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布龍先進事蹟材料(精選5篇)

尕布龍先進事蹟材料 篇1

位於湟水河谷地的西寧市,夾在南北兩山中間,像是豆莢一般。可跟綠油油的豆莢不同,南北山是一片乾透了的山體,坡陡溝深,土壤貧瘠,巖石密佈,地形破碎。冬春黃沙漫天,夏秋泥沙俱下。

尕布龍先進事蹟材料(精選5篇)

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作出一個重大決策:“綠化西寧南北兩山、改善西寧生態環境”。西寧南北山綠化工程正式啟動,南北兩山生態綠化工程由此拉開了序幕。

四年後,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位置上退下來的尕布龍擔任了西寧南北山綠化專職常務副總指揮。這一年,他66歲。

“黨把我從一個放羊娃培養成領導幹部,組織信任我,讓我把兩山綠化好。我要為黨的綠化事業再出最後一點力,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青山。”面對他人的勸説,尕布龍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

可讓南北兩山變綠,談何容易?

兩山綠化初期,經過反覆考慮,尕布龍組織成立綠化專業隊,從此一年四季,幾乎天天都為綠化奔波。冬天看防火,秋天看管護,天旱了察看澆水情況,下雨了看防洪設施。常常是天剛亮就出門,天黑了才回家。每天的午餐幾乎都是幹饃饃就茶水。修路、整地、育苗、栽樹、澆水、管護…南北兩山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的腳印。

記得那是春天的一個早上,不到7時尕布龍就到山上了。等民工上山時,老人已在那裏幹了快兩個小時。挖樹坑、扛樹苗,滿身泥土。民工見此情景,一個個跟着他緊張地勞動起來。天快黑時,尕布龍站在山坡上,用沙啞的聲音喊着讓大家收工。可話音剛落,他就突然累倒在地。

20__年,尕布龍從副總指揮的崗位上正式退了下來,但閒不住的他仍然每天上山去看護苗圃,和民工一起勞動,即使躺在病牀上,他對這份事業的熱情也不曾減退。

十幾年裏,被人家稱為“綠化大隊長”的尕布龍有3500多天在山上勞動,他帶領大夥兒栽樹近3000萬株,成活率達80%。昔日的荒山禿嶺已綠樹成蔭,他用餘生奮鬥的西寧南北山綠化工程,成為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標誌性工程。

尕布龍先進事蹟材料 篇2

西寧大部分市民和郊區農民,已經用上了煤氣和電灶。但在省政府大院內的省級幹部住宅樓裏,只有尕布龍一户人家還燒着煤球爐子。6月22日,當記者來到他家採訪時,上下兩層複式樓裏擺放着11張牀鋪,客廳裏並排着4張陳舊的課桌,桌兩旁擺着40把椅子,要不是看見來省城求醫的8位藏族牧民正圍桌吃飯,我們還誤認為是個會議室。這就是尕布龍30年來操持的“牧民店”。

1971年,尕布龍當選為中共青海省委,任省畜牧廳廳長。當年,省政府辦公廳給他騰出一套省長住宅樓,但他決定不搬,仍住在畜牧廳家屬院80平方米的4間平房裏。這個家屬院是50年代修建的,房子破舊潮濕,室內沒有自來水,沒有廁所,也沒有暖氣,他一住就是20_年。省委書記兩次動員他搬進省長樓,尕布龍都是那句話:“我在牧區當縣委、州委領導近20_年,找我的牧民很多,我會藏語和蒙語,可以給來省城求醫、辦事的藏、蒙族牧民當翻譯。如果搬進省政府大院,大門口有崗哨,牧民找我就不方便了。”30年前,他把自己住的4間平房用土坯隔成了5間半,半間當自己的卧室,其餘5間共搭了11張牀。他用自己的工資購置被褥和羊毛氈,免費為來西寧治病、辦事的牧民提供服務,成為聞名全省的“牧民店”。1988年,省政府辦公樓和住宅區分開管理,住宅區不設崗哨,尕布龍才搬進了省長樓,同時把他的“牧民店”也搬了進去。

凡是來“住店”的牧民,少則兩三天,多則一半年,感覺就像住在自己的家中一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天棚鄉的藏族牧民旦增夫婦患肺病,想到西寧治療,因家中困難,害怕付不起住宿費,不敢來西寧。他們打聽到尕布龍家有個“牧民店”,就於去年2月住了進來。在8個月的治療期間,尕布龍親自給他們聯繫醫院,找醫生,錢不夠時主動墊付。夫妻倆肺病痊癒返回草原時,流着眼淚對尕布龍説:“我們一輩子忘不了您的恩情。”尕布龍説:“我作為一個老共產黨員,為你們乾點事應該的。”

