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第一》中的管理啟示

半部《論語》可治天下,讀《論語》,猶如讀着一本管理寶典。管理書籍浩如煙海,管理大師多如牛毛,但中國企業的管理現狀並沒有因為林林種種的管理思想,和百花齊放的學術理論,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中國曆來不缺少管理思想,缺少的只是管理思想在企業中的具體運用。

《論語·學而第一》中的管理啟示

作為一位思想家,孔子給我們的印象是理論建樹高於其實踐功績。儘管把從政的道理講得很清楚明白,但卻僅有短暫的從政實踐。這樣,一般論者攻擊孔子為空談家,是典型“秀才造反型”的。然而,如果我們認真閲讀《論語》就會發現,孔子提供給社會的多是非常具體可行的舉措,即便有理論闡述,也是方法論。

半部《論語》可治天下。實際上,《論語》藴涵的眾多閃爍着智慧光芒的哲學思想。《學而第一》是《論語》中的首篇,共16章。在《學而第一》篇裏,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能給我們帶來什麼管理啟示呢?

管理者的心態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從政,但幾乎一輩子沒有得到大展才學的機會。所以到了晚年,他回憶起自己的經歷和心境的歷程,對孜孜以求的弟子講了自己的體會,説無論在什麼樣的境遇下,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中國人的人性相通,從孔子説的心態問題上,管理者尤其是職業經理人,應該能從中發現對自己有益的內容。

立志要做職業經理人的人,都會遇到不同的境遇。有的人有機會,有的人連機會的邊都摸不到,總是在感慨懷才不遇。這是現實,儘管有點殘酷。這才是做職業經理人或管理者首要的立身之命。

誠然,一個經理人,滿腹才能而且能夠得到企業任用,得到施展發揮的機會,自然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這是一種際遇——“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接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實際上説的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情況,就是即便沒有被任用,而能夠“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贊同我的學説,紛紛來和我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因為,至少這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自身的潛在價值;第三種情況就是“人不知”,即“我的才能不被別人認可或瞭解”,那麼,我們立志要做職業經理人的人,也要做到“不怨恨”,要繼續保持自信。

反過來看,我們也可以把這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或管理者從學習到被任用的一個漸進的過程和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學到了東西,但還沒有被人認可、知曉;第二個階段,是隨着自己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的成熟,逐漸有了知名度,而得到社會、同行的重視;第三和階段,就是終於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也説明在你不被認可的時候,也很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學力不夠,有什麼可怨恨的呢?

這段話不僅説明了一個職業經理人在不同境遇下應該保持的良好心態,我們還可以看到作為一個管理者,必須始終把“學習”作為一個首要的目標。在不被人們瞭解的時候,不怨天尤人,而仍要學習;在被任用之前,要多接觸社會,多接觸同行、專家,把學習和交流作為樂趣;“學而時習之”當然是經理人的理想追求了,同時也説明了“學”的重要性:被任用的前提是“學”,“學”的目的是被任用。在普遍追求實際利益的今天,能夠像這樣把學習放在首要位置並時刻學習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如何才能提高管理技能和經營知識呢?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去企業打工,在接觸企業實際的情況下,有所感悟。這其實也是孔子所説的“學而時習之”,實踐不是學習的惟一渠道,但如果缺乏實踐的學習,將沒有任何意義。同時,也只有在實踐中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先學什麼、怎麼去學——這就是“以用促學、學以致用”。

最根本的管理工作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孔子認為,“君子”應該抓根本問題,抓住了根本問題,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其實這話還不是孔子本人説的,而是他的一個叫“有子”的學生的高論。有子為他這個觀點還找了理論依據,在這句話前面,他説的是“孝悌”問題。他説:“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什麼意思呢?是説:“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司,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進一步説,不冒犯上司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有子的意思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是家庭,如果家庭穩定,社會基礎就穩定;社會基礎穩定,整個社會才和諧。

從中,我聯繫到了現在的企業管理實踐,不少企業老闆甚至包括一些職業經理人,都沒有抓住企業管理最根本性的問題,陷進了日常管理的瑣碎工作中。實際上,作為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只應該管理企業最根本性的問題,其他具體事務各有其司。企業管理要抓根本問題,根本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所以企業管理者應該“務本”。這裏所説的“本”,就是企業的基礎管理和戰略管理。現在很多企業講究一把手親自抓銷售,或者親自抓技術,顯示一下企業對某項具體工作的重視,或者作為特殊時期的特殊手段是完全可以的,但這些工作畢竟是副總應該做的事情,一把手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崗位上來,做企業最根本、最基礎的管理。這樣,企業自然就會按照企業發展自身的規律自行運轉了。

