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研究報告範文十一篇

國小研究報告範文 篇1

一、研究的目的

國小研究報告範文十一篇

依據國家“九五”規劃重點課題《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中國小校內考試理論和操作體系研究》的方案精神,我們從實際出發,確立了《國小低年級語文素質測評的實踐與研究》子課題,該課題旨在探索國小低年級語文素質及其可測評的項目、評估標準、考試或考查的方法,為學校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校內學科考試改革的研究,提供參考的經驗和材料。

二、研究的內容

1.根據國小語文教學大綱、蘇教版低年級語文新教材和《江蘇省九年義務教育部分學科教學內容調整方案》(國小語文部分)的要求,分析低年級語文包含的素質因素,確定可測評的素質及項目。

2.借鑑美國教育家布盧姆的認知學習水平分類説,分冊按單元編制知識要點、雙向細目表及相應的書面檢測樣卷。

3.研究漢語拼音、識字、寫字、説話、寫話、朗讀、背誦習慣等單項考查項目的測評標準及評估方法。

4.總結試用單項考查項目測評標準的做法和經驗。

三、研究的方法

研究時間:19xx年8月——20xx年8月。

研究的方法:總體採用了行動研究法,由區教研室和區教科所合作制訂課題研究方案,組織7所國小有28位教師和領導參加的研究小組,然後分解任務,用兩年時間開展研究和實踐活動:一年編制蘇教版國小語文1-4冊按單元劃分的雙向細目表和相應的單元測試題;一年研究單項考查的評價標準及方法,並進行實驗和總結。具體方法有:

文獻法:查閲有關考試方面的理論和已有經驗資料,研究低年級語文素質測評標準及評估方法。

實驗法:檢驗在單項考查中使用測評標準的效果。

經驗篩選法;在試用測評標準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素質測評標準,總結可行的檢測方法。

四、研究的成果及分析

1.確定低年級語文素質可測評的項目。

根據語文學科的性質和蘇教版國小語文新教材的教學特點,我們認為國小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它的“思想性”和“工具性”,更要重視它的“基礎性”,即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確定國小低年級語文素質,應把漢語拼音認讀、識字、寫字、朗讀、背誦、説話、寫話和語文學習的習慣作為主要的測評項目,至於思想素質和觀察、思維、想象能力只作為教學中培養和訓練的要求,不列入專門測評內容。把上述可測評的語文素質,列為考試或考查的項目,有助於教師把握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突出訓練重點,從而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打好基礎。

2.編制出測評認知能力的雙向細目表及相關試題。

為向學校提供進行校內考試改革的參照,課題組一線教師,結合教學實踐,編制出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1-4冊各單元的知識要點、雙向細目表及其配套試題,朗讀與背誦,説話與寫話的評分標準。

編制雙向細目表,我們針對國小低年級的實際,將布盧姆劃分認知學習水平的六個層次,減至為五個層次,即保留除“評價”之外的前五個層次。具體表述如下:

“識記”指辨認或記憶所學的語文知識、規則和概念的能力。如:認讀漢語拼音、讀拼音寫漢字、聽寫生字詞、背誦課文段落、按課文填空等。

“理解”指掌握所學材料意義的能力,要求被試能用自己的話進行復述或解釋某些抽象的原理法則和事實。如:解釋字詞、詞語歸類、理解句子的意思等。

“應用”指將學習過的內容用到新的和具體的'情景中去的能力。如:造句,形近字組詞,寫近反義詞,變換句式,選詞填空等。

“分析”指將材料分解成部分以瞭解它的組織結構,找出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間關係的能力。如:分析段落層次、判斷段意正誤、閲讀回答問題等。

“綜合”指組合各個部分形成一個新的整體的能力。如:排列句序組成一段通順的話,寫話、作文等。

上述五個層次的試題在整份試卷中所佔的成績比例,國小低年級可定為:識記35%、理解20%、應用20%、分析10%、綜合10%,卷面分佔5%。

3.總結出單項考查的評價標準及其操作辦法。

要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校內考試體系,只重視認知能力的書面考試是無法實現的。就國小語文學科而言,要形成考試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除了要研究期中期末的書面綜合考試之外,還應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單項考查,尤其是非書面形式的單項考查。為此,課題組教師依據確定的低年級語文素質項目,重點研究了認讀漢語拼音、識字、寫字、朗讀、背誦、説話和學習習慣的測評標準、考查方法,其中大部分項目還進行了實證性研究,並撰寫出研究報告或經驗文章(附後)。這些研究報告和經驗總結對學校進行單項考查,以致構建學科校內考試考查體系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4.提高了教師對考試改革的研究能力。

參加本課題研究的大都是青年教師,他們熱情高,責任心強。兩年來,他們學習了有關考試改革方面的理論,認真讀了《國小語文測驗原理及實施方法》一書,經歷了“選題——計劃——實施——總結”課題研究的全過程,從中增強了科研意識,學到了科研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這為他們參與校內考試改革、從事考試命題研究奠定了基礎。