跟尕布龍幹了10多年農村牧區工作的原建設廳廳長簡順生告訴記者:尕布龍家的“牧民店”裏,幾乎天天有人,多則30人,少則三五人。為了讓來治病的牧民們及時熬中藥,他家常年生煤爐子,每月尕布龍用自己的工資給“牧民店”買300斤麪粉,每年要買6噸煤,每天要做5鍋麪條。尕布龍和他們一起吃大鍋飯,從來不單獨開灶。當我們問起30年來“牧民店”裏共住過多少人次時,尕布龍説:“我自己也搞不清住過多少人,大部分人的名字我都叫不上,人民養育了我一輩子,現在有條件了就應該為他們盡點責任。”

尕布龍先進事蹟材料 篇3

在位於北山的尕布龍南北山工作生活舊址,停放着那輛他當年使用過的汽車。這輛車不但拉運樹苗,接送民工,甚至還常為住在山上的民工拉運要飼養的豬仔和羊羔。有人説,近20年尕布龍先後換過5位司機,都是因為他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沒有白天黑夜地往山上跑,幹幾年就受不了了。

有一年,正值植樹時節,尕布龍帶着幾個人到韻家口苗圃挖紅柳苗子。一天的忙碌讓本就感冒的他十分疲憊,靠在苗圃的地埂上睡着了。收工時,大家發現他不見了。等到找到他時,他快被大風裹挾來的黃土埋住了,身上、臉上、耳朵、鼻孔全是土。

還有一次,尕布龍去二十里鋪拉雲杉苗子,6時就出了門。本想中午趕回指揮部吃午飯,可因修路堵車,過了午飯時間苗木還沒裝好。飢餓難耐的尕布龍跑到一個老鄉家裏想要點洋芋充飢。可他滿身泥土的樣子令人生疑,被老鄉沒好氣地給趕了出來。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熟悉尕布龍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對待工作,從擔任兩山綠化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的那一天起,他拖着年邁多病的身軀,一直在南北山上奔忙,把全部的心血獻給了這兩座山。

對待自己,有人説尕布龍就像一個民工隊長,穿着藍大褂,戴個白帽子,穿個黃球鞋,每天親自帶領民工,澆水、挖坑、栽樹,啥都幹。

對待名利,20__年,尕布龍被授予“母親河獎”,他將兩萬元獎金全部捐出,獎給了綠化南北兩山的先進個人和單位。

“我本來是個放羊娃,是共產黨把我培養成了一個省級領導幹部,我不能躺在家裏消磨時間,浪費生命。利用自己的晚年,我要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青山。”

20__年10月,尕布龍永遠離開了。而他留下的不僅是鬱鬱葱葱、生機盎然的西寧南北兩山的綠色財富,更重要的是他給世人留下了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羣眾團體及普通市民參與到南北山綠化事業中。

尕布龍先進事蹟材料 篇4

尕布龍,一位來自高原的蒙古族漢子,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詮釋了對青海大地終生不渝的依戀,對各族羣眾血濃於水的情誼。20__年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他這一生説得最多的就是:“不要叫我省長,我就是個牧民。”雖然尕布龍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的事蹟已廣為流傳,如綿綿不絕的春風拂過了青海的山山水水,至今仍然有那麼多百姓對他交口稱讚、念念不忘。

忠誠為黨,不忘初心

1949年青海解放,尕布龍第一次見到了解放軍,見到了一支“只為羣眾謀福,不拿羣眾一針一線”的軍隊,這讓他格外欣喜,他懷裏揣着哈達騎着馬跑出數十里路早早去迎接。通過和解放軍的接觸,尕布龍越發對解放軍生出了仰慕和感恩之情,他覺得解放軍的事業正是自己所向往的,他決心將他們為國奉獻的夙願接續下去。

1952年6月,尕布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舉起右拳宣誓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交給了黨的事業,把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為一生不渝的堅定信仰,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1954年,受組織委派,尕布龍要去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縣任縣委第一副書記、副縣長,剛滿28歲的尕布龍騎着馬走了整整5天,到達了我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縣——河南縣。在這裏,尕布龍深入基層,為民排憂解難、勤奮努力工作,一干就是13年。他情繫當地羣眾,訪遍了每一個牧户,與當地羣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寧木特鄉牧民忠科的蒙古包頂部破舊不堪,當時,貧病交加的忠科沒有能力維修。尕布龍下鄉瞭解此事後,立即發動大隊幹部和羣眾,帶頭捐款買建材,花了10天時間將她的蒙古包整修一新。修好那天,忠科握住尕布龍的手,熱淚盈眶。

