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精選14篇)

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 篇1

6月17日9時22分,他和戰友聶海勝、劉伯明乘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火箭的託舉下飛向太空。

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精選14篇)

這是湯洪波的首次太空飛行。

湯洪波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個小鄉村,從小聽着毛澤東、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故事長大, 心裏早早種下一個英雄夢。

1995年秋,校園裏的一紙招生通告讓湯洪波心潮澎湃:空軍招收飛行學員。

“我要守衞祖國的藍天。”體檢、考試、政審,一路“過關斬將”後,湯洪波順利被錄取。

可入學後,湯洪波遭遇了學業上的“攔路虎”——體能成績班裏墊底。如果體能通不過,就會被淘汰。怎麼辦?一個字,練!湯洪波每天風雨無阻,在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一年後,他的體能成績從墊底“跑”到了優秀。

“我一直加倍努力,爭取實現更大進步。”湯洪波説。

空閒時,他總是拿着飛機模型一遍遍比劃起飛降落;夜深人靜時,他還在腦子裏一次次“演練”操作飛行,琢磨眼手腳如何更好地協調。就這樣,他的飛行成績經常獲得滿分,戰友們都評價他是“教科書式的飛行員”。

畢業時,隊長跟他進行了這樣一番對話。

“選擇飛直升機還是戰鬥機?”

“戰鬥機!”

“你選擇留在內地但飛行次數少的地方,還是偏遠但飛行次數多的大西北?”

“飛行員生來就是要飛行的。”湯洪波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西北大漠。

20__年,我國開始選拔第二批航天員。此時已經擔任飛行大隊大隊長的湯洪波義無反顧報了名,並於20__年成功入選。

“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遠。”湯洪波説。

天空太空,一字之差,卻是巨大的跨越——航天員要完成體質訓練、航天環境耐力與適應性訓練、航天專業技術等8大類上百個課目的訓練。這些訓練既挑戰學習能力,更挑戰生理與心理極限。

20__年12月,湯洪波夢想成真,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

可模擬失重訓練,一度是湯洪波“邁不過去的坎”。

“訓練服加壓後像一艘人形飛船,硬邦邦地套在身上,限制了四肢的活動。”湯洪波説,“剛開始,我一穿上訓練服,心裏就特別煩躁,恨不得馬上出來。”

那段時間,湯洪波寢食難安。“訓練都完成不了,還談什麼飛天呢?”他心裏暗暗自責。

起初,湯洪波不敢把這種自責和痛苦告訴家人和同事,怕大家替他擔心。後來,他請教執行過出艙任務的劉伯明,並且請工作人員把訓練服的温度儘量調低,讓心情冷靜下來。經過多次訓練後,他終於越過了這道難關。

“經歷過這些極限考驗,以後哪怕再難再苦,也都能扛過來。”湯洪波説。

對於這次飛行任務,湯洪波很有信心。他説:“首先,我一定要確保每個步驟都零失誤。其次,保證每天身心健康,以免讓地面的工作人員擔心。”

一路走來,妻子夏宜一直給予湯洪波支持和鼓勵。

來到航天員大隊後,大量的學習訓練使得湯洪波沒空照顧家庭,夏宜獨自一人邊工作邊帶孩子,從不給他拖後腿。

夏宜在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服工程室工作,她參與了這次任務艙內工作服的研製過程。

“航天員在我心中,航天員的安全在我手中。這是航天員中心科研人員對航天員的莊嚴承諾,也是我最真摯的祝福。”夏宜説。

妻子愛寫毛筆字。這次湯洪波上太空攜帶的個人物品中,有妻子貼心製作的小卡片,上面寫滿寄語。

兒子是名中學生,從小就崇拜爸爸,立志要當飛行員。這次出征前,兒子鄭重地對湯洪波説:“爸爸,你要安全回來。”

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 篇2

6月16日上午,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舉行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發佈會上公佈,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組成。

六月的湘潭縣雲湖橋鎮飛欄村,屋舍儼然,山色青翠,一眼望不到頭的農田裏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就是湯洪波的家鄉。

今年46歲的湯洪波,是一位航天員“新人”。出生在湘潭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湯洪波,曾勵志走出農村,奔赴廣闊天地,實現人生理想。通過成功招飛,從航校順利畢業,湯洪波來到新疆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在20__年5月經過層層選拔,成為我國第二批預備航天員,在20__年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從飛行員到航天員,湯洪波克服轉型的艱難,用十一年的努力與堅守,等來了“飛天夢”的圓夢時刻。

