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通用18篇)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1

龍麟宮風景區位於湖北省恩施市西郊,距州府八公里,恩(施)利(川)公路橫貫其間,交通十分方便。該景區以高橋水庫出水源頭的天然洞穴為依託,形成洞穴觀光、土家歌舞表演、民族風情展示、水上游樂、餐飲住宿、會議接待等綜合型的水利風景區。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通用18篇)

景區主要景點有:洞穴探奇:整個洞穴集出水洞、迷津洞、幹洞於一體,分水陸兩界,沿途聚集200多個景點,溶洞疊轉迂迴,千奇百怪,其中 樂途遊民部落五週年 20xx西藏聖地婚禮 航空旅行白皮書 黃金週出遊全攻略 ,水洞全長500米,途經小“三峽”,高闊的洞天,幽深的暗河,而幹洞洞中有山、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洞內石柱林立,步步皆景,流泉飛濺,雲封霧鎖,氣勢磅礴;觀龍口飛瀑:洞口瀑布飛流直下,奔騰咆哮,響聲如雷,聲蕩山谷,巍巍壯觀,似萬朵雪花撥掃半片絕壁; 民族風情館:遊客可聽土家的歌,看苗山的舞,賞土家的咂酒,品山寨的茶道,當一回土家的“上門女婿”,唱哭嫁歌,跳擺手舞,打肉蓮湘……;清江闖灘:乘橡皮舟越五段峽谷,闖四十道險灘,沿江兩岸危崖聳峙,奇石滿布,飛瀑流泉,巴人懸棺的神奇洞葬,山民造紙的生活場景,隨着高亢激越的船工號子,把客人帶入驚險、野趣,神祕的境地。龍譚湖景區:湖面曲折玲瓏,湖水清而且深,兩岸坡緩林密,山上繁花似錦,四季不絕,春有桃李迎細雨,夏有杜鵑滿山紅,秋有野菊迎飛雪,冬有臘梅傲霜寒。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2

水旱兼備洞穴景觀,龍麟宮位於恩施市西郊麒麟溪源頭,距市中心8公里,有一罈、二府、三峽、九龍、十三廳和二十八珍奇等200多處景點;水洞“小三峽”長500多米,洞高20——50米,寬20——30米;旱洞“迷津洞”呈Q字形,遊客不走回頭路。溶洞生成於古生代寒武紀,距今約5億5千萬年。相傳過去天旱無雨,老百姓進洞設壇拜祭龍王,多有靈驗。

龍麟宮位於恩施市西郊,距州府8公里,集水洞、迷津洞、幹洞為一體,分水陸兩界,主要有一罈、兩府、三峽、九龍、十三廳、二十八珍奇等二百多個景點,它以雄、奇、神、秀,堪稱省內外洞穴景觀一絕,銅盆水森林公園,風景秀麗,環境幽雅,空氣情新,四季迷人,初春山花爛漫,芳清四溢,盛夏濃廕庇日,清涼益人金秋層林盡染、凝紫飛紅、隆冬銀裝素裹,冰凌懸壁,公園有四大景區、八大奇觀、三十二景點。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3

龍麟宮俗稱出水洞,是位於恩施市的一個景點。它以雄、奇、幽、秀堪稱湖北省洞穴景觀之一絕。

步入龍麟宮,就好象進入了龍宮一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綿綿不斷的小河。坐在船上,感覺涼風不斷襲來,渾身涼嗖嗖的。洞裏的水清、涼、綠、深,還有透明魚在水裏遊。靜靜的水面上,有幾隻土家人制作的“彎豆角”小船在水上游動,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船入洞口,就感受到高闊的洞天,幽深的暗河,奇洞怪石,美不勝收。一段路後,回頭望望洞口,兩塊大石頭酷似兩個龍頭懸掛在洞頂,好象二龍嬉戲。船向前行駛着,剎那間一塊巨大的石頭擋住了我們的視野,仔細瞧瞧真像一隻老虎在迎接我們的到來。

游完水洞,該覽幹洞了。幹洞全靠步行,遊程1800米,我們棄舟登岸,環行而遊。只見上洞、中洞、水洞、幹洞,洞洞相通,洞內峽谷幽深,石柱林立,流泉飛濺,雲封霧鎖,步步皆景,令人樂而忘返。走過一段路,我們看見了一個巨大的石筍屹立在洞內,就好似海龍王的“定海神針”一般。沒走多遠,“嘀噠、嘀噠”的聲音又吸引了我們,只見地面上有一個很大很圓的石筍,洞頂的水正好滴在石頂中間,據説它一百年才長一釐米呢!

在大石筍前面,有一大片水,水清澈見底。遠遠望去,像一個小湖。説它是湖呢,又不像;説它不是湖呢,又有幾分神似,因為它只有幾釐米深。可看起來,水底的石筍高低不平,此起彼伏,從不同的角度看,有的地方好像深淵峽谷。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潭水像鏡子似的把洞頂形態各異的石鐘乳映在了水裏,我們看到的是洞頂的倒影。洞裏,石柱屹立着,再配上彩色的燈光,顯得格外美麗。

走出洞口,想想龍麟宮倒真象導遊介紹的:鬼斧神鵰萬般景,咆嘯驚濤拍樓亭。鳥語香淳醉賓客,恨晚今朝游龍麟。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4

女士們、先生們:

歡迎大家到“龍麟宮”來遊覽。

恩施自治州“龍麟宮”俗稱"出水洞",五十年代後期在這裏築壩引水,修建了裝機為650千瓦的高橋水電站,廠房在距此兩公里的前下方。1994年9月15日,州水電局、州高橋水利工程管理處組織人員進洞探險,在出水洞裏端的右上方,發現了神奇的“迷津洞”。經專家學者們踏看研究,一致認為它是全州一絕,以它為主體所組成的三洞(出水洞、幹洞、迷津洞)旅遊景點,是對全州旅遊事業的重大貢獻,並被命名為“龍麟宮”。

龍為我國古代傳説中的神異動物,賦予它吉祥、尊嚴、崇高的特徵,是帝王、民族、文化的象徵,能走能飛,興雲作雨,神力無比。本景點有這條出水碧龍,有那條渠道引水青龍,在出水洞口有雙龍(石龍、玉龍),在“迷津洞”裏有白龍、地龍、黑龍、石壁游龍,在龍圖廳裏有醉龍,共九條龍。麒麟也是我國古代傳説中的神異動物,它鹿頭牛尾,狼額馬蹄,獨角鱗身,人稱四不象,為"麟鳳龜龍"四靈之一。它"不履生蟲,不踐生草,謂之仁獸"。此地有"麒麟獅象奔洞口"的傳説,遠古時代,麒麟獅象遵照玉皇大帝的叮囑,要在天亮前趕到這出水洞裏修道成仙,結果,有的按時趕到洞裏成了仙,有些沒有趕到而被固定在河裏,並化作幾個大石包,分別酷似麒麟獅象。它們的尾巴都向恩施城,頭都望着出水洞。所以,出水洞又叫麒麟泉,其流水叫麒麟溪。同時,麒麟溪的源流和傳説在清朝同治版“恩施縣誌”中,有明確的記載:"俗傳宋雍熙中有麒麟出此",距今一千零一十多年。還有清朝知縣唐方耀的絕妙詩句:

十里高橋壩,橋高水亂流。

鳳嶺寒雲薄,麟溪夕照收。

花深沾酒路,柳暗釣魚舟。

歸來剛薄暮,燈影出城頭。

所以,“龍麟宮”之名既有羣眾文化的深厚基礎,又有史籍的可靠依據,它集中體現了吉祥和仁愛的特點,可謂天經地義,天作之合。並且,它是本景點"三洞兩界"的最好概括,龍代表水,即代表“出水洞”;麟代表陸地,即代表“幹洞”和“迷津洞”。

