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導遊詞怎麼寫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話、贛方言、客家方言,另外,還有湘南土話、鄉話這一些尚未確定歸屬的方言。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湖南導遊詞,希望對你們有幫助。謝謝支持。

湖南導遊詞怎麼寫

南嶽衡山導遊詞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歡迎大家的南嶽衡山做客。如果您有什麼問題和要求,請告訴我,我將盡力給您幫助。祝願大家軋過愉快的鋒山之行。

各位朋友,如果您曾為工作的重壓而苦悶,如果您曾為身體的疾患而憂慮,那麼今天,您可以把種種煩惱不快全部拋開,因為您即將欣賞到的,是以五嶽獨秀”而蜚聲守內的南嶽衡山風景區了。

衡山位於湖南省中部,縱越衡陽、衡山、衡東、湘鄉、湘潭、長沙等六縣市,地跨八百里,峯立七十二,南起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衡陽回雁峯,北抵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長沙嶽麓山。主峯祝融峯,海拔1290米,在湘中南丘陵中卓爾不羣。一覽眾山小”。衡山就像一幅湘繡,楚天湘水,一覽無餘;它又像一卷畫軸,濃渲淡染,舉世無雙;它更像一首詩歌,高歎低吟,回味無窮。

南嶽衡山的來源有很多傳説。一產盤古開天闢地,死後化為山川林木,頭化為東嶽泰山,腳化為西嶽華山,腹華為中嶽嵩山,右臂化為北嶽恆山,左臂則化為南嶽衡山;另一説是中華始祖之一的炎帝神農式追趕仙鳥,用神鞭將朱鳥打落成南嶽,所以大家在南嶽古鎮入口處所見的牌坊上便繪有失鳥圖案,南嶽山徽朱鳥”也因山而來。古人們往往以天空星象圖來進行占卜,所謂天則有星宿,地則有州城”。據《星經》記載,南嶽地處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號為稱量天地的衡星”,所以也就命名衡山”了。軫星旁邊不有一顆主管人間壽命的長沙”星,衡山古屬長沙,故而又有壽嶽”之稱,人們常説的壽比南山”就以山而來。

穿過南嶽古鎮,迎面而來的是一組氣勢恢弘的宮殿式建築,這便是有着江南小故宮”之稱的南嶽大廟”。

南嶽大廟為湖南省重點保護文物,始建於唐初,距今上千年,以後歷經宋、元、清等朝6次大火和16次重建。瑞存建築為清光緒六年重修,佔地76800平方米,沿中軸線依次為櫺星門、有奎星閣、川門、御碑亭、嘉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和北後門等九進四重院落。

現在大家腳下跨過的是壽澗橋,它前面就是南嶽大廟的南正門--櫺星門。櫺星”是古星宿之一,主管人興國旺,以櫺星”命名的廟門,自然也是希望咱們國家人才輩出,萬業昌盛。

穿過櫺星門,大家來到的這座建築叫做奎星閣”。奎星就是主管文學藝術的魁星。奎星閣在古代往往用做戲台,每逢節慶祭祀之日,一些戲班都會在台上演出一些傳統地方戲,如魁星點狀元”、五子登科”、秋胡戲妻”等等,台下則擠滿了四鄉八里趕來的鄉民們,熱鬧非凡。細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奎星閣的基石上有4個銅錢大小的孔洞,這是幹什麼的呢?對了,它可以產生共鳴,增強音樂效果,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多麼聰明呀!穿過川門、御碑亭、嘉應門和御書樓,我們就來到了正殿。正殿又叫聖帝殿,供奉聖帝火神祝融氏。聖帝殿高21米,寬54米,深35米,是大廟最高、最大的建築,也是大廟中心。大家可以看到,它由72根花崗石柱支撐,寓意南嶽七十二峯,其中2根由整塊石鑿成,重28000斤,另外70根由兩截接成。殿內正中是由四龍二鳳環繞的神龕,聖帝的泥塑金身就置於其中,高6.3米,高戴冠冕,持笏端坐,神態威嚴,金碧輝煌,左右排班站立着金吾二將和六部尚書。

大家看到,聖帝殿東有道教的財神殿,西有佛教的觀音殿,那麼南嶽到底奉什麼教呢?這就是南嶽衡山的大特色--佛道共榮。道教於西晉傳入南嶽,南北朝佛教流入,山後兩教就一直並存,揚光大。山上既有我國第一個女道士南嶽夫人”魏華存修道的黃庭觀,也有禪宗南宗五大宗派發源地的福嚴寺和南台寺,還有先道後佛的上封寺等等,中國的兩種主要宗教文化在這裏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各位遊客,再走過寢宮和北後門,離開大廟,我們就來到了南嶽衡山主峯登山處,前面這個花崗石門叫做勝利坊”,是1947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而建。坊上刻有一副楹聯:七二峯,如避羣英,勝算先操,中流砥柱;五大洲,盟聯友國,狂瀾競挽,世界和平。”從中,我們依稀可以想見那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原聯為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主席王東原所書,毀於文革”時期,現在聯是著名書費新我左手書寫。