五、反思與討論建議

本課題研究,歷時兩年,我們對國小語文素質測評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其成果具有實用價值,對實施素質教育、推行校內考試改革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在研究中,由於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還處在修改變動之中,儘管我們編制完單元知識要點、雙向細目表及配套樣卷之後作過修改,但是仍跟不上教材的變化,因此在推廣應用該項成果時,不能照抄照搬。此外,關於認知水平書面試題的評分比例和單項考查評定成績的方式也不盡統一,有的採用等級制,有的採用“星級”制。這些都只能為學校進行校內學科考試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國小語文素質測評,屬於校內考試的範疇,因而它不同於升學或競賽性的考試,不具有選拔性。它的定位應該是形成性的,以為教師改進教學查漏補缺並對學生進行再培養為目的的考試或考查。因此,研究和實施國小語文素質測評,應注意“四性”:①全面性。要依據大綱和教材的年級教學要求,儘可能全面地考查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但又要突出重點,防止面面俱到,使考查的項目設置過多,以致教師無所適從。②多樣性。指考試測評方式的多樣。要使學科素質得以全面考查,通常要用到口頭、書面、動手操作和行為觀察等方式。③教育性。要發揮校內考試的教育功能和激勵作用,注意調動學生主動參加考試或考查的積極性,對於考試或考查的成績,提倡學生將自己的現在和過去比,如果考得不理想,尤其是單項考查,允許學生努力後再考,以爭取滿意的成績。對於進步生,也應給予及時地表揚和獎勵。④系統性。校內考試是系統工程,應把它納入學校教學管理之中,充分調動學校領導和學科教師兩個積極性,處理好全校統一安排的考試(如期中期末考試)和學科教師自主安排的素質測評的關係。總之,考什麼、何時考、怎麼考、怎樣評分,全校或同年級任課教師應有統一的基本要求和合理的安排。在實施校內考試和素質測評過程中,要重視發揮教師的創造性,並通過質量分析和信息反饋,不斷完善校內考試及素質測評的運作機制,改革考查的內容和方法。

綜上所述,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改的今天,區縣一級的小升中統考已被取消。如何把好教育教學質量關,顯然,加強校內考試改革勢在必行,各校應按素質教育的要求,為自主構建校內考試體系和運作機制而努力。

國小研究報告範文 篇2

一、課題實施的現狀分析

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通過教學實踐檢驗,我們所研究問題對改進教育教學水平的實際作用和價值與課題實施初期的預想基本一致。國小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所佔的成分較多,在研究過程中能夠根據兒童的這種心理特點,設置不同的訓練專題,並將自己的教學實踐與兒童的想象發展相結合,促進兒童想象能力,培養兒童想象的精神世界,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課題研究前期,主要進行了以下工作

1、為了全面、真實地瞭解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當前寫作教學不協調的現狀,發放《國小低段學生習作情況調查表》。

2、學習課題相關理論,收集有關實驗報告、交流論文、學術論著等資料,做好筆記並進行組內交流。通過學習進一步明確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1)心理學理論:人的任何心理活動,不論簡單複雜都離不開想象,想象與其他心理活動都密切地聯繫着,想象是促使人的心理活動豐富和深化的重要因素。想象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閲讀需要藉助於想象,寫作更離不開想象。有了想象就可以使文思縱橫馳騁,凌空翱翔,從而寫出來的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景物生動形象、有聲有色。有了想象力,就可以對生活更加地熱情、充滿期待,對學生的人生觀能起到積極地作用。可見,想象力與作文能力、語文能力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依據心理學對想象的分類可以研究行之有效的想象作文訓練教學策略。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習為中心,強調學生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這理論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於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的內容的能力。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説,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3)國小生年齡心理特徵:國小生思維的基本特徵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為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

3、瞭解國內外研究現狀

(1)想象寫作源自於中國古代

①想象一詞,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韓非子解老》中説:“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這是古老的“想象”的詞語。故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動。

②自古以來想象之作有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如神話、唐宋傳奇、宋人評話、明清小説。提倡想象作文,正是對優秀璀璨的民族文化的忠實傳承。

(2)當前,國內許多學校也在進行想象作文方面的研究。

如上海的音響作文,湖南的藤昭容老師及浙江金華的施民貴老師所進行的童話寫作實驗等,這些教學都取得了相當好的教學效果,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藤昭容老師進行的“童話引路,作文提早起步”實驗。

(3)目前國內仍然缺乏想象作文方面的系統訓練。

教材中的想象作文訓練的篇目和方法手段都還不能夠滿足兒童想象的天性成分中對想象的渴求。所以增加學生想象作文訓練的機會和研究現代化的符合兒童心理的想象教學策略已成為必然。

(4)國外,學者們在重視作文的特殊能力研究的同時,關鍵是發展一般心理能力,即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①加拿大的一位語文老師出了一道“仰望星空”的作文題目,作了如下提示:當你仰望天空的時候,當你仰面躺在地上凝視藍天的時候,你看到了什麼?想到的了什麼?天空突然出現什麼?你進入了怎樣的夢境?你產生怎樣的幻想?學生只要根據題目和提示語,可以隨便馳騁想象,寫出許多豐富多彩、新奇怪異的文章來。

②美國,中國小作文教學中有對學生寫書編書的要求。具體做法是:第一步,寫故事;第二步,根據故事畫連環畫;第三步,設計封面、裝訂成冊;第四步,貼上自己的照片,寫一篇自我介紹。讓學生身兼作家、畫家、出版家於一身,為的也是開發學生的想象力。

4、閲讀是根,習作是果實。為了讓學生多看,多讀,多積累,下發《致學生家長一封信》,列出推薦書目。

(1)閲讀教學和習作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兩個中心環節,它們既各有分工,又相輔相成。閲讀是寫作最好的老師,大量的課外閲讀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又可以使學生廣泛地學習語言表達的方法。也只有多閲讀,多積累,才能激發學生的説寫靈感。

(2)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外閲讀,進行積累。

二、課題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論上進行了一些探索。但由於科研能力有限,理論素養還有待提高,本課題研究的內容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挖掘,研究方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着以下幾個更為突出問題:

1、理論知識薄弱,理論支撐不夠,研究的深度、廣度不夠,教師邊學習邊實踐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2、教師工作任務比較繁重,導致研究記錄不及時,研究資料收集不全,過程性資料保留的不夠完善。

3、班級學生人數較多,學生參與面互動面體現得還不夠,教師評價、指導不是很及時。

4、有的學生髮揮想象時隨意,不能合理想象,跳躍的思維導致偏離了圖畫所要表達的意思。

三、課題實施方案調整

1、要進一步藉助於遠程培訓、網絡教研、自學等途徑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

2、加強資料的積累。計劃、總結、教案、學生習作、論文等資料要隨時收集、妥善保管,及時歸檔。

3、輪流練寫日記,相互促進提高。把全班分成若干組,每組有五個同學,並給每組配備一本接力日記本——《成長的足跡》,每人每週按順序輪流,寫一篇自主選材、篇幅不限的日記。前面一位學生寫好後將日記本傳給下一位學生,輪到的學生,先給前一位同學的日記寫上評語,再自己寫上一篇日記,依次輪流進行。一本寫完後,再按星級來評選優秀小組並在全班加以公佈表揚。