“龍麟宮”旅遊勝地共分一罈(龍王祭壇),兩府(龍王府、鹽水府),三峽(雙龍峽)、白虎峽、神龜峽,九龍,十三廳(逍遙廳、重陽廳、神女廳、玉參廳、鰲魚廳、三龍廳、棧道廳、玉宇廳、浮塔廳、三聖廳、明鏡廳、龍圖廳和洞外民俗館的觀音廳),二十八珍奇(龍王金鼎,石菌翡翠、麟角生輝、府門龍柱、定海神針、砂甕溢湯、鳳頭花菜、金石龍腦、天狗相吻、仙人足履、貓頭神鷹、石壁白鴿、洞柱雕花、梁祝幽會、神女金牀、石林寨門、鸚鵡學舌、神龜頂柱、龍王衷腸、仙椒公主、瑤池珊瑚、張關情深、透明神魚、天龍抱蛋、倒正塔連、天懸玉藕、洞壁紅燭、雄鷹歸巢)等兩百多景點。

現在我們乘船遊覽“山水洞”,請大家注意安全。“山水洞”海拔只有480米,由於它與“迷津洞”相通,自行調控氣温,冬暖夏涼,平均温度在20℃左右,所以,氣温適宜,四季均可遊覽。炎熱的夏季,這裏是極好的避暑勝地,人們在洞裏、洞口前的亭台、遊樂場以及在觀音廳裏可以盡情地享受涼爽、清心之樂,玩牌、對弈、跳舞、溜冰、餐飲並暢敍情懷,實是不亦樂乎!由於洞頂巖石層層溶蝕、剝落而顯得寬大高深,其流水清徹幽逸,源出莫測。據水文地圖資料表明,這水從恩施市兩河口、龍潭壩地下來,長達18公里,是全州最長的暗河之一。五十年代前,凡大旱之年,鄉民們都要到這裏向龍王求雨。據健在的老年人們講,求雨進洞時點了四隻蠟燭才回頭,大約有六公里長。目前可供大家遊覽的只有四百八十多米,其水量一般為每秒5至8立方米,最大水量為每秒139立方米,水深平均兩米多,寬約10米。洞高在30公尺左右,看洞頂,鐘乳石參差垂吊,組成滿口龍牙,此處叫“雙龍峽”,因為當大家迴游出洞時,就能看到有兩條龍歡送各位出洞。看兩壁,石柱擎天,石筍佇立,石蔓懸掛,右側是“金龍殿”,左側是“麒麟殿”,七彩廳燈,光怪陸離,引人入勝。這右上方是一項"龍王金鼎",古色凝重,價值萬貫。

看右上方,彩燈閃灼,歌聲嘹亮,那上面是"天賜樂園",在三百多平方米的樂園裏,有歌舞廳、溜冰場和火鍋城等,轉來時遊客們可上去娛樂一番。看左邊洞壁上有一個“神龕”,神龕是供奉祖先、神靈的地方,傳説這裏供奉的是龍王的先靈。

前面是座紅巖崗,象牛肝馬肺,也象一頭巨大的睡獅,叫"麟溪睡獅",它日夜守護着這條"出水長龍"。

那右壁頂上,由一條條橫向花紋所構成的乳白色的一片,叫"神農梯田"。傳説古帝神農氏,制耒耜,嘗百草,教民務農、治病,深受擁戴,那就是他與民共建的梯田,故稱"神農梯田"。

左邊水面有個大圓石寶,稱之為"玉盤龍珠",這右壁上是一頭"白虎",想飛撲下來奪這龍珠,傳説巴人祖先廩君死後化為白虎,佑其後人,後世子孫則以虎為圖騰。因這裏有"白虎撲珠",又名"白虎戲珠",所以這裏叫“白虎峽”。

這左壁上是一個兩尺多長的大辣椒,是廩君、白虎吃後剩下來的,所以土家人都愛吃辣椒。

請大家回頭看,水面上、半空中、壁頂上,共有三個蓬萊仙境,個個五彩繽紛,呈現立體感,令人陶醉。"流水清澈仙境高,五彩繽紛醉船搖,請君來此遊一遊,勝億太空走一遭"。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5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恩施梭布埡石林風景區觀光遊覽。我是您此行的導遊,很高興為您服務,今天我們將走進梭布埡石林,去探尋億年前的地質奇觀!

景區概述

梭布埡石林位於湖北省恩施市太陽河鄉境內,距州府恩施市54公里,距離奉節天坑地縫30公里,是中國已經開發石林中的第二大石林,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梭布埡石林形成於距今連。6億年前的遠古奧陶紀,因地質巖溶現象而形成,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巖溶景觀是其最重要的景觀特點。

其總面積21平方公里,是一種新型而又極具觀賞價值的石林。景區平均海拔900多米,植被良好,動物資源豐富,自然景色迷人,被譽為“戴冠石林”、“天然氧吧”。整個景區外形像一隻巨大的葫蘆,四周翠屏環繞,羣峯疊秀。

梭布埡景區大門

石林內遍佈奇巖怪石,大片石林掩映在青山綠樹之中,又有樹木花草生長在巖石之上,一派“石在林間藏,樹在巖上長”的景象,因此又被譽為“生態石林”。梭布是土家語“3個”的意思,梭布埡即3個埡。現有青龍寺、六步關、蓮花寨、寶塔巖、磨子溝、錦繡谷、梨子坪及古柏民俗樂園八大景區100多個景點。

這八景之中,遍佈奇巖怪石,有的形若蒼鷹望月,有的神似仙女回眸,有的恰似龍爭虎鬥,有的酷肖蓮花朵朵,有的婀娜多姿,有的崢嶸雄奇;在石林邊緣還有一條長3公里、高10多米的地縫,迂迴曲折,猶如迷宮,神祕莫測。

整個石林,千姿百態,萬種風情,令人歎為觀止。

石林特點

在梭布埡及周邊地區出露的主要有3層碳酸鹽巖層,它們是構成梭布埡石林主要地貌的物質基礎。這些可溶性巖石經過長期的地質作用和其他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在經受了漫長的地質時期化學溶蝕和流水的機械沖蝕、侵蝕作用後形成了怪石嶙峋、奇峯林立的巖溶地貌。它們與溶紋、溶溝、溶丘、石芽、漏斗等單個巖溶景觀組成了一幅幅妙趣橫生的山石畫卷。地下巖溶則表現為溶孔、溶洞、暗河。

溶洞之中不僅有涓涓流水,還有石鐘乳、石管、石幔、石柱,以及水平狹長的廊道,高大寬闊的溶廳等,置身於變幻莫測的地下世界,無不令人陶醉逍遙。與國內典型的石林相比,梭布埡石林具有顯著不同的特點:

一是生態環境極佳,山、石、洞、林搭配合適,錯落有致,具有“樹中有石,石上長樹,鳥語花香,萬物和諧”的特點。這種原始自然的景觀在路南石林中是難以見到的;

二是遊覽面積大,路南大、小石林主要遊覽區面積約12平方公里,萬盛石林總面積只有2。4平方公里,梭布埡石林總面積約21平方公里,因此開發潛力巨大;三是土家原始風情濃厚,在景區至今還保存着大量土家原始村落和土家吊腳樓,遊客不僅能夠觀賞石林奇觀,還能體驗原汁原味的土家風情,瞭解當地村民最原始的勞作方式。

女兒會

被譽為“土家情人節”的女兒會,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時間一般在農曆七月十二日。女兒會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遺風,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與封建包辦婚姻相對立的一種戀愛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以集體擇偶為主要目的的節日盛會。

其主要特徵是以歌為媒,自主擇偶。屆時,以年輕姑娘為主,也有已婚婦女前往參加,通過對歌的形式尋找意中人或與舊情人約會,傾訴衷情。參加女兒會時,青年女子身着最漂亮的節日盛裝,長的穿在裏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謂之“亮摺子”或俗稱“三滴水”,並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銀首飾。