湯洪波成功入選這次飛行任務的消息傳來時,他的父親和弟弟正頂着烈日在田裏忙活。湯洪波的父母已年過七旬,是村裏出了名的勤快人,全家人以務農為生。老兩口有兩個兒子,哥哥湯洪波是能“上天攬月”的航天員,弟弟是與父母一起“下地”的農民。目前,全家一起流轉了一百多畝土地種植水稻,還承包了20多畝魚塘。

勤勞質樸的一家人,談及湯洪波,眼裏滿是自豪感。“他每天放學回來,還會幫我們分擔家務。”在母親伍蘭清的眼裏,湯洪波是一個文靜、誠懇、踏實、孝順的孩子。上世紀80年代,以務農為生的湯洪波家並不富裕,父母白天忙種水稻,晚上還要守夜燒磚。十多歲的湯洪波便利用空閒時間,幫父母分擔農活,到田裏除草、施肥。在飛欄村,全村的人都知道湯海秋家裏的洪波伢子能吃苦。母親伍蘭清説,兒子進入部隊後,雖然回家的機會不多,但是隻要一回家,就會幫着父母幹農活。

但是孝順懂事的湯洪波,偶爾也有自己的“小叛逆”。“他小時候喜歡看小説,經常在外面看到很晚才回來,但又怕被我們罵。”湯洪波的父親湯海秋笑着説。

父母勤勞、質樸的品質,深深影響着湯洪波。航空與航天,只是一字之差,但完成這個轉變是一個艱苦而又難忘的經歷。坐轉椅、沙漠野外生存、72小時狹小環境剝奪睡眠訓練……無論湯洪波遇到什麼樣的挑戰,都努力咬牙堅持了過來。

“他能為祖國完成航天任務,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感到很高興!希望他能夠不負重託,順利完成任務歸來!”對於即將出徵,征戰太空的湯洪波,全家人充滿信心與期待。

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 篇3

6月17日18時48分,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着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親眼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全網“沸”了。

6月17日,57歲的指令長聶海勝,和另兩名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開始了我國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黝黑的皮膚是聶海勝一路攜帶的家鄉印記。這個少言寡語的農村少年,用田野裏生長出來的韌勁和生命力,一步步走向太空。

10多歲時,湯洪波已是家中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當時,湯海秋承包了10多畝田,白天種水稻晚上燒磚,幹活瞌睡了就吃個雞蛋、喝幾口補腦汁提神。

“雙搶的時候,他跟在扮桶後面收穀子,滿身都是禾灰,只看得清兩個眼珠子。”在父親湯海秋眼中,兒子從不叫苦叫累,小時候幹得最調皮的事,就是偷偷躲在田地裏看小説。

“天剛矇矇亮,他就起牀燒柴火做飯,做完家務後才急急忙忙去上學。因為怕耽誤上課,他就抄近路,騎得比其他孩子快。”湯海秋説。

高三那年,兒子第一次向父親吐露了自己的理想:招飛入伍。湯海秋這才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該出去闖闖了。不久後,村裏傳來好消息:飛欄村出了個飛行員!

“洪波伢子為國出力,是我們的驕傲!”,湯洪波成為執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的三名航天員之一的消息傳遍整個村子,許多村民聚集到湯洪波家。70歲的老母親伍蘭清忙着招呼鄰里鄉親,家門口“光榮之家”的牌匾,在陽光下發出耀眼的光芒。

三位航天員的人生經歷也有着驚人的相似:都從小在農村長大,青年時吃了很多生活的苦;克服重重困難堅持讀書,靠努力讀書走出家鄉;靠着過硬的身體素質、頑強的意志力成為飛行員,最後成為一名航天員。

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 篇4

吃得苦,霸得蠻"湖南小子

一九六六年十月的某一天,湖南湘潭縣雲湖橋鎮飛蘭村的湯姓人家迎來了他們的大兒子,湯家這個大兒子取名洪波,大概是希望這個孩子將來能幹出一件波瀾壯闊的事。

果不其然,湯洪波作為湯家的長子,從小就很懂事。

由於湯洪波在家務農,承包了10多畝地,湯洪波只好眼睜睜地看着父母在地裏勞作,從5歲起,就跟着他們一起地幹活。

年僅10歲時,就已是家中插田的高手。

湯洪波不僅在地裏幹活,而且還幫着家裏做家務。到了國中,他每天起得很早,然後燒火做飯,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之後去上學。