各位朋友,從現在起,我們就將踏上登頂之路。在這之前,請允許我先提醒您幾個注意事項:衡山作為著名的風景區處自然林區,是嚴禁攀折花木和吸煙點火的,讓我們共同來愛護這一片美好的大自然吧!南嶽的氣候素有三重天”之稱,即山下一重天,山腰一重天,山頂一重天”,每重天之間約有3度的温差,請注意帶一些保暖衣物備用!山上雖然修建了行車大道和人行小徑,但仍有部分地段較陡峭,請大家留神一下,互相照應點兒!好了,萬事俱備,讓我們向衡山最華麗的樂章--主峯祝融峯進發吧!

朋友們,南嶽衡山在五嶽之中以風光綺麗著稱,素有五嶽獨秀”的美譽。那麼它究竟秀”在哪裏?秀就秀在這滿山的樹,滿坡的草,滿眼的綠!沿途大家已經看到,衡山樹木茂密,鬱鬱葱葱。南嶽植物資源豐富,有樹種600多,森林面積達30多萬畝,而且還有不少名樹古木:福嚴寺有一棵據傳受戒於六朝時慧思禪師的銀杏樹,樹齡已達1400多年,樹身需三人合抱;藏經殿後的白玉蘭,距今也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允春亭的搖錢樹,無礙林的同根生”、連裏枝”等,也是比較罕見的。

好了,爬了一段山,可能有點兒累吧?那我們在這裏休息一下。面前大家看到的是我國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抗戰紀念地之一,也是國民政府在大陸惟一保存的大型抗戰紀念陵園--忠烈祠。

忠烈神祠建於1939年,落成於1942年,陵園為仿南京中山陵式格局,坐南朝北,依山而築,左右對稱,層次分明。沿中軸線共有五進建築,長達320米,寬約60米,四周還有13座大型烈士陵墓,安葬了抗日陣亡的國民覺第九戰區和第六戰區將士。前面這就是忠烈祠正門,它為拱形三門重檐牌樓,正上方鑲嵌着刻有祠名的漢白玉門匾,上面的南嶽忠烈祠”5個鎦金大字是由原國民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所題。

進入忠烈祠,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奇特的七七紀念碑”。碑為全花崗石結構,由一大上小共5顆倒立炮彈組成,象徵着漢、滿、蒙、回、藏等各族兒女團結一心,共禦外侮,碑的基麻上刻着醒目的七七”大字,意在警醒全體中國人永不忘國恥之痛!

穿過紀念堂,大家看到的這是個綠草如茵的山坡,兩側有石級,共分為9層。草地上用大理石鑲了民族忠烈千古”6個大字,襯以鄰近的蒼松翠柏,更顯得十分莊嚴,令人肅然起敬。朋友們,讓我們懷着敬仰、緬懷之情,繼續向上去吧。

好了,現在我們登上了忠烈祠最高處--禮堂平台了,不知剛才有沒有人注意數了腳下的石級沒有?對,一共276級。為什麼是個數目呢?這是為了紀念第九和第六戰區陣亡的276位中高級軍官而專門安排的,那麼,這些英烈們究竟魂歸何處呢?就在這最後一進建築--享堂裏。

享堂是忠烈最主要的建築,也是過去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正門上是蔣介石親筆書寫的忠烈祠”匾額。大家仔細看一下,有什麼問題嗎?對,烈”字下面少了一點。為什麼會少呢?這裏有很多説法:一説是蔣介石希望今後戰爭能少犧牲一點兒;一説是他打算抗戰勝利後再補上;還有一説是書法中的種藝術處理。見仁見智,眾説不一。享堂內呈十”字形,可容500人,正面供奉有佛壇和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它的碑文是薛嶽於1942年題寫,妙在無論橫念豎念,左念右念,都可以念通。全文是:恭立忠烈祠,以懷忠烈神,我懷忠烈魂,誓繼忠烈神。”現在堂內陳設了大量抗戰圖片資料,大家可以自己看一看。

好了,休息過後,我們繼續向上攀登。前面這是裏是半山亭,因為這裏恰好是南嶽鎮到祝融峯頂的一半,故而得名。這兒還有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留下的試劍石”和湖南省道教協會所在的十方玄都觀”。您來看看玄都同門口的一副對聯: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需努力;會心不遠,欲登絕頂莫辭勞”。

我們到了南天門,據傳此地為天人分界之所在,故名南天門”。這裏也是觀賞衡山色的最佳之處,春觀花,夏看雲,秋眺日,冬賞雪,賞心悦目,不一而足。這裏還是登上頂峯的最後一站,讓我們抖擻精神,一起去欣賞無限風光在險峯的祝融絕頂。

祝融峯海拔1290米,在南嶽七十二峯中首屈一指,由衡山主神--火神祝融氏而得名,祝融峯之高”與方廣寺之深”、藏經殿之秀”、水簾洞之奇”並稱為衡山四絕。現在大家看到的是祝融蓼,原名老生殿,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年間重修。祝融殿並不大,一進兩間,建在巨石之上,花崗石砌牆,殿頂鋪以鐵瓦,多為宋朝所鑄,至今仍光潔不鏽。

好了,參觀完祝融殿,各位的南嶽之行也就即將結束。希望南嶽衡山--這顆南國明珠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南嶽大廟導遊詞

各位團友: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南嶽衡山觀光旅遊,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參觀有江南小故宮”之稱的南嶽大廟,並很榮幸能和大家共度一段美好時光,祝大家遊得開心,玩得盡興!

