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創業教育攸關大學生就業和培養創新型人才

●西方的創業教育往往從義務教育階段就開始了

高校創業教育攸關大學生就業和培養創新型人才

●要把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作為一個整體去推進

●應將創業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讓形勢逐年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問題雪上加霜。XX年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達610萬,再創新高,但大學畢業生參與自主創業的人數比例一直保持在0.3%—0.4%。一部分受過相當教育的知識勞動者找不到工作或降低工資標準、放棄專業技能優勢與其他勞動者競爭工作崗位。

“中國的全員創業活動指數達到13.7%,即每100位年齡在18歲至64歲的成年人中,有13.7人蔘與創業活動,在全球35個創業觀察成員中排名第15,屬於創業活躍的國家。”日前在北京舉行的“全球創業型經濟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形成共識:高等教育應着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

化危為機 發展創新型教育帶動創業型經濟

“發展創業型經濟是擴大就業、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重要保障。”全國政協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全球創業型經濟論壇常務副主席馬國湘説,目前我國每千人所擁有的中小企業數僅為32.7,如果這個數目提高10家,以每家小企業平均解決10個就業崗位計算,則至少增加1000萬人就業機會,就業壓力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

“創業型經濟不僅可以帶來經濟增長、就業增加和社會進步,而且可以改變經濟增長的邏輯,更新社會發展推進機制,從而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繁榮的驅動力。創業型經濟這種新的社會經濟形態的出現,標誌着新的教育形態的出台。”中華職教社總幹事、論壇執行主席兼祕書長陳廣慶同時表示建立中國的創業教育體系是構建發展創業型經濟的支撐框架之一。

據調查,78%的北京高校在校大學生有創業意願。其中僅有42%的學生願意接受創業課程的指導。如此低的創業率和創業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創業熱情產生了負面影響。專家指出,雖然學生的創業教育一直都在進行,學生創業的氛圍距離我們設想的還有一段距離,最終能落實到行動上的創業並不多。

專家指出,我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低的原因是,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相對落後,創業投資處於起步階段,融資困難,許多創業計劃難以付諸實踐;另外,我國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缺乏,創業文化氛圍不濃,大學生創業技能欠缺。

“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創業教育雖然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亮點,但是與國際比較成熟的創業教育實踐相比,我國的創業教育還面臨基礎性的戰略挑戰。”KAB創業教育研究所所長、論壇執行副主席李家華也指出,“高校創業教育發展程度不平衡,校際差異明顯。高校創業教育發展基礎薄弱主要體現在‘五少’,即在組織支持方面,課餘活動多,戰略支持少;在學科課程方面,兼職課程多,專職課程少;在課程教學方面,兼職師資多,專業權威師資少;在質量控制方面,創業教育素材多,監督評估少;在延展活動方面,可獲資源多,利用資源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江感慨道:“中國不是沒有創新型人才,缺的是創新的制度、創新的環境和創新的戰略。”

專家呼籲:培養創新型人才亟待強化創業型教育

創業意識需要從小培養。據瞭解,在西方發達國家,創業教育往往從義務教育階段就開始,相比之下,我國的創業教育把重點放在即將面臨就業的大學階段,義務教育階段則明顯不足,導致創業教育基礎薄弱。正是由於起步比較遲、培養比較晚,大學生對自主創業缺乏熱情,對就業問題表現出“等、靠、要”的依賴情緒。

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雷家驌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應給教育對象傳授世界眼光、基於國情的創新創業知識與技能,培養教育對象的創新創業意識與精神。應將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作為一個整體去理解、去實踐、去推進。

中華職教社總幹事陳廣慶建議我國的創業教育體系應採取循序漸進的原則分階段進行。先在高等教育中加強創業教育,再普及到包括中國小在內的整個教育體系,將創業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着力構建包括法制體系、管理體系、教學體系、科研體系、評價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的多形式、多層次的創業教育體系。實現由傳統的制式教育、應試教育,轉變為真正的大眾式的能力教育和素質教育。

李家華建議,我國應該確定創業教育非功利性的戰略目標,創業教育的戰略性本質上體現為教育自身的“基礎性、宏觀性、持續性”特徵,旨在形成支持性的企業家成長環境,使國民具有戰略視野,能夠從根本上創造就業機會、提升就業能力,增強國家競爭力。

論壇上,專家共同倡議,應將創業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從根本上改變制約我國創新型人才孵化的環境,扭轉重知識創新、輕技術創新,重學歷、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人才評價局面,大力發展創業教育。針對當前我國創業教育與創業培訓不足、創業資金短缺、創業指導與服務缺乏等問題,談到具體推行創業教育的途徑與形式,有專家認為,大學生創業應該從課程設置、資金來源、服務指導三方面扶持。

首先是在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提高創業能力。如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創業理論、創業案例進行教學,同時,開展創業實訓,定期舉辦創業計劃大賽等,給大學生多提供模擬演練的機會,高校開展科研競賽、創業交流,定期邀請一些創業成功者舉辦創業現身講座,營造全社會鼓勵創業、支持創業、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其次是建立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資金融通體系,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第三要建立創業教育的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戰場所。

走校企聯合的模式,高校可在企業創立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學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創辦一些實體,為學生提供創業實戰演習場所,提供工商、税收、信貸、項目評估審批等一門式服務,提供信息諮詢、資產評估、財務顧問、產權交易等各類中介服務。同時,配備由創業成功企業家組成的創業導師,使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享受到免費的陪伴式輔導。所有服務措施都為了學生的創業活動與企業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使學生的創業成果儘快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