如此乖巧懂事的孩子,做過最調皮的事也不過是躲在田野裏看小説而已。

湯洪波的母親伍蘭清心中,湯洪波的艱苦奮鬥精神來源於父親湯海秋用心教導。

根據伍蘭清的回憶,湯海秋從小就教導湯洪波和弟弟做事要勤快,常常把“不能插完這一塊田不能吃,不割一擔魚草不能休息”這句話掛在嘴邊。

或許是父親對湯洪波的嚴厲要求,才造就了他堅毅的性格,能夠吃苦。當了一名空降兵的飛行員,不管訓練過程多麼辛苦,他總是咬牙堅持下來,也從來不給父母打電話。

即便每一次回到湘潭老家,湯洪波都沒有放鬆過,別人跑出去玩,他卻把自己關在房間裏讀書學習。正如湯海秋所説:“兒子戀家,可以工作,學習從不含糊!”

追逐夢想的勇氣,永不懈怠,永不懈怠

湯洪波高三畢業那年,向家裏説自己很想參加“招飛考試”。因此,在父母的支持下,這位勇敢的少年朝着自己的飛天夢邁出了第一步。

媽媽伍蘭清回憶説,湯洪波一下子就通過了“招飛考試”,那時年僅19歲的湯洪波特別開心,還特別高興,還跑到村口的小賣部買了一串鞭炮為自己慶祝,隨着一聲“招飛”而來,他要保衞祖國的遠大目標。

事實上,在老師的記憶中,湯洪波的成績在成績上並不突出,屬於中等偏上。

而且,在老師眼裏,湯洪波還是個遇事十分淡定、從容的孩子。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能鎮定自若,非常鎮定、鎮定。

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陽光和穩重的個性,才讓這樣一位成績並不出眾的孩子在追夢路上越走越堅毅,越走越勇敢。

湯洪波於1995年入選為飛行員,經過長達8年的飛行訓練,成為大隊總隊長。

「我喜歡聽飛機起飛時引擎發出的那種轟鳴,也喜歡駕駛飛機在雲層裏爬上爬下,這種直插雲霄的感覺,很愜意。」湯洪波這樣形容自己對飛行的熱愛。

但是湯洪波的心中仍然有一個更加遠大的理想,他要成為一名航天員,飛向太空。通過多年來的堅持和努力,他終於在20__年5月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這是一次跨越,從飛行員到宇航員。接着,湯洪波必須從零開始學習,開始一天一天的嚴格訓練。

自作自受,成大器

「特別能吃苦可能是我們家的「遺傳」,我家大人都可以吃苦,小孩也可以!」湯海秋的父親覺得,正是兒子從小在農村的歷練,讓兒子在追夢的路上從不怕累,不怕苦。

由於這是湯洪波第一次參加載人航天任務,被問到是否有壓力,他真誠地説:壓力會更大。

確實,壓力是必然存在的。

但是對湯洪波來説,這同時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挑戰,他已經為這個挑戰準備了11年,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一定會滿載而歸。

湯洪波在六月十七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説了這樣一句激動人心的話:

「要往上長,先往下扎!」

雖然只有十一個字,但卻顯示出湯洪波作為一個航天員應該有的精神面貌。

事實上,無論何時,做什麼事,我們都要保持一顆努力向上的心,困難再大,也無法放棄心中的夢想。

正如湯洪波,向着目標永遠堅定地前進,只要堅持下去,光明就會迎來輝煌的曙光!

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 篇5

參加這次飛行的航天員中,有一位新人,叫湯洪波,年僅46歲。

和聶海勝、劉伯明不同,這是他第一次上太空,但為了這次的飛行,他已經準備了十一年。

湯洪波出生在湘潭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是家中的老大,下面還有一個小3歲的弟弟。

5歲開始,就跟着父母一起做家務、下田扯草。

10多歲時,湯洪波已是家中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

高三那年,他選擇了招飛入伍。父母都很支持他。經過考試和身體測試後,湯洪波成功考上了航校。

從航校畢業後,湯洪波直接去了新疆,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

説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他兒時的一件趣事:湯洪波十歲的時候看着天上的飛機説,如果長大能當飛行員該多好。

現在看來,他的夢想不但成真了,還超越了!

