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精選19篇)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1

王秀麗覺得,網上關於全職媽媽的那些謾罵和爭議,“是因為他們沒有親眼見到超乎想象的貧窮”。她70年代出生在華坪縣城,從小家裏吃的是大白米飯,有一溜兒的玩具,沒吃過什麼苦,直到跟着張桂梅去家訪,才真正理解了她所説的貧窮。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精選19篇)

深山裏頭,一些人的家只是四面黃牆。政府給的低保不知道怎麼花,家裏的男人們就拿去買酒喝,房子邊上的酒瓶壘得比屋檐還高,白日裏口齒不清醉醺醺,女人們也沒有任何辦法,燒點苞谷,燒點洋芋,混着發黴的米飯,一頓頓吃下去。

也不僅僅是貧窮。一個小姑娘的父母去了成都打工,很多年不回來,她和爺爺住,七十多歲的爺爺還做着石匠的工作,家裏破敗。小姑娘要大學聯考了,叔叔打電話讓父母回來一趟,王秀麗看到,小姑娘害羞地揪着母親的衣角,笑得十分開心。但是母親神情僵硬,不知道該怎麼和多年未見的女兒相處。王秀麗也有一個女兒,她覺得難過:母女間的關係不應該是這樣子的。

從這個家離開之後,王秀麗心裏憋悶,下車步行了一段時間,天色將暗,天氣寒冷,她想,如果讀了書,這個女孩是不是就不用重複母親的命運:早早嫁人,生養一個女兒,卻不懂得如何去愛、去教育她。

那時,張桂梅已經是華坪縣孤兒院“兒童之家”的院長,第一天收來36個孩子,女孩多於男孩。華坪縣產煤,一些男孩因為礦難成為孤兒,但女孩們大多是被丟棄的。張桂梅生於1957年的黑龍江,家裏有6個孩子,她是最受疼愛的小女兒。但在華坪,她看到健康的女嬰們,“就是你丟了我揀”,輾轉來到孤兒院。

孩子背後的母親,遭遇也是慘烈的。一個小男孩的母親,因為不堪忍受丈夫虐待,找來哥哥把丈夫打死,自己也進了監獄服刑;離開丈夫和一雙女兒的女人,到另一個城市生活,卻被追來的丈夫殺害;一個小男孩的母親,生育第二個女兒的時候,在家用土辦法接生,產後大出血,她想見丈夫,但是婆婆不讓,覺得晦氣,最終女人遺憾離世,丈夫終日買醉,犁田時死在了田裏,留下一老一少。後來張桂梅才知道,這位婆婆,一輩子沒下過山。

同時,張桂梅還是民族中學的老師和班主任。雲南一共26個少數民族,華坪縣就有26個,民族中學的女孩們多來自大山深處,常常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張桂梅就進山裏,去找那些消失的女孩們。有時候敲門,介紹自己是老師,屋裏有動靜,卻沒人來開門。家長們怕她把女孩們領走,家裏沒了勞動力,反正國家給補助,生活可以就這樣過下去,“烤洋芋就烤洋芋,跟着太陽走就跟着太陽走,反正也餓不死”。

從年幼到後來成家,張桂梅的生活還算富足,直到進了大山,她第一次切實地接觸到貧窮,接觸到女性身上的悲劇,她也是迷茫和困惑的,“我想不出來一條出路,我想了很久很久,不知道到底怎麼辦。”最初,她只有一個樸素的想法,讓班裏的五十多個孩子都不輟學。

但在去家訪的路上,她看到了更多輟學的女孩。遇到過一個放牛的小姑娘,她跟人家説,走,跟我去讀書,同行的人説,你是不是瘋了,看見人就要人去讀書。張桂梅執意,走,跟我去讀書。女孩只是看了她一眼,吆着老牛就走了。張桂梅看着她的背影,背個小包包,手裏還拿着一個黑不溜秋的粑粑當糧食。

“把這些地方從窮坑裏拔出來我是做不到了,但是我想救她們啊。我想讓這些山裏的女孩子讀書、見世面。看看為什麼別人那樣,你自己卻這樣?”家訪的時候,她會問家有多少人,有多少畝地,有多少花椒,是否掛果了,掀掀鍋蓋看看裏面煮的是什麼,去摸摸牀上的被子,就知道家境如何了。

“那是現實情況讓我辦的(女高),並不是我非常先知先覺的,並不是。”11月,在她的辦公室裏,張桂梅提起往事,依舊有些激動,會用手輕輕推身邊人的胳膊,拍拍旁人的大腿。她的辦公室位於兩間高三教室的中間,方便她巡邏,女孩們的讀書聲隱隱傳來。她也承認,這種投入和回饋,讓她找到了一種新的精神寄託。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2

如今,王秀麗的女兒在女高讀書,生了大病,為了方便照顧女兒,她搬進了女高的教職工宿舍。12年了,建校時種下的芒果樹已經鬱鬱葱葱,走在女高的路上,王秀麗指了指掩在樹後的教職工宿舍,説,“她開心的時候,會拿喇叭在那喊我”。

秀麗啊,你出來一下,秀麗啊。聽到張桂梅的聲音,王秀麗通常是穿着睡衣就往外跑。那個瞬間,小喇叭變成了張桂梅手裏的一個玩具,用來呼喚自己的好友。

今年春節,張桂梅給了王秀麗一張自己病例的複印件,類風濕性關節炎、支氣管炎、嚴重骨質疏鬆、神經鞘瘤、骨瘤、肺氣腫、小腦萎縮……她被查出來23種病,有時候太痛,也會和王秀麗訴苦,我死了算了,我把這窗户打開,就從這裏跳下去。

但更多時候,被小喇叭叫出來後,兩人只是鬥一會兒嘴,閒聊。很快,張桂梅又舉起小喇叭——下課鈴聲響了,10分鐘的吃飯時間開始倒數計時。“跑快點”、“説你呢”,張桂梅又變成那個嚴厲的女高校長,學生嘴裏的“大魔頭”、“周扒皮”。

張桂梅初來華坪那幾年,和喜洲一中的一位楊老師經常通信。那時候,張桂梅的名聲漸起,楊老師寫信告訴她,喜洲一中有了一些議論,覺得張桂梅那樣活着沒有意思。沒有家庭,不能完整地過日子,放棄了世俗的快樂,那麼拼命,把老師和學生都折磨成那樣。楊老師記得,她沒有生氣,只是回信説,人活着,反正要做點事情。

每次到昆明開會,張桂梅一定要當日來回,女高的清晨被她的喇叭聲劃破,夜晚,再用喇叭聲結束。要是哪天聽不到喇叭聲,女孩們總會探頭探腦地問,老大呢?在女高三年,殷鑑常常聽到張桂梅説的一句話是,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舞台。但女孩們進了大學,有了舞台,張桂梅幾乎再不和她們聯繫,“老惦記人家幹嘛,她出去放飛,放飛就行了”。

跟着張桂梅看多了山裏酗酒的父親、愚昧的母親、女孩們被安排好地早早嫁人的生活,殷鑑覺得,如今她們能過上平常的生活已經足夠珍貴。很多當年的女高學生們都成家了,他經常能在朋友圈看到她們曬孩子、聚餐,以及回老家的時候拍山裏的風景。那些風景對於她們已經有了不同的意味,不再是貧窮、被困住的生活,“因為她自己走得高了”。