一個叫多洛的牧民在去省城看病的路上和妻子遭遇車禍,雙雙離世。多洛的3個孩子成了孤兒,最大的10歲,最小的5歲,孤苦無依。尕布龍知道後,將3個孩子安頓給一户牧民照顧,自己承擔了生活費用,直到他們長大成人。

……

1985年,玉樹地區發生嚴重雪災,時任副省長的尕布龍肩負省委、省政府交付的重任,趕赴災區,組織人員救災。

當時指揮部完全可以設在格爾木,但尕布龍不同意,他要到一線去!大家只好把指揮部搬到海拔4500米的五道樑上。挖雪開路,空投物資,轉移羣眾,救治凍傷、雪盲的牧民……已年近60歲的尕布龍流着鼻血、喘着粗氣往返於楚瑪爾河畔。

尕布龍因高海拔嚴重缺氧,再加上重感冒,心肺功能嚴重受損,但他卻依舊一邊輸液吸氧一邊指揮戰鬥。周圍的人勸他先行撤離,他説:“這個時候我怎麼能走?等羣眾都安全了,我再走!”

在氣温接近零下40攝氏度的五道樑上,尕布龍和大家奮戰了15天。救災結束後,尕布龍因為缺氧身體受到了損害,落下了嚴重的肺氣腫。

尕布龍就是這樣,對黨無限忠誠,對黨安排的工作堅決執行,絕不推諉。

心繫羣眾,一心為公

尕布龍每年下鄉入村行程多達上萬公里,而且經常是半路下車,走帳篷、串牧户,到田頭問農耕、在一線講發展。他下鄉調研時總是和司機、祕書擠在一間房裏,拌一碗糌粑、喝一杯茯茶就夠了,有時就是開水就乾糧。

解決羣眾的生活困難是他的責任,草原牧民的點點滴滴都是他的心之所向。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很多牧民到西寧看病,舉目無親,食宿就醫會遇到很大困難,尕布龍瞭解到這些情況後就主動接納八方來客,在自己的家辦起了接待百姓的 “牧民店”。

“牧民店”是這樣的:尕布龍用土坯將只有80平方米的房子隔成了5間半,半間是自己的卧室,其餘5間搭了11張牀,接待從牧區來西寧看病、辦事的農牧民。

當時“牧民店”裏接待的農牧民羣眾有很多,少則七八個,最多時達到了幾十個,時間少則兩三天,多則半年、一年。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天棚鄉的藏族牧民旦增夫婦患有肺病,因家中困難,害怕付不起住宿費,不敢來西寧治療。他們打聽到尕布龍家有個“牧民旅店”,就去了那裏。8個月的治療期間,尕布龍親自給他們聯繫醫院、找醫生,主動墊付醫藥費缺口。夫妻倆肺病痊癒重返草原時,流着眼淚對尕布龍説,“我們一輩子忘不了您的恩情。”尕布龍説:“我作為一個老共產黨員,為你們乾點事是應該的!”

30年來住在尕布龍家裏的人太多了,沒錢付食宿費和醫藥費的也太多了,那時他一個月還不到300元的工資,幾乎全貼在來看病的牧民身上。

尕布龍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去幹,推動民生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迴音。

建成的東大灘水庫和黑泉水庫,樹立成典型的小高陵以及不斷髮展壯大的三角城種羊場……這些都是老百姓得到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

生命不止,奮鬥不息

1989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綠化西寧南北山、改善西寧生態環境”的重要決策,正式啟動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西寧南北山綠化工程。

1992年,66歲的尕布龍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來後,就主動請纓挑起了南北山綠化指揮部專職常務副總指揮的重任。指揮部建立初期,許多人對南北山綠化持懷疑態度,因為兩座海拔接近2800米的荒山,巖石裸露,根本就不適合種植樹木。尕布龍卻用自己的行動改變了人們的觀念。

一件藍布衫、一雙黃膠鞋、滿身泥土、肩扛鐵杴的尕布龍帶領着大家,在北山上選擇了土質條件最差、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大寺溝。