神州十二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湯洪波的飛天夢實現,

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 篇6

“參與比取勝更重要”,這是奧林匹克運動廣為流傳的名言,也是奧林匹克精神的重要體現。一個運動員的成就,不僅僅是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塊獎牌,還在於是否體現奧林匹克精神,是否做到自強不息,戰勝自我、超越自我。我崇拜的奧運英雄蘇炳添就是這樣的選手,也許他與金牌無緣,但創造的歷史值得中國乃至整個亞洲銘記。

蘇炳添,1989年8月29日出生於廣東省中山市,暨南大學20__級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研究生,中國男子短跑名將。

20__年2月6日,蘇炳添以6秒43奪得國際田聯世界室內巡迴賽男子60米冠軍,並刷新亞洲紀錄。之後蘇炳添多次比賽中都成為百米大賽最有力的競爭對手!而且蘇炳添也着實讓世界短跑名將博爾特驚訝到了,博爾特可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飛人,連續三屆拿到奧運百米金牌。可是博爾特也被蘇炳添驚到了:沒有想到站在身邊的小夥子居然反應這麼的快,起跑的那一瞬間讓他不知所措。

博爾特曾在一次採訪中説:“槍聲一響,我身邊的小夥子就飛奔出去,我有點不知所措,結果就失足了。”他對於蘇炳添的實力也是非常的認可,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後面才會拼命追趕上去。

能進入百米決賽是每個亞洲人都不敢幻想的奢望,只有跑進10秒才有希望。為此,蘇炳添20__年底,選擇了一個比較大風險的決定:就是把起跑腳換了。為什麼要換?是因為想要得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新的節奏,這樣的話在100米才可能會有一個突破。

而做這個改變和選擇太難了,改變之前問了很多的專家:不做出一些改變的話可能很難突破10秒,參考了劉翔的“八改七”,所以蘇炳添最後狠下心來做出了這個改變。就像剛開始是用右手吃飯,突然間變左手,你夾都夾不到,怎麼不難呢?蘇炳添剛開始,連起跑怎麼發力都完全不會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三組對決過後,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成功入圍男子100米決賽,也成為首位闖進奧運會百米決賽的中國人。而在奧運賽場上,9秒83也是一個極具競爭力的成績。20__年裏約奧運會,博爾特奪取金牌的成績是9秒81,蘇炳添只比博爾特僅僅慢了0.02秒。32歲的中國飛人蘇炳添通過多年以來的努力,終於站在了100米跑道上面。

蘇炳添一戰打破了三個紀錄:

首先,新中國從1984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到現在37年的歷史上,首次有中國男性運動員打進到100米決賽的賽場,絕無僅有,這個意義不亞於當年劉翔闖進奧運會決賽並且奪冠。

第二,在1932年的奧運會上,曾經有一位日本運動員打進到奧運會男子100米的決賽圈,但他不是第一名,而且那個時候是用手計時的時代,跟電子技術時代差的還比較多。

第三,亞洲國家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是在1900年的巴黎奧運會,也就是第2屆奧運會上,到現在121年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位亞洲運動員以100米半決賽第1名的身份進入到世界最頂級的百米飛人大戰的決賽。

這是史無前例的偉大榮耀,屬於偉大的中國,也屬於亞洲。年過30的蘇炳添,靠着頑強的自律,靠着超強的意志品質,成功的打進到了100米的決賽當中,為全亞洲人長臉。就連中國田徑名將劉翔在微博上也發文祝賀蘇炳添:“封神!9秒83!!!”

此前展望半決賽時,蘇炳添強調,半決賽就是自己的決賽:“對我來説,能夠進入決賽就算完成任務。如果能夠突破10秒大關,進決賽應該沒問題。”

看了比賽,真是激動得哭了!太不容易了!簡直是一戰封神!正像劉翔所讚揚的那樣,這是中國奇蹟和中國速度,這也是亞洲奇蹟和亞洲速度!簡直讓人不敢想象。

每一次踏上賽場,蘇炳添的腦海裏都只有一件事:竭盡全力跑出“中國速度”,為祖國添彩!能打破亞洲紀錄,打破黃種人的極限,站在東京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上,所有的夢想都在這一瞬間變成了現實!

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 篇7

蘇炳添最大的天賦就是堅持,幹一件事,就要幹到底,不達目的決不放棄。

他的付出終歸獲得了回報。在20__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的男子百米“飛人大戰”中,蘇炳添以9秒99的成績摘得銅牌,成了第一位闖入9秒關口的黃種人。那一刻,站在他身邊的清一色的黑人選手,蘇炳添為中國揚眉吐氣了。

3個月後,20__年北京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百米半決賽,蘇炳添與維考特在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三位上的數字皆為9秒987,因此兩人以並列第八的成績晉級決賽。蘇炳添也成為了首位殺入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亞洲運動員。決賽他以10.06的成績獲得第九名。

