村裏第一個圖書室,當時識字的人很少,所以能來圖書室的人並不多。治標要治本,為了幫助村民讀書認字,朱彥夫又張羅着辦起了夜校,教村民們識字,每天拖着十幾斤重的假肢往返家和夜校。作為老師的朱彥夫,每天夜晚都要步行一公里的給村民們上課。夜校的開辦,改變了張家泉村很多人的命運,也培養出了村裏的會計和文書人員等中堅力量。

朱向欣長大後也讀了師範專業,畢業後在沂源縣實驗國小做了一名人民教師。“我也把學生當作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教書育人。”朱向欣一直在教師的崗位上默默耕耘,20__年,她獲得了“沂源最美教師”的稱號。

朱向欣到現在依然記得小時候,每天天還沒亮就聽到父親用假肢走路“嘎達嘎達”的聲音。“當然,我也從來沒覺得父親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在朱向欣看來,朱家人從沒覺得父親是一個殘疾人,電纜、壘牆頭、拾地瓜幹他都能幹,一些體力活他都幹,甚至比母親和家裏其他成員乾的都多。

朱彥夫精神始終指引着朱家的晚輩。在朱向欣眼中,父親是一位自立自強的勇士。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難,朱向欣會想到父親的事蹟。父親能沒手沒腳的情況下,做了25年的村支書,為村裏棚溝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電,他還能寫出《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兩部長篇小説,“那我沒有理由做不好工作,父親就是我的榜樣。”説起這些時,朱向欣的語調鏗鏘又有力。

殘而不廢,朱家人認為這是對朱彥夫人生最好的概括。朱彥夫的人生,是從挑戰“不可能”、突破“不可能”中走過來的,他不僅把常人眼中的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一個個可能”,而且創造了一個個常人做不到的奇蹟。“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職工作,把父親的事蹟傳承下去。”朱向欣説。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7

彭士祿小時候為了生存他當過乞丐,發高燒導致癱瘓差點丟掉性命;當小遊擊戰士時得過嚴重瘧疾;在延安當護士時得過肺炎。留學期間,彭士祿從沒在12點鐘以前睡覺。當時蘇聯教授每教一節課,中方要另付80盧布的報酬,他因此十分努力。30年後,彭士祿忘我工作的精神依然不變,他患胃病20多年,總不捨得花點時間去看病。在一次現場調試的緊要關頭終於支撐不住了,經診斷為急性胃穿孔。手術在工地現場緊急施行,他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彭士祿開始主持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開發時,物資供應匱乏,生活極其艱苦。那時是吃着窩窩頭搞科研,有時甚至挖野菜和白菜根,反應堆研究室不到50個人,每人每月的辦公費才5元錢,這還包括出差費、辦公用品費。那時沒有電腦,數據都是靠僅有的一台手搖計算機、計算尺、算盤這些工具沒日沒夜地算出來的。彭士祿面對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也不能馬虎。對於任何問題都要通過調查研究、收集信息、進行試驗等來搞清楚。在領導核電站建設工作時期對工程技術親自計算主要技術經濟數據;對工程進度能説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8

有報道説,一個短跑選手最大的年齡限度為28歲,蘇炳添參加20__年東京奧運會時已經32歲。

在20__年的國內比賽中,蘇炳添發現,參賽名單上的運動員內,他是唯一的“80後”,在以“00後”為主力的賽場上,他的年齡有些突兀。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蘇炳添在本該退役的年紀,堅持自己的奪冠夢想,用實力證明了,只要付出努力,一切都不晚!

“我覺得我還能跑”,蘇炳添懷揣着這句話,一直跑進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比賽中,以9秒83 的成績,成為亞洲第一位站在百米決戰現場的黃種人,又一次刷新了亞洲紀錄。

這場讓蘇炳添封神的比賽後,他在網絡平台發文:回頭再看這場比賽,好多情緒都湧上心頭,32歲了,當時外界有很多聲音認為我的成績很難再有突破……

然而,“超齡”蘇炳添的名字成了中國優秀運動員的代名詞,15歲開始練短跑,32歲才站上事業的巔峯,蘇炳添慶幸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併為之付出了畢生心血。

蘇炳添提高0.01秒的成績,用了近十年的時間,追夢的人,總會跑着與夢想相遇,沒有天賦就靠努力創造奇蹟。

在接受一次採訪中,蘇炳添説到:

當運動員不就是這樣嗎?到了一個高度,就想要另一個高度。

人生沒有捷徑,所有的成功都是要靠自己幹出來的,所以,你只管付出,命運總會在不經意間給你最好的回報。

蘇炳添用自己的實力打破黃種人無法進入田徑短跑賽道的魔咒,讓世界看到中國速度!