有子關於“孝悌”的看法,我們可以聯繫到企業中來,假如企業每個部門都做得好,每個部門裏的職員都做得好,那企業不是好管理了嗎?所以,企業管理的觸角要伸向企業基層,從每個職員、每個部門抓起,所謂“管理無小事”,不要怕事情煩瑣,也不要迷信一招一式能夠奏效。

另一方面。企業管理的手段中,制度固然重要,但思想培養尤其起着決定性作用。這和西方管理學略有不同。中國古代也一直有“法制”和“德制”的爭論,在中國現代企業裏,這兩者都要兼顧。我們可以把企業的“德制”叫做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的核心其實還是思想、理念,還是企業價值觀和個人價值觀的統一。價值觀形成後,才達到企業管理的理想狀態。所以,有子明確地指出了企業管理的核心任務,不僅是具體工作鏈條的形成,而更應該把樹立明確的、統一的價值觀作為工作的重點。

嚴格自我超越修煉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段關於“三省”的論述,我們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對我們企業的管理實踐又有什麼意義呢?

企業裏,消極怠工的現象非常普遍。這時,老闆或者高層管理者應該怎麼辦? 

員工能夠心悦誠服地盡心盡力,除了員工個人品性的因素,最主要的還是企業制度環境的問題。員工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裏做着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憑什麼不好好做呢?但這些大道理説來簡單,要做到可不是個小工程。

按照曾子“三省”的觀點,作為一個員工,你第一要考慮的是“我今天為企業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有沒有偷懶耍滑?既包括具體的工作內容,還強調了員工對待工作的態度。

第二要考慮的是“人際交往中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包括同事之間、客户之間,甚至和上司、下屬的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表現呢?

第三就是要問問自己今天又學了點什麼知識、技能,有哪些得到了運用。

如果你的手下每天都做這樣的自我審查、自我批評,那做老闆的該多麼欣慰和省心啊!你的員工都將成為辦事幹練負責、交往誠實可信、善於學習並用於工作之中。如果哪個員工在這三方面略有不足,連他自己也受不了這“三省”的折磨了。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代價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背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忠誠。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對最高統治者的道德要求。替員工説句話:憑什麼讓我“三省”呢?我今天確實磨洋工了,因為你這個老闆不值得我賣力氣!説到底,要想達到這樣的理想境界,沒有老闆自己的首先“三省”,就不會有消極員工的自我譴責。

員工崇拜一個老闆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老闆要“講忠誠”、“講信用”和“有才幹”——這也是曾子提出的“三省”的具體內容。

但是,曾子的“三省”要求,講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就不容易了。這看似簡單的要求,實際上是一種嚴格的自我超越的修煉。

管理者應該遵循的四大原則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這是孔子直接針對管理而發的言論。“千乘之國”在孔子的時代算是個大國家了,這就是孔子對大國家治理的建議。

如果我們把孔子時代的“千乘之國”看作一個大企業,孔子對“千乘之國”最高統治者提出的建議,也同樣值得我們的企業管理者借鑑:

一是“敬事”。就是以恭敬的態度來對待人和事,態度端正、動機良好。態度應該是大企業管理者的首要必備品質。如果一個企業的動機有問題,必然會反映在企業發展戰略上。而一旦企業發展戰略制定失誤或有偏差,與社會理想相背,這個企業是不會有前途的。

二是“信”。誠信問題,不僅是企業內部的誠信,也包括對外聯絡、交往、合作的誠信。不誠信帶來的影響對任何企業都將是致命的,但對小企業、小項目來説,本來就沒打算做百年產業,死就死掉了,反正撈了一大把,損失就當成本了。而對於大企業來説,首先直接經濟損失必然大,更重要的是本來是長期企業的構架和潛力,都將毀於一旦,這潛在的損失更讓人痛心。

三是“節用”。孔子是針對當時大多數統治者生活奢侈而言的,但如果我們僅僅要求企業老闆在個人開銷上省吃儉用是不夠的。我們理解的“節用”,應該是想方設法節約企業開支、降低成本。我接觸過一些企業,連續幾年發展勢頭很好,銷量上升、市場價格穩定,但就是年終利潤上不去,原因何在?這種情況大抵可以從成本角度找找原因。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最容易增加而又不容易察覺的一是管理成本的增加,二是銷售成本的增加。在樹立了正確的發展戰略思想和正確的行為價值觀之後,在內部管理上降低成本是很具體的管理細節。

第四就是“愛人”,即善待員工。企業裏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員工來完成的,企業所有利潤都是通過員工的工作來實現的,而員工的工作心態對企業運作的效率影響又是非常直接的。