各位團友,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宮殿式古建築羣,就是有名的南嶽大廟,位於南嶽古鎮北端,赤帝峯下。它是一組集民間祠廟、佛教寺院、道教宮觀及皇宮建築於一體的建築羣,也是我國南方及五嶽之中規模最大的廟宇,佔地面積985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詳,地方誌有記載的大廟最早建於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0xx年),歷經宋、元、明、清歷朝各代六次大火和十六次重修擴建,現存建築於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重建,它是仿照北京故宮建的宮殿式的古建築羣,因此有江南小故宮”之美稱。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由櫺星門、奎星閣、正川門(正南門)、御碑亭、嘉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和北後門九進、四重院落組成。東邊有八個道觀、西邊有八個佛寺,中軸線上則是儒家的建築風格。雖然儒、釋、道三教信仰不同,追求各異,但他們長期以來友好相處、共同發展、同存共榮。儒、釋、道三教共存一廟,這是我國乃至世界廟宇中絕無僅有的。早在明清時期,大廟就以其出色的木刻、石雕、泥塑被譽為江南三絕”。同時以八百蛟龍為最大特色,無論殿宇的樑柱、屋檐,還是柱基、神座,乃至門框、斗拱,神態各異的蛟龍,隨處可見,原來這裏自古就有八百蛟龍護南嶽的傳説。

我們現在所站的這座石拱橋,叫壽澗”橋,橋下是壽澗水,盛傳取嶽山之水可以延年益壽”,因為南嶽是壽山、壽嶽,所以這座橋,是因水而得名的。相傳,如果誰能三步跨過這座橋,便可長命百歲。

各位請抬頭看看大廟的正門叫什麼門?有誰能認出第一個字來?(停頓)這位小姐説對啦,念靈”字音,有好些人認不出此字,這也難怪,因為用這個櫺”字冠以廟門的很少見。不知諸位是否去過山東孔廟,孔廟的正門即是櫺星門,其實,在中國也只有這兩處櫺星門”。那是為什麼呢?因為櫺星本是28宿之一,叫天田星。據《星經》記載:門以櫺星”命名,意思是人才輩出,為國所用。因此,一般的廟宇絕不可用櫺星”來命名。要用櫺星”冠以廟門,必須達到三個很苛刻的要件:第一,是規模較大、氣勢宏偉的廟宇;第二,必須是人才輩出的地方;第三,須皇帝下詔書。達到以上三個條件才能建櫺星門,可見,我們南嶽確實是個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凡是出入此門的人,都將成為祖國各條戰線上的棟樑之才。請各位仔細看看櫺星門的對聯,看有誰能將它正確念出?這位老先生念得很準:櫺環卐字,檻繞回文,仰台閣輝煌,是謂仙宸帝闕;星斂貪狼,風儀和鳳,喜山河奠定,同遊化日光天。這是副老聯新刻的聯語,它高度讚揚了大廟佛道並存及建築規模之輝煌和祖國形勢之大好。在櫺星門上方的漢白玉碑上,有金光閃閃的岳廟”二字,是衡山學者康和聲所書。門原是木結構的,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才換成花崗石門,門高和寬均為20米,厚1.1米,是我國現存的最高、最寬的石質牌坊大門。牌坊上的坊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大家想想看這是個什麼呢?對啦,是顆石印,象徵南嶽聖帝的玉璽,寓示着南嶽廟至高無上的地位。門前這兩隻古樸大方、形態逼真的石獅(西邊一隻為雄獅戲珠,東邊一隻為母獅戲仔),常年蹲在這裏,喜迎四海嘉賓進入這吉祥之門。

各位朋友,請跟隨我一起循着昔日皇宮貴族的足跡邁入櫺星門逐一參觀遊覽。跨入櫺星門,即是一個翠柏夾道、古樹參天,綠草如茵的庭院。院內左右有水火池(俗稱放生池),兩邊有東西碑亭。東亭中置有明成化年間尚書商輅撰寫的《重修南嶽廟記》碑刻;西亭中置有宋代範純仁撰寫的《祭衡嶽文》碑。