刷新紀錄後,蘇炳添又有了新的目標,他將身披紅色鎧甲,飛出亞洲、飛向世界!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9

1970年8月30日,在西南大山深處的“909”基地,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設計研製的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順利達到滿功率,發出了中國第一度核電!這意味着,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心臟——核動力裝置開始運行了!

這一天,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大家欣喜若狂,而總設計師彭士祿卻在悶頭大睡,在這之前,他已經連續五天五夜沒有閤眼。

彭士祿這個名字,鮮有人知。直到1988年9月27日,中國導彈核潛艇發射運載火箭成功,他才作為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走進人們的視野。而在這之前,他隱姓埋名30年,他的名字和他從事的工作一樣,都是中國的最高機密!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無產階級革命家、烈士彭湃的兒子。

時隔50年,又是一個8月30日,重温歷史,致敬這位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

“他是個大人物,全家都要為他隱姓埋名”

1925年,彭士祿出生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彭湃的二子。上世紀二十年代,出身工商地主家庭的彭湃,衝破階級的“枷鎖”,成為“中國農民運動的第一個戰士”。

“一個漆黑的夜裏,奶媽揹着我逃難。”這是彭士祿關於人生最早的記憶。1928年,他3歲,母親蔡素屏不幸被捕,英勇就義。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高唱《國際歌》,慷慨赴死。那一年,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儘管彭士祿才4歲,他就已經成了敵人的“眼中釘”、全國懸賞搜捕的“通緝犯”。

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彭士祿過起了姓百家姓、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生活。他先後在幾十個貧苦百姓家生活過,每到一家,他都要改名。8歲時,彭士祿被國民黨當局抓進監獄。在那裏,他吃的飯裏滿是沙子、蟲子,渾身都是蝨子、疥子,晚上睡覺蓋的是破麻袋。

1935年,在獄友們的掩護下,在監獄受了一年苦、差點被餓死的彭士祿終於出獄。之後,他從監獄轉到廣州感化院,患重疾又差點病死。10歲時,他開始沿着鐵道流浪,一度靠乞討度日。後來,彭士祿再度被捕,這一次,祖母周鳳將其營救出獄。此後他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在香港、澳門學習和生活。直至1940年,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彭士祿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周恩來見到彭士祿時凝視了一陣子,親切地拉着他的手説:“終於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要繼承你爸爸的遺志,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後來,15歲的彭士祿來到了延安,於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回顧過往,彭士祿總是飽含深情地説,“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練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我對人民永遠感激,無論我怎樣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報他們給予我的恩情。”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

1954年1月,美國東海岸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巨大而靈巧的“黑色水怪”轉眼潛入太平洋,遊過墨西哥灣、蕩過南美洲、橫穿大西洋,途經歐亞非三大洲後又回到了美國東海岸,而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動力來自一塊高爾夫球大小的鈾燃料。如果換了石油作燃料,需要整整90節車皮的石油,消息一經公佈,舉世震驚。這就是繼原子彈之後再度震驚世界的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

1956年,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正準備回國的彭士祿被密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陳賡問他:“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堅定地説。

“從未在晚上12點以前就寢過,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一頭扎進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見了湖泊那樣。當時,那種奮進不息、為祖國奪取知識制高點的心情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回憶這段時光,彭士祿這樣説道。也正是這段時光讓彭士祿與核動力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0

據央視新聞消息,國際體育仲裁法庭2月18日宣佈,英國田徑運動員烏賈被認定違反了反興奮劑規則,他在20__年8月6日舉行的東京奧運會男子4X100米接力決賽中的成績將被取消,並沒收獎牌、積分、獎品、證書。

根據相關規則,英國男子短跑接力隊在男子4x100米接力決賽中的成績也將被取消,並沒收獎牌、積分、獎品、證書。原本第四名的中國男子接力隊有望遞補獲銅牌。

20__年8月,國際興奮劑檢測機構表示,烏賈8月6日參加東京奧運會田徑項目男子4x100米接力決賽後收集的尿樣檢測呈陽性。9月,烏賈的B瓶尿樣檢測結果也呈陽性。

烏賈在東京奧運會上是英國4x100米接力隊的首棒選手,當時英國隊最終以0.01秒的差距敗給意大利隊,收穫銀牌。

在那場男子接力決賽中,由吳智強、蘇炳添、湯星強和謝震業組成的中國隊當時名列第四。國際體育仲裁法庭這份公告意味着有可能中國隊會遞補獲得銅牌,那將是中國男子接力在奧運會歷史上的最佳戰績。