怎麼善待員工?孔子對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提出的建議是“使民以時”。結合到我們現在的管理實踐,就是應該“用適當的方法來使用員工”。那麼,怎麼才是適當呢?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的企業文化下,“適當”的標準肯定不一樣,這需要管理者根據自己所在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總起來説,就是高尚的發展目標、誠信的經營原則、努力降低成本、善待員工以最大限度發揮其積極性。無論企業大小,無論企業管理如何煩瑣複雜,概莫能外。

理想員工標準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孔子對年輕人道德修養的要求近乎苛刻。這段簡短的文字,已經給我們提出了六條標準。

儘管完全符合孔子的要求的年輕人並不多見,甚至根本不存在,但我們可以參考孔子的要求,制定出我們自己最理想的員工標準,並以此作為企業的培訓目標。

首先,是孔子所説的説“孝”和“悌”的概念。我認為把“孝”理解為對企業的高度忠誠、把“悌”理解為對同事的高度敬重,更具有現實意義。現在有些國際大公司甚至把對父母孝順與否列為招聘新人和日常考核的標準。對待身邊人的態度,是對一個人品質的最好檢驗,同時也是培養愛心的必由之路。

第二,在工作中要少説多幹,“謹”有沉默寡言的意思,我們可以理解為謹慎。出於責任心發表意見是企業民主的體現,是應該支持的,但發言不經過慎重、不全面思考就輕率發表不負責的言論,甚至務虛空談,都不能夠算做好的品質。

第三,辦事要講信用。這應該是現代企業中優秀員工的基本素質要求了,不必多做解釋。

第四,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廣泛地幫助和熱愛周圍的人。這當然不僅僅限於企業內部、同事之間,更注重一個人的社會屬性,可以説既是“悌”的具體表現,也是善待同事這一思想的延伸和擴展。

第五,要積極主動接近有能力、有品行的人,耳濡目染,接受良好的薰陶,同時也是在實踐中得到學習、鍛鍊的機會。

第六,一有空閒時間,就多學點知識。孔子講的是“行有餘力”的情況下可以學習,這和我們現在許多年輕人在辦公室看自考書是大不一樣的。畢竟工作是本職,要首先做好。

企業管理要講原則,更要講“中和”

◇“禮之用,和為貴。”

有子認為,如果不管事情大小,都一味照章辦事,那有時候就行不通了。但他也並不是否定製度,他反過來講,如果為了追求和氣而一味調和,而不用制度來約束,也一樣是不可行的。“和”不是喪失原則地一味追求和氣,而是要藝術性地處理複雜的關係,以“中庸”的方法來達到和諧的目的。

在是要人治還是要法制的問題上,中國人一直以來都爭論不休。那麼,中國企業到底是適合制度管理還是適合人情管理呢?

制度是剛性的,任何制度都會存在某些缺陷,完全不折不扣執行制度,勢必忽略了一些具體情況。所以,作為企業管理者可以在支持企業執法部門的時候説:“制度錯可以改,但在改之前必須執行!”顯示出對制度的權威性的維護。而在具體操作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實際問題加以分析。要知道,制度的目的不是處罰,不是單純的懲戒,而是幫助違犯者改正。針對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在制度上有所變通,而採取一種制度之外的一種方式,如果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那又為什麼不呢?對於制度的變通,也要有度。為了討某職工歡心而“和”,其結果只能夠打擊更多。

孔子學説不是腐儒之學,而是充滿着原則和靈活。比如在多種場合反覆強調的“言而有信”,有子甚至也提出了特例,“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只有在承諾是符合道義的情況下,才應該履行。如果發現了錯誤,還去為了“信”而去履行諾言,就是腐儒了,極不可取。做企業是很講究實際的,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這也是講究“和諧”的一種表現。

這些精彩言論是符合孔學的“中庸”之道的。有人把“中庸”理解為明哲保身的折中,其實是極大的曲解。舉個例子,假設有兩個人要分一段繩子用,那麼按“中庸”的分法應該是什麼呢?怕兩個人鬧意見,怕得罪某一方,乾脆平分得了,這絕對不是“中庸之道”!“中庸”是講究實際效果的一種分法。他會考察雙方的用途,需要長一點的,就分長一點,需要短一點的也不要浪費,就要短一點的好了:這樣雙方都會滿意。如果都需要長的呢?那就要另外想辦法,比如再找根繩子來,或者輪流使用哦,都是可以的。惟獨不問實際需要的平分是風險最大的做法,結果可能是雙方手裏都拿着廢物!

由於各個國家的文化不同,使得不同國家企業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區別。國界線成了各種管理思潮天然的分界點,他山之石往往只能是管理者客廳或書房裏的擺設。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從中國古代智慧裏翻撿出來的管理精華,有着一百個更適合中國企業的理由。

來源:中國營銷傳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