而張桂梅急劇地衰老了。20__年,幾種病湊在一起發作,她被送進了醫院,那之後,她瘦了二十多斤,衣服變得空空蕩蕩。如今起牀,她會留下一牀凌亂的被子,以便夜晚能順勢再躺進去——她已經沒有力氣扯開疊得整齊的被子。離開女高回北京後,殷鑑給她打電話,她説,前幾天差點人就沒了。他聽着揪心,後來打電話給她,都需要下半天決心。

這兩年,王秀麗感覺張桂梅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前,女孩如果在學校不聽話,她家訪時會當着父母的面罵:我們都供你讀書了,你還如何如何。但現在,她只是會説,姑娘,你要好好讀書,要不然對不起那些幫助我們的人。“當一個人開始温柔地對待她周圍的人和事的時候,她就是老了。”

張桂梅身邊的人説,她似乎只剩一口氣撐着了。人人都知道,她想讓女高的孩子考上清華北大。每次課間操期間,她讓高一高二的學生齊聲大喊:學姐加油!加油上清華!加油上北大!“我的學校要是能出一個清華、北大的就好了。”她最常説這話,沒事她就拉着王秀麗觀察她的女孩們,“你看我這些孩子,胖嘟嘟的,是不是看着很好嘛……我的學生裏到底哪一個是清華、北大的啊……”

“我看啊,哪一個都不是。”楊文華又來潑冷水了。他的班裏出過雲南省第一名,培養過清華、北大的學生,知道大學聯考每個科目應該不得低於多少分,“但張老師一點概念都沒有”。

有一回,張桂梅犯心臟病,趴在柱子上動不了,一個女孩走過來拍拍她,不説送她去醫院,只是説,彆着急,我給你考清華,就走了。女孩把課本背了五六遍,最終上了浙大,那是張桂梅離清華、北大最近的一次了,她也知道,孩子們都是在硬考,“累個半死”。

還有一回,張桂梅花了幾萬塊錢請了一位名師來講課,對方不帶課本,公式一個套一個,從高一套到高三,高三再套回來,“嘩啦啦講完了,我們全部傻了”。張紅瓊教地理,女孩們高中入學了,問她們美國在哪兒,都指不出來。女孩們努力了,考了個20分,也急,也哭,老師們不敢罵,只能安慰。那個上浙大的女孩,書背到第四遍的時候,她告訴了張桂梅,張桂梅説,那再背一遍好了,咱再多考一分,也許就上清華了。

每一年大學聯考成績出來,都讓張桂梅失望。但殷鑑説,“我們又覺得也挺好,那要是真有了,她可能當時就……因為她現在的這個身體,真的靠這個作為精神的支撐。”

早上5點15分醒來,張桂梅每天都在想,不幹了不幹了,明天就不幹了。每天成把成把地吃着藥,也止不住地疼。下牀感到非常艱難,腿落地就像針刺一樣。但她又想起來她的清華北大,“六十多歲了,不想徹底治病了,這點餘光我放着就行了,繼續追逐我的夢想”。

《人物》最後一次見到張桂梅,是11月的一個傍晚,她從兒童之家出來,穿着羽絨服,頭髮濕漉漉地貼在頭皮上。剛洗完澡,她的右肩疼得很,孩子們幫她擦了藥。“擦完藥也不好使啊,難過得要死要死的。”她説,“此刻我就想找個地方好好躺着。”每天傍晚,她都會去兒童之家待一個小時再回女高。10分鐘的路程,她已經走不動了,一個兒童之家的孩子騎着電動車送她。

她拒絕了和我們再聊一次,“給我留點力吧,我還要去找學生聊。再不回去,她們估計又以為我去醫院了”。她用手撐着騎車人的肩,側着身子一點點挪上了後座,“到我明年大學聯考完,我能活到明年大學聯考完……到時候你再來,看我的成功與失敗。”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3

建起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

1974年10月,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45年來,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貧困山區。

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雙亡、無兒無女的張桂梅黯然神傷,她決定離開傷心之地,調入麗江市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教學任務。

一年後,不幸再次降臨。1997年4月,她查出患有子宮肌瘤,且肌瘤已經有5個月胎兒那麼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療。

張桂梅忍着疼痛繼續站在講台上,她不願意因為自己而影響學生們會考。直到7月會考結束,她才住進醫院。打開她的腹腔,醫生們倒吸了口冷氣:腹腔內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腸子已經粘連在後壁上了,取出的腫瘤有兩公斤多。

20__年,張桂梅兼任新建的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第一天,兒童之家收了36個孩子,最小的兩歲,最大的12歲。此後,張桂梅除了上課,還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顧這些幼小的孤兒。

兒童之家的工作,讓她萌生了創辦一所學校、讓貧困山區女孩免費接受高中教育的想法。經她到處遊説,這一善舉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華坪縣委、政府協調出土地,省、市黨委政府劃撥了100萬元的辦學經費

20__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在華坪建成。11年來,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連續10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1645名貧困女孩從這裏走進大學。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4

20__年,王秀麗看到了張桂梅在全國xx大代表大會上的新聞,她喊着,我有一個夢想。辦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那個聲音從小縣城傳到了全國。在公交車上,王秀麗給她發了一條短信,祝賀她的夢想終於要成真了。

最初,張桂梅提出這個想法時,一片謾罵聲淹了過來。“別人説我得精神病了,或者是榮譽得太多了,得出癮來了,老想怎麼着怎麼着。”那時候王秀麗也勸她,已經得了這麼多項全國榮譽了,可以好好地到老了,躺在榮譽上,過完這一生。還有一次縣委組織的論證會上,所有專家都投了反對票,“什麼年代了還把男女分開?”

20__年,時任華坪縣教育局副局長的楊文華,陪張桂梅到央視錄製一個節目。去北京的路上,張桂梅説起了自己的這個夢想。楊文華教高中出身,要給學校修個實驗樓,修個學生宿舍,和校長一起跑斷了腿要錢。他看着這個只教過國中的普通老師,沒有任何管理經驗,一個人居然想辦一個學校?還一身病,隨時有可能倒下。而且,師資、錢、校舍在哪?

他故意問她,我們辦一所高中最起碼要有實驗室吧,你覺得這個實驗室大概要花多少錢?

她説,兩萬夠了嗎?

你做夢去吧!楊文華乾脆地説。他覺得自己非常自信,畢竟經驗上遠遠超過她。他發現張桂梅不僅理想主義,還非常幼稚,對建一所學校一無所知。

張桂梅態度也非常強硬,她着急地説,我們等得起,孩子們的成長等不起。早一天把學校辦起來,就減少一批走進惡性循環的女孩了是不是?

誰也沒有説服誰。後來他聽説,張桂梅去昆明“化緣”了。他還聽到了她當時的“化緣文案”:我們全縣十多萬人,一個給我10塊錢,我也是好幾百萬了,全省那麼多人,一個人給我5塊錢……“你説天真不天真?”

