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著長篇小説《三國演義》1000字讀後感5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説了東漢末年的羣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歡迎閲讀。

羅貫中著長篇小説《三國演義》1000字讀後感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一)

我家有許多藏書,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三國演義》。每當我翻開那本厚厚的書時,總是被其中的情節所吸引。

《三國演義》可以説是精彩紛呈,其中每個人物的神態特點都寫得淋漓盡致,我最喜歡其中的蜀中五虎將——關、張、趙、馬、黃: 關雲長是一個:紅臉、丹鳳眼、卧蠶眉的大將軍(漢壽亭侯),他的出場是温酒斬華雄,後斬袁紹名將顏良、文丑,令眾諸侯聽得其名都聞風喪膽,後來不幸被曹操俘虜,但後來一得知舊主劉備在袁紹部,立即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來跟隨劉備打遍天下。

張飛,翼德,黑臉,落腮鬍子,他最出名的是長阪坡前一聲吼,喝退曹軍近百萬,在戰鬥中取上將之首級如探囊取物,他雖然是個大老粗,但也有細的時候,在瓦隘口用巧計捉住蜀中名將嚴顏,並用誠心降服了他。

説到趙雲,最出名的是長阪坡單騎救主,在曹操百萬軍中衝來殺去,如入無人之境,救出了劉備之子劉禪和劉備之妻甘夫人,砍死敵將五十多名,砍倒大旗兩面,並幫助劉備恢復漢室,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真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説到馬超,他可謂是忠、孝、勇兼備,他一聽説自己的父親馬騰被曹操殺了,十分惱怒,立即率領西涼軍殺得曹操割須棄袍,後忠於張魯,雖受其懷疑,但仍和張飛大戰,最終萬般無奈,投降了劉備。

説到黃忠,曾經和五虎將之首關羽大戰過,他不但刀法揮舞如風,箭法更是了得,一箭就射中了關羽頭盔上的紅纓,關羽大吃一驚,折馬便回。後來,真心投奔劉備,後又被諸葛亮用激將法,一舉就奪下了定軍山、天蕩山,大敗魏軍,真是人老刀不老啊!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寫得十分細膩,而寫計謀卻比它還略勝一籌。在官渡大戰中,一開始形勢對曹操十分不利,人少糧缺,而袁紹兵精糧足,雖然打了幾次小敗仗,但實力尚在,便和曹操打起了消耗戰,正當曹操只有幾天糧草時,袁紹降士許攸獻策率三千輕騎直襲袁紹的糧倉——烏巢,曹操用此計果然打敗袁紹,威名遠揚,滅袁紹二子後,終於統一了北方。

在赤壁大戰中,水軍都督周瑜和諸葛亮都知要火攻,這是江東名士龐統到了曹軍中故意獻上了連環計,諸葛亮預測到傍晚會有東南風,可一舉攻破曹軍,但必須有一個人去詐降,這是老將黃蓋甘願受苦,果然博得曹操信任,將曹軍大敗於赤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

在諸葛亮的一次北伐中軍事要地——街亭失守諸葛亮聞訊大吃一驚,這是西北角魏軍已經殺過來了,諸葛亮立即將城中旗幟放倒,大門敞開,自己在樓上彈琴。司馬懿來後大驚,沒過一會兒就退兵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空城計。

《三國演義》在每一場戰鬥中,用盡了各種各樣的謀略,浮現出一個個驍勇的武將,一位位巧舌如簧的辯士,在一起鬥志鬥勇,將每個人物活靈活現的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三國演義》中如果將一個個謀略去掉,那剩下的只不過是打打殺殺,如果將一個個人物的神情、話語去掉,那剩下的就更沒勁了,所以你就能想一想它們在三國演義中的分量是多大了。我從這裏還學會了許多寫人的方法,我們平時的寫作中只用一些平淡的話語,而忽略了另一個寫作要素——神情,在三國演義中往往只要用一個人的某一個神情就能決定一個人的性格,而且讓我們學會了描寫人物要有典型性。特別是在三國演義中描寫人物上,比如説諸葛亮,作者把諸葛亮描寫得神乎其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許多史料記載中,諸葛亮並不象《三國演義》中那麼厲害。

我一時之內還無法將三國演義講完,俗話説得好:百聞不如一見。你還是來看看《三國演義》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二)

今天,懷着激動的心情,我又一次翻開了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從《三國演義》裏,我們可以看到那一幕幕精彩好戲:劉關張結義、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三氣周瑜、火燒赤壁、空城計……這些好戲讓我留連忘返,直呼過癮!

