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導遊詞(精選12篇)

美食導遊詞 篇1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區和湘西山區等地方菜發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在長沙市郊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墓中,不僅發現有魚、豬、牛等遺骨,而且還有醬、醋以及醃製的果菜遺物。唐宋以後,由於長沙曾是封建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城市,因而湘菜系發展很快,形成了一套以燉、燜、煨、燒、炒、熘、煎、薰、臘等烹飪技術,成為我國著名的地方風味之一。

美食導遊詞(精選12篇)

湘菜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為主組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它的特點:用料廣泛、製作精細、品種繁多;口味上注重香鮮、酸辣、軟嫩,在製作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同庭湖區的菜以烹製河鮮和家禽家畜見長,多用燉、燒、臘的製作方法,其特點是芡大油厚、鹹辣香軟。湘西菜擅長製作山珍野味,煙燻臘肉和各種醃肉,口味側重於鹹、香、酸、辣。由於湖南地處亞熱帶,氣候多變、春季金雨,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因此湘菜特別講究調味,尤重酸辣、鹹香、清香、濃鮮。夏天炎熱,其味重清淡、香鮮。冬天濕冷,味重熱辣、濃鮮。湖南菜具有獨特的風味,其主要名菜有"東安子雞"、"組庵魚翅"、"臘味合蒸"、"麪包全鴨"、"麻辣子雞"、"龜羊湯"、"吉首酸肉"、"五元神仙雞"、"冰糖湘蓮"等數百種。

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湖南地處我國中南地區,氣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湘西多山,盛產筍、蕈和山珍野味;湘東南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漁發達;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稱"魚米之鄉"。在《史記》中曾記載了楚地"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

美食導遊詞 篇2

到香港吃小吃,是瞭解香港的另一種方式。香港小吃琳琅滿目,有叮叮糖、糖葱薄餅、炒栗子、龍鬚糖,還有魚蛋粉、炸大腸、碗仔翅、油炸鬼、臭豆腐等,真是多不勝數。最常見的街頭小食大多在旺角的花園街、女人街、及油麻地的廟街。 到香港除了可以四處遊覽及大

到香港吃小吃,是瞭解香港的另一種方式。香港小吃琳琅滿目,有叮叮糖、糖葱薄餅、炒栗子、龍鬚糖,還有魚蛋粉、炸大腸、碗仔翅、油炸鬼、臭豆腐等,真是多不勝數。最常見的街頭小食大多在旺角的花園街、女人街、及油麻地的廟街。

到香港除了可以四處遊覽及大肆購物外,嚐嚐街頭五花八門的地道小食,絕對是體驗香港飲食文化的最好方法。香港早期的街頭小食並非像現在的街頭小食店那麼有系統,以前售賣街頭小食的小販,大多數於晚間出現。一條街頭集結了不同的小販攤檔,由街頭排至街尾,非常熱鬧。以往人們會把在街頭進食稱為“掃街”,可想而知小食攤檔何其多。但由於衞生理由,街上的小攤檔都被驅趕掉了,因此這些小食便搬進鋪裏了。

九龍旺角區的小食店可謂最齊全,大家真正可以由街頭吃到街尾,但想一次過吃盡、試盡真是不容易,所以這裏便為大家介紹當中最受香港人歡迎的街頭小食,讓大家可以在農曆新年的假期期間到香港旅遊時,盡情享受這些廉價、美味又飽肚的小食。

咖喱魚旦夠惹味

在旺角街頭小巷,會看到一間間放滿小食的店鋪,在熱氣騰騰之中,原來有多達數十種美食,其中最普遍及受歡迎的,要數咖喱魚旦(魚丸)。咖喱魚旦是每一間小食店必有的小食,簡直可謂每個人從小吃到大的小食。一串真正美味的魚旦,最重要的是魚旦的肉質及口感彈牙,繼而是烹調咖喱魚旦的“咖喱膽”要夠惹味,這樣烹製出來的魚旦才滋味。咖喱魚旦都有分辣與不辣,辣味魚旦顏色較深,非常易辨。想吃咖喱魚旦吃得更滋味?不妨加一點甜醬一起進食,又甜又辣更加美味。