在昆明,張桂梅請雲南省總工會的人把她的身份證、勞模證明、報紙報道和種.種獲獎資料複印了一大堆,她上街去募捐,一是為了辦女高,二也是為了兒童之家。最初答應當兒童之家的院長,一個基金會一年提供7萬塊錢資金,她也天真地以為,足夠了。

第一次去要錢,她下不了車,也張不了口,滿大街轉悠。她住在省總工會花錢開的賓館裏,翻來覆去睡不着,要不着錢,幹賠住宿錢和吃飯錢,自己在幹些什麼事啊,“我的生命的意義在哪裏?”天亮了,她繼續坐車,看到一個樓梯上鋪着紅色地毯的房子,想着這樣的地方一定有錢。她進門,對方一看,你是張桂梅老師不是?三個月前聽你的報告。那時她剛被評為十大女傑,學習的標語還沒有撤下,轉頭就變成乞丐了,“有個地洞鑽進去算了”。她説明來歷後,對方批了一個五千的條,説給孤兒院,辦學校不管。

後來她有經驗了,不去單位找難堪了,就在街上要,她拉着人問,你能不能給我點錢,我有個孤兒院,我想辦個學校。人家説,好手好腳不幹活,戴個眼鏡出來騙人。姐姐聽説了,也説她:你的臉皮真厚啊,這是人做的事嗎?是什麼讓你變成了這樣。

那5年裏,除了克服自己的清高和難堪,她還要面對身體的衰弱,她被查出癌細胞轉移到肺,怕身體完全垮掉,她沒有選擇化療,因此引發了一系列併發症,常常感到呼吸困難。在昆明,她老怕自己忽然窒息,把自己憋死。即便如此,“化緣”來的錢遠遠不夠。

轉機在20__年出現。“最最直接的,我不迴避,就是張老師幹到xx大代表了”,這個曾經堅定的反對者楊文華,看着張桂梅在北京“一炮放出去了”。“華坪通天了”,各級的壓力就來了,女高的建設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xx大新聞播出那天,王秀麗收到了張桂梅的回覆,只有一句簡短的“謝謝”。後來見面,王秀麗就説她,你還挺傲嬌的呢。但她知道,張桂梅有很多很多的困難和委屈。女高建校那年,張桂梅有一次打電話給王秀麗,在電話裏一直哭,説,你要是再不來,我就要死掉了。王秀麗趕緊去找她,半個小時後到了,張桂梅還在哭,也不説為什麼。那天,王秀麗沒去上班,就陪在她身邊,靜靜地聽她哭完。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5

“如果我能活到100歲,還有5%的人生可以成為一名光榮在黨的人”

“這一年來,我絲毫沒有鬆懈,而是以一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我誠懇地向組織提出轉正申請,請黨組織審查。”

20__年12月26日下午,96歲高齡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紅色的圍巾。在黨支部黨員大會上如期轉正,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我回國不後悔,幹麻風病防治工作不後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無限的工作中去。”老人一字一句地認真向黨組織彙報着預備期的心聲。聲音中飽含歲月打磨過的篤定,頸間的紅圍巾和黨旗相互映襯,鮮豔無比。

預備期這一年裏,李桓英仍奮鬥在一線。2020__年初,她悄悄打包,準備再次出發前往雲南。她心裏牽掛着那些治癒的麻風病人,更惦記着尚未解的麻風病發病機制。“我身體沒問題,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沒有復發,他們的親屬有沒有潛在感染。”

一如她20__年對着黨旗承諾:“如果我能活到100歲,還有5%的人生可以成為一名光榮在黨的人,更加堅定跟黨走,為醫學事業繼續奮鬥!”

1921年出生於北京的李桓英,曾於1946年留學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畢業後成為世界衞生組織成立後的第一批官員,她在世界衞生組織任職7年,被派往亞洲、美洲的許多國家,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貧窮落後地區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1957年,在李桓英為世界衞生組織工作7年期滿時,世界衞生組織主動提出與她續簽合同,期約5年,她婉言謝絕,瞞着家人,隻身一人繞道倫敦,幾經周折,於1958年從莫斯科回到了祖國。

時年37歲的她,回到闊別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性病研究所工作,開展“梅毒螺旋體制動試驗”“麻風抗原檢測”等。

當時實驗室設備簡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製作的麻風菌脂質抗原(PGL)提取成功。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試驗,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還留有清晰可見的疤痕。

1970年,李桓英來到江蘇省的一個麻風村考察,在這裏,她第一次見到麻風病人。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歷來是備受歧視的、致殘的“不治之症”。

當時由於沒有治療麻風病的有效藥物,最人道的處理,是把他們趕到一個偏僻的地方,讓其自生自滅。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我當初回國就是為了幫助祖國的同胞!”

李桓英決定,攻克麻風病。

1978年,李桓英調到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此,57歲的她將全部精力奉獻給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將國外先進的治療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率先開展了服藥24個月就停藥的短程聯合化療和消滅麻風病的特別行動計劃,解決了麻風病的治療難題,為數以萬計的麻風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運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

“很多人問過我,當初已經離開祖國那麼多年,為何選擇回國?我都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因為我是中國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説:“回國,我就一個目的,把我學到的東西用到生我養我的地方,不愧是個中國人。”

“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雲南西雙版納考察麻風病情,那時的西雙版納3個縣,分佈着大大小小十幾個麻風寨。過去,由於缺乏特效藥物,以及社會對麻風病的恐懼、歧視和偏見,麻風病人忍受着肉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

“麻風病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歧視!”為了拉近與麻風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沒有穿戴任何防護衣服和麪具,走家串户給病人做檢查,甚至與病人見面時總是握手擁抱拍肩膀。

由於長期的疾病折磨和遠離人羣,寨子裏的人們對治療既缺乏信心,又難以適應按時按量服藥的治療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棄,把送來的藥丟進水塘裏。

李桓英聽聞,十分着急,親自上門送藥,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揚頭就喝,飯捧起就吃。時間一長,寨子裏的村民都傳:“村寨來了個女醫生,不怕麻風!”

“我們做醫生的是沒有恐懼的,我走遍世界,恐懼對我不是個事兒。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傳染上——讓你們親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還會教麻風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們要這樣。”手一下子伸進病人剛脱下來的髒鞋,“摸摸有沒有砂子和釘子,再穿上”。麻風病人手腳是麻木的,甚至,端滾燙的火盆都感覺不出燙手。李桓英不怕髒,就是為了教給他們防止皮膚破損潰爛的自我防護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動來消除大家對麻風病的歧視,不斷向人們證明:麻風病是可治之症,麻風病人並不可怕。

為了我國麻風病防治事業,高齡的李桓英長期奔波在雲、貴、川貧困邊遠地區,7個地州、59個縣,幾乎每一個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在她的努力下,雲南省勐臘縣的麻風病患者被全部治癒,1990年的潑水節,他們摘掉了麻風寨的帽子,作為一個行政村,被正式劃入勐侖鎮,李桓英為它取名為“曼南醒”,意思為“新生的山寨”。這一天,李桓英和人們一塊兒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xx屆國際麻風會議上作了《在雲南實施麻風病防治特別行動計劃的報告》,報告結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6

籌來了錢,可籌不來分數。

張桂梅本以為,只要提供給這些女孩機會,學習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她發現這些學生基礎差,試卷測驗幾乎都不合格。

質疑的聲音不止。張桂梅去縣裏開會,聽到人議論,“説得可好,成績那麼差出來怎麼辦?”“如果只給機會她不學,那麼這個機會等於沒有,等於養她3年。”高一還未結束,她意識到這是個“嚴肅問題”,“高中要講分數,不講分數,大學聯考設置就沒有用。”

17個老師走了9個。心灰意冷時,她怕耽誤學生,找縣裏反映,想將學生分到其他高中就讀,遭到數落,“不讓你幹你非幹。”

後來她給老師下任務,一個班要考上多少一本和二本。她希望學校出清華北大畢業生。

更直接的方式是打時間戰。晚休時間從晚上9點半延長到10點半,最後延到12點20分。學生從6點起牀提早到5點半,只有5小時睡眠時間。每天下午,學生回宿舍洗漱15分鐘,穿拖鞋回教室,以便晚上回宿舍躺下就能休息。