女兒會這天,姑娘們把用揹簍背來的土產山貨擺在街道兩旁,等待意中人來買。小夥子則在肩上斜挎一隻揹簍,裝成漫不經心的購物者,跟姑娘搭訕,雙方話語融洽,機緣相投時,就到街外的叢林中去趕“女兒會”,通過女問男答的對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終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實行“改土歸流”,女兒會被禁止;辛亥革命後,女兒會又盛行起來;20世紀80年代後,恩施市每年都要在梭布埡石林舉辦盛大的女兒會。

景區遊覽

對梭布埡石林有了初步的瞭解後,下面我們將進人景區遊覽,首先要提醒大家,務必跟着導遊和團隊走,因為石林內部恰似迷宮一般,很容易迷路。我們首先來到蓮花寨景區。這裏是梭布埡景觀最好、景點最集中的區域,不僅有千姿百態、惟妙惟肖的象形石,還有縱橫交錯的溶溝,形成魔幻般的石林迷宮。

極目望去,層層巖石如朵朵蓮花,景區因此而得名。主要景點有鐵甲寨、獨行峽、犀牛溝、儺公山、羣蛙嘯天、巴王椅、點將台、白虎含珠、巴人穴、白蛇吐箭、南天門、坐井觀天、豬八戒、蝙蝠石等。進人蓮花寨人口,首先映人眼簾的就是那雄偉壯觀的鐵甲寨,如鐵甲神兵般的石林屹立山頂,中間兩個巨大的座椅形石凹槽,傳説是巴王和巴王夫人的寶座,後面的鐵甲陣似一隊隊土家男兒身披盔甲迎風佇立,彷彿土王一聲令下,戰士們立刻就會橫刀躍馬,奔赴戰場。武士們面前的廣場,是舉辦女兒會的主要場所。

沿石階而上,零距離接觸4億多年前的巖溶景觀,滄海桑田似乎就在瞬息之間。前面的石林中有一塊“會唱歌的石頭”,拍擊時會發出清脆的聲音,稱為“磐石”。磐石前面有一條狹窄的石縫,長400多米,溝壑縱橫,有“地下迷宮”之稱。石縫裏面冬暖夏涼,奇花爭豔,異草流芳,在這夾縫絕壁上生長有30多種珍奇花木,其中就有中醫四大名藥的第一種――七葉一枝花,石縫半腰上有一個凸出的石角,形似犀牛角,犀牛溝因此得名。

現在遊覽的是磨子溝景區。因石林之中有一巖石形如磨子而得名。傳説古時候洪水滔天,蒼天之下只剩下兩兄妹,為了繁衍後代,他們取天地之信證,從兩座山頭同時推下兩扇磨子,山合則婚。這一打着羣婚制烙印,並有着古代性文化特色的故事,在這裏的山水間表現得淋漓盡致,你們看,磨子交合的地方叫“磨子溝”,磨子滾動的地方叫“響水洞”,動物朝賀的地方叫“熊掌洞”、“大獅子灣”、“九龍聚會”;一線天內,儺婆石分明是妹妹的化身,苕窖淌、芋頭坑、夫妻搖搖石是兄妹倆生活與遊玩的地方。現在進人錦繡谷景區。

梭布埡石林遊覽圖

這裏的景點集中在峽谷之中,除有少量的象形石石柱景觀外,以峽谷陡崖上的巖溶景觀為主。峽谷谷底平坦、幽深,谷內百草叢生,山花爛漫,兩側懸崖峭壁,怪石林立,構成一幅天然織錦畫廊,故名“錦繡谷”。主要景點有錦繡谷、八角洞、華容道、雙峯駱駝、單峯駱駝、蝙蝠洞、梭布龍舟、沙盤石、土家對歌台等。

站在對歌台上,極目遠眺,青山連綿綠樹環繞,回首細聽,山歌悠揚動人心絃,土家小夥與土家姑娘唱起歡快的情歌:(女)情妹坐在三墩巖,天晴下雨你莫來,你來的腳跡有人點,轉去的腳跡有人猜,無的説出有的來。(男)情妹坐在三墩巖,天晴下雨我要來,來時鞋子倒穿起,轉去的鞋子抱在懷,神仙下凡也難猜。前面就是寶塔巖景區。因景區內有一塊寶塔狀象形石而得名。

這裏有許多造型奇特的象形石和洞穴景觀,中間夾雜着大片的樹林和莊稼,人煙稀少,環境幽靜。主要景點有雷公山、寶塔石、石板溝、馬鞍嶺、雙獅相會、大字巖、殉情洞、殺人淌、芭蕉洞、菩薩洞等。

漫步其間,聆聽各種雀鳥婉轉啼唱,眼見許多小型動物穿梭奔跑,恰似走進動物的樂園、植物的天堂。梨子坪景區地勢開闊,是梭布埡風景區的商業和娛樂、餐飲中心,朋友們可在此休息進餐,享受熱情周到的商貿和休閒服務。現在到了六步關景區。六步關為一天然石關,因過關石有六級,諧“六六順”之意而得名。主要景點有六步關、五虎山、情動石、天地交泰石、將軍巖、觀龍台、幺妹趕集、兔子山、鏡子丘、犀牛滾塘、五姓椅、玉兔淌、卧虎山、燈盞窩、龍宮、陰陽樹等。

在這裏,“情動石”為您檢驗情侶間的眷眷深情;“陰陽合和樹”為您述説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旗鑼鼓傘”――土家人用最隆重的儀仗隊歡迎您到農家做客,看看收藏紅苕的苕窖,推推粉碎玉米的石磨,在“千斤石盆”中掬一捧清泉,搽一搽天然肥皂――皂角,洗去旅途中的塵埃,然後再聽一聽女主人扯心牽肺的五句子情歌。

這裏是青龍寺景區,因原有古廟青龍寺而得名。這裏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駱駝峯、雙龍戲珠、誰知我心、神龜護林、四兩撥千斤、人頭灣、人頭山、鯊魚背、朝陽門、雨後春筍等景點讓您目不暇接。

漫步景區,高處一捧彎彎的石蓮花中,托出一塊帽狀的千斤巨石。這塊巨石與下面的石座僅有一點凸出的支點支撐,好像沒有連接一樣,似乎只要用手輕輕一撥,巨石就會搖晃起來。這就是“四兩撥幹斤”。穿過石林,沿陡峭的古道拾級而上,便到了青龍寺遺址,它建於清乾隆年間,毀於清朝末年,殘址斷垣,訴説着歲月的滄桑。

不久,青龍寺將會重建,讓遊人在青山石林間感歎青燈佛卷的寂寞與悠遠。古柏土家民俗樂園景區,因有千年古柏而得名。在這裏,看千年古柏,飲漂坎神泉,到被稱為“巴楚文化活化石”的吊腳樓裏,與土家山民同樂,感受土家習俗的神祕與怪誕。規劃中的雲台觀景區,將集“雄”、“險”、“奇”為一體,遊人登上1300多米的山頂,將會發出“孔子登泰山而小魯”的感歎。

朋友們,梭布埡石林之旅到此就結束了,非常感謝各位的支持與合作。在梭布埡石林,景點眾多,遊覽一次是不夠的,為加深您對梭布埡景觀的印象,我特送您一首詩作為臨別禮物:“一副石磨天作合,二個儺神成仙家。

三條陰河何處去?四丘田裏看稻花。五把椅子今猶在,六步關外嘯羣蛙。七歪八斜怪石多,九龍聚合接雲霞。十萬石林梭布埡,山呼海湧甲天下。百折千回犀牛洞,萬朵蓮花放光華。鐵甲寨有巴王椅,蓮花閣內獨行峽。旗鑼鼓傘陰陽樹,自然生態錦添花。搖搖石頭幾萬斤,四根手指掀動它。漂坎泉頭石林多,青龍廟上有菩薩。人間仙景千年在,歡迎再遊梭布埡。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6