中國田徑隊總教練馮樹勇這樣評價蘇炳添:“蘇炳添非常偉大。過去我們一直認為自己跑不過黑人選手,每到大賽,輸竟然成了‘正常’結果。整整等了幾代人,我們才贏來了蘇炳添的爆發。他的突破有一個特別大的意義,那就是打破了我們長期被禁錮的思想和一些神話性的東西,挖掘出了隊員的潛力。”

20__年裏約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蘇炳添以10秒08排名第14位。8月18日,里約奧運男子4X100米接力預賽,中國隊湯星強、謝震業、蘇炳添、張培萌跑出37秒82的成績,破亞洲紀錄晉級決賽。8月20日,里約奧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蘇炳添與湯星強、謝震業、張培萌代表中國隊以37秒90獲第4名。

再快的選手也跑不過時間,20__年,28歲的蘇炳添曾一度向田徑隊遞交過退役報告,打算年內結婚,開啟新的生活。

但是生活給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在當年天津全運會上,蘇炳添輸給了新人謝震業屈居亞軍,蘇炳添回憶,“我覺得上天一直在考驗我,但是沒關係,我有這個耐心。運動員有誰願意服輸呢?”

名師出高徒,20__年,蘇炳添開始正式跟隨美國外交蘭迪-亨廷頓訓練。蘭迪出身於NCAA名校俄勒岡大學,迄今從事跳遠和短跑的支教工作長達四十年,曾帶出兩位男子跳遠世界巨星班克斯、鮑威爾。

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 篇8

20__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着陸在內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當航天員楊利偉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跨出返回艙時,説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此後,聶海勝兩度飛天、景海鵬三上太空,每次凱旋後的第一句話,還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八個字,字字懇切,重逾千鈞,折射出航天員對祖國和人民的摯愛。這份摯愛源於深知:為託舉他們一飛沖天,在祖國航天的各條戰線上,多少人把鋪蓋搬到車間,多少人伏在桌案上入眠,多少老專家透支了健康,多少年輕人霜染兩鬢……

“祖國託舉我飛天!”景海鵬記得,為了研製我國自己的艙外航天服,女設計師張萬欣先後7次赴俄羅斯參加學習培訓,不僅刻苦鑽研技術原理,還主動參加操作訓練。由於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氣加壓後的艙外服,關節活動非常吃力,每次訓練結束後都渾身濕透,累得癱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來……俄羅斯專家十分驚訝地問:“她不會就是你們中國選出來的女航天員吧?”科研人員把一天當作兩天用,硬是靠着這種堅韌執着的拼勁,只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8年才能幹成的事。翟志剛完成出艙活動後自豪地説:穿着自主研製的艙外航天服漫步太空,感覺真棒!

説起國家,航天員們似乎總有説不完的話,但提到個人,他們卻常常輕描淡寫:

20年來,在很多人看來,鄧清明是個“消失”的人,甚至不少老家的親戚都會這樣問起:“只聽説是航天員,咋不見他上天哩?”作為目前航天員大隊唯一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的首批現役航天員,鄧清明二十年如一日訓練備戰,3次入選任務梯隊,卻始終沒能圓自己的飛天夢——“把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都獻給了漫長的等待,你後悔嗎?”鄧清明這樣回答:“不管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戰友飛就是我在飛!”

“神九”出征前,北京航天城裏迴盪着《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航天員們至今都感動不已……劉洋説:“如今當大家對我説‘你沒有變’的時候,我知道我不曾忘記初心,不曾迷失自己。因為我清醒地知道託舉我們飛天的雙手,一隻叫‘科技’,一隻叫‘國力’。”

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 篇9

在過去,田徑項目一直都是我們的短板,由於這是一項直接比拼人體素質的運動類型,因而幾十年來,國內體育人士一直都希望能夠在田徑賽場上有所突破,從當初劉翔在雅典奧運會奪冠之後,也順勢打開了中國體育的一項新的大門,而如今在男子百米短跑項目裏,蘇炳添的出現,也令中國田徑再次看到能獲得奧運獎牌的機會

是的。我為奧運喝彩,源於我們對更高,更快,更強的無限崇拜。也許正是因為它,人類才能不斷超越極限挑戰自我。也許正式因為它,才有了成功者和失敗者。無論是否成功,無論是否失敗,他們都是英雄!奧運會不僅僅屬於那些成功者,也同樣屬於那些令人歎息的失敗者,金牌並不令人感動,真正讓人感動的一定是那為跋涉奧運付出的艱辛和汗水,因為所有參賽選手多自己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使得奧運會多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喝彩!