煎釀三寶超香口

除了魚旦、燒賣外,幾乎所有小食店都有煎釀三寶,它是不少朋友匆匆忙忙時填飽肚子的選擇。其實,炸物的選擇又豈止三寶那麼簡單。最經典的選擇就有魚肉釀茄子、釀青椒、釀豆腐、炸魚旦、炸甜番薯等等,這些小食都會加上甜豉油及甜醬進食,更加惹味。

雞蛋仔外皮脆美

如果要數最受小朋友歡迎的街頭小食,相信大家都會贊成是雞蛋仔。雞蛋仔是由雞蛋及麪粉漿混合做成的,小販會把蛋漿注入形狀特別的燒模中,燒約5分鐘,便做出一份份熱乎乎的雞蛋仔來。一份美味的雞蛋仔應該是外皮脆口,但內裏充滿熟透、軟化的麪粉團,嚐到真正外脆內軟的口感,且有香噴噴的雞蛋味。

蝦燒賣明星喜愛

説起燒賣,大家會聯想到茶樓喝茶時吃到的蟹籽蝦肉燒賣,但在香港街頭小食店吃到的,卻是用料普通、外表平平無奇的魚肉燒賣,但加上甜豉油及辣油後,便立即成為眾人的心水小食。大家都知道,著名香港女歌手陳慧琳也非常喜愛這款小食。一串串黃色燒賣經過簡單的蒸制後,主要的味道便來自豉油、辣油等調味品。

石本仔糕可愛小吃

偶爾在街頭小檔,會有一些彷彿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傳統小食石本仔糕。一種簡單的甜點,曾經是多少孩子們喜愛的小食。石本仔糕的口感有點像新年吃的年糕,表面放滿紅豆,由於石本仔糕是放在一個小碗內製成的,看似一個石本的形狀,所以被稱為石本仔糕。石本仔糕有紅、白兩色,其實兩者味道十分相近,只是分別用上黃糖或白糖製造吧,這種便宜的小甜品,是很多人喜歡的。

炸魷魚臭豆腐醇香

喜歡吃炸物的朋友,除了吃煎釀三寶外,還要試試十分香口的炸魷魚及臭豆腐。一條條魷魚須經過炸漿烤炸後,便形成一層薄薄而脆口的外皮,加上椒鹽進食是最正宗的食法。至於臭豆腐,就不是每個人都接受得了,稱得上臭豆腐,當然有一陣陣不好嗅的味道,原來這種味道是來自一塊塊經過發酵的豆腐,豆腐經過烹炸後加上甜醬便可吃,但經發酵的豆腐對人體無益,所以不宜多吃。

美食導遊詞 篇3

“天下面食,盡在三晉”,山西面食從遠古走向今天,也從黃土高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山西面食,不僅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山西面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以考證的時間算起,至少有20__多年的歷史。以麪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麪食名稱推陳出新,因時因地而異,俗話説嬌兒寵稱多,麪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説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就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麪、蕎麪、莜麪做成數十種的麪食,如刀削麪、拉麪、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到了廚師手裏,更被舞弄得花樣翻新,讓人目不暇接。有據可查的麪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一般家庭婦女能做幾十種,到了廚師手裏,更是花樣翻新,達到一面多樣、一面百味的境界。

刀削麪

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麪條,堪稱天下一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傳説,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户户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户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麪糰,讓老漢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裏。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裏的鐵皮,就取出來説: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喃着説: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説:“切”不動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麪糰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裏,澆上滷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説:“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至今,晉中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縣,不論男女都會削麪。後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砍面”流傳於社會小攤販,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現在的刀削麪。刀削麪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