恩施市是恩施自治州首府所在地,面積3967平方公里,人口78萬。春秋屬巴國,隋唐為庸州、施州,雍正七年(1720xx年)設恩施縣。抗戰時期曾作湖北省臨時省會。域內各種寺廟、古城遺蹟保存完整是湖北省九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恩施市擁有出露面積達850平方公里的硒礦牀;硒礦儲量形成富硒生物圈。糧食、油料、中草藥、礦泉水中硒含量極為豐富;被譽為“世界硒都”。富硒綠色食品與藥品的開發將為人類的健康長壽帶來福音。

恩施市有着豐冒的動植物資源,香樟等省級以上保護動物40多種各種藥用植物20xx多種,享有“天然植物園”美稱,板黨、窯歸、紫油厚朴譽滿全球。水能資源可開發裝機容量在63萬千瓦以上,目前僅開發13%,開發潛力巨大。喀斯特地形地貌加上獨特的民族文化使恩施旅遊已成為環三峽、張家界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江闖灘”被譽為“神州第一漂”;“梭布埡石林”已成為省級重點旅遊景點;土家“文兒會’被稱為“東方情人節”;“撒爾嗬”“攤戲”等被視為民族文化的瑰寶。

建州以來,恩施市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深化工商企業民營化改革,富硒產品、能源、醫藥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齊頭並進,初步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市域經濟。

恩施市區現有人20.13萬,城建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已建城區面積17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的省級開發區—一恩施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在擴建之中;全市交通便利,318、209國道在境內交匯;城鄉公路通車總里程達3200公是;擴建後的許家坪機場可起降波音737客機;擬建的宜方鐵路、滬蓉高速公路恩施段均經過本市,明天的恩施定會更加美好。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7

恩施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西南部,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政府駐地,北鄰重慶市,因擁有舉世罕見的硒資源而被譽為“世界硒都”。恩施市位於清江上游,境內大部分為山地,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全市國土面積3967平方公里,轄10個鄉、3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和172個行政村、34個居委會。總人口78萬,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佔38%。1998年,恩施市被列為國家對外開放城市,是湖北省九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20xx年1月10日,首屆中國硒產品博覽交易會在恩施舉行。

恩施市屬中亞熱帶季風型山地濕潤性氣候。由於北部的大巴山和巫山的天然屏障作用,大大削減了南侵冷空氣勢力,氣候隨着地形的垂直變化,影響光、熱、水的再分配,一般是雨熱同季,夏多冬少。雨量充沛,山體宏大,河谷深切,境內主要幹流清江,發源於利川齊嶽山。

恩施夜景恩施市地貌基本特徵是階梯狀地貌,域內喀斯特地形地貌發育完善。由於受新構造運動間歇活動的影響,大面積隆起成山,局部斷陷,沉積形成多級夷面與山間河谷斷陷盆地。境內除東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積山地外,普遍展示着海拔20xx~1700米,1500~1300米,120~1000米,900~800米,700~500米等五級面積不等的夷平面,並存在一至二級河谷階地。呈現明顯層狀地貌。巖溶地貌發育,山間谷地星羅棋佈。全州碳酸鹽巖類(石灰巖、白雲巖)面積佔總面積54.4%,裸露的碳酸鹽巖受本州温暖多雨氣候的影響,巖溶地貌發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等也很多。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8

恩施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以南。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洲駐地。面積3972平方千米。20xx年末總人口771459人。

市人民政府駐小渡船街道。郵編:445000。代碼:422801。區號:0718。

境內大部分為山地,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屬亞熱帶風性濕潤氣候,且垂直地帶性特點明顯。

恩施市轄3個街道、3個鎮、10個鄉:舞陽壩街道、小渡船街道、六角亭街道,崔家壩鎮、龍鳳鎮、板橋鎮,三岔鄉、新塘鄉、紅土鄉、沙地鄉、白楊坪鄉、屯堡鄉、太陽河鄉、白果鄉、芭蕉侗族鄉、盛家壩鄉。 鏈接:鄉鎮街道簡介

恩施歷史悠久,春秋屬巴國,戰國隸屬楚巫郡,隋為庸州,唐為施州,清為施南府,民國為鄂西行政區,雍正七年(1720xx年)設恩施縣,抗日戰爭時期為湖北省臨時省會,現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1981年11月7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恩施市,以恩施縣城關鎮為其行政區域。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恩施縣,併入恩施市。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9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們今天遊覽全國唯一一座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靚麗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誌性工程——恩施土司城。

恩施土司城是恩施州民委落實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建設“生態旅遊州、民族風情園”的發展方略,由蘇州園林設計院設計,地方民間藝人承建的土家族地區仿古土司莊園建築羣。經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命名並題寫為“恩施土司城”。

建設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為載體,歷史地再現土家族地區土司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歷史淵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風民俗。

恩施土司城落座在恩施市城區西北小地名叫對山灣的地方,佔地面積300餘畝,距市中心1.5公里。包括門樓、侗族風雨橋、稟君廟、土司校場、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宮——九進堂、土司城牆(含鐘樓、鼓樓)、百花園、白虎雕像、卧虎鐵索橋、聽濤茶樓、民族藝苑等12個景區30餘個景點。

在遊覽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土家族的歷史以及歷史上曾在恩施實行達450餘年之久的土司制度。

土家族歷史悠久,為遠古巴人的後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漢平原一帶,後楚人強大,巴楚相爭,巴人失敗。巴人退入現在叫清江古稱為夷水的一帶,沿夷水西進,勢力達到川東地區。在春秋時期建立了巴人第一個奴隸制諸候國巴子國。公元前361年被強大的秦國所滅,部分巴人則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連的武陵地區,並與當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或“貝京卡”。宋代時則稱這一帶生活的巴人為“土人”,以後土人稱外來漢人為“客家”,稱自己為土家。

土司制度是歷史中央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歸屬中央、權力自治的一種政治管理體制。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制度,則起於元代,止於清朝雍正13年(1736年)的“改土歸流”,歷經元明清三朝,前後達450餘年。土司與中央封建王朝的關係,就是土司對中央封建王朝納貢稱臣,中央王朝對土司實行冊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圖,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殺在掌、稱雄一方。土司王實際上就是一個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建制,歷朝都有變化,元代設立29個土司,明代設立31個土司,清代設立20個土司。土司管轄地區包括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區及現屬宜昌的長陽、五峯的部分地區。

好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恩施土司城,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集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個主要少數民族建築、雕刻、繪畫藝術之大成的仿古土司莊園建築羣落吧。

大家請看,迎面一座赫然高聳的是土司城門樓(也稱土司朝門或看樓),是顯示土司威儀和功德的紀念性建築。門樓極其注重外觀的莊重華麗,在建築內容上則集中體現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間觀念和技術上的聰明才智。

你看,門樓前面左右兩座神人牽着龍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寓意土家人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龍”的心理。右側牆上的三幅壁畫,中間的一幅表現的是民族團結,右邊的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土家先民所尊的稻穀神。“民以食為天”,稻穀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對稻穀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農耕初期對生命存在的強烈意識。左邊的一幅是兩個彪形大漢,環眼突睛,虎視眈眈,像似瞄着每個過往行人,那是土家語稱作“努裏巴嘎”和“柯鬥毛人”的兩尊門神,是土司城的守護神。

恩施市區現有人20.13萬,城建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已建城區面積17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的省級開發區—一恩施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在擴建之中;全市交通便利,318、209國道在境內交匯;城鄉公路通車總里程達3200公是;擴建後的許家坪機場可起降波音737客機;擬建的宜方鐵路、滬蓉高速公路恩施段均經過本市,明天的恩施定會更加美好。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10

