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物理課題研究報告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和意義

國中物理課題研究報告

從世界範圍來看,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一些國家開始明確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美國的傑唐納華特士於1968年開始第一個倡導和踐行生命教育的思想,澳大利亞於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明確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也感到教育應當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提出了諸多生命教育的見解。生命課堂是人文性的課堂,反映的是教師與學生在感悟文本過程中顯現出的情感,使師生生命價值得到了體現,心靈得到了豐富發展。教學既是一種科學活動,又是一種藝術活動。科學講究規則,藝術則講究創造。教學需要遵循教學規則,如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基礎、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但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處理得當,而這些因素又是隨時會變動的,所以教學要創造;創造並非不要規則,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科學和藝術都需要精神,教學也需要精神,教學的精神就體現在教育的理念中,體現在教師的觀念和智慧中;科學是可以重複的,可以借用的,藝術是不能重複和借用的,需要自己去創造,就像藝術家作一幅畫,哪裏需要濃墨渲染,哪裏只是輕描淡寫,只有藝術家自己構思,自己運筆,別人是替代不了的。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設計一堂好課首先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不斷鑽研,不斷琢磨,要因人因事因時而變,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這就是創造,這就是教學藝術。

通過課題研究,探究構建一種以合作學習為主的國中物理生命課堂教學模式。針對物理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大膽革新。在近兩年的時間裏,課題組緊緊圍繞課題、結合學校實際深入開展生命化課題研究,積極探索物理生命化課堂在實踐中的應用。本着邊實驗、邊研討、邊反思、邊總結、邊提高的研究方針,從課堂生命的生長性、情感性、個體性、靈活性、求美性、求趣性、藝術性等特徵出發,逐步探索出適合學生實際的生命化課堂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和特色。生命化課堂課題的研究使課題組教師思想發生巨大變化,提升了教師自身

職業的生命價值,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學習的生命質量,又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順利實現師生互動雙贏。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一)研究國中物理教材及新課標,探究新課程的特徵。

(二)研究學生的身心成長特徵及學習內容,設計具體準確的、有價值的、可操作的三維學習目標;

(三)當代高效課堂模式研究

(四)構建生命課堂的策略研究

1. 生命課堂的特徵研究,

2. 生命課堂的多元化研究,

3.構建陽光的物理生命課堂模式。

(五)課堂生命的健康評估及保健方案

1.學生學習評估,

2.教師主導評估,

3.課堂生命體健康狀況評估,

4.課堂生命的保健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現狀分析

1、理論依據

生命化教學是當前我國新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也是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基礎,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賦予教學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的一種教學模式。生命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後現代主義知識觀和對話理論構成了生命化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①、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是19世紀末至2O世紀初在德、法等國流行的一種具有非理性主義特徵的哲學思潮,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國的狄爾泰(W.Dilthey)、齊美爾(G.Simme1)和法國的柏格森(H.Bergson)等。儘管生命哲學家們在理論體系上各有特色,但他們之間仍然存在很多共同之處。即他們都把生命看做是具有活力,或者説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生命存在;哲學所應探索的不是世界的物質或精神本原,而是內在於並激蕩着整個世界的生命。

②、現代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人本論思想

新課程改革中最大的亮點是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而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直接來源於現代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人本論思想,現代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人本論思想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礎。

③、對話理論

對話理論把對話與生命體驗相聯繫,確認對話是自我與他人、人與社會、心靈與世界進行溝通的基本方式,是個體生命存在的顯現方式。從對話理論的角度出發,生命化教學認為教學是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學生、文本作者等主體從各自的理解出發,以語言、動作或行為等為中介,以交往、溝通、意義為實踐旨趣,促進主體雙方取得更大的視界融合的一種對話活動,這是一個獲得生命體驗,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因為學生在對話中是以一個完整生命體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的,而不是隻作為單純的認知體局部參與的。教學活動不再單純是掌握知識的認知過程,而是學生個體生命全面彰顯與豐富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成為自我充分實現、主體性得以全面發展的生命存在。

