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高年級語文作業趣味性實踐研究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國小高年級語文作業趣味性實踐研究報告

目前,新課程理念的落實如火如荼。課堂教學有了很大改觀,課堂上教師充滿激情,師生互動、充滿探究和研究的氛圍。這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方向。

但在作業設計上,教師的觀念依然陳舊,認為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教師投入到作業設計上的精力和智慧微乎其微。對於作業設計,教師常常隨意為之,不進行什麼設計,只拿一些現成的習題敷衍了事;即使進行設計,也直指應試的大門。設計出來的作業,大都機械重複,毫無趣味,不但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反而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令學生望“業”生畏,甚至有“作業恐懼症”,苦不勘言。從而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厭學、厭語文。這一切無可辯駁地説明,作業問題正成為新課改最薄弱的一個環節,是新課改的一個瓶頸。再不對語文作業進行革新,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必將事倍功半。

二、課題界定及理論價值

(1)課題界定:

趣味性:是指能夠引起人們感情共鳴,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事實,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語文作業趣味性:本課題研究的“語文作業趣味性”是指在國小高年級語文作業改變傳統、枯燥的作業形式,豐富作業的內容使學生感興趣,具有濃郁的人文關懷,能引起學生愉悦的情感,願意接受或主動作業的羣體效應。 (2)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2) 理論價值

首先,就心理學而言,興趣是一個人探究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積極態度,是一個人對一定事物發生注意的傾向。興趣是“在實踐中發生、發展起來的主觀意識活動,是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從事某種活動和追求真理的一種精神力量。”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和內在力量,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興趣能使個體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起來,處於最佳狀態,順利接受各種信息。興趣的衰減或喪失,將使語文教學事倍功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尤其要善於捕捉課堂教學中的點滴小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裏傾向。它在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等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興趣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內容,當一個人對學習有興趣時,就會覺得學習內容豐富多彩,心情愉快,充滿熱情。相反,如果一個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他的學習就會變得枯燥無味,會產生厭學心裏。

第三,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因此,我們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應考慮作業的人文性、有趣性。

本課題對於推動我校語文閲讀教學以及語文作業的趣味性具有現實性和指導性,有助於在不斷改進教學的同時,更加有效地發揮語文作業在使學生獲得母語知識,形成一定的語文素養,以及促進學生喜歡語文,喜歡閲讀,提高作業質量,激發學生樂於傾訴、善於寫作具有極強的實際意義。

三、課題研究意義:

在《表現與存在》一書中指出:“語文教育的終極意義指向言語表達與存在。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使人‘活’着——所謂的生活着,而且是使人成為言語的人、精神人,讓人變得充實、美麗。”《關於提高農村國小高年級語文作業趣味性的實踐研究》正是給孩子提供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環境。

語文作業趣味性作業的研究,不但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自由支配,充分地張揚個性,實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自覺探究者和發現者。實現學生言語生命的發展,讓作業成為學生言語生命成長的愉快經歷

四、課題研究內容與目標

研究內容:

1、改變作業形式

改變單一的、重複的、機械的抄寫作業或“拿來”的練習,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有目標的作業設計。

2、豐富作業內容

課內外結合,重視實踐,在活動中進行口語訓練,在活動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並樂於表達。

3、嘗試多種評價

改變原有的教師評價,嘗試自我評價,同伴互評,班組長評價等等方式激勵學生享受作業樂趣。

4、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語文的外延等同於生活的外延。”語文作業的趣味性倡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去感受鮮活的語文信息,養成語文的綜合能力。

5、促進個性和諧發展

語文作業的趣味性注重讓學生在作業中釋放自我潛能,體驗在實踐中獲的滿足、愉悦與自信,獲得個性的和諧發展。

研究目標:

通過對語文趣味性作業設計的研究,使語文作業更加趣味化、創新化。探索出適合於學生情趣的趣味性語文作業,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合理、有效地完成了語文作業,以求達到良好的課後鞏固的效果;學生在本課題的實踐中可以提高自己對做語文作業的興趣,提高自己學習語文效率,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培養高年級學生的勤於閲讀、樂於寫作的精神。

五、課題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08.11—08.12)深入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教育學》、《心理學》等,對一些相關的研究進行了解和把握,同時對核心概念作初步界定;進行課題申報,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及具體的課題研究計劃。

2、實施階段(09.1—09.11)理論學習並進行教學實踐、資料整理、反饋改進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更細緻、更深入的操作,並根據實施情況,及時調整策略。

3、總結階段(09.12—XX.1)案例蒐集、研究資料、課題總結、撰寫論文在佔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總結提煉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為第二輪課題的繼續深入研究提供理論準備。

六、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操作觀察法、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等,在實踐總結的過程中,使用歸納總結法,使研究過程更具有時效性和精確性。

七、課題研究的條件

1、本人專科畢業,35歲,國小高級教師。曾參與江蘇省中國小教學研究課題——《國小科學教育主體化、開放式行動研究》研究,該課題已經與XX年7月結題。參與了是此課題組主要成員之一,XX年6月被評為縣“教研先進個人”。有着豐富的理論經驗和教學實踐能力,有多篇論文獲市、省、國家級獎,

2、參考的主要文獻:

(1)、國家教育部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

(2)、李吉林《情境教學法》;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個建議》

八、研究成果:

1、通過研究,提高了對語文作業設計的認識,提升了對趣味性語文作業設計的能力。

2、整理、編排出一套《學生語文趣味性作業優秀選集》

3、撰寫相關論文:拓寬閲讀空間,培養閲讀情趣淺談。

4、撰寫《關於提高農村國小高年級語文作業趣味性的實踐研究》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