剔尖

這是山西人食譜中的精品,有白麪剔尖、高粱面剔尖、雜糧面剔尖等等。白麪剔尖要在特製的鐵板(俗稱“剔面板子”)上用特製的筷子來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有的用特殊技巧還可剔出寬於鐵板2~3倍的長剔尖來。技藝在於麪條離鐵板的一瞬間,用筷頭順勢將面拉長,用筷尾快速撥離鐵板。這種麪食操作別致,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醬、葷素打滷,別具一格。

擦面

把和好的白麪按在扁眼擦子上,從擦子漏下掉入開水鍋裏煮熟,配上各種澆頭、打滷食用,這種麪食易咀嚼、好消化,適於老年及牙齒不良的人食用。

揪片

面和好後,擀成面片切成一寸多寬的條,用手一片一片揪入開水鍋裏(大小與手指頭肚相同),煮熟後配上各種澆頭食用。這種麪食做法簡單,吃着筋滑。

河漏

把和好的面投入特製的河漏牀,迫使面從下方均勻的孔內下到鍋裏。待面壓到一定長度,用刀從下方把麪條截斷,煮熟配澆頭或打滷食用。

撥魚

把和的很軟的面放在一個帶把面板上,一手端面板,一手用鐵製筷子或木筷子一根一根往下撥入鍋內,如小魚在水裏跳躍。這種面柔軟綿滑,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澆頭或打滷即可食用。

貓耳朵

外形酷似貓的耳朵,小巧玲瓏,吃起來有韌性,利口。做法是用白麪、莜麪或高粱面等和好,把面擀成面片。切成小方塊,用拇指按推成薄片,自然捲成貓耳朵狀,如果配以羊肉佐料,味道就更美了。

莜麪栲栳栳

用營養價值極高的莜麪做成的,將面揉精,將小莜麪團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繞,就變出了一卷卷的莜麪栲栳栳,豎立在籠中蒸熟即成。

頭腦

頭腦是太原市特有的一種名早點,為湯狀食品。在一碗湯糊裏,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蓮菜,一條長山藥。湯裏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嚐時可以感到酒、藥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補、活血功能。每年農曆白露到立春期間,太原市各清真飯店大都有“頭腦”上市。

沾片子

山西太原周邊特色食品,煮食。以菠菜,芹菜等的葉部或者豆角,茄子,裹以乾麪粉煮熟,拌醋調和(醋,鹽,葱花炒制)或蘸水水即可食用。

美食導遊詞 篇4

我作為一個地道的山西人,今天我就給你介紹介紹榆次的小吃——榆次灌腸。説起榆次灌腸,相信聽説過的朋友很多,吃過的人也不少,可是知道這灌腸來歷的人可能就不太多了。

相傳在民國初年,榆次市場上經營灌腸者較多,但唯有大乘寺街範臭小家是祖傳的灌腸經營者。清朝時,範臭小就隨父親範慶林學做灌腸,民國25年之後,其子範二毛又繼承其業,後又傳其孫範玉亭,成為四代經營灌腸世家。灌腸是用蕎麪為主料製成的一種麪食品,其形狀與燒餅相似,只是中間稍厚,四周略薄。

在榆次,以豬血灌腸最為出名。其原料以蕎麪和豬血為主,豬血灌腸吃起來鮮香可口,顏色為淺褐色,軟中有韌而富有彈性。

灌腸冷食時輔以佐料,以鹽、蒜、醋、辣醬為主,再滴幾滴香油,食之涼爽、利口、香辣適中。熱食應切塊,以豬油烹炒,佐以蒜、醋,食之清香可口。

我的家鄉山西還有許多出名的小吃,大多以麪食為主,其中刀削麪、燜面、撥魚兒、碗禿等。故海內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麪食在山西”的説法,我真誠地歡迎海內外的朋友來山西做客,嘗一嘗山西的麪食,一飽口福。

