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共7篇)

本文目錄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儒林外史的讀後感(高中生)讀《儒林外史》有感八年級讀後感:讀儒林外史有感讀後感範文:《儒林外史》《儒林外史》讀後感讀《儒林外史》有感

《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説,是一幅活生生的社會面貌圖。《儒林外史》把鋒芒射社會——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而且是客觀的、寫實的,現在讀來,仍感歎不已。

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共7篇)

在當時認為舉業高於一切,於是讀書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認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於是隱藏在這種心理背後的醜態被折射了出來,君不見那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可是當他們考取了功名,真正為老百姓做事,當一個好官的又有幾人呢?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瞭解當地有什麼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麼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瞭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但與他們相比開頭出現的王冕,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遊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頭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

而那些有錢的財主們卻又為富不仁。貢生嚴致中是橫行鄉里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兇,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處訛詐,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家償付利息;他把雲片糕説成是貴重藥物,恐嚇船家,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生死後,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為兒子,謀奪兄弟家產,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紳人家,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這林林總總的醜態也正説明了清朝黑暗統治下士大夫階層的墮落與無恥,政治的罪惡與社會的腐敗。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歎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歎。

儒林外史的讀後感(高中生)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2) | 返回目錄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説,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於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羣書,還畫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的名人。他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讚賞。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為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對他百般呵斥。范進去鄉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户罵了個狗血淋頭,説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説他“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孃和老婆是正經”,把范進罵得“摸門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范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消息後,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眼的工夫,范進時來運轉,財源廣進,連胡屠户也一反常態,稱他為“文曲星”,稱讚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徵。在《儒林外史》中,還塑造了很多同范進一樣的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號讓大家把錢財交公的王惠,再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妻棄子的匡超人……其實他們都是腐朽的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呀!“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泯沒了多少讀書人的良知!正如魯迅先生所説:“機鋒所向,尤在士林”。現實生活中,雖沒有人因中了舉人而瘋瘋癲癲,但卻有人為了考取博士、碩士而不擇手段;雖沒有人仗着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里,但卻有人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周恩來曾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

讀《儒林外史》有感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3) | 返回目錄

二十年前曾支離破碎地讀過幾章《儒林外史》,其印象隨着時間的流失逐漸淡忘。今年暑假又一次細讀了這部優秀長篇諷刺小説,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説起《儒林外史》,多數人可能沒有對《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國、水滸一類的書,是在人民羣眾集體創作並廣泛流傳的基礎上由羅貫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這些書中的故事又被廣泛的搬到戲劇、電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強的羣眾基礎,提起書中的人物、故事情節都能談談自己的認識、見解。而《儒林外史》是吳敬梓自己的創作,是他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精品,是他獨特思想與藝術構思的產物。吳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書香門第,祖上幾輩都是科舉成名,得做高官。吳敬梓自幼讀書習文,對經史文章、詩詞歌賦無不精通,但對科舉考試和八股文毫無興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對科舉和八股的反對態度十分明確。書中第一回就通過王冕的話説:“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在封建統治非常嚴酷的清朝,作者敢於直斥科舉制度,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眾多讀書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那些被科舉八股毒害的人。這些人在名韁利索的牽引下現出的醜態,做出的醜事,讓人觸目驚心。如進了幾十年考場,後來僥倖考中又出盡洋相的周進、范進;獲得名利地位後就無惡不作的嚴大位;原本勤勞孝順、後來被名利與八股迷了心竅,做出種種劣跡的匡超人;為了當名人而冒名頂替四處行騙的牛浦;粗通文墨、在鄉村招搖撞騙的楊執中、權勿用;以招賢納才為榮、藉以揚名卻屢次上當的婁氏公子;雖為女流卻熱衷八股的魯小姐等等。這些人物的表現,真實地反映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書中不僅刻畫了令人憎惡的反面形象,也樹立了許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莊紹光、遲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紹卿最為突出。杜紹卿才華超羣,卻蔑視八股,仗義疏財,遷居南京後,寧願過貧寒生活而不願徵召為官。《儒林外史》在寫發上也獨具一格,它雖是長篇小説,卻沒有貫穿全書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幾十年中出現的眾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來,既有交叉聯繫,又獨立成章,富於變化。吳敬梓運用口語化、性格化的語言,同時適當吸收諺語、歇後語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點準確鮮明,精彩之處層出不窮。像王冕隱居、范進中舉、兩根燈草、人頭會等篇章,一直為人們稱道,廣為流傳。作為諷刺小説,吳敬梓不是簡單的直述自己對人物的好惡,進行諷刺或讚揚,而是通過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強烈反差、對比反襯、明贊暗斥或明貶實褒的手法,讓讀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八年級讀後感:讀儒林外史有感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4) | 返回目錄

《儒林外史》全書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為引子,接着寫了周進、范進中舉的故事。 周進是個老童生,一生之中科舉不得意,直混到給商人管帳的地步。在商人的資 助下,他捐了個監生,又先後中了舉,成了進士,官至廣東學道。在南海主考時, 他拔了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范進中舉後,竟發了瘋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 打醒。

范進中舉後,書中這樣寫:“他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説 着,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灌醒過來,竟發了瘋,一邊叫‘我中 了!’,一邊往門外飛跑,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時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過 來。”他周圍的人在他考中前後也儼然兩副嘴臉,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現得最為典 型:先前的“現世寶窮鬼”一下子變成了“賢婿老爺”,連“尖嘴猴腮”也頓時 變成了 “體面的相貌” 這個故事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及整個社會毒害之深。 。