20__年8月6日晚,在東京新國立競技場上演進行的4X100米奧運會田徑比賽中,由湯星強、謝震業、蘇炳添和吳智強組成的中國隊以37秒79獲得第四名。

20__年北京田徑世錦賽,家門口作戰的中國男子短跑不斷創造歷史。先是蘇炳添在男子100米預賽打開10秒大關,成為首位跑進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中國人。隨後,中國男子接力隊不斷突破自我,在鳥巢站上領獎台。

莫有雪、謝震業、蘇炳添、張培萌,曾經是那個夏天最讓人熱血沸騰的4個名字。

男子4×100米接力預賽,4位小夥子在預賽便跑出37秒92,刷新了亞洲紀錄,強勢晉級世錦賽決賽。決賽與眾多頂尖強隊同場競技,被分到了不利的第9道,他們沒有怯場,最終跑出38秒01,僅次於博爾特領銜的牙買加隊,斬獲一枚可以載入史冊的銀牌。

從那以後的6年間,中國男子接力隊一直在追逐下一枚世界大賽獎牌,卻屢屢與其失之交臂。

20__年裏約奧運會,中國男子接力隊的第一棒變成了湯星強,謝震業、蘇炳添、張培萌依然處在巔峯期。他們在預賽中跑出37秒82,再次刷新亞洲紀錄,站上了奧運會決賽的舞台,跑出37秒90的優異成績,遺憾獲得第4名。

20__年倫敦世錦賽,“謝蘇張”仍是主力,第一棒變成了吳智強,預賽跑出38秒20,決賽跑出38秒34,再次獲得第4名,與領獎台僅一步之遙。

20__年多哈世錦賽,中國男子接力隊對棒次做出巨大調整,蘇炳添、謝震業分別跑第一棒、最後一棒,許周政、吳智強分別跑第二棒、第三棒。預賽跑出37秒79,打破了全國紀錄,但謝震業決賽前受傷,最後一棒被迫換成別舸,中國隊最終獲得第6名。

20__年、20__年、20__年,中國男子接力隊接連闖進世界大賽接力決賽,卻一再無緣獎牌。

如今,中國男子接力隊終於有望圓夢,祝賀!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1

關於聶海勝的英雄事蹟你知道多少?聶海勝是繼楊利偉、翟志剛之後排名第三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飛隊伍成員,也是他們三個人中年齡最小的一個。“神舟六號”飛船於10月12日發射,聶海勝成為兩名航天員之一,一時間聶海勝再次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聶海勝與幾位被招飛的同學被送到長春航校後,雖然對當地的氣候很不適應,但他時間銘記取母親的囑託,拋開全部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練習之中,致使各項目標都完成得十分出色,成為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

上天飛翔不光簡簡單單説説而已

一次教官讓他給我們講一講飛翔體會,一貫不善言辭的他只説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事實上,飛翔遠不像他表述的那般簡略,每一次登機前,他都手拿模型將飛翔線路、飛翔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反反覆覆演練數遍。付出總有回報。初教、高教機飛翔畢業,他要比別人少飛幾十個小時。後來,他以優異的成果提早畢業,被分配到南昌某飛翔部隊。

聶海勝在很多人裏面成為了一名航天員

聶海勝深知母親吃過許多苦,每次給家裏寫信都是報喜不報憂。特別是在他成家之後,總是想辦法讓母親多享點福。在南昌時,聶海勝就幾回接母親到部隊居住。後來,聶海勝調到北京,又兩次接母親到北京過春節,還每個月給她寄生活費。1998年1月,我國第一個航天員大隊在北京航天城宣告成立。聶海勝憑着傑出的體質和優異的飛翔才能,在參選的1506名優異飛翔員中,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成為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