前面所見的這座古樸典雅、精緻玲瓏的樓閣叫奎星閣,又名盤龍亭,此為大廟的第二進。它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面積139平方米。大家看到,閣樓上有戲台”二字,的確,這是湖南省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戲台。為何稱為戲台”呢?據説歷代帝王天子或朝庭命官來嶽祭拜岳神時,地方官員都要請一些戲班子和民間藝人前來演唱,以增添喜慶氣氛。戲台基座上有四個大銅錢孔,這些銅錢孔起什麼作用?它們起擴音的作用,同時也象徵着國富民強,國泰民安。如今回首看看戲台兩側保存下來的靜聽之”、細思之”的題字,實在令人感慨萬千。在戲台的中央頂部,有一條巨大的木雕盤龍,由香樟樹雕刻而成,雕刻技術高超,工藝精湛,而且還會轉動哩!故此亭又叫盤龍亭。

既是戲台,又名盤龍亭,那為何稱奎星閣”呢?大家清楚,魁星乃文曲星之首,《孝經》記載:奎主文章”,後人進而把奎星演化為文官之首,主管文人學士成敗命運。在三樓閣頂內原塑有一尊右手執筆、左手捧鬥、形態森然的奎星塑像,以示崇文之意。相傳誰被他點中,就會連中三元,即古代科舉考試中的解元、會元和狀元。現在有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都帶着子女前來這神奇的奎星閣祭拜,希望能如願以償。

閣樓兩側有鍾、鼓二亭,左邊鍾亭原有一口九千斤重的大鐘,右邊鼓亭原有一個直徑2米的大鼓,據傳鐘鼓齊鳴可以鎮住洪水,使龍王不敢興風作浪,以保國泰民安。

眼前這座很象一個川”字的三個半圓形門叫川門”,也叫正南門,是岳廟的第三進,門洞高15米,全由青磚砌成,川門分為正川門和東西川門。正川門在古代時只有帝王天子和朝庭命官才能通行,平民百姓,只能走東、西川門。門洞上原有一棟造型別致,四周有櫺窗的大閣樓,可惜在1944年被日軍炸燬,後來整修成平台,登上平台可以俯瞰大廟全景。現在我們所見的閣樓為1997年重建。

過了川門,即到了第四進御碑亭。亭系木結構,為八角重檐攢尖頂,紅柱碧瓦,雀替斗拱,脊獸齊備、玲瓏奪目,八個飛檐角均掛有魚尾鐵鐘,風動鐘響,清脆動聽。此亭又叫百壽亭,亭的四周檐板上撰寫了200個篆體各異的壽”字,每個壽字構思巧妙,無一雷同,意思是住在壽嶽”的人們能延年益壽。亭內是清康熙四十七年所立的御製青石碑,碑高6.6米,重約四千斤,上刻清聖祖玄燁親撰《重修南嶽廟記》碑文279字,內容敍述了康熙年間重修南嶽大廟的經過,遺憾的是康熙皇帝的手跡毀於文革之中,石碑頂上有雙龍捧日的淺雕盤龍,栩栩如生。碑座有龜趺,是由一整塊青石鏤鑿而成,重20噸。我們所見的這青石龜有幾種説法,一説為龍子,相傳龍生九子,各有奇能,此乃龍王的第九個兒子叫贔屓,它好文不好武,且擅長負重,據説碑碣立在他的背上便可久經滄桑而不倒,永存後世。因此,歷代都用它馱着御碑,供遊人欣賞。二説此青石龜叫千年長壽吉祥龜,非常有靈氣,人們都説摸摸龜頭,一生不愁;摸摸龜背,大富大貴;摸摸龜身,財運(官運)亨通;摸摸龜尾,辦事不累;摸摸龜爪,一切都好;從頭摸到尾,萬事不後悔”。大家不妨試試,帶些靈氣回家哦!關於這隻烏龜的來歷還有一民間傳説,由於時間關係,暫且不説。大家若有興趣,稍後再講述給各位聽。

看完御碑亭,讓我們接着參觀第五進嘉應門,嘉應門是歷史上迎接賓客的儀門。古人云:天地順而嘉應降”,嘉應”是有客從遠方而來的意思。歷代皇帝及朝庭命官來南嶽祭祀,地方官員和廟祝都在此恭候迎接。此門寬36.8米,深16米,高18米,為單檐歇山七開間建築,是整個大廟最寬的地方。門內外原有歷代祭祀祝文,修廟碑記及眾多的名人雅士的詩詞文賦碑刻,不同時代,不同書體,各有千秋,蔚為壯觀。可惜在文革中被砸毀,現僅存有清代張鳳枝、卞寶弟《重修岳廟記》兩塊碑刻。嘉應門兩側是東、西迴廊,各有廂房53間,東迴廊外有八座道觀,西迴廊外為八個佛寺,分別供僧、道居住。這八寺、八觀表示原本勢不兩立、水火不相容、佛道不相存的佛道兩教在南嶽衡山這個神奇的地方,兩教地位平等,同存共榮。這種獨特的佛、道教共存的現象,堪稱一絕。

現在我們往前看到的則是第六進御書樓。樓內原藏有御製匾七塊和歷代祭文與祝文及加封嶽神碑等。遺憾的是這些珍貴文物都毀於十年浩劫之中。御書樓現為文物展覽之所,主要展出南嶽附近出土及收藏的200餘件珍貴文物。這些對研究古代南嶽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大價值。