剛建校那會,為了給學生餘出更多學習時間,學校衞生被老師包攬。早上6點,全體老師要起牀打掃校園。建設中的工地四處是灰,一下雨都是泥巴,老師們要去溝裏抬水,把水泥板沖洗乾淨。

每次臨近放假,張桂梅跟學生商量,再幹兩天,結果乾着幹着開學了,第一屆學生只在寒假休息了幾天。有人給張桂梅起外號“周扒皮”“魔鬼”“半夜雞叫”,那時的張桂梅每天守在教室門口,有學生坐着睡覺,她就把學生捅醒。後來,學生打瞌睡會主動站着聽課。

吃飯時間被壓縮到10分鐘。張桂梅要求食堂飯不能太燙,菜炒出來,要及時扣上鍋,不能過涼,她計算,一分鐘能有30個學生打飯,159人5分鐘能全部打完,最後一個學生也能有5分鐘吃飯時間。為了加快遞碗的速度,張桂梅不允許學生就餐過程中説話。

為了節省時間,女高學生去縣醫院看病不需要排隊。有醫生聽説吃飯只花10分鐘,向張桂梅抗議學生壓力太大,還有人罵她沒兒沒女,不知道心疼別人家孩子,張桂梅毫不在意,“只要不傷害她們,對她們有意義,就這麼幹。”

實際上,學校也曾有過一段“民主”時期,張桂梅借鑑其他重點高中,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她在旁邊聽,發現討論什麼的都有,隨即叫停。起初,學生6點半起牀,9點半休息,結果學生越來越懶,成績越來越差。

張桂梅希望,學生能養成好習慣,有限的時間幹特定的事,“幹不完你就虧了”。有的女生愛乾淨,早上4點就起牀洗漱。張桂梅於是將水停用,只在上午5點半到下午6點間放水,逼着學生休息。睡覺前,學生們提前用盆接滿水,用來沖洗廁所,內褲有時要積攢到週末洗。每週末僅有兩三個小時休息,學校沒有澡堂,學生要去校外賓館洗。

剛進校的17名教師沒有一位教過高中,張桂梅帶着他們去麗江學習。一位老師記得,那會學校流行評課,教室後面坐一排老師,專挑講課老師的缺點。板書哪裏不到位,課哪裏有毛病,老師們常常互相不服氣,當場頂起來,一堂課火藥十足,“女老師有的記仇嘞,下課了還追着問,你講給我聽聽。”

張桂梅鼓勵這種爭吵,反對互捧。一次評課,聽到老師們互評只講好的,她提起凳子就走人,把10多個老師晾在一邊。

學校花費18萬元去各個高中買試卷,開啟題海戰術。學生們高一高二上完課,高三刷題。有人説這種刷題方式不科學,她説,“我們不管科不科學,能考走一個好學校算一個。”

第一年,張桂梅在兒童之家和學校兩頭奔波,一邊是50多個需要照料的孩子,一邊是96個渴望考出大山的女孩,做着做着工作時間就沒了,她“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7

“孫景坤同志在朝鮮守備戰鬥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一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在已通體泛黃的“報功書”上,幾句鏗鏘有力的褒揚之詞,開啟了那一段塵封的歷史——

1948年,孫景坤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多次立功受獎;1950年,他赴朝作戰,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先後榮立一、三等功,回國後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5年他復員回鄉,深藏功名服務百姓,甘於清貧、堅守初心。

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的老複員軍人孫景坤,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優秀共產黨人的初心和本色。

“這是一等功獎章,這是三等功獎章……”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山城村,一間不起眼的平房裏,整潔的書桌上擺放着96歲的老英雄孫景坤的軍功章。

孫景坤的故事,得從72年前的1948年説起。

那年1月,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40軍119師357團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屢立戰功。

在解放四平的戰鬥中,孫景坤是機槍手,是敵人火力重點打擊對象,密集的子彈襲來,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傷疤。由於表現出色,1948年,孫景坤於戰地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0年,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剛從海南戰場撤回的孫景坤,立即隨部隊集結安東(現遼寧丹東)待命。

“保衞和平,保衞勝利果實!”10月的一天,命令終於下來了,孫景坤隨部隊一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孫景坤所在部隊堅守上甘嶺161高地,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後,部隊傷亡慘重,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帶着8箱手榴彈、兩箱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在擊退敵人瘋狂反撲中,孫景坤擊斃數十名敵人,和最後剩下的3名戰友頑強地堅守在陣地上。趕來支援的戰友找到了昏迷的孫景坤。

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勛章。同年,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受到了親切接見。

“為民幹事,一刻也不能等”

硝煙散去,孫景坤將奮鬥的“戰場”轉至亟待脱貧的家鄉。1955年,孫景坤復員,他主動放棄城市工作的機會,將各種功績證明悄悄收藏起來,決定回鄉務農。再次成為農民的孫景坤感慨地説:“當過兵的我與之前不同了,從火線入黨那天起,我更堅定了將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衞祖國、建設祖國事業中去。”

懷揣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願景,孫景坤在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上辛勤勞作,一干就是幾十年。

回鄉後的第3天,孫景坤就拿起農具到生產隊參加勞動。很快,踏實肯幹的孫景坤當上了山城村生產隊隊長。“別小看這個職務,這需要極好的口碑和信任。”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告訴記者,那會兒,村民們並不知道他曾立下赫赫戰功,可大家覺得,他是黨員,上過戰場,政治上過得硬、靠得住。孫景坤沒有辜負村民們的期待,他帶領鄉親走合作化道路,大力發展糧菜生產和鄉村建設,用幾年的時間栽下大量的松樹和板栗樹,改變了家鄉的面貌。

山城村有一條河,常年洪水氾濫、侵蝕土地。從戰場上走來的孫景坤沒有一絲退縮,他帶領鄉親一起擋河造田,改造了100多畝耕地,建起了簡易大壩。山城村婦女主任劉玉慧回憶,雖説是簡易壩,但在當時確實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農田,保住了集體財產。

後來,村裏有人問他:“老孫,你本可以躺在功勞簿上享福,為啥還這麼拼命幹?”孫景坤卻説:“為民幹事,一刻也不能等。從我參加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給祖國和人民了。”1971年,他還把19歲的大兒子送去參軍。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多年來,孫景坤始終將功勛榮譽壓在箱底,從未向別人提及,更沒有因此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一直靠參加生產勞動獲得收入,就連兒女也只知道父親是一位老兵、上過戰場,僅此而已。孫景坤的大女兒孫美麗説:“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冊子,説這書上説的英雄不是老孫頭嗎?我們才逐漸知道父親那些年在戰場上經歷了什麼。”

孫美麗不理解父親為什麼對家裏人很“摳”,“小時候家裏連4塊錢的學費都拿不出,按説我爸是生產隊隊長,只要開個介紹信,學費就可以免了,可他堅決不給開”。後來,當地電信局招一批話務員,選中了孫美麗。孫景坤得知後,硬是把她的名額讓給了別人。“他在生產隊當了20多年隊長,每次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隨着年歲漸長,孫美麗慢慢讀懂了老人的想法:當年和父親一起參軍的10個夥伴,活着回來的只有3個人。經歷過生死的父親,總想回饋社會更多,“他更多是在替戰友活着”。

孫景坤的日子過得清貧,可他依舊堅持吃苦在前、不改本色。在家鄉擔任村幹部期間,他處處以一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實幹擔當、積極作為。為了讓村民儘快脱貧致富,1984年,他組織村民成立共同致富小組、扶貧致富小組。

