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名人的事蹟(通用5篇)

殘疾名人的事蹟 篇1

童政茂:修鞋匠的陽光生活

殘疾名人的事蹟(通用5篇)

一個工具箱、一台老式手搖補鞋機、一把靠背椅外加幾個小板凳,這就是殘疾人修鞋匠童政茂的全部工作家當。在縣城解放街新華弄的弄口,童政茂在烈日寒風中守護着自己的攤位,他總是笑着迎來送往顧客。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讓童政茂的生活充滿了陽光。

今年65歲的童政茂家住渠西路27號(郵電局老宿舍),原華埠鎮五一村人(現為龍太村),肢體一級殘疾。他在20歲時患了腿疾卧牀不起,遂向“土郎中”討了些偏方,沒想到非但沒有治癒反而促使病情惡化。之後,雖四處求醫但無果。在他25歲時,因為肌肉萎縮和骨髓缺髓,他不得不選擇左腿截肢。

20歲,正是揮灑汗水、享受青春的年紀,童政茂卻只能躺在牀上承受病痛的折磨。內心的孤獨與無助慢慢吞噬他的生活,但他不向命運低頭,選擇自立自強。童政茂開始一邊編斗笠,一邊開始摸索着修鞋。“那時候還都是解放鞋,一開始給村裏人修補鞋子也不收錢。慢慢地我就成了一個修鞋匠。”童政茂説道。

1999年,童政茂在大姐的資助下,跟妹妹童雲仙搬到開化縣城居住。童政茂説:“一開始在原商業大廈那邊擺攤修鞋,第二年就搬到新華弄一直到現在。”20xx年來,老童不但手藝好獲得口碑,而且他的為人讓人稱道,因此,常有熟客光顧。

童政茂患病以來,家人一直給予他無微不至的照顧,特別是妹妹童雲仙。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童政茂一直跟着童雲仙一起生活。20xx年,為了能更好地照顧童政茂,童雲仙關掉在商貿城做了三年的茶葉店,陪着童政茂一起做了修鞋匠。童雲仙説:“早上要送他出攤,中午要給他送飯,晚上還要幫他收攤。掉在地上的剪刀他都撿不起來,我在商貿城開店無法顧及,索性就跟着他一起修鞋,方便照顧。”

長年累月的露天做工使得童政茂的皮膚黝黑而顯蒼老,手指粗糙,佈滿老繭和龜裂的裂口,背也有些駝。“幹我們這行就這樣,麻煩、難看、髒。夏天熱得沒處跑,冬天凍得沒處躲,早上7點鐘左右出攤,晚上6點鐘收鋪回家,一年365天,一天也不落,習慣了就好了。”老童笑着説。

童政茂每月修鞋攤的收入再加上殘疾補助,生活也過得有滋有味。“生意好時,我跟妹妹兩個人一天能賺200多元,平平淡淡過日子沒有問題。”雖然失去了左腿,童政茂靠着自己的勤勞汗水,快樂得生活着。

殘疾名人的事蹟 篇2

我叫陳國方,今年43歲。幼兒時不幸患了小兒麻痺症,下肢萎縮乾癟,開始只能靠一張小木凳挪步,後來靠雙枴行走,從此我每天都在痛苦中掙扎。長大後,我勉強上完了國中就因為身體原因輟學在家中,為了自食其力生活下去,我不得不四處求事。有一句話叫做“陽光總在風雨後,事業成功靠奮鬥。”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我從親戚那裏學會了服裝設計和製造的手藝。正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學習時,我格外賣力,在滿師後憑着紮實的手藝功底,在鎮江市區一家服裝廠一干就是好多年。九十年代初,這家服裝廠倒閉了,遭受雙重打擊的我並沒有退卻,靠着廠裏給予的一筆很少的經濟補償,加上向親戚朋友借的錢買了一輛殘疾車,用辛辛苦苦拉客的微薄收入作為啟動資金,想自謀出路,開一家服裝加工廠。在籌集資金的過程中,我任勞任怨,歷盡艱苦,光是拉客就翻車過好幾次,命都差點丟掉。

