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人才資源管理對軍隊人才建設的啟示

美國的NBA職業籃球,是高水平籃球運動的代名詞。它以高超的競技水平、精美的包裝和奪人耳目的廣告宣傳,吸引着全球眾多愛好者的目光。NBA聯盟自1946年成立以來,已經走過了近60個春秋,培育了“巨人”鄧肯、“籃球之王”張伯倫、“天勾”賈巴爾、“魔術師”約翰遜、“大鳥”伯德、“飛人”喬丹等眾多明星。從籃球場聯想到戰場,兩個不同領域、兩種不同性質的活動,具有許多不可比之處。但就競爭對抗來説,二者也有相通之處。研究NBA人才資源的管理做法和經驗,對於我們思考人才建設,特別是科技人才建設,還是有所
啟發的。

NBA人才資源管理對軍隊人才建設的啟示

“選秀”的啟示:人才選拔應堅持實踐標準,注重能力

NBA選秀制度是這部聯盟機器的 發動機。NBA人才資源理論認為,要想選擇高水平的球員,首先必須把全世界高水平球員納入可選擇的範圍。目前,NBA的29支球隊都有各自的球探,他們頻繁出入美國本土和海外賽場,瞭解具備實力征戰NBA的球員。我國最優秀和最有前途的三大中鋒王治郅、姚明和巴特爾,就是最先引起NBA球探注意的。球探查明情況後,需要經歷三個環節的考察,即球員個人試訓,選前資格審查和到訓練營受訓。到訓練營受訓時,NBA隊醫、醫學專家、各隊教練員和球探紛紛到場,進行技術、戰術、體能、訓練測試,經過上述程序之後,才能正式入選。

在人才發現與選拔的問題上,我們以前注重的是“伯樂相馬”,所謂先有伯樂,後有千里馬,就是對這種模式的肯定。伯樂對千里馬的發現,固然功不可沒。但是,長期的實踐證明,世上的千里馬多多,而伯樂有限。變“相馬”為“賽馬”,在賽中選優,這應該是NBA給我們的重要啟示之一。

賽馬有一套客觀標準和穩定的制度,重實踐檢驗。俗話説,“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究竟什麼是軍事人才,無論概念如何界定,最終都離不開這樣一個事實:能打勝仗的、能把部隊治理好的、有實際創新能力的、能把本職工作幹好的,就是軍事人才。

隨着NBA的發展壯大,NBA選秀已成為精心組織的、媒體趨之若鶩的盛大聚會。在這樣一個聚會上,評價每一名球員都是用數據説話。在NBA的網站上,你可以查到每位選秀球員歷史戰績,在一些大賽中的上場時間、投籃數、投中比例、進攻和防守籃板、蓋帽、搶斷、助攻、犯規等,球員創造的記錄以及工作簡歷等。五花八門但又井井有條的數據不但給媒體提供了宣傳素材,也讓球隊經理、教練、球員等很容易從中發現他們的不足。

宂餘配置的啟示:人才資源的配置適當和適度,不追求急功近利

我們大家都知道,籃球比賽,雙方各出場5名隊員,但NBA每支球隊則有12-15人左右,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板凳球員”,整個賽季都少有機會上場,一個賽季平均上場時間不超過數分鐘的更是大有人在。NBA球員平均年薪以數百萬美元計算,養活這些高薪隊員對球隊不是一個小負擔。

以賺錢為目的的球隊老闆,為什麼不精簡球隊,剔除那些不能上場又拿着高薪的“板凳球員”呢?NBA的老闆是這樣考慮的:宂餘配置,儲存人才,養精蓄鋭。

宂餘配置和精確配置是兩個相反的概念,與後者強調定崗定位相比,宂餘配置也強調精確,是放大需求後的精確。同樣,二者都強調工作飽和度,但宂餘配置是在考慮工作性質、難度、工作量、人員特點後的適度飽和。説到底,宂餘配置擯棄的是教條和呆板,講求的是適當和適度。