穿過御書樓,展現在各位眼前的這座氣勢雄偉,金碧輝煌,雕樑畫棟,仿照故宮太和殿式的建築,便是整個大廟的精華所在——即第七進聖帝殿,又叫正殿。它凌空屹立在十六級石階之上,為重檐歇山式建築,殿基長35.3米,寬53.68米,高31.11米,佔地面積1877平方米。正殿不僅是整個大廟的最高建築物,而且高出南嶽古鎮所有建築物,以顯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殿內外共有72根石柱,象徵着南嶽72峯。

我們現在所見的正殿前端的兩座對稱的寶庫,是供香客焚化香紙炮燭的熔爐。很久以來,一直盛傳着南嶽聖帝有求必應,照遠不照近”。的確每年來自國內外進香朝拜的客人數以百萬計,且很多人年年都來朝拜。右邊的這座寶庫是供活着的人祈福焚香用的,左邊的一座則是為祭祀先人焚香的地方,請各位在燒香時可不要燒錯了香爐喲。既然南嶽聖帝照遠不照近,那麼,南嶽人一定不信南嶽聖帝囉。”確實南嶽人平時很少拜聖帝,但在南嶽卻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當地居民在每年大年七年級日開門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帶着香、炮、燭去大廟給南嶽聖帝拜年,在給聖帝拜年的途中遇到親朋好友、同事等視而不見,互不招呼。而在大年三十的夜晚,隨着新年鐘聲的敲響,佛、道兩教的高僧高道聚集在聖帝殿前舉行隆重的新年祈福法會,那時人聲鼎沸、鞭炮震天、歡天喜地、熱鬧非凡。因而參加新年祈福法會(燒頭香),便成了南嶽最有吸引力的特色旅遊項目。大家看到通往正殿前的16級石階中的這條漢白玉拜殿游龍,昂首拽尾,相傳它不甘拜聖,欲飛天遁逃,結果被雷神擊落在殿前,摔成五節,讓它永遠看守正殿,以示懲罰。

請各位抬頭看正殿屋脊上有許多陶龍,大的長達三米,小的不足一尺,陶龍作為建築裝飾物始於唐代,現在屋頂所見的這些陶龍都是清朝時留下的原物,塗上彩釉,經過高温燒製成型,任憑日曬雨淋,冰封雪凍,都永葆色彩鮮豔,是陶瓷工藝中的佼佼者。殿屋脊中央是一個高4.55米,重千斤的七節青銅葫蘆,脊角兩端各有一把長一米,重三百斤的青銅寶劍,鑄造光潔,歷久不鏽,既起避雷作用,又起裝飾效果,使整個大殿增添壯麗神奇的色彩,得到國內外不少建築、冶金專家的稱讚。大殿四周有花崗石鈎欄,126個石柱上雕有獅、象、麒麟、形態可掬。144塊漢白玉欄板都是雙面浮雕,刻有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和田園風光等,內容大都取材於《山海經》上的神話和歷代傳説典故。雕刻刀法剛健、線條流暢、構圖奇巧。正殿前門的木槅門頁上是一組卧冰求鯉”的《二十四孝圖》、《十八學士圖》和三十六台古典故事浮雕,維妙維肖,形象逼真,精彩動人。在72根石柱中,只有正門前兩根是由整塊花崗石鑿成,柱高6米,直徑1米,重達14噸,其餘70根均由兩截連接而成。

大殿正中漢白玉基座的神龕內,供奉着高達6.3米的南嶽司天昭聖帝,也就是祝融火神。祝融是上古軒轅時代黃帝手下的一名火正官,由於他以火施化、教民熟食、生火禦寒、舉火驅獸,其功德光融天下,黃帝命他為火正官(火神、赤帝)。並委任他主管南方事物,祝融以南嶽衡山為棲息之所,死後葬于衡山,人們為了紀念他,便以衡山最高峯命名為祝融峯,並建祠紀念,埋葬他的山頭叫赤帝峯。歷代帝王都派出大臣來南嶽隆重祭祀,祈求聖帝以衞社稷,而福生靈”。聖帝左右立着金、吳二將,兩側是吏、户、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神龕背面畫有老龍教子”巨幅壁畫,幅面高7.4米,寬6.3米。各位請抬頭看,石柱上承木柱,架接大梁,大梁用四個巨大的木雕綵鳳花瓶的葉瓣支撐上面的樑架,幾百個斗拱,一個個、一層層遞疊到屋頂。真是木雕綵鳳繞樑翩翩起舞,樑柱盤龍張牙舞爪,殿上木雕刻畫維妙維肖。殿後大門上的五龍朝聖”石刻活靈活現,呼之欲出;檐中的丹鳳朝陽,三龍戲珠泥塑更是栩栩如生。整個殿宇由彩繪裝飾得富麗堂皇,真可謂是集建築藝術之大成,是一座雕刻的藝術宮苑。特別是反映數千年傳統文化的木雕、石刻、泥塑,數量之多、品種之全、技藝之高超,無不令人驚歎。這些都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精湛的技藝、高超的智慧。