幾十年來,孫景坤嚴格按規定數額報銷藥費,從沒向組織提過特殊要求。“我最懷念犧牲在戰場的戰友”“我的戰友就犧牲在我跟前,和戰友相比,我還活着,已經很幸福了……”孫景坤説。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8

今年是脱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時任湖南省炎陵縣委書記的黃詩燕,卻倒在了衝刺的道路上。

20__年11月29日上午,開完全縣扶貧工作會,回到縣委住所,黃詩燕突發心臟病,不幸殉職,年僅56歲。

在株洲市,在炎陵縣,相識的、陌生的,在朋友圈發詩文,在網上建紀念館,人們紛紛悼念這位炎陵縣的領頭雁。不少人感歎:產業強了,炎陵美了,百姓富了,詩燕書記卻走了。

蹚出一條產業路

他力主發展黃桃,20__年全縣近六成貧困人口因此穩定脱貧

去年11月23日晚,黃詩燕乘車3小時,從株洲家中趕到縣裏,感覺異常胸悶。24日上午,他在縣醫院檢查身體,發現心電圖異常。同事和妻子都勸黃詩燕回株洲做檢查。

“縣裏事多,來來回回耽誤時間,先挺一挺再説吧。”黃詩燕説。

從上任起,黃詩燕就一直這麼拼。為了趕上長沙、深圳兩地招商引資活動,他一天工作16個小時;為了推廣炎陵黃桃,他跑遍每一個城市推廣點、每一個鄉村展台……

20__年6月,組織選派47歲的黃詩燕到炎陵縣任縣委書記。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難啃的骨頭:炎陵地處井岡山西麓,既是革命老區,又是欠發達地區;貧困人口比例高,到20__年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761人,貧困發生率達16.57%。

分析縣情後,黃詩燕鮮明提出守望“兩座山”:守“綠水青山”,望“金山銀山”;農業發展重點抓好生態特色產業,比如特色水果、茶葉、藥材、花卉苗木等;用好生態山水自然資源,發展全域旅遊;以特色種養產業和旅遊產業推動精準扶貧。

“後來看,黃書記主抓黃桃產業,抓對了。”分管農業的炎陵縣副縣長盤曉文説。20__年炎陵黃桃只有5000畝,學農出身的黃詩燕認為,炎陵縣黃桃優勢種植區與貧困村高度重合,縣裏高寒山區,海拔高、氣温低、空氣濕,多沙質土壤,種植農作物“十種九不收”,卻適合黃桃生長。

從20__年開始,黃詩燕始終如一為炎陵黃桃站台,大大小小的活動不知道參加了多少場。

終於,黃桃從炎陵的深山溝,走向各地。當地目前種植8萬多畝,20__年產值11億元,黃桃有關收入佔到全縣農民農林牧漁業收入的40%;4784户14152名、近六成貧困人口靠種植黃桃人均年增收8800元以上,實現穩定脱貧。

鞠躬盡瘁抓脱貧

8年多時間,他走遍了炎陵的每一個村

20__年8月,炎陵縣在湖南省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中第一批脱貧,不少幹部直呼“沒想到”。

“炎陵脱貧摘帽,是我們向20萬老區人民兑現的一個莊嚴承諾。”黃詩燕説。

20__年起,黃詩燕幫扶大源村,幾乎一個月進村一次。“隔三差五就能見黃書記到村裏來!”曾昭華老人説。

道路硬化、電網改造、路燈安裝、自來水,圖書室……幾乎凡是村民提到的生產生活上的困難,黃詩燕都盡力去協調解決。如今,大源村青山環繞,新居白牆黛瓦掩映在綠樹叢中,水泥路直通農家院,果樹遍佈山間,猶如一幅山水畫。這個霞陽鎮最偏遠、最落後的大村,成了遠近有名的風景村。

“山高不如腳背高,路長沒有腳板長。”這是黃詩燕經常説的一句話。湖南海拔最高的山在炎陵,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炎陵最多。8年多時間,黃詩燕走遍每一個村,翻越了炎陵的每一座山,有的村子多次去。“120個村他都去過,差不多每個月都有一週,他在村裏走訪貧困户。”縣民政局局長吳集會説。

脱貧攻堅傾注了黃詩燕全部心血。大到扶貧產業選擇、重大文件制訂、重要舉措出台,小到貧困户建檔立卡手冊,他逐一梳理、逐一審定。

“黃書記很早提出來,要化繁為簡,把各種表格整合成一本簡潔明瞭的扶貧手冊。”縣委辦副主任陳德望説,“扶貧手冊完成後,從20__年到現在,炎陵一直都在用這本手冊,國家、省裏來評估考核,都説這本冊子做得好。”

20__年—20__年,全縣累計脱貧6647户22907人,5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由16.57%降至0.54%。20__年2月通過脱貧攻堅湖南省檢查驗收,在全省5個同類縣中,貧困發生率最低(0.6%)、羣眾認可度最高(98.49%);當年6月通過脱貧攻堅國家檢查驗收,錯退、漏評“零反饋”。

以身作則好作風

他的辦公室是上世紀80年代的平房;每個星期走基層在1000公里以上

走進黃詩燕在炎陵縣委的辦公室和宿舍,記者很驚訝。

辦公室是上世紀80年代的平房,工作人員多次要求進行簡易裝修都被他拒絕。宿舍很小,牀上用品都很普通。

“宿舍裏的東西,都是上一任領導留下來的,黃書記上任後沒有添置一件新傢俱。”縣委辦副主任劉明華説,“平時除了接待外,一有時間書記就在走基層,每天都排得很滿。”

“作為黨員幹部,就是要有功名利祿全放下、一心只為千萬家的境界。”黃詩燕多次在講話中這樣説。

“擔任炎陵縣委書記近9年,黃書記為炎陵發展不辭辛勞,每個星期走基層來回車程至少在1000公里以上。”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黃建中説。

“黃書記在炎陵沒有私交圈。”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楊紅兵説,“他常説‘人和人之間最好的感情就是工作上相互支持,在為黨工作、為人民服務工作中交往最好的感情’。”

由於常年在縣裏工作,離家遠,黃詩燕對妻子女兒都照顧不上。平時工作忙,也很少有時間打電話。黃詩燕心裏總感覺愧疚,每次洗衣服都和妻子視頻聊聊天,“等忙完這陣子,就回家好好歇歇!”可這一等,竟等到天人相隔。

在炎陵縣2030平方公里土地上,黃詩燕的事蹟還在傳頌着。他用8年多始終如一的奮鬥,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詮釋了人民公僕的深刻內涵。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9

中宣部近日決定,追授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時代楷模”稱號。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彭士祿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今年3月22日,彭士祿院士因病逝世,他曾説“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彭士祿作為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一生踐行共產黨員的承諾,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從零開始摸索起步,克服重重困難,作出了突出貢獻,堪稱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

彭士祿的父親是共產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

彭士祿3歲母親犧牲,4歲父親就義,童年兩次被國民黨抓進監獄,先後輾轉被送到20多户百姓家裏寄養。

“坎坷的童年經歷,磨鍊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我對人民永遠感激,無論我怎樣努力,都不足以回報他們給予我的恩情。”回顧過往,彭士祿飽含深情地説。

1940年,15歲的彭士祿來到延安,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學習時,彭士祿常對同學們説:“我們的父母經過殘酷的鬥爭,有的還流血犧牲了,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自己的父母親,怎麼對得起黨?”