4、加大童話閲讀量,進行課堂閲讀指導,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習作指導要避免對學生加以種種限制,教師應更多地為學生創設情景,提供條件,營造寬鬆的環境。應把重點放在喚醒學生的記憶和積累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童心童趣的世界裏自由馳騁,樂此不疲。

四、結語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課題研究,教師與學生一同經歷想象的過程,見證孩子想象發展的浪漫瞬間,孩子也寫出了很精彩的內容,也激勵了自己不斷地對自己的想象作文教學進行診斷和反思,共同體驗了快樂,也經歷着共同的專業成長。今後,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將繼續對這一課題作更深層次的研究探討,吸取研究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借鑑國內外先進做法,繼續在行動研究中創造性地運用更加適合兒童發展的想象訓練教學手段。

國小研究報告範文 篇3

一、課例研究背景

語言的方式,語言文字的學習,是語文學習的最根本,所有的一切都應該是為了學習語言而設計,讓同學們可以運用現在的知識可以充分體會到文字的魅力。眾所周知閲讀教學不僅是重點,更是難點。課堂上文章的剖析,即使教師把文本分析得再細,再清楚,練習題還是有學生不會寫;還有的學生即便會説了,可是寫在作業本上卻又是另外的一番情形。有時,同樣的回答,你換一種説法,有不少學生又不會了。同樣的主題文章,換一篇來練習,不少學生又不會了,教師還得重新解析文本內涵。所以平時教學中進行閲讀教學時,似乎總有講不完的內容,除了把課文解析完,還要解析練習冊上的閲讀,否則學生做出的題不盡如意。

閲讀課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通過閲讀課,學習識字寫字、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學習寫作方法、提高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在閲讀和理解文本的時候,如果能採用合適的方法,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學生在學習中肯定會更有積極性,學習的效率也會更高。

二、課例教學內容

(一)課例選擇:《木蘭從軍》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評價等方式,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人物心理活動。

2.瞭解文章的描寫方法

(三)教學重點:體會木蘭從軍前後的心理活動,感悟木蘭對家人深厚的情感。

(四)教學難點:理解文章寫作手法,目標明確,重難點醒目,能抓住教材,拓展延伸,以點帶面,感悟人生。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

通過朗讀內化了的語言,培養同學們的語感,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情感,通過朗讀培養學生審美和朗讀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這種學習方法,這也是創新的主要途徑,在品味木蘭心理活動的句子時,在交流學完此文的感受時,充分運用此種學習方法。

四、課例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認識2個多音字,認識1個偏旁,複習部首檢字法,能熟悉應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感悟課文內容,能抓住具體事例中的關鍵詞語、句子、段落,體會花木蘭深深的愛國精神以及愛家精神,並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應用。

3.感情朗讀,並背誦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花木蘭愛國也愛家的優秀品質,説説花木蘭是如何説服家人的,並用幾句話寫下來。

(三)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

首先引入主題,以歷史上的愛國愛家英雄事例展開,如岳飛,戚繼光等,然後突出巾幗英雄的事例,開篇引入花木蘭這位女英雄。學生小組討論有關花木蘭的資料,互相補充,擴大知識面,然後根據自己所瞭解的資料,説説花木蘭的形象。瞭解之後,教師展示出課題,第一節課時與教師一起,初讀課文,走進課文,瞭解這位巾幗英雄。

1.藉助拼音,把文章讀通讀順。

2.老師根據學生情況選擇不同的學生,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檢測學生生字掌握情況並及時糾正讀音。

3.默讀課文,思考文中主要描寫了花木蘭的什麼事件。

4.此時,花木蘭的形象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的。

5.文中是如何描寫花木蘭的,找出對應的語段並標註。

第二課時

1.複習檢查,指名讀生字詞

2、分小節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同學們注意聽他們讀得怎麼樣?讀後師生評議。

3.精讀課文二段。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花木蘭為什麼會女扮男裝去從軍,找出有關的句子多讀幾遍。並討論:花木蘭為什麼會女扮男裝去從軍呢?那時候,北方經常發生戰爭。(板書:戰事不斷)北方經常發生戰爭,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邊防將士死傷無數,邊疆百姓流離失所。 木蘭看到文書上有父親的名字焦急萬分,什麼叫“焦急萬分”?引導學生體會木蘭內心焦急擔憂的情感。木蘭想到了自己,她想到自己什麼?引導學生體會木蘭愛國愛家的情感。木蘭的家人會同意她從軍嗎?不同意,交流木蘭會是怎樣説服他們的呢?學生分角色扮演木蘭的爸爸、媽媽以及弟弟,他們又會如何勸阻木蘭呢?

4.學習第三段

教師朗誦第三段,學生邊聽邊畫出表示動作的詞語,然後進行交流:在這些動作中,你體會到了什麼?他英勇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觀察圖,説説你想象中的花木蘭的形象,威武、威風凜凜、英姿颯爽等。花木蘭在多年的征戰中為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大家再來讀一讀這段話,好好體會一下花將軍躍馬橫槍、英勇善戰的颯爽英姿。

5.學習第四段

過渡,這樣英勇善戰,英姿颯爽的女英雄勝利回鄉後的樣子?同學們想象一下她回鄉後變回女兒身的樣子,看課本中第二幅插圖,説説將士們得知昔日英勇善戰的花木蘭原來是一位“文靜俊美的姑娘時”,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同學之間討論,大家是更喜歡這位女英雄英勇善戰的一面還是文靜俊美的一面?花木蘭這樣的女性,美的不僅僅是外表,更有一種內在的英雄氣魄的美感。