20__年2月,聶海勝帶着妻子、女兒回棗陽探親,母親和姐姐快樂地弄了一大桌子飯菜。飯桌上,母親從兒子的神色中猜出他必定接受了重要任務。爾後大半年,聶海勝果然沒有打過幾回電話,後來就一點消息都沒有了。原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進入倒計時,聶海勝已全身心投入到全封閉練習中去了。20__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總算從酒泉衞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而這時母親卻因舊病復發住進了醫院,當她從醫院的電視中得知自己的兒子是“神舟五號”三人首飛隊伍的一員時,不由得熱淚縱橫。

自己的媽媽看着兒子是航天英雄自豪的流眼淚

衝着電視畫面中的兒子哽咽着説:“孩子,你是母親自豪,你是家園的自豪啊”當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家園傳開後,人們紛紛手捧鮮花湧進醫院向這位“航天英雄”的母親表明祝福,白叟一邊拱手道謝,一邊叮囑我們:“千萬不要把我生病的事傳出去,以免影響海勝的工作。

”事實上,白叟有一個心願:這一次,兒子沒有升空,下一次地爭奪上去啊!然而,聶海勝還是知道了母親生病的消息。他知道,母親將他們兄弟姐妹拉扯大不容易,應該回去看看她,在她身邊盡一盡孝道。所以,他特意請假,乘飛機回到家園,當他出現在母親的病牀前時,白叟流淚了,衝着兒子一個勁地埋怨自己:“我這把老骨頭不爭氣呀,把你給連累了。

在北京,聶海勝有個温馨的家,妻子聶捷琳也是一名軍人,跟他在同一個單位,是搞醫學研究的。女兒聶天翔今年11歲了,十分活潑可愛。跟所有航天員的家庭一樣,這個三口之家,是圍繞着“航天”二字運轉的,也十分友善,這是飛翔員的傳統。自從聶海勝緊鑼蜜鼓地備戰“神六”,每個月都可貴回一趟家,聶天翔説她都快忘掉爸爸長什麼姿態了。她還説她十分敬服奶奶,説奶奶不僅養育了爸爸,而且還積極支持爸爸的工作,是一位了不得的女性。在聶海勝完美歸來之時,女兒聶天翔將自己親手摺疊的紙鶴掛在了剛剛在太空中度過四十一歲生日的聶海勝的脖子上。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2

58歲,對很多人來説,這是一個快要退休的年紀。但對於宇航員來説,卻是黃金年齡。前不久,神舟12號返回艙順利落地,指令長聶海勝一出艙,就受到了媒體的關注和國民的簇擁。每一位宇航員的成功都很不易,但聶海勝的成功,卻尤其不易。

1964年,在湖北襄陽的一個小村莊,聶海勝出生了,他家中兄弟姐妹眾多,他排行老六,是老幺,那個年代物資匱乏,生活很窮困,母親生下他的時候,乳汁不夠,四處向同村的哺乳婦女要乳汁,才把他養大。

到了上學的年紀,家裏面的負擔一下子變得大了起來,父母常常因為幾塊錢的學費發愁的睡不着,有時候,沒有學費,只能交幾隻兔子上去。在伙食上,家中常吃的只有黑麪饃饃和大醬,那種味道,直到現在提起,都讓他記憶猶新。

聶海勝從小就成績很好,後來考上重點高中,又考上空軍學院,成為了一名飛行員,實現了自己的夢想。1998年,國家招收第一批航天員,聶海勝憑藉突出的表現被選中,加入了航天大隊。

此後,他一直不敢鬆懈。20__年、20__年、20__年,聶海勝分別入選神舟5號、神舟7號、神舟9號備份宇航員,20__年、20__年、20__年,入選神舟6號、神舟10號和神舟12號正式宇航員。聶海勝成為了第一個從小村莊飛向太空的農民的兒子!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3

何玥:主動捐獻器官的國小生

【頒獎詞】正是花樣年華,你卻悄然離開。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命運如此殘酷,你卻像天使一樣飛翔。你來過,你不曾離開,你用平凡生命最後的閃光,把人間照亮。

【事蹟】人物介紹:何玥,女,12歲,廣西桂林人,國小生。因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20xx年11月腦死亡。在她聽説自己的生命只剩3個月時,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

“雖然我們的女兒沒了,但我們幫她完成了心願,我們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從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幾度泣不成聲。

去年4月,何玥即將國小畢業之時,被查出患有高度惡性小腦膠質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復發,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在聽説生命只剩3個月時,何玥做出了父母親人都難以理解的決定……