《儒林外史》之所以廣為流傳,其主要優點有三:其一是小説的諷刺藝術: 《儒林外史》諷刺的矛頭雖然直接落在某一個人的身上,卻始終使人感到人身上 的罪惡歸根到底是社會的產物,是當時的科舉制度造成的罪惡。比如像周進看見 號板一頭撞倒,范進聽見中舉忽然發瘋,馬二先生遊西湖無心賞景,只是大嚼零 食,留意於自己所選八股文的銷路,都使人感到是那個社會造成的。其二是《儒 林外史》在諷刺上並不排除誇張:像嚴監生臨死為兩根燈草不肯嚥氣,周進撞號 板,范進中舉其母快樂得一命嗚呼都是。但作者的誇張並不使人感覺虛假,而是 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結構獨特:它沒有貫穿全書的中 心人物和主要情節,而是分別由一個或幾個人物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襯,組成 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每個故事隨着有關人物的出現而展開,又隨着有關人物 的隱去而結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士 人的毒害,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 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藥。

讀後感範文:《儒林外史》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5) | 返回目錄

《儒林外史》全書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為引子,接着寫了周進、范進中舉的故事。 周進是個老童生,一生之中科舉不得意,直混到給商人管帳的地步。在商人的資 助下,他捐了個監生,又先後中了舉,成了進士,官至廣東學道。在南海主考時, 他拔了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范進中舉後,竟發了瘋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 打醒。

范進中舉後,書中這樣寫:“他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説 着,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灌醒過來,竟發了瘋,一邊叫‘我中 了!’,一邊往門外飛跑,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時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過 來。”他周圍的人在他考中前後也儼然兩副嘴臉,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現得最為典 型:先前的“現世寶窮鬼”一下子變成了“賢婿老爺”,連“尖嘴猴腮”也頓時 變成了 “體面的相貌” 這個故事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及整個社會毒害之深。 。

《儒林外史》之所以廣為流傳,其主要優點有三:其一是小説的諷刺藝術: 《儒林外史》諷刺的矛頭雖然直接落在某一個人的身上,卻始終使人感到人身上 的罪惡歸根到底是社會的產物,是當時的科舉制度造成的罪惡。比如像周進看見 號板一頭撞倒,范進聽見中舉忽然發瘋,馬二先生遊西湖無心賞景,只是大嚼零 食,留意於自己所選八股文的銷路,都使人感到是那個社會造成的。其二是《儒 林外史》在諷刺上並不排除誇張:像嚴監生臨死為兩根燈草不肯嚥氣,周進撞號 板,范進中舉其母快樂得一命嗚呼都是。但作者的誇張並不使人感覺虛假,而是 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結構獨特:它沒有貫穿全書的中 心人物和主要情節,而是分別由一個或幾個人物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襯,組成 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每個故事隨着有關人物的出現而展開,又隨着有關人物 的隱去而結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士 人的毒害,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 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藥。

《儒林外史》讀後感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6) | 返回目錄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説,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説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説,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歎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歎.

讀《儒林外史》有感儒林外史讀後感800字(7) | 返回目錄

二十年前曾支離破碎地讀過幾章《儒林外史》,其印象隨着時間的流失逐漸淡忘。今年暑假又一次細讀了這部優秀長篇諷刺小説,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説起《儒林外史》,多數人可能沒有對《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國、水滸一類的書,是在人民羣眾集體創作並廣泛流傳的基礎上由羅貫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這些書中的故事又被廣泛的搬到戲劇、電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強的羣眾基礎,提起書中的人物、故事情節都能談談自己的認識、見解。而《儒林外史》是吳敬梓自己的創作,是他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精品,是他獨特思想與藝術構思的產物。吳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書香門第,祖上幾輩都是科舉成名,得做高官。吳敬梓自幼讀書習文,對經史文章、詩詞歌賦無不精通,但對科舉考試和八股文毫無興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對科舉和八股的反對態度十分明確。書中第一回就通過王冕的話説:“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在封建統治非常嚴酷的清朝,作者敢於直斥科舉制度,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眾多讀書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那些被科舉八股毒害的人。這些人在名韁利索的牽引下現出的醜態,做出的醜事,讓人觸目驚心。如進了幾十年考場,後來僥倖考中又出盡洋相的周進、范進;獲得名利地位後就無惡不作的嚴大位;原本勤勞孝順、後來被名利與八股迷了心竅,做出種種劣跡的匡超人;為了當名人而冒名頂替四處行騙的牛浦;粗通文墨、在鄉村招搖撞騙的楊執中、權勿用;以招賢納才為榮、藉以揚名卻屢次上當的婁氏公子;雖為女流卻熱衷八股的魯小姐等等。這些人物的表現,真實地反映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書中不僅刻畫了令人憎惡的反面形象,也樹立了許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莊紹光、遲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紹卿最為突出。杜紹卿才華超羣,卻蔑視八股,仗義疏財,遷居南京後,寧願過貧寒生活而不願徵召為官。《儒林外史》在寫發上也獨具一格,它雖是長篇小説,卻沒有貫穿全書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幾十年中出現的眾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來,既有交叉聯繫,又獨立成章,富於變化。吳敬梓運用口語化、性格化的語言,同時適當吸收諺語、歇後語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點準確鮮明,精彩之處層出不窮。像王冕隱居、范進中舉、兩根燈草、人頭會等篇章,一直為人們稱道,廣為流傳。作為諷刺小説,吳敬梓不是簡單的直述自己對人物的好惡,進行諷刺或讚揚,而是通過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強烈反差、對比反襯、明贊暗斥或明貶實褒的手法,讓讀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