(四)教學總結

國小語文教學,呼喚語文本位的復歸,主張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就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是受教育者,更是實踐者,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生在教學課程中的認識和實踐教師無法代替的。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而是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掘他們的內在潛能,激發他們的創造精神。我認為教師要大膽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每一個人都積極地、自主地參與到學習當中,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這一輪授課總體上來説還比較成功,整個教學過程圍繞主題開展得比較紮實,尤其是解決了閲讀的重點問題,而且,學生參與很積極,在交流環節表現良好。自主解決問題的部分,真正把讀書的權利給學生,在自由讀的過程中形成問題的雛形,在議答過程中形成問題的實質,基本上能自主解決。

閲讀課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通過閲讀課,學習識字寫字、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學習寫作方法、提高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在閲讀和理解文本的時候,如果能採用合適的方法,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學生在學習中肯定會更有積極性,學習的效率也會更高。

五、課例研究結果

通過本次課例研究,明確了國小閲讀教學的任務,即通過閲讀教學,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來讀懂一篇文章,閲讀教學中,一定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閲讀、討論交流,培養他們的求知慾、養成自主閲讀的習慣,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這過程中培養能力。當前閲讀教學需要把握住兩大任務:一是要通過閲讀教學,讓學生掌握讀懂別人寫文章時所運用的方法,提高閲讀鑑賞能力;二是要通過閲讀教學,領悟文章的謀篇佈局,借鑑他人好的寫作方法,嘗試靈活應用於自己的文章中,從而不斷提高自己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國小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如果在閲讀的過程中忽略了對寫作方法的關注,再靠單純的習作指導去彌補是很困難的。因此,閲讀中需要留心積累。

其次,在閲讀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一定要有所體現,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閲讀、討論交流、動手實踐,培養他們的求知慾、養成自主閲讀的習慣,允許學生在閲讀過程中提出不同的見解,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有豐富大膽的想象,用於開拓創新。

國小研究報告範文 篇4

我們班大多數同學都喜歡吃肉,吃菜的很少。有些人,很瘦很矮,吃肉就是長不高,長不大。有些人,很胖,很高,吃菜,就是瘦不下去。

1、查閲有關食物知識的書籍,閲讀報刊,上網查詢了葷素搭配。

上網查詢只吃肉會怎麼樣?只吃肉,不吃菜,會長胖,也會導致智商下降,説明營養不均衡。

上網查詢只吃菜會怎麼樣?因為營養不全面,容易生病。

上網查詢少吃菜和肉會怎麼樣?也會因為營養不良,並導致很容易生病。

查閲書籍怎樣怎樣吃肉和吃菜?應該,肉和菜,都要吃得均勻,就能增強免疫力,不容易生病。

我們必須融合菜都要吃,而且都要吃的很多,但不要肉多吃一點菜少吃一點,這樣營養還是不均勻,必須肉和菜都要吃的,因為如果無論菜和肉,其中的一樣都少吃的話,免疫力還是會下降的,導致生病。

國小研究報告範文 篇5

一、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們中國的漢字十分有趣的,它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化,但我也有許多的.問題:漢字是怎麼變化而成的?是誰發明的漢字?

二、研究方法

1、上網查找資料

2、詢問老師、家長和問

3、其它方法

三、資料整理

1、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那時都是象形字,後來隨着朝代的變更,漢字也在不斷地改變,歷經多個朝代漢字不斷地演變才形成了我們現在的漢字。

2、具體地説,漢字是以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演變而成的,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

3、古人之所以發明漢字,是因為人們需要更好地溝通和交流。簡單的結繩記事,繪畫記事,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因為人們覺得麻煩了,所以古人們就發明了文字,後來漢字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進化和演變,形成了我們現在的漢字。

四、研究結果

我覺得中國先人實在是太聰明瞭,漢字值得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驕傲。通過不斷地演變,現在的漢字十分簡單、美觀、不愧是國家的寶藏。我們生活在這麼好的陽光下,擁有現在這麼好的學習環境,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為國添彩,讓中國的漢字發揚光大。

國小研究報告範文 篇6

一、問題的提出

長輩經常用以前的生活情況來和現在的情況做對比,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懂得珍惜,所以我想知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過去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就對我們家生活的變化進行了研究調查。

二、調查方法

1、詢問爸爸媽媽

2、看爸爸媽媽之前留下來的照片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1、爸爸媽媽原來只有一輛自行車;現在有一輛汽車。

2、爸爸媽媽原來住在老家,只有一棟自己動手蓋的三層的樓房;現在有了舒適的房子。

3、爸爸媽媽以前住在老家時沒有煤氣,燒飯時還要用自己砍來的柴燒飯;現在有了煤氣,可以省下不少時間和力氣,也更方便了。

4、爸爸媽媽以前小時候只有到過節、過年才能吃上雞鴨魚肉;而我們家現在天天都可以吃到大魚大肉。

5、以前爸爸小時候當寄宿生的時候,連兩毛買醬油的錢都沒有,吃的都是鹹菜蘿蔔,偶爾蒸一次芋子湯。

6、以前一個村莊才只有一台十二寸的電視機,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在那裏看。

四、結論

以前的生活條件很差,現在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很多,以前燒飯還要用木頭燒,現在只要用煤氣就行了;現在還有電腦能為我們服務,時代變化的真快啊!