那天,何玥對剛打工回家的父親説的第一句話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嚇了一大跳的父親把何玥罵了一頓,因為按桂林老家的風俗,人死後屍體被剖開無異於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儘自己的能力給別人生的希望。”最終,爸爸媽媽含淚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時10分,小何玥在醫院裏走完了短短20xx年的人生路。凌晨4時,她的兩個腎被送到解放軍第181醫院捐給了兩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裏,何玥一直是個品學兼優有愛心的孩子。家裏滿滿一面牆貼着“三好學生”之類的榮譽獎狀。20xx年汶川地震時,她曾讓父母捐出一個月的工資。被查出腦瘤後,學校為她捐錢,她卻要把錢捐給更需要的人……

為了給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經欠下了10萬元的債務。但為了完成女兒的遺願,他們拒絕了器官捐獻的補貼,也從未主動找過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們想以最美的方式,實現女兒的“最美願望”。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4

在與對手的競爭中成長,這是競技體育最大的魅力之一,蘇炳添也是如此。同是中國短跑隊的隊友張培萌曾多次擊敗過蘇炳添,比如20_年4月的全國田徑大賽上,張培萌打破了蘇炳添保持的紀錄;同年8月,又在莫斯科田徑大獎賽中跑出10秒整的成績,這一度讓蘇炳添感到“壓力山大”。

但是,蘇炳添並沒有放棄,而是一如繼往的訓練,分析技術動作的每個細節,從0.01秒中爭取進步。最終在20_年5月31日的國際田聯鑽石聯賽中跑出9秒99的成績,成為亞洲短跑第一人,為黃種人爭得了榮譽。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5

北京時間__年__月1日晚,年近32週歲的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以9秒98的成績獲得第六名,半決賽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亞洲紀錄。

作為第一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這一夜,他“蘇神”的綽號被更多人知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蘇炳添的人生,遠比比賽還要精彩。

“飛人”

“9秒98”、“9秒83”,東京奧運會像一場夢——“飛人”蘇炳添終於圓夢東京。

半決賽起跑前,他擺出了“拿捏”的手勢,幾秒後,他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賽後,他説自己只是想進步一點點。看似“凡爾賽”,但將個人最好成績提速0.08秒的背後,是多年的漫長磨鍊。

常年的訓練比賽,帶給他一身傷病,蘇炳添原本計劃在20__年退役,卻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賽場。

20__年兩次跑出9秒91的蘇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錦賽後,便遭遇了18個月的傷病困擾,腰傷新愈,又添肩傷。這個永遠追求速度的身體,跑得過對手,卻跑不過傷病。

奧運會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長達13個月沒有比賽。種種困難之下,身為“超齡”老將,他仍笑着説“我真的還可以再跑。”

強大的意志力支撐他一步步靠近奧運夢想,最終,蘇炳添站上了奧運決賽的起跑線。

“蘇教授”

賽場下的蘇炳添,本科與碩士均就讀於暨南大學,還在核心期刊發表過論文,學生們叫他“蘇教授”。

個人的實踐是他寶貴的教學素材。20__年4月,蘇炳添被正式聘任為暨大副教授,他還曾利用國家隊休整時間回校,教學生們熱身與短跑的技術。或許下一次“蘇教授”回到學校,可以給學生們講講站在奧運男子百米決賽賽場的心得體會。

今年,他帶的第一撥碩士研究生已畢業,而“蘇教授”自己仍未停下求學步伐。他還有一個身份——北京體育大學20__級體能訓練學院博士研究生。

蘇炳添在深圳大運中心備戰東京奧運會期間,甚至還在寫自己的博士論文。這件事登上過微博熱搜,引得無數網友討論。

蘇炳添曾説,完全退役之後,他將會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練,我更喜歡當一名老師。”

“添添”

很多次採訪中,蘇炳添都會提到“青梅竹馬”的妻子林豔芳,他們的愛情故事更是羨煞旁人。

談及20__年國中軍訓時的初見,林豔芳曾回憶説,笑容燦爛的蘇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個。在那個純真的年代,蘇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樣,會用玩鬧、傳小紙條等招數來吸引“女神學霸”的注意。

20__年10月10日,他們走進婚禮殿堂,結束了15年的愛情長跑。而後,他們迎來兒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後的生活就像結婚紀念日一樣,十全十美。

蘇炳添平時稱妻子為“芳姐”,對方則叫他“添添”,作為外人,很難把這個稱呼和奧運賽場上那個追風的男人聯繫在一起。林豔芳曾説:“他無論去哪兒都會跟我彙報,十幾年一直都這樣。”

蘇炳添自認是一個不懂浪漫的人,但他會記得兩人的每一個紀念日,幾乎每一條微博都會和妻子互動。如果這不是浪漫,那什麼才是浪漫?

