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職場幸福感在哪裏?

你的職場幸福感在哪裏?

財富=快樂?成功=幸福?

在變動迅速、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今天身處職場的每一個人都承受着遠遠高於以往數十年的心理壓力。據XX年全國首份“職業倦怠(job burnout)指數”調查顯示,70%的白領出現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如果去問身邊的人“你知道自己的職場幸福感在哪裏”的問題,十有八九語失當場。

我們滿以為,隨着財富的積累、社會聲望的提高,就能理所當然地得到相對應的幸福感。事實上,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顯示,那些社會上認為最應該“幸福”的企業家和高管們經常出現“煩躁易怒”的佔70.5%,“疲憊不堪”的佔62.7%,“心情沮喪”的佔37.6%,“疑慮重重”的佔33.1%,“挫折感強”的佔28.6%.

另有調查表明,制約大多數領導者帶領自己的企業開創藍海、走向又一個成功的瓶頸,不是他們在決策、溝通、戰略、執行上的缺乏,而是更深層次的心理強度與彈性的提升——積極心理力量的激發和保持。

縱觀職場,不僅那些承受高壓的企業家和高管們,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尋找一種保持內心幸福的積極力量。

幸福是什麼?是小獅子的尾巴?

有個故事這樣講:寬闊草原上住着一對獅子母子。一天,小獅子問媽媽:“媽媽,幸福在哪裏呀?”

“幸福,它就在你的尾巴上!”

於是小獅子開始跑啊跳啊,做着各種動作,想要抓住自己的尾巴。可是,無論它如何努力,都無法抓住尾巴上的幸福。

獅子媽媽笑了:“寶貝,你只要昂首闊步地向前走,幸福就會緊緊地跟着你!”

我們的職場幸福感在哪裏?它也是小獅子的尾巴嗎?

哈佛大學教授泰勒?沙哈爾(tal ben-shahar)博士的積極心理學課程正是一門教我們尋找幸福的科學。他把人們對幸福的態度和追求分成四種類型。

第一種:享樂主義型,他們只關心及時享受眼前的歡樂,卻不對任何可能出現的負面後果擔憂,這樣的行為預示了未來的不幸。

第二種:忙碌奔波型,犧牲眼前,不惜承受巨大的痛苦,把幸福的賭注都壓在不確定的未來。一旦他們預期的那個時刻沒有到來,很容易因承受不了失望而崩潰。

第三種:聽天由命型或習得性無助型,這類人對生命已經喪失了希望和慾望,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對未來不抱任何期望;或者明知道需要突破現狀,但總是怨天尤人。

第四種:幸福型,一個活得有把握的人,很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能把自己導向成功的目標,同時不忘目前的快樂。

畫一個象限圖,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這四種幸福類型的關係以及他們對現在和未來的態度——享樂主義型是現在的奴隸;忙碌奔波型是未來的奴隸;聽天由命型則是過去的奴隸。

真正的幸福存在於現在和未來的聯繫之中,那些認為幸福只存在於未來或者期盼永遠幸福的想法,都只會導致最終的失敗與失望。當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為我們帶來現在與未來的幸福,在很多時候,我們確實需要犧牲眼前的快樂、忍受一時的痛苦去換取未來目標的實現。因為,幸福存在於快樂和意義之中,它不需要時時刻刻享樂,也不需要無堅不摧的快樂。

幸福感:純個人化、純主觀性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人格特質通過激發和強化個人各種現實和潛在能力,從而使某種現實或潛在能力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個人的發展也就形成了。在積極人格理論看來,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swb,也稱主觀幸福感),因人而異,不完全由生活本身的客觀質量所決定。不同的人對同一種生活會產生明顯不同的主觀幸福感,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生活中也可能產生同樣的主觀幸福感。

心理學家發現經濟因素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不大。myers曾研究二戰後美國及一些發達國家五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水平與這些國家人民的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他發現經濟實現巨大增長,但這些國家人們的主觀幸福感並沒有什麼實質性變化。經濟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一個確定的閾限(有些西方心理學家認為是一年8000美元),只要過了這個閾限,財富對主觀幸福感基本不產生什麼大的影響。

真正對我們的幸福感造成影響的是人際關係狀況,主要指朋友關係、夫妻或家庭親情關係,它們才是主觀幸福感最主要的影響指標。

量化你的幸福感

積極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研究範疇是個人的積極體驗,分為兩種:一種是感官愉悦,另一種是心理享受,也就是打破自己固有狀態或超越自己時產生的積極體驗。

與感官愉悦相比較,心理享受常常與創造關聯,更具有社會意義和個人意義,也更有利於個體的成長和幸福感的產生。但在生活中,大多數人卻會選擇感官愉悦,比如寧可看電視而不是閲讀,寧可逛街購物而非運動。

心理學家對積極體驗進行量化描述,公式是:體驗積極事件的總時間—體驗消極事件的總時間=純積極體驗量(well-being amount)。純積極體驗量的大小常常是評價一個人的積極人格狀態的重要依據。也就是説,每一個渴望自己獲得更多職場幸福感的人,應該有意識地為自己尋找更多的工作挑戰或培養自己的能力,讓體驗積極事件的時間遠遠高於體驗消極事件的時間。

另一個重要概念是樂觀(optimism)。如果職場中的每一個人都像早期的心理學家那樣,認為樂觀是天生的,自己已經天生是個悲觀主義者,那就別再費勁尋找什麼職場幸福感了。

事實上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樂觀是後天形成的人格特質,大部分人都可以通過學習而形成“習得性樂觀”。樂觀的人會把面臨的困難都歸因於暫時性的、外在的因素,在任何環境條件下,他都會朝最好的結果去努力,並相信自己的努力。