1951年,品學兼優的彭士祿赴蘇聯留學,專業是化工機械。他所有的功課成績全是優秀,畢業時獲得了蘇聯頒發的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證書。

1956年,就在彭士祿即將本科畢業時,中央決定選派一批優秀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毫不猶豫地回答。從那一刻起,彭士祿就與共和國的核事業緊緊連在了一起。

1983年,彭士祿再次聽從調度,被任命為中國首座大型商業核電站建設總指揮,為我國核電事業發展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直到晚年,彭士祿仍然心繫國家發展,他在自述中這樣寫道:“現如今,老朽已木訥,但有三個心願:一是盼望祖國早日擁有更加強大的核潛艇力量;二是盼望祖國早日成為核電強國;三是盼望祖國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圓了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的中國夢!”

“我來簽字,我負責”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

當時,無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許多人對核動力的瞭解幾乎為零,對某個技術上的問題常常意見不一致,甚至經常發生激烈爭論。每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彭士祿就對研究人員説:“不要吵,做實驗,用實驗結果説話。根據實驗結果,我來簽字,我負責!”

1965年,中央決定選擇青衣江畔的一片山區作為建造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廠址。1966年2月,來自北京715所和194所的人員組成九〇九基地“工藝隊”進駐現場。1967年4月,模式堆主廠房破土動工,建設正式啟動,彭士祿任現場副總工程師。

1970年7月,反應堆開始緩緩提升功率。功率每提高一檔,出現的險情也越多。問題不斷增加,反對繼續提升功率的意見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彭士祿力排眾議,繼續提升功率。8月30日,他決定實現主機“滿功率”。

“大膽”並非有勇無謀,“拍板”並非胸中無數。有人問他:為什麼敢於拍板?他説:“有個祕訣,一定要用數據説話。”

有人問他,那麼多次拍板,有沒有拍錯的時候?彭士祿毫不掩飾地説:“有啊,怎麼可能沒有?錯了,我就改過來,再繼續前進。幹事業就要有點冒險精神。只要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幹,不然,都準備好了,要我們幹什麼?”

“我充其量就是一枚螺絲釘”

1970年8月30日,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順利達到滿功率,發出了中國第一度核電。

這一天,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大家欣喜若狂時,總設計師彭士祿卻在矇頭大睡,在這之前,他已連續五天五夜沒閤眼。

為了祖國的核動力事業,彭士祿付出了太多,也從來沒顧慮過自己的身體。一次現場調試時,彭士祿突然病倒了,劇烈的胃疼讓汗水濕透了他的全身。經醫生診斷是急性胃穿孔,若不及時處理就有生命危險。手術立即在工地現場進行,彭士祿四分之三的胃被切除了。

手術時,醫生髮現,彭士祿的胃上有一個已經穿孔但自愈的疤痕。手術後,彭士祿被接回北京,但他住院僅一個月就又開始了工作。

然而,對於自己的努力和貢獻,彭士祿總是輕描淡寫。在他看來,恬淡自守就是最大的幸福。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有多麼了不起,也從來不愛拋頭露面。他總説:“中國核潛艇研製成功絕不是一兩個人的功勞,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充其量就是核潛艇上的一枚螺絲釘。”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10

王紅旭心懷大愛,捨己救人,在危難時刻捨身勇救兒童,用實際行動書寫了一名人民教師的價值追求和責任擔當,踐行了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和神聖使命,塑造了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王紅旭同志是踐行“四有”好老師要求的先鋒模範,是教育系統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在青年教師中幹實事湧現出的傑出代表。為大力表彰和學習宣傳王紅旭同志先進事蹟,教育部決定追授王紅旭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我校廣大教師要以王紅旭同志為榜樣,學習他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學習他潛心育人、辛勤耕耘的赤誠情懷,學習他以德施教、為人師表的品格風範,學習他心懷大愛、捨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更加奮進的精神狀態,爭做為學為人的“大先生”、爭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11

“孩子,別哭,有什麼困難跟我説。”

11月30日中午,記者剛剛踏進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的校門,便看到一名女學生依偎在校長張桂梅懷裏哭泣。

這位女孩是華坪女高畢業生呂娜的妹妹,目前在當地一所國中讀書。張桂梅在家訪時認識了她,並一直支持幫助她上學讀書。但女孩因為思念去世的父親,好幾天沒有上學。

“想爸爸了就到墳上跟他説説話,要好好讀書,不能讓爸爸失望。”

張桂梅話音還未落,便從兜裏掏出一個信封,塞到女孩母親手裏。信封裏裝着的,是教育部給她看病的1萬元慰問金。

原來,張桂梅知道女孩母親一個人供兩個孩子讀書,經濟十分困難,家裏的杧果林因為缺水收成也不好,便拿錢給她去修個水窖。通過張桂梅做思想工作,這名學生當天就回到了課堂。

像關心呵護這位女孩一樣,張桂梅帶領華坪女高守護着每一位學生的未來,建校12年來已累計把1804名女孩送入大學,點亮她們的人生夢想。63歲的張桂梅,被學生親切地稱作“張媽媽”。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12

磨難使人堅強,困苦使人堅韌,意志使人執着。苦難是一個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砥礪人前行的力量。面對苦難,我們應該怎麼做,從張桂梅校長身上我們應該能夠找到答案。她來到華坪之前的苦難,大家應該都是瞭解的,重要的是,她是如何以頑強的意志力對待苦難、戰勝困苦的。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學習張桂梅,就是通過對她苦難經歷的瞭解,從中感悟她身上那種不向一切困難低頭,而是戰勝苦難,頑強地從苦難中解脱出來的抗擊苦難的精神。

人要有胸襟、格局、擔當、責任、境界和情懷。人有胸襟才有格局,人有信念才有擔當,人有擔當才有責任,人有境界才有情懷。大的追求,大的願望,就會有大的忍耐、大的包容、大的視野、大的格局。站在高處,才能看得遠;俯下身來,才能愛蒼生。以大視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做得更大。我們從張桂梅老師身上,看到的是大胸襟、大氣度、大境界、大格局和大慈悲。沒有大慈悲,哪有她悲天憫人的捐助、爬山涉水的家訪?沒有大格局,哪來的力量用五年的時間集資辦學而且要實現“必須讓學生全部考上大學,而且要爭取考上雙一流大學”的高遠目標?“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羣峯之巔俯瞰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這是何等的氣度和豪邁!

人貴有一種拼搏精神、職業操守和高尚品德。張桂梅老師身患多病,行走困難,但疾病沒有給她擊倒,沒有阻止她每天早上5點就準時起牀,第一個出現在校園裏,每天至少3次巡校、查課的腳步;沒有摧毀她寒暑假歷盡艱辛走訪千家萬户的信念。她累計到1550多名學生家裏進行家訪,正是她的家訪和資助,讓大山裏想要輟學的女孩兒重新回到學校讀書,從而改寫了她們的人生。華坪女高,以它擁有張桂梅這樣的校長而驕傲,以它令人歎為觀止的大學聯考成績而名揚神州。在張桂梅校長眼裏,看到的不是多年辛苦操勞的成就,而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欣慰,她用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信仰譜寫了貧困山區女子教育的華章,實踐着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莊嚴承諾。這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拼搏精神,是令人擊節讚歎的奉獻精神,更是令人淚目的職業操守和高尚品德。是什麼力量支撐一位身體多病的老人對教育事業如此地執着?你感動了、感悟了,答案也就找到了!