蘇炳添曾經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寫道:“不要活在紀錄裏,要為破紀錄而活。”這句話就像他的人生寫照。被稱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賽道奔跑的身影,還有,永遠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樣子。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6

在田徑圈,公認的黃金身高在1.85米左右,比如加特林1.85米,鮑威爾1.88米。而蘇炳添只有1.72米,沒有明顯的“身體天賦”。早在中學時,老師曾帶他幾次去市體校,但都沒有被教練看中,因為“覺得他身材太矮,將來沒有發展空間”。然而蘇炳添日復一日,認真、專注,把每一次訓練做足、做好。教練袁國強曾這樣評價:“他是我帶過的最自覺的隊員。十年來,在訓練場地上他只要出現在我的視線範圍內,就絕對是在訓練,從不偷懶。”

作息規律,按時起牀睡覺,從不抽煙喝酒,即便在家庭聚會上也不吃禁忌食物,即便在外參加活動也會堅持做基本訓練……在蘇炳添一次次打破記錄的背後,是一個關於勤奮的、經年累月的“漫長”故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7

6月17日9時22分,他和戰友聶海勝、劉伯明乘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火箭的託舉下飛向太空。

這是湯洪波的首次太空飛行。

湯洪波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個小鄉村,從小聽着毛澤東、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故事長大, 心裏早早種下一個英雄夢。

1995年秋,校園裏的一紙招生通告讓湯洪波心潮澎湃:空軍招收飛行學員。

“我要守衞祖國的藍天。”體檢、考試、政審,一路“過關斬將”後,湯洪波順利被錄取。

可入學後,湯洪波遭遇了學業上的“攔路虎”——體能成績班裏墊底。如果體能通不過,就會被淘汰。怎麼辦?一個字,練!湯洪波每天風雨無阻,在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一年後,他的體能成績從墊底“跑”到了優秀。

“我一直加倍努力,爭取實現更大進步。”湯洪波説。

空閒時,他總是拿着飛機模型一遍遍比劃起飛降落;夜深人靜時,他還在腦子裏一次次“演練”操作飛行,琢磨眼手腳如何更好地協調。就這樣,他的飛行成績經常獲得滿分,戰友們都評價他是“教科書式的飛行員”。

畢業時,隊長跟他進行了這樣一番對話。

“選擇飛直升機還是戰鬥機?”

“戰鬥機!”

“你選擇留在內地但飛行次數少的地方,還是偏遠但飛行次數多的大西北?”

“飛行員生來就是要飛行的。”湯洪波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西北大漠。

20__年,我國開始選拔第二批航天員。此時已經擔任飛行大隊大隊長的湯洪波義無反顧報了名,並於20__年成功入選。

“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遠。”湯洪波説。

天空太空,一字之差,卻是巨大的跨越——航天員要完成體質訓練、航天環境耐力與適應性訓練、航天專業技術等8大類上百個課目的訓練。這些訓練既挑戰學習能力,更挑戰生理與心理極限。

20__年12月,湯洪波夢想成真,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

可模擬失重訓練,一度是湯洪波“邁不過去的坎”。

“訓練服加壓後像一艘人形飛船,硬邦邦地套在身上,限制了四肢的活動。”湯洪波説,“剛開始,我一穿上訓練服,心裏就特別煩躁,恨不得馬上出來。”

那段時間,湯洪波寢食難安。“訓練都完成不了,還談什麼飛天呢?”他心裏暗暗自責。

起初,湯洪波不敢把這種自責和痛苦告訴家人和同事,怕大家替他擔心。後來,他請教執行過出艙任務的劉伯明,並且請工作人員把訓練服的温度儘量調低,讓心情冷靜下來。經過多次訓練後,他終於越過了這道難關。

“經歷過這些極限考驗,以後哪怕再難再苦,也都能扛過來。”湯洪波説。

對於這次飛行任務,湯洪波很有信心。他説:“首先,我一定要確保每個步驟都零失誤。其次,保證每天身心健康,以免讓地面的工作人員擔心。”

一路走來,妻子夏宜一直給予湯洪波支持和鼓勵。

來到航天員大隊後,大量的學習訓練使得湯洪波沒空照顧家庭,夏宜獨自一人邊工作邊帶孩子,從不給他拖後腿。

夏宜在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服工程室工作,她參與了這次任務艙內工作服的研製過程。