國小研究報告範文 篇7

一、研究背景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中國小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增設的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是國家計劃規定的獨立的課程,是直接經驗取向的課程,也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新課程實驗五年來,綜合實踐活動這一必修課程的實施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我校逐漸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學校特點的發展道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出現多元、開放、民主的局勢。

二、研究方法

1、構建出“以研究性學習為核心,以信息技術教育為補充與拓展,以勞動與技術教育及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為主要活動形式”的國小綜合實踐活動基本模式。

2、各年級要根據班級實際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任課老師要以佈置綜合實踐性作業為主要形式,指導學生開展好學科型綜合實踐活動。

3、在校內和社區開闢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基地,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資源,為學生提供活動的舞台。

4、提供若干綜合實踐活動備選主題,各年級各班各根據自己年級實際選擇一個進行研究,注意活動過程中資料的積累,期末整理好資料上交。

5、各班班主任和輔導員都將作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老師,全程指導各班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

6、將綜合實踐活動與開發校本資源、社區資源結合起來,也要與學校“十五”省級科技課題的研究結合起來,辦出學校特色。

三、取得的成績

因為我校地處城中心最北面,四周有菜場、採石場、水泥廠等,生源也主要來自於這些廠礦和菜農,所以本着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幫助學生開展主題設計活動和小型的自主研究活動,親身體驗,感悟生活。構建出“以研究性學習為核心,以信息技術教育為補充與拓展,以勞動與技術教育及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為主要活動形式”的國小綜合實踐活動基本模式。

1、開發綜合實踐活動的資源

(1)開發學校資源。一是學校的圖書室進一步增添藏書量(圖博中心無償提供服務),併發揮好現有圖書的功能,提高圖書的流通率;二是分班分期開放閲覽室,供學生博覽羣書和查找資料;三是重視信息技術教育,教會學生圍繞主題在網上搜尋資料。學校電腦室定期向學生開放。如今許多孩子在上課之前都會接到老師佈置的查找資料的任務,孩子們也通過老師的引導學會了在網上和圖書館尋取對學習有幫助的課外知識。

(2)開發了社區、自然資源。與學校周邊的社區聯繫,對學生進行熱門話題研究。如黃木子老師和餘巧豔老師對開發的《誇誇咱們金龍泉》就是在實踐中瞭解了金龍泉這一家鄉名牌產品;六(1)班的文婷婷同學撰寫的社會調查報告《走向生活探索大自然的奧祕》解開了樹幹為什麼是圓的這個奧祕;還有《關於菜市場價格的調查》認真比對了蘇畈橋、象山、北門、泉口幾個菜場關於菜市的價格;學生在分析《竹皮河的變化》中又培養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合理地安排好綜合實踐活動的時間。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等。我校在實踐過程中,以綜合主題或綜合項目的形式將四大指定領域融合在一起實施,使之彼此滲透,形成整合。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與學校自主使用的課時結合在一起使用,既有分散安排,如課外調查,也有集中使用,如書法課、體育活動課等。做到了內容有分有合,靈活掌握。

另外,指導老師充分地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充足的時間資源和豐富的校外資源指導學生以活動小組的形式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期間發揮校外輔導員和家長的指導作用,以保證活動的質量和學生的安全。在20xx年五一期間,學生就利用放假大量收集童歌童謠,並進行自主創編,讓我們發掘了大批值得推廣的童謠作品。

3、我校要求每班每學期至少制訂一個有主題設計的長線活動,兩個機動的短線活動。我們按照“選擇主題——制定方案——成立研究小組——實踐活動——交流研討——成果展示——總結評價”的模式進行實施。實踐證明這是開展專題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模式。

如我校五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是按班級為單位開展。各班要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發展的實際,確定好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並圍繞主題制定好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以保證活動有序深入地開展。他們結合我校科技特色教育,提供瞭如下備選課題,要求各班可選擇其中一個課題(班與班之間不要重複)。

主題一:環保小衞士(環境污染情況調查、整治環境的舉措與建議)

主題二:家庭小醫生(感冒、中暑、牙疼、紅眼病、狗咬等的起因、症狀、治療)

主題三:小小發明家(廢紙的利用、巧用易拉罐、酒瓶的妙用、碎木塊的利用等)

主題四:電器的利與弊(電視機、電腦、電冰箱、微波爐、複印機等的利與弊)

4、整合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四大領域。

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妥善處理好綜合實踐活動的各指定領域的關係,將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融合為一個整體。如我們開設了書法課、雙百工程開發課,讓這些課程貫穿到以上課程中去,很好地整和了課程之間的關係。

5、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在活動實施階段,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資料蒐集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利用工具書、使用視聽媒體、做筆記、進行訪談、對資料做整理和分類等方面的技能;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指導學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實材料,指導學生運用調查、觀察、訪問、測量等方法;指導學生寫好研究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等,正確地引導了學生形成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習慣。特別是在中高年級大部分學生中,採取多種方式收集自己需要的資料已是輕車熟路。

6、做好了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評價工作。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我們在制訂活動方案是,就堅持評價應以形成性、發展性評價為主的原則,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創新的意識。評價方式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採取了自評、生評和師評相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採用書面考試的方法,我們常採用作品(手工、勞技、科技作品、調查報告、研究性學習小論文等)評價、展示與交流、成果彙報活動、技能比賽等多種方法進行。在這樣的評價模式中,越來越多的同學及家長都主動地參與到綜合實踐活動課中來。

四、研究中的困惑與反思

1、綜合實踐活動課對於很多老師還是個模糊的概念,在老師們心目中,活動課就是帶學生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沒有意識到這個課程的開展是重在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認識達不到,實踐操作也必然遇到諸多問題。

2、會有衝突。它們到底有多少是重疊的,有多少是交叉的又有多少是平行的呢?沒有一個界線。

3、學生們在老師的組織下有多少是實實在在地參與了,如何照顧到所有的孩子。當孩子在開展社會調查時,萬一出了安全事故該誰來負這個責任?

4、綜合活動的開發與實踐是需要大量的時間,是具有延續性的,特別是課外的部分如何取得家長和社會的支持,真正把它落到實處?