是啊,因為我們是普通人,所以我們無法洅奧運場上競爭,但是,我們也從成功者和失敗者身上汲取了許多養分。在生活中,我們也會要求自己洅更高更快更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我為奧運喝彩,源於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和平,公平。在奧運五環下,洅奧運聖火的照耀下,各大洲人民走到了一起。心連心,手拉手,在這17天裏,他們忘記了戰爭,忘記了金錢忘記了利益。他們只銘記着和平,公平,公正。在公平的賽場上,在奧運聖火的照耀下,他們同樣點燃自己的鞥想,也許,這才是人們真正想做的事情。

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 篇10

最近,我國“天宮”空間站為孩子們在太空進行了一場生動、趣味性十足的授課。王亞平和葉光富以及翟志剛三位航天員老師,向孩子們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的人體運動、細胞學試驗以及液體表面的張力等神奇現象。這是我國空間站首次展開授課,而未來神舟十三號乘組包括後續抵達的航天員們,也將繼續在太空授課向大眾科普航天知識。

而在太空授課進行時,神舟十二號的乘組人員也在返回後首次在大眾和媒體前亮相,但網友卻發現了他們不同之處。從劉伯明、聶海勝以及湯洪波身穿的航天服裝看,發現他們每人胸前都多出1顆“星”,這讓廣大網友十分好奇。目前聶海勝已經擁有2顆,但我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卻至今只有1顆,未來王亞平也有望再獲1顆,這顆星到底代表什麼?對航天員們來説,這代表着驕傲。

神十二乘組全部“加星”,對於自己的3顆星聶海勝表示,這代表他執行了3次航天任務,每次進入太空都會多1顆星,執行任務的次數越多胸前的星星就越多。目前劉伯明已經擁有2顆,湯洪波雖然目前仍然是1顆,但未來的“星星”數量一定會再增加。而除了胸前的“星”之外,航天員們胸前還佩戴徽章,這是他們飛行過的任務標,有的是神舟六號,有的是神舟十號,當然也包括不久前的神舟十二號。

這些徽章不僅見證了航天員們的付出,同時也是我國太空事業的最佳見證,無論他們胸前有幾枚徽章、幾顆星星,都是我國航天的功勛者。而這時候就不得不提我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雖然他胸前只有1顆星,但在國人眼中他卻是最了不起的太空人。作為我國首個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和如今的航天員們不同,他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太空,可以説賭上了自己的性命。

但最終他成功完成任務並順利返航,為我國開啟了載人航天曆史,堪稱中國航天的里程碑,但後期因為身體原因加上需要為我國培養更多的航天員,所以他不再執行航天任務。而在大眾眼中,他永遠是那個不會被忘記的航天員,即便他胸前只有1顆星,但這顆星卻是中國第1顆,分量不言而喻,當然不僅是楊利偉,每位航天員都值得被銘記,沒有他們就沒有如今的中國航天。

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 篇11

顧誦芬是我國航空領域唯一一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雙院士”,奠定了我國亞音速飛機和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基石,推動了我國氣動力研究、設計基礎手段建設發展。

我很希望跟我們年輕同志交流,現在我們的航空技術,跟國外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很希望年輕人能為我們國家的航空製造事業做出創新型的貢獻。所以我想説説我們的歷程。

我出生在祖國飽受凌辱的上世紀30年代,“七七事變”發生以後,不到三個星期,我第一次經歷了日本鬼子飛機的轟炸,那時候日本飛機列隊地往西飛,炸彈爆炸不僅是聲音大,而且震動很厲害,家裏的玻璃窗都發顫,當時嚇得我們不知所措,也沒有防空知識,所以趕緊從屋子裏出來往院子裏跑。幸好我們的鄰居,他剛從德國回來,他在德國經過了防空訓練,他就立刻喊“別往外跑,趕緊在屋裏,躲在桌子底下”。所以經歷了這一場以後,在我幼小的心靈裏邊就埋下了,沒有防空力量將來受盡人家欺負,所以暗暗地下決心我將來要搞飛機。

一個堂叔叔,為了祝賀我十歲生日,送了一架橡筋動力的杆身航空模型小飛機,但是這個飛機不是很結實,飛幾次就壞了,我父親看我這麼喜歡飛機,他帶着我到上海,那時候解放前的上海,一家航模商店。那個商店是香港人開的,所以那個航空模型跟它的材料都是進口的,當時那個店主拿出一架一米翼展的橡筋動力的航模,就從櫃枱上起飛,撞到天花板下來還能繼續飛,我看了非常熱愛。我父親看到我這樣的情況,就咬咬牙給我買了一架,那時候好多塊錢,回家以後我們的親戚都議論,説我父親對我太慣了。

