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

通過讀了《資治通鑑》這本書後有些感想,在異鄉城市的深夜,想千載世事沉浮,越發覺得自己渺小,出門正寒雨瀟瀟,恍惚間不知今夕何夕,在此分享讀書心得體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閲讀。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篇1

《資治通鑑》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20xx年編纂而成的史學鉅著。至今為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20xx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曆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所以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驗總結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鑑。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借古諷今,藉故説今將歷史事件作為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例如楚漢之爭,作為象棋的起源,從而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國平天下的戰略倚策。劉邦項羽的鬥智鬥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通鑑》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為人的豁達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敗北。《資治通鑑》中詳細的描述了垓下之戰,項羽戰敗之後並未輕言放棄,反而鎮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鑑》中經常見到。在楚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係出現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後導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漢武帝嫡長子,衞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衞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地位穩定,後因衞家衰敗後繼乏人,曾經顯赫的衞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來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衞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衝突,劉據作為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説,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後對當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後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於禍敗者焉”藉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篇2

從20xx年奧運會開始到現在,歷時近三年,終於將《資治通鑑》看完。最初看此書僅是想讀點歷史作為調劑,但在看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此書的意義遠勝過單純的瞭解歷史。開始時並沒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個電子詞典看。但是有很多複雜的字電字詞典顯示不出來,遂換為手機閲讀,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態。但後來體會此書的意義後,用手機看也還習慣了。前兩年比較忙,就這樣有空時斷斷續續在手機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紀,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開始有了大把時間,終於買了嶽麓書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後。三年間發生了許多事,此時回首,初讀此書時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還記得信陵君的命運,平原君善辯的門客公孫龍。而到現在的“太祖皇帝”橫空出世,讀者隔了三年,歷史卻已過去千年光陰。最後温公的進書表上寫到:“臣今賅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編這部書花費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確然更勝我等閲者。

《資治通鑑》是當之無愧的鴻篇鉅製。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書,都沒能夠跨度時間長達如此之久。將千年中各種人物的命運濃縮在一部書中,其所帶來的振憾,遠非一般講一兩個主角命運的書籍可比。一千三百年,無數的風流人物貫穿其中。偉大的人物的確推動並書寫着歷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這漫長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偉大風流,又能夠延續多久?任何一個英雄,從他誕生到建功立業,到最後的逝去,最多不過幾卷的篇幅。在他之後,又有新的人物不斷誕生,不斷殞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的光輝都是如此短暫。縱使能略有所成,進而蔭及子孫,又算得了什麼?開國的帝王混壹四海,號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幾何?子子孫孫,也終有為階下囚的一天。劉邦規定“非劉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漢獻帝的悲劇。李世民英武蓋世,又怎料得到子孫為無賴出生的朱温誅殺。大燕開國,雄據東北,一時風頭無兩。但數百年後的女真契丹,又有誰還會念及當年慕容氏的榮光?蜀地天險,歷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詳,最終誰能長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門閥大姓,屢經歲月滌盪,風流最終也被雨打風吹去。讀通鑑的歷程,正如《桃花扇》裏唱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微如星火,轉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這一切,人真的應該更豁達。 就如六尺巷的啟示一樣:“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資治通鑑》所載,多為政治史,更是一部鬥爭史,將中國人的政治傳統淋漓盡致地展現。因為這一政治傳統直到今天也未改變多少,所以《資治通鑑》經世致用的意義仍然巨大。本朝太祖與蔣先生都曾是本書的讀者,對他們而言確實起到了“資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讀者,從中看透中國式政治的核心,無論在哪一領域,都會更理解中國人社會的遊戲規則,行事方式。中國人的特點是,對不是最正大光明的東西都不願意宣講,所以很流行“潛規則”,也就是很多東西不會講出來的,要你自己來感悟。即使是教材上節選《資治通鑑》,也是一篇很勵志,很積極,很正面的《孫權勸學》,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艱險的段落,而後者恰恰才是通鑑真正的意義所在——對歷史的真相毫不隱諱,對人性的醜惡毫不迴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間斷的歷史揭露了人類社會的殘酷本質。