每一齣戲都有精彩的主角,每一個主角都有獨特的性格。比如: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劉備的愛民如子,曹操的敢作敢為,司馬懿的陰險狡詐,趙雲的英勇善戰,張飛的粗中有細,關羽的忠勇,魯肅的敦厚等等。每一個人物的性格都被羅貫中刻畫得淋漓盡致,如同一幅幅動人的畫卷,令人讀後讚歎不已!

而今天,我要着重説一下曹操和劉備。曹操和劉備,一個是將相之首,一個是漢室之後,但結局卻大不相同。

曹操心胸狹窄,甚至於説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他的多疑。而正是他多疑又心胸狹窄,從而導致一個個名士之死:楊修是他肚裏的蛔蟲,偶爾跟他開點小玩笑,結果卻被他殺死了;華佗好心為他剖顱治病,卻被他起疑心殺死了……這一個個充滿鮮血的故事讓將士們又驚又怕,不能不説是導致魏國衰敗的一個原因。

反觀劉備,論才智,他沒有曹操聰明;論謀略,他沒有曹操出色;論武功,他也沒有曹操高強。但他心胸寬廣!三請諸葛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還有,他在長沙誠懇接收降將黃忠,從刀下救下魏延的命等等,這一個個充滿仁義的故事讓將士們又驚又喜,不能不説是蜀國從弱小一步步走向強盛的一個原因。

如果,曹操擁有劉備的胸懷,那麼三國的故事是不是會不一樣呢?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想。從曹操和劉備的身上,我們又能想到哪些呢?

在生活中,不要為了得到一點小便宜而沾沾自喜,目光短淺;在學習中,不要為了取得一點成績而驕傲自滿,裹足不前;在與人相處方面,不要為了一點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得理不饒人;在班級內部,不要為了沒選上幹部而心懷不滿,從此孤立自己。

法國偉大的作家雨果説過:“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我國的俗話也説過“宰相肚裏能撐船”。讓我們一起努力,做一個心靈比海洋更遼闊、比天空更高遠的“船長”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三)

五千年的古代中國,留下了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在這璀璨的文明之下,積澱了獨到且深厚的文化,其中中國古代文學在我國的文化中尤為突出,而流芳百世的四大名著卻像星空中的北斗七星,閃耀在千千萬萬驚奇的人們眼前。

四部名著雖大,但與中國有史以來人們所創作下的作品實際上是微不足道的,所謂四大名著,在我看來,僅僅是因為它在歷史上曾被多人多個階層拜讀過而已。在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四大名著之中,想必《三國演義》是最受平民歡迎,也是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古典名著,時光走過數百年,自人們從枯燥無味的文言文中解放出來,人們所涉獵的書籍可謂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有人説《西遊記》太過空虛,不實際,有人説《水滸傳》充滿了大男子主義,沒有文學韻味,有人説《紅樓夢》太過婆媽,一時眾説紛紜,褒貶不一,只有《三國演義》為萬千大眾所青睞,儘管依然有反對之聲,説它只不過是迥異於《三國志》的小小野史,可大多數人們仍然在讀它,品味着它,總之,穿越數千年,《三國演義》經受住了歷史的嚴峻考驗,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乃至外國文學史的寵兒。