恩施市是恩施自治州首府所在地,面積3967平方公里,人口78萬。春秋屬巴國,隋唐為庸州、施州,雍正七年(1729年)設恩施縣。抗戰時期曾作湖北省臨時省會。域內各種寺廟、古城遺蹟保存完整是湖北省九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恩施市的導遊詞

恩施市擁有出露面積達850平方公里的硒礦牀;硒礦儲量形成富硒生物圈。糧食、油料、中草藥、礦泉水中硒含量極為豐富;被譽為“世界硒都”。富硒綠色食品與藥品的開發將為人類的健康長壽帶來福音。

恩施市有着豐冒的動植物資源,香樟等省級以上保護動物40多種各種藥用植物20__多種,享有“天然植物園”美稱,板黨、窯歸、紫油厚朴譽滿全球。水能資源可開發裝機容量在63萬千瓦以上,目前僅開發13%,開發潛力巨大。喀斯特地形地貌加上獨特的民族文化使恩施旅遊已成為環三峽、張家界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江闖灘”被譽為“神州第一漂”;“梭布埡石林”已成為省級重點旅遊景點;土家“文兒會’被稱為“東方情人節”;“撒爾嗬”“攤戲”等被視為民族文化的瑰寶。

建州以來,恩施市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深化工商企業民營化改革,富硒產品、能源、醫藥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齊頭並進,初步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市域經濟。

恩施市區現有人20.13萬,城建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已建城區面積17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的省級開發區—一恩施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在擴建之中;全市交通便利,318、209國道在境內交匯;城鄉公路通車總里程達3200公是;擴建後的許家坪機場可起降波音737客機;擬建的宜方鐵路、滬蓉高速公路恩施段均經過本市,明天的恩施定會更加美好。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11

神農溪扁舟是我國現有最古老的水上運載工具,又叫“豌豆舟”、“神駁子”、“柳葉舟”和“蘭舟”,船體多采用堅硬耐磨而又富有韌性的花櫟木製成,船長13米,寬1.8米,高0.7米,兩頭尖,底平,前有長梢形似“關刀”,用以撥水引路,後有長櫓,用以端正航向,配以撐竿、爪鈎和橈,載重25噸,吃水一尺左右,由六名船工駕駛。

神農溪縴夫是神農溪上的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原始、野趣、純樸、憨厚。過去由於神農溪的水不太深,都只有一尺左右,下水要縴夫倒拉縴來限制速度,叫“倒牽牛”;上水全靠縴夫合力拉縴而上,號子聲聲,空谷迴盪,別有一番情趣。神農溪縴夫常年拉縴,所以他們除冬天穿上衣外,其他時間幾乎全是裸體,因為穿褲子在水裏易妨礙操作,就是穿短褲,被水浸濕後易會很快擦傷皮膚,故只能裸體。雖然裸體不雅,但他們的心靈卻很美,不管是大姑娘、小媳婦,趕船過河都是他們裸體揹着接上船,送上岸,而毫無邪念。

大家請看,峽中有一山峯,高約200米,叫神農峯。你看它炯炯有神地目視着遠方,面部慈祥而又微露剛毅,那雙眼似乎藴含着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是不是酷似人們想像中的中華民族的祖先神農氏?在它的旁邊約100多米處的山崖上有一“玉柱擎天”,高約10米,傳説那是神農先帝的杵藥杆。

現在我們到了九孔巖。據《巴東縣地名志》載:“因山巖下有九個巖洞,呈紅色,故又名九紅巖”。據專家們考證,九孔巖,為遠古巖壁鑿穴墓葬羣洞穴遺址,洞穴人可出入,孔成方型,長、寬、高二、三米不等。在神農溪上,無論是巖棺、石罅類巖棺、巖壁鑿穴墓,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土家先民對老人死,有高葬者至孝的習俗。這種不同的葬俗告訴我們,歷的土家先民——巴人,是一個勇於開拓、勇於創造的民族,他們憑着自己的智慧,創造了這些驚人的奇蹟和獨特的民俗文化,給後世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

在不遠處的右邊,我們就能看到魚泉瀑布,因其發源於南山一有魚的洞穴內,而得名。泉水從一巖坎上急劇垂直下跌入落差高達一百餘米的神農溪中,它如銀水飛瀉直下,水霧濛濛,珠璣四濺,氣勢磅礴,其聲震耳,極為壯觀!令過往行人無不停步觀賞叫絕。

在右岸,我們還可以看到神農温泉。在一巖穴處出水洞口約一平方米的地方,有温泉湧出,流經10米後,注入神農溪,故名神農温泉,水温34℃,終年穩定,四季常温,無色、無毒、透明,是湖北省礦化的温泉,含多種微量元素,不僅適宜洗浴,對治療皮膚病、關節炎等慢性病都有一定療效。

在左岸的鏈子巖上,我們還可以看到神農洞,相傳為中華民族的祖先——神農氏順溪而上,搭架採藥居住過的洞穴遺址。洞內高大空曠,冬暖夏涼。漂流神農溪,觀賞神農洞景,無不令人感發思古之幽情。

好,神農溪漂流也就結束了,大家一定遊累了吧,漂流神農溪,給人一種“險、秀、奇、雄”的感覺,被譽為“神州第一漂”,我們也稱它為“文漂”,在我州還有“神州第一漂——“武漂”清江闖灘”,那四十八道險灘,足夠驚險刺激!大家若有興趣,不妨前去領略感覺一番!

好,我們現在到了神農寨——羅坪遊客接待中心,大家在這裏可品嚐土家風味餐和欣賞土家歌舞表演,購買土家族手工藝品西蘭卡普、花揹簍等旅遊商品。在這裏我們將停留2小時左右,爾後乘環保船返回。讓我們帶着對這個古老的原始之溪、野趣橫生的神奇之溪、保留着濃郁正宗的土家風味之溪的美好記憶,繼續遊覽壯麗的長江三峽。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12

從洞口到圓堂關是探險隊第一天的行程。先不説洞裏,就在洞外,好比一篇絕妙的文章,先聲奪人的開頭,一下就把人們驚呆了!你看,騰龍洞頂上那雄奇的白巖,像不像一艘巨大的天船遨遊在藍天之中,仰天長嘯,高大的洞口有如梯形,淡青中泛着粉綠的洞壁下長滿了灌木和野花。極目凝視,在側壁的萬丈高崖上,有一蓬墨綠的植物在微風中晃動,傳説那是一株靈芝,古時常有巨蟒纏繞守護。其實,那並不是靈芝,而是一株古老的黃蓮。利川是著名的黃蓮之鄉,也不知是那隻小鳥的功勞,竟把黃蓮的種子播撒到了這人們根本無法採摘的地方。吱喳的小鳥在洞頂飛舞,一股清泉從洞頂甩落下來,便被無形的空氣撕得粉碎。走到近前,這74米高,64米寬的洞口和人們的身軀相比形成了十分巨大的反差。這時,人都好像變得輕了、小了,又有誰不歎服這鬼斧神工的騰龍洞口呢!