美食導遊詞 篇5

湘菜戀湘菜素已香辣而聞名,近年在島城舟山也風靡流行,被眾多青年食客追棒。週末,我們一家三口也找了家新開的湘菜館領略了一番。我們來到湘菜館,剛一推門,一股熱浪伴隨着香辣味迎面撲來,頓時勾起我的食慾。坐下後,我們點了幾道合乎口味的菜餚,一邊吃着花生米,一邊靜靜地等待着美味的到來。最先上來的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日本豆腐,只見一個個金燦燦的豆腐丸,在小葱綠的點綴下顯得分外嬌豔,夾一顆放進嘴裏輕輕一咬,外脆內嫩,滑爽可口,味道非常鮮美,簡直太棒了。

我一口氣吃了八個。第二道菜是辣子雞,湘菜中的代表作,顧名思義一定是辣的雞了。的確,我先試着嚐了一小塊,咦!好吃,不辣呀,於是我開始大膽地一塊接着一塊往嘴裏塞。不好!嘴裏麻麻的、燙燙的,辣椒終於“發威”了,我趕緊喝了口飲料,總算緩和了陣,可檔不住的誘惑迫使我“好了傷疤忘了痛”,一塊塊辣子雞塊有節奏地進入我的肚中,辣了就喝口飲料。隨着“農家小炒”、“沸騰魚”一道道菜餚的上來,我一次次地向它們發起猛烈“進攻”。

紅尖椒、綠辣椒,嚐嚐回鍋肉,品品酸菜魚,漸漸地我覺得身上發熱,臉上發燙,汗水、鼻水順流直下,爸爸把外套也脱了,一副狼狽樣。可是就是兩個字“好吃!”,爽!爽!在回家的路上我心裏還一直惦記與回味着:日本豆腐、辣子雞……。

美食導遊詞 篇6

軟兒梨又名化心、香水,它是嚴冬季節深受人們喜愛的梨中佳品。其清香、醇甜、冰涼、爽口、沁人心脾,一人口使人頓感神清氣爽,痛快不已。

皋蘭軟兒梨又名化心、香水,它是嚴冬季節深受人們喜愛的梨中佳品。其清香、醇甜、冰涼、爽口、沁人心脾,一入口使人頓感神清氣爽,痛快不已。無怪乎1元老於佑任將它與葡萄相提並論,“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軟兒梨”。最有趣的是皋蘭軟兒梨吃法獨具特色,將鮮果貯藏到冬日1變為“褐蛋蛋”時才享用,風味更佳。

皋蘭軟兒梨種植歷史悠久。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張國常編修的《重修皋蘭縣誌》中載,“香水梨俗名軟兒,秋時色青黃,味微酸,藏至冬末春初變軟變黑,肉悉成漿,甘如蜜”。皋蘭軟兒梨原產地地域範圍為東經103°32′至104°22′、北緯36°05′至36°50′之間。皋蘭軟兒梨集中產於有“世界第一古梨園”之稱的什川鎮,西岔鎮、黑石川鄉、水阜鄉、忠和鎮、九合鎮也有種植。什川鎮海拔只有1400多米,氣候宜人,土地肥沃,從明末清初就開始“引流種樹”。康熙年間開始大規模栽樹,現在有近五千畝梨園,其中軟兒梨樹有七千餘株。皋蘭軟兒梨樹屬薔薇科,秋子梨系,其樹勢強健,生長快,結果早,壽命長,抗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強,果實繁多,果質優佳。皋蘭軟兒梨獨具特色的是樹齡越長,果肉越細,果皮越薄,品質越好。什川至今有三百餘年生的古老梨樹開花結果,年結果200至400公斤。盛果期的皋蘭軟兒梨樹,最高株產可達800公斤,平均株產250公斤,年總產皋蘭軟兒梨約100多萬公斤。

