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秦論》有感

歷史雖然已經過去,但歷史留給後人們的思考卻是永遠值得我們去尋找答案的。

讀《過秦論》有感

秦國初期,“內力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施行的是仁政。所以秦國能夠在七國中迅速崛起,雄霸天下。所謂的“仁”,對於個人而言,就是寬容,是仁愛。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要仁愛。

“負荊請罪”是流傳於中國幾千年的典故。廉頗“負荊請罪”的行為告訴我們:他放下了妒心之心,放下了仇恨之心,這是廉頗這是對藺相如的仁愛。藺相如不計前嫌,原諒廉頗,是藺相如對廉頗的仁愛。因為仁愛,兩大重要人化干戈為玉帛,以過事為重,傳為千古美談。

古代如此,近代同樣不乏這樣的例子。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對中國的全面進攻,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只在一線之間。在這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放棄了對國民黨的仇恨,以民族利益為重,促成了至關緊要的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最終形成了抗日戰爭統一戰線,挽救了民族危亡。

“仁愛”對於我們國家而言,是國家政權穩固的鎮塔,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條件。沒有仁愛,我們的國家就會四分五裂;沒有仁愛,我們的國家就難以發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仁愛,我們的國家將不是國家。

“仁愛”,不僅是國家本身應該奉行的準則,更是國與國之間交流的基石。國家之間沒有仁愛便會硝煙四起,戰事連連,人們難以安寧地生活。到頭來世界將會是個什麼樣子?

為了我們,為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更為了世界和平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我們要學會仁愛,對身邊的一切事物要仁愛地對待。