一進洞門,迎面便是一個大廳。大廳面積15萬平方米,由於蝕餘和巖石垮坍,在大廳的頂板上形成了一隻巨大的孔雀,孔雀昂首揚冠,彩屏如扇石一樣展開,恰像正在向遠方的來客致意,所以這個大廳又名孔雀迎賓大廳。大廳本是古人築灶熬製硝鹽的地方,探險隊初進洞時,本有一個個直徑2-3米的硝坑,星羅棋佈的散佈在大廳的底部。現在,這些古代的化學工場,幾乎蕩然無存,只在洞壁左側留下了一二個硝坑和灶孔的遺址,使我們還能領悟古人熬製土硝的風采。這不能不説是一個小小的欣慰。

從洞口到圓堂關,距離大約20__餘米,除開迎賓大廳外,還要爬過一座崢嶸的石山和穿過兩座洞內的大廳,"登山當登珠峯,覽勝應遊騰龍"。這是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馮牧所書,撰刻於洞壁右側。越往裏走,景緻越奇。數以千計的蝙蝠在洞中飛舞,有如一道道黑色的閃電;一個個明白如鏡的豕潭,把洞壁、洞額以及洞外的山峯倒映出來,有的如唐僧取經,有的如萬丈深淵;一羣羣渾身透明的小魚,在清澈見底的小溪裏遊蕩,有如一對對羽衣霓裳的精靈。人們都叫它透明小魚,其實它並非魚類,而是一種叫紅點齒蟾的古生物的幼蟲。紅點齒蟾渾身釉黑如黛;腹緣長滿一圈火紅的班點,十分好看。現在,在涼風洞和牛鼻子洞裏,還可以看到它們全身透明的倩影。藉着朦朧的燈光,看,校場壩飛來石的對面,警鐘正在長鳴,一位妙齡女郎正在盼望着她心上的人兒歸來。還有地龍盤旋、千丘梯、千層塔、空中飛瀑,大象吸水,應有盡有,先生們,女士們:請不要貪戀這跟前的風光,前面的景色更好。途經一把通關鎖,前面便是圓堂關。

俗話説:闖過圓堂關,發現妖霧山。當年探險隊員來到圓堂關時,除來時走過的路外,幾乎到處都是亂石和絕壁。後來,他們蛇行匍匐,猿攀猴跳,好不容易才闖過了這道圓堂關口,發現了前面這座高出洞底125米的妖霧大山。妖霧山,一山迷霧,遍地怪石。探險隊員為了找到一條通路,在洞裏整整折騰了四天。如果不是採取從毛家峽進洞,前後夾擊的策略,恐怕到現在妖霧山也仍然是一個難以琢磨的謎。現在遊過了圓堂關,去到妖霧山,已經是一條"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風景線了。走在這條用勇士們的智慧和膽略鋪成的風景線上,再回頭想想當年探險隊員們的迷疑和艱難,當然,就會覺得一點也不怪了。因為那時誰也不知道過圓堂關,要過妖霧山。返回妖霧山西側,還有三洞四峽一龍宮更為奇特。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13

大家注意看,在那山與天接的地方,是不是有一隻老虎呼嘯而來?你看它其勢如騰雲駕霧,其聲如洪鐘暮鼓,似在高聲長嘯,為遊客助興,神形俱備,維妙維肖,我們形象地稱之為“虎嘯巴山”。

前面那個洞叫張家寨洞。相傳古代一姓張的山民曾經在這裏居住過,故名張家寨洞。它分上、中、下三層,洞洞相通,現在已淹沒了下面的兩個洞,裏面有多種生活器皿遺蹟可考。外邊有小石幹壘的牆壁,亦有泥土堆積的痕跡。對此有兩種説法:一是巴人祖先居住過的洞穴遺址;二是山民躲避散兵遊勇的棲身之所,兩種説法兼而有之。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溶洞就是燕子阡大溶洞。在神農溪的峽谷巖壁間,有大小溶洞60餘處,尤以燕子阡溶洞最為壯觀。它洞高百餘米,寬40餘米,深16華里,洞內常年棲息着成千上萬的短嘴金絲燕,故名燕子阡。進洞約百米,有一片高20餘米、寬50餘米的巖溶堆積物,狀如升斗,形似山區水田,故名“千丘田”。地質學上稱碥石壩,蔚為壯觀。

棲息在這裏的短嘴金絲燕,方名叫巖燕,體型較小,羽毛呈麻色或黑褐色,有金屬光澤,它們常年羣體棲息於巖穴中,哪怕在一片漆黑深遠的燕洞裏,飛時也不會碰壁,不互相碰撞,能準確找到自己的巢。每當天氣變化或夕陽西照,它們在成羣漫谷飛舞,擊波沖天,惹人心醉,給神農溪增添了無窮魅力。每當冬末春初,燕羣飛向溪口淤沙壁上,鑿沙洞為巢,密密麻麻一大片,進洞出洞另有一番景象。春水上漲沖刷沙壁,燕羣又飛回巖洞築巢。

各位嘉賓,在龍昌峽、鸚鵡峽和神農溪的巖壁上,有斷斷續續一排六寸見方深約一尺的方孔,這便是神農溪上的又一特色景觀——古棧道遺蹟。這裏的棧道是單排孔,斷斷續續百來個,它充分體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勇敢。現在龍昌、鸚鵡兩個峽段的棧道已全部沉入水下。開鑿此棧道,始於何時,用於何事,眾説紛雲。古人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説。有的説是通往羅坪故州所建,也有的説是夔東十三家的劉體純懇戰神農溪上,為引用鹽場河鹽水而鑿,無一定論,對棧道遺蹟,郭沫若有詩讚曰:

滔滔溪水萬古流,

巍巍棧道何人修?

古棧雖毀石孔在,

留得偉跡壯神州。

請大家注意,我們現在已過鸚鵡峽,到了葉子壩。

葉子壩,又名落葉潭,因神農溪水穿過神農峽谷,至此河面陡然變寬,水流變緩,上游漂流的樹葉,多在這裏停留而得名。葉子壩是神農峽與鸚鵡峽之間不足一公里的一個土家村落,原來這裏居住着近百人的土家山民,他們憨厚淳樸,尚義好客,以背薪垂釣為樂;農舍土徹瓦蓋,傍山為屋,竹林芭蕉簇擁,山水藍天一色,一派水鄉情趣。他們為了支援三峽大壩建設,放棄了美好的故土,多已遷往荊沙。今天的葉子壩已非夕日的村鄉裊煙,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美不勝收的山水畫廊!

在這葉子壩的左岸,是在1991年,當神農溪正式批量接待海內外遊客時,為了祈求龍王菩薩保佑遊客一路平安而遷建的龍王廟,並擴大了廟的建築規模,裏面供奉着高達兩米五的龍王大佛像,左右各有一尊“千里眼”和“順風耳”佛像。另在兩側還有一間供奉着觀世音菩薩,整座廟宇座落在一個神仙福地的山崗上,不僅風景秀麗,兩側還建有為遊客供應香燭紙帛的商店,敬奉菩薩以求保佑,一路旅途平安。這龍王廟原於清乾隆年間修建在葉子壩渡口上300米半巖上一個巨大的巖洞中。

這條支流就是綿竹峽,原是神農溪漂流的起始峽。綿竹峽可航行河段5公里,兩岸景觀奇特,它以“險”著稱。綿竹峽因綿竹生長繁茂而得名,發源於神農架餘脈海拔2400米的仙女山,全長17公里,沿途接納了四條溪澗,在這裏匯入神農溪主流。峽谷蓊鬱幽深,兩岸峯巖夾峙,層次分明,絕壁千仞,有土家先民居住過的洞穴遺址;巖壁間的石筍、石幔有的似從天而降,千奇百怪;有的寬達二、三百米,兩岸山峯依偎,溪流最窄處不及五米,天開一線,灘潭連接,寬窄不一;5公里深邃大峽谷,溪流坡降度達0.5%;兩岸植被葱蘢,猴羣嬉戲,鳥語花香。“碗豆角”扁舟依山而過,這“一里十三灣,灣灣灘連潭”。船尾出灘,船頭又過灘,船行其間,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的意境之中。綿竹峽漂流,為古老的神農溪增添了異彩。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14

女士們、先生們:

