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式教育:人生要自己做主

第五屆哈佛大學中美學生領袖峯會落下帷幕。360名從全國各地遴選出的最拔尖的高中生接受了為期11天的迷你型“哈佛式教育”。11天裏,這些被旁人視為“牛生”的大孩子,對碰到的新鮮事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認同:原來課可以這麼上,活動可以這麼辦,原來同學間的關係可以這麼好,與他們平時接受的中國式教育大不同。

哈佛式教育:人生要自己做主

[選課]

中國學生喜歡實用、趨利

“超小型課堂”是哈佛大學的一大特色。在此次哈佛大學中美學生領袖峯會上,這一特色被原汁原味地呈現。幾十名來自哈佛的授課人開設內容廣泛的課題,“博弈論”、“人腦與電腦”、“社會心理學”、“巧克力的歷史與人文含義”、“如何成為籃球經理”、“全球化”等樣樣都有。

每個參與峯會的學生可選擇四門課程,每門課容量大約12人-15人。記者調查發現,從選課結果來看,排名第一的課程為“商業發展:迪士尼不可思議的創造性”,選課人數多達239人,佔總人數360人的66%,遙遙領先於排在其後的“互聯網的革命:中美新技術的作用研究”;“可能性、矛盾和真實世界”以及“大眾教育與美國大學”三門課程。而最受冷遇的前三名則為:“法國理念”;“美國電影、音樂廳舞台中的舞蹈研究“;“種族、文化與禁忌”。學生對經濟類課程趨之若鶩,而某些社會和人文類的課程門庭冷落。

教育界人士認為,這反映了時下部分中國優秀高中生生涯教育的缺失,他們比較喜歡追逐熱門,在課程選擇上實用、趨利。

[上課]

首嘗表達的衝動和喜悦

然而,接下來的正式上課卻給“牛生”好好地“上了一課”:照本宣科、劃重點突然沒有了,每個學生必須在課前閲讀厚得像字典一樣的英文原版材料,帶着原創觀點和問題加入課堂討論。講台沒有了上和下的分別,授課人和學生圓桌討論中熱烈的思維碰撞代替了老師唱獨角戲。

正是這樣的課堂,讓許多參加峯會的學生第一次體會到表達和展現自己的衝動與喜悦,在訓練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挑戰權威知識。

一名與會女生激動地告訴記者:“如果你像在國內許多學校上課時一樣,沒有準備、等着聽講,你會覺得自己特別孤獨和失落。課堂的快樂氣氛讓你真正明白一個道理,原來老師不是牧師,課堂不是教堂。老師很重要,並不僅僅因為他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他成為課堂的引路人,在他的引導下,每個人都能夠左右上課的走向。”

一名男生則坦言自己終於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不在熱門的經濟學上,覺得應該真正做一次自己的主人,把握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活動]

“玩”是每天生活必需品

對於世界知名大學的學生來説,讀好書、找到好工作是不是唯一的目標呢?答案是“不”。此次峯會把哈佛大學豐富的課外活動也帶到了上海。原來那個幽默的老師擅長交誼舞、原來我還可以學到字正腔圓的歌劇……每個學生似乎都被告知:這是個臨時組建的新社區,你可以在這裏學有所成、玩得盡興。峯會聯合會務主席董小惠笑着説:“本次峯會也是由學生和校友來具體執行的。在哈佛,一般的社團活動,組織者都會邀請自己的同學、朋友來捧場,而這些同學、朋友又幾乎都是別的社團的負責人。”

除了能夠隨心所欲地“瘋”之外,嘉賓講座也成了峯會一景。與時下國內校園課外講座,請專家只談自己的研究和成果不同,峯會的嘉賓講座更多是不設圍欄的“開放式狩獵”。網上世博負責人pascaldeseure結合自己參與清明上河圖和網上世博的技術心得,暢談並非科班出身的自己,是如何把創意與市場經濟完美結合起來的。“崑曲王子”張軍與北京大學西方戲劇研究中心主任 josephgraves的對話,一個講述的是有600多年曆史、集中國傳統文學、音樂和舞蹈之美的崑曲,一個講述的是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西方戲劇,兩種表象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之間的對比和對話卻引發了學生的強烈興趣。兩位藝術家還分別選取同學現場授課,一些同學表示平時很少關注中西方的傳統戲劇藝術,以為它們很難理解,現在發現它們其實離自己很近,以後會多花時間關注。中西方文化在這一刻和諧交流融會。對於一個學生時代的人來説,活動並不僅是可有可無的體育課,而是和學習同樣重要的每天生活“必需品”。

[人際關係]

360人合力完成一件作品

參與峯會的學生,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佼佼者。“牛生”也有“牛生”的煩惱。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男生暗暗告訴記者:“其實我的壓力是很大的,總想做到最好,生怕被別人趕超,所以在學校與同學的關係蠻微妙的。”但是,短短的11天過後,這些“牛生”卻表現出令人意外的融洽和團結。

上週日下午,記者在金山中學小劇場看到,峯會正在舉行盛大畢業禮。當舞台上一個個獎項被揭曉的時候,台下穿着學士服的所有人都會熱情地鼓掌,並大聲呼喊着他的名字,場面讓人動容。

掌聲和歡呼是發自內心嗎?這短短的日子裏,究竟發生了什麼?美國的文化不是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嗎?帶着這些疑問,記者走近這些學生尋找答案。原來,按照哈佛的樣式,360多名與會學生被分成十二個學院,學院的名稱是拉丁文的“忠誠”、“友誼”、“責任”……還原汁原味地演繹大洋彼岸哈佛學子對“學院杯”的爭奪。雖然沒有划船、足球、籃球等競技項目,但每所學院都會被分配到重要任務,比如幫其它學院完成心願。有個學院的成員大多來自南方,從來沒有看到過雪,於是大家設計了一個場景,剪了許多白紙片,用拋向空中的碎紙片代表“下雪了”。

峯會的收官之作是個360人一起參與的遊戲,所有人動手,用氣球拼出XX年哈佛大學中美學生領袖峯會上海會場的英文縮寫“”。這個字樣恰好由12個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組成,分別由12個學院來完成。每個人都是整個作品的一枚螺絲釘,沒有其中任何一個人的參與,作品都無法成功。“那一刻,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的力量。我們展示的是自己的創意和能力,而不是對第一名、第二名展開較量。”

[記者手記]

玩股票和玩泥巴都值得追求

記者從事教育新聞報道3年多時間,能夠記起的世界大學排行榜單中,哈佛大學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名列第一。當然,對於哈佛大學的仰慕,來自於孩提時代,甚至來自於嚴父的教導,因為那幾句耳熟能詳的所謂 “哈佛語錄”:此刻打盹,你將做夢,此刻學習,你將圓夢。學習不是人生的全部,但連學習都征服不了,你還能做什麼?

既然老是拿第一,必然有道理。因此,我特別羨慕參與中美學生領袖峯會的學生,這些年輕的佼佼者,未來社會的棟樑之材,能夠在短短的11天時間裏零距離接觸“哈佛式教育”。從孩子臉上燦爛的笑容,我感受到哈佛的不同,不同於中國式教育,不同於世界其它大學,甚至不同於大學排行榜上的第二名。不同在於各個方面,填鴨般授課、監獄式生活、明鬆暗緊的同學關係都難覓蹤影。

一如哈佛大學女校長福斯特在畢業典禮上所説:你不試試就永遠都不會知道。但如果你不試着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不管是金融、生物還是玩泥巴,如果連你自己都不去追求你認為最有價值的事,你終將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