從表面上理解,所謂三國演義,也就是三個國家,三個集團的人物的一出“演義”大戲,這與水水滸傳有相同之處,《三國演義》正是有一個又一個的像關羽這樣的豪邁英雄,一個又一個像曹操這般的奸詐梟雄,一個又一個的像諸葛亮一般的濟世奇才所組成的書,所謂聲勢浩大的赤壁之戰,脣槍舌劍的舌戰羣儒,也不過是逢場作戲的配角,不過是過眼煙雲罷了,其真正的誘人之處在於其中形形色色的各路英雄。整本書讀完,彷彿與剛這千千萬萬的人物一一握手一般,我看見了張飛的勇猛,關羽的正義凜然,曹操的奸詐,孫權的老謀深算,然而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只是這些,最令人瞠目結舌,最令人驚歎不已的要算是著有“卧龍”之稱的諸葛亮了,或許在看過司馬懿,許庶,龐統的奇才大略之後,諸葛亮那為世人所不及的用兵神計依然可以給我們以無限的新鮮感,可是這樣讀過《三國演義》之後未免令人產生了審“才”疲勞,讀多了反而會令人產生厭倦感,失去了一讀再讀的興趣,相反,諾我們從諸葛亮在劉備一手締造的集團之中的為官之道之處細細品味,不禁會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自劉備有幸結識了關羽,張飛,三人結義之後,在“復興漢室”的艱辛道路上倍感心有餘而力不足,寄人籬下的他,雖然有英勇無比的關張兩兄弟的鼎力相助,可仍然感覺需要一名助手,可他一沒權,二沒錢,三沒勢,又怎麼會有人投靠呢?可上帝給每一位渴求賢才的“軍閥”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將諸葛亮這位濟世奇才送給了這位窮困潦倒的“沒落皇叔”,雖然,劉備畢恭畢敬地從窮得響叮噹山溝裏請來了這位軍師,對其信任有嘉,可是在劉備這個用“血緣關係”堆積起來的大山之中,外人想要大展拳腳可謂是難中之難,像孫乾,魏延這樣的人才不是被冷落一旁就是被剷除,心細的諸葛亮又怎麼不會想到這一點,不同於其他的賢才投奔明主那般着急,立馬就投奔他人帳下,臨走時還細細囑咐弟弟要盡心管理家務,好像到了將來要告老還鄉,對劉備手中那前途無量的“家業”沒有絲毫貪慾一般,也不同與其他一些人,在功成名就之後好大喜功,還威脅主上的統治,最後被當作威脅被剷除,諸葛亮不僅在劉備這個巨大的宗親集團中始終以一個助手的姿態做事,也不在劉備的眼皮底下拉幫結派,不管是有意無意,恐怕將來劉備在肅清內奸時絕對不會將麻煩降到諸葛亮的頭上,不象歷史上一些功高蓋主的人,忠心為主子服務,最終卻落得被殺的下場,不然在劉備臨終託孤之時有怎麼會毫不猶豫地將自己辛苦經營一世的蜀國交付於諸葛亮一個外人,而又不將其交給關羽張飛這兩個一同出生入死的骨肉兄弟或是他們的後代呢?當然,幼主幼小無能,好吃喝玩樂這是劉備早已看在眼裏的事,他無法信任這樣一位昏庸的幼主才將大壁江山交與諸葛亮也是原因之一,但諸葛亮勤勉一世為劉備打下江山,以及他別具一格的為官之道,讓劉備不忍心也不敢懷疑他的“諸葛先生”有任何不二企圖,在這佈滿了重重困難的為官之道上,諸葛亮得以盡情釋放他的才華,而又進退自如,最終功成名就的真正原因正是在此。

不只是在古代,在與朋友之間,在班級之中,在複雜的“辦公室政治“之中,在處理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上,諸葛亮的為官之道也不失為一個解決難題的良策,也許,最吸引各位“諸葛迷”的原因正是在於此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四)

我家有許多藏書,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三國演義》。每當我翻開那本厚厚的書時,總是被其中的情節所吸引。

《三國演義》可以説是精彩紛呈,其中每個人物的神態特點都寫得淋漓盡致,我最喜歡其中的蜀中五虎將——關、張、趙、馬、黃: 關雲長是一個:紅臉、丹鳳眼、卧蠶眉的大將軍(漢壽亭侯),他的出場是温酒斬華雄,後斬袁紹名將顏良、文丑,令眾諸侯聽得其名都聞風喪膽,後來不幸被曹操俘虜,但後來一得知舊主劉備在袁紹部,立即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來跟隨劉備打遍天下。

張飛,翼德,黑臉,落腮鬍子,他最出名的是長阪坡前一聲吼,喝退曹軍近百萬,在戰鬥中取上將之首級如探囊取物,他雖然是個大老粗,但也有細的時候,在瓦隘口用巧計捉住蜀中名將嚴顏,並用誠心降服了他。

説到趙雲,最出名的是長阪坡單騎救主,在曹操百萬軍中衝來殺去,如入無人之境,救出了劉備之子劉禪和劉備之妻甘夫人,砍死敵將五十多名,砍倒大旗兩面,並幫助劉備恢復漢室,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真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説到馬超,他可謂是忠、孝、勇兼備,他一聽説自己的父親馬騰被曹操殺了,十分惱怒,立即率領西涼軍殺得曹操割須棄袍,後忠於張魯,雖受其懷疑,但仍和張飛大戰,最終萬般無奈,投降了劉備。

説到黃忠,曾經和五虎將之首關羽大戰過,他不但刀法揮舞如風,箭法更是了得,一箭就射中了關羽頭盔上的紅纓,關羽大吃一驚,折馬便回。後來,真心投奔劉備,後又被諸葛亮用激將法,一舉就奪下了定軍山、天蕩山,大敗魏軍,真是人老刀不老啊!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寫得十分細膩,而寫計謀卻比它還略勝一籌。在官渡大戰中,一開始形勢對曹操十分不利,人少糧缺,而袁紹兵精糧足,雖然打了幾次小敗仗,但實力尚在,便和曹操打起了消耗戰,正當曹操只有幾天糧草時,袁紹降士許攸獻策率三千輕騎直襲袁紹的糧倉——烏巢,曹操用此計果然打敗袁紹,威名遠揚,滅袁紹二子後,終於統一了北方。