皋蘭軟兒梨的果實近圓形,平均果重在125克左右,秋末冬初成熟。初收乍摘時,其色黃中帶綠,青中泛紅,果肉較硬而味微酸。若將鮮梨用麥草加温“發汗”經10多天,便呈淡黃色,則皮薄質軟,酸甜適宜。然後將無損傷的梨揀出,貯藏於窖內或室內木架板上,經40多天,果肉細胞發酵軟化,果皮變褐返砂,果味變甜,此期稱為“化心”或“糖心”。若存至翌年二、三月間食用,其味更佳。隨着氣候變冷,果子凍結如石,吃時倉促不能消融,若用火力,其味乃變酸,失去原來風味,需置於温暖處自然化開或將它浸泡於冰冷的水中,約莫十多分鐘後,冰殼凝其表面,撈出後去掉冰殼,梨軟如泥,漿液充盈,味甜勝似蜂蜜,且富酒味。吃時撕破錶皮,用嘴吸吮,一包如糖似蜜的果汁頓時溶入口中,飲之甜津津、涼絲絲,清香無比,沁人肺腑,餘味久久不絕。所謂“皮薄一包水,化肉一團泥”,因此,皋蘭軟兒梨也稱“香水梨”。於佑任先生曾賦詩:“冰天雪地軟兒梨,瓜果城中第一奇。滿樹紅顏人不取,清香偏待化成泥”。至於民間傳説,更是把皋蘭軟兒梨稱作“天庭神仙味,人間靈芝草”,簡直成了仙果。

皋蘭軟兒梨不僅風味獨佳,而且營養價值豐富,含果酸、蘋果酸、檸檬酸、蔗糖、葡萄糖等多種成份,可溶性固形物一般在13%左右,營養價值極高。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説,軟兒梨有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等功效。如果吃了過於油膩的食物胃裏不舒服,或喝醉酒,頭昏腦脹,或發熱頭痛,咳嗽口乾,渾身難受,或煤氣中毒,眩暈噁心……吃幾個皋蘭軟兒梨或喝幾口汁水,會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病苦。

皋蘭軟兒梨栽培歷史悠久,為縣內特色優勢農產品。長期以來,什川人對於梨樹的養護頗有心得,刮樹皮、“鋪沙治蟲”等古老的養護方法和先進實用的科技相結合,加之獨特的嫁接、修剪技術,使梨樹不斷煥發青春。20__年12月24日,什川鎮被環保部授予“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20__年4月12日,什川古梨園被吉尼斯認證為“世界第一古梨園”;20__年5月21日,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首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皋蘭縣成立世界第一古梨園保護局,修訂《關於保護什川老梨樹的若干條例》,完成對現存的9082株百年古梨樹建檔立卡掛牌工作,做到一樹一卡,跟蹤管理。推廣梨樹管護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及時查處和嚴厲打擊人為破壞古梨樹的行為。實施梨花谷項目,大量栽植皋蘭軟兒梨。成立皋蘭軟兒梨專業合作社,具體開展皋蘭軟兒梨的栽培、管護、加工、銷售等。

美食導遊詞 篇7

來成都,怎麼可以錯過最棒的美食呢?這些美食不見得在五星級的大飯店才吃到,就算是路邊攤,就算是夜市,花少少的錢,你就可以吃得像皇帝一般了。

成都有許多美食,都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珍珠奶茶,就是其中稱霸的絕佳美味。想想看,鼓鼓溜溜的珍珠,從你的嘴裏滑進,QQ軟的口感,一下子溜進你的喉嚨,那不就是天堂的滋味嗎?

成都的雞排也是舉世無雙,油炸的熱滾滾,一口咬下外酥內多汁,雞肉的香氣瀰漫整個嘴巴,就算一個最挑剔的老饕,也滿足的説不出話來了。

外國人最閉之惟恐不及的“臭豆腐”,那種香噴噴的氣息,只有我們愛吃的人知道,這是一道上天的恩賜,只能替那些不愛吃的人感到可惜,錯失了這個人間美味,是多大的損失啊!