20xx年底,我在丹徒區政府和區殘聯的大力幫助下,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找到了地皮,辦起了自己的服裝廠,蓋起了新廠房,還購進了三十多台新自動縫紉機,在上黨鎮附近招收了二十多名有縫紉技術的女工和部分殘疾人,一方面完善了服裝廠的人員配備,搭起了框架,同時也解決了一批和我一樣生活困難的殘疾人的就業問題。經過各方籌備,我的“國方”製衣廠開張了。可“萬事開頭難”,創辦之初舉步維艱,由於對進貨渠道的陌生,對顧客需求的不瞭解,我真是吃夠了苦頭,甚至一段時間入不敷出,但我並沒有氣餒,憑着自己精湛的服裝設計手藝,在黨和政府的大力關心和幫助下,渡過了難關。我的生意日漸紅火,客户也越來越多,甚至一些邊遠地區和國外加工的客户也慕名而來。20xx年7月,我廠生產的第一批出口到日本的服裝就贏得了對方的好評和稱讚,10月初,又有一批出廠服裝全部達標合格。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一個人常常需要兼顧裏外的事情,忙起來一天只吃兩頓飯,從早到晚,常常累得直不起腰,為的只是能夠把廠發展起來,壯大起來。去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服裝廠效益很差,工人的工資都發不起,我一度有過放棄的念頭,但人活一口氣,我要為殘疾人這個羣體爭那麼一口氣!最終咬着牙堅持了下來。今年,服裝廠的效益穩步回升,難關最終度過了,實實在在讓我鬆了一口氣。如今,面臨發展的良機,我迫切地希望能夠將廠發展壯大,我打算今年把服裝廠申報福利企業,再招一批有就業能力的殘疾人到自己的廠裏來就業。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是黨和政府給了我們殘疾人地位和尊嚴,給了我們克服困難的信心。省委省政府和鎮江市,丹徒區的領導都來慰問過我,鼓勵我自強自立,將服裝廠辦好。我的心裏暖和和的,下定決心要抓住機遇,再接再厲,不辜負大夥的期望。

服裝廠創辦至今,儘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依然面臨着很大的困難,尤其是在經濟方面,雖然我渴望擴大規模,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缺乏相應的資金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最大跘腳石。在這個節骨眼上,懇切希望各級領導能在百忙中關心一下,幫我解決一點實際困難,好讓我這個展翅躍飛的小鳥不折翅夭折。有道是“天時、地利、人和”。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通過我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度過困難,走出一條殘疾人創業的陽關大道。

天道酬勤,我相信付出終會有回報。回想起自己這麼多年來的風雨相隨、寒暑奔波,唯有爽朗一笑。身體殘疾並不可怕!只要有志向,一樣能闖出一片天地來!

殘疾名人的事蹟 篇3

在硯台鎮汪家社區,提起方元容,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

方元容,一個因車禍被奪去健全人生的不幸女人,一個肢體有殘缺、行動有障礙的殘疾女人,一個面對重大變故,自強不息的堅強女人。她,從社區羣眾那裏得到的不是同情、憐憫,而是尊重、欽佩,是作為奮鬥、拼搏的學習榜樣。

無情車禍,有情幫扶

她,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就是忙碌於料理家事、張羅日子。20xx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使原本清苦日子更加艱難,看病幾乎耗盡了家中所有積蓄。拖着不便的身體,方元容無法下田上坡,料理田間,照顧家庭;丈夫汪小春因此也不能心無旁騖的離家打工、幫補家用;大兒子國小畢業即將升入國中,小兒子也到了入學的年齡,兩個孩子學費、生活費怎麼辦?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負載累累……