歡迎大家來騰龍洞洞穴公園旅遊。

騰龍洞洞穴公園總面積69平方公里,其西南起於騰龍洞洞口,與明巖峽峽谷景區相連;西北抵於黑洞洞口,與雪照河峽谷景區相通,總體上呈由西南向東北方向展布,是一個沿清江河谷延伸的狹長景區。區內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現已開發的主要景區有二:一為騰龍洞旱洞景區;一為落水洞水洞景區。二景區距利川市城約6.8公里,集山、水、洞、林、石、峽於一體,溶雄、險、奇、幽、秀於一爐,聲譽遠播,遐邇聞名。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今天的旅遊線路是先遊騰龍洞旱洞,後覽落水洞水洞,一路雖然有驚無險,但洞內路小光弱,岔洞伏流,地勢複雜,請大家千萬不要單獨行動,一定要注意安全。

騰龍洞整個洞穴羣共有上下五層,其中大小支洞300餘個,洞中有山,山中有洞,無山不洞,無洞不奇,洞中有水,水洞相連,構成了一個龐大而雄奇的洞穴景觀。洞內空氣流暢,四季恆温18℃,是旅遊、療養、地質考察的絕妙所在,騰龍洞洞口高74米,寬64米,已經探明的洞穴長度為52.8公里,洞穴面積200多萬平方米,洞內高山高達125米,洞穴最高處237米,最寬處174米。洞中共有150餘個洞廳,象形石140餘種。1988年經25名中外洞穴專家,歷時32天實地考察論證,騰龍洞屬中國已探明的最大溶洞,神州第一;在世界已探明的最長洞穴中排名第七,屬世界特級洞穴之一,為湖北省省級風景名勝區。

騰龍洞古名幹洞、硝洞。清光緒《利川縣誌》記載:"幹洞有硝。光緒十年(1884年),有采硝者十餘人,秉燭而入數十里,懼而返。"洞中情況除從洞口至圓堂關,古代硝客稍有了解外,千萬年來,騰龍洞傳説百出,一直是一個巨大而神祕的龐然大物,早在1985年,華中理工大學古建系教授張良皋那篇《利川落水洞應該奪得世界名次》的文章發表後,一石擊起千層浪,很快便在利川掀起了一個探測騰龍洞的熱潮,探險隊由縣人武部官兵六人組成,部長張國芳任隊長,政委易少玉任指導員。從1985年6月至1986年10月,經過艱難的探測,逐步揭開了騰龍洞神祕的面紗。

女士們,先生們,現在就讓我們沿着探險隊員踏勘的捷徑,到騰龍洞去作一次神奇的遊覽吧!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15

在神農溪的三個峽谷中,發現懸棺多處,僅龍昌峽東岸的石罅中,就有7座懸棺,兩具外露清晰可見。在峽西石壁上,還有多處古棧道遺蹟。巖棺是怎樣放在懸崖峭壁之上,古棧道通向何方,這些依舊是神農溪的千古之謎。

在這兩邊的山巖上,生長着極為少見的玄蔘科多年生草本,名叫“巖白菜”,僅產於巴東神農溪,是湖北省稀有植物,也是治療婦科病的良藥,對研究植物分類有一定的醫學價值。

大家請注意看,在船的左前方,是神農溪上的象鼻山,它長長的鼻子好似正在伸入溪底飲水,碩大的耳朵正在聆聽遊人的歡笑,氣勢十分雄偉壯觀!在它的對面,還有一位俊俏的小象在與她竊竊私語,很是親密。

各位注意了,下面馬上要經過猴子灘,這裏蓄水之前水位落差高達3米,它是神農溪上最陡的一個灘頭,現在蓄水之後已淹沒在水下。過去我們用原始扁舟“豌豆舟”漂流經過此灘時,感覺非常驚險刺激,有如海上衝浪一般。前面的那座山巖叫熊貓巖,山上有兩個洞穴,過去洞內曾居住過許多猴子,故名猴子洞。

在我們船的前面,有座高山擋住了去路,受陶淵明的優美詩句“車到山前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啟發,我們叫它“疑無路”。轉過前面這道山樑就到了龍船河,那個地方原先建有一幢考究的紅色土家吊腳樓——龍船河餐廳,是我們過去就餐休息的場所,現因被水淹沒而拆遷。

各位嘉賓,我們現在到了鸚鵡峽。鸚鵡峽長7.5公里,以“秀”著稱。鸚鵡峽幽深靈秀,峽谷兩岸原始的臘梅、綿竹、刺梨、水芙蓉和多種野生藥材逢時而開。在這個峽谷中,我們將看到神農溪中的溶洞——燕子阡大溶洞,在溶洞中生活着被稱為活化石的海洋珍禽——短嘴金絲燕。

看,我們眼前這個的山峯叫高視巖,海拔1001米,是神農溪的峯,它上面有很多洞穴,相傳有巴蠻洞、巴人洞,那是土家先民巴人居住過的洞穴遺址。請大家注意,在這片水域下面,過去有三色泉,泉水分清、深、濁三種顏色十分明顯,從同一個泉眼裏流出,順溪漂流百餘米不混,被譽為神農溪上的一大奇觀。

在我們船的左邊,有一片美麗的灌木叢,生長的全是綿竹,本地人叫它綿竹山。綿竹是造宣紙的優質原料,也是熊貓賴以生存的食物。據考證神農溪上游有多處大熊貓的化石,但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致使大熊貓在神農溪上絕跡。

這些迎面撲來的礁石,船工形象地稱它為“朝我來”。為什麼叫“朝我來”呢?原來,神農溪上可謂“一里三灣,灣灣見灘”。據統計,神農溪上有大小險灘30餘處,原來最險的猴子洞灘落差高達3米,漂灘是神農溪漂流最精彩、最刺激的活動。船似離弦之箭飛馳而下,人坐船上頓生“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之感。溪中礁石林立,的確令人望而生畏。可是,就在船與礁石將要接觸的剎那,船工只需用梢輕輕一搬,立即化險為夷,這是船工幾百年來總結出的闖灘二十字訣:

朝着礁石去,

大吉又大利,

躲着礁石走,

大禍要臨頭。

過去在神農巨石上就刻有“朝我來”三個字,這是中國青年電影製片廠在拍攝電影“男人河”時刻下的。現在已沉沒到水中。要想一睹為快的話,還得潛入水中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16

國內有關洞穴專家確認,騰龍洞羣不僅是國內目前已知的最大巖溶洞穴,而且是世界特級洞穴之一,旅遊、科研價值十分珍貴。

素有“山東第一洞”之美譽的博山開元溶洞大氣磅礴、瑰麗雄奇,是一個廊道廳堂式洞穴,因洞內發現有唐朝開元年間的鐘乳石刻而得名,全長744.9米,最高和最寬的地方達30米。沂源溶洞羣包含九天洞、靈芝洞、千人洞、石佛洞、盤龍洞等多個天然石灰巖溶洞。其中,以九天洞和靈芝洞最為顯著。九天洞1994年中科院陳詩才教授鑑定九天洞是“中國最大的石花洞穴”;20__年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經過科學考察後認為,“九天洞石花,類型之多樣,面積之廣大,國內外無與倫比”,並稱之為“天下第一石花洞”。九天洞洞腔長518米,高5—18米,比起“騰龍洞”的大小那是小巫見大巫。

還有位於宜良縣城西北九鄉彝族、回族鄉境內的九鄉溶洞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溶洞,風景區面積達200多平方公里,也是不及騰龍洞的雄偉壯觀!還有被譽為“天下第一洞”的織金洞,其總面積307平方公里,也是遠遠不及騰龍洞之大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騰龍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當之無愧的!

