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上班族有工作倦怠狀態 上班不到4年比例高

中新浙江網12月9日電 “早上一睜眼,就開始痛苦,要是不用上班該多好”,一年將終,而工作倦怠這種症狀也在上班族之間瀰漫開來,有的還到人才市場瞭解信息,盤算着拿好年獎終後另謀高就。一本《職業倦怠自治手冊》中顯示,中國目前有70%的從業人員表現出了各種程度的倦怠症狀,其中政府公務員、教師、醫護人員、企業職員等患有職業倦怠的現象尤為嚴重。而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日前對上海的上班族做的一次工作倦怠的調查中發現,有40%對工作感到倦怠。

40%上班族有工作倦怠狀態 上班不到4年比例高

工作倦怠有三項指標

杭州靈棲心理諮詢中心主任陸建華介紹,工作倦怠最早出現於上世紀70年代的西方國家,用以描述以人為服務對象的職業領域中,個體出現的一系列負面的心理症狀,如長期的情感消耗、身體疲勞、對服務對象的不人道態度和工作成就感降低等。按照國際公認的定義,衡量職業倦怠的三項指標分別為:情緒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

情感衰竭:認為自己所有的情感資源都已經耗竭,感覺工作特別累,壓力特別大,缺乏工作衝勁和動力,在工作中有挫折感、緊張感,甚至出現害怕工作的情況。

玩世不恭:刻意與工作以及與工作相關的人員保持距離,對工作不像以前那麼熱心和投入,喪失工作主動性,懷疑自己工作的意義,不再關心自己對工作是否有貢獻。

成就感低落:對自己持有負面的評價,認為自己不能勝任工作,或認為自己的工作對他人沒有什麼貢獻。

上班不到4年最易工作倦怠

上班族工作倦怠的重要癥結是,“缺乏人生方向與遠大目標”。如果清楚自己的人生往哪裏去,知道要將自己打造成什麼,即使一路走來顛簸失意,也不會因一時失落,覺得疲累不堪、抱怨連連。

陸建華主任提供的一份資料———中國人力資源機構的權威調查數據顯示:政府部門、公共事業部門為工作倦怠出現比例最高的行業,工作倦怠比例達到52.00%,專業服務、財會、法律行業為工作倦怠出現比例最低的行業,僅為27.18%,通訊、電信業(44.90%),教育、培訓機構(43.98%),金融業(42.86%)等行業也較低。而且女性的工作倦怠程度明顯高於男性,上班不到4年的人工作倦怠的比例最高,“四年之癢”是許多初參加工作的人面臨的共同問題。

調查發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導致職場人士產生倦怠:工作努力,但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對單位內部的溝通狀況不滿;組織不夠公正,單位內部的規章、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對直接上級的管理方法和風格不滿意;認為所從事的工作不具有挑戰性。

很少有人向醫生求助

與工作倦怠人羣越來越多成對照的是,因工作倦怠而進行專業心理諮詢的少之又少。陸建華主任介紹,中華醫學會曾做過一項調查,在綜合醫院神經內科、心血管科、消化科就診的病人中,大約每4人中就有一人有抑鬱焦慮症狀。有專家估計,在內科病人中,有至少40%的人實際上是情緒問題或者心理問題導致的軀體反應。長期的工作倦怠也會造成腹瀉、失眠、心慌、胸悶等種種症狀,但往往檢查下來,查不出器質性的病變。如果不配合心理治療,光是吃藥是沒有明顯效果的。

應該説,很多人都會在一段時間出現工作倦怠,但有些人會通過自我心理調整、向他人傾訴以解決問題,或通過跳槽、再培訓來改變工作環境等方式,緩解工作倦怠的症狀。然而,有些人長期從事機械的工作,加上家庭、感情、人際關係等種種矛盾,變得討厭上班,但又為了養家餬口而苦苦掙扎,久而久之,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會造成很大影響。而在35歲以上的人羣中,由於工作上沒有新的挑戰,又失去重新換工作的勇氣,這種症狀更加明顯。

單位可通過eap幫助員工

陸建華主任認為,如果一個環境給你帶來了不良症狀和障礙,那麼你在這個環境中就會遇到許多心理上的衝突。要解決這些症狀和障礙就得去認識你身上存在的衝突。工作倦怠是難免的,情形有輕有重,最主要是本人能夠了解清楚產生工作倦怠的原因,並想辦法從根本癥結上解決問題。大部分通過幾次心理諮詢,可以在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下,探究到一些本質的問題。國外企業則常採用eap(員工輔助計劃)來幫助員工消除工作倦怠。

eap是早期發現和解決那些在工作過程中會影響其工作表現的有關工作和個人問題的干預計劃。eap解決的問題不僅包括員工在職業中所受到的壓力,還包括其他與員工工作有關的個人問題,如健康、婚姻、家庭、理財、物質濫用、情感障礙等。據統計,目前在美國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企業員工常年享受着eap服務。

雖然在杭城還沒有國外那麼完善的eap服務,但也有一些類似的服務內容,如企業心理培訓計劃。陸建華主任介紹,計劃包括專業心理評估,由專業人員採用專業的心理健康評估方法評估員工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導致問題產生的原因,協助企業瞭解員工,有效提高員工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管理。有員工心理測查及評估,對員工進行個人心理健康狀況測查、工作壓力測試、個性測試、人際關係測試、職業傾向測試等,舉辦面向企業員工的心理講座和培訓項目:包括如何解決工作中的情緒問題、如何提高溝通能力、如何進行時間管理、如何進行壓力管理、如何提高表達能力、婚姻家庭問題協調、子女教育問題協調等。

作者:記者羅堅梅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