我們總喜歡認為,天下本來應該是安定的,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職責,賢者見用,庸者見疏,罪者見誅。而且人間自有正義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蒼天有眼。但事實卻是,在這一千三百年中,正義失衡,奸臣當道,殺戮四起才是經常的事,而真正朝綱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樣,幾乎指望不了。這個社會,就好像是一個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樣,其實從來都沒好過,但只要不沒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喪亂,民存者僅百之二三”,但只要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們又還可以繼續建立政權,重複那些悲喜劇。儒家喜歡歌訟遠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總説“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裏?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裏?通鑑的記載足以讓這些童話破滅,世道幾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靈幾乎總在塗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暫的治世也僅是差強人意而已。現實就是這樣殘酷,通鑑讓人敢於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而不是沉浸在對那些未曾有過的理想社會的歌頌中。誠然我們希望社會可以變得更理想,我們也應該為此努力。但如果現在的社會還不夠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許應該更心平氣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據説温公當編成此書後,寫作班子之外只有一個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對非常失望。兩年後温公去世,對於此書的巨大影響再也無法得悉。“《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鑑》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如果温公去世後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曉此書,何至於朝綱紊亂,最終國破南渡,君臣為虜?而千年後在華夏掀起大風浪的毛先生,卻正是因為讀此書十七遍,最終混壹四海,君臨天下。在當今信息化社會,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識的時候,《資治通鑑》這樣的古書仍然是為很多人推崇的必讀之書,足以證明其價值經久不衰。青史留名不過略為後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傳,勝之遠矣。而且只要中國人的精神核心不變,通鑑的價值還會繼續保持下去。它並不是什麼普及讀物,不會像《三國》《水滸》一樣擁有大量的通俗讀者,因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點也不通俗。但隨着時間的流逝,讀通鑑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再過一千年,兩千年,其風采仍會有無數的後來人評説。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篇3

早上坐公交 車上班,偷空讀點書,翻到“情僧”蘇曼殊對劉半農説的一句話:“半農,這個時候,你還講什麼詩,求什麼學問!”唬得我一愣:是啊,讀書到底是為什麼?

古人講讀書是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看早已不合時宜。曾國藩説“剛日讀史,柔日讀經”,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賺點談資而已。然而偏偏喜歡這種“死書”——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內容也沒有《細節決定成敗》之類“教材”的指導性。

去年讀《資治通鑑》,嶽麓書社的版本,主要圖個便宜,厚厚四大本,網上買才78元,抱在懷裏很有滿足感。以前讀《史記》,花三個月細細啃完,以為已是不小的工程,這次才發現太小CASE了。《資治通鑑》整整3700多頁,我每小時只能讀10頁,每天都堅持讀的話,也要一年時間。倒是也不愁,畢竟是好書,古文好處在於精煉,有味道。政論洋洋灑灑,戰爭血脈賁張,尤其是講朝代興替,讓人覺得天道茫茫不可逃。這套書真正考驗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讀倦了,就在書的空白處寫點評。這種大部頭的東西,如果不做點記號,看到後面就會把前面忘了。偶爾週末,去火車站附近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讀通宵,凌晨兩點看到晚歸的情侶吃漢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親切感。在異鄉城市的深夜,想千載世事沉浮,越發覺得自己渺小,出門正寒雨瀟瀟,恍惚間不知今夕何夕。

雖然幾番痛下決心,《資治通鑑》我也讀了80%,而後就在我的牀 頭擱置下來。從這套書開始,我漸漸養成一個惡習 ,不自量力地喜歡讀大部頭的書,但每本都讀不完,買一本新書就把剛讀一半的書扔掉,牀 頭的書越堆越高,有《五燈會元》、《元好問全集》、《清代筆記小説》等。每每讓我感慨時間有限的同時,也鄙視自己的恆心。

讀書貴在活學活用,我始終沒真正領會這點。辦公桌上那本梅爾文•門徹的《新聞報道與寫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別新聞,也始終沒讀完一半。學以致用成了笑話。

不過換角度來看,既然明知道書無用,也就早熄了好勝的心;既然知道讀不完,也就沒了執着的苦。這樣為自己一開脱,“有始無終讀死書”的樂趣反而浮現出來。書這個東西上癮很難,但一旦上癮就無藥可醫。每次逛書店都要經歷複雜的心理鬥爭,買和不買難以抉擇。在回家的車上也憂喜參半。喜的是接下來幾天又有好書可讀,憂的是這次又超支了,接下來幾天要過“緊日子”。

當然,讀書之樂來時也很洶湧。比如剛剛看到某位杭州人寫的句子:“猶是阿房三月泥,燒作未央千片瓦”,精神為之一振,真想痛飲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