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讀後感

【導讀】1、資治通鑑讀後感作文 今天我看了《資治通鑑》的楚霸王自刎烏江。它講的是劉邦追擊項羽來到固嶺,商定與韓信..如果覺得很不錯,歡迎點評和分享~感謝你的閲讀與支持!

《資治通鑑》讀後感

資治通鑑讀後感作文

今天我看了《資治通鑑》的楚霸王自刎烏江。它講的是劉邦追擊項羽來到固嶺,商定與韓信、彭越匯合,可到日期了,韓信和彭越還沒來,劉邦很着急,最後將韓信和彭越封王以後,兩人立即支援,幾面合攻項羽,項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烏江邊了,卻遲遲不渡河,手拿短兵器與劉邦作戰,砍了幾百人,自刎而死,劉項兩家的爭奪也就以劉邦勝利而結束了。

可劉邦為什麼會勝利呢?以前是項強劉弱,劉邦為什麼會扭轉戰局呢?我覺得是因為他會聽從別人的意見,善於招募人才,比如張良、蕭何、韓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還捨得拿錢,當時賞張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項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婦人之道,他看見士兵受傷甚至會流眼淚,可將領有功他又遲遲不肯封賞,所以人們才會默默離開他,劉邦聽取張良的意見,給韓信封為大將軍,項羽卻只是對待他像對待一個小兵一樣,從不聽他的意見。

劉邦年齡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足足比項羽大了二十四歲,他還有長者的風範、沒有殺秦王子嬰。

但是劉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愛破口大罵,蕭何去追韓信時他回來就對蕭何破口大罵:“那麼多好將領你不去追,便去追一個韓信……”直到蕭何解釋後他才止住。

總之,劉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優點是大於缺點的,應該留名千史。

《資治通鑑》讀後感500字

“流水無弦萬古琴,《通鑑》無聲天下音”,讓我們去閲讀《資治通鑑》,瞭解其中的一個個歷史故事吧!

《資治通鑑》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編年體通史,與《史記》並稱為中國史家之絕筆。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顯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歷史。在這近20xx年的漫長歲月裏,發生了多少曲折動人的故事啊!比如:“戰國爭雄”、“楚漢相爭”、“三國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國”等等,便是這歷史長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掛書的李密、以死盡忠的豫讓、賢能勇猛的荊軻、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開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所編著的《資治通鑑》,之所以命名《資治通鑑》是因為它意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只要我們認真閲讀它,便可以從中體會到烽煙四起的朝代戰爭,無數百姓處於流離失所、水深火熱的痛苦。我曾記得有這樣一段故事:李密小時候經常牧牛,可他卻每每帶上幾本書,把書掛在牛角上,這樣便可以邊看邊牧牛了,後被瓦崗軍推選為“魏公”。為什麼他們在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自學成才呢?而我們現在的條件比他們優越幾千倍,有什麼理由不更勤奮學習呢?

《資治通鑑》不僅為我們生動演繹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再現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還給了我們後人警醒。

資治通鑑讀後感500字

今天,我一口氣讀完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淺的史書----《治資通鑑》。之所以説它令我受益匪淺,是因為它給我補充了不少“營養”。本書的記載是從春秋戰國開始,直到唐朝的結束。這些知識,填補了不少我對歷史知識的空缺,增長了不少課外知識。此外,這些歷史知識也使我懂得了不少生活或學習的方法。

每一次朝代的變遷,説明了前朝的腐敗、無能。而新一代的皇帝,總是會總結前朝腐敗的原因以及前朝的一些優點,從中吸取教訓,加以改革,取長補短。其實,生活也一樣,當看到別人的缺點時,想一下,自己是否也存在此缺點?看到別人的優點時,要及時吸取並加以運用,從而彌補自己的過失。皇帝的身邊總有一些大臣和謀士,他們為皇帝出謀劃策,明智的皇帝會聽眾謀士的建議,而自以為是的皇帝往往聽不進別人的勸告,一意孤行,結果往往會導致忘國。其實,忠言雖然逆耳,可它利於行,能夠聽從別人的勸告,改正自己身的不足,未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前朝已經用血淋淋的例子告訴我們,一意孤行,後果不堪設想。

《資治通鑑》不但給我補充了知識,還給我帶來了生活經驗,,真可謂“一箭雙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