在綠化初期,尕布龍既是總指揮、又是“民工”。每天天沒亮,尕布龍就會早早地來到山上,挖樹坑、抬樹苗……等民工們到齊時,他已經掄着鐵鍬幹了快兩個小時。北山上的土硬得像鐵,鐵杴不管事,挖坑要用鋼釺打,一上午下來,已是疲憊不堪。中午就和民工一起吃幾口自帶的乾糧、喝幾口黑刺葉泡的茶接着再幹,一直幹到天黑。

4年苦戰艱辛異常。誰也想不到,尕布龍帶領着農民工,竟然在林業專家認定最不宜植樹的大寺溝種下了1000畝(67公頃)樹木,成活率達到了80%。

大家都覺得作為一個省級幹部,現在應該告老還鄉、頤養天年了,何必再受這份罪呢!可尕布龍卻説:“躺在家裏睡大覺可不行,黨把我從一個放羊娃培養成領導幹部,黨組織信任我,讓我把兩山綠化好,我就要一心為黨的綠化事業服務,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青山。”在他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機關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羣眾團體參與到南北山綠化的事業中。現在的南北兩山已初步形成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溝”的生態環境。

在擔任南北山綠化副總指揮的16年裏,他帶領大夥兒植樹造林3.75萬畝(2466.7公頃),栽樹近3000萬株。由於在生態建設方面的突出貢獻,尕布龍20__年獲得首屆中國“母親河”獎,20__年被評為首屆“感動青海”十大人物。

嚴於律己,清正廉潔

尕布龍是丈夫、是父親、是爺爺,但他更是黨員、是公僕,他永遠把深藏的温情裝在心中,把關心百姓疾苦視為己任。

妻子華毛常年在牧區放牧,受傷生病後癱瘓在牀二十幾年,尕布龍因為工作的原因不能常回家陪伴照顧妻子,讓妻子在炕上躺了半輩子。20__年妻子華毛去世後,這個一向堅強的蒙古族漢子一夜白了頭,後來每當坐在妻子生前的炕頭上,他都是默默無語,一坐就是兩三個小時……

尕布龍對家人要求非常嚴格。已經是副省級領導的他,沒有將親人遷到省城,兄弟姐妹、孫子孫女一輩子都生活在牧區。

這是尕布龍買給妻子華毛的一個禮物:一根枴杖,也是尕布龍一生中送給妻子唯一的禮物。

兒子尼瑪才仁結婚時,尕布龍送給他的“新婚禮物”竟是約法三章:不請客,不收禮,不放鞭炮。

沒有誇誇其談,從不居高臨下,卻用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在百姓心中樹起了巍峨豐碑。

20__年,尕布龍永遠地走了,可在青海高原的各族幹部羣眾的心裏,一刻也未曾放下這位百姓的好公僕、好長者。

尕布龍先進事蹟材料 篇5

經過30多年堅持不懈的荒山造林,南北山森林覆蓋率由7.2%提高到79%,曾經“風吹沙飛無鳥影”的南北山從荒山禿嶺變得鬱鬱葱葱、鳥語花香,西寧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綜合指數位居西北省會城市“雙第一”。

然而,很多人還記得西寧當年的情景:一颳風就一嘴沙,一下雨就一身泥。遇到暴雨,洪水帶着山上的泥石灌進城市,柏油路變成了黃泥路。

從“缺林少綠”到“綠水青山”,這場逆襲的背後是尕布龍定叫荒山換新顏的決心。

在上任之前,對於種樹,尕布龍算是個門外漢,但他天天“泡”在山裏,一邊試種改進、一邊請教專家。到後來,“坑挖多深、多大,水怎麼澆,尕省長啥都懂。”北山綠化區鹽鹼度高,且地形複雜,為了提高綠化效率,尕布龍親自選定了幾十種樹苗在綠化區試種,他創建的30多公頃苗圃至今還為南北兩山綠化工程提供優良苗木。

值得一提的不僅僅是這些。鐵索運送樹苗、水管子運送泥土、盆栽移植、吊在繩索上種樹……這些都是南北山綠化史上的創新。隨着西寧南北山綠化工程的實施,不知不覺中,山綠了、天藍了、空氣清新了、氣候温潤了,西寧的生態環境逐年改善。

採訪中,馮文明、馬彥軍,還有好多采訪對象,都表達了這樣的認識,十幾年的艱苦奮鬥,尕布龍不僅打破“青海的山上不長草”的舊觀念,更極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建設“綠色青海”的信心。如今的南北山,宛然綠色的屏障。這是一名退休幹部的常青本色,也是一位共產黨員的坦蕩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