從表面上看,宂餘配置使NBA建設的成本增加了。實際上,NBA建設成本的真正黑洞在於本身的管理過程(比如決策的失誤、內耗等),宂餘配置對NBA財力的影響其實微乎其微,更別説合理的宂餘配置對球隊建設的積極影響了。

NBA這種對“板凳球員”的感情,使球隊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協同力。NBA2002-2003賽季,我國球員巴特爾所在的聖安東尼奧 馬刺隊獲得了NBA總冠軍。當年的巴特爾是鄧肯的第三替補,屬於“板凳球員”中的“板凳”,連季後賽名單都沒有進入。然而,因為球隊得冠,巴特爾不費吹灰之力就戴上了許多球員一輩子都夢寐以求的總冠軍戒指。巴特爾並非無功於這支球隊,正是由於巴特爾的存在,鄧肯才能在平時和大巴的對抗訓練中保持很好的狀態。NBA要求個人價值與團隊價值相聯繫。

績效考核的啟示:重在建立一種激勵機制,鼓勵個人冒尖

NBA球星雲集,誰是最好的球員?誰是最有效率的球員?恐怕每個球迷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這有點像一些單位評選先進個人,雖有總的原則,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績效考核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幾乎沒有一家單位的績效考核結果不受到質疑。認同差、説不清,是績效考核過程中常常碰到的難題。

NBA在這方面有一些獨特的做法。比如回答誰是NBA最有效率的球員?NBA會做出一張“效率統計排行榜”,它是對球員幾十項數據進行統計後核算出來的。數據説起來很枯燥,但數據也最有説服力。NBA的績效考評已融入社會。打個不太確切的比喻,如果説考評數據是原料的話,圍繞NBA轉的媒體、評論員、記者、教練,甚至球迷,就是 廚師。他們在加工製做“美味佳餚”的過程中,也參與了NBA的考評活動。

在NBA,評價球員的指標多如牛毛,什麼“全明星”、“得分王”、“三分王”、“扣籃王”、“最佳新秀”、“最佳防守球員”、“進步最快球員”、“最佳教練”、“最佳球隊”等,不一而足。就説MVP吧,不但有常規賽MVP,季後賽MVP,還有每週最佳球員、每月最佳球員;就是每輪比賽結束,也要評選一個“五佳球”,讓電視編導們剪輯下來,從各個角度,用慢鏡頭、局部放大等手段,反覆播放,以饗觀眾。正所謂“賞不逾時、罰不列遷”,NBA很好的掌握了激勵的頻率和節奏。同時,NBA不完全追求全面優秀,更注重單項冒尖。實際上,真正拔尖的科技人才都是專才。

NBA的各項評選,機制都不太一樣。像“得分王”,是根據常規賽的得分統計,誰得分最高誰就為王;“全明星”呢,根據球迷在網上的直接投票,不但決定全明星的歸屬,還決定首發位置;技巧、扣籃和三分等王座,是根據在全明星期間報名參賽的選手現場表演決定的。另外,MVP是根據體育記者投票選出的,不但要看本人在常規賽的個人成績,還要看對整個球隊的幫助。

在這些“考核”中,觀眾、媒體、球員,全部被調動起來了,連大洋彼岸的中國球迷都是爭先恐後地為自己的偶像投上一票。從現代管理的理念看,NBA管理是在社會範圍創造了一種“場”和“勢”。未來軍隊,也應該是精英羣體。閃爍的羣星,只有鑲嵌在社會的天幕上,才能光照人間。

在人才資源管理上,NBA還有許多值得思考研究之處,如人才與收益等。正是這些有效管理機制,成就了NBA的事業。軍隊是為國家利益而存在的,軍人是一個重奉獻的職業,但就人才資源管理來説,應當再拓展我們的視野,領會、借鑑和汲取各方的好經驗,將其運用於部隊人才建設之中,以利於人才戰略工程的實現。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