最初那段日子,身體的痛苦、精神的壓力,曾一度讓方元容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幾乎有了天塌下來的絕望和悲痛,那年她剛剛37歲。後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親朋好友、鄰里鄉親的關愛下,她樂觀起來、堅強起來,自信、坦然地面對發生的一切。“沒有了勞力,那就用技能改變生活,日子不還得照樣過嗎?”方元容堅定了信心、在黨和政府支持以及親友、鄰居的關心下,開始了求學技能的道路。

自謀創業,回饋社會

在培訓老師的理論面授、實踐指導下,方元容付出比健全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憑藉凡事愛思考的性格和特別靈巧的雙手,很快掌握了摩托車故障排檢、維修的技能技巧。學成歸來,方元容蒙發了在社區開辦一間摩托車維修小店鋪的想法,但即使一間小店鋪,也要有資金啊。

正在舉棋不定的時候,黨和政府、鄰里鄉親又一次送來了援助。就這樣,20xx年,她在汪家社區街面租賃了一間門市部,開辦起了摩托車維修店,一家完全屬於方元容的摩托車修理行掛牌了。由於誠信經營物美價廉,生意逐漸。

生活逐漸好轉後的她,卻一次次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他人。她沒有忘記,現在的這一切都是來源於社會、大家的幫扶,她勤學專研,技術嫻熟。幫鄰里鄉親修車,他總是收取零件成本和少許的維修費,遇到殘障人士,她還經常免費維修。她懂得,再造為人的恩情,她還不完、謝不盡……

同時她積極為殘疾人在自主創業方面出謀劃策,先後帶動10餘名殘疾人走上了自立自強的人生道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奏響了人生最強音。作為一名殘疾人,方元容深知殘疾人生活的痛苦,為了讓那些和自己一樣不幸的人能夠自立自強,她總是毫不猶豫地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

談到未來,感恩銘記

當問起方元容這一生最難忘的是什麼時,她總是激動地説: “當一個人身處困境,孤單無助的時候,最需要的是什麼?是一雙温暖友愛的手!當一個人絕望消沉,萬念俱灰的時候,最期盼的是什麼?是一顆炙熱滾燙的心!這些,在我遭遇車禍的那些年,擁有的太多太多了,多到我終身受用。我唯能做的是把自己所學的維修技術無償的傳授鄉親、服務鄉親。”方元容是一名殘疾人,可她從來沒有主動向黨委政府提過什麼要求,卻總是懷揣感恩的心,默默地奉獻着愛心,感染着別人。

方元容的身體是殘缺的,但精神是健全的,高尚的!

殘疾名人的事蹟 篇4

1947年,剛剛36歲的中國科 學家錢學森,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這是一個很高的榮譽,它預示着錢學森的優厚待遇和遠大前程。

美國為什麼如此器重錢學森呢?因為他是美國研究航空科學最高專家馮?卡門的優秀學生,是美國最早研究火箭組織加州理工學院火箭研究 小組的5成員之一。

在馮?卡門的指導下,火箭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在那些艱 苦的日子裏,錢學森顯露出卓越的才能。一項在航空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航空科學公式:即著名的卡門錢公式誕生了。這是由馮 ?卡門提出命題,錢學森做出結果,至今仍在航空技術研究中廣泛使用的一項公式。

然而,當錢學森得知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的消息後,這個每時每刻都在想念祖國的科學家,頓時沉浸在極大的喜悦之中。錢學森在美國已經生活了10多年,又被譽為是在美 國處於領導地位的第一位火箭專家,金錢、地位、聲譽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我可以放棄在美國的一切,但不能放 棄祖國。我應該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他還對中國留學生説:祖國已經解放了,國家急需建設人才,我們要 趕快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祖國的建設中去。

錢學森準備返回中國的決定,引起美國有關方面的恐慌。他們認為:錢學 森的專業技術如果帶回去,中國的科學技術將高速度前進。美國海軍的一位領導人曾對美國負責出境的官員説:我寧可把錢學森槍斃了,也 不讓他離開美國!錢學森至少值5個師的兵力。