這種對自己和結果的信任值越高,這個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可能性就越大,這正應和了心理學的另一個理論“自我效能”——對自己能力與效率的樂觀信念可以獲得巨大的回報。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有韌性,較少焦慮和抑鬱,生活得更健康,擁有更高的成就。

q&a

幸福:最終衡量一切的通用貨幣

staffers:和過去相比,新世代的人在幸福觀、工作觀和生活觀上有何不同?在你教積極心理學的7年時間裏,年輕學生都有哪些變化?

shahar:現在的許多年輕人簡歷越來越輝煌,這在XX年前是很難想象的。但深究到心理學層面可以發現,獲得這種卓越表現需要付出巨大代價——人們罹患焦慮、抑鬱的比例大大增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由於太執著於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輝煌的資歷,而越來越早地接受抗焦慮、抗抑鬱的藥物治療。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很多人上大學的目的是希望找尋生命的意義或此生致力的事業,而現在的人念大學是為了掙更多的錢。錢並非不重要,但研究證明,在基本物質需要滿足之後,錢對我們幸福感的獲得作用非常有限。

staffers:中國職場和美國職場對工作有哪些不同的觀點,尤其是對成功和幸福的理解是怎樣的?

shahar:中國的職場和美國區別並不是很大,但中國人的職業動機遠遠強於美國人的職業動機。因為美國社會相對富裕、發展穩定,而中國處在社會的轉型期和急劇的變革期中,每一箇中國人都不希望自己被落下,希望成為巨大變革的一個部分,因而事業的驅動力非常強。這是最核心的區別。

因而,相比較而言,中國人追求的職場成功和幸福感,更多地圍繞工作、事業為中心,他們在家庭、親密關係、個人樂趣方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更少;他們對個人價值的評價也更多地以職業成就作為單一標準。

staffers:積極心理學倡導我們要“停下來思考”,但職場的環境本身就在推動你不得不應對挑戰和變化,身邊的人也都在急速前進,你怎麼能夠停下來呢?

shahar:如果我們想擁有非常完美的肌肉,不是每天鍛鍊十幾個小時,而需要更合理地安排每次鍛鍊之間休息的時間。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説,做得更多並不意味着就能得到更好的結果。只有你真正認識到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自己幸福感的來源在哪裏以後,才能更好地發揮潛能。那時,你可能反而會停下來花更多時間在你的家庭和親密關係上,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跟在很多人身後亂跑了。

當我們得到並珍惜我們認為是最重要的東西時,就能獲得長久的愉悦感。可能每個人都有各自認為重要的東西,但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家庭、親密關係、朋友等人際關係是影響我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staffers:很多人常常覺得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是什麼原因阻礙了我們深刻地認識自我,知道自己是誰、價值何在呢?

shahar:有幾個主要原因:第一,我們失去了和過去、和傳統文化的聯繫,比如現在中國人捨棄了傳統的儒家文化,卻期待創造新的東西或外來文化來使自己清醒。

第二,失去和家庭、祖先的聯繫,我們中的很多人從來沒有了解過自己的家譜、自己的祖先從哪裏來、什麼性格,也不關心祖輩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文化。

第三,時間的缺乏和緊迫感,很多人都太忙碌,以至於沒有時間停下來認真想想自己要什麼。現代社會有太多的噪音,包括手機、電視、網絡等等,我們基本上不能忍受和外界脱離聯繫。以前我們非常安心於在火車上無法跟人取得聯繫,而現在手機上網都安排到飛機上了。表面上是技術進步,實際上是對人的權利的剝奪——你沒有辦法拒絕工作,也不能享受片刻的獨處。

第四,現代人都是速食主義、對症下藥的,任何行動要求立即見效。但現代人一旦遇到工作壓力或情感痛苦,就尋找噪音性的事物來緩解,這反而阻礙了你內心的深入思考。因為痛苦正是內心向你提出了抗議,但由於承擔不了這種痛苦,你選擇了逃避。

第五,現代人都太過強烈地需要獲得社會認同,而沒有在得到這種認同的同時,問問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可能是媒體都在塑造快速成功的典範,令大眾忽視這些成功的人在輝煌之前經歷的困境是他們難以想象的。

讓我尤其驚訝的是,這樣的趨勢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的差別不大,全球範圍內都呈現同樣的狀況。

幸福感攻略:尋找行動和反思的平衡

解決方案1生活在當下

很多人常常在工作時打開手機、電腦、e-mail,認為自己能夠同時兼顧好幾件事情。研究證明,這樣的狀態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表現。無論是採取商業行動還是進行反思,活在當下非常重要,只有專注、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情,減少其他干擾,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解決方案2學會對時間掌控

很多管理者的權力很大,但卻很難把手機關掉,真正斷開和外界的聯繫進行深度獨處和反思,其實這樣會影響他的智商表現,也影響他的領導力表現。

理想的時間掌控狀態應該是這樣的:當你要處理某件事時,就應該讓祕書把電話切斷、拒絕一切來訪者,哪怕只是短短的10分鐘。當你和家人一起時,要把所有通訊方式都斷掉,拒絕工作打擾。這才是對時間的控制。

解決方案3建立生活時間表

就像在日程表中列清你要和誰見面一樣,你也應該列出專門的用來反思以及和家人共度的時間,使之成為日程表的一部分。個人的生活同樣需要用經營商業的態度來對待,所以你可以有兩個日程表,一個是你的商業時間表,一個是生活時間表。通過商業時間表你可以獲得金錢,通過生活時間表你將收穫幸福。而幸福才是最終衡量一切的通用貨幣。

解決方案4和家人一起

我們跟家人一起時應該度過一些真正有意義的時間,不是簡單地住在一起,而是要彼此瞭解、彼此關心對方內心的感受,和對方交談、玩樂。

出處: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