在成都,還有一道名字聽起來很恐怖,但好吃到連舌頭都可以吞下去的“棺材板”,這是我每次去夜市一定要點的食物,香脆的麪包裏,濃稠的餡料,我真佩服發明這棺材板的人,他的頭腦真厲害,可以讓我一口氣嚐到這麼多種的口感變化,海南有棺材板這道美食,是海南人的驕傲。

豆花,也是隻有成都有吧!你可以加各種配料,也可以單獨品嚐豆花的風味,綿密的豆香,吃下去之後,心情都好起來了,難怪要叫豆花了,心花都開了呢。

這些看起來一點也不起眼的小吃,讓人驚歎不已,他們深藏不露的召喚着你,美食令人無法抗拒,乖乖的降服,這就是成都最美的所在,讓你吃的滿足的小吃,讓你抗拒不了。

美食導遊詞 篇8

白鳳桃果實中大或較大,近圓形,底部稍大,果頂圓,中間稍凹;梗窪深而中廣,縫合線淺。果面黃白色,陽面鮮紅;皮較薄,易剝離;肉質乳白,近核少量紅色。肉質緻密,汁多,味甜,香味淡,品質上等。粘核。耐貯運。鮮食、加工兼用。樹勢中等,樹枝較開張,發枝順直,角度適宜,樹體易管理。結果早,豐產。幼樹以長中果枝為主,盛果期短果枝大量增加,以中短果枝結果為主。多復芽,花粉多,結果率高,花芽抗寒力強。

在20__年蘭州安寧蟠桃會開幕式上,安寧區被中國果蔬產業品牌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鮮桃之鄉”稱號,該區盛產的白鳳桃也被授予“中國十大名桃”稱號。

安寧白鳳桃 果品 甘肅 蘭州市安寧堡街道桃子協會蘭州市安寧區安寧堡街道的黃家灘、紅藝、南門、河澇坡、東門、東街、西街、桃林,沙井驛街道的沙井驛、河灣、南坡坪、焦家莊,劉家堡街道的馬家莊、崔家莊、鄒家莊,銀灘路街道的趙家二溝等17個社區居委會。地理座標為東經103°34′~103°47′,北緯36°05′~36°10′

美食導遊詞 篇9

作為四川省省會的成都,是一座有名的歷史名城。

成都有許許多多的名勝古蹟:杜甫草堂、望江公園、武侯祠……成都更是一座休閒的城市,有許多茶館和小吃。茶館是許多老人休閒的地方。茶水清涼可口,回味悠長。邀上三五老友,喝上一杯茶,那是何等的悠閒。俗話説:“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喝茶的人現在是越來越多。

成都有許許多多的名小吃:龍抄手、擔擔麪、鍾水餃……真是數不勝數,難怪人們又稱成都為美食成都。在這眾多的美食中,我最喜歡吃的還是成都的火鍋。一般來説,火鍋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像八卦一樣的火鍋,紅湯白湯各佔一半;另一種是圓形的,白湯在中間,紅湯在旁邊,紅湯比白湯多而且深。白湯白得如雪,紅湯紅得似火,不僅看上去漂亮,吃起來更是回味悠長。通常白湯什麼味道都沒有,紅湯卻非常竦,吃起來讓人胃口大開。

夫妻肺片我也很喜歡。它的原料主要是牛腳上的肉,切得非常薄,加上各種調料:芝麻、花生粹、紅紅的辣椒油……看上去鮮紅透明。濃濃的香味,讓人口水直流,我真想吃,可惜不敢吃,因為它太辣了。

麻婆豆腐也是價廉物美的一道成都名菜,它既好吃,又便宜,據説是一個麻臉婦人發明的。

美食導遊詞 篇10

火燒是山西省孝義縣具有特殊風味的一種餅類小吃、孝義火燒有鹹火燒、糖火燒、菜火燒之分。鹹火燒是內包鹹鹽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時,若佐以葱花、大蒜、醋、醬油、鹽、味精,更是美味可口。