大廟的第八進是寢宮,又稱聖公聖母殿。殿中神座上原設有南嶽聖帝與夫人景明後坐像,聖帝父母親坐像,殿內原有萬斤銅佛趺坐,可惜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現在所看到的是1990年重塑的聖公聖母坐像。聖公聖母是保佑夫妻恩愛、白頭到老,百年好合的。各位可一定要拜拜他們囉。

北後門為岳廟最後一進,是岳廟中軸線上的終點。後門為單檐硬山三開間,東有注生殿,代表道教,祀注生真君,亦稱南鬥星君。東晉《授神記》載,南鬥注生,北斗注死,注生之名,即由此而來。西有轄神殿,又稱轄神祠,主祀轄神總管像,代表佛教。一觀一寺再次體現了南嶽佛道並存的特色。

好,南嶽大廟到這裏就參觀完了,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合作,希望這次南嶽之行能給各位留下美好的回憶,不到之處敬請各位提出寶貴意見。同時竭誠歡迎各位再次光臨南嶽衡山,再見!

浯溪摩崖石刻導遊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歡迎光臨浯溪。今天大家要參觀的浯溪風景名勝區位於祁陽湘江大橋南端,面積雖不大,只有0.16 平方公里,沒有南嶽那麼巍峨,也不如桂林山水那麼富麗,卻小巧玲瓏,宛如一位小家碧玉式的鄉村姑娘。歷代名人對她評價也很高,清代王士禎就説過:楚山水之勝首瀟湘,瀟湘之勝首浯溪。”如今浯溪保存有唐、宋、元、明、清至民國的詩文石刻505塊,是我國最大的摩崖石刻羣。我們知道我國最大的碑林西安碑林全是一塊塊列在室內的活碑,而這裏全是露天的摩崖石刻,可謂天然去雕飾”了。又因其重析歷史、文學藝術價值,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佈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她還是省級風景名勝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xx年2月通過評定為國家AAA級景區。浯溪到底怎麼樣?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大家馬上可以一睹其廬山真面目”了。

[寶篆文光]

浯溪的歷史跟碑林是密不可分的,現在我們所見到的第一塊篆刻石碑是清代光緒年間的撫湘使者吳大澂所撰寫的《峿台銘有序》,可作為碑林的前言。他首先介紹了浯溪山水的特點,歷史沿革及重要的歷史價值。後面的銘文寫得更好:園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勝,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時。”這結論説得多好呀,到如今都不能不説有它非常深刻的借鑑意義,這在當時對作為封建社會封疆大吏的作者來説,有這般思想境界實屬難能可貴。後面接着説:大賢已往,民有去思。思其居處,思其文辭。次山私之,誰曰不宜?”次山是指唐代詩人元結(字次山),他把這裏當私有,誰説不適宜?而作者前面又説公者千古,私者一時”,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不是的,這句話含義非常深刻,得從浯溪的歷史淵源説起。浯溪,原本無名小溪,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元結出任道州刺史,舟過祁陽,見這裏怪石林立,懸崖峭壁,景色異常優美,就愛上了這個地方,後又棄官不做,來這裏隱居,並自創浯、峿、痦 ”三字,命溪曰浯溪”,山曰峿台”,亭曰痦亭”(現為 亭),合稱三吾”,祁陽縣城原名三吾鎮”也因此而得名。我們知道吾”在古代是代名詞,吾者我也”,表面看來,元結這人太自私了,把這裏的溪、亭、台都説成是他私有的,其實不然。一是因為他為自愛之故,命曰浯溪”,只是為了表示他對這裏的至愛和情有獨鍾;二是古人説得好:人皆得而吾之”,即人人都可説吾,誰説吾就代表誰,當年元結説吾”是他的,今天我們説吾”不就是我們的嗎?況且浯溪這裏是因為元結請大書法家,顏體字的創始人顏真卿把他所作的《大唐中興頌》大字正書,刻在浯溪的崖壁後,歷代名人才慕名紛至沓來,留題刻石,才慢慢形成了現在的浯溪碑林。可説正因為當年元結的私”,才留下了今天這個天下公之”的山川之勝”。現在就請大家按照三吾”的順序先去看看浯溪吧。

[浯溪漱玉]

這條小溪就是我們的浯溪了,可別小看了它,當年元結正是因為愛其凝流綠可染,積翠浮堪擷”,才來這裏隱居,後人又有詩云:一灣流水玉飛聲”,好一個玉飛聲”啊!你看這曲折蜿蜒的溪水,清澈見底,淙淙不絕,穿過石澗,浪花飛濺,陽光一照,灑下萬點鱗片,就象玉石的碎片一樣,這溪聲、溪色、溪光多令人陶醉呀,這一勝景就叫浯溪漱玉”,難怪明代永州太守曹來旬要如此讚美浯溪了水抱青山路,源通滄海渠,龍宮開玉閘,泄出碎瓊琚。”當代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同志也説聞道浯溪水亦香”了。