在赤壁大戰中,水軍都督周瑜和諸葛亮都知要火攻,這是江東名士龐統到了曹軍中故意獻上了連環計,諸葛亮預測到傍晚會有東南風,可一舉攻破曹軍,但必須有一個人去詐降,這是老將黃蓋甘願受苦,果然博得曹操信任,將曹軍大敗於赤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

在諸葛亮的一次北伐中軍事要地——街亭失守諸葛亮聞訊大吃一驚,這是西北角魏軍已經殺過來了,諸葛亮立即將城中旗幟放倒,大門敞開,自己在樓上彈琴。司馬懿來後大驚,沒過一會兒就退兵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空城計。

《三國演義》在每一場戰鬥中,用盡了各種各樣的謀略,浮現出一個個驍勇的武將,一位位巧舌如簧的辯士,在一起鬥志鬥勇,將每個人物活靈活現的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三國演義》中如果將一個個謀略去掉,那剩下的只不過是打打殺殺,如果將一個個人物的神情、話語去掉,那剩下的就更沒勁了,所以你就能想一想它們在三國演義中的分量是多大了。我從這裏還學會了許多寫人的方法,我們平時的寫作中只用一些平淡的話語,而忽略了另一個寫作要素——神情,在三國演義中往往只要用一個人的某一個神情就能決定一個人的性格,而且讓我們學會了描寫人物要有典型性。特別是在三國演義中描寫人物上,比如説諸葛亮,作者把諸葛亮描寫得神乎其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許多史料記載中,諸葛亮並不象《三國演義》中那麼厲害。

我一時之內還無法將三國演義講完,俗話説得好:百聞不如一見。你還是來看看《三國演義》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五)

《水滸傳》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大浪淘沙淘下來的精品。在這部書裏有許多的人物,一共有108條好漢,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他們的個性都不相同。有的魯莽,有的豪邁,有的聰明……

這108將中,其實有一部分不是自願上梁山的,有生活所迫的,也有被貪官陷害,以致被朝廷通緝,不上梁山就要去坐牢的。其中我最欣賞的是李魁,李逵是一個很真實的角色

他兼備粗狂與細心,衝動與冷靜。在打仗時,他總是提着他的兩柄大斧衝在最前面,從不畏懼。當他聽到宋江不經意一提想要吃鮮魚時,就立刻去幫他買,人家不賣,他就去跟別人打了一架,雖然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但是我們可以從這裏看出他的義和細心。他還十分的孝順,當他上了梁山一段時間後,他就想把自己的母親接去享福,誰知在回去的路上,正當他去給自己的母親打水喝的時候(),他的母親卻被老虎吃了,他回來一看,悲憤交加,一氣之下就把4只老虎殺死了。他還不僅對自己的母親好,對別人的母親也一樣,遇見冒充自己的李鬼,李逵不但沒有殺了他,反而給了他十兩銀子,讓他回去孝敬父母。

他還有一件事令我非常佩服,當他以為宋江做了壞事之後,説要懲罰他,甚至對他破口大罵。他這種正義感和對事不對人得處事態度不是很令人佩服嗎!而且最後當宋江給他毒酒時,他沒有任何怨言,説要誓死追隨宋江,他是多麼的忠誠啊!他雖然沒有宋江的周到全面,卻在關鍵時刻衝鋒陷陣 ,他雖然沒有吳用的機關算盡,卻多了一份天真率直。他的真,勇,義,他的孝忠並重,是他個性中美麗的閃光點,也都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仿的可貴品質。其實不僅李逵身上有濃厚的“義”字,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也有,

其實《水滸傳》裏面的故事有一部分是虛構的,不過,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雖然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108將,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但是作者這樣寫一是想這部作品能夠更加的有吸引力,內容更加的充實。二是因為當時的朝廷裏真的很黑暗,貪官們四處壓榨百姓,所以百姓們心裏都希望有一羣像108將一樣的人來幫助他們脱離苦海,這是他們生活的一些期望,作者這樣寫就更加體現出了當時人們心裏的希望和平,希望過上好日子的迫切心理,和當時的腐敗情況。

這的確是一本非常耐人尋味的一本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