糖火燒的製作將老酵、鹼面和涼水一起放入盆內攪成稀糊,再倒入麪粉和成團、面和好後,以手蘸涼水反覆搓揉,直到麪糰光潤時,蓋上濕布餳三十分鐘。同時把紅糖、芝麻醬、桂花攪拌調成糖醬。然後把麪糰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搓成長條、切塊、摁扁,再橫着擀成五寸長、三寸寬的厚片,然後,左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拿着厚片的左端將面提起,再反腕向案板右方一甩(甩時勁頭要勻,動作要利落),“啪”地一聲橫落案板上成為尺把長的面片。上面抹勻糖醬,用左手托起面片左端輕輕向外伸長,同時右手把面片由右向左捲成卷,搓勻後揪成面劑,捏成桃形,收口朝上摁成圓餅。按此法將其餘面塊全部做完。鐵鏊在微火上燒熱,徐抹麻油,火燒餅坯放鏊上烙烤,烤約五分鐘,再翻過來烙正面(兩面約烤十分鐘左右)。隨後放在烤爐中,用微火烤成醬黃色即可。

菜火燒有葷素之分。葷火燒豬肉或羊肉剁成肉沫,配以蘿蔔白菜,再加花椒、鹽、姜沫、味精、葱,攪拌成餡。素火燒純蔬菜綃拌調料。面用温水和起,放入蘇打,揉均勻,蓋上濕布餳30分鐘。在案板上鋪撒麪粉,將餳好的麪糰放在上面,搓成圓條,揪成面劑,並摁成圓皮,包餡,揪去收口處的面頭,再摁成圓餅,上鏊烙烤。

火燒的做法不一樣,口味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特點是它綿軟不粘,香鮮可口,層次均勻,質地酥脆,宜於熱吃。

孝義火燒據説與“火燒中陽樓”有關。孝義舊城中央,有一永安市場,市中心有一座宏偉高大、壯觀絢麗的古樓——中陽樓。此樓相傳建自漢魏,自漢唐設郡以後,孝義為一方重鎮,車騎繽紛,商賈彌至,往來郡城者,多道出其間。凡事至邑者,必身臨其境,瞻仰其樓,而後贊之:真乃高矣!如此數代相傳,頗有名聲。而孝義人也常以其傲之。逢人便説:“俺孝義的中陽樓,半個還在天上頭!”此話確有欺天之意,久之惹惱上帝,遂派火神下界燼之。

清朝順治辛卯年四月十五日,永安市場大會,中陽樓下的四條大街,商鋪錯落,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熱鬧異常。小吃攤上人們品嚐着各種風味小吃。

中午時辰,街市正紅火。中陽樓下又增添了一位頭髮斑白、衣衫襤樓的賣火燒老翁。老翁眉頭緊鎖,似有憂悶之情。他一面製作火燒,一面高聲反覆叫賣;“世人快來買火燒,吞掉火燒,火就不燒”老翁奇特的叫賣聲,引來眾人圍觀。一個年青的後生問老翁:“多少錢一個?”翁答:“百兩黃金,千兩白銀”。“小小火燒,這般昂貴,怪事!”圍觀的人們議論紛紛,深感怪異,百思不解。老翁憤激地説:“嫌我的火燒小,那你們等大火燒吧!”説罷,老翁收攤而去。中午剛過,中陽樓突然起火,不到一刻,便成瓦礫一堆。

事後,人們把中陽樓火災與賣火燒老翁的出現聯在一起,以為是神的點化。於是,城裏人普吃火燒,認為不吃火燒,火即燒房燃屋,隨着鄉里人也照做。此後,火燒便成了邑人的食俗。至今,汾孝一帶過年都吃火燒,多在大年除夕夜食,謂之“翻身火燒”。

