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領灰色心情誰讓你的心漸漸荒涼


粉領灰色心情誰讓你的心漸漸荒涼

壓力並不一定都像千鈞大石一般明明白白地壓在心頭,有時候,情緒像大雨來臨前的天色,灰色低沉,明明有空間,卻被灰色填滿每個縫隙。怎麼掙扎,似乎都無能為力。濕搭搭的灰色纏繞着,繼而滲透,只能等待大雨傾盆之後片刻的晴空。但是之後,或早或晚,還是被強力拉回一般,回覆到陰霾的顏色……

有多少人正糾纏在這樣的灰色裏,掙扎並承受?按照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以及國內眾多知名媒體不久前啟動的“2005年中國員工心理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參加調查的人中,有25.04%的被調查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就是説每四個被調查者中就有一個人存在一定心理健康問題。其中,2.24%的被調查者存在着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有22.81%的被調查者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數據並不是權威,但仍然反映出某種程度的真實——

“粉領”灰心情

amy對着梳粧枱的鏡子,神情由沮喪到焦躁,手中的眉筆重重地擲在精巧的化粧包裏——這已經是今天早晨第三次重新上粧了,但她仍然不滿意,看着左邊稍稍高過右邊的眉尾,對出門幾乎懷了一絲恐懼:想像出門之後,電梯中相遇的鄰居、小區保安、早點攤的小妹、出租車司機……每個可能遇到的人都會譏笑她,就因為看到她眉毛的缺陷。

更讓amy恐懼的是辦公室,那空調涼到令人膝蓋痠痛的辦公室,神情嚴肅,嘴角卻挑着職業化微笑的同事,雖然不知他們心裏都在想些什麼,但amy覺得,他們一定會在心裏譏笑自己,上司也會覺得她邋遢無能……這個“五大”之一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一個在外人看來領子白到不沾塵土的地方,卻讓amy感到白色的荒涼。

“每到週一早晨我就會心慌,渾身都不自在。”amy告訴我,她會一直擔心到一天工作結束。擔心自己的形象,擔心忘記帶東西,擔心工作出差錯……amy覺得自己時刻都置身在別人挑剔旁觀的眼光當中,逃不出。

事實上,amy並不是特例,這次心理健康調查結果表明,有27.45%的被調查女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只有22.08%的被調查男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儘管男人有時也感到壓抑或煩躁,但心思敏感細微的女人,情緒更容易被一件小事激惹。在對數據的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覺不開心和鬱悶,而且女性常會覺得生活無趣,也經常會覺得自己在事情中不能擔當有用的角色。

“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意思,重複單調,不過是一個小員工,卻又要打起12分精神做事,也不知到底為什麼。”amy甚至常常會懷疑人生的意義。儘管amy的收入足夠讓她買許多漂亮裙子,但試穿新裝時的瞬間快樂卻不能延續。

“結婚?我沒有信心。”amy一點都不贊同記者的建議。而且,結婚以後生不生孩子?生孩子的話,工作怎麼辦?結婚生育,繼而養育,生理期,甚至若干年後才會到來的更年期,都被誇大為錄用女職員的最大“弊端”或麻煩。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所長譚琳説,傳統的社會性別觀念仍然對勞動力市場產生着影響,這加劇了女性在就業競爭中的不利處境。

隨着城市競爭的激烈和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的加劇,甚至連女性自己也不得不接受這種與生俱來“短處”,時常擔心自己出差錯。女性來自工作和職場的壓力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女性心理健康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5年騷動期

人們説婚姻有“七年之癢”,其中的男女,總會在折騰一番後或離散或歸於平淡。此次調查發現,原來職業也可以讓人“癢”。

“沒什麼,就是覺得煩。”小王是做媒體的,做了將近5年,幾乎沒有特別順心滿意的時候,想要跳槽,又有些擔心:另一個地方就會更好麼?也不一定吧?但是,呆在這個地方,向上看,幾乎都是1970年代生人,升遷是不大可能的,不僅自己沒有升遷的指望,還要忍受着眼看自己的同學當上這個主任那個經理,或是開着“馬6”經過自己身邊的酸澀和痛楚。

等他下班的時間裏,小王一共反覆推拉了6遍抽屜,以確認是不是鎖好了,出去吃飯的時候,小王又返回查看剛剛寫好的一篇消息稿,看看有沒有弄錯裏面的名字的頭銜。“弄錯就完了”,小王對這份工作早已沒有了愛,但仍然堅持,像維持一段雞肋一般的婚姻,機械而慣性,同時懷着強烈的不滿——有時候表現為倦怠,有時候則是大發雷霆,尤其是對自己親近的人。

“我看不到未來,又不能不工作,現在工作就是謀生。”小王隨時動着離開的心思,等待更好的機會,但這種等待並不是胸有成竹地、平靜地等待,而是像等待戈多一般,有些茫然虛無地等待。

