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原理暗藏贏利之道

如果將企業看成由各個環節構成的鏈條,其強度則取決於各個環節的強度,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往往就是鏈條的斷裂點,即“制約點”。企業只有控制好“制約點”才能贏。

物理學原理暗藏贏利之道

20多年前,以色列物理學家高德拉特博士開始將物理學等“硬科學”融入其對企業管理的思考。有人認為這種思路很瘋狂,“分子、離子等可以測量,但‘人心難測’,把硬科學應用在‘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實在不可思議。”

但這位近乎偏執的物理學家卻一直醉心於此項研究,並先後寫成了《目標》、《關鍵鏈》等書。日前,他來到上海,向中國企業家詳細闡述“制約法”的妙用。

鏈條強度取決於各環節強度

在高德拉特看來,任何複雜的系統都是基於固有的簡單性組合而成,比如宇宙存在的多種運動形式,只需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便可基本解釋清楚。如果能將企業組織結構繪製成圖,便可清晰地看到組成企業的各個部門子系統,只需找到每個子系統的關鍵點並加以控制,便可實現對整個系統的管理與控制。

高德拉特認為,所謂的關鍵點即為企業管理的難點所在。如果將企業看成由各個環節構成的鏈條,其強度則取決於各個環節的強度,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往往就是鏈條的斷裂點。他把這種最薄弱的環節命名為“制約點”,即上述的關鍵點。

配備“保護性產能”

為了讓人們對“制約法”形成進一步的認識,高德拉特出了一道題:“在一條生產線的某個工作站中,包括折舊、營運費用等在內的日常開支是每小時300美元。如果這個工作站停工一個小時,請問企業將為此損失多少?”

有人説是300美元,有人認為更多———因為要考慮機會成本,高德拉特的看法則是:首先要知道這個工作站是否為整條生產線的關鍵點。如果是,那麼就要計算整條生產線停工一小時的損失;如果不是,只要設有足夠的“保護性產能”,就不會發生損失。

所謂“保護性產能”,是指企業發生意外導致正常生產中止時可以投入的備用生產資源。

在多數人眼裏,預設閒置的備用資源是一種浪費,但高德拉特認為它們甚有必要,這部分保護性產能在平時看似一種資源浪費,卻是正常生產的有力保證。

挖盡“制約點”的潛能

如今,眾多管理者最關心的是成本,主張最大化地利用資源以降低成本,以致於陷入了一個“成本世界”,但這樣做反而容易延長生產週期、延誤交貨時間。

高德拉特主張,生產週期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方面,準時交貨率直接影響着企業的“有效產出”,因此管理者們應轉變思維,從“成本世界”跳到“有效產出世界”。

“制約法”正是在這一指導思想下發揮作用:首先,找到系統中的制約點,加強對其控制力度;其次,“挖盡”制約點的潛能;第三步,調動所有資源服從、遷就制約點,使其不再是制約因素;最後要達到的目的是為制約點鬆綁,然後再去尋找新的制約點,如此循環。

他最後強調:“這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所有工作要聚焦於解決制約因素。”

案例:解決“僧多粥少”式庫存難題

許多管理者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難題:企業資源有限,卻要同時應付多個項目需求,所謂“僧多粥少”,一招不慎會滿盤皆輸。庫存管理也是資源的配置:保持適當庫存,使產品在適當時間出現在適當地點。

一般而言,庫存量與銷售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銷售量升高,庫存也應“水漲船高”。但在高德拉特看來,銷售量並非唯一的決定性變量,補貨時間同樣重要———補貨時間越長,所需庫存就越多。

他表示,補貨時間是下單、生產及運輸所需時間的總和,影響這幾部分時間的因素自然也會影響補貨時間。譬如,生產部門為提高效率,需要有大量訂單,進行大批量生產;運輸部門為減少運輸成本,往往也需要把多張零散訂單拼在一起運送;銷售部門為保證完成指標,也鼓勵各分銷商大量訂貨,並給其一定折扣。這些都屬於庫存管理的“制約點”。

因此高德拉特建議,如果企業預先計算出“最經濟訂貨量”或“最高庫存量”,便可憑此確定產品生產數量、運輸時間,從而減少因頻繁發、改訂單所產生的時間和工作量,企業績效就會有很大提高。(安靜)

來源:慧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