錢學森的回國計劃受到嚴重的阻撓。美國官方文件通知他 ,不準離開美國。本來,他的行李已經裝上了駁船,準備由水路運回祖國。可美國海關硬説他準備帶回國的書籍和筆記本中藏有重要機密,誣 蔑錢學森是間諜。其實,這些書籍和筆記本,一部分是公開的教科書,其餘都是錢學森自己的學術研究記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幾天之後,錢學森突然被逮捕,關押在一個海島的拘留所裏,受到無休止的折磨。看守人員每天晚上隔10分鐘進室內開一 次電燈,使他根本無法入睡。錢學森的遭遇,引起加州理工學院中堅持正義的同事和學生的同情,在他們和其他正直人士的強烈抗議下,美國 特務機關被迫釋放了他。可對錢學森的迫害並沒有停止,他們限制他的行動,監視和檢查他的信件、電話等。儘管有種種限制,但錢學森沒有 屈服。他不斷地提出嚴正要求:堅決離開美國,回中國去!

在爭取回國的日子裏,錢學森更加關心祖國的建設事業, 經常從《華僑日報》等報刊上了解新中國的情況,和中國科學家、留學生討論建設祖國的有關問題。為了能夠迅速地回國,他租房子只簽訂短 時間的合同。家裏準備了3只輕便的小箱子,天天準備隨時可以搭飛機回中國。

5年過去了。錢學森爭取回國的鬥爭得 到世界各國主持正義的人們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極大關懷。周恩來曾親自了解他的情況,並指示參加中美兩國大使級會談的中國 代表,在會談中提出錢學森博士歸國問題。

1955年8月,這場外交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美國政府被迫同意錢學森返 回中國。

到達北京的第二天清晨,錢學森就和妻子帶着兩個孩子來到天安門廣場。他激動地説:我相信我一定能回 到祖國。現在,我終於回來了!

衝破重重阻攔而回國的錢學森,一頭紮在了軍事科學的研究中。他傾其所學,又緊 密關注國外的科學動態,不斷推出科研新成果,為祖國的國防事業竭思盡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導彈之父,國務院授予他為全 國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

在美國定居,且能聘為終身教授,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幻想。可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 錢學森放棄了這一切。在經濟大潮如洪水猛獸般地衝擊社會的今天,錢學森的愛國言行,無疑地凝聚着中華民族之魂,顯示了愛國對志士仁人 的撼動力。

殘疾名人的事蹟 篇5

新疆石河子大學校園的一處草坪上,靜靜矗立着一座雕像。年輕學子走過時,總會放緩腳步,投以崇敬的目光。這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北京大學優秀援疆教師孟二冬教授的雕像。

校園裏的蘋果樹繁花盛開,學生們誦讀樹下,廣播裏漢語和維吾爾族語交替播報着新聞,一切寧靜又充滿活力。生前最牽掛這片土地、這方校園的孟二冬,已離開20xx年。

如今,在這所邊疆大學,師生們仍在深深懷念着這位育人治學直至生命最後一刻的質樸師者。“孟老師讓我看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師者風範,讓我終身受益。”孟二冬的學生、已成為石河子大學中文系教師的吳新鋒這樣評價自己的恩師。

1957年,孟二冬出生於安徽蚌埠,1991年考入北京大學攻讀博士,畢業後留在北大中文系任教。

此後10多年,他埋頭於塵封的古籍,孜孜求真,潛心研究。先後撰寫了《中國詩學通論》《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等多部論著。尤其是他歷時7年艱苦研究完成的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登科記考〉補正》,得到了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高度評價。

20xx年3月,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孟二冬主動要求到新疆石河子大學支教。

中文系20xx級學生張瑜記得,那一天,《唐代文學》第一課,一位身材高大、衣着整潔的老師走到講台:“同學們好,我是北大的孟二冬,現在開始上課。”