“航天員在我心中,航天員的安全在我手中。這是航天員中心科研人員對航天員的莊嚴承諾,也是我最真摯的祝福。”夏宜説。

妻子愛寫毛筆字。這次湯洪波上太空攜帶的個人物品中,有妻子貼心製作的小卡片,上面寫滿寄語。

兒子是名中學生,從小就崇拜爸爸,立志要當飛行員。這次出征前,兒子鄭重地對湯洪波説:“爸爸,你要安全回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8

1989年8月,小個子的蘇炳添出生於廣東中山古鎮。父母在家務農,小時候的蘇炳添就在泥巴地裏亂跑。不過,在蘇炳添的家族裏,可是有不少出色的運動員。表哥蔡健發比蘇炳添大9歲,是中山古鎮的百米賽跑冠軍,也是蘇炳添最早追逐的目標。那時候的蘇炳添還是跟着表哥屁股後面,在外公家外面空地四處追逐打鬧的。

玩耍打鬧,直到上了國中,蘇炳添因為陰差陽錯的選擇,才真正開始練起短跑來。那是在八年級的時候,學習成績不太好的蘇炳添被老師要求留下來補課。那時候的每天放學後,老師都會把一些學習不好的孩子留下來進行例行的“留堂補課”。

不想“留堂補課”,蘇炳添想方設法加入了學校的田徑隊。因為每天下午都要定時訓練,蘇炳添也就可以避免“留堂”。啟蒙教練楊永強成為解救蘇炳添的“恩人”。楊永強老師透露,當時在上體育課,發現蘇炳添爆發力、彈跳力特別好,就有心收下這個孩子,“個頭不高的蘇炳添跳起來竟然可以摸到籃板,我就留意了下,後來經過觀察,發現他彈跳力和爆發力都特別好,所以才把他吸收進了學校的田徑訓練隊。剛開始,我還想讓他練跳高呢。”

其實啊,八年級時候的蘇炳添已經展現出小小的短跑天賦,在他們村裏的比賽裏,身高只有1米5多的蘇炳添已經可以超過很多大孩子,拿到第一名了。剛剛進入田徑隊,還沒有經過什麼系統訓練,蘇炳添在泥巴地裏跑都跑得非常快。參加當地的中學生運動會,在跑道上有很多石子上都能跑到11秒多。

終於開始了正規的短跑訓練,蘇炳添的天賦更是一下子展現出來。有一次蘇炳添家聚會,蘇炳添問表哥蔡健發100米最好的成績是多少,蔡健發説11秒多。蘇炳添就笑話表哥,“這麼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內。”表哥蔡健髮根本不信,當即和他打賭,如果蘇炳添能夠跑進11秒,可以答應蘇炳添要求,“要什麼就獎勵什麼。”結果,他們就到附近一個學校測了一把,蘇炳添跑出了10秒7,這個速度把當時一旁上課的體育老師都震住了。

不過,真正的體育訓練並非那麼輕鬆。蘇炳添在20__年代表古鎮參加了中山市運動會,被當時中山體校的教練發現,並將蘇炳添從鄉下中學帶到了中山市體校。剛到體校的時候,蘇炳添對於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牀訓練並不適應。而且,由於剛到市體校,又沒有朋友,蘇炳添一個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個人3次從體校跑回家。體校教練發現後,就動員楊永強教練再去蘇炳添家裏做説客,勸説蘇炳添回去。

之後隨着成績越來越好,蘇炳添在新學校也開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來。20__年,蘇炳添代表中山市參加了廣東省中學生比賽,暫露頭角。於是,蘇炳添成為了廣東省田徑隊的一員,真正進入了專業運動員的行列。

即便成為了專業運動員,蘇炳添也一度險些放棄。在田徑隊成績中游,蘇炳添一年之後遭遇成績瓶頸,甚至還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過放棄。後來很多人都勸他留下,幫助他堅持渡過瓶頸期。這才有了後來短跑名將袁國強發掘出蘇炳添,一路成就中國速度的故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19

羅甸縣麻懷村400多户村民世世代代深居羣山環抱的一片窪地,建房蓋屋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是靠人背馬馱來的,如果用拖拉機,要繞道20多公里走後山便道,不僅危險而且負擔沉重。