水洞

你們聽,這是什麼聲音?是雷聲嗎?是雄獅怒吼嗎?猜猜看。天空如此晴朗哪有閃電雷鳴?這裏並非動物園哪來的雄獅怒吼?請大家隨我一起來看個究竟。哇!黃河虎口瀑布怎麼搬到這兒來了?您看着洶湧澎湃的清江水咆哮着跳下20多米的深澗,蜂湧而入溶洞之中,這個幽深而高大的洞穴猶如一條張着血盆大口的巨龍,把一條江河吞入了腹中。聲響的謎解開了吧,原來是江水撞擊較高落差的河牀發出的聲音。多麼磅礴的氣勢,多麼壯闊的場面,難怪古人把這情景稱之為“卧龍吞江”了。改革開放了,巨龍不能沉睡必須騰飛,騰龍洞因此而得名。它是我們山裏人,土家兒女拼搏奮鬥、勇往直前的象徵。

這裏就是水洞,又名落水洞,洞口高20米,寬10米,洞內可泛舟遊覽。水洞中的鐘乳石,玲瓏剔透,形態萬千。水聲時如蛟龍咆哮,聽了驚心動魄;時如深夜鳴琴,令人心曠神怡。清江伏流16.8公里,是騰龍洞羣的一大奇觀。八百里清江從大巴山餘脈的都亭山起,形成了“三明三暗”的著名景觀。它經第一暗洞檀香洞由齊躍山東麓冒出的地表之後,浩浩蕩蕩,接納沿途諸水,流經58公里乎川,以氣吞山嶽之勢奔入卧龍口,形成冰巖轉石、餘末成霧、吼聲小震天的“卧龍吞江”奇觀。站在洞口,頭頂如白雲飛奔,腳下似春雷滾動,彷彿身臨仙境。清江由卧龍口進入地下後,幾經周折,左衝有突,形成無數個地下平湖和急灘險瀑。

山中有洞不足為奇,洞中有山堪稱一絕。騰龍洞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內有小溪,溪中有盲魚。洞內5座山峯,把洞分隔成了10個大廳,這第一個大廳的名字就叫做“孔雀迎賓”大廳,它是根據洞頂密集的鐘乳石構成的一隻栩栩如生的孔雀圖案而命名的。

騰龍洞的神奇景觀為眾多的文人墨客所感歎、所傾倒,他們有感而發,即興揮毫。你們看,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任重為它題寫了洞名;你們瞧,全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馮牧的親筆題辭:“登山當攀珠峯,攬勝應探騰龍”馮老把騰龍洞與珠穆朗瑪峯相提並論,難道不是對騰龍洞世界之最寶座的肯定嗎?馮老曾站在這裏感慨萬千:“祖國的風景名勝我差不多都去了,就覺得不得了,沒想到到利川來看了騰龍洞,才知道天外還有天”。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17

聽完故事,一道璀燦的"彩虹"已在石壁上升起,在彩虹的余光中,來到五洞廳後,站在高聳的觀景台上,五個洞口的景觀一覽無餘,龍燈洞裏龍燈高掛,珍珠洞洞頂集結的水珠成千上萬,猶如珍毯……。不知不覺來到毛家峽的出口一線天,猛見一線天光,頓覺豁然開朗。毛家峽洞是一個巨大的天坑,一條小路陡陡地掛在巖壁之上。人從小路出洞,頭上只見藍天一線,所以,取名一線天。其實,騰龍洞的出口,除開一線天外還有一個,那就是北洞。

騰龍洞洞口,毛家峽洞口和北洞洞口,從地圖上看,三點都在一條直線上。從毛家峽洞到北的地面距離,最多也不過一百餘米。然而,在這一百餘米的地下,卻溶洞連着溶洞,景觀疊着景觀,堪稱是一條千奇百怪,美不勝收的地下畫廊。在眾多的景點中,有四個景點是非看不可的,即千佛殿裏的24根神柱、白玉峯頂的48根玉柱,花果山上的一羣仙猴,迷宮洞裏的銀白硝芽。神柱最大三人合抱,最高30餘米,黑色花紋如雕如鏤;玉柱最大六人合抱,最高50餘米,通體乳白如玉,柱上桂燈,柱下安磨,磨推合渣,豆漿湧流,天上人間,妙趣橫生;花果山上仙猴玩皮,或偷仙桃,或摘野0果。一個小猴在歪頭聆聽,神態機警,似乎他發現了一個新的祕密;迷宮裏48個支洞,前後左右相連,四面八方相通;大小高矮相仿,鍾乳形態相似。白龍峽躺在洞下,北洞出口晃在洞前,其情其景實在迷人。

女士們,先生們,游完騰龍旱洞,讓我們在青山綠水的環抱中慢慢向落水洞水洞走去。這時可能大家在心裏會問,騰龍洞是怎麼形成的呢?現在就讓我們來聽聽科學家的説法吧!利川古為淺海,騰龍洞奇觀是大自然的創造,是水的奇蹟和功勞。常言道:鐵杵可磨針,滴水能穿石。這道理在騰龍洞隨處可見。科學考察論證表明:強大的清江河水塑造了騰龍洞羣,其形成大致分為三個地質變化塌陷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海拔1140-1150米之間,然後繼續塌陷至1100米,即現在旱洞入口的水平高度,那時,旱洞是清江伏流通道。第二階段,由於妖霧山的大型巖崩引起,致使清江伏流廊道朝北改向,清江河道由1100米下降至1060米,即今天清江河牀的高度。現騰龍洞內白玉石林的塌落石乳年齡,經磁輻射測定表明:第一次大型巖崩發生在22萬9千年前。第二次大型巖崩發生在15萬6千年前。第三階段塌陷發生在今伏流所處水面,河道標高140米。伏流周圍嚴重的溶蝕現象表明,伏流河道的變更至今尚未停止。

恩施龍麟宮導遊詞範文 篇18

女士們、先生們,利川境內,有四大名景:

"東有玉筆朝天,南有八寶煉丹,西有萬里城牆,北有卧龍吞江。"這是古人對利川四大風景的描繪。其中:"北有卧龍吞江"一景,指的就是清江伏流在落水洞的入口處。

落水洞口高45米,寬20米,飛瀑落差30米,最大洪峯流量676立方米/秒。清江從利川齊嶽山發源後,蜿蜒流過如花似玉的利中盆地,到這裏又猛然地跌入落水洞中,變成一條幽幽伏流。我們站在卧龍橋上,看銀潢翻滾,聽聲震九淵,這落水洞的景緻,真像一條巨龍張開它的大口,正在咀嚼吞食着清江一樣。"銀濤捲入冰壺漿,餘沫飛濺遊客裳。""一口吸盡狂瀾狂,雷轉猶聽鳴飢腸。"古人對落水洞口的描述,繪聲繪色,恰到好處。

伏流全長16.8公里,有"天窗"18個,地下大湖泊4座,地下大瀑布5段,奇險奇美,出口在黑洞。伏流景觀除從落水洞口至鰱魚洞口,可乘船遊覽外,其它地段尚未開發。現在,就讓我們鑽過甑子孔,繞過望鄉台,到鴨子塘碼頭去乘船泛舟,伴着咿呀的漿聲,伴着世界優秀民歌《龍船調》的悠揚歌聲。去品嚐洞中伏流的神奇,去享受洞中仙境的寧靜!鴨子塘常有野鴨遊放,是古人冒險垂鈎的地方。看,那高大的巨石,多像一尊無敵武士的勁腿!窄門原來最寬不過80公分,經開鑿後才成為今天的航道。這裏水深70餘米,兩壁像形石極多,有的像龍鬚,有的像人蔘,有的像神龜,有的像觀音。當我們的遊船劃過那把熊熊燃燒的火炬時,我們一天的旅行也就結束了。

女士們、先生們:從鰱魚洞上岸,我們的騰龍洞一日遊就愉快地結束了。騰龍洞洞穴公園很大,一天的時間實在太短,還有兩個的景區我們尚未涉足。在一天的旅行中,我們已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讓我們共同祝願友誼長存!現在,騰龍洞頂那艘巨輪已經起錨,祝願大家和中華巨龍一起騰飛,心想事成,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