當然,有疑問才會有研究才會有過程以及成果。綜合實踐活動課跟隨課程改革已經來到我們身邊五年了,要縱深推進肯定會遇到不少困難,我們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明天的成功,有賴於今天的努力。

國小研究報告範文 篇8

一、提出問題的背景

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作文教學將為學生進入社會時具備足以適應社會生活的寫作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國小作文教學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以後寫作能力的發展,但當前的國小作文教學普遍存在費時、費勁、低效的問題,許多學生怕寫作文,寫作文時常是敲額頭,皺眉頭,咬筆頭,好半天也開不了頭。

究其原因,主要表現為:作文教學隨意性大,序列性不強;脱離訓練空談作文知識寫作方法;指導方法缺乏針對性,不夠多樣化;寫作量偏少;個別化學習和輔導難以開展;作文教學不能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不少學生視寫作為畏途。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是:“教”仍然是一個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整個教育都是一個手工操作方式的、勞動密度大而且效益甚微的產業。

基於上述理論和實踐的多方面考慮,我校在上級教育科研部門的指導下,根據學校的實際條件,於一九九七年十二月開展了國小作文TV教學實驗,力求借鑑電視散文和MTV的特點,以其動態可視的優點, 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直觀的視聽感受,以達到改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開發學生自身學習的潛能,達到作文教學整體效率的最優效果。

二、研究理論依據

(一)理論假設

本研究以“國小作文TV教學”為主題,其基本假設是:通過設計製作系列“作文TV”課件,並根據“作文TV”課件及相關理論的要求設計課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作文的基本技能,迅速提高寫作水平。設計製作一系列“作文TV”課件,並根據“作文TV”課件及相關理論的要求設計新型作文課是我們假定的原因變量,即自變量;實驗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明顯提高,能關心周圍事物,注意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基本瞭解各類文體的寫作方式,掌握不同的寫作表達手法,能敍述、説明一般事物,發表簡短議論,會寫日常應用文,做到有內容、有中心、有條理,語句通暢,不寫錯別字,養成觀察──思考──寫作──修改──定型的習慣,是假定的結果變量,即因變量。假設這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需要經過實驗加以驗證。

(二)理論依據

1.語文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培養目標

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是基礎工具”學科, “語文這門學科,它的重要特點是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辯證統一。” 作為語文學科重要組成部分的作文教學,既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認識事物、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其它(包括教師或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

3.認識規律

(1)由內容到形式

堅持從構思內容入手,先解決“寫什麼”的問題, 再考慮形式,解決“怎樣寫”的問題。

(2)由寫句、寫段到寫篇,實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先指導學生寫句、寫段,再指導學生寫篇,放緩作文的坡度。

(3)由注意到興趣

國小生受心理、生理年齡特徵影響,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非常敏感,特別是直觀、具體的事物或形式新穎、色彩鮮豔的對象,最能引起他們的注意,由注意從而產生興趣。

(4)由模仿到創作

堅持讀寫結合,範文引路,通過模仿,過渡到學生獨立創作、自由想象。

4.教學規律

(1)提高學生認識水平與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緊密結合。

(2)口頭語言訓練與書面語言訓練緊密結合。

(3)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4)勤寫多練。

三、研究目標

研究的目標是:設計製作系列“作文TV”課件,探索一條大面積提高國小生作文水平的新思路。

教給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習慣;培養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健康的審美觀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發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四、研究過程與管理

(一)研究方法

本實驗研究主要採用自然實驗法和行動研究法,並輔之以現場觀察法、問卷法等方法,整體實驗是教學常態下的單組實驗,不打亂原有的學校班級組織,校內不設對比班和實驗班。

(二)研究思路

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先開展“作文TV”課件攝製及製作,再進行課堂教學實驗運用。在保持實驗教師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先對各年級依據教學大綱要求及學生的作文現狀分段要求,分類指導,分層實施,制訂各年段各單元的拍攝計劃、作文寫作要求、寫作指導、範文、評點等書面資料,然後將製作的“作文TV”課件運用於教學實踐。分批完成實驗方案中的各項任務。

(三)研究步驟

研究的基本步驟是1997年10月──1998年3月為研究的第一階段,主要工作是購置各種硬件設施,制訂完善實驗方案,申請立項開題;1998年4月──1999年8月為實驗的第二階段,主要工作是製作“作文TV”系列課件,舉行全市國小同行的公開課,展示作文教學的各類課型,廣泛徵求意見;1999年9月──20xx年12月為實驗的第三階段, 主要工作是召開專家、學者、同行的討論會,作歸因分析,總結實驗的全過程,驗證實驗目標。

(四)研究過程管理

為保障實驗順利進行,我們從如下幾個方面加強了實驗的管理:

1.科研意識,形成“改革作文教學現狀”的共識。

一支科研意識濃厚,教改積極性高漲的教師隊伍,是教學改革的活水源頭。為了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我們組織教師學習《國小語文教學大綱》、《國小生心理學》、《楊老師家教》等系列理論、經驗,使教師強烈地意識到當前作文教學的弊端,並願意為國小作文教學改革盡一份努力,作一份貢獻,解放“作文難寫”的苦惱的國小生。

2.培訓師資,提高教師思想素質和科研水平。

提高教師的素質是開展實驗的根本保證,承擔實驗任務,對教師來説,無疑是增加了工作量,加重了教師負擔,因而要求教師首先要有奉獻精神。為此,我們一方面強化教師職業道德,一方面不斷完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敬業愛崗。許多實驗教師利用節假日,加班加點工作,使實驗按進度如期完成。

承擔實驗任務,既要有敬業奉獻精神,還要具備過硬的業務水平和較高的實驗能力,為此,我們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狠抓教師基本功訓練,主要內容是一份優秀的教案,一節優質作文課,一篇優秀文章,會微機操作和軟件製作。訓練方法是請校外有專長的教師輔導與老師的鑽研相結合。

二是請進來,為提高實驗教師的理論水平,我們每期都要請專家教授來校作輔導報告,提高教師科研水平。

三是走出去,全國各地有影響的作文教研活動或培訓班,我校都克服經濟困難,盡力去參加。

四是堅持崗位培訓,走內涵發展的道路,我們規定每週半天科研活動,每期每位教師讀一本教育專著,每週記不少於20xx字的讀書筆記,寫2篇實驗心得等,使教師在實驗中學會實驗, 在實驗中提高自身素質。