這個飛機拿回來以後,天好的時候,就在外面飛,下雨就在屋子裏飛。當然飛飛撞撞的,飛機就壞了,壞了就自己修。但是有一些問題不好解決,它的機身結構是用輕木條粘起來的,那輕木當時我們國家是沒有的,都是進口,那怎麼辦,我就只能用火柴桿來替代粘起來。膠水那時候也沒去買,但是知道是用膠片在丙酮裏邊化開以後,凝固了就可以當膠水用,而且乾得很快,這樣我就用這東西補飛機。飛機的蒙皮又要薄,而且很結實、韌,那麼這紙我們家有,因為我父親那時候看古書,有的重要的他要用這種紙描下來,所以這樣粘下來,我慢慢就能自己修理那個航空模型。再加上我父親給了我一套不全的《國小生文庫》,那裏有一本,那是三十年代專門講航模的書,我看了很感興趣,反覆地讀,所以這樣我對航模慢慢就鑽進去了。每年的寒暑假,我的時間大部分消磨在做航模上。

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 篇12

20__年是楊振寧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舉辦了一場“理論物理前沿討論會”,以此紀念該所的理論物理研究室誕生25週年,併為研究室創辦人楊振寧教授預先慶壽。3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及近百位傑出的學者與會,使之成為該領域罕見的學術盛事。

校方在數學所大廈前特別打出橫幅,上書“楊振寧先生學術青春長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解釋,楊先生本不喜做壽,因為真正做科學的人是“沒有年紀的人”。

1986年,剛剛創辦南開數學所的數學大師陳省身,邀請老友楊振寧到此創辦理論物理研究室。儘管“完全沒有思想準備”,楊振寧卻欣然從命,只因“陳先生的邀請是無法拒絕的”。

25年來,這間起初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教授的研究室,已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培養的25名博士中,有人當選院士,有人成為大學副校長,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終身教職。

用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的話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畢業了一批人、做出點事”,總算對陳、楊兩位先生有所交代。

葛墨林1986年由陳省身、楊振寧自蘭州大學聘至南開大學。他最初問陳先生該怎樣發展,陳先生提出要“不開會、無計劃、多做事”;再問研究室該做什麼方向,陳先生回答“就做振寧的方向”。

楊振寧則説,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個菜園裏人多,就擠進去找個角落,花大力氣刨個坑。一定要找一個較空的園子,一刨就出個蘿蔔。他為研究室設定的“楊——巴克斯特系統”相關的數學物理方向,當年並不被人看重,日後逐漸成了該領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今,葛墨林認為,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師生,不僅在學問上受惠於楊振寧,人品、學風上也受益頗多。楊振寧“寧拙毋巧,寧樸勿華”的要求,影響極大。

25年來,這裏一貫奉行“不宣傳”方針,數理學界之外,少為人知。數學所共計12位全職教授,理論物理室佔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來已不算小。陳省身初期就提出不希望擴大規模,永久教職保持很少。這個方針堅持至今。

“就叫研究室,也不擴大,不叫‘中心’。”葛墨林説。

此間風氣的一處體現是,本次討論會不少大腕到場,但葛墨林在開幕式上説:“恕我不能一一介紹各位的頭銜,大家都是重要的人物。”他給同行鞠了一躬,“一介書生,無權無勢,對大家無可貢獻,鞠個躬表示感謝”。

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院士因公爽約,專門發來長信,但大會決定節省時間,不再當眾宣讀。由於學術報告安排極為緊湊,葛墨林提醒在座上了年紀的院士們,感覺累了就去休息,也可騰出座位,讓給後面站着聽講的年輕人。此語令與會者不禁莞爾。

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 篇13

時至今日,五十五歲的劉伯明已經兩度肩負着全國人民的希望向太空征戰,而每次都圓滿完成任務的他為國家在航天領域立下了汗馬功勞。

哪怕是劉伯明的家人都想不到。曾經那個一度輟學去打工的劉伯明如今竟成為了中國人民的驕傲,甚至得到了被國家領導人親自頒發證書的殊榮。

短短十幾年的改變,竟然變化如此之大,那麼當年的劉伯明到底經歷了什麼呢?又因為什麼事情讓他進入了航天事業呢?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氣的青年從教室自信滿滿地走了出來,而後被通知已經通過招飛體檢的青年又參加了文化課的考試,最終這位青年順利地通過了考試,從家鄉齊齊哈爾來到了長春空軍飛行學院。

這位青年就是劉伯明,劉伯明面對前來送行的老師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為沒有他們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過飛行員的考試。