張桂梅老師的事蹟感動國人,感動中國。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張桂梅老師為榜樣,讓“張桂梅精神”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動力和工作動力,成為自己心中的一盞明燈,照亮自己前行的腳步和人生的旅程。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13

12月5日,對年輕的南航乘務員朱靜怡來説是難忘的一天。在飛機上偶遇一名乘客後,她難掩激動給她寫了封信:您為這些女孩在荊棘重重的道路上開出了一片天,督促她們走向更高更遠的地方;您將愛給了山區的女孩子們,讓她們看到了更廣闊美麗的風景。我從心底敬佩您這樣的人,這樣的人生……

朱靜怡碰到的,正是張桂梅老師。她告訴記者:我在網上看過張老師的事蹟,感動到淚流滿面,所有褒獎詞語都不足以形容張老師萬一。收到信的張老師下飛機時給她一個擁抱,對聲音哽咽的靜怡説,“沒事的,沒事的”。

這就是張桂梅——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校長,點亮了一千八百多名大山裏女孩子的夢想,把她們送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剛剛被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桂梅贏得了全社會的尊重,影響也已超越國界。多少素昧平生的人瞭解她的事蹟後,把她作為“人生燈塔”。是什麼,賦予一位山區人民教師如此力量?

陳法羽一輩子也忘不了在華坪女子高中入學時那張貼在牀邊、寫着自己名字的小紙條。她是女高第二屆畢業生,如今是麗江市永勝縣一名民警。

20__年,陳法羽國中畢業,沒達到高中錄取線。父親對他説:“自費讀高中咱家供不起,要不你回家種地,過幾年找個好人家嫁了。”那一年,陳法羽十六歲,反覆咂麼父親的話,一個幾乎註定的命運將她籠罩,真是欲哭無淚。此時有人告訴她,華坪建了所免費女子高中,專門招貧困山區國中畢業的女孩,想讀高中可以去試試。這讓陳法羽抓住了救命稻草!

開學報到來到宿舍,牀已經鋪好了,嶄新的被褥整整齊齊,牀位邊貼着同學們的名字。陳法羽找到自己的名字,撫摸着那張字條,忍不住哭了。“這張小牀讓我感到安全和温暖;這張紙條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陳法羽説。

幾乎每個華坪女高畢業生,都有和陳法羽差不多的感慨,她們對張桂梅的敬重難以言表——有什麼比改變命運和點亮夢想更重要的?

“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張老師對學生的愛真摯熱烈,又一以貫之。她為了畢業班的孩子拖着病體上課不去住院;她把丈夫的遺物一件毛背心送給了生病學生;為了幫助山裏窮學生她節衣縮食捨不得吃肉;為了學生課堂興趣她常常唱首歌念幾句詩……至今,張老師還每天五點半就起牀,為女高學生開燈趕走路上小動物,怕孩子們膽小害怕。

泛愛眾,而親仁。對山區學生的愛也讓張老師深思:如何通過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女子高中的初心從此發生。

有人曾説,張老師快枯竭了,人的愛是有限的。張桂梅聽後説:不會的,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愛奔向我鼓勵着我!

1996年丈夫去世,對未來無望的張桂梅從大理調來華坪教書,後來自己又身染重病。華坪民族中學的老師們把她當家人:她不想吃藥,同事親屬煮好中藥勸她喝;老師們誰家做了好吃的,都不忘給她送去些;她病重,女老師晚上就到宿舍陪她休息;為讓她多些樂趣,大家找藉口約她去唱歌。

得知張老師生病,學生們上山給她採野核桃,剝了滿滿一大盆核桃仁,雙手黑乎乎的;有學生家長去山上採野靈芝,磨成粉讓她拌在飯裏吃。他們認為,吃這些能治病……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14

王紅旭同志系重慶市大渡口區育才國小教師,奮不顧身救出兩名落水兒童英勇犧牲的感人事蹟,王紅旭同志出身教育世家。秉承一家三代熱愛教育事業、從事教師職業的優良家風,把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化作敬業奉獻,立德樹人的至誠行動,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

王紅旭老師在教學工作中注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強健體魄,他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關心關愛學生,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深受學生喜愛,他心懷大愛,在兩名兒童落水的危難時刻,義無反顧跳進江中奮力施救,將生的希望留給孩童。王紅旭同志一腔赤誠愛教,以生命託舉生命、以大我彰顯大愛的事蹟感人至深。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以王紅旭同志為榜樣,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教育情懷,立足本職崗位,立志為祖國和人民貢獻力量。創造無愧於時代的一流業績;以王紅旭同志為榜樣,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爭做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以王紅旭同志為榜樣,弘揚高尚師德,潛心立德樹人,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以王紅旭同志為榜樣,心懷大我,無私奉獻,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職業使命感,用模範行動踐行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和神聖使命。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15

12年來,張桂梅的每一天從清晨的教學樓巡視開始。5點30分,張桂梅打着手電筒,將5層教學樓的樓道一一點亮,早些年,她要趕走因為沒有院牆而進入學校的蛇和各種小動物,低飛的蝙蝠會劃破學生的臉。她站在二樓,手持喇叭,催促學生跑步進教室。

她希望順時針轉的每一分鐘都能逆轉貧窮。

她記得調任雲南華坪縣中心學校教書時,第一次目睹貧窮帶來的苦難:有學生沒錢置辦衣服,冬天穿着一兩塊錢的塑料涼鞋;有學生買不起飯,晚上抓一把米放到熱水瓶,作為第二天的早餐;還有家長來教書費,拼拼湊湊在桌上灑了一把,最大金額的5角,總共不到50元,“我就這些了,有了還給你送來。”

張桂梅常自掏腰包帶學生下館子,幫他們交學費、添置衣服和被子。1997年4月,張桂梅被診斷出患有子宮肌瘤,腹腔中長了一顆2公斤大的腫瘤。

從醫院到學校10分鐘的路程,張桂梅走了40分鐘。為帶好畢業班,張桂梅堅持上課,把學生送進考場再住院。有一天,張桂梅突然喘不上氣,有老師頂着風雨為她找氧氣袋。有學生家長在山裏採野靈芝,用機器磨成粉,拌在飯裏送給她吃,還有學生去山裏採摘野核桃給她。

山裏的婦女們為了給她治病捐款,10元、5元……縣長對她説,我們這個地方再窮,都會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我就留在這兒了。”張桂梅説。

20__年,華坪縣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讓張桂梅擔任院長,丈夫去世、無兒無女的張桂梅答應了。她發現,每一個孤兒背後都有一個悲劇性的母親,有殺死家暴丈夫獲刑的母親,有因重男輕女陋習導致分娩死亡的母親,有與丈夫感情不和離家出走的母親。

這讓張桂梅意識到,貧困的女孩成為貧困的母親,貧困的母親又將養育貧困的下一代,“惡性循環一直存在。”

班裏女孩本就不多,張桂梅發現,總有女孩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她去大山裏找,發現很多女孩十幾歲就嫁人了。有一次,張桂梅在家訪途中,看到一個女孩坐在田埂上,眼睛往遠處看,她上前詢問這個女孩在想什麼,女孩看了她半天,哭着説自己想讀書,但媽媽讓她嫁人換彩禮。張桂梅很氣憤,去女孩家裏試圖説服她的家人,費用她負責,但沒有成功。那個女孩的眼神、坐在高山上的樣子一直刻在張桂梅腦子裏。

張桂梅想創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機會,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但20__年,這個想法在不被當地教育部門理解,“什麼時代,還建女高?”

