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書筆記大全《明日之學校》

教師讀書筆記《明日之學校》(一)

教師讀書筆記大全《明日之學校》

《明日之學校》一書不是一本教育學,它只是對課堂工作的一種描述,並從理論方面作些説明。儘管這樣,我在本書中深切地體會到作者的哲學的印記。因為實際上本書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學校”,稱它為“明日之學校”,意味着在杜威看來,它們是代表新學校未來的共同的趨勢。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對印第安那葛雷學校的詳細記述。葛雷是新興的鋼鐵城市,但葛雷學校不是專門為鋼鐵公司培養工人,或者滿足工業某一類專業訓練的要求。沃特認為,問題不是要傳授各個人具體工作需要的知識,而是要保持和激發少年時期的自然興趣和熱情,使每個學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並保證他成功地做一個人和一個公民。葛雷學校的課程與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學校所規定的一樣,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會的需要密切聯繫起來。“從做中學”是葛雷學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兒童應當在適當的條件下忙着工作、學習和遊戲”。

在《明日之學校》的最後幾章裏,杜威對通過工業進行的教育和有關問題作了廣泛的論述。現行教育的許多問題和方法是在過去社會條件下產生的。在貴族制和封建制國家裏,初等以上教育的課程和方法是為有閒階級設計的;手工勞動是由奴隸和農奴承擔的,對這些人的訓練是一種奴隸式的教育。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形成的一種關於知識和心智的觀念是,身體的運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運用越少,就意味着這種智力活動的級別越高;真正的知識和思想完全是心的運用,而無需軀體任何部分的運用。於是,只有極少運用軀體的學科才屬於自由的、高貴的學科。按照這個標準,哲學、神學、數學和邏輯是第一等的學科,其次是文學、語言、文法、修辭,等等。即使我們稱之為藝術的那種東西,也被貶入下等的學科。因為繪畫、雕刻、建築的成就需要技術和手工的訓練,教育應當訓練人去欣賞藝術,而不是去創造藝術。杜威指出,雖然產生上述這些觀念和思想的政治和工業條件已經開始消退,但是在有閒階級對於一切勞工階級享有理所當然的巨大優越感的時候形成的傳統的東西,卻仍然在教育理論和實踐中長期保留下來。

為了跟上時代的變化,杜威要求“學校教學的所有項目都應該在學校與維繫人們的社會活動的網絡的聯繫中反映出來”,“除非把廣大工人當做他們使用的機械上的盲目的大小齒輪一般,否則,他們就必須對他們所使用的材料和器械的整個物質和社會的事實有所瞭解。”他呼籲真正的問題是要對所有的教育進行改造,以適應隨工業革命而來的科學、社會和政治生活條件的變化,那麼已經在進行的具有這種廣闊的目的的各種實驗,就應被看做特別值得同情和明智的考察的。

在最後的一章裏,杜威對所描述的學校的相似之點作了概括:重視所有青少年的身體健康,並在此基礎上培養他的品質和能力;運用自然的方法,“從做中學”;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用這些活動取代通常孤立的書本學習,以取得積極的道德效果;強調發現學生感興趣的工作,但不是在狹隘的意義上看待興趣,一味迎合兒童,把傳統的教材裹上一層糖衣,而是提出問題,使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解決問題,目的本身將提供他堅持單調乏味的工作所需要的刺激。儘管這些學校的類型、結構、課程和方法有很大的差異,可是通過分析,它們顯示出上述相似之點。相似的東西比相異的東西更為重要,因為它們表明了正在進行中的教育革新的方向。

全書最後歸結到了“民主的教育”這個問題上。杜威認為,在最近150年間發生了改變人類生活和思維習慣的兩大變化,一個是民主觀念的發展要求教育上相應的變革;另一個是通過科學發明帶來的變化,也必須在課堂中得到反映。把公立學校劃分開來,結果表明一部分學校追求傳統的過多的書本教育;另一部分為應付從事手工勞動的人進行過多的“實際”教育,這是與民主精神完全不相容的社會宿命論的計劃。杜威的結論是,以機會均等為理想的民主教育,把學習和社會應用、觀點和實踐、工作和對於所從事的工作的意義的認識,從一開始並且始終如一地結合在一起。在這裏,杜威再次表現出了他的教育理論中的主要東西是社會改良主義。