美食導遊詞 篇11

這次來香港,我不僅品嚐到了香港的美食,也感受到了香港美食的文化。

那天,我和爸爸媽媽座小火車去香港太平山山頂。到了山頂,我的肚子開始叫了:“還沒吃早飯呢!餓死啦!”於是,我和爸爸媽媽來到了香港久負盛名的“萃華餐廳”。我畢竟不是第一次來到香港了,我一入座就點了這裏的招牌點心:豬油包和煎蛋;媽媽點了一碗魚旦面;爸爸點了豬油包和奶茶。不一會兒,我們的點心全來了。我的豬油包金黃金黃的,香氣撲鼻。咬上一口,外面脆脆的,裏面軟軟的,上面的豬油甜甜的,特別好吃。煎蛋鹹鹹的,裏面的蛋黃很滑,還qq的。媽媽的魚旦面上面有許多魚丸、蝦丸。媽媽讓我也嚐嚐,我嚐了一個魚丸,那魚丸一咬,湯汁全從丸子裏面流了出來,鮮鮮的,麪條很滑,一不小心就從你的筷子中間溜走,放入口中,面很有嚼勁。爸爸的奶茶雖然有些苦,不過放入糖以後,有一絲絲甜味,苦中帶甜,很好喝!

遊覽了香港太平山上的美景,下午我又來到了“海港城”,那裏人流如織,在人羣中有一家不起眼的店鋪,但圍滿了人,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許留山”。許留山是香港著名的甜品店,其中最著名的莫過“多芒小丸子”。我們全家一人點了一碗,一共三碗。我還點了“糖不甩”和“烤雞翅”。那多芒小丸子有許多糯米小丸子和鮮芒果、芒果味的冰激凌混合起來。小丸子小小的,咬起來軟軟的,芒果吃上去很甜,冰激凌配上芒果汁真是絕妙的搭配!糖不甩很有彈性,芝麻甜甜的,很好吃。許留山的店鋪在香港有很多家,是香港港式甜品的“代名詞”,店鋪雖小,但客流卻多到經常等位子。許多外地人都是衝着這招牌慕名前來品嚐的。

這就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小吃和甜品,它們各式各樣,不僅份量足,還質量好,讓人流連忘返。

美食導遊詞 篇12

刀削麪是山西著名的風味小吃,我們小區就有一家專做刀削麪的小館。

刀削麪看上去樸實無華。一根根白白扁扁的麪條縱橫交錯在碗中,像一座座山嶺,而點綴其中的綠綠的青菜,就像一道道萬里長城了。

雖然刀削麪看起來樸實無華,但做起來不如想像中的容易。每次我去吃刀削麪,都會看到師傅做刀削麪的整個過程:

首先,師傅從櫥櫃中拿出一大塊面來,放在桌子上,揉了又揉,搓了又搓,然後將揉平的那一面捧在手上(底下一個工具撐着),一手抄起一把削麪專用的刀,在上面可就削開了。只見師傅拿着刀,從面的上方往下方一削,看上去也沒用什麼勁,那麪條就乖乖地跳進了鍋。緊接着師傅越削越快,“刷刷刷刷刷”,一根根麪條可就進鍋了,燙了一會後,師傅又把麪條撈起來放入另一個鍋裏,抓一把青菜,燒了幾分鐘,一碗熱氣騰騰的刀削麪就做好了。

在吃麪的時候,我喜歡把面“攔腰”搛起,一股腦送進嘴裏,然後慢慢咀嚼,細細品嚐它的味道。吃青菜時,我喜歡把根部連在一起的先分開,然後藮一點湯,細細咀嚼。刀削麪的湯很純,也很好喝,用來解渴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每次吃刀削麪,無論那剛盛起來的有多麼熱氣騰騰,我都會迫不及待地搛起一根面就往嘴裏送。由於臉靠碗口太近,那熱氣總是會將我的.眼鏡弄得全是霧氣,讓我分不清東南西北。從而我就給刀削麪起了個別名——“玩笑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