小王有個好友李,也是同事,工作十來年了,也做着跟小王相近的事情。“其實,工作就是這麼回事,這山望着那山高,其實看開了都一樣。”他喝乾杯子裏最後一口啤酒説,剛開始工作很有激情,有新鮮感啊,工作兩年沒什麼變化就開始煩了,動心思了,如果沒有什麼機會,過了這段時間,也就慢慢平靜了。

李的話恰恰印證了這個調查結果:工作年限在5年內的被調查者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比例較高,尤其是工作年限為5年的人這一比例達到了30.4%。工作1年及以下、2年、3年、4年的被調查者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比例依次為:26.8%;28.3%;26.4%;27.4%。而工作6年以上的人羣這一比例則迅速下降,6-9年的為22.4%。同時,工作16年以上的人羣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比例最低,僅為19.2%。

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工作在5年內的人與工作6年以上的人相比,更頻繁地出現下列狀況:感覺不開心、有點鬱悶;對自己沒有信心。

上海波引特企業管理諮詢公司資深人力資源顧問邱俊介分析,對大多數人來説,有四個時段最可能產生職業危機:擇業和就業初期時的定位危機、工作5年左右的晉升危機、40歲時的方向危機、50歲以後的飯碗危機。這其中,兩個出現在參加工作5年時間內。正因為如此,很多有經驗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才會有職場新人“五年之癢”的説法。

從職業發展角度分析,在應屆畢業生涉入職場後,第1年是角色轉換期,還未適應新的環境,又面臨外部各種現實的壓力,精神會比較緊張。到了第2年,職場人士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工作技巧,可以獨立完成一些執行面的工作內容,這時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自我定位,如何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未解的問題,以及現有工作的雙重壓力,使得這一階段的人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在定位危機之後,工作了3~4年的人,在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將獲得個人職位晉升。另一些因為能力提升速度不夠,或其他因素影響而導致5年之內還未獲得晉升的人,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心理緊迫感,這就是人力資源管理者所説的“晉升危機”。

只是因為“1980後”?

對於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職場人士,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出明顯的問題:數據顯示,1980年代出生的人有31.7%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其次是1975-1979年出生的人羣,比例為29.9%;1970-1974年出生人為25.4%;而196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心理相對比較健康,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比例僅為22.7%。

“他們這些20來歲的孩子,又沒有什麼家庭拖累、生活壓力,就是工作嘛,掙了薪水自己花,我們又不要他來養,還整天一副愁雲慘霧的樣子。”張輝爸爸對兒子很不滿,在他的印象中,這孩子自從國中開始逆反期之後,似乎一直都沒有從逆反期走出來。

出生在1982年的張輝確實心情不好。國小在家裏學校都受寵,可是自從上了中學,學習壓力突然來了,雖然才上國中,家長和老師就開始時不時地進行關於大學聯考重要性的教育。“不知是氣候緣故,還是我自己的心態,總之,從上中學起,好像天就沒有那種很藍的時候了。”張輝説。那個中學是所重點學校,大家都玩命學習,張輝國小時就很聰明,到了這個學校顯現不出了,對於他這樣的成績排名中等的學生,老師基本上是不聞不問的,甚至參加什麼活動都想不到他。

在張輝看來,被遺忘的命運似乎一直跟隨着他,以中等的學習成績,考到一所普通大學,學的雖然是法律,熱門專業,可是出來找工作時犯了難:由於大學擴招,四年苦讀換來的文憑突然不值錢起來。一次次被拒絕的求職經歷再次跌破張輝的心理底線。

後來託了人介紹,進了一家國有背景的公司做文員,雖然離專業有些遠,不過好在有工作了,父母很滿意。但張輝始終心有不甘,想想自己竟然就做了這樣一份工作,這麼大還跟父母住一起,這點薪水,連一套房子的洗手間都買不到,不禁悲從中來……

如果對數據進行更細區分,1980年代及以後出生的人有3.8%的人存在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而1970-1974年出生的人這一比例僅為2.2%。

到底是職場新人的緣故,還是“1980後”的緣故,造成這樣一個結果?或者,只是因為網民中1980年後出生的人更多?

負責撰寫此次調查報告的羅丹萍更傾向於認為這屬於“1980後”的問題。她指出,“1980後”的職場新人,成長環境比較順利,沒有經歷過他們前輩所經歷的那些磨難,抗壓力能力相對較弱,也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但是,從另一方面説,在“單位”的概念滲入每個人的觀念的年代,人們很少會出現沒有歸屬感和對未來的恐慌感,經歷生活的苦楚時還有一道心理防線;而“1980後”則失去了這一道實在又虛無的“單位靠背”,加之在社會快速轉型期的眩暈下,人與人之間出現的不良關係和距離,都是造成心理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人力資源專家認為,對於在職場中造成的心理問題,如果是“疏解定位危機”和“晉升危機”造成的壓力,可以通過促進各級機構的扁平化,讓個人在組織中能夠承擔的工作任務更加多樣等方式解決;另一方面在社會價值的導向上,也應從傳統的“管人”、“做官”是有能力的表現,轉向以“專業”為導向的認知。

可是,到底是職場壓力影響了我們的心理,還是不健康的心理影響了職場生涯?這也許是下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