鄧迎香原是麻懷村的一位普通黨員。為了打通出山的道路,從1999年初起,她積極參與籌款並組織當地村民用人工鑿洞的土辦法,在廣山坡山腰裏挖掘隧道。直至20__年夏天,鄧迎香和當地村民用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堅韌與執着,在大山中挖出一條216米長、5至6米高、3、5至5米寬的隧道,將過去幾個小時的出山路變為只需十幾分鐘的通途,解決了麻懷村和鄰近幾個村寨的行路難問題。

隧道通車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山村的面貌,村民用上了農用車、麪包車、轎車、摩托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80%以上村民住上了新房,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世代通達村外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20

20__年,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的建設工作正式開始,吳天一當仁不讓地擔任了鐵道部高原醫學專家組組長、青藏鐵路建設高原病防治首席專家等職務,為保障鐵路建設者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踏上了新的征途。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健康保障領域遭遇的最大困難有兩項:第一,高寒缺氧的環境對建設人員的生命和健康構成了巨大威脅;第二,鐵路建設的週期長、人員多,所需的科普和醫療的保障範圍非常廣,而很多施工人員文化程度有限,又來自平原地區,對高原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認知不多。

為此,年逾六旬的吳天一不顧個人安全,多次親臨施工現場指導健康保障工作。他結合青藏高原特殊的環境氣候、地理等因素,建立健全了衞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指導建起了40多座供氧站和25個高壓氧艙站,提出了“三高三低”的急救措施,有針對性地研發了有關藥物。通過這些工作,他們成功地將急性高原病的發病率從青藏公路建設時期的10%左右下降到了1%以下。另外,吳天一還將高原病的自我判斷方法寫成科普手冊,撰寫了高原保健手冊、高原疾病預防手冊。他每年抽出一定的時間深入鐵路建設前線,走入職工的宿舍和食堂,將科普手冊交給工人,同時用簡單易懂的口頭語為工人們普及高原疾病防治知識,告訴他們怎麼識別高原病,怎麼判定高原病,碰到高原病的時候應該怎麼辦,還手把手地演示急救措施。

青藏鐵路的建設歷時5年,期間10餘萬人參與建設,無一人因高原病死亡,建設者們對吳天一充滿感激,稱他為鐵路建設中的“保護神”。青藏鐵路建設完成後,前國際高山醫學會主席JohnB. West教授受邀來到鐵路沿線,進行了為期5天的考察訪問。考察訪問結束後,John 教授對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高原醫學發揮的健康保障作用大為讚許,將之稱為國際高原醫學史上的“奇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事跡材料 篇21

劉伯忠在劉家兄妹中排行第四,是劉伯明的親弟弟,笑起來與劉伯明很像。

6月13日,極目新聞記者見到劉伯忠時,他正在伊安縣城給人做裝修。

“我自己雖然沒讀什麼書,但是最佩服的還是二哥,他不僅是我們兄弟姊妹的榜樣,也是我的兒子、女兒等後輩們學習的榜樣。”劉伯忠説,他小時候最敬仰的就是二哥,因為二哥在冬天零下20℃時,還可以堅持騎每天自行車上下學,他自認自己做不到。

自從自己當了父母,劉伯忠在教育自己的女兒和兒子時,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要像你二叔一樣能吃苦、愛學習”。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劉伯忠的女兒考上博士,兒子碩士畢業考上公務員。

“我最佩服二哥的,也是他能吃苦、愛學習。”作為家裏排行第五的劉伯福,也非常佩服自己的二哥劉伯明。

劉伯福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二哥劉伯明不僅上學時能吃苦,參軍以後更是能吃苦,長年累月的艱苦訓練能堅持下來太不容易,是他和孩子學習的榜樣。

在唯一的妹妹劉玉芝心裏,二哥劉伯明非常節省,但對她謙讓寬容。

多年以後,劉玉芝仍記得,學校運動會,她向二哥要錢,劉伯明把在學校用來買飯的一元錢給了她。

“20多年前,冰棍才3分錢一根,1元錢能買很多東西。”劉玉芝現在還記得二哥給她的那一元錢。

作為劉伯明的國中校友,伊安出租車司機孫師傅説起師哥劉伯明,也是滔滔不絕,稱劉伯明是伊安人眼中家鄉的驕傲。

孫師傅説,他自己讀書不行,但是一直佩服會讀書的劉伯明,小時候就聽家長説劉伯明聰明會讀書,現在自己也經常用劉伯明的例子教育子女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