19XX年,杜威和他的女兒寫下了不朽的教育篇章《明日之學校》。 杜威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人類教育的寶貴財富。因此,建議大家讀一讀《明日之學校》,它能夠給今天的教育改革帶來最直接的啟示。教育實踐猶如奔騰不息的江水,對任何好的思想和經驗,我們都應結合當下的情境,以自己的思考和實踐去把握。

教師讀書筆記《明日之學校》(二)

《明日之學校》是杜威19XX年的著作,時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時近百年,杜威這本著作的價值仍未被中國社會真正重視,更不要説發現可行的實踐方法。中國高喊教育改革,高喊減壓減負,高喊課程改革,這些已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而實際情況是:中國學生學習壓力越來越大,讀書越來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捨得的地步。在現在的中國,還只能看到“明日之學校”的海市蜃樓,不着邊際。

現在教育所用整個方法殘酷它為了遙遠不確定將來而犧牲了現在社會使得家長變得敏感家長越來越害怕孩子浪費童年不做事?可難道快樂不算嗎?整天跑跑跳跳不算嗎?人一生永不會忙碌了盧梭説:“自然要求兒童在成人以前還兒童如果想要顛倒這個程序就會結出不自然果子……不到成熟就爛掉了”現在孩子所能接觸到教室裏課桌、書本、黑板、同學、老師家裏電器、書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賜予人類廣闊奇妙世界:西瓜蟲變成兩斷還在蠕動蚯蚓水稻小麥……人類在自己兒時盡情享受過這些自然賜予寶藏後卻禁止下一代接觸、撫摸、探尋這對後來出生孩子不公而社會實際也這個權利去剝奪孩子們貼近自熱發展天性培養美德權利這人類發展悲哀

杜威認為“誤用時間比虛擲光陰浪費更大,教育不當的兒童比完全沒有受過教育的兒童離美德更遠”。孩子童年時至關重要的兩樣活動的時間:一是嬉戲玩耍時間,二是和家長共度親密時光。當中國兒童剛牙牙學語和蹣跚走路時,各種名目的興趣班就如飛機投彈般狂轟濫炸而來。興趣班、特長班、考級、考證書,兒童在作為兒童而有的承受能力範圍內過得比父母還要沉重和繁忙。在這種情況裏,父母更多地成為了孩子的督導員。兒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將小羊從這塊草地趕到那塊草地。兒童還沒到自己能決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擺佈,過着看似放養實際豢養的生活。趕場子的時間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遊戲玩耍的的時間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親密感就會大打折扣,在兒童的內心深處,也許父母更多時間的角色是嚴格的家庭教師,孩子始終處在一種緊張的狀態。

當今學校教育似乎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每每遇到小升中、會考、大學聯考等影響孩子命運的考試,媒體總是不捨放棄新聞報道的機會。孩子的家長也競相參與到孩子的大戰中,“家校通”時刻聯繫着家長和學校。但是,這些人的關注無法給我們孩子的學習條件帶來根本的轉變。當我們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渦裏痛苦掙扎時,這些人只能做到像圍觀羣眾般裏三層外三層的越積越多,時而發出一兩聲無奈的心疼的歎息。中國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學者專家、政府機構的關注。但願明日之學校早日成為今日之學校。

教師讀書筆記《明日之學校》(三)

《明日之學校》這本書是杜威19XX年的著作,時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給人一種希望;看了書之後,又有一種不着邊際之感。

對美國人來説對書名《schools of tomorrow》更多感受到的是希望,作為美國人的他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將題目理解為《今日之學校》。因為此書的出發點正是描述美國各地受盧梭、裵斯泰洛奇金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印象的一些新型學校,是關於正在實驗中的這些學校的描述,特別是關於這些學校用實例説明的觀念以及杜威對於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議。比如美國印第安納州的葛雷學校。這些學校雖然尚在實驗階段,但至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這些學校的教育模式極有可能擴大推廣於社會成為普遍的今日之學校。