旁徵博引,文采飛揚,雋永的豎行板書,中氣十足的嗓音……浩瀚古代文學的大門就這樣為邊疆的學子緩緩打開。那堂課,大家做了厚厚一沓筆記,有的同學“甩着胳膊直喊手痠”。

學生們發現,在孟老師的課堂上,不僅能感受唐代文學的恢宏氣象,還能窺探做學問的方法。比如,在講“初唐四傑”的排名次序時,老師從講述最初的排名方法和理由,擴展到多年來幾次排名的變更,再到學術界的研究現狀。“總是能由一個點入手,連成知識線,最後擴展到面。”

孟二冬告訴學生,“要多讀書,相信書,但不要盡信書”。他讓學生們為教材“找錯兒”,對書中每一首詩、每一句話都仔細查對。在石河子大學,除了為中文系20xx級100多名學生授課外,孟二冬還為中文系教師教授《唐代科考》選修課。

年輕教師張凡最喜歡去“蹭聽”孟老師的課。在他的印象中,孟老師“學問好、課講得好、心態好”。

然而,沒過多久,孟二冬就出現了嚴重的嗓子喑啞症狀。在醫生開出“噤聲”的醫囑後,他仍以驚人的毅力,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堅持為師生授課。

後來,孟二冬“咳嗽得厲害,臉憋得通紅”“幾乎是用氣流在講課”。大家實在不忍心,請求老師不要再上課了。孟二冬卻依然倔強,“我還可以講”。

“病得嚴重時邊咳血邊給我們講,説不出來就寫在黑板上,很多課我們是含着眼淚上完的。”吳新鋒説。

經醫院診斷,孟二冬罹患食管惡性腫瘤。人們這才知道,一個乒乓球大小的腫瘤正卡在他的食道里,氣道被擠得只剩下1/5,隨時都有窒息死亡的危險。

但孟二冬放不下他的學生們。20xx年4月26日,憔悴的他被攙扶着走上講台,為學生們上完最後一課。

張瑜永遠忘不了,那天,老師用細微的聲音將晚唐詩詞逐一梳理,“每講一句都十分困難,額頭上的汗珠一滴滴往下淌”。大家哭着求他不要再講,他卻笑着説“沒關係”。

“沒給大家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很抱歉。”課後,孟二冬向學生鞠了一躬,艱難地説。“做學問要耐得住寂寞,大家要多看些書,都會比我強。”他轉身在黑板上寫下那句經常對學生説的話:“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

台下,學生們的淚水早已模糊了雙眼,凝望着老師的背影,不捨離開。

回北京住院,病痛折磨中,他堅持指導研究生,學生們絡繹不絕地拿着論文到病牀前彙報,“這是他最快樂的時候”。

但他最惦記的,還是遠在邊疆的學生。新疆學習資料緊缺,孟二冬自己掏錢買了全套的《全唐文》《十三經注疏》《文苑英華》等書籍,託人帶去。學生們也惦記着老師,他們募集了近3000元寄到北京,希望能為老師盡份心意,但孟二冬卻叫妻子用這筆錢刻錄了200多張古籍文獻光盤帶去新疆,還籌劃讓自己的博士生到石河子大學繼續任教。

20xx年4月22日,49歲的孟二冬因醫治無效,永遠離開了他摯愛的講台和學生。他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模範教師等稱號,被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涓涓細流,最終換來山花爛漫。如今,孟二冬的60多名新疆學生已成長為人民教師,其中45人留疆執教。而一批批燕園師生,多年來也在傳遞着愛心,志願到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雲南等西部省份支教。

“孟老師用生命之火給了我們温暖和愛,讓我們感受到教師職業的神聖與偉大。在祖國的邊疆,我們將接過這火炬,在三尺講台上繼續傳遞愛與希望!”學生們説。

天山腳下,未名湖畔,孟二冬的話言猶在耳:“我喜歡教師這個職業,能為這個職業奮鬥終身是我的榮耀,我願跟我的學生們一起擁抱美麗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