更棘手的是資金。一所高中需要配套至少3個實驗室,最便宜的生物實驗室“就要五六十萬元”,大家覺得張桂梅“太天真”。

但張桂梅堅持要幹,“錢多錢少我不管。”早在20__年,她就四處“化緣”。她打印“好大一堆證明和宣傳材料”,去人多的街上、橋上發,想着一人捐幾元,捐得多了學校就辦起來了。

然而,5年只募集到1萬多元,有人罵她騙子,還有的向她吐口水。

張桂梅在20__年當選黨的xx大代表。當年,全國黨代表在麗江市只有兩人,張桂梅是其中之一。那一年,張桂梅去了北京——一名記者發現她破洞的褲子,將她想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見諸報端,引起政府重視。

在市、縣政府200萬元資金支持下,20__年4月,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投建,環境簡陋至極:沒有食堂、廁所、圍牆和大門,只有一棟5層教學樓,地上遍佈鋼筋水泥。

當年,張桂梅帶領17名老師擦洗教室,他們將牀從山下抬到教室,鋪上新被褥,貼上學生的名字,迎來第一屆新生:96個女孩。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16

張桂梅,女,滿族,中共黨員,1957年6月出生於黑龍江牡丹江市,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

參加工作以來,她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永動機,用初心和信仰書寫着一名共產黨員一輩子對黨忠誠、一輩子為民奉獻、一輩子堅韌執着、一輩子於己克儉的大愛情懷,無怨無悔、無私無我地在平凡崗位上奉獻着自己、燃燒着自己,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百名優秀母親”“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興滇人才獎”等40餘項榮譽稱號。

張桂梅同志把全部身心投入到邊疆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和兒童福利事業,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是華坪兒童之家130多個孤兒的“媽媽”。她堅持用紅色文化引領教育,培養學生不畏艱辛、吃苦耐勞的品格,引導學生銘記黨恩、回報社會。她堅持每週開展1次理論學習、重温1次入黨誓詞的組織生活,發揮黨員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她常年堅持家訪,行程11萬多公里,覆蓋學生1300多名,為學校留住了學生,為學生留住了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她吃穿用非常簡樸,對自己近乎“摳門”,卻把工資、獎金捐出來,用在教學和學生身上。她以堅韌執着的拼搏和無私奉獻的大愛,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17

陳法羽一輩子也忘不了在華坪女子高中入學時那張貼在牀邊、寫着自己名字的小紙條。她是女高的第二屆畢業生,如今是麗江市永勝縣一名民警。

20__年,陳法羽國中畢業,會考沒達到高中錄取線。父親對她説:“自費讀高中咱家供不起,要不你回家,過幾年找個好人家嫁了。”

那一年,陳法羽16歲,心有不甘。此時有人告訴她,華坪建了所免費女子高中,專門招收貧困山區國中畢業的女孩,想讀高中可以去試試。這對陳法羽來説,無疑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開學報到,宿舍的牀已經鋪好了。被褥嶄新整齊,牀位上貼着名字。陳法羽輕撫寫着自己名字的字條,忍不住哭了:“這張小牀讓我感到安全和温暖,這張紙條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幾乎每個從華坪女高畢業的學生,都有和陳法羽相似的感動,她們對張桂梅的敬重無以言表——有什麼比改變命運更重要?

張老師對學生的愛真摯熱烈,又一以貫之。拖着病體,她堅持為畢業班的孩子上課;節衣縮食,她把省下來的錢捐給學生……有人曾説,張老師快枯竭了,人的愛是有限的。張桂梅聽後説:“不會的,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愛奔向我、鼓勵我!”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18

8月31日,中央宣傳部以雲發佈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邱軍同志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的稱號。

邱軍,生前系甘肅省華池縣人民政府掛職副縣長。20__年12月,37歲的邱軍從中國化學工程所屬東華公司來到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擔任掛職副縣長一職。華池縣是孕育了“南樑精神”的革命老區,抱定“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的信念,邱軍幾乎每天都奔波在大山裏,一路走着看着。在上任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裏,邱軍馬不停蹄地走訪調研了華池縣15個鄉鎮、111個行政村。在與老百姓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學會了華池方言,手裏的扶貧筆記更是記得密密麻麻。老百姓沒有錢,邱軍去爭取產業扶持資金;沒有養殖知識,邱軍張羅着組織養殖培訓;沒有銷路,邱軍親自跑市場。就這樣,他帶領着貧困户,發展起了牛養殖、沙棘、金絲皇菊等致富產業。

20__年底,華池縣5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43%,實現了整縣脱貧。悠悠百姓事,枝葉總關情,邱軍心裏裝着的都是老百姓,卻唯獨沒有自己,20__年11月,邱軍病倒在工作崗位上。就醫期間,他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一張紙條,關心的仍然是華池縣各項產業的後續發展問題。20__年1月8號,邱軍不幸逝世,年僅39歲。

8月31日,央視一套播出的“時代楷模”發佈廳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追授邱軍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他先進事蹟的短片。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為邱軍同志的親屬代表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章和證書。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個人感悟 篇19

國家領導人曾講:“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張桂梅數十年如一日,堅韌執着、勵精圖治,勤儉節約、無私忘我,不忘初心、獻身扶貧,為羣眾辦好事、辦實事。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堅韌執着、勵精圖治。丈夫去世後,張桂梅隻身去了祖國西南邊陲的貧困山區從事教育工作,並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在任教期間,她全身心投入教學,為貧困的學生和簡陋的學校出錢出力,又當老師又當母親,不留餘力的細心照顧着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和生活起居,為了學生們能夠走出大山,她勵精圖治創辦了全國第一家免費女子高中,她主動帶頭免費為學生們補課,因操勞過度導致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長期拖着病體就算腹部長了肌瘤,也忍痛站在講台上,只為孩子們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除此之外,她還義務擔任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成為了54名孤兒的母親。她十年如一日,從未退縮,從不言棄。天道酬勤,在她的不斷努力和堅持下,孩子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師資力量也得到了大大地提升。她的到來改變了許多孩子的一生。

勤儉節約、無私忘我。張桂梅在貧困山區任教期間,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業和慈善事業中。在學校裏,學生沒有錢吃飯,她拿自己的錢給學生;學生沒有衣服穿,她拿自己的衣服給學生;學生生病需要看病,她帶學生看病並自己掏醫藥費。總之,只要學生們缺什麼只要她有,她都能解決。在兒童之家,她義務成了眾多孩子的“媽媽”,一把屎一把尿、不分晝夜的照顧着幾個月大的孩子,為了維持兒童之家,她把自己有的能用的都拿出來給孩子們用,並利用空餘時間到處籌措資金。然而她不是萬能的,她自己並不富裕,她只捨得吃饅頭、青菜、麪條,衣服也是好心人給的,她省下來的錢都用到了教育和慈善事業中,自己未留下一分一毫。

不忘初心、獻身扶貧。張桂梅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她深知教育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性,她曾説:“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她不忘自己的初心,並積極響應國家扶貧號召,扶貧先扶智,為了貧困山區的教育,她心繫羣眾,勤儉節約,幫助困難學生,帶學生看病,給學生添置衣物,對貧困家庭進行家訪,為孩子們爭取學習機會。她前前後後為山區的孩子們、為慈善和教育事業投入了100多萬元,其中包括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給她治病的錢,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並無怨無悔。

國家領導人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張桂梅巾幗不讓鬚眉,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盡顯巾幗英雄本色。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她這種堅韌執着、勵精圖治,勤儉節約、無私忘我,不忘初心、獻身扶貧的英雄精神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在此也號召廣大黨員、幹部真正把堅定的理想信念化作不忘初心、奉獻一生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