④、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核心執政理念,是我們黨重大的理論創新。科學發展觀以“以人為本”當頭,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和“核心”的重要位置,作為一條主線貫穿於科學發展觀的各個部分,並寫進了黨的綱領性文獻。科學發展觀明確告訴人們,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以滿足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以人為本確立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既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也是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應當堅持以人為主體,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

2、現狀分析

國內外教育的改革浪潮此起彼伏,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到現代的啟發式探究式教學人們進行了大量的改革。比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進步教育之父帕克和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倡導走進學生、貼近學生。

國內基礎教育改革自20xx年9月開始,建立青島和蕪湖兩個課程改革試驗區。在構建生命課堂上,威海市教育界有頗深的研

究和造詣,全面論述了生命課堂的內涵、意義、和建構。對生命化課堂課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對“基於課程標準和生命化課堂理念的‘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深入推進“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年度主題研究。此外,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和泰興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為生命課堂的探索構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環視我們的教學,仍在傳統模式和現代教育的邊緣處徘徊不前,教師一支筆、一塊黑板、一張嘴演繹課堂。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教改的步伐。因此,我們認為構建“國中物理生命課堂”模式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本課題的研究絕不是威海市課堂研究的重複,可以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的分支和延續,重在調動各種手段,建構學生全面參與的陽光的、健康的生命課堂模式、具有科學性、實用性、簡易性和可操作性。以達師生互動雙贏的錘鍊和昇華。

四、 課堂的研究方法、措施和實施

(一)、研究計劃

本課題的研究時間從xx年4月∽20xx年12月,經歷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分三個階段進行,xx年4月至6月為準備階段,xx年7月至20xx年10月為實施階段,20xx年11月至12月為總結階段。

(二)、主要形式

集中學習研討和自研自修相結合

(三)、實施措施

1、制定計劃:1個總計劃,3個階段計劃,確立3個實驗班;

2、保證時間:充分利用集體辦公的優勢,及時總結交流,反饋。教學時間,每週至少利用週五下午集中研究一次,假期集中交流兩次;

3、及時反思:每一研究階段,課題組教師必須至少寫出10篇學習心得或反思小結;

4、定期總結:寫出階段性總結論文,3篇/人;

5、爭取支持:爭取學校、家長支持和配合,開發課題運行的集體資源優勢;

6、落實到位:所有研究活動,定教師,定班級,定學生,定分工,定宣傳,定材料;

7、上好特色課:課題教師必須在相應階段上一節有針對性的特色公開課,並及時座談、診斷。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通過對研究對象施加一定影響或提供某些外部環境和條件,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分析和統計,獲得研究對象是否發生預期的變化。

2、座談討論和問卷法。通過座談討論和問卷,瞭解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對“物理生命課堂”的看法,並就如何構建“國中物理生命課堂”提個人意見。從梳理的問題中發現具有實際意義的措施,為課題的進行提供充分資源。

3、實驗研究法。具體由課題專家指導組牽頭組織,在專家指導下設計實驗方案,實驗工作納入學校實施教研興校規劃之中,在實踐中展開調查研究,形成總結,在總結中提升,在提升中推廣。

(五)、研究思路

學習→調研→分析歸納→實踐→總結→再學習→再探討→對比→總結反思→改進提高→確定模式。

(六)、課題研究的實施

1、研究國中物理教材和新課程的標準。

寫好學習心得和階段性論文,上好特色公開課,及時座談、診斷、反思。至今課題組已經書寫學習心得和體會 36篇,階段性總結論文12篇,開展特色公開課12次,座談、診斷、反思、研討32篇。

2、研究學生的認知、思維特徵及學習內容。

設計具體準確的、有價值的、可操作的三維學習目標;

①中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

記憶容量的發展。中學生的記憶容量不僅明顯高於國小高年級,也高於大學生的成績,達到11.4士0.4 ,超出成人短時記憶容量。記憶的主要特點:自覺地運用意義記憶,同時有效地運用機械記憶;多方面的記憶效果達到個體記憶的最佳時期其具體表現為:

(1)形象記憶隨年齡而增加,在中學階段為最高;

(2)抽象記憶在中學階段達到高百分比;

(3)抽象記憶的發展量遠高於形象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