[香橋渡香]

溪上的古石橋叫渡香橋”。這是因為古人説兩崖細蕊濃花,遊人裙履俱染餘香矣!”遊人穿着染有花香的衣、裙、鞋、襪在這橋上渡來渡去,故名渡香橋”。宋代詩人臧辛伯的詩:卻想老仙明月夜,渡香橋上聽溪聲”充分表露了對元結的懷念之情,也證明了它建橋的年代起碼是宋代以前了。

[溪口垂釣 雙龍戲珠]

溪口有一方一圓兩塊巨石,方形平台石為元結經常垂釣的釣台石”,這有他本人的《矣欠 乃曲》為證:零陵郡北湘水東,浯溪形勝滿湘中。溪口石巔堪自逸,誰人相伴作漁翁”。圓形巨石恰在浯溪與湘江匯合處,每當洪汛季節,溪水衝入湘江,碰着圓石後很自然地分成兩股水,兩股水就象兩條龍一樣圍着圓石頭轉,這圓石就是一顆龍珠了,故名雙龍戲珠”,確實是很難得一見的奇觀。

[痦亭六厭]

這就是三吾”當中的痦亭”了,這一勝景叫痦亭六厭”,緣於元結《 廎銘》中目所厭者遠山清川,耳所厭者水聲鬆吹,霜朝厭者寒日,方暑厭者清風”。把他一年四季在亭上耳、目的不同感受全寫出來了。這遠山、清川、水聲、鬆吹、寒日、清風”不正是六厭”嗎?實則厭,不厭也,厭,猶愛也。”即六愛”的意思。他還説瀛洲言無,由此可信。”把這裏説得比海上的仙島還要美了。的確,這裏不僅自然風光美,還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鐘鼎古篆]

亭下面這兩塊中間斷開的篆刻石碑是浯溪最古老的兩塊碑。是公元767年元結請當時的兩位著名書法家季康、袁滋分別用玉箸”、鐘鼎”兩種古篆體書寫的《浯溪銘》、《廎銘》。鐘鼎篆又叫金文,是我們國家僅次於甲骨文的古老文字,袁滋又是當朝宰相,這塊碑的歷史地位便非同一般了。宋代黃庭堅曾評價説:滋,唐相也,他處未嘗見篆文,此獨有之,可貴也。”現在這兩塊石碑都被列為國家一級石刻,視為國寶,它的整體形象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請大家仔細瞧瞧,它像不像只大石龜?,我們不得不為元結的巧安排拍案叫絕了,它的寓意正是希望碑刻能同石龜一樣龜壽延年”,萬古長存。也的確如此,它經歷了1200多年的風風雨雨,還是這麼精神。

(沿河有福”、祿”、壽”、禧”碑及聖壽萬年”碑等景點)

[摩崖三絕]

台崖壁上這塊9平方米多的巨大石碑就是我們浯溪最著名的文、字、石”皆奇的摩崖三絕”碑,即元結撰文、顏真卿大字正書的《大唐中興頌》碑,共21行332字,字大直徑15公分,直行,自左至右書寫。如果從年代之古、碑面之大、字數之多、文章之奇、書藝之妙及現狀保存之完好等方面綜合比較的話,它堪稱我國現存三絕碑”之冠,名傳海內外,説它文絕”,元結是以安史之亂”這段歷史作為借鑑,明頌肅宗中興,實譏玄宗中衰,即以史為鑑,明頌實譏”,歷代都可借鑑。字絕”是説它乃顏體真跡,又是顏真卿63歲高齡時所作,稱得上是顏體老年成熟期的作品,也是他的生平得意佳作。的確,在這裏顏真卿運用了篆肅的筆法寫楷書,起筆用隸法即藏鋒,行筆用篆法即中鋒。因此,這流動而又剛健的運筆,秀麗而又圓潤的點畫,落落大方而又平整堅實的結構,形成了一種質樸雄強的氣勢,有如一曲剛勁有力的正氣之歌,顯示出作者立朝正色,剛而有禮”的風度,真使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而又感慨萬千。” 難怪清代葉觀國要作如是評價了:魯公遺墨此第一,評者自審非謬欺。”日本一位朋友也給我們來信説:浯溪風景是最好的,特別是看了顏真卿的碑,就是到了死,也不會忘記。”最後説石絕”,這裏可用元結在頌文末尾幾句話來概括: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鐫,刊此頌焉,何千萬年!”的確,浯溪的石崖成層成塊,又高又大,磨平刻碑是再好不過的了。這塊碑的歷史地位可用碑前原有的一幅古楹聯來評價:地闢天開,其文獨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如今,三絕”碑旁還保留下來了宋代黃庭堅、清代何紹基的真跡墨寶,另有米芾、秦少游、李清照、楊萬里、范成大、解縉、董其昌、袁枚等歷代名人的題刻,更有意思的是元結還在這裏留下了一面神奇的石鏡。下面請您去聽聽石鏡的傳説。