劉伯明的高中老師張福林這次也親自趕過來送劉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歡劉伯明這個聰明努力的學生,這次劉伯明通過錄取後第一時間就告訴了他這個好消息。

劉伯明在高中時期非常聰明,也非常懂禮貌,幾乎教過他的老師都會喜歡上這個安靜踏實又努力的孩子。

臨走前張福林對劉伯明説道“繼續努力,按照你高中時期的精氣神來繼續堅持,以後一定沒問題,如果感覺自己有進步就給我寫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師帶着深切的希望和打破離別的幽默之下,在場的人都開懷大笑,而劉伯明也在這樣的歡聲笑語之中堅定地踏入了學校,以後的每年只要劉伯明獲得了好成績都會給老師張福林寫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長,有時候會跟我説訓練上的事情,感覺每次都很累,但是隻要提到這個他都會接一句説老師,我能吃這個苦,請老師放心這種話”

作為高中班主任的張福林其實非常看好自己這個看了三年的學生。

每次張福林收到劉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總是第一時間來讀信,信中的劉伯明會把近期發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對學業的困擾都告訴他的老師,張福林每次讀完信都會既心疼又希望劉伯明能夠堅持下來。

因為作為劉伯明的老師,他非常清楚這對於劉伯明來説是一次改變人生的機會。

所以每次給劉伯明的回信中張福林都會想辦法開解他,跟他説一些最近發生的事情和家鄉的變化,包括每次都會鼓勵劉伯明。

在張福林的心裏,他是相信劉伯明的,因為高中時期的劉伯明一直都是一個能吃苦又踏實的好學生,所以他希望劉伯明能把握這次機會。

兩人的信件來往持續了整整四年,這份簡單卻又濃厚的師生之情陪伴了劉伯明整個大學生涯,對他來説這是一種精神寄託,更是家人師友親切地期盼,所以劉伯明非常重視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學業。

劉伯明在學校每天早上都要進行一萬米的晨練,剛開始的他很難跑下來,但是每次都是咬着牙堅持下去,後來慢慢適應之後的劉伯明每天早上不跑還感覺不習慣。

劉伯明的父親劉志生曾經在北京親眼見到了兒子真實的訓練是怎樣的,“坐在一個高空上面,那個椅子會來回旋轉,然後下來還要辨別方向,甚至要一整天頭朝下睡在一張斜的牀上”。

劉父每次提起兒子的訓練都是一臉的無奈和心疼。

2022感動中國湯洪波事蹟心得 篇14

朱彥夫對張家泉村的感情非常深厚。

1957年,朱彥夫擔任了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只有24歲的他,扛起帶領鄉里鄉親過上好日子的重擔。他用25年的艱苦奮鬥,把張家泉村當成了戰場,帶領着村民發起了棚溝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電的“三大戰役”,張家泉村從一個落後的小山村,一躍成為全縣第一個有拖拉機、最早實現水澆田過半、全鎮最早通上電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終保持全鎮第一。

在張家泉,一首首不斷改編的民謠“三慌慌”唱出了60多年來三代人的變化:一唱“三慌慌”,春天鬧糧荒,夏天忙得慌,秋冬無衣愁得慌;二唱“三慌慌”,春天有糧不慌慌,集體生產喜得慌,秋冬不再鬧饑荒;三唱“三慌慌”,春天花草美得慌,夏天瓜果甜得慌,秋冬腰包鼓得慌。如今,張家泉村早已是“山頂松柏戴帽、山間果樹環繞”的富裕村。

朱向峯作為朱彥夫唯一的兒子,不僅目前照顧着朱彥夫的日常起居生活,還從朱彥夫手中接過了接力棒,要繼續帶領張家泉村人發家致富。“我父親曾經説過,他是黨的人,這一生都在為黨幹事,一生都在為老百姓幹事。”朱向峯告訴記者,“回村裏之後,父親叮囑了我兩件事:管住手,管住嘴。其實他當年也是這樣做的。”

朱彥夫用右臂支撐,揮動左臂用自制的工具寫字

朱向峯迴村後,也給老百姓許下了承諾:清清楚楚地來,清清白白地走。每花一分錢,都讓村民知道是怎麼花的,讓村集體全部在陽光下運行,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着。

直到今天,朱彥夫還關心着家鄉的發展。他經常看書看到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好點子、好經驗,就會記在筆記本上,等朱向峯迴家後告訴他,讓他不斷學習農村工作的經驗做法。

今年過年時,朱向峯給鄉親們拍了照片和小視頻,回家之後拿給父親看,朱彥夫看到熟悉的面孔很是激動,因為他一直放不下的就是張家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