中國的學生學習就是為了能夠有好的將來,而把大把的時間放在死讀書上。杜威認為“誤用時間比虛擲光陰浪費更大,教育不當的兒童比完全沒有受過教育的兒童離美德更遠”。 孩子童年時至關重要的兩樣活動的時間:一是嬉戲玩耍時間,二是和家長共度親密時光。當中國兒童剛牙牙學語和蹣跚走路時,各種名目的興趣班就如飛機投彈般狂轟濫炸而來。興趣班、特長班、考級、考證書,兒童在作為兒童而有的承受能力範圍內過得比父母還要沉重和繁忙。趕場子的時間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遊戲玩耍的的時間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親密感就會大打折扣,在兒童的內心深處,也許父母更多時間的角色是嚴格的家庭教師,孩子始終處在一種緊張的狀態。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歸結到本質,學習是為了生存,達到一個再高些的層次就是為了生活,如此而已。當中國的孩子是辛苦的。中國當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價迎合一句古話:活到老學到老。

中國學生學習壓力越來越大,讀書越來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捨得的地步。在現在的中國,還只能看到“明日之學校”的海市蜃樓,不着邊際。

教師讀書筆記《明日之學校》(四)

這陣子讀了約翰.杜威的《明日之學校》。這是一本文集,收錄了約翰.杜威的一系列文章,

書中內容理論性很強,讀起來有點枯燥,但是靜下心來,收穫也是有的。文中有這樣一部分內容“教育中的興趣與努力”:

書中這樣對興趣定義:

“實際上興趣只不過是對於可能發生的經驗的種種態度;它們不是已經完成了的東西;它們的價值在於它們所提供的那種力量,而不是它們所表現的那種成就……任何一種能力,無論是兒童的或成人的,如果在意識上滿足於一時的現有的水平,就是放任。這種能力的真正意義是在於為達到較高級的水平提供一種推動力。”

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對於孩子而言,因為處於受教育階段,所以興趣的作用是促使孩子去不斷學習、提高,所做之事只是作為一種動力,一種為了完成此事而學習的動力,而非事情本身。

想起帶着女兒去科技館玩時的景象,人很多。但是現狀是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而家長和工作人員僅僅是一個旁觀者站立旁邊確保孩子的安全,沒有參與孩子的活動,沒有引導孩子去了解他感興趣的發明的原理和製作過程。站在那裏,看着那種熱鬧的場面,不禁想,人們的意圖是好的,家長的想法也是好的,但是事情做起來卻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的。

其實孩子的認識畢竟有限,對於孩子的興趣所在是需要我們有意識的去引導的。

書中對於興趣的合理引導作了如下闡述:

“預先計劃,注意發生的事情,將發生的事與努力達到的事聯繫起來,都是一切理智的或有目的的活動的組成部分。教育家的任務就在於看到表現實際興趣的情況是否能鼓舞活動的這些理智方面的發展,因而促使它逐漸向理論性的興趣轉變。一個普通的常識是,科學的基本原則是與因果關係結合在一起的。在這一方面的興趣從實踐開始。人們視為目標、欲求得到的併為之工作的是某種結果,而注意力是指向產生這個結果的各種條件。起初,興趣在於達成支配地位的目的;但隨着興趣與富於思考的努力緊密結合,對目的或結果的興趣必須轉變為對產生結果的方法 —— 原因 —— 的興趣。”

從描述可以得出,如果想讓一個有強烈興趣愛好的孩子健康發展,他的老師、家長必須有意識的引導,讓其從對作品痴迷轉向對實現作品的內在知識的痴迷,只有這樣他才會有所收穫,才能一步步地發展他的思維,豐富他的知識,使其逐步適應更高的要求。

但願每個有愛好的孩子都能得到指點和引導,也更希望我們的科技活動給予孩子們的不是科技成果,而是讓孩子從成果中能瞭解更多,從而自己慢慢地向製作成果的人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