3.三位一體,加強聯繫,保證實驗教師操作符合要求。

4.加強領導,建章立制,規範實驗過程管理。

國小研究報告範文 篇9

一、課題研究現狀分析

識字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識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培養讀寫能力,識字是前提,同時識字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又是一個新的任務,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閲讀必須要有一定的識字量才可以進行;而習作又建立在閲讀和寫字的基礎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級學生識字量不足,將嚴重製約讀寫能力的發展。識字教學的速度和質量,直接影響着語文教學的速度和質量。然而從以往實踐看,識字教學形式還比較單一,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辦法還比較少,識字和書寫缺乏有效的指導。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普遍存在“逐個識字效率低、無章可循週期長、回憶再現難度大、易於混淆錯別多”的缺陷,高耗低效的現象嚴重。

二、課題研究目的

1、轉變觀念,愉快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變“苦學”為“樂學”。

2、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化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養成主動求知的好習慣。

3、引導學生勤於觀察、善於觀察。在觀察中學會比較、辨析,發現規律,掌握識字方法

三、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各地類似實驗借鑑法;2、課堂教學案例研究法;3、不同教師同類型課堂教學觀察比較法;5、綜合試驗教師對課題的收穫,談經驗總結法。

四、課題研究重點

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從關注識字結果到同時關注學習過程,從關注識字技能的記憶保持到關注漢字在不同情境中廣泛靈活的遷移,注重培養識字能力,促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由“被動的學”變為“主動的學”,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提高學習效率。運用各種各樣巧妙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把枯燥的識字教學變得充滿樂趣,使識字教學的面貌發生改觀,識字教學不拘於死板的公式,因文而異、因詞而異、因地而異,把課內外有機整合,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去理解,積累和運用,給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打下紮實的基礎。

五、課題研究的設想和設施

八月份:

1、制定本組小課題研究計劃,各研究教師根據分工制定自己的研究計劃;

2、組織學習當前課題的研究現狀以及與客體類似的相關理論。

3、精心組織教研組一課兩評活動,在活動中全面開展課題的研究

九月份:

1、教研組小課題成員對自己課堂的一次教學反思。

2、在教研博客上傳課教後反思。

3、充分利用好“達標課”,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同時對教學評價進行研究。

十月份:

1、學習有關“生本高效高效語文課堂“的教學新理念的文章;進一步明確“生本高效語文課堂”如何上才能體現高效。

2、每位教師精心設計一篇識字教學課堂教案,尋找教學模式,歸納教學流程。

六月份:

1、設計師生調查問卷,歸納總結課題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

2、收集整理過程性研究材料,從材料中尋找研究策略。

十一月份:

1、研究教師針對研究過程,提出自己的研究認識,開好課題的期末總結會議。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六、課題研究預期效果

我們希望經過這樣的實踐研究,最終讓孩子們對識字充滿了興趣,提高識字能力,擴大識字量,感受閲讀的樂趣。

國小研究報告範文 篇10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材是以幾十篇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為主體。這些作品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典範,是識字的有效途徑,是學習作文的範例,是瞭解民族文化傳統、拓展知識視野、培養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鍛鍊思維能力的憑藉。語文課中,閲讀教學佔的比重大,用的課時多。語文教師在閲讀教學投入的精力大,花費的時間多。因而,人們一提到語文課,往往想得較多的是閲讀教學,不難看出閲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可是,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少語文教師覺得越來越不會教了,這也基本是針對閲讀教學而發出的。首先是因為在語文教學課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個教師的語文教學理念,集中地表現出一個教師駕馭教材、控制課堂、組織學生、運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閲讀課是以一篇篇文章為師生課堂對話的中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個以文字為媒介的、表達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結構的統一整體。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講究結構完整、用語準確、表達清楚。語文教師要研究和處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調動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全方位的理論素養,甚至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見,閲讀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

既然閲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提高國小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性為突破口。在我們的語文閲讀教學中,虛化現象比較普遍,熱熱鬧鬧走過場,認認真真搞形式,語言訓練不到位,不落實。改善國小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學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費時多)的這一現象已刻不容緩了。可以説,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因而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從我們調研的情況看,導致閲讀教學低效的因素歸納起來有:目標不明確,對年段閲讀目標、課時閲讀目標把握不準;不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良好的預習習慣和良好的閲讀習慣;一講到底,一問到底充斥課堂;泛讀、濫讀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讀,沒有層次、沒有點撥、甚至沒有要求;不重視對教材進行有機整合。

基於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提出《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學,在40分鐘內教師優化教學過程,創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具體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時間、精力、努力)內,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是卓有成效的教學。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⒈探索出提高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與方法。

⒉在所在學校形成閲讀教學高效性研究的氛圍,帶動學校青年教師形成一支較強的語文教師隊伍,提升所在學校的語文教育教學質量。

⒊通過研究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導和服務機制。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為了提高研究的系統性與針對性,擬分學段重點進行如下研究:

低段:

⒈閲讀興趣的培養;

⒉預習習慣的培養;

⒊隨文識字能力的培養;

⒋認真傾聽習慣的培養。

中段:

⒈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能力的培養;

⒉概括能力的培養;

⒊質疑能力的培養;

⒋積累好詞佳句習慣的培養。

高段:

⒈略讀、瀏覽等讀書能力的培養;

⒉深入理解重點句段,領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讀寫結合能力的培養;

⒋蒐集與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

以上內容,由各位實驗教師結合個人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研究。

四、課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課題決定以學生髮展為目標,以閲讀教材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閲讀教學效益為核心,以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升為重點,探索出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與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研究》總課題的指導下開展研究,以行動研究法為主,以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文獻法等為輔。

⒈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把教育教學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實踐者也要成為研究者,研究的結果要及時運用於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方法。在這裏,課題組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本課題組研究的實踐者,同時也成為本課題研究的研究者。在實踐中研究中,不斷反思和總結,把研究的結果及時運用於實踐。

⒉調查法

調查法主要是通過調查,深入課堂弄清當前課堂教學現狀,從中發現問題。為解決問題,為探索和改進當前課堂教學現狀提供相關依據,以便有針對性地研究。以期達到最佳研究實效。