[鏡石含暉]

説起鏡子,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銅作鏡,可以正衣冠;以人作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塊石鏡非常烏黑而光滑,抹上水後能照人影。相傳當作它還能照唐宮景,也就説能把唐宮內孽臣奸驕,為昏為妖”的醜態象放電影一樣,一幕幕地顯現出來,皇帝得知後,把石鏡要到了皇宮,卻也奇怪,抬進皇宮,頓失其景,返還浯溪,光彩如故!”這原因有兩個,一是浯溪石鏡一定要抹浯溪水,另外元結當年安放石鏡的本意即要它作一面史鏡”,與旁邊的《大唐中興頌》相互借鑑、對照,給後人特別是歷代的統治者以啟發。明代大才子解縉一句詩就道出了石鏡的深刻含義:照見千秋事去來”。後人又説石鏡不但能照人面,還能照人心,即能照膽”,歷代文人騷客都如此,清代大才子袁枚《鏡石》詩:五十年前臨汝郎,白頭再照心悲傷。恰有一言向鏡訴,照儂肝膽還如故。”就足以為證。因為石鏡這麼神奇,古代老百姓又稱之為照妖鏡”,有了照妖鏡”,就一定有鎮妖符”,大家抬頭一看便知。

[夬符鎮妖]

這個直徑達2.7米的符號讀音為guai”,本意是《周易》中第四十三封的卦符,因其可以以正壓邪,故名鎮妖符”,又叫柳押符”,相傳是大宋熙寧七年甲寅歲的一天,尚書都官員外郎武陵柳應辰在此泊舟過夜,遇妖怪作孽,他道法高超,急以硃筆在妖怪手掌上一筆劃成此符,頓時雷鳴電閃,風雨大作,妖怪不見了。天亮後,就見夬”顯現在浯溪的石崖上,至今筆劃中間還有暗紅色,人們都説這是當年妖怪的血跡,而實際上卻是礦物質氧化後的暗紅色。但古代老百姓不懂這些,編了這麼個神奇的故事後,説這裏從此妖魔絕跡,遊人覽勝都能平安無事。夬”符又成了平安符”,它一定能保佑大家一生平安!

[呂仙壽屏]

這個高1.5米,寬0.7米的奇特的字到底是什麼字呢?相傳是八仙之中的呂洞賓所書寫的壽”之屏,所以這個景點叫做呂仙壽屏”,它奇特的地方還因為其中包含了日月星”、天地人”、金木水火土”、永世公候”、福祿壽”十八個字及太極八卦圖形等,寓意很多,也非常吉祥,可説是浯溪送給大家最美好的祝福了。大家不防在此留影紀念,把浯溪的祝福帶回家去。

[石韻金音]

這塊長1.5米,寬0.7米,厚0.3米的船形巨石,只要用鵝卵石輕輕地敲,任何部位都能發出金屬般悦耳的不同響聲,故名石韻金音”。相傳元結曾常在此自吟《清廉美曲》而引來百鳥鳴琴,鬆聲和韻,浪聲拍板,連韓湘子都來吹笛子為他伴奏。這是因為元結的歌詞太美了,其大意是元結針對一位所謂識時務”的人勸他做人做官曲圓奸媚”的道理時,提出了自己為人處世忠直方正”的思想。好個元結,因為堅持忠直方正”而流芳千古了。這種思想流傳到現在,也是我們浯溪人文精神的精華。這對我們不論是做人或是為官,都是一種啟示與鼓舞。

[窳尊夜月]

台是浯溪的最高點,雖説海拔不高,只有104.5米,但劉禹錫《陋室銘》中説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歷代名人不正是浯溪的仙”嗎?當年元結説在這裏登臨長望,無遠不盡,誰厭朝市,羈牽侷促。借君此台,壹縱心目。”的確,在這裏登高遠眺,睛天可觀日出,睛夜可賞皓月,舉杯可以對飲,臨風更可放歌,確實是舒暢胸懷的好地方。這裏還流傳有一個美麗的傳説,稱為窳尊夜月”。相傳當年元結鑿出的這窳尊裝酒,每逢月夜即邀顏真卿等好友圍坐窳尊飲酒、吟詩、賞月、可惜酒不夠喝,每次都不歡而散。後來山神得知,與湘江女神商量,引湘江水入窳尊化為瓊漿。從此,窳尊無底不愁空”。祁山酒妖知道後,前來盜寶,又有呂洞賓舉劍劈妖。如今 台上還留下當年妖怪的腳印、手腳印、臂部印跡、睾丸印及呂仙劍劃的痕跡,都非常清晰逼真,千百年來,能留下如此美麗動人的傳説,主要是因為元結忠直方正”,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他的。這借鑑到當今社會,只要人人都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世界一定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朋友們,今天的浯溪之行即將結束了,希望小巧玲瓏的浯溪能在您心目中留下難忘而又美好的回憶!更希望我們能窳尊注酒約重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