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動畫電影的人性主題研究範文

宮崎駿作為一代動畫大師,是日本三代漫畫家中承前啟後的精神支柱,他將自己對人類的深層思考和對人性的探索、人文關懷凝聚在作品之中,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宮崎駿動畫電影的人性主題研究

宮崎駿動畫電影的人性主題研究範文

自古就有關於人性的探討。人性論有兩種。一種把“人性”視為中性詞,在中國文化中,有“人性”本善論的觀點,以儒家孟子為代表。也有“人性”本惡論的觀點,以儒家荀子為代表;另一種含義是指“人性”作為人的積極本性,指作為人應有的正面品性,比如慈愛、善良,類似於英文中的“humanity”。

“人性”本來就是一個值得探究和爭論的名詞。宮崎駿的電影不喜歡嚴格區分“善”與“惡”,而是讓觀眾主動思考,他的電影更傾向於循循善誘,讓觀眾站在主人公的視角“找尋自我”,把觀眾推到了“善”與“惡”較量的巔峯對決,從而達到人性思考。嚴格上説宮崎駿的作品結局並不悲觀,而且隱喻答案。宮崎駿説:“我並不想拍出一部電影告訴孩子:你應該絕望、逃避。”

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説:“我已經尋找過我自己。”“自己”作為“尋找”的目標,由內向外更加完善地認識自我、解釋自我。宮崎駿人性思考在影片中的體現就是“主人公的自我找尋、自我發現的過程”。故事的主人公是導演人性思考理念的最佳化身,主人公追尋自我遇到的種種挫折正是導演探求“人性”真理時的掙扎所在——究竟是“善”還是“惡”。

“救贖”作為另一個關鍵詞,“救贖”本身源自拉丁語“salus”,它是一個宗教概念。其本意就是做錯事情的人類通過犧牲自己來“贖清”曾經的罪孽,來獲得終極福祉和釋放,通向善和自然的迴歸之路。作為主人公追尋自我的結果,故事發展的結局也是導演本人對“人性思考”所隱喻的答案。就像宮崎駿説的:“我希望能夠再次藉助具有一定深度的作品拯救人類的靈魂。”

《風之谷》是宮崎駿1984年的作品,也是他平生導演的第一部長篇卡通電影。片中的未來世界與現實中的人類世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説不謀而合。娜烏西卡充當的角色正是現實中的人類,承載着宮崎駿本人的憂慮與哀愁。

當人類憎惡那些有毒的植物,憎惡飄揚着邪惡孢子的腐海,並絞盡腦汁去爭取最後生存的地盤時,娜烏西卡知道這毒源於人類,是人類的污染反噬自然。娜烏西卡偷偷地把樹木和花種在地下室的花園,用沒被污染的水澆灌,這是她對人類罪惡救贖的一小塊淨土和聖地。毒氣在向她的家園蔓延,人類與蟲爭奪着生存領地,甚至人與人之間也是無休止的侵略與征服,人類的野心竟驅使他們喚醒最具攻擊力的怪獸,以自我毀滅的方式去奪取夢想的財富,貪婪與自私讓人類只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從不考慮自然,重複用暴力去索取,似乎已經臨近生死存亡的邊緣卻渾然不知。

娜烏西卡代表人類心中那僅存的“善”念,是末世的人們所有生存的希望,她苦思着能使末世的人類逃離充滿有害孢子毒氣的方法,但最終一切努力宣告失敗。娜烏西卡以人為贖價的交換,以身為殉終於感動了以動物為代表的神明,從而在絕境中為人類尋找了一條生路。宮崎駿的電影正在用盡心血向人類發出一個危險的信號,希望人類重新審視自己,不要沉迷於自我毀滅的追求而喪失人性,尋找回自然應有的平衡。

《幽靈公主》是宮崎駿1985年的作品,雖然影片主人公為幽靈公主阿桑,但是以阿斯達卡的解除詛咒之旅為主要線索,把自然與人類不可調和的矛盾赤裸裸地擺在觀眾眼前,簡單明瞭但又發人深思。故事中一方立場是達達拉城,深處靜謐森林的鑄鐵之城,女城主幻姬為了人類的利益誓要侵犯神聖的森林並殺死叢林之神——山獸神,另一立場則是阿桑以及森林神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阿桑雖是人類卻對人類厭惡至極,她和莫娜以及乙事主(森林神獸之一)一心想要殺死幻姬,毀滅城池,讓森林重新覆蓋達達拉城。兩種立場,兩種不同的利益集團的對抗正説明了人類與自然界的矛盾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