⒊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主要是通過對本課題研究過程中較有效的學校的研究工作進行及時的總結提煉,形成成果在學校推廣應用,促進本課題研究的進一步深化研究。

⒋文獻法

文獻法就是收集有關文獻資料作為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實施材料。

五、本課題的研究基礎和條件保證

本課題實驗者都是一線教師,大部分都是學校的骨幹教師,有一定的國小語文教育科研經驗。為了使該課題順利實施,取得實效,有如下條件保證:

⒈教育專家的引領,我們將聘請特級教師王文麗為研究顧問,為課題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⒉課題組在區教科培的指導下,對課題進行科學管理,採用競爭機制,調動實驗教師研究的積極性。

⒊利用“名優教師”的“教育論壇”、“教育博客”及“課題組QQ羣”這三個交流平台,促進研究羣體智慧的交融與提升。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和措施

(一)研究步驟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本課題研究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1月)

成立課題組,小組成員就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思考課題研究的方向,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方案,佈置研究工作,明確分工,下達研究計劃。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12月至20xx年8月)

課題組綜合運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開展課題研究,力求圓滿完成研究任務。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課題組進行結題的相關工作,完成研究報告和相關課題成果資料的整理工作。

(二)研究措施

為確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進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們擬採取以下措施進行課題研究:

⒈成立課題領導小組

組 長:陳瓊

副組長:江華 滕瑩

成員:黃青春 陳玉文 胡迎春 劉曉芳

⒉加強管理,指導研究

課題組成員實行層層負責制。根據低、中、高年段研究內容的側重設立子課題,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備課組長擔任子課題組長,在總課題組的領導下,實施組長負責制。

⒊加強交流,突出實效

(1)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通過網絡研討教研活動內容,交流實驗情況。

(2)通過博客等平台建立資源庫,實現網絡資源共享。

(3)結合“五段式”開展研究活動,加強子課題組間的交流。

⒋提煉成果,總結推廣

參研人員要強化成果總結意識和成果推廣意識,對過程性研究成果認真進行總結、提煉。

國小研究報告範文 篇11

一、研究問題

怎樣創設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使學習迴歸生活?怎樣使學生感知信息技術在生活中存在和應用的必要性?

二、研究前課堂分析

基於學生的生活是國小信息技術教學的基本要求,但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還沒有擺脱課堂講原理、課後背"條條"的教學形式的束縛。教學多以教材為主,注重操作實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覺得簡單枯燥,沒有過多的興趣和情感體驗。

三、改進措施

措施1 創設的教學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學生生活中能夠普遍感知到的。

在陶老師五年級下冊《電子繪本的製作》一課中,老師放了一段錄像:班上一位同學的媽媽對孩子成長的回憶。媽媽慈愛的面龐,親切的話語,打動了每一個學生,每一位老師,他們都流淚了。看過錄像之後,老師通過電腦軟件的演示化無聲為有聲,化抽象為具體,從聽覺上、視覺上感染學生,可謂“事半功倍”。學生在信息技術所營造的氛圍環境中,進一步的區採取信息技術手段,利用powerpoint製作“我媽媽”為主題的電子繪本,信息技術與生活緊密聯繫,學生能夠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情感的表達。

措施2 給出最常見的範例啟發學生在生活中該如何實踐。

本學期我所執教的四年級下冊《四季奏鳴曲-word中插入圖片》一課中我以展現美麗的四季為主題,在導入時,和學生進行對話溝通,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季節和原因,簡單、明瞭的對話為了教學需要而營造的一種具有形象性、生活性、問題性的動態環境氛圍。之後通過範例:攝影、電腦繪畫、音樂等等讓學生明確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夠,讓學生感知不同的的表達方式,並且能夠欣賞和發現大自然的美。

措施3讓學生能夠主動思考,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本學期六年級開展主題單元教學活動中,以“應對自然災害”為主題,鼓勵和指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找與這一課相關的材料,課堂上,學生們進行了充分的交流,首先通過網絡瞭解近幾年來我國和世界範圍內比較大的幾次自然災害的情況,確定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小組合作確定自己想要知道哪些問題,然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查相關的問題的答案,最後以調查報告的形式進行交流展示,整個活動過程中從瞭解新聞,查找資料,到總結展示,讓學生不斷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自己所遇到問題。

四、研究後課堂情況分析

我們的課堂教學經常要再現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的各種場景。教師如果只憑一張嘴,一本書,教學將是十分空洞的説教。信息技術可以作為教學聯繫生活的手段,將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的各種場景重現於課堂,就極易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激發他們的參與熱。

五、成功經驗

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國小生開始初步接觸計算機及其網絡系統。對於學生而言,這一切都是新奇、新穎的,但同時也是陌生的,他們對計算機的功能、作用瞭解不夠全面。對此,教師應當強化這一方面的介紹,如果教師着力點從國防科技、世界科技發展等大的角度講授計算機的功能,學生會聽得茫茫然,較為恰當的方式是從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運用開始,如以自己的習作開展文字輸入編排。運用畫圖工具開展生活內容創作。提供生活場景圖片製作幻燈組件。結合日常生活安排運用電子表格。根據生活常識學會上網查詢資料。建立班級學生網絡聯繫快捷方式等等,這些方面的運用與學生生活距離較近,為他們所熟悉,以這些實例組織教學能夠拉近學生與計算機技術之間的認識距離,有助於學生更加形象直觀地瞭解計算機的功能,從而激發他們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

六、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信息技術課堂與生活的聯繫是千絲萬縷的,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能夠提高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提高知識掌握與技能訓練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以致用,將課堂所學在家庭生活中廣泛運用,如運用電子表格幫助家長記錄每天的開支,每月進行分類統計,從而對家庭生活中各方面的開支情況具有更為直觀的瞭解。再比如家長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可以幫助他們上網查找答案,無論是生活小常識還是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等,都可以通過網絡這樣的平台蒐集到大量的信息,這樣的運用能夠更好地體現信息技術學科的廣泛運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